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昭元……”
青年默念着这个名字,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年头,大部分百姓都是扁担长的字认不得两个,连纸都没见过,更别提给孩子取个像样的名字了。
都说贱名好养活,能有个叫得上的名字已经是顶顶不易,过去念学堂时,就有人笑话过他了,可这名字是奶奶希望他长命百岁,粗俗却给寄予希望与爱。
而现在,他被一个富有学识又热心的好女子好老师取了个如此文雅体面的名字,又将一条截然不同的光明大道重新铺在了他的眼前,触手可及。
如果不读书,他一辈子都会是个庄稼汉,土里刨食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累一辈子。
可若是能继续读书,哪怕读不出什么功名,只是学得好识字算账,到城里做个账房先生,也能养活起自己,孝顺好奶奶,一辈子衣食无忧了。
这一刻他对卢玲儿的感激达到了顶峰,他也不知为何,连卢玲儿的一堂课都没上过,却打心眼儿里相信她是个有本事的人。
从来没有听说哪里有女夫子女先生的,那些话本里写的才貌双绝的富家小姐,也只是在后院吟诗作对,没有出来抛头露面教书的。
卢玲儿是从哪里学的呢?
宋昭元对卢玲儿好奇极了,他抿起嘴,摸了摸自己干粗活导致粗糙的手,这双手已经许久没有拿起笔杆了,他真的还能有这一日……
不,要读就一定要读到出人头地!一定要考取功名,才好报答卢玲儿对他的知遇之恩。
卢玲儿对宋昭元千回百转的心思一概不知,她捏着自己这个月发下来的月钱,还有穿越过来辛苦干活,代做功课攒下来的一些银子,仔细打量着那些文房四宝。
店里的掌柜瞧她一个女子不买胭脂水粉,竟来买这些,打趣道:“姑娘,是买给心上人,还是买给家里的兄弟啊?我这有本地最好的笔墨纸砚,包您满意!好些个秀才都来我们家店里买东西呢。”
“都不是。”卢玲儿蹙着眉,往日她的学生们都只是用树枝和手指在地上写画,她则是用水在石面上写字教学,或是捡着书院里学生写过的纸墨。
可她一下子也买不起那么多好的,只是算了算人数,墨块和砚台可以几个人合着用,可笔一定要一人一只的,按照现在学生增长的速度,怎么也要二十套。
卢玲儿沉声道:“给我来二十支最便宜的笔,十方砚台,十根墨条,两刀最便宜的草纸。”
两刀纸也有二百张,省着些用,再捡一些书院里废弃的笔墨和纸张,也足够孩子们用上一段时间了。
这些东西花光了她最近所有的积蓄,好在孩子们会给她带口粮,倒不至于饿肚子。
见她买的东西这么多,掌柜的有些诧异,却也没说什么,叫伙计给她包好了物件儿,卢玲儿抱了满怀,总算觉得自己的教书育人计划有了些起色。
这是个好的开头。当年她曾经去贫困山区支教过一年,那里的孩子和城市孩子所受的教育简直是天壤之别,大人们只想着让孩子们多做点活,意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
这并不是他们的错,生活在贫困地区也不是他们能选择的,他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多一个人就代表多一张嘴,要多吃一份粮食,教育的延后性是他们难以预见的事情,因为读书一时半会儿是显现不出什么效果,也无法为家里带来收入,还会耽误劳动力做活。
卢玲儿一直想改变这一切,虽然她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小,但从大山里出去的孩子也许会回到家乡,改变现状,少年总是充满了希望的。
现在在她手中也有十几株希望的幼苗,这些种子会在她的精心培育下生根,茁壮成长。
在哪里教书不是教呢,再苦再难也不能放弃。
怪不得人们总说教师是一个很像园丁的职业……果真如此。
青年默念着这个名字,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年头,大部分百姓都是扁担长的字认不得两个,连纸都没见过,更别提给孩子取个像样的名字了。
都说贱名好养活,能有个叫得上的名字已经是顶顶不易,过去念学堂时,就有人笑话过他了,可这名字是奶奶希望他长命百岁,粗俗却给寄予希望与爱。
而现在,他被一个富有学识又热心的好女子好老师取了个如此文雅体面的名字,又将一条截然不同的光明大道重新铺在了他的眼前,触手可及。
如果不读书,他一辈子都会是个庄稼汉,土里刨食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累一辈子。
可若是能继续读书,哪怕读不出什么功名,只是学得好识字算账,到城里做个账房先生,也能养活起自己,孝顺好奶奶,一辈子衣食无忧了。
这一刻他对卢玲儿的感激达到了顶峰,他也不知为何,连卢玲儿的一堂课都没上过,却打心眼儿里相信她是个有本事的人。
从来没有听说哪里有女夫子女先生的,那些话本里写的才貌双绝的富家小姐,也只是在后院吟诗作对,没有出来抛头露面教书的。
卢玲儿是从哪里学的呢?
宋昭元对卢玲儿好奇极了,他抿起嘴,摸了摸自己干粗活导致粗糙的手,这双手已经许久没有拿起笔杆了,他真的还能有这一日……
不,要读就一定要读到出人头地!一定要考取功名,才好报答卢玲儿对他的知遇之恩。
卢玲儿对宋昭元千回百转的心思一概不知,她捏着自己这个月发下来的月钱,还有穿越过来辛苦干活,代做功课攒下来的一些银子,仔细打量着那些文房四宝。
店里的掌柜瞧她一个女子不买胭脂水粉,竟来买这些,打趣道:“姑娘,是买给心上人,还是买给家里的兄弟啊?我这有本地最好的笔墨纸砚,包您满意!好些个秀才都来我们家店里买东西呢。”
“都不是。”卢玲儿蹙着眉,往日她的学生们都只是用树枝和手指在地上写画,她则是用水在石面上写字教学,或是捡着书院里学生写过的纸墨。
可她一下子也买不起那么多好的,只是算了算人数,墨块和砚台可以几个人合着用,可笔一定要一人一只的,按照现在学生增长的速度,怎么也要二十套。
卢玲儿沉声道:“给我来二十支最便宜的笔,十方砚台,十根墨条,两刀最便宜的草纸。”
两刀纸也有二百张,省着些用,再捡一些书院里废弃的笔墨和纸张,也足够孩子们用上一段时间了。
这些东西花光了她最近所有的积蓄,好在孩子们会给她带口粮,倒不至于饿肚子。
见她买的东西这么多,掌柜的有些诧异,却也没说什么,叫伙计给她包好了物件儿,卢玲儿抱了满怀,总算觉得自己的教书育人计划有了些起色。
这是个好的开头。当年她曾经去贫困山区支教过一年,那里的孩子和城市孩子所受的教育简直是天壤之别,大人们只想着让孩子们多做点活,意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
这并不是他们的错,生活在贫困地区也不是他们能选择的,他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多一个人就代表多一张嘴,要多吃一份粮食,教育的延后性是他们难以预见的事情,因为读书一时半会儿是显现不出什么效果,也无法为家里带来收入,还会耽误劳动力做活。
卢玲儿一直想改变这一切,虽然她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小,但从大山里出去的孩子也许会回到家乡,改变现状,少年总是充满了希望的。
现在在她手中也有十几株希望的幼苗,这些种子会在她的精心培育下生根,茁壮成长。
在哪里教书不是教呢,再苦再难也不能放弃。
怪不得人们总说教师是一个很像园丁的职业……果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