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夜,不平静的不仅河间侯府,更有皇城。
下晌从司宝库回到千秋殿,陛下未召见任何人,独身一人思索防御西北。约莫晚膳前,李申来报,太后请陛下过去用膳。陛下淡淡摆手,“告诉来人,戎狄未灭,事务繁多,不忍叨扰太后。”
李申出得门来,笑着传话来者,将这事糊弄过去。
主仆二人本以为再不会来人,却不料,掌灯时分,掐着陛下往日出千秋殿的时辰,太后再派人来,说是有要事相商。
杨恭看向李申,见其点头,心知晚间的话说得透彻。一时莫名,这般着急忙慌,活像是有什么了不得大事。母子多年来,本无多少言语,杨恭正想找个由头绝,又见李申悄声上前,附耳道:“陛下,崔二娘子打司宝库离开之后,还去了趟宁安殿。”
宁安殿,乃太后居所。
陛下听得皱眉,这丫头,当真是能折腾!
旋即看向太后宫中来人,小黄门一脸恭谨,几分战战兢兢,瑟瑟缩缩,颇有些若是请不来人便有的好看模样。
“许久没去看望母后,走一趟。”杨恭率众前往宁安殿。
目下的宁安殿,老嬷嬷正伺候太后用药。太后一身半旧衣衫,靠在南窗跟下,一手撑着小杌子,一手握着调羹。那不足半碗的汤药,冷了又热,热了又冷,已然好些时候。
老嬷嬷劝道:“太后切莫伤怀,这多年都过来了,不急在这一时。陛下聪慧,早晚能明白太后当年不易。”
太后叹气,“哼,明白,我不指望他明白,毕竟早年是我这个做母亲的,对不住他在先。这多年,他不待见我也就罢了,何必苦着自个儿呢。那时兵荒马乱,照顾不周,想给他定亲,寻一个知冷知热的姑娘,谁知没多少功夫就成这般模样。”
老嬷嬷还想再劝上几句,却听外头响起小黄门的通禀,说陛下到了。主仆遂二人收拾好心绪,望着明间大门。
杨恭一身常服,玉带束腰,头上仅有个玉冠。莹莹光亮之下,散去凌厉,平添几分温润之气。
老嬷嬷得见,忙不迭行礼。而后扭头看向太后,指望自家主子率先开口说个什么,却不想,素日里半碗汤药也喝得稀稀拉拉的太后,撇开视线不去看杨恭,一手端碗,仰起脖子一饮而尽。唯余老嬷嬷在一旁操碎了心。
太后喝药罢了,也不命人收拾,沾染药汁的青瓷碗碟,就那么平顺放着,似故意碍人眼似的。
老嬷嬷见又是如此模样,气得左右来回看看。太后稳当当坐着,没半分眼神分给陛下,而杨恭入内之后,低声请安,自顾自寻个胡椅坐下,饮茶。
平静,不同寻常却又时常得见的平静。
着急,老嬷嬷牛马一般的着急。
半晌,老嬷嬷委实受不住,赶在主子之前开口,“陛下,今儿个晚膳用了不曾,若是还未,奴婢吩咐小厨房做上一些。”
杨恭淡淡道一声,“无需,嬷嬷受累。”
老嬷嬷嘴角僵硬,“陛下这是哪里话。小厨房时刻备着。太后此前有言,陛下朝政辛苦,未必记得用膳,时时准备为好。”
这样的话,杨恭已然不知听了多少,不咸不淡道:“嬷嬷辛苦。”
接连冷场,老嬷嬷无话可说,三两步退回来,看向一旁安坐的太后。但见太后不知何时又拿个书卷在手,活像是熬夜用功的学子,赶着明年春日下场。
又是一阵凝滞。
月色不忍,隐入乌云之后,唯余一轮金边在外。
“不知母亲寻儿子来,所为何事?”等不得,杨恭主动询问。
听得这话,太后才懒散卸去周身冷淡气势,“陛下御极,已逾五年,这选妃立后,定在何时?”
于选妃这一道,是母子二人为数不多能交谈之言。然,来来去去听得多了,杨恭依旧仅此一句。
“儿无意成亲。”
太后鼻子哼气,“无意成亲?!你若是个寻常儿郎,我这个做母亲的,也不来讨你的嫌。你而今是陛下,是我大邺天子,无意成亲,这天下,你父兄几人辛苦得来的天下,何人继承!”
话音略显怒气,饶是老嬷嬷在身侧好生提点,太后也没忍住。
入到杨恭耳中,他似半分听不出其间怒气,装若寻常道:“太子已近弱冠,何愁无人继承。”
“他!”太后噎住,“入了宗祠,拜了祖宗,我认他是我杨家后人。可你也不想想,你而今已然这般年岁,若是再不寻个合适的小娘子,哪里还能再有个孩子。”说道最后,太后气急,喘气不迭。老嬷嬷连忙上前顺气。
杨恭深深看一眼太后,见她并无大碍,不过是气得岔了气,“儿子这多年一个人也都过来了,没得黄土埋了半截再去耽误别的姑娘。儿子这辈子,注定是个亲缘淡漠之人,而今这般,早朝政务,见见朝臣极好。母亲不必忧心这些有的没的。”
刚顺过来半口气的太后,登时又险些背过去,“你还是在怨我,怨我当初……”
不等她说完,杨恭蓦地起身,“母亲这把年纪,还是好生将养才是。儿子听闻下晌崔信府上二姑娘来过,若是她和母亲说了什么,母亲权当她年纪小,不懂事,切莫放在心上。儿子还有军政要务,不耽误母亲将养身子。”
说着,一径出门。
屋内,唯独咳嗽不停的太后,紧紧拽着老嬷嬷的手,“你听听,你听听,他这模样,那里是盼着我好,他还记着呢,真真记着呢。”
记着当初,记着少年时分的孤苦。
老嬷嬷递上茶水,“太后歇歇,陛下从小便和一般公子不同,少了些亲近,今个儿能来……”
“你说什么?”
“陛下少了些亲近……”
太后摆手,“不是这句。”
老嬷嬷:不是这句是哪句?
一时陷入思索当中的太后,在老嬷嬷的搀扶之下,稳坐胡椅后自顾自说:“二郎自小和旁人不同。旁的公子儿郎,少时尚有几年喜爱和母亲说话,这个二郎,却从未有过这等时候。你适才说他对谁都少了丝亲近,我瞧着不像,他那个样子,沉稳过头,像是恁事不愁……”
太后许是想不明白,嗓音越发低了去,说道最后好似嘀咕。
老嬷嬷:“沉稳?陛下确实遇事不慌,进退有度。这多年来,不过是在亲事上头执拗了些。”
太后回神,“都已二十有七,还当自己是个少年。先时见他来,我还想他莫不是想通了。哼,哪知不过是为崔二娘子而来。我们母子情分,倒是比不上个宫外的丫头。”
“陛下头次上战场便是跟在河间侯身后,对府中娘子护着些,也是常理。”
太后好突然问道:“你说,崔二娘子下晌的话,有几分可行?”
老嬷嬷想起一阵风而来的崔冬梅,笑笑,“有几分可行,奴婢不知。不过啊,以往千请万请也不入的宁安殿,陛下这不是来了么。”
太后心绪畅快不少,嘴角含笑,“她这丫头还行。赶明儿,你去找几个字迹娟秀的宫婢,写几份帖子送到各家夫人手上。说近日太液池旁腊梅飘香,请众人赏梅。”
说起冬日腊梅,河间侯府祠堂背后,那一丛丛栅栏过去,满院子腊梅。
每逢大雪,层层雪白压枝头,丝丝暗香绕鼻尖。
雪夜,最是寒凉。
跪了半宿的兄妹二人,终于迎来暗夜之光。
集严父和慈母于一身的河间侯崔信,气过了劲儿,撇开萧夫人来祠堂探望自家孩子。他脚步缓慢,一步一个脚印。祠堂外深深雪地,沙沙作响。待他走进,可见眸色沉沉,眼眶微红。
到得孩子们跟前,崔信寻来一蒲团,和兄妹二人并排跪着。
半晌之后,他徐徐道来:“囡囡,你的话作数么?是冲动还是深思熟虑?”
听得老父亲正色问话,崔冬梅不敢再打哈哈,“回父亲,认真的,我想好了。”
崔信看向崔度,“你也听着些,你二妹妹主意正,我若有不周之处,你这个做哥哥的,万不能免了去。”回头正视前方,
“陛下何等人物,想来你也知晓。他早年有一未婚妻,虽然早逝,陛下对她却用情至深。那姑娘温婉和善,至真至性,你应当见过。陛下御极多年,朝中选妃立后之声不少,他从未动摇,一半是因太子,一半是因那姑娘。如此郎君,即是成亲之后你做得再好,他心中眼中,也全然看不到你,
囡囡,你也愿意么?”
崔冬梅反而极度冷静,“阿爹,您和母亲成亲前,除却相看时节,见过么,彼此了解么?彼此爱慕么?”不等老父亲答话,崔冬梅继续,“我知道,并没有。您和母亲,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算是如此,您和母亲也过得极好。想来,婚前有无情谊在,并不重要。而今我的选择,自有我的因由在。陛下心中有没有我,并不能左右我的决断。”
老父亲喟叹,“你?”他不知该夸赞闺女通透,还是该心疼她,“你所求,不过是些吃食、衣衫等物件,你若一直寻不到合适的郎君,养在府中,一应供奉并不比皇城差出去多少。”
“阿爹,我这一生,不求男女情爱,不求顶天立地、成就一番事业,仅仅是日常物件,自是最好的,才配得上我。”
老父亲好容易散下去的一口气,复又提到心口,“你!我这是造了什么孽!”
崔度适时劝慰:“父亲息怒,二妹妹年纪小,不懂事。”
崔信怒骂崔度:“她年纪小,不懂事,难道你也不懂么!”
崔度:为何又是我??
下晌从司宝库回到千秋殿,陛下未召见任何人,独身一人思索防御西北。约莫晚膳前,李申来报,太后请陛下过去用膳。陛下淡淡摆手,“告诉来人,戎狄未灭,事务繁多,不忍叨扰太后。”
李申出得门来,笑着传话来者,将这事糊弄过去。
主仆二人本以为再不会来人,却不料,掌灯时分,掐着陛下往日出千秋殿的时辰,太后再派人来,说是有要事相商。
杨恭看向李申,见其点头,心知晚间的话说得透彻。一时莫名,这般着急忙慌,活像是有什么了不得大事。母子多年来,本无多少言语,杨恭正想找个由头绝,又见李申悄声上前,附耳道:“陛下,崔二娘子打司宝库离开之后,还去了趟宁安殿。”
宁安殿,乃太后居所。
陛下听得皱眉,这丫头,当真是能折腾!
旋即看向太后宫中来人,小黄门一脸恭谨,几分战战兢兢,瑟瑟缩缩,颇有些若是请不来人便有的好看模样。
“许久没去看望母后,走一趟。”杨恭率众前往宁安殿。
目下的宁安殿,老嬷嬷正伺候太后用药。太后一身半旧衣衫,靠在南窗跟下,一手撑着小杌子,一手握着调羹。那不足半碗的汤药,冷了又热,热了又冷,已然好些时候。
老嬷嬷劝道:“太后切莫伤怀,这多年都过来了,不急在这一时。陛下聪慧,早晚能明白太后当年不易。”
太后叹气,“哼,明白,我不指望他明白,毕竟早年是我这个做母亲的,对不住他在先。这多年,他不待见我也就罢了,何必苦着自个儿呢。那时兵荒马乱,照顾不周,想给他定亲,寻一个知冷知热的姑娘,谁知没多少功夫就成这般模样。”
老嬷嬷还想再劝上几句,却听外头响起小黄门的通禀,说陛下到了。主仆遂二人收拾好心绪,望着明间大门。
杨恭一身常服,玉带束腰,头上仅有个玉冠。莹莹光亮之下,散去凌厉,平添几分温润之气。
老嬷嬷得见,忙不迭行礼。而后扭头看向太后,指望自家主子率先开口说个什么,却不想,素日里半碗汤药也喝得稀稀拉拉的太后,撇开视线不去看杨恭,一手端碗,仰起脖子一饮而尽。唯余老嬷嬷在一旁操碎了心。
太后喝药罢了,也不命人收拾,沾染药汁的青瓷碗碟,就那么平顺放着,似故意碍人眼似的。
老嬷嬷见又是如此模样,气得左右来回看看。太后稳当当坐着,没半分眼神分给陛下,而杨恭入内之后,低声请安,自顾自寻个胡椅坐下,饮茶。
平静,不同寻常却又时常得见的平静。
着急,老嬷嬷牛马一般的着急。
半晌,老嬷嬷委实受不住,赶在主子之前开口,“陛下,今儿个晚膳用了不曾,若是还未,奴婢吩咐小厨房做上一些。”
杨恭淡淡道一声,“无需,嬷嬷受累。”
老嬷嬷嘴角僵硬,“陛下这是哪里话。小厨房时刻备着。太后此前有言,陛下朝政辛苦,未必记得用膳,时时准备为好。”
这样的话,杨恭已然不知听了多少,不咸不淡道:“嬷嬷辛苦。”
接连冷场,老嬷嬷无话可说,三两步退回来,看向一旁安坐的太后。但见太后不知何时又拿个书卷在手,活像是熬夜用功的学子,赶着明年春日下场。
又是一阵凝滞。
月色不忍,隐入乌云之后,唯余一轮金边在外。
“不知母亲寻儿子来,所为何事?”等不得,杨恭主动询问。
听得这话,太后才懒散卸去周身冷淡气势,“陛下御极,已逾五年,这选妃立后,定在何时?”
于选妃这一道,是母子二人为数不多能交谈之言。然,来来去去听得多了,杨恭依旧仅此一句。
“儿无意成亲。”
太后鼻子哼气,“无意成亲?!你若是个寻常儿郎,我这个做母亲的,也不来讨你的嫌。你而今是陛下,是我大邺天子,无意成亲,这天下,你父兄几人辛苦得来的天下,何人继承!”
话音略显怒气,饶是老嬷嬷在身侧好生提点,太后也没忍住。
入到杨恭耳中,他似半分听不出其间怒气,装若寻常道:“太子已近弱冠,何愁无人继承。”
“他!”太后噎住,“入了宗祠,拜了祖宗,我认他是我杨家后人。可你也不想想,你而今已然这般年岁,若是再不寻个合适的小娘子,哪里还能再有个孩子。”说道最后,太后气急,喘气不迭。老嬷嬷连忙上前顺气。
杨恭深深看一眼太后,见她并无大碍,不过是气得岔了气,“儿子这多年一个人也都过来了,没得黄土埋了半截再去耽误别的姑娘。儿子这辈子,注定是个亲缘淡漠之人,而今这般,早朝政务,见见朝臣极好。母亲不必忧心这些有的没的。”
刚顺过来半口气的太后,登时又险些背过去,“你还是在怨我,怨我当初……”
不等她说完,杨恭蓦地起身,“母亲这把年纪,还是好生将养才是。儿子听闻下晌崔信府上二姑娘来过,若是她和母亲说了什么,母亲权当她年纪小,不懂事,切莫放在心上。儿子还有军政要务,不耽误母亲将养身子。”
说着,一径出门。
屋内,唯独咳嗽不停的太后,紧紧拽着老嬷嬷的手,“你听听,你听听,他这模样,那里是盼着我好,他还记着呢,真真记着呢。”
记着当初,记着少年时分的孤苦。
老嬷嬷递上茶水,“太后歇歇,陛下从小便和一般公子不同,少了些亲近,今个儿能来……”
“你说什么?”
“陛下少了些亲近……”
太后摆手,“不是这句。”
老嬷嬷:不是这句是哪句?
一时陷入思索当中的太后,在老嬷嬷的搀扶之下,稳坐胡椅后自顾自说:“二郎自小和旁人不同。旁的公子儿郎,少时尚有几年喜爱和母亲说话,这个二郎,却从未有过这等时候。你适才说他对谁都少了丝亲近,我瞧着不像,他那个样子,沉稳过头,像是恁事不愁……”
太后许是想不明白,嗓音越发低了去,说道最后好似嘀咕。
老嬷嬷:“沉稳?陛下确实遇事不慌,进退有度。这多年来,不过是在亲事上头执拗了些。”
太后回神,“都已二十有七,还当自己是个少年。先时见他来,我还想他莫不是想通了。哼,哪知不过是为崔二娘子而来。我们母子情分,倒是比不上个宫外的丫头。”
“陛下头次上战场便是跟在河间侯身后,对府中娘子护着些,也是常理。”
太后好突然问道:“你说,崔二娘子下晌的话,有几分可行?”
老嬷嬷想起一阵风而来的崔冬梅,笑笑,“有几分可行,奴婢不知。不过啊,以往千请万请也不入的宁安殿,陛下这不是来了么。”
太后心绪畅快不少,嘴角含笑,“她这丫头还行。赶明儿,你去找几个字迹娟秀的宫婢,写几份帖子送到各家夫人手上。说近日太液池旁腊梅飘香,请众人赏梅。”
说起冬日腊梅,河间侯府祠堂背后,那一丛丛栅栏过去,满院子腊梅。
每逢大雪,层层雪白压枝头,丝丝暗香绕鼻尖。
雪夜,最是寒凉。
跪了半宿的兄妹二人,终于迎来暗夜之光。
集严父和慈母于一身的河间侯崔信,气过了劲儿,撇开萧夫人来祠堂探望自家孩子。他脚步缓慢,一步一个脚印。祠堂外深深雪地,沙沙作响。待他走进,可见眸色沉沉,眼眶微红。
到得孩子们跟前,崔信寻来一蒲团,和兄妹二人并排跪着。
半晌之后,他徐徐道来:“囡囡,你的话作数么?是冲动还是深思熟虑?”
听得老父亲正色问话,崔冬梅不敢再打哈哈,“回父亲,认真的,我想好了。”
崔信看向崔度,“你也听着些,你二妹妹主意正,我若有不周之处,你这个做哥哥的,万不能免了去。”回头正视前方,
“陛下何等人物,想来你也知晓。他早年有一未婚妻,虽然早逝,陛下对她却用情至深。那姑娘温婉和善,至真至性,你应当见过。陛下御极多年,朝中选妃立后之声不少,他从未动摇,一半是因太子,一半是因那姑娘。如此郎君,即是成亲之后你做得再好,他心中眼中,也全然看不到你,
囡囡,你也愿意么?”
崔冬梅反而极度冷静,“阿爹,您和母亲成亲前,除却相看时节,见过么,彼此了解么?彼此爱慕么?”不等老父亲答话,崔冬梅继续,“我知道,并没有。您和母亲,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算是如此,您和母亲也过得极好。想来,婚前有无情谊在,并不重要。而今我的选择,自有我的因由在。陛下心中有没有我,并不能左右我的决断。”
老父亲喟叹,“你?”他不知该夸赞闺女通透,还是该心疼她,“你所求,不过是些吃食、衣衫等物件,你若一直寻不到合适的郎君,养在府中,一应供奉并不比皇城差出去多少。”
“阿爹,我这一生,不求男女情爱,不求顶天立地、成就一番事业,仅仅是日常物件,自是最好的,才配得上我。”
老父亲好容易散下去的一口气,复又提到心口,“你!我这是造了什么孽!”
崔度适时劝慰:“父亲息怒,二妹妹年纪小,不懂事。”
崔信怒骂崔度:“她年纪小,不懂事,难道你也不懂么!”
崔度:为何又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