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国使臣被刺杀于京都,此等事情不仅骇人听闻,让大周脸上无光,而且极易引起两国冲突。
案发当夜,皇帝便在病榻上急召大理卿和刑部尚书,令二人务必尽快破案,随后,又召见了几位重臣,商议安抚使团其他人员及更重要的边境布置事宜。
几位宰执从宫内出来时,脸上俱是忧虑,大家都明白若此事处理不好,那位野心勃勃的南诏新君定会借此在边境兴起战事,而大周眼下是最不适合开战的时候。
皇帝重病,朝堂人心浮动是其一,其二是去岁下,戎狄才大举进犯过北部边境,战事消耗巨大不说,战后议和又送出去许多岁币,如今国帑已所剩无多,还有最难的其三,大周缺良将。
所以三位枢密使的神色也是几人中最难看的——因推举调去南边防卫的将领人选令皇帝大为不满,他们刚被训斥了一番。
可三人也冤呢,开国两代皇帝重文抑武是大周上下都看得明白的事,有抱负有能力的几个愿意去军中历练?
如今开国老将多数已驾鹤西去,剩下的也风烛残年。
武将世家中也就西北的种家还在坚守,但种老将军年事也高了,种家在去岁的战事中又损失了两个儿郎,正是青黄不接时。
其他的世家多和曹家一般,这一代子侄都选择了读书入仕,或是靠恩荫在京城禁军里谋个一官半职,能带兵打仗的一个没有。
但其实真要仔细说将才吧,也不能说没有,那位信王爷赵珣就是个天降的将星。
五年前,十六岁的赵珣瞒着皇帝和张贵妃,改名换姓偷偷跑去了北部军中,投在种老将军麾下,因骑射功夫极好,被老将军选为了亲兵,之后两年时间数立奇功,愣是凭自己本事,从一个普通亲兵升至了熙和路副将。
正当种老将军在给皇帝的奏疏中感慨着“天不薄我大周”,满心想将人培养成一代名将时,赵珣被前去熙和路慰军的内侍黄公公认了出来。
过了两月,赵珣最后一次带着两千骑兵伏杀六千戎狄军后,被黄公公打包带回了汴京,又过三月,就和叶相公家的女儿成了亲。
两位枢密副使走在最后,互相看了一眼,又叹了口气。
可惜赵珣是个王爷啊,再如何制衡,谁能放心把兵权交给他?谁知道他有了兵权是去打戎狄南诏,还是等到时机就回头来个逼宫呢?
然而,两位枢密使的遗憾之情还未平息,一天后,大理寺和刑部就向皇帝禀报,在遇刺大使的房间角落发现了属于信王赵珣的玉佩,且还有多人作证,信王府的马车在班荆馆附近的车坊停了一整夜。
皇子刺杀使臣,谁听着都奇怪,且赵珣要杀人何必亲自出手,还明目张胆地将马车停在附近?
可偏偏赵珣当夜的行踪却成了谜。
王府奴仆和侍卫都证明当天酉时过,赵珣就出了门,直到次日午时方回;和赵珣一同出门的两个侍卫则说,马车停在车坊后,主子就不许他们跟着,独自离开了,他们亦不知赵珣去了哪儿。
而赵珣自己的说法是,班荆馆附近有一片小林子,他那日心情不好,便去林子里寻清静呆了一夜,既是寻清静而去,自然也不可能带人,也就没人能为他作证。
堂堂信王爷要寻清静,何必去班荆馆附近那小破林子?皇家园林他还不是想去就去?况且他要清静,王府里谁敢扰他?这说法简直比他刺杀使臣更奇怪,更令人起疑。
到了七月初一,上至朝堂百官,下到民间流言,便都在说,信王主战,早就对朝廷的主和风气不满,这次就是想借刺杀南诏使臣,逼朝廷动兵。且他生性嗜杀,之前去边军杀戎狄和亲手杀了薛侧妃两个婢女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这次才会想到亲自动手,谁知不慎留下了蛛丝马迹。再者,班荆馆是专供外使居住的地方,也只有信王这样的身份能弄清楚内里守卫情况,下手才能如此利落。
这则流言一下让赵珣杀交趾主使的事顺理成章了,加上证物明确,皇帝迫于大臣们和两个副使的压力,只得下令将赵珣收押进大宗正寺。
七月初二晨,皇帝再下诏令,因使臣被刺案案情复杂,且可能涉及朝纲,特令御史台长中丞林甫诚领衔,协同大理寺和刑部一同办案,同时还点名了监察御史骆宁为林甫诚副手。
谁都看得出来,这道诏令就是老皇帝为了保最宠爱的儿子专门下的。
这次大理寺那边负责主查此案的仍是陈少卿,陈少卿是曹国舅门生,也就是太子的人,刑部那边负责主查的杨侍郎,则是王谌的姻亲,王谌虽说不上太子党,但为了长远打算,心里必然也是愿意为太子搭把手的。
可现在领衔办案的人换成了御史中丞林甫诚,此人极为清正,且不惧权势,老皇帝显然是想让他抗住太子的压力,而骆宁之前在大理寺就查清过数件悬案疑案,能力自不必说,皇帝定然也是知道他与赵珣关系,才特意点的人。
对此安排,百官王公各有自己的思量,骆宁却没空想其他心思——因南诏两个副使义正严词的声讨,又搬出了王子犯罪,庶民同罪,皇帝只给了他们七日破案期限,时间紧张。
诏令下达当日,他仔细看过案件相关的证据口供等,就立刻去了大宗正寺见赵珣。
虽说是收押,大宗正寺当然不敢真将受宠的皇子关牢房,而是专门收拾了间宽敞的屋子出来。
骆宁进门就见屋内桌案和高几上的冰鉴丝丝冒着白气,大夏天的,屋里清凉得很,这条件,可比一般富人家里还舒服一些。
赵珣正站在雕花窗边,一袭白色暗纹锦袍,墨发用金冠束着,姿态闲适,一点没个为自己担心的样子。
听到推门声,他转过头来,俊脸一下露出笑容,朗声道:“骆子希啊骆子希,本王就知道你迟早会来!”
“要早知道这儿比御史台衙门还舒服,我就不该着急,让你在此多住几日才是。”骆宁玩笑了一句,径自走到桌边坐下。
赵珣也在对面坐下了:“外头现在怎么样了?”
骆宁也没什么可隐瞒的,将案情情况、对他不利的证言和流言等都一一与他说了:“我的判断,这事从玉佩到那流言,毫无疑问都是太子一派在背后推动,但人不是他们杀的,他们只是无意中知道了你那马车的事,便想试着借此陷害你。”
“我同意,”赵珣笑道,“二哥要是这般作践自己天下的人,我就真要与他争一争了,陷害我的事,应当也不是他的授意,只是那帮人要这么干,他也拦不住。”
骆宁倒是没想到这种时候了,赵珣还这么相信太子,看来兄弟俩人还是有些真感情的,这在皇室中着实少见。他无意在这个问题上纠缠,问起自己最关心:“所以你那天夜里究竟去了哪里?”
“班荆馆旁边的小林子啊。”赵珣喝了口茶道。
骆宁蹙眉:“赵七,好好说话。”
赵珣笑:“我说的是大实话,怎么就没好好说话了,骆御史?”
骆宁拳头有些痒,又想揍他一顿,但还是按捺住了,好声好气解释道:“你既然一直不愿意说,我自然知道是有其他顾虑,所以我也并非想直接拿这个去替你脱罪。”
“只是无论你那夜在哪儿,做了什么事,总有些可以利用的部分,你告诉我,我们便可一同想想是否能挑一些没那么要紧的加以粉饰,或者我也许能依此想到一些既能证明你那夜在那处,又不用说明其他事的办法。”
赵珣看着手中茶盏没说话。
骆宁又道:“如今要救你只有两个方向,最佳的自然是找到真正的凶手,第二是直接证明你那夜根本不可能在班荆馆。但我看了所有的证物证词,一时竟连第二个怀疑对象都找不到,何况找到真凶?”
“而且太子身边那些人必定也会给我施加重重阻力,七天之内破案极难,若破不了案,南诏两个副使和那些人一定会逼着陛下处置你,届时就来不及了。”
“你说的这些我明白,”赵珣叹了口气,终于开口,“但是子希,那夜的事,我确实一个字也说不得。”
骆宁正要再说,赵珣抬手止住他,继续道,“其实这事的后果我已经想过了,即使脱不了罪,父皇也一定会保我的,大约就是削了封号,贬为庶民而已,我二哥仁善,不会再对我做什么,我还能做个富贵闲人。”
“所以你也不用问我了,尽心查真凶就是,真能查到,我赵珣欠你一个大人情,查不到也不怪你,这事显然是预谋周密,七日确实太短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骆宁也沉默了,他实在想不明白有什么事,连他也不能透露一个字。半晌后,他终是叹了一声,放弃了劝说,改问起其他细节来。
金乌西沉时,骆宁离开了大宗正寺。
因怕秦婉挂心,这日他没有在御史台加值,而是回家将情况都和秦婉说了以后,二人一起在自家书房里分析了半夜案情。
最关键的两样证物,一样是那枚玉佩,赵珣说是父皇赏的,一年前就丢了,两人基本可判定是其他人埋在信王府的眼线偷的,但相隔时日太久,没什么找到偷窃之人的可能了,另一样证物就是马车,两人想了无数可能,都无法合理解释马车在那地方停一夜的原因。
于是次日开始,骆宁的重心便全放在了寻找真凶上,不再试图直接给赵珣脱罪。
使团入京将近一月,南诏正使又是个爱逛花街柳巷的,接触过的人何其之多,要从中找出可疑之人,不止需要审思明辨、目光如炬,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再加上骆宁对陈少卿和杨侍郎并不如何信任,还需重新审问一遍班荆馆内相关人员,又是耗费许多精力,这么一来,之后几日便几乎夜夜加值到深夜才归家。
这点劳累,骆宁并未放在心上,秦婉也不会介意,只是眼见破案期限将至,还是毫无进展,叫夫妻两人心里都有些沉。
第六日,骆宁从御史台出来上马回家时,又是三更时分了,路上几无行人,只偶尔蹿出来一两个醉汉。不过夜里总算不像白日那那般炎热了,凉风习习,倒还舒适。
慢行至自家院子所在的巷口时,骆宁一怔,家门口停着一辆马车,马车里的人听到了动静,掀帘出来向他微微颔首。
是叶韫。
案发当夜,皇帝便在病榻上急召大理卿和刑部尚书,令二人务必尽快破案,随后,又召见了几位重臣,商议安抚使团其他人员及更重要的边境布置事宜。
几位宰执从宫内出来时,脸上俱是忧虑,大家都明白若此事处理不好,那位野心勃勃的南诏新君定会借此在边境兴起战事,而大周眼下是最不适合开战的时候。
皇帝重病,朝堂人心浮动是其一,其二是去岁下,戎狄才大举进犯过北部边境,战事消耗巨大不说,战后议和又送出去许多岁币,如今国帑已所剩无多,还有最难的其三,大周缺良将。
所以三位枢密使的神色也是几人中最难看的——因推举调去南边防卫的将领人选令皇帝大为不满,他们刚被训斥了一番。
可三人也冤呢,开国两代皇帝重文抑武是大周上下都看得明白的事,有抱负有能力的几个愿意去军中历练?
如今开国老将多数已驾鹤西去,剩下的也风烛残年。
武将世家中也就西北的种家还在坚守,但种老将军年事也高了,种家在去岁的战事中又损失了两个儿郎,正是青黄不接时。
其他的世家多和曹家一般,这一代子侄都选择了读书入仕,或是靠恩荫在京城禁军里谋个一官半职,能带兵打仗的一个没有。
但其实真要仔细说将才吧,也不能说没有,那位信王爷赵珣就是个天降的将星。
五年前,十六岁的赵珣瞒着皇帝和张贵妃,改名换姓偷偷跑去了北部军中,投在种老将军麾下,因骑射功夫极好,被老将军选为了亲兵,之后两年时间数立奇功,愣是凭自己本事,从一个普通亲兵升至了熙和路副将。
正当种老将军在给皇帝的奏疏中感慨着“天不薄我大周”,满心想将人培养成一代名将时,赵珣被前去熙和路慰军的内侍黄公公认了出来。
过了两月,赵珣最后一次带着两千骑兵伏杀六千戎狄军后,被黄公公打包带回了汴京,又过三月,就和叶相公家的女儿成了亲。
两位枢密副使走在最后,互相看了一眼,又叹了口气。
可惜赵珣是个王爷啊,再如何制衡,谁能放心把兵权交给他?谁知道他有了兵权是去打戎狄南诏,还是等到时机就回头来个逼宫呢?
然而,两位枢密使的遗憾之情还未平息,一天后,大理寺和刑部就向皇帝禀报,在遇刺大使的房间角落发现了属于信王赵珣的玉佩,且还有多人作证,信王府的马车在班荆馆附近的车坊停了一整夜。
皇子刺杀使臣,谁听着都奇怪,且赵珣要杀人何必亲自出手,还明目张胆地将马车停在附近?
可偏偏赵珣当夜的行踪却成了谜。
王府奴仆和侍卫都证明当天酉时过,赵珣就出了门,直到次日午时方回;和赵珣一同出门的两个侍卫则说,马车停在车坊后,主子就不许他们跟着,独自离开了,他们亦不知赵珣去了哪儿。
而赵珣自己的说法是,班荆馆附近有一片小林子,他那日心情不好,便去林子里寻清静呆了一夜,既是寻清静而去,自然也不可能带人,也就没人能为他作证。
堂堂信王爷要寻清静,何必去班荆馆附近那小破林子?皇家园林他还不是想去就去?况且他要清静,王府里谁敢扰他?这说法简直比他刺杀使臣更奇怪,更令人起疑。
到了七月初一,上至朝堂百官,下到民间流言,便都在说,信王主战,早就对朝廷的主和风气不满,这次就是想借刺杀南诏使臣,逼朝廷动兵。且他生性嗜杀,之前去边军杀戎狄和亲手杀了薛侧妃两个婢女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这次才会想到亲自动手,谁知不慎留下了蛛丝马迹。再者,班荆馆是专供外使居住的地方,也只有信王这样的身份能弄清楚内里守卫情况,下手才能如此利落。
这则流言一下让赵珣杀交趾主使的事顺理成章了,加上证物明确,皇帝迫于大臣们和两个副使的压力,只得下令将赵珣收押进大宗正寺。
七月初二晨,皇帝再下诏令,因使臣被刺案案情复杂,且可能涉及朝纲,特令御史台长中丞林甫诚领衔,协同大理寺和刑部一同办案,同时还点名了监察御史骆宁为林甫诚副手。
谁都看得出来,这道诏令就是老皇帝为了保最宠爱的儿子专门下的。
这次大理寺那边负责主查此案的仍是陈少卿,陈少卿是曹国舅门生,也就是太子的人,刑部那边负责主查的杨侍郎,则是王谌的姻亲,王谌虽说不上太子党,但为了长远打算,心里必然也是愿意为太子搭把手的。
可现在领衔办案的人换成了御史中丞林甫诚,此人极为清正,且不惧权势,老皇帝显然是想让他抗住太子的压力,而骆宁之前在大理寺就查清过数件悬案疑案,能力自不必说,皇帝定然也是知道他与赵珣关系,才特意点的人。
对此安排,百官王公各有自己的思量,骆宁却没空想其他心思——因南诏两个副使义正严词的声讨,又搬出了王子犯罪,庶民同罪,皇帝只给了他们七日破案期限,时间紧张。
诏令下达当日,他仔细看过案件相关的证据口供等,就立刻去了大宗正寺见赵珣。
虽说是收押,大宗正寺当然不敢真将受宠的皇子关牢房,而是专门收拾了间宽敞的屋子出来。
骆宁进门就见屋内桌案和高几上的冰鉴丝丝冒着白气,大夏天的,屋里清凉得很,这条件,可比一般富人家里还舒服一些。
赵珣正站在雕花窗边,一袭白色暗纹锦袍,墨发用金冠束着,姿态闲适,一点没个为自己担心的样子。
听到推门声,他转过头来,俊脸一下露出笑容,朗声道:“骆子希啊骆子希,本王就知道你迟早会来!”
“要早知道这儿比御史台衙门还舒服,我就不该着急,让你在此多住几日才是。”骆宁玩笑了一句,径自走到桌边坐下。
赵珣也在对面坐下了:“外头现在怎么样了?”
骆宁也没什么可隐瞒的,将案情情况、对他不利的证言和流言等都一一与他说了:“我的判断,这事从玉佩到那流言,毫无疑问都是太子一派在背后推动,但人不是他们杀的,他们只是无意中知道了你那马车的事,便想试着借此陷害你。”
“我同意,”赵珣笑道,“二哥要是这般作践自己天下的人,我就真要与他争一争了,陷害我的事,应当也不是他的授意,只是那帮人要这么干,他也拦不住。”
骆宁倒是没想到这种时候了,赵珣还这么相信太子,看来兄弟俩人还是有些真感情的,这在皇室中着实少见。他无意在这个问题上纠缠,问起自己最关心:“所以你那天夜里究竟去了哪里?”
“班荆馆旁边的小林子啊。”赵珣喝了口茶道。
骆宁蹙眉:“赵七,好好说话。”
赵珣笑:“我说的是大实话,怎么就没好好说话了,骆御史?”
骆宁拳头有些痒,又想揍他一顿,但还是按捺住了,好声好气解释道:“你既然一直不愿意说,我自然知道是有其他顾虑,所以我也并非想直接拿这个去替你脱罪。”
“只是无论你那夜在哪儿,做了什么事,总有些可以利用的部分,你告诉我,我们便可一同想想是否能挑一些没那么要紧的加以粉饰,或者我也许能依此想到一些既能证明你那夜在那处,又不用说明其他事的办法。”
赵珣看着手中茶盏没说话。
骆宁又道:“如今要救你只有两个方向,最佳的自然是找到真正的凶手,第二是直接证明你那夜根本不可能在班荆馆。但我看了所有的证物证词,一时竟连第二个怀疑对象都找不到,何况找到真凶?”
“而且太子身边那些人必定也会给我施加重重阻力,七天之内破案极难,若破不了案,南诏两个副使和那些人一定会逼着陛下处置你,届时就来不及了。”
“你说的这些我明白,”赵珣叹了口气,终于开口,“但是子希,那夜的事,我确实一个字也说不得。”
骆宁正要再说,赵珣抬手止住他,继续道,“其实这事的后果我已经想过了,即使脱不了罪,父皇也一定会保我的,大约就是削了封号,贬为庶民而已,我二哥仁善,不会再对我做什么,我还能做个富贵闲人。”
“所以你也不用问我了,尽心查真凶就是,真能查到,我赵珣欠你一个大人情,查不到也不怪你,这事显然是预谋周密,七日确实太短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骆宁也沉默了,他实在想不明白有什么事,连他也不能透露一个字。半晌后,他终是叹了一声,放弃了劝说,改问起其他细节来。
金乌西沉时,骆宁离开了大宗正寺。
因怕秦婉挂心,这日他没有在御史台加值,而是回家将情况都和秦婉说了以后,二人一起在自家书房里分析了半夜案情。
最关键的两样证物,一样是那枚玉佩,赵珣说是父皇赏的,一年前就丢了,两人基本可判定是其他人埋在信王府的眼线偷的,但相隔时日太久,没什么找到偷窃之人的可能了,另一样证物就是马车,两人想了无数可能,都无法合理解释马车在那地方停一夜的原因。
于是次日开始,骆宁的重心便全放在了寻找真凶上,不再试图直接给赵珣脱罪。
使团入京将近一月,南诏正使又是个爱逛花街柳巷的,接触过的人何其之多,要从中找出可疑之人,不止需要审思明辨、目光如炬,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再加上骆宁对陈少卿和杨侍郎并不如何信任,还需重新审问一遍班荆馆内相关人员,又是耗费许多精力,这么一来,之后几日便几乎夜夜加值到深夜才归家。
这点劳累,骆宁并未放在心上,秦婉也不会介意,只是眼见破案期限将至,还是毫无进展,叫夫妻两人心里都有些沉。
第六日,骆宁从御史台出来上马回家时,又是三更时分了,路上几无行人,只偶尔蹿出来一两个醉汉。不过夜里总算不像白日那那般炎热了,凉风习习,倒还舒适。
慢行至自家院子所在的巷口时,骆宁一怔,家门口停着一辆马车,马车里的人听到了动静,掀帘出来向他微微颔首。
是叶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