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果不其然又发了梦魇,梦到了九年前。
十岁上一个夏夜,阿耶还未下值,阿兄还未散学,天闷热得紧,阿娘抱阿弟在膝头,坐在院里天井旁,大柳树下的那个石墩子上,打着扇子纳凉,魏渊就举着风车,“呜呜”叫,咯咯笑,绕着那大柳树转呀转。
阿弟也咯咯笑,米粒大的牙露出来,她起了玩心,躲在树后,跟阿弟“眊儿”。
她正探头出来,扮了个鬼脸,阿弟刚要张口笑,忽然,“哐”一声,大门敞开,闯进来一队皂衣人。
领头的那个伯伯,魏渊和阿娘都认得,算是阿耶的朋侪。
阿娘笑盈盈的,正要抱着阿弟上前招呼,那伯伯却唇抿得紧紧,闭了闭眼,一挥手——
魏渊从梦中惊醒,披衣下榻。
夜凉如水,借着月光,漏刻才过寅时,魏渊不忍惊扰女使,自斟了一杯茶喝。
茶已冷了,京里深秋更深露重,魏渊倚在窗边,看见连木窗棂上都结了霜。
——永德元年,七月十三,魏氏满门下狱,家业全数抄处。
狱中酷刑熬人,阿兄叫生生折磨至死,不满周岁的阿弟叫狱卒摔死在全家面前。
供词,上官要供词,咬死了此案牵涉重大,然可笑的是,魏家上下,连“此案”是何都不知。
酷吏的倒钩鞭一卷就是一片肉,几日下来,阿父身上已无好肉,只是吊着一口气喊“冤”。
阿娘已快哭瞎了眼。
从哭天抢地惶急无措,到暗自垂泪咒骂喊冤,到后来,魏渊已哭不出声,三口子不言语。
事态已明了,家破人亡是眼见的了。
阿父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也止不住眼泪淌下来,他不怕死,可是也该死个明白!
同年秋后,魏家男丁全数处斩,女眷没入罪籍,阿耶的血浸透刑台,阿娘本就多病,发勋贵赵家为奴不过三月,便病重至死。
后来魏渊几经辗转,流落风尘,她生得美,还通诗书,十四岁名动江淮,却未有一日忘记洗冤。
只是于一介弱女子,翻案谈何容易。
就是那时遇见宁三郎,魏渊只当自己聪明,勾着这位刺史公子为自个儿引荐达官,推杯换盏之间,她当自己长袖善舞,梦着大仇即日便报。
不料还是棋差一招,叫人耍弄,这不过是个局,宁三郎只用她当个私妓。
不过一年,当年的江淮女校书,竟叫生生磋磨至死。
家冤尚未报,魏氏最后一人,也竟屈死了。
魏渊手中攥着一锦囊,倚在窗边怔怔出神。
锦囊花色素净,月白底,上用浅金线绣了个金文“白”字。
这是无常赠予的。
那一日——
“再生为人,望女郎珍重。”一个荷包塞进魏渊手中,无常天生一副笑脸:“此间有符纸三道,若逢凶险,取一道化灰服下,小生便可现身。”
想起还魂时的情景,还恍然若梦。
魏渊心中该是大喜的,却因魂魄将消,无法喜形于色,仍是直愣愣:“谢过无常,不知需某赔上何物?”
“惜命惜运即可。若是有心报答,不妨报与贵人。”
“报与贵人?”魏渊喃喃。
无常颔首:“成一事,寻一人。”
“何事,何人?”
无常但笑不语。
魏渊该若有所思,然神魂逸散,不堪思量,只讷讷点头,道记下了。
地府襄助,借尸还魂,当真是了不得的大机缘。
魏渊想,定是自己前前世、前前前世无不乐善好施,广结善缘,才换来天赐良机。
可转念一想,又暗笑痴人说梦,若真是如此,又怎会落得个家破人亡?
当日醒转,连医师都不曾想,贵主坠马伤重至此,仍未凶险。
几位女官模样的女子当即说了好些吉利话,又道该当遣人报与圣人,真真是好一阵慌乱。
还魂前,无常语焉不详,魏渊只知附身长公主,可她一生囿于秦楼楚馆,如何知长公主生平秉性?
再世为人,兼之家仇未报,魏渊不敢行差踏错,当下不言不语,只作昏迷,好在贵人记忆遗留下七八分,魏渊一直避着人,直至厘清这位贵人生平往事,秉性行事,才敢行为。
原是大雍南氏永安长公主,先帝只此一女,爱得如珠似宝,单名一个明字,小字璎珞奴。
知晓此事,魏渊既惊且喜,然遍阅明公主平生后,又不由得有几分失落。
无常说此人权倾朝野,然依魏渊看来,明长公主殿下实乃富贵有余,权柄不足。
她虽不知当年冤案始末缘由,可狱中所见形状可怖,加之江淮使君无不对此讳莫如深,也知此案怕是非同一般,纵是贵为公主,也不便无端重查此案。
只怕盘根错节,不好追查。
而今之计,唯有披着贵人的皮,徐徐图之。
今日圣人提及大长公主不日将在行宫设宴,起先魏渊只担心露了破绽,心中略有惊慌,可路上仔细思量,又有考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年冤案若有凶手,若是这些年未曾倾覆,想来早已成了一方气候。
明公主虽贵,公主记忆中,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魏渊当真拿不准,这身份于皇室、于朝臣究竟有几斤几两,几分情面。
宴上相看便相看罢,至少,这也是个亲近世家清流、旧臣新贵的顶好机缘;再不济,亦能借此时机,观望众人的态度。
特此,魏渊借口坠马后意识昏昏,怕闹了笑话,要了宾客礼单来,此时借着幽微烛火,细细研读。
她是魏氏女,她是女校书,重活一世,她更会长袖善舞,更会不择手段,查察当年一案,还父兄族人一个清白。
还有……宁三郎。
想到那人,魏渊眼睛眯起。
旧恨重重,自然也应一并算清。
不知为何,魏渊忽然想起今日所见那市井游侠儿。
明公主性豪侠,每每仗义执言,豪掷千金,常与市井江湖游侠搭救解围,甚至在府中收留落难的江湖人士。今日那人,也不知为何,魏渊瞧着,欣赏之外竟有几分熟悉。
想来游侠都是一般,魏渊不知晓,她半生在楼阁中,不曾见过江湖。
不过今日那人拒不为官,说到底也只是一插曲罢了。
八日后。
雍都,长安街,长公主府。
魏渊掀帘而出,女使弦月忙忙捧着狐裘跟出来:“殿下好歹披件衣服,乍暖还寒,便是急着见大长公主,也该保重自己的身子。”
魏渊回眸,哑然一笑:“我又忘了,幸得你提醒。”
说着任弦月为自己搭上狐裘,望着枝上新霜怔了一瞬,道:“走罢。”
“这些日子京里可不太平,前些日子大理寺在京郊抓了些个羽族人,正四处寻漏网之鱼呢。”弦月絮絮道:“故而周将军特意多遣卫队,殿下可万不要怕累赘。”
魏渊不是不识好歹,笑着点头:“周靖一向周全。”
自有中官在前开路,一行七八个人,簇拥着魏渊往外院去了。
魏渊自还魂后第二次出府,坐在马车中,连日刻苦,也算胸有成竹,较之上回情急入宫,总算自在了些,甚至颇有兴致,掀开车帷来看。
公主府建在长安街后,府中僻静,一出门却是闹市,贩夫走卒挑担吆喝者众多,见此情景,魏渊微微一笑。
一别人世两年之久,此等繁华许久未见,当真是恍若隔世了。
马蹄嘚嘚,一路行过街巷,不知走了多远,忽闻街外有人跪地大呼,魏渊侧耳,不消问,周靖已差人去看,片刻,来人回禀:“殿下,街外有十几百姓叩头请见,说有冤情要禀。”
邀驾越诉?
两世为人,还只在话本子上见过这样的事。
不过瞧女使与护卫的样子,不甚惊奇,想来这样的事也不是第一次发生。
魏渊便也稍稍定下来,蹙眉道:“这些百姓,为何不去敲登闻鼓?”
来人回禀:“领头之人说,此案大理寺曾受,但始终无果,他们怀疑……官匪勾结。”
说到“官匪勾结”时,传话的侍卫险些把头埋到臂弯里,声音也低下去。
自借尸还魂,魏渊行事,便不敢全然把自己当作从前那江淮女校书,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以长公主往日为参照。
若是长公主遇上这样的事情,会如何做?
都毋需思量,魏渊也知道,长公主定然会将出行赴宴一律押后,先把这“闲事”管了。
她不愧为大雍前无古人的奇女子,最是仗义,不然也不会巴巴在府中收留了那么些游侠儿,不会每逢初一十五便在坊间布施……
魏渊自不会堕了她的名头,况且魏渊前世便是含冤而死,又如何能冷眼瞧着旁人受冤?
魏渊捻了捻指尖,沉吟片刻:“圣人今日也要去为姑母贺寿,是也不是?不若将这些百姓中口齿伶俐的带两个同去,请圣人定夺。”
想了想,魏渊从马车上下来:“本宫先亲去看看。”
十岁上一个夏夜,阿耶还未下值,阿兄还未散学,天闷热得紧,阿娘抱阿弟在膝头,坐在院里天井旁,大柳树下的那个石墩子上,打着扇子纳凉,魏渊就举着风车,“呜呜”叫,咯咯笑,绕着那大柳树转呀转。
阿弟也咯咯笑,米粒大的牙露出来,她起了玩心,躲在树后,跟阿弟“眊儿”。
她正探头出来,扮了个鬼脸,阿弟刚要张口笑,忽然,“哐”一声,大门敞开,闯进来一队皂衣人。
领头的那个伯伯,魏渊和阿娘都认得,算是阿耶的朋侪。
阿娘笑盈盈的,正要抱着阿弟上前招呼,那伯伯却唇抿得紧紧,闭了闭眼,一挥手——
魏渊从梦中惊醒,披衣下榻。
夜凉如水,借着月光,漏刻才过寅时,魏渊不忍惊扰女使,自斟了一杯茶喝。
茶已冷了,京里深秋更深露重,魏渊倚在窗边,看见连木窗棂上都结了霜。
——永德元年,七月十三,魏氏满门下狱,家业全数抄处。
狱中酷刑熬人,阿兄叫生生折磨至死,不满周岁的阿弟叫狱卒摔死在全家面前。
供词,上官要供词,咬死了此案牵涉重大,然可笑的是,魏家上下,连“此案”是何都不知。
酷吏的倒钩鞭一卷就是一片肉,几日下来,阿父身上已无好肉,只是吊着一口气喊“冤”。
阿娘已快哭瞎了眼。
从哭天抢地惶急无措,到暗自垂泪咒骂喊冤,到后来,魏渊已哭不出声,三口子不言语。
事态已明了,家破人亡是眼见的了。
阿父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也止不住眼泪淌下来,他不怕死,可是也该死个明白!
同年秋后,魏家男丁全数处斩,女眷没入罪籍,阿耶的血浸透刑台,阿娘本就多病,发勋贵赵家为奴不过三月,便病重至死。
后来魏渊几经辗转,流落风尘,她生得美,还通诗书,十四岁名动江淮,却未有一日忘记洗冤。
只是于一介弱女子,翻案谈何容易。
就是那时遇见宁三郎,魏渊只当自己聪明,勾着这位刺史公子为自个儿引荐达官,推杯换盏之间,她当自己长袖善舞,梦着大仇即日便报。
不料还是棋差一招,叫人耍弄,这不过是个局,宁三郎只用她当个私妓。
不过一年,当年的江淮女校书,竟叫生生磋磨至死。
家冤尚未报,魏氏最后一人,也竟屈死了。
魏渊手中攥着一锦囊,倚在窗边怔怔出神。
锦囊花色素净,月白底,上用浅金线绣了个金文“白”字。
这是无常赠予的。
那一日——
“再生为人,望女郎珍重。”一个荷包塞进魏渊手中,无常天生一副笑脸:“此间有符纸三道,若逢凶险,取一道化灰服下,小生便可现身。”
想起还魂时的情景,还恍然若梦。
魏渊心中该是大喜的,却因魂魄将消,无法喜形于色,仍是直愣愣:“谢过无常,不知需某赔上何物?”
“惜命惜运即可。若是有心报答,不妨报与贵人。”
“报与贵人?”魏渊喃喃。
无常颔首:“成一事,寻一人。”
“何事,何人?”
无常但笑不语。
魏渊该若有所思,然神魂逸散,不堪思量,只讷讷点头,道记下了。
地府襄助,借尸还魂,当真是了不得的大机缘。
魏渊想,定是自己前前世、前前前世无不乐善好施,广结善缘,才换来天赐良机。
可转念一想,又暗笑痴人说梦,若真是如此,又怎会落得个家破人亡?
当日醒转,连医师都不曾想,贵主坠马伤重至此,仍未凶险。
几位女官模样的女子当即说了好些吉利话,又道该当遣人报与圣人,真真是好一阵慌乱。
还魂前,无常语焉不详,魏渊只知附身长公主,可她一生囿于秦楼楚馆,如何知长公主生平秉性?
再世为人,兼之家仇未报,魏渊不敢行差踏错,当下不言不语,只作昏迷,好在贵人记忆遗留下七八分,魏渊一直避着人,直至厘清这位贵人生平往事,秉性行事,才敢行为。
原是大雍南氏永安长公主,先帝只此一女,爱得如珠似宝,单名一个明字,小字璎珞奴。
知晓此事,魏渊既惊且喜,然遍阅明公主平生后,又不由得有几分失落。
无常说此人权倾朝野,然依魏渊看来,明长公主殿下实乃富贵有余,权柄不足。
她虽不知当年冤案始末缘由,可狱中所见形状可怖,加之江淮使君无不对此讳莫如深,也知此案怕是非同一般,纵是贵为公主,也不便无端重查此案。
只怕盘根错节,不好追查。
而今之计,唯有披着贵人的皮,徐徐图之。
今日圣人提及大长公主不日将在行宫设宴,起先魏渊只担心露了破绽,心中略有惊慌,可路上仔细思量,又有考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年冤案若有凶手,若是这些年未曾倾覆,想来早已成了一方气候。
明公主虽贵,公主记忆中,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魏渊当真拿不准,这身份于皇室、于朝臣究竟有几斤几两,几分情面。
宴上相看便相看罢,至少,这也是个亲近世家清流、旧臣新贵的顶好机缘;再不济,亦能借此时机,观望众人的态度。
特此,魏渊借口坠马后意识昏昏,怕闹了笑话,要了宾客礼单来,此时借着幽微烛火,细细研读。
她是魏氏女,她是女校书,重活一世,她更会长袖善舞,更会不择手段,查察当年一案,还父兄族人一个清白。
还有……宁三郎。
想到那人,魏渊眼睛眯起。
旧恨重重,自然也应一并算清。
不知为何,魏渊忽然想起今日所见那市井游侠儿。
明公主性豪侠,每每仗义执言,豪掷千金,常与市井江湖游侠搭救解围,甚至在府中收留落难的江湖人士。今日那人,也不知为何,魏渊瞧着,欣赏之外竟有几分熟悉。
想来游侠都是一般,魏渊不知晓,她半生在楼阁中,不曾见过江湖。
不过今日那人拒不为官,说到底也只是一插曲罢了。
八日后。
雍都,长安街,长公主府。
魏渊掀帘而出,女使弦月忙忙捧着狐裘跟出来:“殿下好歹披件衣服,乍暖还寒,便是急着见大长公主,也该保重自己的身子。”
魏渊回眸,哑然一笑:“我又忘了,幸得你提醒。”
说着任弦月为自己搭上狐裘,望着枝上新霜怔了一瞬,道:“走罢。”
“这些日子京里可不太平,前些日子大理寺在京郊抓了些个羽族人,正四处寻漏网之鱼呢。”弦月絮絮道:“故而周将军特意多遣卫队,殿下可万不要怕累赘。”
魏渊不是不识好歹,笑着点头:“周靖一向周全。”
自有中官在前开路,一行七八个人,簇拥着魏渊往外院去了。
魏渊自还魂后第二次出府,坐在马车中,连日刻苦,也算胸有成竹,较之上回情急入宫,总算自在了些,甚至颇有兴致,掀开车帷来看。
公主府建在长安街后,府中僻静,一出门却是闹市,贩夫走卒挑担吆喝者众多,见此情景,魏渊微微一笑。
一别人世两年之久,此等繁华许久未见,当真是恍若隔世了。
马蹄嘚嘚,一路行过街巷,不知走了多远,忽闻街外有人跪地大呼,魏渊侧耳,不消问,周靖已差人去看,片刻,来人回禀:“殿下,街外有十几百姓叩头请见,说有冤情要禀。”
邀驾越诉?
两世为人,还只在话本子上见过这样的事。
不过瞧女使与护卫的样子,不甚惊奇,想来这样的事也不是第一次发生。
魏渊便也稍稍定下来,蹙眉道:“这些百姓,为何不去敲登闻鼓?”
来人回禀:“领头之人说,此案大理寺曾受,但始终无果,他们怀疑……官匪勾结。”
说到“官匪勾结”时,传话的侍卫险些把头埋到臂弯里,声音也低下去。
自借尸还魂,魏渊行事,便不敢全然把自己当作从前那江淮女校书,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以长公主往日为参照。
若是长公主遇上这样的事情,会如何做?
都毋需思量,魏渊也知道,长公主定然会将出行赴宴一律押后,先把这“闲事”管了。
她不愧为大雍前无古人的奇女子,最是仗义,不然也不会巴巴在府中收留了那么些游侠儿,不会每逢初一十五便在坊间布施……
魏渊自不会堕了她的名头,况且魏渊前世便是含冤而死,又如何能冷眼瞧着旁人受冤?
魏渊捻了捻指尖,沉吟片刻:“圣人今日也要去为姑母贺寿,是也不是?不若将这些百姓中口齿伶俐的带两个同去,请圣人定夺。”
想了想,魏渊从马车上下来:“本宫先亲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