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瓘也点头道:“汝南王说的是正理,本朝没有以言获罪的道理,更何况是宗亲?这是其一。”?没有法律支持和历史成例。
“再说,赵王说的那些话,的确有罪,然而却不能大白天下,否则群议纷然,伤害的是圣人,皇后和太子的威望。赵王死不足惜,然而怎能为打老鼠伤了玉瓶?”?——你用这罪名,你们的花边新闻就会成为历史香艳故事了,你自己考虑好。
“还有,陛下刚刚继位,天下还不知晓陛下的德行,海内不安。皇后的恩德也仅仅布于河南府,各位叔王忠心是有的,到底年轻,刚刚到封地,来不及恩及百姓。再加上出了杨骏矫诏之事,对皇帝威严伤害是很大的。”——你没提拔足够多的自己人,没资本任性。
“如今第一紧要的事就是稳,稳住宗室,稳住文武百官,稳住世家豪族。赵王的罪过要追究,也不在今日,不能因为这个罪名。等六七年后,太子长成,海内感知帝后恩德了,以后赵王有了其他罪名,臣等绝对不会姑息。”?——先苟着,等你有本事搞死赵王,我会摇旗呐喊。
司马亮倒是听不懂这么多弯弯绕,只是巴不得现在不处理赵王——非是袒护,只是不敢而已。他遂连连点头道:“卫司空说的是,以后再说,以后再说。”
卫瓘他这话的确很有道理,要知道当初武帝面对众卿要废掉自己儿子另立齐王都忍了十年,直到携灭吴大功,才一举解决了齐王。
赵王不过闲话两句,以当今皇帝一家的威望,根本不能把司马伦怎么样。皇帝夫妇要是忍过十几年,到时候想把司马伦片成生鱼片都行。
贾南风哪里不知道他们心里不欲得罪赵王,不过她本意也不在此,不过以此为难下他们,要他们在其他地方让步罢了。
贾南风于是点头赞道:“卫尚书这‘稳’字可以说金玉良言了。这就是先帝留给圣人的肱骨之臣呀。汝南叔祖爱抚宗室,或许就是先帝取中叔祖的原因吧。那赵王之事究竟如何?当做没发生,不知道?”
这种奸贼都可以放过,卫瓘要是敢答应,那一顶奸臣得帽子就在他头上,更遑论失去帝后圣心了。他道:“即使是在私下,他都敢和执政谋废立了,还能安然无事,那岂不是以为执政对皇帝不忠,更肆无忌惮?往后千秋评论,我等皆是逆贼附庸不成?汝南许诺给赵王益封多少?”
汝南王道:“赵王三千,梁王两千。娘娘,只是赵王胡沁,齐王并没有牵涉其中啊。”
卫瓘道:“不如以它事削其封地,再让琅玡王出面沟通一二。此事请汝南王亲自与赵王解释。”
卫瓘这回答还算靠谱。贾南风这才满意道:“如此甚好。先王丧事,赵王、梁王饮酒作乐,大不敬。着夺赵王三千户 ,梁王两千户。至于齐王,无故受牵连,给他一千户压惊罢。两位辅政以为如何?赵王那里,汝南今日先去。圣人和我也会择日拜访琅玡王府。”
琅玡王是汝南王的亲弟弟,他虽然没有辅政的地位,却功劳显著,名声显赫,在扶风三王中居于核心地位。就是其他远支王爷,也很敬服他。坦白来说,司马亮是不想去拜托弟弟的,只是他真的心有点慌,还是要借助弟弟的能量。所以他只有口头称是。
削封地的建议本来就是卫瓘出的,给齐王加封,也是照顾皇帝自家人,他没有反对的道理。毕竟但凡换个疑心重的,齐王简直是飞来大锅,太冤屈了。
汝南王倒是也不想得罪人,可眼下他更不想得罪皇后。按赵王这言行,削点封地受个教训也好,先齐献王司马攸死的太可惜,如今皇后愿意主动示好齐王一系,也是个好事,于是二人点头敬然奉命。
皇后道:“如此,赵王一事便了了。还有一事,据说赵王抱怨,汝南叔祖要自己做太宰,琅玡王录尚书事,扶风王做卫将军,东安王做上将军,平西王做北军中侯,另有李氏兄弟做尚书,张氏做河南尹,连你儿子的小舅子,一个从没有任地方经历的人都要做刺史,却不肯让他们兄弟做洛阳令,可有此事?”
卫瓘大惊。他想和汝南王搞好关系,是因为他觉得汝南王没啥能用的人,只能做吉祥物。这样自己可以安排私人,做正儿八经的辅政。要是这京城内外的军政任免都给汝南王司马亮安排清白了,自己这辅政做的什么劲儿?
卫瓘也顾不得反感皇后耳目之聪明了,就算皇后是想分化他和汝南王,只要司马亮真有这种想法,只要皇后愿意让他握有部分权力,那么被利用一下也不是不可以的。
司马亮的心虚疑惑愤怒的表现,已经告诉了大家这个信息是绝对正确的。
于是他佯做惊讶道:“汝南王,竟有此事吗?皇后,这等机密事体,汝南王尚且不知?你从何而知?会不会是小人陷害?刺探下臣秘事也不是圣主所为。”
卫瓘对皇后刺探大臣的敏感,贾南风也是是理解的。时下世家用人,心腹都是几辈子的旧人后代,忠心能力都毋庸置疑,更何况庭院重重,内外门禁严格,除了主谋之一告密,外人几乎没人会知道。
这次赵王、汝南王图谋垄断高等官职,参与的贵族没有一个有动机和机会密报。假如连这样躲在密室里的事商量皇后都能知道,所有的大臣都要不安了。谁家没有不可说的事呢?
贾南风给春分点头示意,春分就无声的清退了闲杂人等。
贾南风这才叹气道:“尚书令以为我是蠢到给大臣家里安插间谍吗?所谓论迹不论心,大臣只要忠于职守,皇权自然稳固。倘若德不配位,再多的间谍又有什么用呢?”
“赵王府有一个管书房的太监,叫王武,很得赵王信任。所以他就听到了赵王的要废立和抱怨汝南的话。他认为皇帝嫡枝地位稳固,才能天下稳固。而且宗室胡乱要官要乱了天下的,这下出于公心到我家铺子里报了信。”
“我再派人去核实,的确如他出首的那样。我的人得到信息后,还要赏他。他说看自己的主君害君父,乱天下,是不忠不仁,汇报自己主君的隐私是不忠负义。他对主君不忠已经不配为人了,还要什么赏赐呢?他决定用自己的命赎罪,于是回去就自杀了。”
“他还留遗言说,因为自己的家人还在赵王府做事,就把认罪书绣在夹衣丧服中间,希望我看在他出首的份上,万一赵王真做了大不敬之事,能够宽恕一二。司空和叔祖要是去开馆,估计还能看到他的遗书。”
按照皇后的说法,就是一个忠诚正义的赵王亲信,因为感激皇后的道德,居然反水出首了自己的主君,还为此以死明志。这完全就不符合逻辑。要是别人说,卫瓘还不信有人为了忠义背主,连命都不要了。但是这事放在皇后身上就非常合理!
她门下能弄来造纸术、印刷术通行全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话本,能写出不亚于白玉水晶的瓷器,玻璃器,能搞出无数闻所未闻的神药,能打造远超乎其他家的铁器,能变出简化的文字和拼音,能造出精巧的机器,能教百姓织出数不清的布匹,吃不完的粮食,能建造无数水利设施。这几样本色领,随便一样都是能兴旺一个家族的,却对皇后来说轻易而举。
如今的整个司州豫州,已经是皇后的天下了。光是一个“杨骏废皇后”的谣言,都能让上万人冒着生命危险拿着农具来勤王。而皇后身边一个小小的婢女,都调度得当,把那近万乌合之众安排的妥妥当当,俯首贴耳。这是何等令人心惊?
那么一个赵王府的太监出于对皇帝皇后的忠心告密,也是可以接受的了。道:“王武虽然背主,到底也是壮士,终于国君。可谓是古之志士,臣请全其妻子。”
贾南风点头道:“正是,这王武虽则出首主子,然而临终不要任何奖赏,只求保家人性命,以及以后赵王真有大不敬之事,请陛下饶赵王性命而已。他并没有对不起赵王。只是他还有家人尚在赵王府,希望叔祖出面,把他家人要出来。好歹保全性命衣食。”
司马亮哪里敢违拗,只得应下。
贾南风接着刚才刚才的话题道:“司空担心我刺探臣下。刺探臣下有什么收益吗?在现在世家大族的时代,只要你没有货真价实的举旗谋反,皇帝顶多会让人家做冷板凳,还能怎么着?当初武皇帝病重,难道不知道满朝文武都想兴废立,做周勃吗?但是父皇并没有因此追究。然而皇父德行章明,自然护佑住我夫妇。安插内奸除了让群臣离心,惶恐,有什么作用吗?”
“我作为皇后,只管大道直行,选择有能力和德行的大臣辅弼,自然天下太平。我又何必浪费精力刺探群臣,卖弄小巧?司空实在过虑了。”
“再说,赵王说的那些话,的确有罪,然而却不能大白天下,否则群议纷然,伤害的是圣人,皇后和太子的威望。赵王死不足惜,然而怎能为打老鼠伤了玉瓶?”?——你用这罪名,你们的花边新闻就会成为历史香艳故事了,你自己考虑好。
“还有,陛下刚刚继位,天下还不知晓陛下的德行,海内不安。皇后的恩德也仅仅布于河南府,各位叔王忠心是有的,到底年轻,刚刚到封地,来不及恩及百姓。再加上出了杨骏矫诏之事,对皇帝威严伤害是很大的。”——你没提拔足够多的自己人,没资本任性。
“如今第一紧要的事就是稳,稳住宗室,稳住文武百官,稳住世家豪族。赵王的罪过要追究,也不在今日,不能因为这个罪名。等六七年后,太子长成,海内感知帝后恩德了,以后赵王有了其他罪名,臣等绝对不会姑息。”?——先苟着,等你有本事搞死赵王,我会摇旗呐喊。
司马亮倒是听不懂这么多弯弯绕,只是巴不得现在不处理赵王——非是袒护,只是不敢而已。他遂连连点头道:“卫司空说的是,以后再说,以后再说。”
卫瓘他这话的确很有道理,要知道当初武帝面对众卿要废掉自己儿子另立齐王都忍了十年,直到携灭吴大功,才一举解决了齐王。
赵王不过闲话两句,以当今皇帝一家的威望,根本不能把司马伦怎么样。皇帝夫妇要是忍过十几年,到时候想把司马伦片成生鱼片都行。
贾南风哪里不知道他们心里不欲得罪赵王,不过她本意也不在此,不过以此为难下他们,要他们在其他地方让步罢了。
贾南风于是点头赞道:“卫尚书这‘稳’字可以说金玉良言了。这就是先帝留给圣人的肱骨之臣呀。汝南叔祖爱抚宗室,或许就是先帝取中叔祖的原因吧。那赵王之事究竟如何?当做没发生,不知道?”
这种奸贼都可以放过,卫瓘要是敢答应,那一顶奸臣得帽子就在他头上,更遑论失去帝后圣心了。他道:“即使是在私下,他都敢和执政谋废立了,还能安然无事,那岂不是以为执政对皇帝不忠,更肆无忌惮?往后千秋评论,我等皆是逆贼附庸不成?汝南许诺给赵王益封多少?”
汝南王道:“赵王三千,梁王两千。娘娘,只是赵王胡沁,齐王并没有牵涉其中啊。”
卫瓘道:“不如以它事削其封地,再让琅玡王出面沟通一二。此事请汝南王亲自与赵王解释。”
卫瓘这回答还算靠谱。贾南风这才满意道:“如此甚好。先王丧事,赵王、梁王饮酒作乐,大不敬。着夺赵王三千户 ,梁王两千户。至于齐王,无故受牵连,给他一千户压惊罢。两位辅政以为如何?赵王那里,汝南今日先去。圣人和我也会择日拜访琅玡王府。”
琅玡王是汝南王的亲弟弟,他虽然没有辅政的地位,却功劳显著,名声显赫,在扶风三王中居于核心地位。就是其他远支王爷,也很敬服他。坦白来说,司马亮是不想去拜托弟弟的,只是他真的心有点慌,还是要借助弟弟的能量。所以他只有口头称是。
削封地的建议本来就是卫瓘出的,给齐王加封,也是照顾皇帝自家人,他没有反对的道理。毕竟但凡换个疑心重的,齐王简直是飞来大锅,太冤屈了。
汝南王倒是也不想得罪人,可眼下他更不想得罪皇后。按赵王这言行,削点封地受个教训也好,先齐献王司马攸死的太可惜,如今皇后愿意主动示好齐王一系,也是个好事,于是二人点头敬然奉命。
皇后道:“如此,赵王一事便了了。还有一事,据说赵王抱怨,汝南叔祖要自己做太宰,琅玡王录尚书事,扶风王做卫将军,东安王做上将军,平西王做北军中侯,另有李氏兄弟做尚书,张氏做河南尹,连你儿子的小舅子,一个从没有任地方经历的人都要做刺史,却不肯让他们兄弟做洛阳令,可有此事?”
卫瓘大惊。他想和汝南王搞好关系,是因为他觉得汝南王没啥能用的人,只能做吉祥物。这样自己可以安排私人,做正儿八经的辅政。要是这京城内外的军政任免都给汝南王司马亮安排清白了,自己这辅政做的什么劲儿?
卫瓘也顾不得反感皇后耳目之聪明了,就算皇后是想分化他和汝南王,只要司马亮真有这种想法,只要皇后愿意让他握有部分权力,那么被利用一下也不是不可以的。
司马亮的心虚疑惑愤怒的表现,已经告诉了大家这个信息是绝对正确的。
于是他佯做惊讶道:“汝南王,竟有此事吗?皇后,这等机密事体,汝南王尚且不知?你从何而知?会不会是小人陷害?刺探下臣秘事也不是圣主所为。”
卫瓘对皇后刺探大臣的敏感,贾南风也是是理解的。时下世家用人,心腹都是几辈子的旧人后代,忠心能力都毋庸置疑,更何况庭院重重,内外门禁严格,除了主谋之一告密,外人几乎没人会知道。
这次赵王、汝南王图谋垄断高等官职,参与的贵族没有一个有动机和机会密报。假如连这样躲在密室里的事商量皇后都能知道,所有的大臣都要不安了。谁家没有不可说的事呢?
贾南风给春分点头示意,春分就无声的清退了闲杂人等。
贾南风这才叹气道:“尚书令以为我是蠢到给大臣家里安插间谍吗?所谓论迹不论心,大臣只要忠于职守,皇权自然稳固。倘若德不配位,再多的间谍又有什么用呢?”
“赵王府有一个管书房的太监,叫王武,很得赵王信任。所以他就听到了赵王的要废立和抱怨汝南的话。他认为皇帝嫡枝地位稳固,才能天下稳固。而且宗室胡乱要官要乱了天下的,这下出于公心到我家铺子里报了信。”
“我再派人去核实,的确如他出首的那样。我的人得到信息后,还要赏他。他说看自己的主君害君父,乱天下,是不忠不仁,汇报自己主君的隐私是不忠负义。他对主君不忠已经不配为人了,还要什么赏赐呢?他决定用自己的命赎罪,于是回去就自杀了。”
“他还留遗言说,因为自己的家人还在赵王府做事,就把认罪书绣在夹衣丧服中间,希望我看在他出首的份上,万一赵王真做了大不敬之事,能够宽恕一二。司空和叔祖要是去开馆,估计还能看到他的遗书。”
按照皇后的说法,就是一个忠诚正义的赵王亲信,因为感激皇后的道德,居然反水出首了自己的主君,还为此以死明志。这完全就不符合逻辑。要是别人说,卫瓘还不信有人为了忠义背主,连命都不要了。但是这事放在皇后身上就非常合理!
她门下能弄来造纸术、印刷术通行全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话本,能写出不亚于白玉水晶的瓷器,玻璃器,能搞出无数闻所未闻的神药,能打造远超乎其他家的铁器,能变出简化的文字和拼音,能造出精巧的机器,能教百姓织出数不清的布匹,吃不完的粮食,能建造无数水利设施。这几样本色领,随便一样都是能兴旺一个家族的,却对皇后来说轻易而举。
如今的整个司州豫州,已经是皇后的天下了。光是一个“杨骏废皇后”的谣言,都能让上万人冒着生命危险拿着农具来勤王。而皇后身边一个小小的婢女,都调度得当,把那近万乌合之众安排的妥妥当当,俯首贴耳。这是何等令人心惊?
那么一个赵王府的太监出于对皇帝皇后的忠心告密,也是可以接受的了。道:“王武虽然背主,到底也是壮士,终于国君。可谓是古之志士,臣请全其妻子。”
贾南风点头道:“正是,这王武虽则出首主子,然而临终不要任何奖赏,只求保家人性命,以及以后赵王真有大不敬之事,请陛下饶赵王性命而已。他并没有对不起赵王。只是他还有家人尚在赵王府,希望叔祖出面,把他家人要出来。好歹保全性命衣食。”
司马亮哪里敢违拗,只得应下。
贾南风接着刚才刚才的话题道:“司空担心我刺探臣下。刺探臣下有什么收益吗?在现在世家大族的时代,只要你没有货真价实的举旗谋反,皇帝顶多会让人家做冷板凳,还能怎么着?当初武皇帝病重,难道不知道满朝文武都想兴废立,做周勃吗?但是父皇并没有因此追究。然而皇父德行章明,自然护佑住我夫妇。安插内奸除了让群臣离心,惶恐,有什么作用吗?”
“我作为皇后,只管大道直行,选择有能力和德行的大臣辅弼,自然天下太平。我又何必浪费精力刺探群臣,卖弄小巧?司空实在过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