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神雕
有很多读者发现,自从小龙女下山找杨过以来,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从之前高冷的御姐,忽然就变成了一个什么也不懂,在杨过面前会撒娇的小女孩。
之前小龙女对杨过,都是强制要求,不满意就是死亡威胁。叛逆如杨过,也在她面前俯首帖耳,几年间无一事敢违逆师父。在年龄大的孙婆婆面前,小龙女同样具有威严,孙婆婆也是听命于她。更勿论对付魔头李莫愁,全真教,也是游刃有余。
在古墓,她不仅懂得姑侄师徒身份有别,也知道教育杨过杀师不详。知道师徒野外脱衣练功是丑事,不想外扬,起初想杀死目击者,后又逼迫其发誓不可外扬。更明了杨过内心,知道他向往红尘,不可能将他长久羁绊于古墓。
但是当她下山来找杨过时,这一切忽然都变了。她开始对杨过从施压逼迫,改为撒娇退让,对外人的策略则一概以一句“我不懂”应对,很巧妙的将自己置于世间一切规则之外,以一句“我不懂”隐藏起她所有的目的。就好比对熊孩子的那句“她还小”一样,不管一个孩子闯了再大的祸,大家都会以她还小,不懂事来原谅她。
但是这并不妨碍小龙女用世间规则来要求他人,比如她指责赵志敬欺诈,公孙止言而不信,自己却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悔婚,骗公孙止自己姓柳等等。
而便宜占尽,恰恰暴露了她的心机,这就是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个人如果太聪明了,到头来反而算计了自己,天道在上,人算终究不如天算。
现在的问题是,小龙女为什么会改变策略?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她和杨过之间的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问题。
一个是杨过年龄渐长,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自然不再那么好控制,来到外界,环境改变也是一个因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机关就是玉女心经和九阳真经的博弈。
为什么杨过对玉女心经是一门旁门左道如此清楚?因为他自己身受其害,亲自体验过。
【杨过道:“昨晚我走火之事,你可千万别跟郭伯母说,她知道后定要笑我,说我学了龙姑姑旁门左道的功夫,以致累得郭伯伯辛苦一场。”】
而郭靖的回答却是:
【郭靖道:“我自然不说。其实龙姑娘的功夫也非旁门左道,那是你自己胡思乱想,未得澄虑守一之故。”】
因为郭靖未曾亲历,自然不明白杨过为何如此诋毁自己师门的武功,出于客气说些好话。
那么为什么说玉女心经是旁门左道呢?
仔细看书中描写,你就会发现,玉女心经,虽为二人同练,但受益者其实只有主导方一个。之所以它是邪术,以杨过小龙女为例,其实杨过就相当于小龙女的鼎炉。
林朝英当年对王重阳由爱生恨,以至于古墓派的人,都要朝王重阳吐唾沫。
而她自创玉女心经的主要目的,也是要胜过全真,而非与全真合作。
所以玉女心经外功就是招招克制全真剑法,这点因为事先已经研究了全真口诀,招招都料敌于先,所以比较容易做到:
【过得数月,二人已将《玉女心经》的外功练成。有时杨过使全真剑法,小龙女就以玉女剑法破解,待得小龙女使全真剑法,杨过便以玉女剑法克制。
那玉女剑法果是全真剑法的克星,一招一式,恰好把全真剑法的招式压制得动弹不得,步步针锋相对,招招制敌机先,全真剑法不论如何腾挪变化,总脱不了玉女剑法的笼罩。】
而内功却没那么容易,因为全真内功,是玄门正宗,【博大精深,欲在内功上创制新法而胜过之,委实谈何容易?林朝英也真绝顶聪明,居然别寻蹊径,自旁门左道力抢上风。】
其实外功玉女心经也是走的邪门,先偷别人口诀,也不光明正大,但是内功更邪门,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胜过王重阳,而不是与他合作,所谓心意相通的双剑合璧,只不过是假象。
而实质真相是:
林朝英【枯居石墓,自创诡异武功,将一番无可奈何的相思之意,寄托于招式之中,想象自己遇到危难,爱侣王重阳竟能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来救,代为挡开敌人。】
所以玉女心经内功描写,都是让男人奋不顾身的保护女人,女子才是练功主体,是主人,男子是回护者,是工具。
所以练“亭亭如盖”时,小龙女教导杨过:【以拳掌或刀剑再来伤害我,你须扑将过来,挡在我身上,代我受这一击。敌人举起拳掌或这刀剑,要击在你身上。】
有危险时,杨过必须当挡箭牌,代受一击。敌人的武器都要打在男人身上,让他甘心受这一击。然后还要接着回护她:
【你扑在我身上回护之时,必须两腿分开,撑在地下,腰脊出力挺住,上身才不致当真压在我身上。】
玉女心经内功,不仅“亭亭如盖”一招如此,其实招招皆是这样:
【但练到第七篇下段的功夫,每一招每一式皆是由自己奋力回护对方,心中假想敌人出招凌厉凶狠,小龙女难以抵敌,时时处于极大凶险之中,拆招既久,心中自然而然觉得小龙女已不是武功较己为高的师尊,只觉她柔弱可怜,受恶人欺凌,非自己出力保护不可。】
此时杨过已经被邪门歪道的武功所洗脑,渐渐入道了。
【这套武功一练,杨过到后来只觉小龙女是个依赖自己保护的小妹子,更不当她是姑姑师父,所有拳招剑法,尽用于代小龙女挡架敌招,竟不顾及自己。】
然后又讲了他俩练一招“愿为铁甲”:
【这日练到一招“愿为铁甲”,杨过须得双臂环抱小龙女,似乎化为一件铁甲,将她周身护得不受敌伤,小龙女则须束手受护,自行调匀真气。】
同样的套路,男人心甘情愿做铁甲,女人则在工具保护下,自行练气。
这时候杨过已经有点走火入魔了:【杨过纵身向前,双臂虚抱,其实并没碰到师父身子,但眼光中脉脉含情,显得决意自舍性命,为她尽受敌人刀枪拳脚。】
这天又练那招邪门的“亭亭如盖”,杨过没穿衣服,俯身在同样如此的小龙女上方,差点走火入魔:
【杨过腰背出力撑住身子,不令自己压到小龙女身上,却见她眼波盈盈,满脸红晕,嘴角边似笑非笑,娇媚百端,不禁全身滚热,再也难以克制,双臂抱住了她身子,伸嘴欲在她脸颊上一吻。】
后来被赵志敬、甄志丙撞破的那晚,同样也是如此:
【杨过练的是“阳退”功夫,随时可以休止,小龙女练的“阴进”却须一气呵成,中途不能微有顿挫。】
而小龙女说过:【这门内功步步艰难,时时刻刻会练入岔道,若无旁人相助,非走火入魔不可,只有你助我、我助你,合二人之力方能共渡险关。”】
说的好听,是互助,其实阳退随时可以休止,也就是说男方是随时可以终止来防护女方的,主要任务还是一个护具和辅助的功能。
玉女心经的邪门之处已经很清晰了,就是让男方心甘情愿的做护具,例如铁甲、亭盖之类的,助女方功成。试想不摄人之魂,会让别人甘愿做工具,做到如此吗?所以它的本质实际与摄魂术一。
因此才有王重阳苦思冥想,最后以九阴真经移魂大法来破解玉女心经。
【移魂大法”中放心离魂之术,神游物外,心不附体】
【玉女心经中的最高明部分神光离合、似有似无、若隐若现、难以捉摸,必须用到放心离魂之术,方能神游物外,不萦于心,若无其事,虚虚实实,真幻莫测,方能免为所制。
那时也不能说是全真派武功高,还是玉女心经高,只不过谁也不能制服对方,也不致为对方所制,各自悠游自在而已。】
也就是说玉女心经其实也是摄魂之术,用了九阴真经的离魂之术,才能不受玉女心经所制,不再被玉女心经摄魂。其厉害程度,与九阴真经的移魂大法不分伯仲,学了移魂大法,也只能做到不受其扰。
所以为什么杨过后来认王重阳为祖师,因为自从杨过学会了重阳遗刻的移魂大法,才能神游物外,开始逐渐摆脱小龙女玉女心经的控制。可以说学到九阴真经移魂大法是杨龙关系的一个分水岭。
在学到移魂大法前,杨过基本处于小龙女完全的情绪掌控中。比如李莫愁来古墓,小龙女以让杨过逃走,来试探他对自己的忠诚度。
杨过一开始是答应了,收拾了行李想走。
但是小龙女的一个眼色,杨过马上热血上涌:
小龙女:【可不像你!”说着瞪了他一眼。杨过胸口热血上涌,伸手挽住她手臂,道:“姑姑,我听你的话就是。”】
小龙女也会总在最后时刻,回头来看他:
【小龙女听到巨石下落之声,忍不住泪流满面,回过头来。杨过待巨石落到离地约有二尺之时,突然一招“玉女投梭”,身子如箭一般从这二尺空隙中窜了进去。】
杨过已经被玉女心经内功摄魂,甘心做一个护具。
但是自从学会了王重阳的移魂大法,杨过出了古墓就想下山,后被小龙女以各种理由挽留,二人在终南山又住了近两年。期间各居一屋,无事发生,后来小龙女气跑了,杨过就下山去玩,找郭芙去了。
所以自从杨过学会王重阳的移魂大法,二人之间的力量已经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小龙女已经不能像之前那样完全的掌控杨过。而且离开古墓这个封闭的环境,小龙女还不得不面对外界力量对杨过的影响,所以她在离开古墓去找杨过时,不得不做出了决定,改变之前强硬作风。
【她自听了李莫愁挑拨之言,明知杨过已经变心,当时一悲而去,过得几天,便想:“他变心就由他变心,我总之是离不开他!”】
【他变心就由他变心】,也就是不管杨过心意如何,【总之是离不开他!】,核心仍然是强制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方法虽然变了,但是其做人本质是没有变的。
所以重新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小龙女,忽然变了一幅模样,成了变色龙。
【小龙女道:“过儿我一路来寻你,头发乱不乱也不理了,反正没人瞧我。我只爱你瞧我,你不在我身边瞧我,我就不开心。我找你不到,我就哭,哭得好伤心。你不好,也不来劝,不来安慰我。”说着上身微微扭动,似是撒娇。】
【小龙女问道:“你不见我后,一天想我几次?”】
【小龙女微笑道:“那么你想我不想?”】
【小龙女道:“两百次不够,我要三百次。”】……
在小龙女不断的诱导下,本来就天性热情的杨过,也重逢的喜悦下,也心热如火的回应,什么鼻子吃面都出来了,一看就是熊孩子的话,所以虽然看起来他俩在说情话,其实杨过在小龙女面前,自我定位依然是个孩子。
【杨过固然天不怕、地不怕,而小龙女于世俗礼法半点不知,只道我欲爱则爱,我欲喜则喜,又与旁人何干?因此上一个不理,一个不懂,二人竟在千人围观之间、恶斗剧战之场,执手而语,情致缠绵。】
写的这么邪乎,“天不怕地不怕,欲爱则爱,欲喜则喜”,那小龙女喜欢他叫媳妇儿,为什么只要求杨过没人的时候叫媳妇儿,当着人面叫声媳妇儿都不敢?就这杨过也没满足她的要求,还谈个锤子恋爱。
金庸关于杨龙的感情旁白,调子都起的很高,可是一追究细节,则会发现缺乏行动支持,显得很空洞虚假,而关于杨过对郭芙的情愫,都是藏着掖着写,明明事实如此,偏要口是心非。
说到底不过一句话总结,张张扬扬做君子,偷偷摸摸做舔狗。
“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是金书男主做人的信条,可是爱情最不讲道理,一遇到爱情问题,他的行动就出卖了他的心。
事实上,从小龙女一进来,杨过抱着她大喊的那声“姑姑”,就在众人面前给两个人的关系定调了,他俩再亲热,也是姑侄之间亲密。聪明如黄蓉,就算看他俩不对劲,观察良久,也只是疑虑而已。所以杨过那两声“姑姑”一定要大声喊。
这里我们探讨一些题外话,就是为什么杨过想跟郭芙结亲,却又可以和小龙女情话绵绵。
在爱情方面,男生和女生的心理是不同的,总的来说,大多数女生在爱情上更专一纯粹,如果真的爱上一个人,就很难接受再与另外一个人有亲密的举动。如果变心了,那么就不会再对前任感兴趣。
而男生则不同,他们会很难坚决拒绝一个美女对自己投怀送抱,即使他们有心爱的人,也会与别人暧昧。但是相比较而言,他们想娶的人只有一个。
女生会很清楚自己想爱谁,而男生会更清楚他想娶谁。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是以男权思想为主导所建立的社会体系,三妻四妾的婚恋制度正是基于男人的这种特性所建立的,一个男人可以和多个女子结合,可是他要娶的正妻只有一个。我这里指甘心情愿想娶的,并不包括某些强扭的瓜。
金庸在写《神雕侠侣》时,香港的法律还允许一夫多妻。作为一个从旧时代大家族走出来的文人,你很难要求金庸不受旧思想和制度的影响,更何况他写的是古代的事情,当然要将故事和人物放到那个背景去写。
就好比你不能要求贾宝玉不想收袭人,不调戏丫鬟,因为那些对于封建大家族的公子来说,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连林黛玉也戏称袭人一句嫂子。
古人观念里,对爱情的忠贞,和我们现代人是不一样的。所以张无忌可以既明媒正娶周芷若,同时又和赵敏谈情说爱,答应接纳赵敏,等娶了周芷若,再说的上赵敏的事情。
有的读者一定要用现代人的观念,一夫一妻的制度,去解读张无忌的感情,那永远也得不到正解。
更何况杨过的定位原本就是个浪子,他天生带着杨康的“过”来到人世,所以郭靖给他起名杨过。
古文有一句话说“人之初,性本善。”,现在看来这句话值得商榷,事实上关于人性本恶和性本善一直存在着争论。
我属于比较晚熟的那类人,小时候特别天真,那时候一直都真心以为这个世界上善良的人是占据大多数的,正义会永远占据上风,现在看来这个看法也只能属于幼稚的年龄。
现实中,善恶是人性的一体两面,人生来就是自私的,相比于自私,无私却更需要教化。你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就是有天生就恶念大于善念的人。善良并不是总是占据大多数的,因此有时候打着集体的旗号,恶便可以冠以正义之名。
而历史上,正义和邪恶也是轮流上演,才造就了人类跌宕起伏,用血泪迂回推进的历史。
《神雕侠侣》就是杨过过而改之的人生,天生的义气也不能改变他一开始就是一个浪子,后来虽然在郭靖黄蓉的感召下,做了对民族有益的侠士,但是骨子里始终带着三分邪气。他结局想死,还要拉着耶律齐一起。金庸是不吝写杨过隐藏在内心中的恶意的,只不过他为了照顾读者的感受,不明着写而已。
或言之,这世界上就没有纯粹的好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有私心,只不过好坏的界定是看他做人的底线在哪里。
金书越到后期,主角越接近真实的人性,金庸并不是在写一个好人,而是在写一个具有多面性的人,到了韦小宝,对于主角的缺点更加不做掩饰了。
金庸这些高大上的旁白,只不过是为了满足那些代入主角的读者的心理,给主角一个光环。也符合人性中,无论做好事坏事,总须要先给自己找一个高大上的借口。
金庸曾说过“好的小说一定要俗,两者并不冲突,一方面也是看红楼梦这些,好的小说可以写人性,可以描写很深刻。”
就像《红楼梦》,旁白写宝钗敦厚安分,黛玉尖酸,宝玉草包不肖,王夫人仁慈,天真烂漫,袭人贤惠,这些又涉及什么文字狱不可以明写的?作者只不过是以旁白故意从众,按世俗眼光在写,然后再实写人物矛盾相反的行为细节,对世俗进行反讽而已。
就像杨龙,前一句旁白“我欲爱则爱,欲喜则喜”,后面紧接着小龙女的一句“没人的时候叫我媳妇儿,我喜欢听”,前后光速打脸。
杨过可以连陆无双等人都可以撩,怎么可能做到坚决拒绝貌若天仙,和自己脱衣练功,又对自己紧追不舍的小龙女呢?肯定不可能无动于衷。
所以抛开所有假象,现在的杨过真正的本心就是想明媒正娶郭芙,一方面出于恩义和感情羁绊,又和小龙女纠缠不清,稳住小龙女。
就像后来他不顾襄阳城众多百姓生死,跟蒙古人合作,想报父仇一样,前期的杨过就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而且作者本人在书中其实已经否定了杨龙在反世俗,在杨过大喊着为什么徒弟不能娶师父后,金庸的旁白:
【若他师徒俩一句话也不说,在什么世外桃源,或穷乡荒岛之中结成夫妇,始终不为人知,确是与人无损。只要他们不吐露是师徒关系,这对郎才女貌的璧人结为夫妇,确然碍不了任何人的事,害不了谁。
但这般公然无忌的胡作非为,却有乖世道人心,不但成为武林中败类,抑且成为俗世中的奸恶之徒。】
一段话已经坐实了杨过其实就是为了赌气,为反叛而反叛的逆反心理。因为杨龙是一对孤儿,书中的人从来没有认真反对过他们,包括郭靖黄蓉。
金庸还在这章后面加了一段关于婚恋伦常的后记,从古代讲到现代,从国内讲到国外,引经据典,可是不管他知识如何渊博,其实看到最后你会发现他始终也不能论证师生恋合理合法。
他笔下的杨龙恋就是一段不伦恋,不仅书中的内容,从官方的封面邮票等的画风也能佐证作者的真实用意。
金庸的知己之交陈默曾有一段这样评价金庸的话,说他是和杨过一样带着面具的人:
“杨过成了神雕大侠之后,他给自己制作了一面面具,不愿意以真面目见人。
而金庸先生在他自己内心世界之外,其实也有一个无形的面具,至少在我认识金庸先生的时候,他讲话永远是大方得体,回答得永远是标准答案,永远是跟场合非常相符,离他自己内心世界真实感受往往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大家要想了解金庸先生,千万不能把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候的那些话,当作金庸先生百分之百他自己心声的表达。……”
其实金庸的书跟他的采访一样,同样是始终带着面具,不肯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想可能因为要迎合外界,但又始终执着于内心,所以有时需要把真实用意隐藏起来。
之前小龙女对杨过,都是强制要求,不满意就是死亡威胁。叛逆如杨过,也在她面前俯首帖耳,几年间无一事敢违逆师父。在年龄大的孙婆婆面前,小龙女同样具有威严,孙婆婆也是听命于她。更勿论对付魔头李莫愁,全真教,也是游刃有余。
在古墓,她不仅懂得姑侄师徒身份有别,也知道教育杨过杀师不详。知道师徒野外脱衣练功是丑事,不想外扬,起初想杀死目击者,后又逼迫其发誓不可外扬。更明了杨过内心,知道他向往红尘,不可能将他长久羁绊于古墓。
但是当她下山来找杨过时,这一切忽然都变了。她开始对杨过从施压逼迫,改为撒娇退让,对外人的策略则一概以一句“我不懂”应对,很巧妙的将自己置于世间一切规则之外,以一句“我不懂”隐藏起她所有的目的。就好比对熊孩子的那句“她还小”一样,不管一个孩子闯了再大的祸,大家都会以她还小,不懂事来原谅她。
但是这并不妨碍小龙女用世间规则来要求他人,比如她指责赵志敬欺诈,公孙止言而不信,自己却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悔婚,骗公孙止自己姓柳等等。
而便宜占尽,恰恰暴露了她的心机,这就是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个人如果太聪明了,到头来反而算计了自己,天道在上,人算终究不如天算。
现在的问题是,小龙女为什么会改变策略?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她和杨过之间的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问题。
一个是杨过年龄渐长,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自然不再那么好控制,来到外界,环境改变也是一个因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机关就是玉女心经和九阳真经的博弈。
为什么杨过对玉女心经是一门旁门左道如此清楚?因为他自己身受其害,亲自体验过。
【杨过道:“昨晚我走火之事,你可千万别跟郭伯母说,她知道后定要笑我,说我学了龙姑姑旁门左道的功夫,以致累得郭伯伯辛苦一场。”】
而郭靖的回答却是:
【郭靖道:“我自然不说。其实龙姑娘的功夫也非旁门左道,那是你自己胡思乱想,未得澄虑守一之故。”】
因为郭靖未曾亲历,自然不明白杨过为何如此诋毁自己师门的武功,出于客气说些好话。
那么为什么说玉女心经是旁门左道呢?
仔细看书中描写,你就会发现,玉女心经,虽为二人同练,但受益者其实只有主导方一个。之所以它是邪术,以杨过小龙女为例,其实杨过就相当于小龙女的鼎炉。
林朝英当年对王重阳由爱生恨,以至于古墓派的人,都要朝王重阳吐唾沫。
而她自创玉女心经的主要目的,也是要胜过全真,而非与全真合作。
所以玉女心经外功就是招招克制全真剑法,这点因为事先已经研究了全真口诀,招招都料敌于先,所以比较容易做到:
【过得数月,二人已将《玉女心经》的外功练成。有时杨过使全真剑法,小龙女就以玉女剑法破解,待得小龙女使全真剑法,杨过便以玉女剑法克制。
那玉女剑法果是全真剑法的克星,一招一式,恰好把全真剑法的招式压制得动弹不得,步步针锋相对,招招制敌机先,全真剑法不论如何腾挪变化,总脱不了玉女剑法的笼罩。】
而内功却没那么容易,因为全真内功,是玄门正宗,【博大精深,欲在内功上创制新法而胜过之,委实谈何容易?林朝英也真绝顶聪明,居然别寻蹊径,自旁门左道力抢上风。】
其实外功玉女心经也是走的邪门,先偷别人口诀,也不光明正大,但是内功更邪门,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胜过王重阳,而不是与他合作,所谓心意相通的双剑合璧,只不过是假象。
而实质真相是:
林朝英【枯居石墓,自创诡异武功,将一番无可奈何的相思之意,寄托于招式之中,想象自己遇到危难,爱侣王重阳竟能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来救,代为挡开敌人。】
所以玉女心经内功描写,都是让男人奋不顾身的保护女人,女子才是练功主体,是主人,男子是回护者,是工具。
所以练“亭亭如盖”时,小龙女教导杨过:【以拳掌或刀剑再来伤害我,你须扑将过来,挡在我身上,代我受这一击。敌人举起拳掌或这刀剑,要击在你身上。】
有危险时,杨过必须当挡箭牌,代受一击。敌人的武器都要打在男人身上,让他甘心受这一击。然后还要接着回护她:
【你扑在我身上回护之时,必须两腿分开,撑在地下,腰脊出力挺住,上身才不致当真压在我身上。】
玉女心经内功,不仅“亭亭如盖”一招如此,其实招招皆是这样:
【但练到第七篇下段的功夫,每一招每一式皆是由自己奋力回护对方,心中假想敌人出招凌厉凶狠,小龙女难以抵敌,时时处于极大凶险之中,拆招既久,心中自然而然觉得小龙女已不是武功较己为高的师尊,只觉她柔弱可怜,受恶人欺凌,非自己出力保护不可。】
此时杨过已经被邪门歪道的武功所洗脑,渐渐入道了。
【这套武功一练,杨过到后来只觉小龙女是个依赖自己保护的小妹子,更不当她是姑姑师父,所有拳招剑法,尽用于代小龙女挡架敌招,竟不顾及自己。】
然后又讲了他俩练一招“愿为铁甲”:
【这日练到一招“愿为铁甲”,杨过须得双臂环抱小龙女,似乎化为一件铁甲,将她周身护得不受敌伤,小龙女则须束手受护,自行调匀真气。】
同样的套路,男人心甘情愿做铁甲,女人则在工具保护下,自行练气。
这时候杨过已经有点走火入魔了:【杨过纵身向前,双臂虚抱,其实并没碰到师父身子,但眼光中脉脉含情,显得决意自舍性命,为她尽受敌人刀枪拳脚。】
这天又练那招邪门的“亭亭如盖”,杨过没穿衣服,俯身在同样如此的小龙女上方,差点走火入魔:
【杨过腰背出力撑住身子,不令自己压到小龙女身上,却见她眼波盈盈,满脸红晕,嘴角边似笑非笑,娇媚百端,不禁全身滚热,再也难以克制,双臂抱住了她身子,伸嘴欲在她脸颊上一吻。】
后来被赵志敬、甄志丙撞破的那晚,同样也是如此:
【杨过练的是“阳退”功夫,随时可以休止,小龙女练的“阴进”却须一气呵成,中途不能微有顿挫。】
而小龙女说过:【这门内功步步艰难,时时刻刻会练入岔道,若无旁人相助,非走火入魔不可,只有你助我、我助你,合二人之力方能共渡险关。”】
说的好听,是互助,其实阳退随时可以休止,也就是说男方是随时可以终止来防护女方的,主要任务还是一个护具和辅助的功能。
玉女心经的邪门之处已经很清晰了,就是让男方心甘情愿的做护具,例如铁甲、亭盖之类的,助女方功成。试想不摄人之魂,会让别人甘愿做工具,做到如此吗?所以它的本质实际与摄魂术一。
因此才有王重阳苦思冥想,最后以九阴真经移魂大法来破解玉女心经。
【移魂大法”中放心离魂之术,神游物外,心不附体】
【玉女心经中的最高明部分神光离合、似有似无、若隐若现、难以捉摸,必须用到放心离魂之术,方能神游物外,不萦于心,若无其事,虚虚实实,真幻莫测,方能免为所制。
那时也不能说是全真派武功高,还是玉女心经高,只不过谁也不能制服对方,也不致为对方所制,各自悠游自在而已。】
也就是说玉女心经其实也是摄魂之术,用了九阴真经的离魂之术,才能不受玉女心经所制,不再被玉女心经摄魂。其厉害程度,与九阴真经的移魂大法不分伯仲,学了移魂大法,也只能做到不受其扰。
所以为什么杨过后来认王重阳为祖师,因为自从杨过学会了重阳遗刻的移魂大法,才能神游物外,开始逐渐摆脱小龙女玉女心经的控制。可以说学到九阴真经移魂大法是杨龙关系的一个分水岭。
在学到移魂大法前,杨过基本处于小龙女完全的情绪掌控中。比如李莫愁来古墓,小龙女以让杨过逃走,来试探他对自己的忠诚度。
杨过一开始是答应了,收拾了行李想走。
但是小龙女的一个眼色,杨过马上热血上涌:
小龙女:【可不像你!”说着瞪了他一眼。杨过胸口热血上涌,伸手挽住她手臂,道:“姑姑,我听你的话就是。”】
小龙女也会总在最后时刻,回头来看他:
【小龙女听到巨石下落之声,忍不住泪流满面,回过头来。杨过待巨石落到离地约有二尺之时,突然一招“玉女投梭”,身子如箭一般从这二尺空隙中窜了进去。】
杨过已经被玉女心经内功摄魂,甘心做一个护具。
但是自从学会了王重阳的移魂大法,杨过出了古墓就想下山,后被小龙女以各种理由挽留,二人在终南山又住了近两年。期间各居一屋,无事发生,后来小龙女气跑了,杨过就下山去玩,找郭芙去了。
所以自从杨过学会王重阳的移魂大法,二人之间的力量已经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小龙女已经不能像之前那样完全的掌控杨过。而且离开古墓这个封闭的环境,小龙女还不得不面对外界力量对杨过的影响,所以她在离开古墓去找杨过时,不得不做出了决定,改变之前强硬作风。
【她自听了李莫愁挑拨之言,明知杨过已经变心,当时一悲而去,过得几天,便想:“他变心就由他变心,我总之是离不开他!”】
【他变心就由他变心】,也就是不管杨过心意如何,【总之是离不开他!】,核心仍然是强制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方法虽然变了,但是其做人本质是没有变的。
所以重新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小龙女,忽然变了一幅模样,成了变色龙。
【小龙女道:“过儿我一路来寻你,头发乱不乱也不理了,反正没人瞧我。我只爱你瞧我,你不在我身边瞧我,我就不开心。我找你不到,我就哭,哭得好伤心。你不好,也不来劝,不来安慰我。”说着上身微微扭动,似是撒娇。】
【小龙女问道:“你不见我后,一天想我几次?”】
【小龙女微笑道:“那么你想我不想?”】
【小龙女道:“两百次不够,我要三百次。”】……
在小龙女不断的诱导下,本来就天性热情的杨过,也重逢的喜悦下,也心热如火的回应,什么鼻子吃面都出来了,一看就是熊孩子的话,所以虽然看起来他俩在说情话,其实杨过在小龙女面前,自我定位依然是个孩子。
【杨过固然天不怕、地不怕,而小龙女于世俗礼法半点不知,只道我欲爱则爱,我欲喜则喜,又与旁人何干?因此上一个不理,一个不懂,二人竟在千人围观之间、恶斗剧战之场,执手而语,情致缠绵。】
写的这么邪乎,“天不怕地不怕,欲爱则爱,欲喜则喜”,那小龙女喜欢他叫媳妇儿,为什么只要求杨过没人的时候叫媳妇儿,当着人面叫声媳妇儿都不敢?就这杨过也没满足她的要求,还谈个锤子恋爱。
金庸关于杨龙的感情旁白,调子都起的很高,可是一追究细节,则会发现缺乏行动支持,显得很空洞虚假,而关于杨过对郭芙的情愫,都是藏着掖着写,明明事实如此,偏要口是心非。
说到底不过一句话总结,张张扬扬做君子,偷偷摸摸做舔狗。
“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是金书男主做人的信条,可是爱情最不讲道理,一遇到爱情问题,他的行动就出卖了他的心。
事实上,从小龙女一进来,杨过抱着她大喊的那声“姑姑”,就在众人面前给两个人的关系定调了,他俩再亲热,也是姑侄之间亲密。聪明如黄蓉,就算看他俩不对劲,观察良久,也只是疑虑而已。所以杨过那两声“姑姑”一定要大声喊。
这里我们探讨一些题外话,就是为什么杨过想跟郭芙结亲,却又可以和小龙女情话绵绵。
在爱情方面,男生和女生的心理是不同的,总的来说,大多数女生在爱情上更专一纯粹,如果真的爱上一个人,就很难接受再与另外一个人有亲密的举动。如果变心了,那么就不会再对前任感兴趣。
而男生则不同,他们会很难坚决拒绝一个美女对自己投怀送抱,即使他们有心爱的人,也会与别人暧昧。但是相比较而言,他们想娶的人只有一个。
女生会很清楚自己想爱谁,而男生会更清楚他想娶谁。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是以男权思想为主导所建立的社会体系,三妻四妾的婚恋制度正是基于男人的这种特性所建立的,一个男人可以和多个女子结合,可是他要娶的正妻只有一个。我这里指甘心情愿想娶的,并不包括某些强扭的瓜。
金庸在写《神雕侠侣》时,香港的法律还允许一夫多妻。作为一个从旧时代大家族走出来的文人,你很难要求金庸不受旧思想和制度的影响,更何况他写的是古代的事情,当然要将故事和人物放到那个背景去写。
就好比你不能要求贾宝玉不想收袭人,不调戏丫鬟,因为那些对于封建大家族的公子来说,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连林黛玉也戏称袭人一句嫂子。
古人观念里,对爱情的忠贞,和我们现代人是不一样的。所以张无忌可以既明媒正娶周芷若,同时又和赵敏谈情说爱,答应接纳赵敏,等娶了周芷若,再说的上赵敏的事情。
有的读者一定要用现代人的观念,一夫一妻的制度,去解读张无忌的感情,那永远也得不到正解。
更何况杨过的定位原本就是个浪子,他天生带着杨康的“过”来到人世,所以郭靖给他起名杨过。
古文有一句话说“人之初,性本善。”,现在看来这句话值得商榷,事实上关于人性本恶和性本善一直存在着争论。
我属于比较晚熟的那类人,小时候特别天真,那时候一直都真心以为这个世界上善良的人是占据大多数的,正义会永远占据上风,现在看来这个看法也只能属于幼稚的年龄。
现实中,善恶是人性的一体两面,人生来就是自私的,相比于自私,无私却更需要教化。你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就是有天生就恶念大于善念的人。善良并不是总是占据大多数的,因此有时候打着集体的旗号,恶便可以冠以正义之名。
而历史上,正义和邪恶也是轮流上演,才造就了人类跌宕起伏,用血泪迂回推进的历史。
《神雕侠侣》就是杨过过而改之的人生,天生的义气也不能改变他一开始就是一个浪子,后来虽然在郭靖黄蓉的感召下,做了对民族有益的侠士,但是骨子里始终带着三分邪气。他结局想死,还要拉着耶律齐一起。金庸是不吝写杨过隐藏在内心中的恶意的,只不过他为了照顾读者的感受,不明着写而已。
或言之,这世界上就没有纯粹的好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有私心,只不过好坏的界定是看他做人的底线在哪里。
金书越到后期,主角越接近真实的人性,金庸并不是在写一个好人,而是在写一个具有多面性的人,到了韦小宝,对于主角的缺点更加不做掩饰了。
金庸这些高大上的旁白,只不过是为了满足那些代入主角的读者的心理,给主角一个光环。也符合人性中,无论做好事坏事,总须要先给自己找一个高大上的借口。
金庸曾说过“好的小说一定要俗,两者并不冲突,一方面也是看红楼梦这些,好的小说可以写人性,可以描写很深刻。”
就像《红楼梦》,旁白写宝钗敦厚安分,黛玉尖酸,宝玉草包不肖,王夫人仁慈,天真烂漫,袭人贤惠,这些又涉及什么文字狱不可以明写的?作者只不过是以旁白故意从众,按世俗眼光在写,然后再实写人物矛盾相反的行为细节,对世俗进行反讽而已。
就像杨龙,前一句旁白“我欲爱则爱,欲喜则喜”,后面紧接着小龙女的一句“没人的时候叫我媳妇儿,我喜欢听”,前后光速打脸。
杨过可以连陆无双等人都可以撩,怎么可能做到坚决拒绝貌若天仙,和自己脱衣练功,又对自己紧追不舍的小龙女呢?肯定不可能无动于衷。
所以抛开所有假象,现在的杨过真正的本心就是想明媒正娶郭芙,一方面出于恩义和感情羁绊,又和小龙女纠缠不清,稳住小龙女。
就像后来他不顾襄阳城众多百姓生死,跟蒙古人合作,想报父仇一样,前期的杨过就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而且作者本人在书中其实已经否定了杨龙在反世俗,在杨过大喊着为什么徒弟不能娶师父后,金庸的旁白:
【若他师徒俩一句话也不说,在什么世外桃源,或穷乡荒岛之中结成夫妇,始终不为人知,确是与人无损。只要他们不吐露是师徒关系,这对郎才女貌的璧人结为夫妇,确然碍不了任何人的事,害不了谁。
但这般公然无忌的胡作非为,却有乖世道人心,不但成为武林中败类,抑且成为俗世中的奸恶之徒。】
一段话已经坐实了杨过其实就是为了赌气,为反叛而反叛的逆反心理。因为杨龙是一对孤儿,书中的人从来没有认真反对过他们,包括郭靖黄蓉。
金庸还在这章后面加了一段关于婚恋伦常的后记,从古代讲到现代,从国内讲到国外,引经据典,可是不管他知识如何渊博,其实看到最后你会发现他始终也不能论证师生恋合理合法。
他笔下的杨龙恋就是一段不伦恋,不仅书中的内容,从官方的封面邮票等的画风也能佐证作者的真实用意。
金庸的知己之交陈默曾有一段这样评价金庸的话,说他是和杨过一样带着面具的人:
“杨过成了神雕大侠之后,他给自己制作了一面面具,不愿意以真面目见人。
而金庸先生在他自己内心世界之外,其实也有一个无形的面具,至少在我认识金庸先生的时候,他讲话永远是大方得体,回答得永远是标准答案,永远是跟场合非常相符,离他自己内心世界真实感受往往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大家要想了解金庸先生,千万不能把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候的那些话,当作金庸先生百分之百他自己心声的表达。……”
其实金庸的书跟他的采访一样,同样是始终带着面具,不肯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想可能因为要迎合外界,但又始终执着于内心,所以有时需要把真实用意隐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