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的章台,四周虽也有不少禁军看守,但却不似延年宫那般严正以待。
殿里侍奉的人都被元启赶了出去,这会儿安静得可怕,空气中萦绕着一股厚重的酒味。
元介进殿搜寻一圈,终于在侧边屏风后的罗汉床旁,发现了靠坐在地上,发丝凌乱,眼神空洞,一脸颓废的元启。
她见他这般样子,不由得鼻子发酸,想起他加冠礼那日意气风发的模样。那时的他还是未来的天下之主,意气风发的少年被人群簇拥着,头上佩着一枚镶金莲花瓣白玉冠,那玉冠映着太阳,泛着柔和的光,愈发显得他风姿绰约,仙气十足,下一秒便要羽化登仙,那是她心中举世无双,无所不能的兄长。
如今他却被生生折断了羽翼,似那坠入深渊的断翅鸟。
“兄长……”
闻声,元启迷迷糊糊地睁开眼,望向她站立的方向,扶正了手中靠在腿上的酒壶。
“你是……介儿?”他喝得烂醉,眼前人的影子在他眼中重重叠叠,瞧了好几眼才出声问道。
元介走上前去蹲在他身旁,接过他手中的酒壶,放在一旁,“兄长,是我,介儿回来了。”元介拉起他的手道。
倾身稍稍凑近,元启才终于看清了她的脸,嘴角溢出一抹笑,嘴里呢喃着:“真是介儿,介儿回来了,回来了好……”一头栽在她肩上沉沉睡去。
元介任他靠着,手抚上他的头,如同儿时他总轻抚她的头一般,在他耳边哽咽道。
“兄长莫怕,我回来了。”
半晌,她唤来门口的李升,李升赶忙出去叫人来帮元启稍加梳洗。待他们伺候他躺下,元介才走到床边坐下,呆呆望着上方的床帐。
她一言不发,就这么木然的坐着,屋内的气氛渐渐凝滞起来,李升眼见着半月台上的烛液一滴一滴顺着蜡烛流下,只觉得如芒在背。
终于,她开口遣退了其他人,示意李升去了外间,小声说道:“李公公,方才在延年宫,我那怒气不是冲你,还望公公莫要往心里去。”
“奴婢不敢。”李升又将身子弯得更低了些。
“我离京久了,京中的事情不太清楚,心中有些个疑问想请教公公,若是公公能答的,还望公公能替我解惑,若是不能答的,公公只需不做声,我便懂了,可好?”元介坐正对他说道。
李升心下一紧,知道她大概要问些什么,硬着头皮答道:“殿下请问。”
又是一个不眠夜。
章台地势本就高,此时更是被裹入寒夜深冬呼啸的风雪中。马上便是小年,俯看这整个皇宫内却仍是一片肃穆,不见一点节日氛围。
已快到亥时,李升自退出殿外,转头亲眼见守卫将殿门缓缓关上,才深深呼了口气。
这四殿下不过二八的年纪,问的问题却是个顶个的不好作答,他尽量不偏不倚的说了些众人都知晓的,还好这小祖宗问得还算是委婉,点到为止,不然他真怕明年此时自己的坟头草都该如此时院中那积雪一般高了。
他将双手握在身前,抬头怔怔望着被风吹动的流苏宫灯,鹅毛般大的飘雪落到暖黄的灯火旁,在这罕见的腊月寒冬里让人生出一阵想似那飞蛾扑火的冲动。
陛下子嗣稀薄,又还正值壮年,本来以为太子人选是板上钉钉的事,可哪知他好不容易入了昭明殿,短短两年,却是风云变幻,除去已经被废的太子和三位年纪尚小的皇子公主,其他几位殿下哪个又是省油的灯?
往后这朝堂局势一如今夜的大雪,茫茫不见前路,没了一个谢家,还有那封家,顾家,沈家,他又羡慕起宋公公来,若他也能如宋公公这般好运,自少时起便伺候天下之主,总不会日日为前途所担忧。
风雪稍稍小了些,他理清思绪,被冻得一哆嗦,才发现自己未着披肩,正准备拿了伞提灯去宋公公处回话,余光却看见那东宫大门被人拉开了,门缝里漏出一道暗光来。
有人打着灯进来了。
宋公公派来的两个小太监进到屋檐下,收了伞,对李升道:“李公公,宋公公差我们俩来禀您,陛下方才已经下令发丧,这会儿回昭明殿休息去了。丧礼定在了后日,宋公公说了,陛下的意思是,这回还是以皇后的规制来办,丧礼办的匆忙,又赶上过年,让大家都卯足了精神,莫要出差错。”
李升回了句知道了,打发了两人回去,沉思片刻,又推门进了殿中。
殿内烛火摇曳,元启在内间床榻上酣睡,元介不放心他,此时拿了笔墨到了他床榻旁的漆钿圆桌上守着他,不知在涂涂画画着什么,写两个字,又画些一根一根的线,像在作文,又似在作画。
她心里像是一团乱麻,如今的形势对她来说可谓是相当不利,兄长一蹶不振,她只觉自己在这深宫中如那风中浮舟,孤立无援。整理好情绪,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凭着四处打听来的消息在纸面上理着思绪。
门口传来“吱呀”一声。
见李升去而复返,她用空白纸页敷上写了字的那几张图画,示意他稍等,转头望向榻上还在熟睡的元启,蹑手蹑脚去了外间。
她领着李升来到外间另一侧的屏风后,才开口问道何事。
待李升据实将方才小太监的话传给来她,元介便遣了他回去休息。
见他出了房门,元介踱步走到窗前,将窗户稍稍开了一个口,将头自缝中探出,想抓住这片刻机会透透气。她任由窗外的冷风扑倒在她脸上,若此时有人来告诉她,这都只是一场梦,那有该多好。
寒气顺着她脖颈钻入,她只觉喉咙一痒,差点咳出声来,赶忙合上窗,无声吞咽着,将咳嗽压了下去,才提步往内间走去。
隔着纱帘,却见那本该躺在床榻的元启,一袭白色冬日里衣,半散着头发,赤足坐在她方才写字的圆凳上,拨开了她盖在面上的白纸,将她方才写的图纸拿在手中,细细看着。
她一时顿在原地,稍稍垂目,撩开纱帘走了进去。
“兄长,你醒了。”元介若无其事地走到他身旁,笑着将他手中的纸抢过,又道:“喝了那样多的酒,为何不再多睡一会?”
元启的手愣在半空中,还保持着看图的姿势,半响,才将手垂在膝上撑住。他缓缓抬起头,明明是在笑着,她却觉得那笑里满是苦涩:“抱歉,曾答应过你,待你回京定去城门迎接你,兄长食言了。”
元介脸上的那抹笑渐渐消失,她走到元启身前,半蹲下来,牵起他的手,不知如何安慰他,怅然道:“兄长……”
他伸手将她扶起,“方才李升来都说了些什么?”
“他说,父亲终是下令发丧了,丧礼定在后日。”
殿外的狂风又肆虐起来,卷起地上的落雪,似困兽在哀鸣。
他竭力压抑着情绪,额头上青筋暴起,忽然大笑起来。
他元启,因谢氏而起,也因谢氏而身陷绝境,布局数年,步步为营,以谢家作饵,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千算万算却未料到母亲会在宫中自我了断。
“母后去了也好,她那般宁折不弯的骄傲性子,此后再叫她在世上多活一日,于她都该是剜心刺骨的痛。”他苦笑着喃喃道,“去了好,去了好……”
“兄长……你还有我。”元介听见他这句“去了好”,忍耐半日的泪水像是被打开了阀门,终于决堤而出。
偌大的殿内,回荡着兄妹二人压抑的哭声。
不知过了多久,元启从她手中抽过方才被她藏起的图纸,仔细碾平,起身将那纸放到烛火上点燃,看着它被烈火吞噬殆尽,烧成了黑灰,才转身回来。
他扶住元介的肩,用那双猩红眼定神看向她,仿佛要将她的心看透,“介儿,方才你在纸上写的那些东西。”他侧眼看了一眼那已经化成灰的纸,“你实话告诉兄长,你想入朝堂,对吗?”
元介心里一惊,曾在宫中六年的朝夕相处,除皇后之外,他是最了解她的人,一时竟有些懊悔,方才对睡着的他完全未设防。
深思片刻,她下定决定,将埋藏在心里几年的那句话说了出来:“兄长,收复北境九州,抑制世家毒瘤,创开明盛世,为生民立命,也是介儿此生所愿。”
听得她这番话,元启暗淡的眼底燃起些许幽光,望向她的眼里多了些惊讶,“你如何知道的?”
“那日在围场,我正好在山溪旁的石后躲扶砚。”
仰头苦笑一声,他长叹了一口气,一滴泪自眼角滑下,对着她道:“可兄长如今已是半个废人。”眼底却全然没有了方才有外人在时的那般颓废。
听得他如此丧气的话,她对上他的眼眸,坚定说道:“兄长千万莫要自轻,留得青山在,你还有我,往后兄长想做的事,就让介儿来做。”
看着眼前还稍显稚嫩的妹妹,他轻抚上她的头,如今除母后的事外,一切还在他掌控之中,只是,她当真知道这条路意味着什么吗?
宣京定国公府。
定国公封简本已入睡,半夜里良从却来敲门,说是得了宫中来的消息,陛下终于发丧了,他急忙去叫了二弟封脩,各自带上封衍和封祁,上了马车往宫中走。
车才行至永明坊,拐弯处驶出一辆墨绿车面的马车来,那车夫对着封简几人唤道:“前面可是定国公的尊驾?”
前面驾车的良从让车夫拉停了马车,对着车内小声说道:“爷,是安国公府的人。”
谢家的事还没过去,近来几大世家都减少了相互往来,车内的封简几人闻言,对视一眼,开车门下了车,上前寒暄。
“几位可也是往宫中去?不如一道同行吧。”顾立建议道。
马车再次缓缓向皇宫行进,封衍几个小辈坐上了后面的车。
那顾家二房的顾御性子最活泼,见几人都沉默不语,先开口道:“各位可听说了,那消失几年的四殿下昨日回宫了。”
“四殿下?若没记错,顾世子同四殿下曾是弘文馆同窗吧?”封祁以前就对这个神秘的四殿下好奇得很,对着顾淮问道。
顾淮近日入了大理寺任职,连轴转了几天,今日忙到半夜才回。他回了府,才刚和衣躺下,宫中就来了人,这会正是困倦,用手不断捏着眉心试图让自己好受些,随口回答道:“我与四殿下确有几年同窗之谊。”
一旁的顾御见堂兄神色淡淡,一副不愿再多说的样子,顿时也熄了八卦的心,识趣的转了话题,望向前方问道:“父亲他们,也不知在谈些什么。”
这顾御和封祁年纪尚小,还未入朝任职,家中的事也插手的不多,对这些事里的利害关系不甚了解。可车里的其他几位年长些的,心里对前因后果却是一清二楚,甚至里头还少不了有他们的手笔,此时都异常沉默。
顾则摇头看了眼顾御,他这弟弟还满脸写着天真,又挑开车窗往外瞧了瞧,到皇宫还有一段距离,他低垂下头,深锁了眉心。
最近皇帝指派了沈徽、陆让一行协理吏部清洗谢氏残党,明着是处理谢氏,可暗中换走不少世家的人,他父亲这个吏部尚书倒是硬生生被他们牵制住。皇帝这做法,可谓是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但他们当下却是一点对策也不方便有。
思索片刻,他侧头看向端坐在中间闭目养神的封衍。以往他封氏与谢氏暗地里斗得死去活来,顾家因与封氏的姻亲关系一直站的是他封氏这边。如今这谢氏虽是倒了,可照他看来,实在算不得是好消息。
他暗自斟酌着话语,想问上封衍几句,又考虑到顾御二人还云里雾里的不在状况,考虑半天,出口却是:“不知封世子如何看四殿下回宫一事?”
同顾淮一样,封衍因朝中事务自十月初开始便不得闲,一连奔波了几日。家中向来体弱的新婚妻子,近日出门去寺中祈福时又染了风寒,竟是一病不起。他此时一脸疲态,缓缓睁眼对他道:“四殿下向来个不是沉静的性子,往日就在宫里呆不住,又深得陛下和先皇后宠溺,想是出宫去玩了几年吧,宫中出了这么大的事,自然是要回来的。”
顾则见他答得巧妙,不死心直接问道:“这么算起来,四殿下明年就及笄了。我瞧着,陛下像是一直有意与云州的陆将军联姻,可二公主已有婚约,六公主和七公主年纪又实在太小,这四公主,怕是最合适的。”
听他提到这一茬,顾御倒是来了劲,兴奋说道:“兄长也知道这事?我们私下一直都猜,陛下将陆让留在身边,就是为了等四公主回来,成了亲,再一道回云州去呢。”
见他这反应,顾则恨铁不成钢地白他一眼,瞧他高兴那样,这对他们来说可不是件好事。
他既已说得如此直白,封衍也不再打太极,他知道他想问的是什么,开口道:“顾大人不必过于忧心。四公主自幼不被沈贵妃所喜,与沈家也未有过什么来往,可自小在先皇后身边长大,受陛下宠爱也是情理之中。陛下同云州,势必是要联姻的,选谁去,都是去。”
听他着重了先皇后三个字,顾则猛然反应过来,那眉头终于展开些。
是啊,若是谢氏还在,这四公主兴许还能夹在中间搅弄几阵风云,可如今谢氏倒了,沈家她靠不了,不过是个联姻的吉祥物公主罢了,翻不起什么风浪,不足为虑。
默默将一切尽收入耳,顾淮眼中早已没了倦意,却比方才显得更沉闷了许多,眼前浮现昔日弘文馆中的那道身影,心似被轻轻捏住。
殿里侍奉的人都被元启赶了出去,这会儿安静得可怕,空气中萦绕着一股厚重的酒味。
元介进殿搜寻一圈,终于在侧边屏风后的罗汉床旁,发现了靠坐在地上,发丝凌乱,眼神空洞,一脸颓废的元启。
她见他这般样子,不由得鼻子发酸,想起他加冠礼那日意气风发的模样。那时的他还是未来的天下之主,意气风发的少年被人群簇拥着,头上佩着一枚镶金莲花瓣白玉冠,那玉冠映着太阳,泛着柔和的光,愈发显得他风姿绰约,仙气十足,下一秒便要羽化登仙,那是她心中举世无双,无所不能的兄长。
如今他却被生生折断了羽翼,似那坠入深渊的断翅鸟。
“兄长……”
闻声,元启迷迷糊糊地睁开眼,望向她站立的方向,扶正了手中靠在腿上的酒壶。
“你是……介儿?”他喝得烂醉,眼前人的影子在他眼中重重叠叠,瞧了好几眼才出声问道。
元介走上前去蹲在他身旁,接过他手中的酒壶,放在一旁,“兄长,是我,介儿回来了。”元介拉起他的手道。
倾身稍稍凑近,元启才终于看清了她的脸,嘴角溢出一抹笑,嘴里呢喃着:“真是介儿,介儿回来了,回来了好……”一头栽在她肩上沉沉睡去。
元介任他靠着,手抚上他的头,如同儿时他总轻抚她的头一般,在他耳边哽咽道。
“兄长莫怕,我回来了。”
半晌,她唤来门口的李升,李升赶忙出去叫人来帮元启稍加梳洗。待他们伺候他躺下,元介才走到床边坐下,呆呆望着上方的床帐。
她一言不发,就这么木然的坐着,屋内的气氛渐渐凝滞起来,李升眼见着半月台上的烛液一滴一滴顺着蜡烛流下,只觉得如芒在背。
终于,她开口遣退了其他人,示意李升去了外间,小声说道:“李公公,方才在延年宫,我那怒气不是冲你,还望公公莫要往心里去。”
“奴婢不敢。”李升又将身子弯得更低了些。
“我离京久了,京中的事情不太清楚,心中有些个疑问想请教公公,若是公公能答的,还望公公能替我解惑,若是不能答的,公公只需不做声,我便懂了,可好?”元介坐正对他说道。
李升心下一紧,知道她大概要问些什么,硬着头皮答道:“殿下请问。”
又是一个不眠夜。
章台地势本就高,此时更是被裹入寒夜深冬呼啸的风雪中。马上便是小年,俯看这整个皇宫内却仍是一片肃穆,不见一点节日氛围。
已快到亥时,李升自退出殿外,转头亲眼见守卫将殿门缓缓关上,才深深呼了口气。
这四殿下不过二八的年纪,问的问题却是个顶个的不好作答,他尽量不偏不倚的说了些众人都知晓的,还好这小祖宗问得还算是委婉,点到为止,不然他真怕明年此时自己的坟头草都该如此时院中那积雪一般高了。
他将双手握在身前,抬头怔怔望着被风吹动的流苏宫灯,鹅毛般大的飘雪落到暖黄的灯火旁,在这罕见的腊月寒冬里让人生出一阵想似那飞蛾扑火的冲动。
陛下子嗣稀薄,又还正值壮年,本来以为太子人选是板上钉钉的事,可哪知他好不容易入了昭明殿,短短两年,却是风云变幻,除去已经被废的太子和三位年纪尚小的皇子公主,其他几位殿下哪个又是省油的灯?
往后这朝堂局势一如今夜的大雪,茫茫不见前路,没了一个谢家,还有那封家,顾家,沈家,他又羡慕起宋公公来,若他也能如宋公公这般好运,自少时起便伺候天下之主,总不会日日为前途所担忧。
风雪稍稍小了些,他理清思绪,被冻得一哆嗦,才发现自己未着披肩,正准备拿了伞提灯去宋公公处回话,余光却看见那东宫大门被人拉开了,门缝里漏出一道暗光来。
有人打着灯进来了。
宋公公派来的两个小太监进到屋檐下,收了伞,对李升道:“李公公,宋公公差我们俩来禀您,陛下方才已经下令发丧,这会儿回昭明殿休息去了。丧礼定在了后日,宋公公说了,陛下的意思是,这回还是以皇后的规制来办,丧礼办的匆忙,又赶上过年,让大家都卯足了精神,莫要出差错。”
李升回了句知道了,打发了两人回去,沉思片刻,又推门进了殿中。
殿内烛火摇曳,元启在内间床榻上酣睡,元介不放心他,此时拿了笔墨到了他床榻旁的漆钿圆桌上守着他,不知在涂涂画画着什么,写两个字,又画些一根一根的线,像在作文,又似在作画。
她心里像是一团乱麻,如今的形势对她来说可谓是相当不利,兄长一蹶不振,她只觉自己在这深宫中如那风中浮舟,孤立无援。整理好情绪,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凭着四处打听来的消息在纸面上理着思绪。
门口传来“吱呀”一声。
见李升去而复返,她用空白纸页敷上写了字的那几张图画,示意他稍等,转头望向榻上还在熟睡的元启,蹑手蹑脚去了外间。
她领着李升来到外间另一侧的屏风后,才开口问道何事。
待李升据实将方才小太监的话传给来她,元介便遣了他回去休息。
见他出了房门,元介踱步走到窗前,将窗户稍稍开了一个口,将头自缝中探出,想抓住这片刻机会透透气。她任由窗外的冷风扑倒在她脸上,若此时有人来告诉她,这都只是一场梦,那有该多好。
寒气顺着她脖颈钻入,她只觉喉咙一痒,差点咳出声来,赶忙合上窗,无声吞咽着,将咳嗽压了下去,才提步往内间走去。
隔着纱帘,却见那本该躺在床榻的元启,一袭白色冬日里衣,半散着头发,赤足坐在她方才写字的圆凳上,拨开了她盖在面上的白纸,将她方才写的图纸拿在手中,细细看着。
她一时顿在原地,稍稍垂目,撩开纱帘走了进去。
“兄长,你醒了。”元介若无其事地走到他身旁,笑着将他手中的纸抢过,又道:“喝了那样多的酒,为何不再多睡一会?”
元启的手愣在半空中,还保持着看图的姿势,半响,才将手垂在膝上撑住。他缓缓抬起头,明明是在笑着,她却觉得那笑里满是苦涩:“抱歉,曾答应过你,待你回京定去城门迎接你,兄长食言了。”
元介脸上的那抹笑渐渐消失,她走到元启身前,半蹲下来,牵起他的手,不知如何安慰他,怅然道:“兄长……”
他伸手将她扶起,“方才李升来都说了些什么?”
“他说,父亲终是下令发丧了,丧礼定在后日。”
殿外的狂风又肆虐起来,卷起地上的落雪,似困兽在哀鸣。
他竭力压抑着情绪,额头上青筋暴起,忽然大笑起来。
他元启,因谢氏而起,也因谢氏而身陷绝境,布局数年,步步为营,以谢家作饵,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千算万算却未料到母亲会在宫中自我了断。
“母后去了也好,她那般宁折不弯的骄傲性子,此后再叫她在世上多活一日,于她都该是剜心刺骨的痛。”他苦笑着喃喃道,“去了好,去了好……”
“兄长……你还有我。”元介听见他这句“去了好”,忍耐半日的泪水像是被打开了阀门,终于决堤而出。
偌大的殿内,回荡着兄妹二人压抑的哭声。
不知过了多久,元启从她手中抽过方才被她藏起的图纸,仔细碾平,起身将那纸放到烛火上点燃,看着它被烈火吞噬殆尽,烧成了黑灰,才转身回来。
他扶住元介的肩,用那双猩红眼定神看向她,仿佛要将她的心看透,“介儿,方才你在纸上写的那些东西。”他侧眼看了一眼那已经化成灰的纸,“你实话告诉兄长,你想入朝堂,对吗?”
元介心里一惊,曾在宫中六年的朝夕相处,除皇后之外,他是最了解她的人,一时竟有些懊悔,方才对睡着的他完全未设防。
深思片刻,她下定决定,将埋藏在心里几年的那句话说了出来:“兄长,收复北境九州,抑制世家毒瘤,创开明盛世,为生民立命,也是介儿此生所愿。”
听得她这番话,元启暗淡的眼底燃起些许幽光,望向她的眼里多了些惊讶,“你如何知道的?”
“那日在围场,我正好在山溪旁的石后躲扶砚。”
仰头苦笑一声,他长叹了一口气,一滴泪自眼角滑下,对着她道:“可兄长如今已是半个废人。”眼底却全然没有了方才有外人在时的那般颓废。
听得他如此丧气的话,她对上他的眼眸,坚定说道:“兄长千万莫要自轻,留得青山在,你还有我,往后兄长想做的事,就让介儿来做。”
看着眼前还稍显稚嫩的妹妹,他轻抚上她的头,如今除母后的事外,一切还在他掌控之中,只是,她当真知道这条路意味着什么吗?
宣京定国公府。
定国公封简本已入睡,半夜里良从却来敲门,说是得了宫中来的消息,陛下终于发丧了,他急忙去叫了二弟封脩,各自带上封衍和封祁,上了马车往宫中走。
车才行至永明坊,拐弯处驶出一辆墨绿车面的马车来,那车夫对着封简几人唤道:“前面可是定国公的尊驾?”
前面驾车的良从让车夫拉停了马车,对着车内小声说道:“爷,是安国公府的人。”
谢家的事还没过去,近来几大世家都减少了相互往来,车内的封简几人闻言,对视一眼,开车门下了车,上前寒暄。
“几位可也是往宫中去?不如一道同行吧。”顾立建议道。
马车再次缓缓向皇宫行进,封衍几个小辈坐上了后面的车。
那顾家二房的顾御性子最活泼,见几人都沉默不语,先开口道:“各位可听说了,那消失几年的四殿下昨日回宫了。”
“四殿下?若没记错,顾世子同四殿下曾是弘文馆同窗吧?”封祁以前就对这个神秘的四殿下好奇得很,对着顾淮问道。
顾淮近日入了大理寺任职,连轴转了几天,今日忙到半夜才回。他回了府,才刚和衣躺下,宫中就来了人,这会正是困倦,用手不断捏着眉心试图让自己好受些,随口回答道:“我与四殿下确有几年同窗之谊。”
一旁的顾御见堂兄神色淡淡,一副不愿再多说的样子,顿时也熄了八卦的心,识趣的转了话题,望向前方问道:“父亲他们,也不知在谈些什么。”
这顾御和封祁年纪尚小,还未入朝任职,家中的事也插手的不多,对这些事里的利害关系不甚了解。可车里的其他几位年长些的,心里对前因后果却是一清二楚,甚至里头还少不了有他们的手笔,此时都异常沉默。
顾则摇头看了眼顾御,他这弟弟还满脸写着天真,又挑开车窗往外瞧了瞧,到皇宫还有一段距离,他低垂下头,深锁了眉心。
最近皇帝指派了沈徽、陆让一行协理吏部清洗谢氏残党,明着是处理谢氏,可暗中换走不少世家的人,他父亲这个吏部尚书倒是硬生生被他们牵制住。皇帝这做法,可谓是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但他们当下却是一点对策也不方便有。
思索片刻,他侧头看向端坐在中间闭目养神的封衍。以往他封氏与谢氏暗地里斗得死去活来,顾家因与封氏的姻亲关系一直站的是他封氏这边。如今这谢氏虽是倒了,可照他看来,实在算不得是好消息。
他暗自斟酌着话语,想问上封衍几句,又考虑到顾御二人还云里雾里的不在状况,考虑半天,出口却是:“不知封世子如何看四殿下回宫一事?”
同顾淮一样,封衍因朝中事务自十月初开始便不得闲,一连奔波了几日。家中向来体弱的新婚妻子,近日出门去寺中祈福时又染了风寒,竟是一病不起。他此时一脸疲态,缓缓睁眼对他道:“四殿下向来个不是沉静的性子,往日就在宫里呆不住,又深得陛下和先皇后宠溺,想是出宫去玩了几年吧,宫中出了这么大的事,自然是要回来的。”
顾则见他答得巧妙,不死心直接问道:“这么算起来,四殿下明年就及笄了。我瞧着,陛下像是一直有意与云州的陆将军联姻,可二公主已有婚约,六公主和七公主年纪又实在太小,这四公主,怕是最合适的。”
听他提到这一茬,顾御倒是来了劲,兴奋说道:“兄长也知道这事?我们私下一直都猜,陛下将陆让留在身边,就是为了等四公主回来,成了亲,再一道回云州去呢。”
见他这反应,顾则恨铁不成钢地白他一眼,瞧他高兴那样,这对他们来说可不是件好事。
他既已说得如此直白,封衍也不再打太极,他知道他想问的是什么,开口道:“顾大人不必过于忧心。四公主自幼不被沈贵妃所喜,与沈家也未有过什么来往,可自小在先皇后身边长大,受陛下宠爱也是情理之中。陛下同云州,势必是要联姻的,选谁去,都是去。”
听他着重了先皇后三个字,顾则猛然反应过来,那眉头终于展开些。
是啊,若是谢氏还在,这四公主兴许还能夹在中间搅弄几阵风云,可如今谢氏倒了,沈家她靠不了,不过是个联姻的吉祥物公主罢了,翻不起什么风浪,不足为虑。
默默将一切尽收入耳,顾淮眼中早已没了倦意,却比方才显得更沉闷了许多,眼前浮现昔日弘文馆中的那道身影,心似被轻轻捏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