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很快热了起来,老吴开的那家“红旗”饭店,生意也渐渐有了起色。

    老吴回来之后,公社追究他在“棋盘台塌方事故”中的“领导责任”,免了他在公社“革委会”的所有职务,不光不让他管运输队和建筑队了,连筹备造纸厂的事儿也交给了别人。老吴一气之下,就带着朱文正去榆树屯找了个房子“隐居”起来,正好借这个机会给朱文正治病疗伤。不料没出两个月,公社主任老刘又派人来找他,让他重回公社“经济办公室”,继续搞那个造纸厂。原因是没有他,小鼓山那个造纸厂弄不起来。

    老吴对北乌素公社那几个头头的本事心知肚明,早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当时公社的刘主任冲冠一怒,就把老吴给贬了,让杨大柱子接手造纸厂的筹建工作。杨大柱子是个外号,他的真名叫杨领柱,跟公社副主任老马是姨表兄弟。他还是北乌素三大帮之一“杨家顶”的头子。其实所谓的“三大帮”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势力,也就是“帮主”手下各有几个“兄弟”,敢在北乌素的街上吆喝几声而已。北乌素最大的“势力”还是公社的刘主任,那三个“帮”也就是暗地里争斗,没人敢挑战刘主任的权威。

    杨大柱子信心满满地当了造纸厂的厂长,接手之后才发现事情并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不光不简单,而且还挺复杂。

    原来,老吴当初筹备厂子的的时候,已经跟造纸厂打好交道,并经县轻工局批准,将县造纸厂淘汰的抄纸机等三套旧设备,“无偿划拨”给小鼓山厂。可是杨大柱子去接洽时,县造纸厂却不认账。折腾了一个多月,旧设备还是搞不来。刘主任只好找来老吴,将他任命为“副厂长”,主要任务就是去搞设备。

    老吴心想,你叫我当厂长,我都不一定干,我还让我听杨大柱子使唤,做梦去吧。但他表面上应承着,去了几次县城之后,回来说,因为咱们太磨叽,而且还不想花钱,人家县造纸厂等不及,已经将那些旧设备低价处理给了西塔县的社办厂子。

    老吴接着跟公社提议,说既然搞不来旧设备,新机器咱也买不起,干脆别弄造纸厂了。咱把原来的饭店再开起来,好歹也算是个社办“工商项目”。

    北乌素原有两家饭店,一家是汽车站旁边的东方红旅馆附设的饭店,那是国营的;还有一家是供销社办的工农兵饭店。两个饭店离得很近,“工农兵”争不过“东方红”,前不久关了门。老吴说可以趁这个机会,把原来公社办的“红卫”饭店再恢复起来。

    “红卫”饭店是三年前公社“经济办”搞起来的,后来因为地段不好,加上经营无方,就开不下去了。刘主任觉得现在经济发展了,北乌素的人也多了,加上公社的对上接待和对外招待,搞饭店应该效益不错。于是就同意让老吴筹建饭店。由于“□□”现在过气了,所以决定改名为“红旗”饭店。

    红旗饭店是春节过后开张的。老吴是饭店的“主任”,下面就三个员工:厨师朱文正和老杨,外加服务员英子。

    英子是饭店筹建时回来的。据老吴说,她开始在包头住着,帮着老吴照顾她婶子。她婶子去世后,她回了一趟老家,老吴要开饭店,便又打电话把她叫了过来。

    老吴是这么说的,英子也是这么说的,但是朱文正不大相信。他已经觉察出来,打从他负伤开始,英子就好像有什么事儿一直瞒着他。到底是啥事儿,他猜不出来,只是觉得,那事儿好像还挺大。而且,老吴应该也知情,似乎那事儿跟他朱文正还有点什么联系,所以那两人心照不宣,谁也不跟朱文正说。

    其实,不管是什么事儿,也不管他们说不说,朱文正都已经不大关心了。他现在还很为自己当初的“花心”后悔,而且觉得那“花心”花的非常幼稚。现在他很清楚了,别说其实英子对他“无意”,就算是“有意”,他也不敢抱有什么奢望。英子是“清白之人”,他自己是“负案之身”,他和英子在一起没有“未来”,也不可能有什么未来。

    英子回来之后,对他还和过去一样。当然,这里的“过去”,指的是一开始的那个“过去”。英子仍然住在原来的那间房子里,老吴则住在饭店里。饭店有个很小的后院,建有两间平房,老吴住一间,朱文正和老杨住一间。所以,除了饭店营业的时间,朱文正一般见不到英子。

    饭店门脸不大,来吃饭的人也不多。虽然是公社的饭店,但因为条件限制,上面来人什么的,公社一般还是安排在“东方红”。所以,为了增加点效益,老吴跟供销社和百货站联系,从他们那里进点货,再从县城批发些商品,又在饭店里弄了个“代销点”。这样一来,他们很快就有了利润。虽然不太多,但每月都能往公社交一点,刘主任他们也就很满意了。

    朱文正也挺满意。他的身体已经基本复原,脸上的伤痕让老姚治过之后效果挺好,住的地方不错,饭店的活儿也不累。能有这么个环境,他挺知足。他经常想,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混下去,也很好。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没有多长时间,他就在这北乌素“混”不下去了。

章节目录

晓风残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易水霜117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易水霜117并收藏晓风残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