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黑暗出自王座
卯时一刻,皇后堂溪襄在皇宫正殿信庆殿,宣朝中重臣共议皇子即位之事。
信庆殿为举行大典朝会之所,殿庭宽广,面阔九间,两侧有东西挟殿各五间,东西廊各六十间。
其后是常日视朝的宸极殿,向北为内廷。
襄皇后高坐在御座左侧,作全套朝服的打扮,显得威严非常。
隔着一重半透的帘幕,隐约可见她冠饰翠龙金凤,头花十二数,两博鬓十二钿;身着大袖连裳的织金云龙纹衣,坠白玉双佩,系黄赤白缥绿五彩绶带。
她首先沉痛地宣布了皇帝的死讯,进而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向群臣征询意见:“民为国本,君为政本。
“国君缺失一刻,朝廷孤危一日,故付托神器之事,必须详慎,为长久之虑。
“予请诸位臣工以宗社为重,各抒己见,早定大事。”
宰辅自然是一致保举寿王践祚的。
作为皇长子,佐雅锡天性仁慈宽厚,堪为众王表率,昌王、庆王、显王等曾经多次触怒皇帝,幸得他从中调护求情才免受严惩。
他在居守期间,亦不负王命,妥善处理各项政事,“举朝皆称寿王之善”。
为君者,止于仁。他们相信,这样一位孝悌忠信、恭俭仁恕的接班人,定能施仁政于天下。
太宰齐邕公开带头站寿王,一干文官紧随其后,令寿王获得压倒性的支持。
这时,大司马李昊抚着美髯,意味深长地说:“先帝已经在陆压山册立维烈王为太子,并晓谕全军。尔等此刻拥立寿王,岂非辜负了圣上?”
李大司马反对寿王登极,倒也在齐邕等人的意料之中。
此人掌国征伐,统正六军,更认定十三皇子形容似君,君相贵不可言,不但对佐雅泽多加关照,还撮合过佐雅泽和自家妹子。
可惜先帝生前不赞成这门亲事,李家又嫌弃佐雅泽是个没前途的小小郡王,唯恐长子乱点鸳鸯谱,不出一年将大小姐嫁作他人妇。
既然一早预判了李昊的对立立场,齐邕自有一套理论去反驳:“依本朝法度,立嫡以长不以贤,百年以来未有例外。维烈王升储之事一无诏书,二无典仪,空名而无其实,不可作为凭据。”
“不错,应运之王应受天任。既然天子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若徇君命而违天理,何以服众?”
“皇子们高下之别,一时无从研判;尊卑之分,则是显而易见。依臣之见,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方是正统。”
掌管舆马的太仆洪绪声援李昊道:“君贤者,其国治。天子以德配天,为国家计,册立贤王。”
“诸王之中,谁人堪称贤王?谁人深具贤能?”秦舒眉冷笑道,“洪太仆所言,即是指责寿王不贤了?”
李昊坚持己见:“圣仁广运,凡天覆地载,莫不尊亲帝命*。先帝贵为嫡长子,却并不唯嫡唯长,而是先论贤良,次论地位,再论嫡长,可见是更加看重皇子们长幼有序、贵贱无隔。
“太子以鞍马为家,积年累月驻守边陲。陆压之役,驰兵、御敌、杀侵驱,赏罚信明,深孚众望,故群将咸竭其忠,绝无不妥。”
齐邕下意识瞥了一眼帘幕方向,襄皇后的身影模糊地映在上面——她实在是好脾性,由着底下吵架,而始终不发一语。
却听郎中令赵歇不紧不慢地表态:“先帝骤崩,虽无遗诏,却有遗命。诸位受先帝的恩典入朝为官,不能只取礼法,而不思报效吧?
“若先帝预备择长而立,早该将寿王立作太子了,何苦拖延至今日。”
洪绪皱眉侧目,心生不解:这个赵歇素来眼高于顶,此刻怎会转了性子,帮起李大司马?必定有鬼!
李昊也觉得古怪。
且说大内设立三级保卫制,即:以郎中令为首的天子贴身侍卫,掌宫殿掖门户;以卫尉为首的皇宫保卫军,掌宫门卫屯兵,称南军;以中尉为首的京师、三辅保卫军,掌备京师盗贼之事,称北军。
这其中,贴身侍卫们所选均是官僚或勋贵子弟,和李昊一派的背景简直是云泥之别。
休说李昊自个儿了,那李卫尉乃他的侄亲,严中尉同样是苦出身,他们这批人和赵郎中令同朝为官这么久,一直没什么往来。
只能说这厮到底是姓赵的,仗着八望之一的身份,说话做事这般硬气……
难为齐太宰不看僧面看佛面,被明着贬损一通,还要态度温和地把场面圆回去。
话里话外的中心思想,就是先帝圣德天纵,以仁义中正之道陶冶一世。寿王性资纯粹,自幼为先帝所笃爱,特召育于宫中薰陶德教。
“寿王亲承谕教,近仰仪型,朝夕观感;抚念诸弟,宽慈相济,从无纤介*,最适合继承大统。”
赵歇首先肯定了齐邕择主的标准,接着阐述观点:“那么下官斗胆,另举心中之贤王。先帝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有所不及。
“自古取天下用武,治天下用文。荣王雅好读书,手不释卷,才藻富赡,好为文章,可谓‘以天授之才博通古今’。
“且他广设书院,招揽文士,共聚清谈,在天下读书人心中威信颇高,定能广罗人才,力修文治。”
李昊听罢,冷哼一声,果真是荣王!
想是赵歇与靖边侯燕岑结党,一心扶持荣王上位,以保燕氏、赵氏两族长盛不衰。
李大司马忍不住阴阳道:“荣王爱奇好士,情如饥渴,举世皆知。”
洪绪应道:“只要不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私底下植党营私,坏了朝廷风气就好。”
赵歇气得拿眼睛瞪洪绪,洪绪不理,继续大放厥词:“既然荣王可以,昌王又有何不可?皇太子应纂承文武之烈,而非偏向其中一个。”
他见大家意见相左,歧见纷生,便有意把这趟水搅得愈发浑浊,“昔年东南大乱之时,昌王受封大将军王,总领豫、梁两州十万兵,以天子规格出征。
“他综理军机,谘决大计,加以雄才大略,视下如伤,最终一举消除匪患,想必也当得起一声‘贤王’。”
“昌王?”有人小声嘀咕说,“他现今还背着刺王杀驾的嫌疑呐……”
“那就干脆借着立太子的名义,把成康王接回来罢!明面上有了正当的理由,不怕罗睺老儿不允许!”
所有人均感到啼笑皆非,暗骂洪绪这家伙装哪门子傻!
成康王年方十四,降生时不足月,时辰又犯了关煞,注定年命不永。
届时堂溪氏垄断中宫,岂不是重演外戚权重干政的悲剧?
这可在历史上有先例可鉴——隆朝第四代献章帝,自小倚赖生母皇太后,更爱屋及乌地重用南人。
须知国朝执政者起自北方,政权常在北人手中,南人多被排斥,蔑称之“江外人”或者“南蛮”,认为南方下国,不宜冠多士。
当时天象异常,天西北大裂,大司命直指天裂表示阳不足,地动表示阴有余,暗示皇帝拱手无言听命于人,妇后专制。
的确,献章帝治下的朝廷上,被南人占去一半,史官遂录为衰政。
他专宠皇后堂溪薰,致其野心膨胀,竟然毒杀夫君,挟幼子发动政变。国家一度被迫迁都,史称“薰妖之乱”。
其时王政不纲,权反在下,僭乱之极,亘古未见。
两年后,帝室后人重夺政权返回太京,停中宫笺表,干戈方止。
国人习惯视那场政变作历史分水岭,那之前称作前朝,那之后概论后朝。或按照调笑的说法,“昨儿为右朝今为左”。
如果由幼帝来临朝,襄皇后会否效仿先辈……
宰辅一致摇头:“不允不允!”
“为何不允?”
突然,襄皇后抢在应答声前,厉声道:“天色暗沉,掌灯!”
灯芯一个接一个亮起来,但不是在信庆殿内,而在外头廊下。
窗明几净,灯火辉煌,无数矛尖长枪犹如连绵的银白色火焰,火势汹汹势要焚毁这间雕梁画柱的殿堂!
大臣们心惊肉跳:宫门尽闭,伏甲齐出,此情此景莫不是要——?!
他们不敢往深了细想,硬头皮道:“不知殿下有何见教?”
“我一介平庸妇人,胸无点墨,见识短浅,所虑不足为信。此社稷大事宜早为计,尔等即刻便定夺了罢!”
枯坐已久的襄皇后仿佛终于不豫,命人上前奉茶,又着马靖出门取来一幅画作入帘,供她观赏解乏。
宫殿大门次第打开,高唐麾下的百名男儿身披神官袍掩人耳目,在阶下手持刀斧严阵以待。
马大长秋自阵列中间穿出去,一炷香的工夫,捧画穿堂而归。
他走路的步子奇缓,以致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看清那是一幅新绘的《鵙鸟贺春图》。
他随即将画作悬挂于帘幕之上,正对群臣。
——鵙鸟图腾,独属于十三皇子、维烈王、皇太子佐雅泽的屠夫鸟。
目视窗框锁住的长枪长矛的倒影,在场之人不约而同地感觉到窒息。画上那只小巧的冷血飞禽啊,根本是要破纸冲出,啄自己的心窍,啖自己的血肉,骨殖曝于荒山野树……
局势相逼到这步田地,目的显而易见:如果不同意佐雅泽登极,反对者中,焉有活口可以安然离开信庆殿?
李大司马等一干武将更是悄然环立诸人四周,高大身躯似塔矗立,加强压迫感。赵歇企图抗议,被洪绪直接伸手按了回去。
少顷,襄皇后复问帝位人选。
除了齐邕等少数人缄口,众人齐喊:“皇十三子!”
她轻抬下巴,望向宰辅。
齐邕临危亦不畏强权:“维烈王的太子名分有名无实,立他为帝,日后注定徒惹物议。”
“齐公的担忧不无道理,”襄皇后镇定自若,“那便传大行皇帝遗诏。”
信庆殿为举行大典朝会之所,殿庭宽广,面阔九间,两侧有东西挟殿各五间,东西廊各六十间。
其后是常日视朝的宸极殿,向北为内廷。
襄皇后高坐在御座左侧,作全套朝服的打扮,显得威严非常。
隔着一重半透的帘幕,隐约可见她冠饰翠龙金凤,头花十二数,两博鬓十二钿;身着大袖连裳的织金云龙纹衣,坠白玉双佩,系黄赤白缥绿五彩绶带。
她首先沉痛地宣布了皇帝的死讯,进而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向群臣征询意见:“民为国本,君为政本。
“国君缺失一刻,朝廷孤危一日,故付托神器之事,必须详慎,为长久之虑。
“予请诸位臣工以宗社为重,各抒己见,早定大事。”
宰辅自然是一致保举寿王践祚的。
作为皇长子,佐雅锡天性仁慈宽厚,堪为众王表率,昌王、庆王、显王等曾经多次触怒皇帝,幸得他从中调护求情才免受严惩。
他在居守期间,亦不负王命,妥善处理各项政事,“举朝皆称寿王之善”。
为君者,止于仁。他们相信,这样一位孝悌忠信、恭俭仁恕的接班人,定能施仁政于天下。
太宰齐邕公开带头站寿王,一干文官紧随其后,令寿王获得压倒性的支持。
这时,大司马李昊抚着美髯,意味深长地说:“先帝已经在陆压山册立维烈王为太子,并晓谕全军。尔等此刻拥立寿王,岂非辜负了圣上?”
李大司马反对寿王登极,倒也在齐邕等人的意料之中。
此人掌国征伐,统正六军,更认定十三皇子形容似君,君相贵不可言,不但对佐雅泽多加关照,还撮合过佐雅泽和自家妹子。
可惜先帝生前不赞成这门亲事,李家又嫌弃佐雅泽是个没前途的小小郡王,唯恐长子乱点鸳鸯谱,不出一年将大小姐嫁作他人妇。
既然一早预判了李昊的对立立场,齐邕自有一套理论去反驳:“依本朝法度,立嫡以长不以贤,百年以来未有例外。维烈王升储之事一无诏书,二无典仪,空名而无其实,不可作为凭据。”
“不错,应运之王应受天任。既然天子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若徇君命而违天理,何以服众?”
“皇子们高下之别,一时无从研判;尊卑之分,则是显而易见。依臣之见,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方是正统。”
掌管舆马的太仆洪绪声援李昊道:“君贤者,其国治。天子以德配天,为国家计,册立贤王。”
“诸王之中,谁人堪称贤王?谁人深具贤能?”秦舒眉冷笑道,“洪太仆所言,即是指责寿王不贤了?”
李昊坚持己见:“圣仁广运,凡天覆地载,莫不尊亲帝命*。先帝贵为嫡长子,却并不唯嫡唯长,而是先论贤良,次论地位,再论嫡长,可见是更加看重皇子们长幼有序、贵贱无隔。
“太子以鞍马为家,积年累月驻守边陲。陆压之役,驰兵、御敌、杀侵驱,赏罚信明,深孚众望,故群将咸竭其忠,绝无不妥。”
齐邕下意识瞥了一眼帘幕方向,襄皇后的身影模糊地映在上面——她实在是好脾性,由着底下吵架,而始终不发一语。
却听郎中令赵歇不紧不慢地表态:“先帝骤崩,虽无遗诏,却有遗命。诸位受先帝的恩典入朝为官,不能只取礼法,而不思报效吧?
“若先帝预备择长而立,早该将寿王立作太子了,何苦拖延至今日。”
洪绪皱眉侧目,心生不解:这个赵歇素来眼高于顶,此刻怎会转了性子,帮起李大司马?必定有鬼!
李昊也觉得古怪。
且说大内设立三级保卫制,即:以郎中令为首的天子贴身侍卫,掌宫殿掖门户;以卫尉为首的皇宫保卫军,掌宫门卫屯兵,称南军;以中尉为首的京师、三辅保卫军,掌备京师盗贼之事,称北军。
这其中,贴身侍卫们所选均是官僚或勋贵子弟,和李昊一派的背景简直是云泥之别。
休说李昊自个儿了,那李卫尉乃他的侄亲,严中尉同样是苦出身,他们这批人和赵郎中令同朝为官这么久,一直没什么往来。
只能说这厮到底是姓赵的,仗着八望之一的身份,说话做事这般硬气……
难为齐太宰不看僧面看佛面,被明着贬损一通,还要态度温和地把场面圆回去。
话里话外的中心思想,就是先帝圣德天纵,以仁义中正之道陶冶一世。寿王性资纯粹,自幼为先帝所笃爱,特召育于宫中薰陶德教。
“寿王亲承谕教,近仰仪型,朝夕观感;抚念诸弟,宽慈相济,从无纤介*,最适合继承大统。”
赵歇首先肯定了齐邕择主的标准,接着阐述观点:“那么下官斗胆,另举心中之贤王。先帝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有所不及。
“自古取天下用武,治天下用文。荣王雅好读书,手不释卷,才藻富赡,好为文章,可谓‘以天授之才博通古今’。
“且他广设书院,招揽文士,共聚清谈,在天下读书人心中威信颇高,定能广罗人才,力修文治。”
李昊听罢,冷哼一声,果真是荣王!
想是赵歇与靖边侯燕岑结党,一心扶持荣王上位,以保燕氏、赵氏两族长盛不衰。
李大司马忍不住阴阳道:“荣王爱奇好士,情如饥渴,举世皆知。”
洪绪应道:“只要不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私底下植党营私,坏了朝廷风气就好。”
赵歇气得拿眼睛瞪洪绪,洪绪不理,继续大放厥词:“既然荣王可以,昌王又有何不可?皇太子应纂承文武之烈,而非偏向其中一个。”
他见大家意见相左,歧见纷生,便有意把这趟水搅得愈发浑浊,“昔年东南大乱之时,昌王受封大将军王,总领豫、梁两州十万兵,以天子规格出征。
“他综理军机,谘决大计,加以雄才大略,视下如伤,最终一举消除匪患,想必也当得起一声‘贤王’。”
“昌王?”有人小声嘀咕说,“他现今还背着刺王杀驾的嫌疑呐……”
“那就干脆借着立太子的名义,把成康王接回来罢!明面上有了正当的理由,不怕罗睺老儿不允许!”
所有人均感到啼笑皆非,暗骂洪绪这家伙装哪门子傻!
成康王年方十四,降生时不足月,时辰又犯了关煞,注定年命不永。
届时堂溪氏垄断中宫,岂不是重演外戚权重干政的悲剧?
这可在历史上有先例可鉴——隆朝第四代献章帝,自小倚赖生母皇太后,更爱屋及乌地重用南人。
须知国朝执政者起自北方,政权常在北人手中,南人多被排斥,蔑称之“江外人”或者“南蛮”,认为南方下国,不宜冠多士。
当时天象异常,天西北大裂,大司命直指天裂表示阳不足,地动表示阴有余,暗示皇帝拱手无言听命于人,妇后专制。
的确,献章帝治下的朝廷上,被南人占去一半,史官遂录为衰政。
他专宠皇后堂溪薰,致其野心膨胀,竟然毒杀夫君,挟幼子发动政变。国家一度被迫迁都,史称“薰妖之乱”。
其时王政不纲,权反在下,僭乱之极,亘古未见。
两年后,帝室后人重夺政权返回太京,停中宫笺表,干戈方止。
国人习惯视那场政变作历史分水岭,那之前称作前朝,那之后概论后朝。或按照调笑的说法,“昨儿为右朝今为左”。
如果由幼帝来临朝,襄皇后会否效仿先辈……
宰辅一致摇头:“不允不允!”
“为何不允?”
突然,襄皇后抢在应答声前,厉声道:“天色暗沉,掌灯!”
灯芯一个接一个亮起来,但不是在信庆殿内,而在外头廊下。
窗明几净,灯火辉煌,无数矛尖长枪犹如连绵的银白色火焰,火势汹汹势要焚毁这间雕梁画柱的殿堂!
大臣们心惊肉跳:宫门尽闭,伏甲齐出,此情此景莫不是要——?!
他们不敢往深了细想,硬头皮道:“不知殿下有何见教?”
“我一介平庸妇人,胸无点墨,见识短浅,所虑不足为信。此社稷大事宜早为计,尔等即刻便定夺了罢!”
枯坐已久的襄皇后仿佛终于不豫,命人上前奉茶,又着马靖出门取来一幅画作入帘,供她观赏解乏。
宫殿大门次第打开,高唐麾下的百名男儿身披神官袍掩人耳目,在阶下手持刀斧严阵以待。
马大长秋自阵列中间穿出去,一炷香的工夫,捧画穿堂而归。
他走路的步子奇缓,以致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看清那是一幅新绘的《鵙鸟贺春图》。
他随即将画作悬挂于帘幕之上,正对群臣。
——鵙鸟图腾,独属于十三皇子、维烈王、皇太子佐雅泽的屠夫鸟。
目视窗框锁住的长枪长矛的倒影,在场之人不约而同地感觉到窒息。画上那只小巧的冷血飞禽啊,根本是要破纸冲出,啄自己的心窍,啖自己的血肉,骨殖曝于荒山野树……
局势相逼到这步田地,目的显而易见:如果不同意佐雅泽登极,反对者中,焉有活口可以安然离开信庆殿?
李大司马等一干武将更是悄然环立诸人四周,高大身躯似塔矗立,加强压迫感。赵歇企图抗议,被洪绪直接伸手按了回去。
少顷,襄皇后复问帝位人选。
除了齐邕等少数人缄口,众人齐喊:“皇十三子!”
她轻抬下巴,望向宰辅。
齐邕临危亦不畏强权:“维烈王的太子名分有名无实,立他为帝,日后注定徒惹物议。”
“齐公的担忧不无道理,”襄皇后镇定自若,“那便传大行皇帝遗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