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当空,炎热的太阳将整个沧县都晒的寸草不生。
空气中充满了灼热感,就连微风都变得燥热了起来。
没有人愿意出来顶着如此大的太阳出门,可在去往沧县的官道上,此时却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这些百姓大多都聚在官道旁的一处空地上,仔细看去,原来这里居然放了一块巨大的用红布盖起来的东西。
今天早上的时候,许多百姓都看到了他们沧县的官员带着这个神秘的东西来到了官道上。
当时他们本想凑上去看看,这东西究竟是什么?
可却被附近的差役给赶走了。
如今隔了好远看到这边似乎完工,差役们也不阻止他们了。
一生都热爱凑热闹的百姓们纷纷顶着大太阳特地来了官道上想看看,官府又搞出来了些什么玩意。
眼看人来的差不多了,许府的下人当即便将红布扯开,露出了里面那块雕工精美、内容隐秘的石碑。
百姓们初初看到那块石碑,只被其雕工和巨大而吸引,可后来他们却发现,上面居然还刻着字。
许府的下人见状,正好便顺势夸起了朝廷派来的钦差,以及监造了这块石碑的,他们家的主子——许遮。
眼看百姓们听了他们的话后,都纷纷夸起了他们家主子和那位朝廷派来的钦差谢大人。
许府的下人自觉任务完成,便高兴的回去了。
可他们前脚刚走,后脚人群中便冒出来了一些自称认字的人,他们大肆宣扬起了石碑上的内容。
“承文十七年,瑀、沂二州突逢水患,致流民千里、饿殍遍地。朝野闻之震怒,特派翰林院编修谢氏新宜前往二州赈灾。”
“今有沂州官员不忍百姓受苦,自愿捐赠财物,以助灾民重建家园,共度难关,特立碑谨记,望诸知。”
说到此处,很多百姓其实还是不太明白这碑文上的内容,毕竟他们中的很多人连大字都不认识一个。
哪怕把碑文的内容念给他们听,他们也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幸好人群里有不少“好心人”,特地为百姓们解惑,告诉他们这其实就是说,沂州的官员要为他们这些灾民免费捐善款。
听到这话,大家都明白了,不过很快就有人注意到,除了这两段话以外,后面好像还跟着一长串整齐的内容。
“这些是什么东西啊?看着还挺整齐的。”有围观的百姓问出了这话。
人群中早就被谢新滢安排过来的人,立刻便上前大声念出了石碑上的内容。
“杜青耀,一千两。”
“肖绍,五十两。”
“宋柏,三百两。”
……
“许遮,五千两。”
听了半天,那人终于把石碑上的所有内容都念完了。
与此同时,百姓们也明白了,后面这些大概是那些官员捐的善款。
听到那些数字,还不待百姓们想什么,人群中便有人喊到。
“这些官员整日里鱼肉百姓,如今居然才捐这么点银子,真是打发叫花子呢!”
“对,没错,他们整日吃香的喝辣的,如今却只捐这么一点银子,真是好打算,不把我们百姓放在眼里。”
“说的好,我支持你,可恶的狗官!”
……
此地的百姓听到这些此起彼伏的叫喊声,不由得怒火中烧,觉得那些官员当真是可恶。
平时拿着朝廷丰厚的俸禄,如今赈灾却只出这么一点点银子。
真是太可恶了。
很快,沂州各位官员的声誉极速下降,甚至还有人往那些官员门口扔辱骂的横幅、字条什么的。
更有甚者,居然趁着半夜没人,给那些官员的大门上,院墙上泼金汁、狗血等等。
在这之中,过的最惨的当属肖绍了,毕竟他捐的最少,只有区区五十两银子。
他捐的数目,是连沂州这些官员都不能理解的数目。
肖绍的家门口不仅有这些愤怒百姓的常规操作,就连他出门,可能都会遇上一些“恐怖袭击”。
相比这些,百姓的侮辱谩骂都算是轻的了。
他们不是不想把这些闹事的百姓抓起来,可关键是法不责众。
由于攻击他们的百姓太多了,他们根本抓不到什么典型,反而还因为人数太多的原因,不能对那些百姓动手,害怕激其民变。
最终无奈的他们只好求到了杜青耀这里。
可惜杜青耀由于捐款数目还不错的原因,根本就不想管这些事情。
虽然在他的心里,还是有点对许遮捐的比他还多这件事情略有微词。
但这并不是很影响他,毕竟他没有被百姓带头攻击,有过像肖绍等人的经历。
甚至与此相反的是,他出门居然还有百姓向他问好。
俗话说得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杜青耀有时候甚至觉得,这样还挺不错的,毕竟死道友不死贫道嘛!
眼看从杜青耀这边,是找不到任何解决办法了,那些官员想到负责此事的许遮,不由得一窝蜂都来到了许府,想让许遮给他们出出主意。
对此,许遮那是早有准备。
他当即便告诉了这些官员,想解决这件事情很容易,咬咬牙再捐点钱就行了。
过几天他会把石碑重新翻新一下,之前刻的那个还可以改,到时候百姓看到他们捐的多了,肯定就不会这么对他们了。
听了许遮这话,众位沂州的官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心一横,当即表示自己愿意加钱。
就这样,好好的一个聚会,愣是变成了一场大型无实物的拍卖会。
可惜这些官员愿意现场加价,许遮还不同意他们现场给呢!
“各位同僚想尽快解决这件事情的心情,我非常理解。”
听见许遮这话,很多人心里都在默默的给许遮翻白眼。
毕竟他们还是知道的,许遮这个人,心眼忒坏了,以前都是他们眼瞎看错了人。
这次的石碑事件,许遮偷偷捐了比杜青耀还多的五千两银子,如今日子过得比谁都舒坦。
据说出门不仅有百姓笑脸相迎,甚至还有百姓免费赠送给许遮东西。
有着这样的美好的日子,他们才不会相信许遮会和他们感同身受,毕竟他们过得日子是真的惨。
不等各位官员感慨自己悲惨的生活,只听许遮接着说道。
“只是这份石碑上的名录,都是谢大人给我的,你们若想改石碑上的内容,自然是应该去找谢大人,而并非是来找我。”
听完许遮这么一番话,一些想明白的官员立刻告辞,打算去寻谢新滢补充捐款数目。
甚至有几人结伴而行,想要看看同僚们都准备加多少,他们打算伺机加价。
但可惜的是,谢新滢根本没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不论有几人前来找谢新滢补充捐款数目,谢新滢一律每次只让一人进来加价,完全杜绝了这些官员互看捐款数目的机会。
俗话说,不怕对手太强大,就怕自身会脑补。
这些沂州的官员真是过够了被百姓人人喊打喊骂的日子,来到谢新滢这里后,迫不及待的便想赶紧加价,好使自己脱离这样的苦日子。
可当谢新滢问起,他们想再接着加多少时,他们一个个却都沉默了。
没有了同僚的比较,他们一点点的试探谢新滢的态度,想看看究竟加价几何,才是最好的。
可无论他们说自己加价多少,谢新滢都始终微笑面对他们,完全看不出有任何的态度波动。
他们也曾去旁敲侧击问过他人的加价,可思来想去后,他们又怕昔日同僚像许遮那样,偷偷加价不告诉他们。
再加上真的有人之前找过谢新滢加价,后面还又去找了几次。
最重要的是,他们还亲眼看见过许遮又往谢新滢的住处那边去了好几次。
每个人都不想当那个垫底之人,成为昔日的肖绍。
毕竟肖绍的惨,他们是时时看在眼里的。
因此,在这种互相猜忌和脑补中,谢新滢收到的捐款数目那是越来越多。
一切都在向谢新滢预想的那个方向走。
最终,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以及沂州各位官员的爱心“捐助”,谢新滢居然筹到了三十二万两银子。
有了这些钱,谢新滢立刻就把之前在瑀州欠谢新明的钱款都还了,并且还利用这些善款加上朝廷给她的钱帮助许多百姓重建了家园。
一时间,谢新滢在沂州的声望大涨。
不过谢新滢并未止步于此,在许遮又一次修改了石碑内容后,她又开始鼓动当地的富商大贾进行捐款。
有些素有善心的商人自然是十分支持谢新滢,毕竟就是没有谢新滢,他们平时也会做一些施粥布施之事。
但更多的是商人重利,自然是不愿主动掏钱的,何况还有当初瑀州的的那些事情,那些商人都谢新滢惧怕都来不及呢!
怎么会主动开口捐钱?
可谢新滢并非是空手套白狼,她向各位富商许诺,只要捐款够多,便能和那些官员一同在石碑上名扬千里。
听到居然还有这种和朝廷命官齐名的好事,许多商贾同意了,毕竟他们不缺钱,纷纷表示愿意主动向谢新滢捐钱。
但不论如何,总有一些人想当那吝啬鬼,即便自己家财万贯,也不愿意为了百姓出一分钱。
当然了,像这种吝啬鬼一般的商人,一般也不是什么好人,往往和沂州的官员官商勾结,鱼肉百姓。
对此,谢新滢完全是不惯着他们,抬手便吩咐了林知越去这样这样、那样那样的做事。
听完谢新滢的计划,两个人相视一笑,似乎已经预见了那些吝啬鬼的“好”下场。
空气中充满了灼热感,就连微风都变得燥热了起来。
没有人愿意出来顶着如此大的太阳出门,可在去往沧县的官道上,此时却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这些百姓大多都聚在官道旁的一处空地上,仔细看去,原来这里居然放了一块巨大的用红布盖起来的东西。
今天早上的时候,许多百姓都看到了他们沧县的官员带着这个神秘的东西来到了官道上。
当时他们本想凑上去看看,这东西究竟是什么?
可却被附近的差役给赶走了。
如今隔了好远看到这边似乎完工,差役们也不阻止他们了。
一生都热爱凑热闹的百姓们纷纷顶着大太阳特地来了官道上想看看,官府又搞出来了些什么玩意。
眼看人来的差不多了,许府的下人当即便将红布扯开,露出了里面那块雕工精美、内容隐秘的石碑。
百姓们初初看到那块石碑,只被其雕工和巨大而吸引,可后来他们却发现,上面居然还刻着字。
许府的下人见状,正好便顺势夸起了朝廷派来的钦差,以及监造了这块石碑的,他们家的主子——许遮。
眼看百姓们听了他们的话后,都纷纷夸起了他们家主子和那位朝廷派来的钦差谢大人。
许府的下人自觉任务完成,便高兴的回去了。
可他们前脚刚走,后脚人群中便冒出来了一些自称认字的人,他们大肆宣扬起了石碑上的内容。
“承文十七年,瑀、沂二州突逢水患,致流民千里、饿殍遍地。朝野闻之震怒,特派翰林院编修谢氏新宜前往二州赈灾。”
“今有沂州官员不忍百姓受苦,自愿捐赠财物,以助灾民重建家园,共度难关,特立碑谨记,望诸知。”
说到此处,很多百姓其实还是不太明白这碑文上的内容,毕竟他们中的很多人连大字都不认识一个。
哪怕把碑文的内容念给他们听,他们也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幸好人群里有不少“好心人”,特地为百姓们解惑,告诉他们这其实就是说,沂州的官员要为他们这些灾民免费捐善款。
听到这话,大家都明白了,不过很快就有人注意到,除了这两段话以外,后面好像还跟着一长串整齐的内容。
“这些是什么东西啊?看着还挺整齐的。”有围观的百姓问出了这话。
人群中早就被谢新滢安排过来的人,立刻便上前大声念出了石碑上的内容。
“杜青耀,一千两。”
“肖绍,五十两。”
“宋柏,三百两。”
……
“许遮,五千两。”
听了半天,那人终于把石碑上的所有内容都念完了。
与此同时,百姓们也明白了,后面这些大概是那些官员捐的善款。
听到那些数字,还不待百姓们想什么,人群中便有人喊到。
“这些官员整日里鱼肉百姓,如今居然才捐这么点银子,真是打发叫花子呢!”
“对,没错,他们整日吃香的喝辣的,如今却只捐这么一点银子,真是好打算,不把我们百姓放在眼里。”
“说的好,我支持你,可恶的狗官!”
……
此地的百姓听到这些此起彼伏的叫喊声,不由得怒火中烧,觉得那些官员当真是可恶。
平时拿着朝廷丰厚的俸禄,如今赈灾却只出这么一点点银子。
真是太可恶了。
很快,沂州各位官员的声誉极速下降,甚至还有人往那些官员门口扔辱骂的横幅、字条什么的。
更有甚者,居然趁着半夜没人,给那些官员的大门上,院墙上泼金汁、狗血等等。
在这之中,过的最惨的当属肖绍了,毕竟他捐的最少,只有区区五十两银子。
他捐的数目,是连沂州这些官员都不能理解的数目。
肖绍的家门口不仅有这些愤怒百姓的常规操作,就连他出门,可能都会遇上一些“恐怖袭击”。
相比这些,百姓的侮辱谩骂都算是轻的了。
他们不是不想把这些闹事的百姓抓起来,可关键是法不责众。
由于攻击他们的百姓太多了,他们根本抓不到什么典型,反而还因为人数太多的原因,不能对那些百姓动手,害怕激其民变。
最终无奈的他们只好求到了杜青耀这里。
可惜杜青耀由于捐款数目还不错的原因,根本就不想管这些事情。
虽然在他的心里,还是有点对许遮捐的比他还多这件事情略有微词。
但这并不是很影响他,毕竟他没有被百姓带头攻击,有过像肖绍等人的经历。
甚至与此相反的是,他出门居然还有百姓向他问好。
俗话说得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杜青耀有时候甚至觉得,这样还挺不错的,毕竟死道友不死贫道嘛!
眼看从杜青耀这边,是找不到任何解决办法了,那些官员想到负责此事的许遮,不由得一窝蜂都来到了许府,想让许遮给他们出出主意。
对此,许遮那是早有准备。
他当即便告诉了这些官员,想解决这件事情很容易,咬咬牙再捐点钱就行了。
过几天他会把石碑重新翻新一下,之前刻的那个还可以改,到时候百姓看到他们捐的多了,肯定就不会这么对他们了。
听了许遮这话,众位沂州的官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心一横,当即表示自己愿意加钱。
就这样,好好的一个聚会,愣是变成了一场大型无实物的拍卖会。
可惜这些官员愿意现场加价,许遮还不同意他们现场给呢!
“各位同僚想尽快解决这件事情的心情,我非常理解。”
听见许遮这话,很多人心里都在默默的给许遮翻白眼。
毕竟他们还是知道的,许遮这个人,心眼忒坏了,以前都是他们眼瞎看错了人。
这次的石碑事件,许遮偷偷捐了比杜青耀还多的五千两银子,如今日子过得比谁都舒坦。
据说出门不仅有百姓笑脸相迎,甚至还有百姓免费赠送给许遮东西。
有着这样的美好的日子,他们才不会相信许遮会和他们感同身受,毕竟他们过得日子是真的惨。
不等各位官员感慨自己悲惨的生活,只听许遮接着说道。
“只是这份石碑上的名录,都是谢大人给我的,你们若想改石碑上的内容,自然是应该去找谢大人,而并非是来找我。”
听完许遮这么一番话,一些想明白的官员立刻告辞,打算去寻谢新滢补充捐款数目。
甚至有几人结伴而行,想要看看同僚们都准备加多少,他们打算伺机加价。
但可惜的是,谢新滢根本没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不论有几人前来找谢新滢补充捐款数目,谢新滢一律每次只让一人进来加价,完全杜绝了这些官员互看捐款数目的机会。
俗话说,不怕对手太强大,就怕自身会脑补。
这些沂州的官员真是过够了被百姓人人喊打喊骂的日子,来到谢新滢这里后,迫不及待的便想赶紧加价,好使自己脱离这样的苦日子。
可当谢新滢问起,他们想再接着加多少时,他们一个个却都沉默了。
没有了同僚的比较,他们一点点的试探谢新滢的态度,想看看究竟加价几何,才是最好的。
可无论他们说自己加价多少,谢新滢都始终微笑面对他们,完全看不出有任何的态度波动。
他们也曾去旁敲侧击问过他人的加价,可思来想去后,他们又怕昔日同僚像许遮那样,偷偷加价不告诉他们。
再加上真的有人之前找过谢新滢加价,后面还又去找了几次。
最重要的是,他们还亲眼看见过许遮又往谢新滢的住处那边去了好几次。
每个人都不想当那个垫底之人,成为昔日的肖绍。
毕竟肖绍的惨,他们是时时看在眼里的。
因此,在这种互相猜忌和脑补中,谢新滢收到的捐款数目那是越来越多。
一切都在向谢新滢预想的那个方向走。
最终,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以及沂州各位官员的爱心“捐助”,谢新滢居然筹到了三十二万两银子。
有了这些钱,谢新滢立刻就把之前在瑀州欠谢新明的钱款都还了,并且还利用这些善款加上朝廷给她的钱帮助许多百姓重建了家园。
一时间,谢新滢在沂州的声望大涨。
不过谢新滢并未止步于此,在许遮又一次修改了石碑内容后,她又开始鼓动当地的富商大贾进行捐款。
有些素有善心的商人自然是十分支持谢新滢,毕竟就是没有谢新滢,他们平时也会做一些施粥布施之事。
但更多的是商人重利,自然是不愿主动掏钱的,何况还有当初瑀州的的那些事情,那些商人都谢新滢惧怕都来不及呢!
怎么会主动开口捐钱?
可谢新滢并非是空手套白狼,她向各位富商许诺,只要捐款够多,便能和那些官员一同在石碑上名扬千里。
听到居然还有这种和朝廷命官齐名的好事,许多商贾同意了,毕竟他们不缺钱,纷纷表示愿意主动向谢新滢捐钱。
但不论如何,总有一些人想当那吝啬鬼,即便自己家财万贯,也不愿意为了百姓出一分钱。
当然了,像这种吝啬鬼一般的商人,一般也不是什么好人,往往和沂州的官员官商勾结,鱼肉百姓。
对此,谢新滢完全是不惯着他们,抬手便吩咐了林知越去这样这样、那样那样的做事。
听完谢新滢的计划,两个人相视一笑,似乎已经预见了那些吝啬鬼的“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