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姐,这一次是我对不起你,但没得选,如果我不这么做,死得就是我。身在皇家,很多时候,你我都没得选,即使不是我做这件事,也会有别人。谢家不会容下我们的,皇姐千万不要和他们斗,皇陵虽远,但他们跟我说了,只要你去了,他们不会要了你的命。”
——
“既然永乐长公主对皇城的束缚感到如此难以忍受,那我就为永乐长公主寻找一个更适合你修身养性的地方,让你能够远离尘嚣,过上宁静的生活。”
“本宫说了,这件事不是本宫做的!”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皇太后不幸驾崩,朕深感痛心。然而,国家不能一日无主,因此朕决定派遣皇姐李氏永乐前往皇陵守灵,代朕尽孝心。钦此。”
“臣接旨。”
——
李永乐再次从梦中惊醒,刚被遣送到皇陵的那段时间,她经常梦到这些事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在这里待的时间越来越长,便再也没有梦到过它们。
外面传来了轻轻的脚步声,是她的贴身丫鬟秋岚。
秋岚在床边轻轻地唤了一声“长公主。”
李永乐没有回应,秋岚便默默退了出去。
直到那轮旭日缓缓地跃出地平线,洒下万道金光的时候,秋岚才领着三个年幼的女子踏入房内,她们小心翼翼地将洗漱用具摆放妥当,随后才轻手轻脚地去唤醒李永乐。实际上,李永乐并未真正入睡,她只是假寐,所以在秋岚轻声呼唤了几次之后,她便顺着声音坐了起来。那三个小丫头立刻围了上来,开始为她穿衣打扮。
梳洗完毕,李永乐在她们的照顾下简单地用了早餐,随后便前往佛堂。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十年,每一天她都是这样迎接清晨,先是在佛堂里抄写经文,一待就是一整个上午。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她才会离开佛堂,下午的时间则是她个人的自由时间。然而,在皇陵这个地方,是不允许有任何乐声的。李永乐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她不喜欢做女红,所以只能通过阅读书籍来消磨时间。
秋岚陪同李永乐前往佛堂,一路上她们都没有说一句话。李永乐虽然身处皇陵,但她的身份毕竟是长公主,一般情况下,她都不会与下人有过多的说笑。她的这些丫头小厮也都不敢轻易开口。原本就显得寂寥的皇陵,此刻更显得死气沉沉。
李永乐抄写经文的时候不喜欢有人在旁边打扰,于是空荡荡的佛堂里只剩她一个人,周围静得可以听到笔墨落在纸上的声音。
突然,从佛堂的阴暗角落里传来了一个声音:“需要什么?”
李永乐没有抬头,依然专注地抄写着佛经:“鸩毒。”
“圣旨不日就将到达,你真的决定要动手吗?”
“无需担心,反正在他们眼中的永乐长公主在十年前就已经声名狼藉,早已不是那个善良的人。”
“东西今晚送来。”话音刚落,黑暗中的人影便消失不见了。
李永乐放下了手中的笔,缓缓站起身来,决定去打开窗户,让清新的空气流通一下。她在心中默默计算,自己已经被遗弃在这个地方长达十年的光景。表面上,她的存在是为了向国家祈福,向太皇太后尽忠,然而私下里,每个人都在暗地里窃窃私语,评论她的傲慢和专横。她曾为了击败对手,追求心仪的人——谢琰兆,甚至设计陷害她的亲妹妹——平乐长公主,让她的皇妹下嫁给了新晋的探花郎,这一计划最终败露,导致她被当今圣上下令驱逐出皇城。
十年前,谢家就已经开始对她进行了一系列的攻击,将她的名声彻底摧毁。由于先皇子嗣稀少,谢太后不得不支持先皇后的养子登基,又以新帝年轻为理由,把持着朝政大权,而她背后的谢家权力一时无人抗衡。所有人都认为李永乐的余生大概就这样了,注定在皇陵中老去,谁知道她竟然还有重回皇城的一天。
自从京都的消息传来,那些曾经苛待她的宫女太监们就变得焦躁不安,担心她会报复他们,因此一直躲着她。她计算着时间,圣旨也应该到了。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看到宣旨的太监出现。她猜想,这谢家肯定是有意在给自己一个下马威,而皇陵中那些见风使舵的人此刻正在猜测。
“你说,我们这位长公主还有机会回到皇城吗?”一个人小声问道。
“谁知道呢,不是说淮乡最近暴雨连绵吗,圣旨说不定就被耽搁在那儿了。”另一个人回答道。
“你这是在说笑吧,我们这位长公主能不能回去,还不是看谢太后的意思。她以为自己能这么轻易回去吗?”第三个人不屑地说道。
“小丫头片子,别胡说!”
“是是是,姑姑恕罪,是奴婢不懂事,该打。”
“小心伺候着,以后有得你的好。”
“是,姑姑慢走。”
随着一道脚步声渐渐走远,刚才那个认错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哼,装什么蒜。谢家要不要她回去还不一定呢。”
“哎呦,姐姐你小点声吧,佛堂里还有一位呢。”
“她啊,她只是有个长公主的名号罢了。谁不知道,现在最受宠的是卫后的三公主,才13岁就被皇上赐了封号静安,封为静安公主。静安公主的及笄之礼可是普天同庆啊,多少青年才俊仰慕静安公主。再看看她,都20好几了,回去了又能怎样。”
一声呵斥打断了她们的谈话“都在这里嚼什么舌根,没事做了吗?”
“哎呦,秋岚姑娘来了。我们这不是稍微歇息一下吗,秋岚姑娘别生气。”
“不知道长公主在里面吗,在这吵吵什么,下去!”
那几个声音渐渐远去了,秋岚推门进来,便看见她站在窗前。她猜想,李永乐多半是听到刚刚那些话了。
秋岚走过去,开口道:“长公主。”
李永乐把窗关上,才说:“回吧”
秋岚:“长公主现在就要回吗?”
李永乐说:“本宫来这里本来就是做样子的,现在圣旨都到淮乡了,本宫还装什么!”
秋岚装没听见李永乐的嚣张之言:“诺”
李永乐在心里冷笑了一声:“说来,你也是母后留给我的人。你跟他们到底是不一样的,说话倒不至于如此小心翼翼的。”
秋岚说:“奴婢不敢。长公主是先皇的女儿,尚书令的外孙女。”
李永乐说:“起来吧。我乏了,我要回房歇息了,让人进来收拾吧。”
秋岚恭敬地说道:“诺。”
深夜时分,李永乐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房间的椅子上,沉浸在书海中。她手中的书页轻轻翻动,而此时,一些神秘的东西已经悄无声息地被送到了她的房间,甚至她都没有察觉到它的到来,待到她抬眸间便发现了落在窗边的东西。
此时,秋岚带着今晚负责值夜的桐儿走进了房间,开始服侍李永乐准备休息。她们小心翼翼地完成了所有的睡前准备,确保不会打扰到李永乐的休息。
在熄灯后的一段时间,屋内的李永乐确认屋外的人已经离开,她这才轻轻地掀开床纱,从床榻上递出那一小瓶鸩毒给桐儿,低声吩咐道:“将这东西下到我们明天早间的饭菜里。”
桐儿接过鸩毒,声音坚定地回答:“是。”
随后,李永乐又从床头的小抽屉里拿出了另一个小瓶子,瓶子里装着一些黑色的药丸。她不慌不忙地将药丸倒入口中,然后将空瓶子递给了桐儿,吩咐道:“处理掉这个瓶子,还有,明天你去报太医,说本宫生病了,需要休息。”
桐儿又一次应声答应,然后李永乐便放下床纱,安静地睡去了。房间内一片寂静,只有微弱的灯光在黑暗中静静地闪烁。
桐儿回来的时候,她先到李永乐的床前准备汇报,轻轻喊了一声长公主,里面没有回应。担心里面的人会出什么事,桐儿还是决定掀开轻纱,月光如流水般透过轻纱的缝隙,洒落在李永乐安静的睡颜上。她的呼吸均匀而深沉,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这份宁静之中。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厚重的宫墙,洒向皇陵的每一个角落时,皇陵内部便早早地开始喧嚣了起来。然而,这种喧嚣与往日的繁华热闹截然不同,它带有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意味。原来,皇陵内的宫女、太监以及守卫们竟然纷纷倒下,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而这些逝去的生命,他们的面容扭曲,七窍流血,呈现出一副及其可怖的景象。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皇陵内炸开,引起了极大的恐慌。无论是高层的官员还是底层的仆役,人人自危,整个皇陵陷入了一片人心惶惶的境地,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人们相互议论着,猜测着这起诡异事件的真相。有人说是鬼魂作祟,有人说是中了邪术,更有传言是宫闱秘闻被泄露,招来了天谴。
秋岚得知消息,赶紧到李永乐的房间里查看。只见李永乐浑身发热,整个迷迷糊糊的。
秋岚转头问跪在地上的宫女“长公主吃没吃过早饭?”
宫女战战兢兢地答道:“没有,桐儿姐姐唤长公主起来,长公主没应,奴婢们才发现长公主发了热。桐儿姐姐已经去叫太医了。”
话音刚落,桐儿便带着太医匆匆进来。太医此刻是满头大汗,心里担心着这位主可别也跟着着了道,他这小命可就没了啊。
把脉过后才松了一口气“长公主这是受了凉,烧起来了,老夫这就给长公主开药。”
秋岚“劳烦太医了,还得麻烦亲自在门口给长公主熬药,奴婢可是听说圣旨已过淮乡了!”
太医冷汗浃背“是是是!”
皇陵集体中毒的事晌午便已传回皇城,皇帝大怒,下令彻查。附近的守卫军接到命令便马上接管皇陵,一间一间房屋彻查,最后也没有找到毒物。皇帝震怒,下令杖杀所有守陵宫女太监守卫。
外面一片惨像,李永乐的屋子里却是安静,只因公主发热反复,退不下去。身边的只余她救下的贴身宫女秋岚和桐儿伺候着,其余宫女皆被杖杀。
皇帝的怒火把太后都吓了一跳“皇帝何必如此震怒。”
十年时间,秦帝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少年,眉间的帝皇之气已然明显,太后都不得忌惮三分“母后,寡人的圣旨才下,永乐长公主便差点被毒杀,皇陵那群玩忽职守的东西留着何用?”
“皇帝如此雷霆之怒,只怕百姓会议论纷纷。”
“寡人不如此处理才怕百姓会议论纷纷,以为是寡人不愿长公主归来!”秦帝故意加重后面那句话。
谢太后哪里听不出来“皇帝多心了。”
秦帝说完便以前朝有事离开了谢太后宫中。
谢太后身边的桂嬷嬷扶太后坐下,太后道“你怎么看?”
桂嬷嬷恭敬地回答“太后不必管此事。”
谢太后冷笑一声“如今他是翅膀硬,哀家老了,怕是管不住他了。此事怕不是做给哀家看着的”
桂嬷嬷拿起宫子给谢太后扇风“太后不老!再说了不是还有谢贵妃和大皇子吗。”
“她也是个没本事的,自己的儿子迟迟立不上太子,让卫舒然和她分庭抗衡。”
“太后在,贵妃倒不必急在一时。”
“好不容易压下了王家,现在来了个卫家,真是养虎为患。”
“太后不急,索性李永乐不是快回来了吗?”
“谢琰庭那小子怎么那么慢,现在还没到皇陵吗?”
“奴婢去催催。”
圣旨是在皇陵事件的第二天到达的。李永乐被扶出来接旨,直到宣旨太监念完,李永乐接了旨,她回皇城这件事才算尘埃落定。
宣旨太监退下,李永乐才注意到门口站着一个少年郎,模样虽已长开,但还是能看出从前的样子——谢侯爷与姑姑的嫡子谢琰庭。
谢琰庭远远行了军礼,少时一别,再见早已物是人非,恍如隔世。年少一起在皇宫长廊玩闹的情谊不知还能剩几分。
谢琰庭的目光也穿透了岁月的尘埃,望着眼前曾经熟悉却陌生的人。年少时在皇宫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的欢声笑语只怕是早已流失在时间的河流中了。
——
“既然永乐长公主对皇城的束缚感到如此难以忍受,那我就为永乐长公主寻找一个更适合你修身养性的地方,让你能够远离尘嚣,过上宁静的生活。”
“本宫说了,这件事不是本宫做的!”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皇太后不幸驾崩,朕深感痛心。然而,国家不能一日无主,因此朕决定派遣皇姐李氏永乐前往皇陵守灵,代朕尽孝心。钦此。”
“臣接旨。”
——
李永乐再次从梦中惊醒,刚被遣送到皇陵的那段时间,她经常梦到这些事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在这里待的时间越来越长,便再也没有梦到过它们。
外面传来了轻轻的脚步声,是她的贴身丫鬟秋岚。
秋岚在床边轻轻地唤了一声“长公主。”
李永乐没有回应,秋岚便默默退了出去。
直到那轮旭日缓缓地跃出地平线,洒下万道金光的时候,秋岚才领着三个年幼的女子踏入房内,她们小心翼翼地将洗漱用具摆放妥当,随后才轻手轻脚地去唤醒李永乐。实际上,李永乐并未真正入睡,她只是假寐,所以在秋岚轻声呼唤了几次之后,她便顺着声音坐了起来。那三个小丫头立刻围了上来,开始为她穿衣打扮。
梳洗完毕,李永乐在她们的照顾下简单地用了早餐,随后便前往佛堂。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十年,每一天她都是这样迎接清晨,先是在佛堂里抄写经文,一待就是一整个上午。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她才会离开佛堂,下午的时间则是她个人的自由时间。然而,在皇陵这个地方,是不允许有任何乐声的。李永乐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她不喜欢做女红,所以只能通过阅读书籍来消磨时间。
秋岚陪同李永乐前往佛堂,一路上她们都没有说一句话。李永乐虽然身处皇陵,但她的身份毕竟是长公主,一般情况下,她都不会与下人有过多的说笑。她的这些丫头小厮也都不敢轻易开口。原本就显得寂寥的皇陵,此刻更显得死气沉沉。
李永乐抄写经文的时候不喜欢有人在旁边打扰,于是空荡荡的佛堂里只剩她一个人,周围静得可以听到笔墨落在纸上的声音。
突然,从佛堂的阴暗角落里传来了一个声音:“需要什么?”
李永乐没有抬头,依然专注地抄写着佛经:“鸩毒。”
“圣旨不日就将到达,你真的决定要动手吗?”
“无需担心,反正在他们眼中的永乐长公主在十年前就已经声名狼藉,早已不是那个善良的人。”
“东西今晚送来。”话音刚落,黑暗中的人影便消失不见了。
李永乐放下了手中的笔,缓缓站起身来,决定去打开窗户,让清新的空气流通一下。她在心中默默计算,自己已经被遗弃在这个地方长达十年的光景。表面上,她的存在是为了向国家祈福,向太皇太后尽忠,然而私下里,每个人都在暗地里窃窃私语,评论她的傲慢和专横。她曾为了击败对手,追求心仪的人——谢琰兆,甚至设计陷害她的亲妹妹——平乐长公主,让她的皇妹下嫁给了新晋的探花郎,这一计划最终败露,导致她被当今圣上下令驱逐出皇城。
十年前,谢家就已经开始对她进行了一系列的攻击,将她的名声彻底摧毁。由于先皇子嗣稀少,谢太后不得不支持先皇后的养子登基,又以新帝年轻为理由,把持着朝政大权,而她背后的谢家权力一时无人抗衡。所有人都认为李永乐的余生大概就这样了,注定在皇陵中老去,谁知道她竟然还有重回皇城的一天。
自从京都的消息传来,那些曾经苛待她的宫女太监们就变得焦躁不安,担心她会报复他们,因此一直躲着她。她计算着时间,圣旨也应该到了。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看到宣旨的太监出现。她猜想,这谢家肯定是有意在给自己一个下马威,而皇陵中那些见风使舵的人此刻正在猜测。
“你说,我们这位长公主还有机会回到皇城吗?”一个人小声问道。
“谁知道呢,不是说淮乡最近暴雨连绵吗,圣旨说不定就被耽搁在那儿了。”另一个人回答道。
“你这是在说笑吧,我们这位长公主能不能回去,还不是看谢太后的意思。她以为自己能这么轻易回去吗?”第三个人不屑地说道。
“小丫头片子,别胡说!”
“是是是,姑姑恕罪,是奴婢不懂事,该打。”
“小心伺候着,以后有得你的好。”
“是,姑姑慢走。”
随着一道脚步声渐渐走远,刚才那个认错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哼,装什么蒜。谢家要不要她回去还不一定呢。”
“哎呦,姐姐你小点声吧,佛堂里还有一位呢。”
“她啊,她只是有个长公主的名号罢了。谁不知道,现在最受宠的是卫后的三公主,才13岁就被皇上赐了封号静安,封为静安公主。静安公主的及笄之礼可是普天同庆啊,多少青年才俊仰慕静安公主。再看看她,都20好几了,回去了又能怎样。”
一声呵斥打断了她们的谈话“都在这里嚼什么舌根,没事做了吗?”
“哎呦,秋岚姑娘来了。我们这不是稍微歇息一下吗,秋岚姑娘别生气。”
“不知道长公主在里面吗,在这吵吵什么,下去!”
那几个声音渐渐远去了,秋岚推门进来,便看见她站在窗前。她猜想,李永乐多半是听到刚刚那些话了。
秋岚走过去,开口道:“长公主。”
李永乐把窗关上,才说:“回吧”
秋岚:“长公主现在就要回吗?”
李永乐说:“本宫来这里本来就是做样子的,现在圣旨都到淮乡了,本宫还装什么!”
秋岚装没听见李永乐的嚣张之言:“诺”
李永乐在心里冷笑了一声:“说来,你也是母后留给我的人。你跟他们到底是不一样的,说话倒不至于如此小心翼翼的。”
秋岚说:“奴婢不敢。长公主是先皇的女儿,尚书令的外孙女。”
李永乐说:“起来吧。我乏了,我要回房歇息了,让人进来收拾吧。”
秋岚恭敬地说道:“诺。”
深夜时分,李永乐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房间的椅子上,沉浸在书海中。她手中的书页轻轻翻动,而此时,一些神秘的东西已经悄无声息地被送到了她的房间,甚至她都没有察觉到它的到来,待到她抬眸间便发现了落在窗边的东西。
此时,秋岚带着今晚负责值夜的桐儿走进了房间,开始服侍李永乐准备休息。她们小心翼翼地完成了所有的睡前准备,确保不会打扰到李永乐的休息。
在熄灯后的一段时间,屋内的李永乐确认屋外的人已经离开,她这才轻轻地掀开床纱,从床榻上递出那一小瓶鸩毒给桐儿,低声吩咐道:“将这东西下到我们明天早间的饭菜里。”
桐儿接过鸩毒,声音坚定地回答:“是。”
随后,李永乐又从床头的小抽屉里拿出了另一个小瓶子,瓶子里装着一些黑色的药丸。她不慌不忙地将药丸倒入口中,然后将空瓶子递给了桐儿,吩咐道:“处理掉这个瓶子,还有,明天你去报太医,说本宫生病了,需要休息。”
桐儿又一次应声答应,然后李永乐便放下床纱,安静地睡去了。房间内一片寂静,只有微弱的灯光在黑暗中静静地闪烁。
桐儿回来的时候,她先到李永乐的床前准备汇报,轻轻喊了一声长公主,里面没有回应。担心里面的人会出什么事,桐儿还是决定掀开轻纱,月光如流水般透过轻纱的缝隙,洒落在李永乐安静的睡颜上。她的呼吸均匀而深沉,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这份宁静之中。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厚重的宫墙,洒向皇陵的每一个角落时,皇陵内部便早早地开始喧嚣了起来。然而,这种喧嚣与往日的繁华热闹截然不同,它带有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意味。原来,皇陵内的宫女、太监以及守卫们竟然纷纷倒下,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而这些逝去的生命,他们的面容扭曲,七窍流血,呈现出一副及其可怖的景象。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皇陵内炸开,引起了极大的恐慌。无论是高层的官员还是底层的仆役,人人自危,整个皇陵陷入了一片人心惶惶的境地,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人们相互议论着,猜测着这起诡异事件的真相。有人说是鬼魂作祟,有人说是中了邪术,更有传言是宫闱秘闻被泄露,招来了天谴。
秋岚得知消息,赶紧到李永乐的房间里查看。只见李永乐浑身发热,整个迷迷糊糊的。
秋岚转头问跪在地上的宫女“长公主吃没吃过早饭?”
宫女战战兢兢地答道:“没有,桐儿姐姐唤长公主起来,长公主没应,奴婢们才发现长公主发了热。桐儿姐姐已经去叫太医了。”
话音刚落,桐儿便带着太医匆匆进来。太医此刻是满头大汗,心里担心着这位主可别也跟着着了道,他这小命可就没了啊。
把脉过后才松了一口气“长公主这是受了凉,烧起来了,老夫这就给长公主开药。”
秋岚“劳烦太医了,还得麻烦亲自在门口给长公主熬药,奴婢可是听说圣旨已过淮乡了!”
太医冷汗浃背“是是是!”
皇陵集体中毒的事晌午便已传回皇城,皇帝大怒,下令彻查。附近的守卫军接到命令便马上接管皇陵,一间一间房屋彻查,最后也没有找到毒物。皇帝震怒,下令杖杀所有守陵宫女太监守卫。
外面一片惨像,李永乐的屋子里却是安静,只因公主发热反复,退不下去。身边的只余她救下的贴身宫女秋岚和桐儿伺候着,其余宫女皆被杖杀。
皇帝的怒火把太后都吓了一跳“皇帝何必如此震怒。”
十年时间,秦帝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少年,眉间的帝皇之气已然明显,太后都不得忌惮三分“母后,寡人的圣旨才下,永乐长公主便差点被毒杀,皇陵那群玩忽职守的东西留着何用?”
“皇帝如此雷霆之怒,只怕百姓会议论纷纷。”
“寡人不如此处理才怕百姓会议论纷纷,以为是寡人不愿长公主归来!”秦帝故意加重后面那句话。
谢太后哪里听不出来“皇帝多心了。”
秦帝说完便以前朝有事离开了谢太后宫中。
谢太后身边的桂嬷嬷扶太后坐下,太后道“你怎么看?”
桂嬷嬷恭敬地回答“太后不必管此事。”
谢太后冷笑一声“如今他是翅膀硬,哀家老了,怕是管不住他了。此事怕不是做给哀家看着的”
桂嬷嬷拿起宫子给谢太后扇风“太后不老!再说了不是还有谢贵妃和大皇子吗。”
“她也是个没本事的,自己的儿子迟迟立不上太子,让卫舒然和她分庭抗衡。”
“太后在,贵妃倒不必急在一时。”
“好不容易压下了王家,现在来了个卫家,真是养虎为患。”
“太后不急,索性李永乐不是快回来了吗?”
“谢琰庭那小子怎么那么慢,现在还没到皇陵吗?”
“奴婢去催催。”
圣旨是在皇陵事件的第二天到达的。李永乐被扶出来接旨,直到宣旨太监念完,李永乐接了旨,她回皇城这件事才算尘埃落定。
宣旨太监退下,李永乐才注意到门口站着一个少年郎,模样虽已长开,但还是能看出从前的样子——谢侯爷与姑姑的嫡子谢琰庭。
谢琰庭远远行了军礼,少时一别,再见早已物是人非,恍如隔世。年少一起在皇宫长廊玩闹的情谊不知还能剩几分。
谢琰庭的目光也穿透了岁月的尘埃,望着眼前曾经熟悉却陌生的人。年少时在皇宫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的欢声笑语只怕是早已流失在时间的河流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