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起先,我只是一个无闻的郡主。我爹爹也只是南郑皇帝的远房堂弟,虽说血脉同缘,但已和皇帝疏离至少三辈以上。不过,自从大郑被夏蛮攻破京都,被迫南下,满朝零落。为巩固势力,南郑皇帝四处分封皇亲功臣,爹爹也因此获封安王。但这些朝堂上的事情,与我向来没有关系,后来,我浩浩荡荡地闯入了江湖,拜了师、学了艺,从此天下无人不识。

    有一日,江湖上盛传一件大事。

    那时北夏和南郑已交战数年,我们却屡战屡败。据说,北夏使臣提议要两族联姻,消融战争,以示和平。南郑皇帝显得意动,决意要挑选一位和亲公主远嫁。

    我远在江湖,闻之,大言不惭:“幸亏不会是我,不然,那狗皇帝常要忧虑自己的脑袋。”践踏家国之恨,我虽为女流之辈,每每念起,也常涕泗横流,恨不能立刻砍掉北夏皇帝的脑袋以祭山河。

    彼时,师父还笑话我:“就凭你的三脚猫功夫?”

    “师父,你这样小瞧我!”

    我虽不满,其实说说而已,全然没有了这壮志豪情。全因这江湖有醇酒,有侠情儿女,也有我日日仰望的神明。我流连于此,再没有那种义不容辞的决心了。

    我脱口而出,叫道:“师父,我不嫁人了,我一辈子都跟着你。”

    我目光灼灼,师父却陡然一惊,随后沉默,又忍不住发笑,说道:“小姑娘家,总跟我一个老男人,这怎么行?”

    ——怎么不行?明明你也喜欢我。

    我没讲出口,但我心里知道,师父只是面薄,要多给他留一点余地。反正天长地久,总有时间逼他招供对我的情意。

    后来当然一切都作了罢,他留封书信,只说有大仇未报,然后蓦然消失于这人世间,像从没出现过。我走遍江湖,再没听闻过他的半点消息,也完全不知他的死活。

    时日渐长,我微微困惑,师父他真的在意过我吗?

    为什么就连死讯也吝啬被我知道?

    我在十八岁这年,和亲远嫁北夏。

    这场联姻代表两族战争的消融。为此,北夏皇帝的亲舅舅燕王殿下亲自南下迎亲,彰显礼遇。

    遥想当初求婚,北夏使臣捧着和亲圣旨,在大殿之上高声赞颂我的美德。现在又有如此礼遇,叫满朝文武都不禁端起身架——彷佛他们不是因为战败,才被迫送出公主和亲。

    当然,我也有点飘飘然。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诗经中称赞美人的辞藻移接到我的身上,引得天下都争相窥望。我自得又哀伤地想,师父你在天之灵看见没有?我的美貌注定是要流芳百世的,也就只有你扭扭捏捏,从不肯夸赞我半句好看。

    现在倒宁肯他早死了,而眼前这人是妖怪变出的幻想。

    我喃喃自语,说道:“师父,我梦见过你许多次,最近一次,就在那日新婚夜晚。我梦到你死了,大哭着醒来,外面白雪茫茫。我知道自己命不长久,但心中至少坚信,如果你活着,一定会救我出这火坑。”

    绝不该是现在这样,再相见,竟然彼此隔着家国之恨。

    燕王望着我,一时也晦涩难言。

    北夏皇帝突然鼓掌,笑说:“好感人,原来是旧人重逢!”

    燕王面色一白,我也惨笑,颓坐于地,等待他们处置,反正是杀是剐,对一个心死的人没有任何分别。然而,北夏皇帝拓跋欢迟迟没有下旨,后来他说,我们既然同出一个师门,师兄问斩师妹,岂不是同门相戮?

    他惺惺作态,我不免呸道:“谁跟你互称师兄妹?”

    拓跋欢听到,为难极了:“你要做我师姐也不是不行。”

    事后,拓跋欢以冒犯中宫为由,收缴了燕王的官印,兵不血刃地结束一场政变。

    如此不起风波,拓跋欢不免嬉皮笑脸,闲谈时常常同我说起“挟美人以令诸侯”的妙计。他仔细观察我的表情,我嘴唇紧抿,面上却假装惊讶,微微一笑,说道:“你是故意刺激我杀你,好逼迫他出手?我竟然有此等妙用,从前我怎不知?”

    拓跋欢哈哈大笑:“师姐,你真该感谢我,当日若没有我,你们怎么收场才好?你总舍不得提剑去割他的脑袋吧!”

    此生早和他没收场了。我木然地想,就在他弃我之时。

章节目录

不宜欢雀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满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满絮并收藏不宜欢雀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