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
二娘与蓝妙娘写信,将桐州的慈恩堂和女学托付给她,又与纪时恩商量,从京城直接派人到桐州指导。
纪时恩正在看小报,好奇的问二娘,“桐州真的如小报上写的那样吗?”
二娘点点头,“桐南王很厉害。”
纪时恩笑容感慨,“真好啊,就让我去桐州看看吧。”
二娘便道,“你会喜欢妙娘的。”
纪时恩笑道,“我喜欢桐州的一切。”
关于纪时恩去往桐州一事余敏找二娘详谈,“京城慈恩堂不是没有其他人,为什么她一定要去?”
二娘看他方寸大乱之态,饶有兴趣,“你们……”
余敏结结巴巴道,“我……我出去找太子殿下,突然想到还有事。”
二娘扯住他,“欸,欸,别走,桐南王那里有瑾玉皇后的手札,让她去看看吧。”
余敏一怔,结巴道,“那就,那就去看看。”
他魂不守舍的离开,二娘稍一打听就知道,原来余敏在南川跟着太子九死一生,传到京城吓了纪时恩一跳。
余敏回来时,纪时恩便狠狠给他一拳,“你若是死了,谁来给我免费题字!”
让余敏大为感动。
两人有些暧昧的氛围,余敏就经常去慈恩堂帮忙,又在推广桐州制度上摇旗呐喊,与纪时恩同频共振,两人关系飞快进步。
就在这节骨眼上,纪时恩要去桐州。
余敏猝不及防,又只能为她收拾行李。
城门口,纪时恩告诉他,“你在京城继续作战,我去桐州一探究竟,分头行动。”
余敏依依不舍抱拳,“保重。”
纪时恩潇洒挥手,“保重。”
*
等二娘将京城事项一一处理完毕,赵怀释也终于被他爹放回东宫。
带回一堆赏赐入库,眉宇间尽是春风得意之色,经此一役,太子有军功傍身,地位更是固若金汤。
他寻到二娘,将人抱起来在书房内打转,他说,“二娘,我替你求到了官身,你现在是太子府少詹事啦。”
正四品少詹事,职责为辅导太子。
二娘问他,“我要去上朝吗?”
赵怀释一怔,“詹事府闲置许久,还需要二娘探索其职责。”
那就是闲职,不过二娘对做官没有兴趣,她说道,“那我可以上折子给内阁了,我就把桐州事讲一讲吧。”
赵怀释便道,“我拿些奏折给你看看格式。”
二娘比照着格式,给皇帝写好第一封奏折,还去吏部领来官印,盖在上面,她将奏折一递,浑然不觉内阁轩然大波。
陈相拿着折子一看,“这是那个尔雅的奏折?”
内阁现有陈相、崔相、杜相三人,崔氏是勋贵代表,杜相是清流文臣,陈相算是天子近臣,内阁就是小朝廷,三人见到尔雅的折子,都围过来。
崔相心头惴惴,怕尔雅给皇帝支个奇招,让世家权贵通通倒台,和桐南王一样。杜相倒是对尔雅很有好感,看到折子道,“都是桐州旧事,他与太子去到桐州,自然有所体悟。”
崔相放下心,“那就往上递,皇上最近看到小报上桐州调查实录,对尔雅的折子会有兴趣。”
陈相也道,“太子与尔雅关系密切,还是尽快送上为妙。”
于是二娘的第一封平平无奇的折子便被送到皇帝案头。
*
两边吵到现在进入休战期,互相僵持不下,皇帝也任由事态发展,让桐州之事辩个清楚明白。
双方各执一词,都很有道理,几轮交战下来也是让皇帝知晓,桐州这一道搞这土地公有化成功不代表在整个大俞朝就能成功。
若是激起民怒,让世家联合起来搞事情,大俞怕是要乱。
就在这时,尔雅的折子被皇帝看到,皇帝想到尔雅的小报在此事上起到很大作用,便支使身边人,“去太子府宣少詹事进宫。”
尔雅要进宫面圣的消息不胫而走,崔相仔细翻找小报上尔雅的文章,觉得他的态度尚可,没有过于激进,倒是上好人选。
辩到现在他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皇帝的意思昭然若揭,就是偏向变革,世家是无法更改圣意,目前他们面临的是怎么改的问题。
若是像桐南王那样将世家赶尽杀绝,他们是绝对不肯的。
尔雅在小报上也认为这样不行,那就足够了。
二娘要见父皇,赵怀释从奏折中抽出身亲自送她进宫面圣。二娘的官服还是赵怀释找人定做的,四品绯服衬得二娘面冠如玉。
他道,“若是被人看见,怕是要捉你做女婿,这么年轻的四品官身,前途无量。”
二娘整理衣襟,回想面圣的规矩,闻言道,“得了便宜还卖乖,我去给你请个四品诰命如何?”
赵怀释轻笑出声,引得周围的侍人投来好奇的眼神,被二娘嫌弃的一瞥,“我进去了,不用等我。”
赵怀释颔首,然后走到偏殿去蹭茶点,等着二娘出来。
二娘先行跪拜之礼,“尔雅拜见皇上。”
皇帝让她起来,还让周围人给她端来椅子,问她,“你去过桐州,可对朝中议论的桐州之治有何看法。”
二娘将两边看法都简单复述一遍,然后提出自己的想法,“不如在南川道、梧州道这两道战后重建时使用桐州制度,两道本就临近桐州,又蒙战乱,不破不立。”
“在这两道试点,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到时往全国推广,受到的阻力也小些。并且桐州道所取得的成就若是能在梧州道、南川道复刻,相信没有刺史能够拒绝这样的诱惑。”
皇帝的胡子已然花白,上次见面还是黑的,可见这一年多他为赵怀释忧心不已。
他捋捋胡子,“试点一词倒是有趣,你去内阁和几位丞相商议个章程出来,记得找怀释同去,省的被人欺负了。”
后面半段话说得促狭,二娘脸一红,告辞退下。
内阁也收到消息等着尔雅他的到来,又看到太子紧随其后,纷纷出了一脑门的汗。
皇帝这是何意啊?
其实就是消遣一下东宫的小两口,结果吓了丞相们一跳。
尔雅也不废话,直接把自己的解决方案掏出来,说了几点利弊,四人讨论一番,起草一份折子递给皇帝。
崔相还算满意,杜相也知这是妥协之举,不得已而为之。陈相向来支持皇帝,更是直接执笔记录讨论细节。
几人在内阁关上几日,便议出章程,递呈给皇帝。
尔雅便打道回府,在东宫结结实实休息上几日。
既然回不了家,那就让大俞朝与家更像一点。怀着这样的想法,尔雅难得个好觉。
*
等到朝堂上重新开始讨论这试点一事,尔雅才又被推出来解释,她还写上几篇文章放到小报上壮声势。
两派一被吸引,竟然忘却之前的相互攻讦,认真思考其如何试点来,便是有人要重谈前事,也无法掀起波澜。
梧州道和南川道可等不了许久,章程定下后立马送到两道执行,战后回乡的村民听到此事纷纷敲锣打鼓。
他们早就从读报人嘴里知道这件天大的好事,没想到能先从梧州、南川开始,若是人人都有自己耕种的土地,不用被收高昂的租金、税赋,被层层盘剥,他们吃的会更好。
大户们自然就没那么开心了,不会奇怪的是,南川和梧州的顶级勋贵们,在这场战乱中被冲的七零八落,已然无法和官衙抗衡。
*
等到腊月又至,东宫重新张灯结彩,今年又是一起在东宫过年,府内都有赏赐,一片的喜气洋洋。
二娘正在做来年的计划,这变革中多有难以预料之事发生,若是吸取教训,其余地方复制此法会更顺畅。
慈恩堂、徐记还有文渊书坊也要随之而动。
听到门前传来喧嚣,她从思绪中抽出,唤桃红,“外面出什么事了?”
桃红步履匆匆,看来也是刚打探回来,有些气喘道,“良娣,有圣旨到东宫,喊您一道去接旨。”
二娘起身,又问她,“是要尔雅去接旨还是良娣?”
桃红道,“是良娣。”
二娘心想也是,尔雅的试点还未做出成绩来,无功可赏,何来圣旨可接,连忙换好衣服去东宫正殿接旨。
正殿人头攒动却鸦雀无声,二娘一到,赵怀释眼睛望向她,众人都望向她,二娘一步一步走到太子妃身后。
墨梅和青菊两位宝林站在稍远处。
大监看到人齐,客气道,“那咱家就开始宣旨了。”
见太子颔首,他双手取出圣旨,众人跪倒一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闻辅国公崔喆之孙崔娉品貌出众、秉性端淑、静正垂仪,朕闻之甚悦,特赐婚于太子为太子良娣,择日完婚,钦此。”
赵怀释心里明白,如今太子之位还差他的继承人,便可确保大俞江山永固。自古以来,后继是否有人就是太子考核标准,甚至是皇上的考核事项。
他双手接过圣旨,“儿臣接旨。”
不少人心中一惊,起身时都在打量徐良娣的脸色,大监乐呵呵的道,“都是陛下拳拳爱子之心,他总与咱家说想抱孙儿呢!”
赵怀释与他寒暄几句,亲自送他出府。
正殿内陈锦瑟扶住自己的太子妃冠,“好重,我脖子要断了。”她的侍女赶紧上前帮她一起扶好。
她转过身安慰二娘道,“别担心,有我顶着。”
二娘苦笑着摇头,“早知会有这么一天。”
赵怀释送完大监,赶回正殿拦住二娘,“你留下,我要与你谈谈。”
纪时恩正在看小报,好奇的问二娘,“桐州真的如小报上写的那样吗?”
二娘点点头,“桐南王很厉害。”
纪时恩笑容感慨,“真好啊,就让我去桐州看看吧。”
二娘便道,“你会喜欢妙娘的。”
纪时恩笑道,“我喜欢桐州的一切。”
关于纪时恩去往桐州一事余敏找二娘详谈,“京城慈恩堂不是没有其他人,为什么她一定要去?”
二娘看他方寸大乱之态,饶有兴趣,“你们……”
余敏结结巴巴道,“我……我出去找太子殿下,突然想到还有事。”
二娘扯住他,“欸,欸,别走,桐南王那里有瑾玉皇后的手札,让她去看看吧。”
余敏一怔,结巴道,“那就,那就去看看。”
他魂不守舍的离开,二娘稍一打听就知道,原来余敏在南川跟着太子九死一生,传到京城吓了纪时恩一跳。
余敏回来时,纪时恩便狠狠给他一拳,“你若是死了,谁来给我免费题字!”
让余敏大为感动。
两人有些暧昧的氛围,余敏就经常去慈恩堂帮忙,又在推广桐州制度上摇旗呐喊,与纪时恩同频共振,两人关系飞快进步。
就在这节骨眼上,纪时恩要去桐州。
余敏猝不及防,又只能为她收拾行李。
城门口,纪时恩告诉他,“你在京城继续作战,我去桐州一探究竟,分头行动。”
余敏依依不舍抱拳,“保重。”
纪时恩潇洒挥手,“保重。”
*
等二娘将京城事项一一处理完毕,赵怀释也终于被他爹放回东宫。
带回一堆赏赐入库,眉宇间尽是春风得意之色,经此一役,太子有军功傍身,地位更是固若金汤。
他寻到二娘,将人抱起来在书房内打转,他说,“二娘,我替你求到了官身,你现在是太子府少詹事啦。”
正四品少詹事,职责为辅导太子。
二娘问他,“我要去上朝吗?”
赵怀释一怔,“詹事府闲置许久,还需要二娘探索其职责。”
那就是闲职,不过二娘对做官没有兴趣,她说道,“那我可以上折子给内阁了,我就把桐州事讲一讲吧。”
赵怀释便道,“我拿些奏折给你看看格式。”
二娘比照着格式,给皇帝写好第一封奏折,还去吏部领来官印,盖在上面,她将奏折一递,浑然不觉内阁轩然大波。
陈相拿着折子一看,“这是那个尔雅的奏折?”
内阁现有陈相、崔相、杜相三人,崔氏是勋贵代表,杜相是清流文臣,陈相算是天子近臣,内阁就是小朝廷,三人见到尔雅的折子,都围过来。
崔相心头惴惴,怕尔雅给皇帝支个奇招,让世家权贵通通倒台,和桐南王一样。杜相倒是对尔雅很有好感,看到折子道,“都是桐州旧事,他与太子去到桐州,自然有所体悟。”
崔相放下心,“那就往上递,皇上最近看到小报上桐州调查实录,对尔雅的折子会有兴趣。”
陈相也道,“太子与尔雅关系密切,还是尽快送上为妙。”
于是二娘的第一封平平无奇的折子便被送到皇帝案头。
*
两边吵到现在进入休战期,互相僵持不下,皇帝也任由事态发展,让桐州之事辩个清楚明白。
双方各执一词,都很有道理,几轮交战下来也是让皇帝知晓,桐州这一道搞这土地公有化成功不代表在整个大俞朝就能成功。
若是激起民怒,让世家联合起来搞事情,大俞怕是要乱。
就在这时,尔雅的折子被皇帝看到,皇帝想到尔雅的小报在此事上起到很大作用,便支使身边人,“去太子府宣少詹事进宫。”
尔雅要进宫面圣的消息不胫而走,崔相仔细翻找小报上尔雅的文章,觉得他的态度尚可,没有过于激进,倒是上好人选。
辩到现在他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皇帝的意思昭然若揭,就是偏向变革,世家是无法更改圣意,目前他们面临的是怎么改的问题。
若是像桐南王那样将世家赶尽杀绝,他们是绝对不肯的。
尔雅在小报上也认为这样不行,那就足够了。
二娘要见父皇,赵怀释从奏折中抽出身亲自送她进宫面圣。二娘的官服还是赵怀释找人定做的,四品绯服衬得二娘面冠如玉。
他道,“若是被人看见,怕是要捉你做女婿,这么年轻的四品官身,前途无量。”
二娘整理衣襟,回想面圣的规矩,闻言道,“得了便宜还卖乖,我去给你请个四品诰命如何?”
赵怀释轻笑出声,引得周围的侍人投来好奇的眼神,被二娘嫌弃的一瞥,“我进去了,不用等我。”
赵怀释颔首,然后走到偏殿去蹭茶点,等着二娘出来。
二娘先行跪拜之礼,“尔雅拜见皇上。”
皇帝让她起来,还让周围人给她端来椅子,问她,“你去过桐州,可对朝中议论的桐州之治有何看法。”
二娘将两边看法都简单复述一遍,然后提出自己的想法,“不如在南川道、梧州道这两道战后重建时使用桐州制度,两道本就临近桐州,又蒙战乱,不破不立。”
“在这两道试点,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到时往全国推广,受到的阻力也小些。并且桐州道所取得的成就若是能在梧州道、南川道复刻,相信没有刺史能够拒绝这样的诱惑。”
皇帝的胡子已然花白,上次见面还是黑的,可见这一年多他为赵怀释忧心不已。
他捋捋胡子,“试点一词倒是有趣,你去内阁和几位丞相商议个章程出来,记得找怀释同去,省的被人欺负了。”
后面半段话说得促狭,二娘脸一红,告辞退下。
内阁也收到消息等着尔雅他的到来,又看到太子紧随其后,纷纷出了一脑门的汗。
皇帝这是何意啊?
其实就是消遣一下东宫的小两口,结果吓了丞相们一跳。
尔雅也不废话,直接把自己的解决方案掏出来,说了几点利弊,四人讨论一番,起草一份折子递给皇帝。
崔相还算满意,杜相也知这是妥协之举,不得已而为之。陈相向来支持皇帝,更是直接执笔记录讨论细节。
几人在内阁关上几日,便议出章程,递呈给皇帝。
尔雅便打道回府,在东宫结结实实休息上几日。
既然回不了家,那就让大俞朝与家更像一点。怀着这样的想法,尔雅难得个好觉。
*
等到朝堂上重新开始讨论这试点一事,尔雅才又被推出来解释,她还写上几篇文章放到小报上壮声势。
两派一被吸引,竟然忘却之前的相互攻讦,认真思考其如何试点来,便是有人要重谈前事,也无法掀起波澜。
梧州道和南川道可等不了许久,章程定下后立马送到两道执行,战后回乡的村民听到此事纷纷敲锣打鼓。
他们早就从读报人嘴里知道这件天大的好事,没想到能先从梧州、南川开始,若是人人都有自己耕种的土地,不用被收高昂的租金、税赋,被层层盘剥,他们吃的会更好。
大户们自然就没那么开心了,不会奇怪的是,南川和梧州的顶级勋贵们,在这场战乱中被冲的七零八落,已然无法和官衙抗衡。
*
等到腊月又至,东宫重新张灯结彩,今年又是一起在东宫过年,府内都有赏赐,一片的喜气洋洋。
二娘正在做来年的计划,这变革中多有难以预料之事发生,若是吸取教训,其余地方复制此法会更顺畅。
慈恩堂、徐记还有文渊书坊也要随之而动。
听到门前传来喧嚣,她从思绪中抽出,唤桃红,“外面出什么事了?”
桃红步履匆匆,看来也是刚打探回来,有些气喘道,“良娣,有圣旨到东宫,喊您一道去接旨。”
二娘起身,又问她,“是要尔雅去接旨还是良娣?”
桃红道,“是良娣。”
二娘心想也是,尔雅的试点还未做出成绩来,无功可赏,何来圣旨可接,连忙换好衣服去东宫正殿接旨。
正殿人头攒动却鸦雀无声,二娘一到,赵怀释眼睛望向她,众人都望向她,二娘一步一步走到太子妃身后。
墨梅和青菊两位宝林站在稍远处。
大监看到人齐,客气道,“那咱家就开始宣旨了。”
见太子颔首,他双手取出圣旨,众人跪倒一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闻辅国公崔喆之孙崔娉品貌出众、秉性端淑、静正垂仪,朕闻之甚悦,特赐婚于太子为太子良娣,择日完婚,钦此。”
赵怀释心里明白,如今太子之位还差他的继承人,便可确保大俞江山永固。自古以来,后继是否有人就是太子考核标准,甚至是皇上的考核事项。
他双手接过圣旨,“儿臣接旨。”
不少人心中一惊,起身时都在打量徐良娣的脸色,大监乐呵呵的道,“都是陛下拳拳爱子之心,他总与咱家说想抱孙儿呢!”
赵怀释与他寒暄几句,亲自送他出府。
正殿内陈锦瑟扶住自己的太子妃冠,“好重,我脖子要断了。”她的侍女赶紧上前帮她一起扶好。
她转过身安慰二娘道,“别担心,有我顶着。”
二娘苦笑着摇头,“早知会有这么一天。”
赵怀释送完大监,赶回正殿拦住二娘,“你留下,我要与你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