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身边,怕是已有叛主之人。”连相语气略沉,摄政王从不是大意之人,哪怕太后发现端倪,也不会这么快,而且时机这般巧合。
“父亲所言有理,王爷,此事需尽快彻查,以免酿成大祸。”连诚附和道。
“怕是不易。”万念如此说道,眉间却不见担忧之色,连诚见此,便知他心中有数,见父亲还要再劝,连忙拦道,“王爷思虑周全,知晓此事的,怕是王爷心腹之人,万不可轻举妄动,以免叛徒望风出逃,不若将计就计,看看太后下一步的举动?”
连相听到此话,犹豫了一番,终是沉默了下去,不再相劝。
“不必,太后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暂时不会轻举妄动,无论是继续僵持,还是将计就计,于我们都无利处。”万念抬眸向门外看去,似是早有规划。
确实,太后若是能拿出他们推动南国谋乱的切实证据,只怕会直接送到南国皇帝与瑞王余党的手中,借用他国之手,除掉摄政王,而不会只派出一个作用不大的瑞王之女来做试探。
如今太后按兵不动,南国也没有任何异动,可见太后此番只是试探罢了。
但无论试探结果如何,太后定会让安仪公主亲自“发现”南国内乱的幕后推手,届时,两方合作怕是要治摄政王于死地。
“一个逆王之女,怎能取摄政王的命?”连诚问出了问题的关键。
“南国来信,安仪公主有大机缘,这也是南国太后与皇帝留她一命的主要原因。”连相解释道。
“哦?何等机缘?”连诚紧接着问道,颇为好奇。
“皇家辛密,暂且不知。”连相轻哼一声,不置与否。
连诚却与连相持不同态度,“太后并非无知妇人,或许,这才是最要命的武器。”
连相并未反驳,而是换了一个话题,“太后此番告知,是在告知朝堂,臣与摄政王恐生暗隙。”
“王爷手下寒门居多,宰相府临阵倒戈,怕是会引起人心动荡,若是在此关头,传出摄政王即将与南国联姻的消息,太后收买寒门士子才真是不费吹灰之力。”
是啊,寒门士子心怀抱负,却最易收买。
他们会为了投效国家而奋不顾身,也会为了所托非人而毫不留念。
宰相前一晚刚与太后一脉密谈,第二日南国公主便前来联姻,这两件事连在一起,只会让人无端猜测,摄政王与南国以和亲名义密谋合作,宰相不耻,故而弃暗投明。
当初他们有多支持国战,此时听说摄政王联姻就会有多失望。
偏偏此时并非透露实情的最好时机,太后一党虎视眈眈,须得千分万分的小心,不可行之踏错。
“望王爷早下决断。”连相起身,抬手作揖道。
堂中静默一片,片刻间无一人言语。
“本王……”半晌,万念出声,却只说了两个字,便闭嘴不言。
连相看出了他脸上的纠结之色,连忙宽慰道,“王爷但说无妨,臣与犬子万死不辞。”
万念抬头看了看视死如归的连相,又看了看坐在一旁满脸认同的连诚,一时有些语塞。
连诚看他这般神色,突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脑海中似是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却并没有抓住。
等了许久,万念似是下定了什么决心,面上拂过一丝不自然,继而开口道,“我记得,曾与相府小姐有过一纸婚约。”
“休想!”“嘭”的一声,连诚拍案而起,厉声反驳道。
连相听到万念的话,一时也愣住了,竟没有第一时间给出回复。
连诚也没有注意到自家父亲的神色,快步上前,行至万念身前不足一尺的地方停住,不顾礼仪规矩,居高临下看着万念道,“摄政王,我父子俩携全族投效您麾下,却绝不涉及家中女眷。”
连诚此话一字一顿,可见怒气已生。
万念见此,开口解释道,“并非如此,先帝在世时,曾为我与相府定下婚约,只是……”
“只是与你定下婚约之人乃是我的大姐姐,而非溪儿。”连城不等他说完便出口打断,“但我大姐姐命薄,此番婚约早已不作数。”
当年,先帝将万念带在身边教养,颇为疼爱,一次宫宴上,更是看上了年仅十三却已出落标致、举止娴雅的宰相府嫡长女连羽,当下便为两人赐了婚,只待相府小姐及笄便可完婚。
只可惜次年先帝病逝,两人的姻缘便就此耽误下来。
三年国丧过后,连羽早已及笄,两家重提儿女亲事,却不想,连羽在问名前夕意外溺水,就此香消玉殒,此为连家之痛。
此后,上京便有谣言肆虐,曰摄政王克妻。
有此凶名在外,直接吓退了一部分求亲之人,而那些不信的世家,都在定亲之前,遭遇了与连府同样的事情。
慢慢地,上京城中谣言愈演愈烈,平民百姓对此深信不疑,世家贵族猜到其中必有隐情,却也不敢再提结亲之事,至此,摄政王算是坐实了克妻之名。
“我知你是何意,不过是钻了当年先帝只赐婚两家,并未言明大姐姐姓名这一空子罢了。”当年连府虽有二女,但世人皆知,宰相府二小姐天生痴傻,且为庶出,谁也不会认为,连府最后出嫁的会是她,故而大家都默认了与万念联姻的是宰相嫡女连羽,并无人就此提出异议。
而当年连羽也正好死在了问名前夕,故而……
连诚思及此,更坚定了心中所思,“我必不会让溪儿步了大姐姐的后尘。”
“当年之事……”
“当年之事乃太后设局,摄政王不必多说,老臣心中自有定数,羽儿之死与摄政王并无直接关系,克妻之名老臣也从未信过,此番不允只是不想将溪儿牵涉其中罢了,溪儿她天生痴傻,又并非嫡出,恐配不上摄政王妃这一身份,也当不得如此重任,还望摄政王体谅。”
连相这话说得字字诛心,却又让人拿不到错处。
万念看了看同样神色严峻的连诚,知此事无望,也不再多做解释。
“父亲所言有理,王爷,此事需尽快彻查,以免酿成大祸。”连诚附和道。
“怕是不易。”万念如此说道,眉间却不见担忧之色,连诚见此,便知他心中有数,见父亲还要再劝,连忙拦道,“王爷思虑周全,知晓此事的,怕是王爷心腹之人,万不可轻举妄动,以免叛徒望风出逃,不若将计就计,看看太后下一步的举动?”
连相听到此话,犹豫了一番,终是沉默了下去,不再相劝。
“不必,太后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暂时不会轻举妄动,无论是继续僵持,还是将计就计,于我们都无利处。”万念抬眸向门外看去,似是早有规划。
确实,太后若是能拿出他们推动南国谋乱的切实证据,只怕会直接送到南国皇帝与瑞王余党的手中,借用他国之手,除掉摄政王,而不会只派出一个作用不大的瑞王之女来做试探。
如今太后按兵不动,南国也没有任何异动,可见太后此番只是试探罢了。
但无论试探结果如何,太后定会让安仪公主亲自“发现”南国内乱的幕后推手,届时,两方合作怕是要治摄政王于死地。
“一个逆王之女,怎能取摄政王的命?”连诚问出了问题的关键。
“南国来信,安仪公主有大机缘,这也是南国太后与皇帝留她一命的主要原因。”连相解释道。
“哦?何等机缘?”连诚紧接着问道,颇为好奇。
“皇家辛密,暂且不知。”连相轻哼一声,不置与否。
连诚却与连相持不同态度,“太后并非无知妇人,或许,这才是最要命的武器。”
连相并未反驳,而是换了一个话题,“太后此番告知,是在告知朝堂,臣与摄政王恐生暗隙。”
“王爷手下寒门居多,宰相府临阵倒戈,怕是会引起人心动荡,若是在此关头,传出摄政王即将与南国联姻的消息,太后收买寒门士子才真是不费吹灰之力。”
是啊,寒门士子心怀抱负,却最易收买。
他们会为了投效国家而奋不顾身,也会为了所托非人而毫不留念。
宰相前一晚刚与太后一脉密谈,第二日南国公主便前来联姻,这两件事连在一起,只会让人无端猜测,摄政王与南国以和亲名义密谋合作,宰相不耻,故而弃暗投明。
当初他们有多支持国战,此时听说摄政王联姻就会有多失望。
偏偏此时并非透露实情的最好时机,太后一党虎视眈眈,须得千分万分的小心,不可行之踏错。
“望王爷早下决断。”连相起身,抬手作揖道。
堂中静默一片,片刻间无一人言语。
“本王……”半晌,万念出声,却只说了两个字,便闭嘴不言。
连相看出了他脸上的纠结之色,连忙宽慰道,“王爷但说无妨,臣与犬子万死不辞。”
万念抬头看了看视死如归的连相,又看了看坐在一旁满脸认同的连诚,一时有些语塞。
连诚看他这般神色,突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脑海中似是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却并没有抓住。
等了许久,万念似是下定了什么决心,面上拂过一丝不自然,继而开口道,“我记得,曾与相府小姐有过一纸婚约。”
“休想!”“嘭”的一声,连诚拍案而起,厉声反驳道。
连相听到万念的话,一时也愣住了,竟没有第一时间给出回复。
连诚也没有注意到自家父亲的神色,快步上前,行至万念身前不足一尺的地方停住,不顾礼仪规矩,居高临下看着万念道,“摄政王,我父子俩携全族投效您麾下,却绝不涉及家中女眷。”
连诚此话一字一顿,可见怒气已生。
万念见此,开口解释道,“并非如此,先帝在世时,曾为我与相府定下婚约,只是……”
“只是与你定下婚约之人乃是我的大姐姐,而非溪儿。”连城不等他说完便出口打断,“但我大姐姐命薄,此番婚约早已不作数。”
当年,先帝将万念带在身边教养,颇为疼爱,一次宫宴上,更是看上了年仅十三却已出落标致、举止娴雅的宰相府嫡长女连羽,当下便为两人赐了婚,只待相府小姐及笄便可完婚。
只可惜次年先帝病逝,两人的姻缘便就此耽误下来。
三年国丧过后,连羽早已及笄,两家重提儿女亲事,却不想,连羽在问名前夕意外溺水,就此香消玉殒,此为连家之痛。
此后,上京便有谣言肆虐,曰摄政王克妻。
有此凶名在外,直接吓退了一部分求亲之人,而那些不信的世家,都在定亲之前,遭遇了与连府同样的事情。
慢慢地,上京城中谣言愈演愈烈,平民百姓对此深信不疑,世家贵族猜到其中必有隐情,却也不敢再提结亲之事,至此,摄政王算是坐实了克妻之名。
“我知你是何意,不过是钻了当年先帝只赐婚两家,并未言明大姐姐姓名这一空子罢了。”当年连府虽有二女,但世人皆知,宰相府二小姐天生痴傻,且为庶出,谁也不会认为,连府最后出嫁的会是她,故而大家都默认了与万念联姻的是宰相嫡女连羽,并无人就此提出异议。
而当年连羽也正好死在了问名前夕,故而……
连诚思及此,更坚定了心中所思,“我必不会让溪儿步了大姐姐的后尘。”
“当年之事……”
“当年之事乃太后设局,摄政王不必多说,老臣心中自有定数,羽儿之死与摄政王并无直接关系,克妻之名老臣也从未信过,此番不允只是不想将溪儿牵涉其中罢了,溪儿她天生痴傻,又并非嫡出,恐配不上摄政王妃这一身份,也当不得如此重任,还望摄政王体谅。”
连相这话说得字字诛心,却又让人拿不到错处。
万念看了看同样神色严峻的连诚,知此事无望,也不再多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