第 3 章
因为姜唯一心里早有想法,所以很快就达成一致,剧本交给王老师帮忙运作,剧本60万,五年国内影视版权,五年内如果没有开发,版权回归给姜唯一,以及其他的一些增补条例。
姜唯一心里有些感激老王,虽然这老师时长摆烂,整个人散发咸鱼气息,但显然,自己这剧本能争取到这待遇,王老师在背后一定多方努力了。
影视行业也是各种乱象,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自己还是未成年,家世背景什么的都没有,自己有这么一个剧本,犹如闹市小儿报金,要是有人真的想打主意,自己也是求告无门。
对于稿费,姜唯一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她只是想改善一下生活,买一台电脑方便打字,其他的够用就行。
倒是对一点看重,姜唯一最大的坚持就是对剧本的改编权的限制,任何关于剧本的修改都需要自己允许,自己不允许,一个字都不能改。
当然,当姜唯一提出这点的时候,几个人都颇有意见,尤其是顾编剧,一看就是拿了传统反派剧本。
对剧本提出许多细小的建议,然后给出修改的意见,极力争取加入编剧的队伍,在这剧本上挂一个名。
姜唯一自然反对,她自己的剧本,岂能容人染指,况且这第一个剧本的质量这么好,要是随便让人轻易地改了,之后更是要被改得自己这个亲妈都不认识。
之后的电影圈隐隐约约地热闹起来,几个大导都听说他出了一个成熟的冲奖剧本,出自影视学院,不仅仅老师看好,中影的制片人也都看好。
这些热闹与姜唯一无关,剧本立项到落地执行需要一定的时间,编剧在写完剧本的那一刻工作完成了,剩下的,就不归编剧管了。
久违的噼里啪啦键盘声响起的时候,姜唯一激动地流下了幸福的眼泪是,虽然说这时的键盘声音都很简单,不像自己的键盘架上面那一堆堆麻将音,红轴,青轴,猫爪,但是能用键盘码字的感觉实在太好。
手搭在键盘上噼里啪啦码了五千字之后,姜唯一这才过够瘾停手。
“天才就是天才,——这电脑才买来两天,这打字的速度这么快,比打字员都还要快。”
姜唯一:“这输入法不太好用,不够智能,文档的反应也慢,要是配置高些,还能更快。”
罗青:“已经够快了,还要怎么快!”
姜唯一:“人都是要有追求的嘛!追求更高更快——更远。”
现在还是2003年,奥运口号还没出现,当姜唯一说这句话的时候,边上没人附和着说更远。
一时之间有些怅然若失,这一段历史长河的碎片,只有她一个人在打捞——文学系的嘛,总是有些文艺熙煦的调调在。
上床的作曲系学生张怡然则是小说爱好者:“一一,还有没有力气了,你要是有力气的话,接着码,这剧本直接可以当小说来读,太好笑太有趣了。”
这辈子的编剧,上辈子的网文作家姜唯一表示,码字的速度再快,也跟不上看书的速度,读者最喜欢的事就是催更,若是能线下直催那就更牛了。
新剧本的名字还没定,但是初稿已经大致成型,因为带喜剧的元素,台词都是段子,宿舍里面的几个人都看上瘾了,恨不每天把姜唯一绑在桌前随时码字,就连在课堂上都想着把纸和笔递给姜唯一,让她写一写。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因为第二部电脑码字的动静太大,姜唯一写了一部好剧本卖出去的消息,悄然流传开来,关系好的知识具体,关系不那么亲密的也知道大概,起码知道姜唯一写了一个剧本被老师赞扬,现在在写第二本了。
班上的学生知道消息,老师们自然也能听到,王良才志得意满地等着学生的新作品。
心里想着自家学生又要在电影界翻云覆雨,剧本引发诸多导演的争抢,到时候那些想要剧本的人首先要过的就是自己这一块,张主任的茶叶不错,黄制片好像还有几瓶茅台,还有大导演谢导出国的时候带回来的红酒……
当看到姜唯一拿出来的一本书厚剧本,王良才心都碎了,这么厚一本,一看就是电视剧的,等看到标题《百花深处》电视剧剧本以及下面一排不容忽视的小字——都市青春爱情情景喜剧的时候,碎了的心直接灭了。
“唯一同学啊!咱们不着急啊!你要是有什么瓶颈,我们老师都闲着的都可以帮你出主意,你是要写电影剧本的人,哪怕写得少,写得慢都可以。”
“这写电视剧和电影剧本是不一样的,你可不能随便写电视剧,尤其是你这青春、都市爱情、情景喜剧这些东西加一起,因素太多了,写电视剧写杂了之后再写电影就容易不精炼了。”
姜唯一:“老师,你帮忙往后看看。”
王良才往后面翻,只见扉页上写着‘最好的朋友在身边,最爱的人还在对面。’
《爱情公寓》的宣传语实在经典,想要的是
王良才点头,这句话有意思,这一句话就能衍生出很多的故事。
故事从一群北漂的年轻人租房在一个叫做百花胡同的地方开始。
拿着花花公子人设的在后海酒吧唱歌的追梦摇滚青年,跑龙套经验丰富的群演,在附近小学当老师的乖乖文艺青年,在金融公司上班的上班族,因为意外怀孕而结婚的自主创业小夫妻。
性格迥异的6个人一起租住了百花深处的一个四合院,然后产生的一系列的故事。
各种狗血爱情,吵闹友情,以及各种恰到好处的段子,这剧本能让室友们当小说看,足见其精彩。
这时候流行的爱情电视剧,要么带着上一个世纪90年代痕迹,要么受到港台影响,三观不正,尺度非常大,什么都敢写敢拍。
《百花深处》这剧本给王良才的感觉就是新,虽然是租在老北京的四合院,但是租客们都很新,思想新,观念新,人年轻,给人一种生在上海的时髦感。
“这剧本和《谎言》的差距有估计百里那么远,但是作为一个电视剧剧本已经够用,这类电视剧谈不上什么深度,对演员的演技也没有什么太多的要求,剧本成熟度比较高,开发立项非常容易,上半年准备,下半年就可以放了。”
“这剧本应该很有市场,只要好好拍,很容易就红,也捧人,这剧本投出去应该会很受欢迎。”
“几个大的影视制作公司都各有各的优缺点,我给你介绍几个人,你可以直接投递。”
姜唯一试探地问:“老师,你认识电视台的人吗?”
“或者说,这剧咱们自己拍能不能拍出来?能不能卖出去。”
姜唯一这个想法不是突然有的,而是这剧本才开始写就有了这想法,这剧本的一些人设、设定有些类似于爱情公寓和奋斗,只是爱情公寓变成四合院,然后笑点节奏也偏向北方。
爱情公寓的主演都是大学生,第一季的幕后团队也都一般,有不少工作人员都是拍广告的,但是在全体成员的努力下,效果也不错,有很好的收视率。
上戏学生能拍出的东西,北电学生自然也能拍,就找几个青春靓丽的大学生出演妥妥的。
王良才一愣,这倒是从未想过的路,学校有导演,有演员,台前幕后所需要的工作人员学校都有培养,年轻的实习生达不到要求,可以摇人,师兄师姐还有导师,还有那些毕业之后出去工作的校友们,拉一个团队并不难。
需要的器材学校有,虽然有点老,但从外面租几台就行,就连拍摄的场地也能容易找到,找某个老师家赞助一个四合院而已,拍摄过程中会种植百花,房主家只有欢喜的。
越想越行,越想越激动,王良才一咬牙一跺脚,“搞得成,咱们搞一部试试,你这剧本写得好,场景也简单,镜头也不算太难。”
姜唯一:“老师,想请您做制片人,把这剧交给您可以吗。”
王良才没有犹豫,直接答应:“好,我这学校的课也不多,闲着也是闲着,这制片人的工作我接下了。
导演我去找,赞助我去找,我这张老脸还多少有些面子,你这剧本落地立项不难,明眼人都能看出剧本不错。”
王良才:“对了,你剧本里那些音乐圈的事我听着怎么这么熟,你不会对着人写的吧!”
姜唯一有些尴尬,她对这一世的京城不是很熟,为了剧本写得更加细腻,就天天到胡同里面去走动,去老酒吧去坐一坐。
然后就听了很多故事,因为这些酒吧,这些胡同,这些小巷,都是那些故事发生的地方,到处都是故事。
“可以拍吗?有影射的嫌疑?应该说是能让很多人秒懂。”
王良才一挥手:“不用怕,这些事情大家都知道,她们本人都不介意。”
姜唯一:顶多是播出后有了热度之后,被朋友们嘲笑一下,要是后世的话,会有梗,会有外号,会用一时的外向换来终生的内向。
“那演员呢?演员方面你有什么看法。”
姜唯一兴奋极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大佬分配角色,自己一句话就能决定某人演什么角色。
“这剧本写的时候,有些角色是有原型的,人物的一些动作行为语言习惯都是按照她们来写的,台词也是她们帮忙顺的,所以台词她们都会背了。”
王良才:“几个,”
姜唯一:“三个,”
王良才:“这戏份重的女角色只有三个,其他都是客串出场,你这一下子要了三个女主,这不好办啊!”
姜唯一:“既然都决定从学生中选演员,那从表演班选三个也是正常的,而且这剧本里面台词实在太多,她们三句台词没问题,都背下来了,这样之后演的时候就不会拉胯了,最最重要的一点角色原型是她们,这样演起来自然多了。”
第一次担任零经验王制片就这么被姜唯一说服了,要是他有经验一点,就应该知道一部戏的主要角色不能给一个利益方。
最好的方法是多拉几家影视公司加入,然后把角色一个一个地分,至于撕番位就是之后的事情了。
结果现在三个女主都给了姜唯一这个编剧,显然会导致后面的投资分配比例失衡。
这会儿师生两人都还不知道这事情,商量好了之后,两人就分道扬镳,兵分两路。
王老师带着剧本复印件往光电去立项申请许可证,而后去几家影视投资公司递剧本拉投资。
而姜唯一则是回到宿舍和大家分享这个好消息,“你们三个接着背台词,等到了正式试镜的时候,一定脱颖而出。”
虽然自己暗箱操作内定了角色,但姜唯一却不因此放松对她们的要求,而是让她们背台词,私底下反复练习,开煤气灶到这种程度,她们到时候还得不到大家的认可,那也没必要在圈内混了。
姜唯一心里有些感激老王,虽然这老师时长摆烂,整个人散发咸鱼气息,但显然,自己这剧本能争取到这待遇,王老师在背后一定多方努力了。
影视行业也是各种乱象,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自己还是未成年,家世背景什么的都没有,自己有这么一个剧本,犹如闹市小儿报金,要是有人真的想打主意,自己也是求告无门。
对于稿费,姜唯一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她只是想改善一下生活,买一台电脑方便打字,其他的够用就行。
倒是对一点看重,姜唯一最大的坚持就是对剧本的改编权的限制,任何关于剧本的修改都需要自己允许,自己不允许,一个字都不能改。
当然,当姜唯一提出这点的时候,几个人都颇有意见,尤其是顾编剧,一看就是拿了传统反派剧本。
对剧本提出许多细小的建议,然后给出修改的意见,极力争取加入编剧的队伍,在这剧本上挂一个名。
姜唯一自然反对,她自己的剧本,岂能容人染指,况且这第一个剧本的质量这么好,要是随便让人轻易地改了,之后更是要被改得自己这个亲妈都不认识。
之后的电影圈隐隐约约地热闹起来,几个大导都听说他出了一个成熟的冲奖剧本,出自影视学院,不仅仅老师看好,中影的制片人也都看好。
这些热闹与姜唯一无关,剧本立项到落地执行需要一定的时间,编剧在写完剧本的那一刻工作完成了,剩下的,就不归编剧管了。
久违的噼里啪啦键盘声响起的时候,姜唯一激动地流下了幸福的眼泪是,虽然说这时的键盘声音都很简单,不像自己的键盘架上面那一堆堆麻将音,红轴,青轴,猫爪,但是能用键盘码字的感觉实在太好。
手搭在键盘上噼里啪啦码了五千字之后,姜唯一这才过够瘾停手。
“天才就是天才,——这电脑才买来两天,这打字的速度这么快,比打字员都还要快。”
姜唯一:“这输入法不太好用,不够智能,文档的反应也慢,要是配置高些,还能更快。”
罗青:“已经够快了,还要怎么快!”
姜唯一:“人都是要有追求的嘛!追求更高更快——更远。”
现在还是2003年,奥运口号还没出现,当姜唯一说这句话的时候,边上没人附和着说更远。
一时之间有些怅然若失,这一段历史长河的碎片,只有她一个人在打捞——文学系的嘛,总是有些文艺熙煦的调调在。
上床的作曲系学生张怡然则是小说爱好者:“一一,还有没有力气了,你要是有力气的话,接着码,这剧本直接可以当小说来读,太好笑太有趣了。”
这辈子的编剧,上辈子的网文作家姜唯一表示,码字的速度再快,也跟不上看书的速度,读者最喜欢的事就是催更,若是能线下直催那就更牛了。
新剧本的名字还没定,但是初稿已经大致成型,因为带喜剧的元素,台词都是段子,宿舍里面的几个人都看上瘾了,恨不每天把姜唯一绑在桌前随时码字,就连在课堂上都想着把纸和笔递给姜唯一,让她写一写。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因为第二部电脑码字的动静太大,姜唯一写了一部好剧本卖出去的消息,悄然流传开来,关系好的知识具体,关系不那么亲密的也知道大概,起码知道姜唯一写了一个剧本被老师赞扬,现在在写第二本了。
班上的学生知道消息,老师们自然也能听到,王良才志得意满地等着学生的新作品。
心里想着自家学生又要在电影界翻云覆雨,剧本引发诸多导演的争抢,到时候那些想要剧本的人首先要过的就是自己这一块,张主任的茶叶不错,黄制片好像还有几瓶茅台,还有大导演谢导出国的时候带回来的红酒……
当看到姜唯一拿出来的一本书厚剧本,王良才心都碎了,这么厚一本,一看就是电视剧的,等看到标题《百花深处》电视剧剧本以及下面一排不容忽视的小字——都市青春爱情情景喜剧的时候,碎了的心直接灭了。
“唯一同学啊!咱们不着急啊!你要是有什么瓶颈,我们老师都闲着的都可以帮你出主意,你是要写电影剧本的人,哪怕写得少,写得慢都可以。”
“这写电视剧和电影剧本是不一样的,你可不能随便写电视剧,尤其是你这青春、都市爱情、情景喜剧这些东西加一起,因素太多了,写电视剧写杂了之后再写电影就容易不精炼了。”
姜唯一:“老师,你帮忙往后看看。”
王良才往后面翻,只见扉页上写着‘最好的朋友在身边,最爱的人还在对面。’
《爱情公寓》的宣传语实在经典,想要的是
王良才点头,这句话有意思,这一句话就能衍生出很多的故事。
故事从一群北漂的年轻人租房在一个叫做百花胡同的地方开始。
拿着花花公子人设的在后海酒吧唱歌的追梦摇滚青年,跑龙套经验丰富的群演,在附近小学当老师的乖乖文艺青年,在金融公司上班的上班族,因为意外怀孕而结婚的自主创业小夫妻。
性格迥异的6个人一起租住了百花深处的一个四合院,然后产生的一系列的故事。
各种狗血爱情,吵闹友情,以及各种恰到好处的段子,这剧本能让室友们当小说看,足见其精彩。
这时候流行的爱情电视剧,要么带着上一个世纪90年代痕迹,要么受到港台影响,三观不正,尺度非常大,什么都敢写敢拍。
《百花深处》这剧本给王良才的感觉就是新,虽然是租在老北京的四合院,但是租客们都很新,思想新,观念新,人年轻,给人一种生在上海的时髦感。
“这剧本和《谎言》的差距有估计百里那么远,但是作为一个电视剧剧本已经够用,这类电视剧谈不上什么深度,对演员的演技也没有什么太多的要求,剧本成熟度比较高,开发立项非常容易,上半年准备,下半年就可以放了。”
“这剧本应该很有市场,只要好好拍,很容易就红,也捧人,这剧本投出去应该会很受欢迎。”
“几个大的影视制作公司都各有各的优缺点,我给你介绍几个人,你可以直接投递。”
姜唯一试探地问:“老师,你认识电视台的人吗?”
“或者说,这剧咱们自己拍能不能拍出来?能不能卖出去。”
姜唯一这个想法不是突然有的,而是这剧本才开始写就有了这想法,这剧本的一些人设、设定有些类似于爱情公寓和奋斗,只是爱情公寓变成四合院,然后笑点节奏也偏向北方。
爱情公寓的主演都是大学生,第一季的幕后团队也都一般,有不少工作人员都是拍广告的,但是在全体成员的努力下,效果也不错,有很好的收视率。
上戏学生能拍出的东西,北电学生自然也能拍,就找几个青春靓丽的大学生出演妥妥的。
王良才一愣,这倒是从未想过的路,学校有导演,有演员,台前幕后所需要的工作人员学校都有培养,年轻的实习生达不到要求,可以摇人,师兄师姐还有导师,还有那些毕业之后出去工作的校友们,拉一个团队并不难。
需要的器材学校有,虽然有点老,但从外面租几台就行,就连拍摄的场地也能容易找到,找某个老师家赞助一个四合院而已,拍摄过程中会种植百花,房主家只有欢喜的。
越想越行,越想越激动,王良才一咬牙一跺脚,“搞得成,咱们搞一部试试,你这剧本写得好,场景也简单,镜头也不算太难。”
姜唯一:“老师,想请您做制片人,把这剧交给您可以吗。”
王良才没有犹豫,直接答应:“好,我这学校的课也不多,闲着也是闲着,这制片人的工作我接下了。
导演我去找,赞助我去找,我这张老脸还多少有些面子,你这剧本落地立项不难,明眼人都能看出剧本不错。”
王良才:“对了,你剧本里那些音乐圈的事我听着怎么这么熟,你不会对着人写的吧!”
姜唯一有些尴尬,她对这一世的京城不是很熟,为了剧本写得更加细腻,就天天到胡同里面去走动,去老酒吧去坐一坐。
然后就听了很多故事,因为这些酒吧,这些胡同,这些小巷,都是那些故事发生的地方,到处都是故事。
“可以拍吗?有影射的嫌疑?应该说是能让很多人秒懂。”
王良才一挥手:“不用怕,这些事情大家都知道,她们本人都不介意。”
姜唯一:顶多是播出后有了热度之后,被朋友们嘲笑一下,要是后世的话,会有梗,会有外号,会用一时的外向换来终生的内向。
“那演员呢?演员方面你有什么看法。”
姜唯一兴奋极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大佬分配角色,自己一句话就能决定某人演什么角色。
“这剧本写的时候,有些角色是有原型的,人物的一些动作行为语言习惯都是按照她们来写的,台词也是她们帮忙顺的,所以台词她们都会背了。”
王良才:“几个,”
姜唯一:“三个,”
王良才:“这戏份重的女角色只有三个,其他都是客串出场,你这一下子要了三个女主,这不好办啊!”
姜唯一:“既然都决定从学生中选演员,那从表演班选三个也是正常的,而且这剧本里面台词实在太多,她们三句台词没问题,都背下来了,这样之后演的时候就不会拉胯了,最最重要的一点角色原型是她们,这样演起来自然多了。”
第一次担任零经验王制片就这么被姜唯一说服了,要是他有经验一点,就应该知道一部戏的主要角色不能给一个利益方。
最好的方法是多拉几家影视公司加入,然后把角色一个一个地分,至于撕番位就是之后的事情了。
结果现在三个女主都给了姜唯一这个编剧,显然会导致后面的投资分配比例失衡。
这会儿师生两人都还不知道这事情,商量好了之后,两人就分道扬镳,兵分两路。
王老师带着剧本复印件往光电去立项申请许可证,而后去几家影视投资公司递剧本拉投资。
而姜唯一则是回到宿舍和大家分享这个好消息,“你们三个接着背台词,等到了正式试镜的时候,一定脱颖而出。”
虽然自己暗箱操作内定了角色,但姜唯一却不因此放松对她们的要求,而是让她们背台词,私底下反复练习,开煤气灶到这种程度,她们到时候还得不到大家的认可,那也没必要在圈内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