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果然在大朝时提出封赏西征将士的事,一众臣子也是各种花样拒绝封赏马隆等。
城阳侯杨珧正想着如何表现呢,此时出列道:“马隆孤身入关,平定了数年的边胡之乱,让朝廷和蜀地的联系都更通畅了。从古至今,有立过这么大功劳却吝啬于奖赏吗?真这么着,天下悠悠众口,史书上是非功过都记着的!到时候难道只会是执政的诸公会认为混淆是非,嫉贤妒能之人吗?连陛下和我们这些食君禄者都会是后世口中的笑话。陛下,请不要吝啬官位财富,勇武善战如马隆,恩赏不能低于扬威将军和千户侯,抚民如石鉴,再低不能低于九卿和千户侯了。再低,史书上就太难看了。更高的封赏,那恩出自上,臣下不能妄言。甚至跟随马讨虏和石征西的将士,小吏,也要好好封赏安抚,不能寒了有功之人的心。”
卫瓘等人看了杨珧一眼,心里大骂你这哪里跳出来的猴孙?我们难道不知道马隆和石鉴该赏吗?只是马隆他们出身太可恶,不肯让我们子弟分享荣耀,又打了我们脸(他们绝不提自己当初根本不舍得派嫡枝和有才学的子弟西出长安,只想塞点远亲庸才这回事),我们不压压他的封赏怎么行?要是征西士卒中有几个我们的的子弟,那肯定我们子弟大大的有功,你马隆也顺便有更大功劳呀。如今马隆要吃独食,就要没得吃!
现在你说最低都是千户侯九卿,还理直气壮,我们怎么回?起居郎正在旁边记录呢。于是议定了石鉴回来转尚书,千户侯,马隆封扬威将军,千户侯的赏格,其余等他们回京再议。有司则准备粮草。
司马炎退朝就问司马柬“如何?”,司马柬道:“阿爷圣明,外叔祖是个可靠的。”
司马炎也点头,于是转手就任命杨珧做中护军。中护军,是管武官选拔的,不是天子心腹中的心腹不能据此。杨珧得知任命,喜气盈盈,连道恩典,亲自向荀勖道谢。荀勖道:“杨侯何必谢我,是你自己持身正,敢任事罢了。咱们做臣子的,不敢得罪人,哪里成得了事。谁不被骂。只要做的正事,怕什么。哪个世家能一手遮天不成?杨侯是太子的好外叔祖,富贵只在后面,往后就多承您照应了。”一番寒暄来往。
他们君臣为了封赏一番来往,哪里想到,这立功的两人都没能获得自己应有的封赏呢?
先说马隆,他没回洛阳之前已经听到了不少关于议功议赏的风风雨雨,于是提前向皇帝申请私下面圣。皇帝自然同意,在玄武殿带着太子、太子妃并四皇子接见了他,含笑表扬马隆克服凉州的巨大功绩,并表示封赏一定是从厚的,请放心。马隆见到皇帝就叩拜道:“凉州大捷上是圣人你的英明果断,下面有赖于将士用命,奋勇为国才获得成功。臣下只是有些微的功劳,不敢贪天之功。陛下慷慨,如此重赏,下臣有几句心里话说,希望陛下能够允许。”
司马炎也觉得关中之地的重新获得,是自己一手促进的结果,十分开心,对自己的爱将那是十分纵容,道:“马讨虏你只管说,能做到的,朕一定办到。哦,朕忘了,今番改叫扬威将军了。”
马隆就道:“小臣不过是一介平民,才德短浅。我没有太大的理想,每天考虑的就是家境富裕,成为下等士族,给子孙留下基业。没想到能够侥幸获得大功。陛下有所赏赐的话,臣不想做武将出身入死,只希望能够或者在京城做个文官学学文化,或者在地方做个小吏。”
马隆说的也是普通士族的常情,做武官又累又没油水还担风险(要是吃空饷喝兵血或者纵兵抢劫,那他这种出身的将领死的更快),再加上地位低容易做炮灰等。他如今已经赚了一生无忧的资本了,做个文官建立世家不是最划算的事吗?
按司马炎的想法,把出身一般的马隆放在禁卫军中,那就是自己儿子的嫡系,十分可靠。可马隆的理想也很正常,时下武官地位低,世家大族都不愿意做,文官地位高待遇好还有前途。立了大功劳的马隆希望洗一洗腿上的泥土气也是可以理解的,司马炎勉强笑道:“按说孝兴愿意弃武从文,朕应该允许。只是孝兴你的军事才华已经显现,假以时日,未必不是我大晋朝的卫青霍去病。此番转为文官,浪费了你的一身才华,况且文官你也要从头学起。你要是从武,起身就是扬威将军,以后不可限量。为地方官,刺史一直是世家所有,或者简拔优秀的太守;为京官,朕也不会吝啬于九卿的官职,只是你真的能够一展所长吗?”
马隆在京城混了十几年,哪里不知道自己的出身,无法在京城获得地位?即使是作为一个扬威将军,也无非是一介打手,有什么好处?更何况如今齐王、太子的储位之争人人皆知,他在京城怕不是稀里糊涂就填了进去。这洛阳城太危险了,还是寻个好地方做地头蛇,当豪强,等以后再说。
于是他诚恳道:“陛下,臣既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也没京官的能力,哪里敢奢望九卿、刺史。臣希望能够找个小郡做太守,若是做得好了,陛下可以和看待其他太守一样评价晋升,若是庸碌,希望陛下看在臣今日之功,将来让我的儿子也做个官员,从此让马家也迈入官吏行列。臣知道中原的官吏都是足的,实在没有官职,那臣愿意去关中为陛下安抚百姓,一旦关中有变,陛下需要,下臣也会披上铠甲,为陛下征讨不臣。”
司马炎也知道出身低微的人在京城的艰难,只是马隆一个大头兵要做刺史也是难,万一出了什么事,也不是爱护功臣的本意。至于在京城,算了吧,胡家家族繁盛,跟着司马家多少年了,在洛阳城有几人理他?更何况马隆近亲姻亲没有得用的人,就自己单蹦一个呢?
他到底是仁厚人,于是道:“孝兴希望去地方,做豪强的确是保护家族长远的好主意。就这样,你想去地方经营就去吧,你的儿子,挑好的留在朕身边。往后你家世代为官,未必不能如胡家那样成为我家姻亲。只是朕不能担个一个苛待功臣的名声,你接着去武威郡做太守,带你信任的军士做助手,为王朝屏障。至于你扬威将军的封号和千户侯的爵位照常。”
“臣还是请辞扬武将军,千户侯。将这些封赏转赐给跟随出征的战士。当初臣西征,一路上将士都是在城外住在临时箱子里,并没有掠取百姓士族一分一毫,是以臣得到当地帮助,最终成功。如今士卒既没有获得战争缴获,都渴望这陛下厚赏。不瞒陛下说,这些将士个顶个的能征善战,如今依照解甲归田,恐怕为地方官的忧虑。希望能够把千户封地分赐给战死的军士家属。至于还在的勇士,希望按照功劳给与安排,保证他们余身无忧,这样才能时刻为陛下所用。”
马隆也知道自己这么说讨人嫌,但是自己的下属没有发到战争财,回来再没有足够的补贴,他怎么对得起自己的属下?按照满朝文武的心思,估计就三核桃俩枣大发了这些军人了事。
司马炎道:“朕记得你的有个副将孟观,非常善战,可以提拔他做禁军郎官。其余军士可以按例赏入北军,卿以为如何?”
马隆再三顿首道:“陛下,北军虽然待遇不错,然而普通军人太苦。这番臣西征,就有不少士兵跑来应征。怎么能出身入死后还回到原点呢?北军真的太苦了。陛下实在难以安排,请把我的官位爵位收回,折算成价值赏赐给他们。”
司马炎是真的难,他知道士兵应该赏赐,不然以后再遇到事情就无人效力,他也知道这种战场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大头兵,不安置好就会出乱子。他更知道马隆不让士卒去抢劫发财是对的,他作为皇帝,不能鼓励手下士兵劫掠百姓。
现在问题就是没办法赏。如今朝中人浮于事,官多的不行,的确如同吏部尚书所说,已经没有更多的职位。要是只高高的安排一两个功臣如马隆等做个榜样,其余人等随便打发,这还好办。要是把士兵都安排妥当,国库是真的没有太多钱,动私库也是可一不可二,于是他转头问贾南风:“太子妃怎么看?”
贾南风这几天真是大开眼界。平日里这些贵族虐待奴仆盘剥百姓就罢了,连为国家立下功劳的英雄们都要克扣,是生怕自己死的慢吗?哪里找不到地方安置了,安置尸位素餐的士族,脑满肥肠的宗室就有位置了。拥军优属,军人优先,这是她打小收到的教育。看到英雄们流血又流泪,这方面要她沉默是不能够的.
于是她站起来道:“这事容易。不知牺牲在战场的勇士有几何?请陛下免其子孙庸调二十年。在朝廷和陛下按他们军功抚恤之余,东宫也愿意出一份银钱。我记得马讨虏招的大都是京城附近的良家子,他们的父母可以按年来我作坊领粮食。有妻子在室的话,我家作坊可以破例招收进去,待遇足够养活子女,没有妻子儿女的,过继一个亦可以如此例。家里耕田无人,我可以让我部曲帮忙耕种。家乡在其他地方的,我就只再赏一份银钱,照看我就鞭长莫及。”
贾南风无非是照抄后事优待烈士遗属的规则。她却不知道,封建国家赏赐,从来没有管战死的人,只偏向赏赐活下来立有大功且被皇帝、高官赏识之人,这就是后世说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了。
城阳侯杨珧正想着如何表现呢,此时出列道:“马隆孤身入关,平定了数年的边胡之乱,让朝廷和蜀地的联系都更通畅了。从古至今,有立过这么大功劳却吝啬于奖赏吗?真这么着,天下悠悠众口,史书上是非功过都记着的!到时候难道只会是执政的诸公会认为混淆是非,嫉贤妒能之人吗?连陛下和我们这些食君禄者都会是后世口中的笑话。陛下,请不要吝啬官位财富,勇武善战如马隆,恩赏不能低于扬威将军和千户侯,抚民如石鉴,再低不能低于九卿和千户侯了。再低,史书上就太难看了。更高的封赏,那恩出自上,臣下不能妄言。甚至跟随马讨虏和石征西的将士,小吏,也要好好封赏安抚,不能寒了有功之人的心。”
卫瓘等人看了杨珧一眼,心里大骂你这哪里跳出来的猴孙?我们难道不知道马隆和石鉴该赏吗?只是马隆他们出身太可恶,不肯让我们子弟分享荣耀,又打了我们脸(他们绝不提自己当初根本不舍得派嫡枝和有才学的子弟西出长安,只想塞点远亲庸才这回事),我们不压压他的封赏怎么行?要是征西士卒中有几个我们的的子弟,那肯定我们子弟大大的有功,你马隆也顺便有更大功劳呀。如今马隆要吃独食,就要没得吃!
现在你说最低都是千户侯九卿,还理直气壮,我们怎么回?起居郎正在旁边记录呢。于是议定了石鉴回来转尚书,千户侯,马隆封扬威将军,千户侯的赏格,其余等他们回京再议。有司则准备粮草。
司马炎退朝就问司马柬“如何?”,司马柬道:“阿爷圣明,外叔祖是个可靠的。”
司马炎也点头,于是转手就任命杨珧做中护军。中护军,是管武官选拔的,不是天子心腹中的心腹不能据此。杨珧得知任命,喜气盈盈,连道恩典,亲自向荀勖道谢。荀勖道:“杨侯何必谢我,是你自己持身正,敢任事罢了。咱们做臣子的,不敢得罪人,哪里成得了事。谁不被骂。只要做的正事,怕什么。哪个世家能一手遮天不成?杨侯是太子的好外叔祖,富贵只在后面,往后就多承您照应了。”一番寒暄来往。
他们君臣为了封赏一番来往,哪里想到,这立功的两人都没能获得自己应有的封赏呢?
先说马隆,他没回洛阳之前已经听到了不少关于议功议赏的风风雨雨,于是提前向皇帝申请私下面圣。皇帝自然同意,在玄武殿带着太子、太子妃并四皇子接见了他,含笑表扬马隆克服凉州的巨大功绩,并表示封赏一定是从厚的,请放心。马隆见到皇帝就叩拜道:“凉州大捷上是圣人你的英明果断,下面有赖于将士用命,奋勇为国才获得成功。臣下只是有些微的功劳,不敢贪天之功。陛下慷慨,如此重赏,下臣有几句心里话说,希望陛下能够允许。”
司马炎也觉得关中之地的重新获得,是自己一手促进的结果,十分开心,对自己的爱将那是十分纵容,道:“马讨虏你只管说,能做到的,朕一定办到。哦,朕忘了,今番改叫扬威将军了。”
马隆就道:“小臣不过是一介平民,才德短浅。我没有太大的理想,每天考虑的就是家境富裕,成为下等士族,给子孙留下基业。没想到能够侥幸获得大功。陛下有所赏赐的话,臣不想做武将出身入死,只希望能够或者在京城做个文官学学文化,或者在地方做个小吏。”
马隆说的也是普通士族的常情,做武官又累又没油水还担风险(要是吃空饷喝兵血或者纵兵抢劫,那他这种出身的将领死的更快),再加上地位低容易做炮灰等。他如今已经赚了一生无忧的资本了,做个文官建立世家不是最划算的事吗?
按司马炎的想法,把出身一般的马隆放在禁卫军中,那就是自己儿子的嫡系,十分可靠。可马隆的理想也很正常,时下武官地位低,世家大族都不愿意做,文官地位高待遇好还有前途。立了大功劳的马隆希望洗一洗腿上的泥土气也是可以理解的,司马炎勉强笑道:“按说孝兴愿意弃武从文,朕应该允许。只是孝兴你的军事才华已经显现,假以时日,未必不是我大晋朝的卫青霍去病。此番转为文官,浪费了你的一身才华,况且文官你也要从头学起。你要是从武,起身就是扬威将军,以后不可限量。为地方官,刺史一直是世家所有,或者简拔优秀的太守;为京官,朕也不会吝啬于九卿的官职,只是你真的能够一展所长吗?”
马隆在京城混了十几年,哪里不知道自己的出身,无法在京城获得地位?即使是作为一个扬威将军,也无非是一介打手,有什么好处?更何况如今齐王、太子的储位之争人人皆知,他在京城怕不是稀里糊涂就填了进去。这洛阳城太危险了,还是寻个好地方做地头蛇,当豪强,等以后再说。
于是他诚恳道:“陛下,臣既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也没京官的能力,哪里敢奢望九卿、刺史。臣希望能够找个小郡做太守,若是做得好了,陛下可以和看待其他太守一样评价晋升,若是庸碌,希望陛下看在臣今日之功,将来让我的儿子也做个官员,从此让马家也迈入官吏行列。臣知道中原的官吏都是足的,实在没有官职,那臣愿意去关中为陛下安抚百姓,一旦关中有变,陛下需要,下臣也会披上铠甲,为陛下征讨不臣。”
司马炎也知道出身低微的人在京城的艰难,只是马隆一个大头兵要做刺史也是难,万一出了什么事,也不是爱护功臣的本意。至于在京城,算了吧,胡家家族繁盛,跟着司马家多少年了,在洛阳城有几人理他?更何况马隆近亲姻亲没有得用的人,就自己单蹦一个呢?
他到底是仁厚人,于是道:“孝兴希望去地方,做豪强的确是保护家族长远的好主意。就这样,你想去地方经营就去吧,你的儿子,挑好的留在朕身边。往后你家世代为官,未必不能如胡家那样成为我家姻亲。只是朕不能担个一个苛待功臣的名声,你接着去武威郡做太守,带你信任的军士做助手,为王朝屏障。至于你扬威将军的封号和千户侯的爵位照常。”
“臣还是请辞扬武将军,千户侯。将这些封赏转赐给跟随出征的战士。当初臣西征,一路上将士都是在城外住在临时箱子里,并没有掠取百姓士族一分一毫,是以臣得到当地帮助,最终成功。如今士卒既没有获得战争缴获,都渴望这陛下厚赏。不瞒陛下说,这些将士个顶个的能征善战,如今依照解甲归田,恐怕为地方官的忧虑。希望能够把千户封地分赐给战死的军士家属。至于还在的勇士,希望按照功劳给与安排,保证他们余身无忧,这样才能时刻为陛下所用。”
马隆也知道自己这么说讨人嫌,但是自己的下属没有发到战争财,回来再没有足够的补贴,他怎么对得起自己的属下?按照满朝文武的心思,估计就三核桃俩枣大发了这些军人了事。
司马炎道:“朕记得你的有个副将孟观,非常善战,可以提拔他做禁军郎官。其余军士可以按例赏入北军,卿以为如何?”
马隆再三顿首道:“陛下,北军虽然待遇不错,然而普通军人太苦。这番臣西征,就有不少士兵跑来应征。怎么能出身入死后还回到原点呢?北军真的太苦了。陛下实在难以安排,请把我的官位爵位收回,折算成价值赏赐给他们。”
司马炎是真的难,他知道士兵应该赏赐,不然以后再遇到事情就无人效力,他也知道这种战场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大头兵,不安置好就会出乱子。他更知道马隆不让士卒去抢劫发财是对的,他作为皇帝,不能鼓励手下士兵劫掠百姓。
现在问题就是没办法赏。如今朝中人浮于事,官多的不行,的确如同吏部尚书所说,已经没有更多的职位。要是只高高的安排一两个功臣如马隆等做个榜样,其余人等随便打发,这还好办。要是把士兵都安排妥当,国库是真的没有太多钱,动私库也是可一不可二,于是他转头问贾南风:“太子妃怎么看?”
贾南风这几天真是大开眼界。平日里这些贵族虐待奴仆盘剥百姓就罢了,连为国家立下功劳的英雄们都要克扣,是生怕自己死的慢吗?哪里找不到地方安置了,安置尸位素餐的士族,脑满肥肠的宗室就有位置了。拥军优属,军人优先,这是她打小收到的教育。看到英雄们流血又流泪,这方面要她沉默是不能够的.
于是她站起来道:“这事容易。不知牺牲在战场的勇士有几何?请陛下免其子孙庸调二十年。在朝廷和陛下按他们军功抚恤之余,东宫也愿意出一份银钱。我记得马讨虏招的大都是京城附近的良家子,他们的父母可以按年来我作坊领粮食。有妻子在室的话,我家作坊可以破例招收进去,待遇足够养活子女,没有妻子儿女的,过继一个亦可以如此例。家里耕田无人,我可以让我部曲帮忙耕种。家乡在其他地方的,我就只再赏一份银钱,照看我就鞭长莫及。”
贾南风无非是照抄后事优待烈士遗属的规则。她却不知道,封建国家赏赐,从来没有管战死的人,只偏向赏赐活下来立有大功且被皇帝、高官赏识之人,这就是后世说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