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蜡
李时深近来逐渐感到生活又恢复了以往的宁静。小姑娘走后府中恢复往常,却因为有了对比而显得寂寞。如果她从未忽然出现在他生活中,或许他会永远习惯于这样的寂寞。一个人上朝,一个人下朝,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处理公文。可她来了,又走了,所以这些本该平常的生活忽然变得很寂寞。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李时深叹了口气。好在近来朝廷事情颇多,暂时可以麻木地放任自己处理公事直到夜半。
这夜走进书房,李时深忽觉得哪里不对,愣了片刻,仔细再看才明白是阿水将陈如愿的桌椅搬出去了。
阿水见李时深怔忡,忙解释道:“大人,小的前几天习惯了,也是糊涂,今天才想起将小姐原先的桌椅挪走。”
李时深随意应了声:“嗯。”眉间似乎有些郁结。阿水退了出去。
李时深坐在桌案边,抬手拨灯芯,将灯光再拨得亮一些。修长手指握着笔,却意外有些走神。原先一时兴起要带陈如愿读书,她的桌椅占据了书房一小块空间,如今搬回府库,却……有些空落落的。待猛然回过神时,手中的墨笔在纸上晕染了好大一块。李时深一惊。首辅的公文向来批注得整整齐齐,还从未落墨渍在折子上,这是破天荒第一遭。
第二日散朝,景炎帝照旧阁臣问话。李时深与杜行远等内阁三四人皆立于白玉阶下,回答些各部近来状况。待李时深禀明吏部近来任免官员后,景炎帝抬起眼,语气听不出情绪,道:“徐澄要告老还乡了?”
李时深道:“徐大人在礼部一直尽心竭力,如今身体越发不好,北方冬天寒冷,徐大人想回南方乡下养老,还望陛下恩许。”
景炎帝皱皱眉,似乎想到什么:“徐澄回去就回去吧,只不过,他走了,太子的功课谁来教?”
李时深没答,沉默着,反倒是老阁臣杜行远心下一动。
景炎帝之前意欲让李时深为太子太傅,教太子读书,可被李时深以资历尚浅、恐误太子给婉拒了,便随手抓了一把年纪的老头徐澄当太傅。徐澄的确是正儿八经科考出身的老进士,当年殿试也颇得先帝器重,封了探花郎。可教起年轻人来,景炎帝总觉得差了点意思。
杜行远知道景炎帝对徐澄不甚满意,也不管自己与徐澄其实年纪相仿,只管毛遂自荐:“陛下,老臣愿领此任,与襄王就书文探讨一二。”襄王,是太子叶渊的封号。
他只管说,没注意李时深脸色,反正李时深当年也不乐意当的。如今这差事给自己,自己若非要算,也是半个清流党,对他没有利益冲突。
景炎帝勉强抬起眼皮,看了须发花白的杜行远一眼:“杜爱卿在阁中事务还应付得过来么?年岁大了,朕也恐怕杜爱卿力不从心。”一句话,绵绵地将杜行远的小心思压了下去。
接着,景炎帝却话锋一转,看向立在一班阁臣最前端的李时深。男人年轻俊朗,眉目如玉,最好的就是他不涉党争,即便所有人都认定他是前途无量的清流党领袖,他也没落下什么结党营私的实据。景炎帝不愿太子跟着某党派的领头人读书,若是那样,倒不知读的是古圣先贤书,还是朝廷参奏本了。
再者,景炎帝总觉得他年纪尚轻,根基未稳,假使日后真的干涉到太子立场,也不需要自己斗,朝里那些老狐狸就能在必要时推波助澜把他斗下去,不必担心他的掣肘。
想到这,景炎帝道:“首辅有心教朕的儿子读书么?”
李时深微敛了眉目,心下思索着。
李时深身后众人皆一副看好戏的表情,本以为肯定又会是与一年前同样的回答,因他们也知道李时深身居高位,若是再得一太子太傅的虚职,只怕树大招风,更难自保。谁知道荣华极盛,会不会就是凄凉潦倒的预兆。
却没想到,男人一贯温和而疏离的声音响起:“若蒙陛下不弃,臣愿尽灯蜡之心,助太子殿下向学。”
内阁几人惊讶,面面相觑。
景炎帝喜出望外,面容却古井无波,反而多了几分审视:“好。既这样,首辅以后下朝也不必急着回府了,朕看,今日便让太子去拜见。”
拜见老师,即便是太子也需尊师重道,依照礼节行事。
李时深弯腰行礼:“谢陛下信重,臣定当竭力。”
离开大殿,杜行远凑在李时深耳边悄声道:“王侯一党异动,李大人近来有什么打算么?”
本来下朝后便不参聚会、不涉党争、不与下一朝储君扯上联系的人,如今又是参贺公主回宫,又是当起太子太傅,这话就算是说与一个没有朝堂经验的新手小白听,也知道他要有所举动了。
李时深却微笑,唇角难得牵起一抹弧度:“只是不愿辜负陛下的期望罢了。”
杜行远摸不着头脑。似乎也解释得通?毕竟新朝刚建立时,推说自己资历太浅,情有可原,如今确实没什么借口偷闲了。
男人高挑端正的背影远去,只留下杜行远还在低头盘算。
拜见太子师的仪式非常简单,却也耽误了一段时间。待李时深出宫时,已然暮色渐深。
走出悬阳门,李府的马车在老地方等着。阿水见李时深散朝,忙掀起车帘。李时深也没说话,只坐进马车,淡淡地吩咐一声回府。
要到中秋了,气温降下来,明显有了几分萧瑟的味道。
男人倚着车背,因为太累,微微合上双目,倦长的眼睫在鼻梁两侧投下阴影,比平日的温和多了些美艳与压迫。
不参聚会,是因为不必再违心地置身毫无意义的大酒局,可私下与官员的结交,自己从未停止。
不涉党争,是因为陛下还记着明潭党争,自己的姿态不过是为了让他信服,可有所意动的清流党官员,早就与自己建立了联系。
不与下一朝储君扯上联系,是觉得复仇之后亦没什么继续为官的必要,也不想教叶长景的孩子念书。
可,如若答应了为太子师,是否便能进宫去看看她呢。
想到这,男人的心情愉悦,睁开狭长的眼眸望向车窗外的街景。
计划中的结交官员,涉足党争,汇聚权力,他都做得很好,并且,除了他自己和贴身近侍,亦没有人知晓那些黑暗中的书信往来。大部分官员只当他是不涉党争的自保派,只是不笼络势力的昙花一现。
接受太子太傅这个麻烦事本在他的计划之外。可为了私心,即便要每夜熬到更晚去处理朝事,他也心甘情愿让计划旁逸斜出一点点。
可以迎着王公贵族探寻的目光去晚宴,可以按捺着反感教叶长景的儿子读书,可以让我的计划改变。心甘情愿,甘之如饴。
这夜走进书房,李时深忽觉得哪里不对,愣了片刻,仔细再看才明白是阿水将陈如愿的桌椅搬出去了。
阿水见李时深怔忡,忙解释道:“大人,小的前几天习惯了,也是糊涂,今天才想起将小姐原先的桌椅挪走。”
李时深随意应了声:“嗯。”眉间似乎有些郁结。阿水退了出去。
李时深坐在桌案边,抬手拨灯芯,将灯光再拨得亮一些。修长手指握着笔,却意外有些走神。原先一时兴起要带陈如愿读书,她的桌椅占据了书房一小块空间,如今搬回府库,却……有些空落落的。待猛然回过神时,手中的墨笔在纸上晕染了好大一块。李时深一惊。首辅的公文向来批注得整整齐齐,还从未落墨渍在折子上,这是破天荒第一遭。
第二日散朝,景炎帝照旧阁臣问话。李时深与杜行远等内阁三四人皆立于白玉阶下,回答些各部近来状况。待李时深禀明吏部近来任免官员后,景炎帝抬起眼,语气听不出情绪,道:“徐澄要告老还乡了?”
李时深道:“徐大人在礼部一直尽心竭力,如今身体越发不好,北方冬天寒冷,徐大人想回南方乡下养老,还望陛下恩许。”
景炎帝皱皱眉,似乎想到什么:“徐澄回去就回去吧,只不过,他走了,太子的功课谁来教?”
李时深没答,沉默着,反倒是老阁臣杜行远心下一动。
景炎帝之前意欲让李时深为太子太傅,教太子读书,可被李时深以资历尚浅、恐误太子给婉拒了,便随手抓了一把年纪的老头徐澄当太傅。徐澄的确是正儿八经科考出身的老进士,当年殿试也颇得先帝器重,封了探花郎。可教起年轻人来,景炎帝总觉得差了点意思。
杜行远知道景炎帝对徐澄不甚满意,也不管自己与徐澄其实年纪相仿,只管毛遂自荐:“陛下,老臣愿领此任,与襄王就书文探讨一二。”襄王,是太子叶渊的封号。
他只管说,没注意李时深脸色,反正李时深当年也不乐意当的。如今这差事给自己,自己若非要算,也是半个清流党,对他没有利益冲突。
景炎帝勉强抬起眼皮,看了须发花白的杜行远一眼:“杜爱卿在阁中事务还应付得过来么?年岁大了,朕也恐怕杜爱卿力不从心。”一句话,绵绵地将杜行远的小心思压了下去。
接着,景炎帝却话锋一转,看向立在一班阁臣最前端的李时深。男人年轻俊朗,眉目如玉,最好的就是他不涉党争,即便所有人都认定他是前途无量的清流党领袖,他也没落下什么结党营私的实据。景炎帝不愿太子跟着某党派的领头人读书,若是那样,倒不知读的是古圣先贤书,还是朝廷参奏本了。
再者,景炎帝总觉得他年纪尚轻,根基未稳,假使日后真的干涉到太子立场,也不需要自己斗,朝里那些老狐狸就能在必要时推波助澜把他斗下去,不必担心他的掣肘。
想到这,景炎帝道:“首辅有心教朕的儿子读书么?”
李时深微敛了眉目,心下思索着。
李时深身后众人皆一副看好戏的表情,本以为肯定又会是与一年前同样的回答,因他们也知道李时深身居高位,若是再得一太子太傅的虚职,只怕树大招风,更难自保。谁知道荣华极盛,会不会就是凄凉潦倒的预兆。
却没想到,男人一贯温和而疏离的声音响起:“若蒙陛下不弃,臣愿尽灯蜡之心,助太子殿下向学。”
内阁几人惊讶,面面相觑。
景炎帝喜出望外,面容却古井无波,反而多了几分审视:“好。既这样,首辅以后下朝也不必急着回府了,朕看,今日便让太子去拜见。”
拜见老师,即便是太子也需尊师重道,依照礼节行事。
李时深弯腰行礼:“谢陛下信重,臣定当竭力。”
离开大殿,杜行远凑在李时深耳边悄声道:“王侯一党异动,李大人近来有什么打算么?”
本来下朝后便不参聚会、不涉党争、不与下一朝储君扯上联系的人,如今又是参贺公主回宫,又是当起太子太傅,这话就算是说与一个没有朝堂经验的新手小白听,也知道他要有所举动了。
李时深却微笑,唇角难得牵起一抹弧度:“只是不愿辜负陛下的期望罢了。”
杜行远摸不着头脑。似乎也解释得通?毕竟新朝刚建立时,推说自己资历太浅,情有可原,如今确实没什么借口偷闲了。
男人高挑端正的背影远去,只留下杜行远还在低头盘算。
拜见太子师的仪式非常简单,却也耽误了一段时间。待李时深出宫时,已然暮色渐深。
走出悬阳门,李府的马车在老地方等着。阿水见李时深散朝,忙掀起车帘。李时深也没说话,只坐进马车,淡淡地吩咐一声回府。
要到中秋了,气温降下来,明显有了几分萧瑟的味道。
男人倚着车背,因为太累,微微合上双目,倦长的眼睫在鼻梁两侧投下阴影,比平日的温和多了些美艳与压迫。
不参聚会,是因为不必再违心地置身毫无意义的大酒局,可私下与官员的结交,自己从未停止。
不涉党争,是因为陛下还记着明潭党争,自己的姿态不过是为了让他信服,可有所意动的清流党官员,早就与自己建立了联系。
不与下一朝储君扯上联系,是觉得复仇之后亦没什么继续为官的必要,也不想教叶长景的孩子念书。
可,如若答应了为太子师,是否便能进宫去看看她呢。
想到这,男人的心情愉悦,睁开狭长的眼眸望向车窗外的街景。
计划中的结交官员,涉足党争,汇聚权力,他都做得很好,并且,除了他自己和贴身近侍,亦没有人知晓那些黑暗中的书信往来。大部分官员只当他是不涉党争的自保派,只是不笼络势力的昙花一现。
接受太子太傅这个麻烦事本在他的计划之外。可为了私心,即便要每夜熬到更晚去处理朝事,他也心甘情愿让计划旁逸斜出一点点。
可以迎着王公贵族探寻的目光去晚宴,可以按捺着反感教叶长景的儿子读书,可以让我的计划改变。心甘情愿,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