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至门口,便见舅母脸色生硬苍白,宋雁书忙上前,将舅母挡在身后。

    那人见宋雁书出来,也是松了一口气,上前递上请帖恭敬道:“宋姑娘安好,明日大暑,中书令备了冰饮杂耍,邀各家公子姑娘前去避暑。”

    各家?

    宋雁书问道:“都有哪些家?”

    那人愣了一下,笑道:“姑娘这可是为难小的了,这京城一块石子从天而降,就能砸伤四五个大户人家的,小的哪能一一背出来?”

    这是将京城有名有姓的都邀请了?

    宋雁书接过请帖,“我知晓了,劳烦了。”

    “姑娘客气。”那人眉开眼笑地作个揖,带着两个小厮往下家去了。

    转过身,见舅母一脸忧虑,宋雁书将请帖交给跟上来的文绣,握住舅母的手往里走,劝慰道。

    “舅母不必担心,只是普通的宴会罢了。”

    夏兰强笑一下。

    是她糊涂了,雁书父亲握有兵权,又是三品大员,就像丈夫所说,官场上面子还是要维持的,是以这番场景日后怕还多的是,是自己想多了。

    视线移到宋雁书乱糟糟的头发上,夏兰不由嗔道:“怎么这样便出来了。”

    宋雁书将舅母送到房内,闻言不好意思地笑道:“我起迟了,还没梳好。”

    说罢,宋雁书便准备先回房将头发梳起来。

    夏兰拉住宋雁书,将她带到梳妆台前。

    “舅母给你梳。”

    宋雁书一惊,便要起身,“怎敢劳烦舅母。”

    夏兰按住宋雁书,微微俯身,望着镜中的宋雁书,温柔道:“什么劳烦不劳烦的,舅母只盼有个女儿呢,还是说,雁书不过说说而已,并不将我当做母亲?”

    宋雁书安分坐好,望着镜中舅母温柔的动作,鼻头酸涩。

    ……

    挽好发,时辰也不早了。

    宋雁书便坐在一旁看舅母教星榆刺绣。

    刚开始,星榆还有些不安,时不时往宋雁书这边看一眼,然而不一会便沉浸在夏兰的刺绣手法中,神情认真而专注。

    阳光从门口溜进来,在三人身上留恋过,又悄悄退出去,留下一片刺眼的白。

    宋雁书含笑望着两人,心中无限满足。

    倘若父亲和邵叔也在便好了。

    听见厨房传来动静,宋雁书侧头看了眼天色,见是做饭的时辰了,便起身去小厨房帮着文绣一起。

    吃过饭,舅母便歇晌去了,文绣星榆也是昏昏沉沉,困倦不已。

    宋雁书让她们休息后便去西厢房找贾虎,见贾虎也正在桌前坐着打盹,顿了一顿,便退出去了。

    罢了,昨夜贾虎几乎一夜未眠,这些日子又是一直守着西厢房,想必也没怎么睡,让他好好休息一下吧。

    宋雁书回房,取了数十两银子,揣在怀里,出了门。

    刚一出门,便见那日的几个小孩躲在檐下阴凉处,头凑在一起玩抓石子,玩得满头大汗,不由一笑。

    其中一个小孩子不经意看见她,撞了旁边一个男孩,男孩一愣,顺着看过来,随即起身跑过来,从腰间掏出一个东西,递给宋雁书。

    “姐姐,这个送给你。”

    宋雁书见是那日她招手跑过来那个孩子,笑着接过来,见是一块圆润的红色石头,在阳光下泛着红光,上面似乎还覆有一层粉末,然而用手一摸,却并没摸下什么。

    宋雁书望着男孩亮晶晶的眼睛笑道:“这是什么?”

    小虎偷偷看宋雁书一眼,道:“这是我昨日在河边捡到的。娘亲说人要懂得投桃报李,姐姐那日送给我们那样好吃的糕点,所以我想把这个好看的石子送给姐姐。”

    宋雁书道谢,将石子收好,揉揉小虎的脑袋问道:“你多大了?”

    “我马上十岁了。”

    宋雁书又与他交谈了几句,便让他去玩了。

    还不到十岁的小虎看着比已经满十岁的星榆还要大。

    宋雁书一面思忖着怎么将星榆养得白白胖胖的一点,一面朝城外寺庙去。

    走到城外不远处,面前忽现一条长河。

    恰巧一阵微风拂过,吹起河边杨柳,带来一阵清凉。

    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颇有些刺眼。

    宋雁书微微侧头,避开过分刺眼的阳光,脚步不停,心中却暗暗想道。

    这便是小虎说的河边吧。

    ……

    古朴的钟声在耳边响起,仿佛穿越了时空,悠久而又神秘,将这方天地与京城的繁华划分开来。

    宋雁书停步,仰头望向不远处坐落在深山的寺庙,抬脚跨了进去。

    天气炎热,又正是未时歇晌的时候,寺庙里的人并不多。

    一路走来,连僧人都未见一个。

    直至走到大殿,宋雁书才见到高大的佛像前稀稀落落地跪了几人,此刻正垂首合掌,低眉敛目,默默祈祷。

    宋雁书停住脚步,看了那佛像半晌,便退出来。

    准备去找个僧人问问抄经书的事。

    “施主为何不拜佛?”身后突然传来一道声音。

    宋雁书一愣,转头见是一个穿着青袍的僧人,正合掌对她行礼,于是也合手一礼,笑道:“有所求佛者才拜佛,无所需求佛的自然无需拜。”

    那僧人奇道:“施主既无所求,来寺庙做什么?”

    宋雁书掏出银两,想了一想,道:“刚刚走至山下,遇上一位公子,让我来替他送银两给此处抄经书的先生,为他抄些经书。”

    僧人问道:“那公子既已至山下,何不亲自来?”

    宋雁书道:“那位公子说他有孝在身,不好进庙冲撞佛祖。”

    僧人点头道:“原来如此,陈先生在后院经房内抄书,施主随我来。”

    宋雁书叫住那僧人,“可否劳烦师父替我将银子送过去?”

    僧人愣了一下,“这又是为何?”

    宋雁书道:“我与友人约在京城相见,半路走这一遭,担心迟了时辰。”

    僧人点头,“如此,小僧便代施主跑这一趟,不知那位施主需要什么经书?”

    宋雁书卡住了,她对佛经并不熟悉,想了一想,道:“那位公子祖母近来身子不好。”

    僧人点头,“小僧明白了,施主何时来取?”

    说罢,那僧人犹豫了一下,道:“施主这些银两太多,恐李先生一人抄不及。”

    宋雁书又胡乱糊弄了几句,说些那公子不在意数量,只需抄一遍,主要是心诚云云。

    见那僧人终于接过银两,往后院去了,宋雁书不由长出一口气。

    这也太费劲了。

    随即又回头望了一眼佛像,便准备离开,却突然停住。

    刚刚在佛前祷告的人皆是背对她,她又没仔细看,此时其中一人似乎是听到这番动静,转头望着这边,宋雁书才惊讶地发现那竟是王元。

    ……

    两人并肩往山下走。

    宋雁书有几分尴尬,她没想到这里会有人认识她,所以说话时并未在意,想来那番话已被王元听了个全。

    若是不认识她的人倒也罢了,认识她的一听便知她那是扯谎。

    宋雁书开口,想要打破沉默,“王公子也来礼佛?”

    话一出口,宋雁书便想扶额,这不是明摆着的吗?何况自己刚刚才同那僧人说了自己并非来礼佛的,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所幸,王元并未纠缠这一点,默默点头,提起另一件事,“明日中书府的宴会可也邀请了宋姑娘?”

    宋雁书一愣,停下脚步,看向王元,“王公子也受邀了?”

    王元点头,眉间阴沉,“不仅是我,李深、晏志、文柏、文瑞、孙笑都收到请帖了。”

    宋雁书默了一瞬。

    王元又道:“我们倒也罢了,虽然中书府的宴会去得少,可偶尔也会收到请帖。李深已多年都与中书府没有交集了,今日竟也收到了请帖。”

    宋雁书问道:“李公子去吗?”

    王元苦笑,“我们有什么资格说不去。”

    宋雁书心下暗沉,中书令这是要做什么?

    想了一想,宋雁书道:“李公子愿意去吗?”

    王元闻言一愣,随即叹息摇头,神色黯然,“也是,他肯定会去的。”

    宋雁书若有所思。

    王元见宋雁书低垂着眼,似乎被他影响了心情,笑道:“我就是问问宋姑娘是否知晓此事。”

    随即顿了一顿,道:“宋姑娘下次想要送银子不必如此周折,王某愿尽绵薄之力。”

    宋雁书惊讶地看向王元,见他一脸认真,心中便明白过来,他果然已知晓她刚刚是在编瞎话,不由轻咳两声,“如此,便多谢王公子了。”

    王元微微摇头。

    两人一路走到山下,守在山道旁的小厮忙牵着两匹马过来,“公子今日怎么这么早便结束了?”

    走近,那小厮才看见被树挡住的宋雁书,愣了一下。

    “这是我的小厮,伊竹。”王元对宋雁书道。

    随即,王元看了眼四周,问道:“宋姑娘的马车呢?”

    宋雁书答道:“我一人来的。”

    “步行来的?”王元看着颇有些惊讶。

    宋雁书点头,也有些奇怪,这是值得惊讶的事吗?

    王元看了一眼那两匹马,问道:“宋姑娘可会骑马?”

    宋雁书眉毛一挑,笑道:“王公子这可是在怀疑我?”

    王元连连摆手,眉眼一松,脸上终于露出笑意,“可不敢,宋姑娘巾帼不让须眉,王某不过问一下,以免冒犯。”

    宋雁书笑道:“多谢王公子了,不过我走回去便好了。”

    王元道:“此时正是一日最热的时候,暑气上涌,宋姑娘这样走回去,若中了暑气便不好了。”

    宋雁书还要推辞,便见王元一笑,道:“宋姑娘莫不是骑技不精,担心被小看了去?”

    虽然明知王元这是激将,宋雁书仍有几分想咬牙,笑她什么她都不在意,笑她的骑技武艺……

    哼!

    宋雁书翻身上马,一扬马鞭,对身后大笑道:“王公子慢来。”

    王元被这一笑激得也激动起来,利落地上了马,正要扬鞭,便见伊竹哀怨地望着他,缓缓道:“我不怕暑气,我可以走回去。”

    王元失笑,一把将伊竹提到马上。

章节目录

动京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思古柏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思古柏并收藏动京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