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谅祚想要退兵,李明孝却不同意。
“陛下,废了这么大功夫才打下两座城池,只要再打下这座城池,就进入河湟腹地了,接下来吞并河湟只是时间问题。”李明孝急道。
西夏打下两座城池费了不小的功夫,这是因为董毡占据河湟后,一直再加固面对西夏的边境城池。
但是董毡不可能把所有城池都给加固,只要再攻下一座城池,西夏兵马就可以进入河湟腹地了。
那些城池就好打了,而且河湟腹地几乎是平原,西夏想打哪座都可以,董毡却需要分兵防守,根本无法集结大量兵马。
“不是朕要撤兵,而是…咳…咳…”李谅祚说着突然剧烈咳嗽了起来。
“陛下…”
大帐内的西夏臣子连忙关心询问了起来。
“无妨!”
李谅祚感觉好受了一些,摆了摆手道:“大宋已经打到了辽国西京城下了。”
“什么?”
“这不可能!”
西夏文武闻言也顾不上关心李谅祚的身体了,都被这个消息给震晕了。
要知道辽国边境和西京之间,可是有着数十座城池。
如今距离大宋出兵,不过半个多月时间,大宋怎么可能那么快打到大同去?
“朕也不愿意相信,可是这是朕派去的探子探查到的,绝不可能有假。大宋有一种能够发出巨响,摧毁城池的东西。面对此物,一般城池根本守不住,耶律乙辛只能放弃了外围的城池,这才让大宋势如破竹,打到了西京城下。”李谅祚说道。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李谅祚说的太玄乎了。
要是真有这种东西,城池岂不是都形同虚设?
而且连城墙都能摧毁,那么对付人呢?
如此一来,谁还是大宋的对手?
理智告诉他们,不可能有这种东西,可李谅祚说的信誓旦旦,让他们又不好反驳。
“陛下,世上哪有这种东西?若是真有,为何大宋以前不用?”
李明孝作为李谅祚的叔叔就没有那么多顾忌了,道:“即便大宋真的有,臣刚刚听陛下说,大宋只运用在破城上,其他时候并没有用。这说明此物有很多限制,还需要靠近城池。只要警惕一些,也不足为据。”
“辽国除非全是蠢货,不然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之所以放弃这么多城池,肯定是想诱敌深入。”
“兵法有云,骄兵必败。大宋短时间内攻破数十座城池,上至将领,下至普通士卒,必然都自大无比。这种自大的心理,即便有人察觉,也难以改变!”
“辽国一直向我大夏求援,无非是不想看到我大夏趁机占据河湟,想骗我大夏对大宋出兵罢了。”
他这个枢密院使,和大宋的一样,只有调兵权,还得经过李谅祚这个皇帝的同意。
虽说军中有不少忠心他的人,可在京城,始终都受制于人。
这次攻打河湟,对于李明孝来说,就是一个机会。
李谅祚御驾亲征,但是打下河湟也不可能在河湟久留。
河湟打下来,需要一个有足够身份的人坐镇才行。
而他就是最合适的人。
退兵他自然不愿意。
“陛下,李枢密使言之有理!”
其余文武官员,不管是忠于李明孝的,还是忠于李谅祚的,都认同李明孝之言。
李谅祚沉吟了起来,按照他原本的打算,是挑起大宋和辽国之间的战火。
战争一起,就不是想停止就停止了。
他对河湟出兵,大宋和辽国都没有精力干预。
等大宋和辽国停战,两国也元气大伤,西夏也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彻底消化河湟。
此消彼长之下,西夏虽然还是三国之中最弱的一方,可差距也在缩减。
之所以要退兵,是被大宋的速度给吓到了。
但是经过李明孝这么一分析,不得不说,非常有理。
李谅祚沉吟许久道:“那就不退兵,继续进攻。”
“陛下英明!”
李谅祚起身目视着众人道:“接下来攻城速度要加快,如有人懈怠,无论是何身份,朕都不会留情!”
…………
霸州城
曾公亮亲自从前线归来,面见赵兴,讲述着前线的困境。
辽国一开始不信邪,在大宋再次打破几座城池后,便开始弃城了。
而且这几座城池早有防备,城一破就逃走了,死伤并不大。
别看大宋占领了数十座城池,实际上辽国损失不大。
虽然多是小城,可城内都有百姓,大宋还得分兵镇守。
如今辽国收缩兵力,在西京城内就有二十多万兵马。
而大宋这边虽然动用了近六十万兵马,可原本的边境需要兵力防守,打下的城池也需要兵力防守,真正能够动用的只有四十万。
四十万兵马,想打下一座有二十多万兵马防守的坚城,简直天方夜谭。
英国公试着攻打了一下,辽国防守很是严密。
至于火药,连靠近的机会都没有。
几次炸城,虽然辽国还没弄清楚大宋到底用的是什么。
但是大宋需要靠近城墙,才能炸城这一点,辽国已经清楚了。
每天晚上,辽国城墙上点了大量火盆,照的城墙四周宛如白昼,试过几次,皆被发现了。
英国公进攻几次,损失很大,见火药都没有机会施展,只能暂停了。
“陛下,连克数十城,军中上下士气高涨的表象下,却有着一些骄纵之气。不仅臣察觉到了,英国公也察觉到了。训斥处置了一些将领,也只是稍微好了一些。可军中士气高涨,也不好太过严苛,否则只会打击将士士气。臣担心久攻不下之时,辽国会出兵偷袭。”曾公亮忧虑道。
赵兴闻言一惊,额头上渗出一些冷汗。
别说军中士卒,这些日子,捷报频传,就连他都生出一股辽国不过如此,收复燕云十六州指日可待的念头。
哪怕不能夺回燕云十六州,等拿下西京城,顺势拿下雁门关,就能恢复太祖时期的疆域,如此也是振奋人心之事。
曾公亮这么一说,赵兴还真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辽国之前舍弃的那些城池,真的只是因为守不住么?
除了辽国边境的城池外,后面的城池确实都不算什么坚城,只是一些县城罢了。
可还是又几座城池比较坚固的,即便守不住,辽国也可以先防守,试探试探火药的情况。
可是辽国并没有,只是稍微抵挡后,就全丢给大宋了。
大宋连克数十城,夺回数百里疆域,除了一开始得到了不少好处外,后面的城池并没得到什么好处。
粮草器械能搬走的已经提前搬走了,不能带走的也被烧了。
城内的富户和契丹贵族也都跟着逃了,剩下的都是平民百姓。
虽然这些百姓多是汉人,可他们被辽国统治多年,对大宋并无归属感。
为了民心,不仅不能强行从百姓手里征粮,还得留下一部分士卒维护治安。
也就是说,大宋看似打下几十座城池,却不能得到任何补充,还得分散一部分兵力。
换来的则是战线拉长数百里,增加了粮草供应的难度。
若是这真是耶律乙辛的诱敌深入呢?
赵兴越想越觉得很有这个可能,深吸了一口气道:“曾爱卿说的对,辽国很可能是在诱敌深入,想等大宋久攻不下,进行袭营。曾爱卿既然来找朕,应该是有应对之法吧?”
“臣有两个计策,一是先退兵到城中,加固城池,暂缓进攻。另一个则是就近铸城,逼辽国出城交战。”曾公亮说道。
赵兴闻言沉思了起来,退回后方城内,倒是可以让将士慢慢冷静下来。
还能让辽国计算落空,唯一的缺点是要和辽国耗时间。
不过就是耗时间,大宋也是占优的。
毕竟耶律乙辛得位不正,还丢了这么多城池,对他的威望打击很大。
在大宋进攻的时候,辽国内部还能暂时安稳,一旦大宋暂缓进攻,各种谣言四起,耶律乙辛也很被动。
但是僵持并不是赵兴想要看到的,大宋出动近六十万兵马,人吃马嚼,每天消耗的粮草都是天文数字。
耶律乙辛不好受,他也不好受。
最重要的是北方冬季不仅寒冷,来的还早。
再有几个月,北方就该降雪了,届时就只能退兵了。
拿下的几十座城池,民心不附,无险可守,一旦退兵,很可能被辽国给夺回去。
可若是不退兵,等到天寒地冻之时,后勤就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和辽国僵持,并不是良策。
铸城倒是个不错的办法,只需要铸造城墙,让辽国不好偷袭就行了。
如此一来,耶律乙辛必然不愿意看到,自然要出兵破坏,倒是可以消灭一些辽军。
可还是那个问题,一旦耶律乙辛不管,只是死守,大宋还是很难破城。
最终的结果无非是僵持下去,只要等到入冬,大宋退兵即可。
赵兴沉吟许久道:“曾爱卿可以确定,辽国一定会偷袭么?”
“臣不敢保证,但辽国偷袭的可能很大。按说辽国后方援兵早该到了,可是西京城内,只有耶律乙辛御驾亲征时带的兵马,和那些弃城撤走的兵马,并没有任何援军抵达。”
“辽国援兵之所以不到,臣猜测可能是不想引起大宋的警觉。”曾公亮说道。
“若是将计就计呢?”赵兴问道。
“陛下不可!”
曾公亮闻言急道:“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若是辽国迟迟不偷袭,只会空耗人力物力。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军心。而且百密还有一疏,辽国若是劫营,必然不会派出多少兵马,成只能打击辽国士气,一个不慎则数十万大军就有覆灭之危。”
在他看来,将计就计,引君入瓮之计,根本不划算。
等待对方劫营,那就是敌在暗,我在明。
即便成了,后面对方还可以劫营。
除非大宋有办法快速破城,否则即便劫营不成,影响士气,对方据城而守,也能慢慢恢复过来,意义不大。
相反,己方却要冒着很大的风险。
赵兴闻言眉头微皱,确实,他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
“那就…”
“陛下!”
赵兴刚想说铸城,外面响起了张丰的声音。
“进来!”
张丰走进来,行礼道:“有士卒发现一个形迹可疑之人,将人抓了起来。此人名叫李戈,自称是是陛下的人,说有急事要见陛下。士卒不敢耽搁,把人押送了过来。”
“李戈?”
赵兴闻言一愣,道:“赶紧带来见朕!”
自从耶律重元死了,李戈就再也没有出现了。
赵兴还以为他死了,没想到居然命这么大。
他倒是想看看,李戈现在过来找他,到底有什么目的。
“是!”
张丰应了一声,退了出去。
赵兴把李戈的情况跟曾公亮讲述了一遍。
曾公亮听完后,沉吟了一会,提醒道:“陛下,这个李戈消失这么久,不可轻信。”
“曾爱卿说的朕明白。”
赵兴微笑着点了点头。
他自然不可能相信李戈,从始至终都没有相信过。
不过李戈此人,到底是有些用处的。
不一会,张丰带着李戈走了进来。
看到李戈的神情,赵兴笑了。
“你这么折腾成这样?”
李戈有些微胖,几次见他的时候,衣着也很得体。
此时李戈说形容枯槁有些过了,但是整个人都瘦了一圈,衣服不少地方都有破损,好似一个流民一样。
“臣拜见陛下!”
李戈行了一礼,苦笑道:“臣弄成如今般模样,着实一言难尽。”
“那就长话短说。”赵兴摆手道。
“臣…”李戈把他这段时间的经历给讲述了一遍。
当初耶律重元带兵赶往上京城,他在军中。
后来耶律重元得到萧太后的密信,带着骑兵先行,他留在了后方。
耶律重元中了埋伏,有士卒前去通知后方的步卒,他得知消息后,就逃回去接了自己的家人。
本想逃去大宋,却被一个逃走的部落首领给抓了。
那个部落首领知道他是耶律重元的人,想用他来讨好耶律乙辛。
李戈本以为必死无疑,最后却被涅鲁古给保下来了。
这段时间,一直和涅鲁古被软禁在上京。
“耶律乙辛没杀涅鲁古,朕还可以理解。为什么留着你?你是投靠了耶律乙辛吧?”赵兴冷笑道。
耶律重元有很多旧部,耶律乙辛不可能全杀了。
涅鲁古弑父,在汉人眼里难以容忍,可在游牧民族中却不算什么。
“陛下,废了这么大功夫才打下两座城池,只要再打下这座城池,就进入河湟腹地了,接下来吞并河湟只是时间问题。”李明孝急道。
西夏打下两座城池费了不小的功夫,这是因为董毡占据河湟后,一直再加固面对西夏的边境城池。
但是董毡不可能把所有城池都给加固,只要再攻下一座城池,西夏兵马就可以进入河湟腹地了。
那些城池就好打了,而且河湟腹地几乎是平原,西夏想打哪座都可以,董毡却需要分兵防守,根本无法集结大量兵马。
“不是朕要撤兵,而是…咳…咳…”李谅祚说着突然剧烈咳嗽了起来。
“陛下…”
大帐内的西夏臣子连忙关心询问了起来。
“无妨!”
李谅祚感觉好受了一些,摆了摆手道:“大宋已经打到了辽国西京城下了。”
“什么?”
“这不可能!”
西夏文武闻言也顾不上关心李谅祚的身体了,都被这个消息给震晕了。
要知道辽国边境和西京之间,可是有着数十座城池。
如今距离大宋出兵,不过半个多月时间,大宋怎么可能那么快打到大同去?
“朕也不愿意相信,可是这是朕派去的探子探查到的,绝不可能有假。大宋有一种能够发出巨响,摧毁城池的东西。面对此物,一般城池根本守不住,耶律乙辛只能放弃了外围的城池,这才让大宋势如破竹,打到了西京城下。”李谅祚说道。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李谅祚说的太玄乎了。
要是真有这种东西,城池岂不是都形同虚设?
而且连城墙都能摧毁,那么对付人呢?
如此一来,谁还是大宋的对手?
理智告诉他们,不可能有这种东西,可李谅祚说的信誓旦旦,让他们又不好反驳。
“陛下,世上哪有这种东西?若是真有,为何大宋以前不用?”
李明孝作为李谅祚的叔叔就没有那么多顾忌了,道:“即便大宋真的有,臣刚刚听陛下说,大宋只运用在破城上,其他时候并没有用。这说明此物有很多限制,还需要靠近城池。只要警惕一些,也不足为据。”
“辽国除非全是蠢货,不然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之所以放弃这么多城池,肯定是想诱敌深入。”
“兵法有云,骄兵必败。大宋短时间内攻破数十座城池,上至将领,下至普通士卒,必然都自大无比。这种自大的心理,即便有人察觉,也难以改变!”
“辽国一直向我大夏求援,无非是不想看到我大夏趁机占据河湟,想骗我大夏对大宋出兵罢了。”
他这个枢密院使,和大宋的一样,只有调兵权,还得经过李谅祚这个皇帝的同意。
虽说军中有不少忠心他的人,可在京城,始终都受制于人。
这次攻打河湟,对于李明孝来说,就是一个机会。
李谅祚御驾亲征,但是打下河湟也不可能在河湟久留。
河湟打下来,需要一个有足够身份的人坐镇才行。
而他就是最合适的人。
退兵他自然不愿意。
“陛下,李枢密使言之有理!”
其余文武官员,不管是忠于李明孝的,还是忠于李谅祚的,都认同李明孝之言。
李谅祚沉吟了起来,按照他原本的打算,是挑起大宋和辽国之间的战火。
战争一起,就不是想停止就停止了。
他对河湟出兵,大宋和辽国都没有精力干预。
等大宋和辽国停战,两国也元气大伤,西夏也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彻底消化河湟。
此消彼长之下,西夏虽然还是三国之中最弱的一方,可差距也在缩减。
之所以要退兵,是被大宋的速度给吓到了。
但是经过李明孝这么一分析,不得不说,非常有理。
李谅祚沉吟许久道:“那就不退兵,继续进攻。”
“陛下英明!”
李谅祚起身目视着众人道:“接下来攻城速度要加快,如有人懈怠,无论是何身份,朕都不会留情!”
…………
霸州城
曾公亮亲自从前线归来,面见赵兴,讲述着前线的困境。
辽国一开始不信邪,在大宋再次打破几座城池后,便开始弃城了。
而且这几座城池早有防备,城一破就逃走了,死伤并不大。
别看大宋占领了数十座城池,实际上辽国损失不大。
虽然多是小城,可城内都有百姓,大宋还得分兵镇守。
如今辽国收缩兵力,在西京城内就有二十多万兵马。
而大宋这边虽然动用了近六十万兵马,可原本的边境需要兵力防守,打下的城池也需要兵力防守,真正能够动用的只有四十万。
四十万兵马,想打下一座有二十多万兵马防守的坚城,简直天方夜谭。
英国公试着攻打了一下,辽国防守很是严密。
至于火药,连靠近的机会都没有。
几次炸城,虽然辽国还没弄清楚大宋到底用的是什么。
但是大宋需要靠近城墙,才能炸城这一点,辽国已经清楚了。
每天晚上,辽国城墙上点了大量火盆,照的城墙四周宛如白昼,试过几次,皆被发现了。
英国公进攻几次,损失很大,见火药都没有机会施展,只能暂停了。
“陛下,连克数十城,军中上下士气高涨的表象下,却有着一些骄纵之气。不仅臣察觉到了,英国公也察觉到了。训斥处置了一些将领,也只是稍微好了一些。可军中士气高涨,也不好太过严苛,否则只会打击将士士气。臣担心久攻不下之时,辽国会出兵偷袭。”曾公亮忧虑道。
赵兴闻言一惊,额头上渗出一些冷汗。
别说军中士卒,这些日子,捷报频传,就连他都生出一股辽国不过如此,收复燕云十六州指日可待的念头。
哪怕不能夺回燕云十六州,等拿下西京城,顺势拿下雁门关,就能恢复太祖时期的疆域,如此也是振奋人心之事。
曾公亮这么一说,赵兴还真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辽国之前舍弃的那些城池,真的只是因为守不住么?
除了辽国边境的城池外,后面的城池确实都不算什么坚城,只是一些县城罢了。
可还是又几座城池比较坚固的,即便守不住,辽国也可以先防守,试探试探火药的情况。
可是辽国并没有,只是稍微抵挡后,就全丢给大宋了。
大宋连克数十城,夺回数百里疆域,除了一开始得到了不少好处外,后面的城池并没得到什么好处。
粮草器械能搬走的已经提前搬走了,不能带走的也被烧了。
城内的富户和契丹贵族也都跟着逃了,剩下的都是平民百姓。
虽然这些百姓多是汉人,可他们被辽国统治多年,对大宋并无归属感。
为了民心,不仅不能强行从百姓手里征粮,还得留下一部分士卒维护治安。
也就是说,大宋看似打下几十座城池,却不能得到任何补充,还得分散一部分兵力。
换来的则是战线拉长数百里,增加了粮草供应的难度。
若是这真是耶律乙辛的诱敌深入呢?
赵兴越想越觉得很有这个可能,深吸了一口气道:“曾爱卿说的对,辽国很可能是在诱敌深入,想等大宋久攻不下,进行袭营。曾爱卿既然来找朕,应该是有应对之法吧?”
“臣有两个计策,一是先退兵到城中,加固城池,暂缓进攻。另一个则是就近铸城,逼辽国出城交战。”曾公亮说道。
赵兴闻言沉思了起来,退回后方城内,倒是可以让将士慢慢冷静下来。
还能让辽国计算落空,唯一的缺点是要和辽国耗时间。
不过就是耗时间,大宋也是占优的。
毕竟耶律乙辛得位不正,还丢了这么多城池,对他的威望打击很大。
在大宋进攻的时候,辽国内部还能暂时安稳,一旦大宋暂缓进攻,各种谣言四起,耶律乙辛也很被动。
但是僵持并不是赵兴想要看到的,大宋出动近六十万兵马,人吃马嚼,每天消耗的粮草都是天文数字。
耶律乙辛不好受,他也不好受。
最重要的是北方冬季不仅寒冷,来的还早。
再有几个月,北方就该降雪了,届时就只能退兵了。
拿下的几十座城池,民心不附,无险可守,一旦退兵,很可能被辽国给夺回去。
可若是不退兵,等到天寒地冻之时,后勤就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和辽国僵持,并不是良策。
铸城倒是个不错的办法,只需要铸造城墙,让辽国不好偷袭就行了。
如此一来,耶律乙辛必然不愿意看到,自然要出兵破坏,倒是可以消灭一些辽军。
可还是那个问题,一旦耶律乙辛不管,只是死守,大宋还是很难破城。
最终的结果无非是僵持下去,只要等到入冬,大宋退兵即可。
赵兴沉吟许久道:“曾爱卿可以确定,辽国一定会偷袭么?”
“臣不敢保证,但辽国偷袭的可能很大。按说辽国后方援兵早该到了,可是西京城内,只有耶律乙辛御驾亲征时带的兵马,和那些弃城撤走的兵马,并没有任何援军抵达。”
“辽国援兵之所以不到,臣猜测可能是不想引起大宋的警觉。”曾公亮说道。
“若是将计就计呢?”赵兴问道。
“陛下不可!”
曾公亮闻言急道:“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若是辽国迟迟不偷袭,只会空耗人力物力。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军心。而且百密还有一疏,辽国若是劫营,必然不会派出多少兵马,成只能打击辽国士气,一个不慎则数十万大军就有覆灭之危。”
在他看来,将计就计,引君入瓮之计,根本不划算。
等待对方劫营,那就是敌在暗,我在明。
即便成了,后面对方还可以劫营。
除非大宋有办法快速破城,否则即便劫营不成,影响士气,对方据城而守,也能慢慢恢复过来,意义不大。
相反,己方却要冒着很大的风险。
赵兴闻言眉头微皱,确实,他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
“那就…”
“陛下!”
赵兴刚想说铸城,外面响起了张丰的声音。
“进来!”
张丰走进来,行礼道:“有士卒发现一个形迹可疑之人,将人抓了起来。此人名叫李戈,自称是是陛下的人,说有急事要见陛下。士卒不敢耽搁,把人押送了过来。”
“李戈?”
赵兴闻言一愣,道:“赶紧带来见朕!”
自从耶律重元死了,李戈就再也没有出现了。
赵兴还以为他死了,没想到居然命这么大。
他倒是想看看,李戈现在过来找他,到底有什么目的。
“是!”
张丰应了一声,退了出去。
赵兴把李戈的情况跟曾公亮讲述了一遍。
曾公亮听完后,沉吟了一会,提醒道:“陛下,这个李戈消失这么久,不可轻信。”
“曾爱卿说的朕明白。”
赵兴微笑着点了点头。
他自然不可能相信李戈,从始至终都没有相信过。
不过李戈此人,到底是有些用处的。
不一会,张丰带着李戈走了进来。
看到李戈的神情,赵兴笑了。
“你这么折腾成这样?”
李戈有些微胖,几次见他的时候,衣着也很得体。
此时李戈说形容枯槁有些过了,但是整个人都瘦了一圈,衣服不少地方都有破损,好似一个流民一样。
“臣拜见陛下!”
李戈行了一礼,苦笑道:“臣弄成如今般模样,着实一言难尽。”
“那就长话短说。”赵兴摆手道。
“臣…”李戈把他这段时间的经历给讲述了一遍。
当初耶律重元带兵赶往上京城,他在军中。
后来耶律重元得到萧太后的密信,带着骑兵先行,他留在了后方。
耶律重元中了埋伏,有士卒前去通知后方的步卒,他得知消息后,就逃回去接了自己的家人。
本想逃去大宋,却被一个逃走的部落首领给抓了。
那个部落首领知道他是耶律重元的人,想用他来讨好耶律乙辛。
李戈本以为必死无疑,最后却被涅鲁古给保下来了。
这段时间,一直和涅鲁古被软禁在上京。
“耶律乙辛没杀涅鲁古,朕还可以理解。为什么留着你?你是投靠了耶律乙辛吧?”赵兴冷笑道。
耶律重元有很多旧部,耶律乙辛不可能全杀了。
涅鲁古弑父,在汉人眼里难以容忍,可在游牧民族中却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