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真相
先解答一下考拉评论里的疑问,所谓时过境迁,其实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杨过初到大胜关,郭芙对他的态度是心有暗喜而不自知的,对着大小武说“我妈”,对杨过自然的说“妈”,对比还是很明显的。
杨过拒婚后,郭芙和他说话,就将“妈”,变成了“我妈”,自觉疏远了和杨过的关系,从拒婚之后郭芙对杨过就说“我妈”:
【郭芙道:“你知道什么?我妈的本事都是外公教的。外公才厉害呢。”】
【郭芙脸上更似罩了一层寒霜,冷冷的道:“我妈妈好不好,也用不着你关心。”】
【郭芙瞧出他是撒谎,大声道:“你说我妈妈暗中教你武功,看中了你,要招你作女婿,有这等事么?”】
后来杨过带小龙女来到襄阳,郭芙对杨过表现冷淡,再也没有了大胜关初遇时的热情,并且很不开心:
【郭芙见了他却神情淡漠,叫了声:“杨大哥。”
郭靖责道:“芙儿,先前你为金轮国师所擒,若不是杨大哥舍命相救,你自己失陷不用说,连你妈妈也要身遭大难,怎不好好谢过了杨大哥?”
郭芙站起身来,说道:“多谢杨大哥日前相救。”
杨过道:“大家自己人,何必言谢?”
郭芙一言不发的坐下。酒席之间,只见她双眉微蹙,似有满腹心事,武氏兄弟也似心神不属。】
其实作者没写郭芙的心理活动,被杨过当众拒婚后,难道她不难过吗?
看着杨过带了小龙女来,郭芙已经自动划清了和杨过的关系,她不开心,并不是单单因为要选大小武哪一个而为难。
她之前并没有对大小武的事情这么上心,其实这里郭芙的心理可以参考当初的黄蓉,靖哥哥如果娶别人,她也嫁别人,你若无情我便休,深究到底便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作者在小说结尾点明郭芙对杨过的情感,不可能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他一定会在文中细节有呼应。
此时也是郭芙对大小武最烦恼的时候,也是她想与他们之一确定关系的时候,其中不乏有和杨过赌气的成分,而且的确也气到杨过了。
所以在杨过偷听郭芙和大小武说话时,郭芙的确有对小武说“妈”,因为这时候郭芙有想和大小武其中之一做情侣的意思。
下面接着说芙蓉:
如果说芙蓉代表富贵荣华,那牡丹岂非也是富贵花,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为何曹公写《红楼梦》,却更钟情芙蓉,以芙蓉比喻自己钟爱的女主角林黛玉呢?
金庸亦如是,黄蓉、郭芙,都以芙蓉为名。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不只水芙蓉为君子,木芙蓉也是君子。
《广群芳谱》说木芙蓉可称“俟命之君子”。俟命君子一词出自《中庸》:“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君子居易以俟命。
素位而行,以待天命,不欺凌弱小,不攀附权贵,不怨天尤人,有君子德行。”
为何有此一说?
因为牡丹的花期在春季四五月间,而芙蓉开在秋冬,花期很长,在南方可以一直开到仲冬,所以木芙蓉有一个别称拒霜花。
古代文人有很多称颂木芙蓉的诗句,最有名的就是苏轼的这首《和陈述古拒霜花》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宋朝名相王安石也写诗称赞芙蓉:
“落尽群花独自芳,
红英浑欲拒严霜。 ”
陆游写过《拒霜》:
“满庭黄叶舞西风,天地方收肃杀功。
何事独蒙青女力,墙头催放数苞红!”
其中数乾隆皇帝的诗最直白易懂:
《题钱维城四季山水花卉册其三十八芙蓉》清·弘历
“吴江十月霜华浅,秋空无云霜日暖。
芭蕉树暗帘幕垂,木芙蓉开红婉婉。
拒霜因可入初冬,袅袅芳姿照浦秾。
回顾水华似相傲,耐寒还属木芙蓉。 ”
清·阮元《节楼前木芙蓉》中写道:
“楼前几树木芙蓉,
看到初冬更觉红。”
明代的吴孔嘉将芙蓉的风骨与菊花并列,说它:
“堪与菊英称晚节,爱他含雨拒清霜”
宋代的郑域写芙蓉若在春天开花胜过牡丹:
“若遇春时占春榜,
牡丹未必做花魁”。
所以曹公叹芙蓉生不逢时,“莫怨东风当自嗟。”
牡丹虽富贵,却非君子,在文人墨客眼里便沦为俗气。
所以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讲: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黛玉问宝玉:
【“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
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
在曹公的审美里,美的事物不只要贵,还要坚,有品格。即清贵,他的审美也代表了大多数传统文人的审美。
薛家虽有钱,“珍珠如土金为铁”,但是只是富贵,沦为市井俗气,而非清贵。
林黛玉家五代列侯,父亲是探花,兰台寺大夫,钦点巡盐御史,又是书香门第,又是富贵人家,才是作者推崇的清贵出身。
所以曹公在书中借宝玉之口,在《芙蓉女儿诔》里盛赞芙蓉: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说木芙蓉美好纯洁,金贵而有品格。
薛宝钗的花签出自罗隐的诗《牡丹花》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人们之所以爱以木芙蓉和牡丹、芍药对比,是因为木芙蓉虽然和牡丹芍药不同属,但是这三种花长的很像,都是花大而色丽,不同的是牡丹和芍药都在春季开花,而木芙蓉则在秋冬傲霜而开。
所以我们来看绝情谷中的龙女花:
【杨过顺着她的手指,见路边一朵深红色的鲜花正自盛放,直有碗口来大,在风中微微颤动,似牡丹不是牡丹,似芍药不是芍药,说道:“这花当真少见,隆冬之际,尚开得这般灿烂。我给它取个名儿,便叫作龙女花罢。”
说着走过去摘下,插在小龙女鬓边。小龙女笑道:“多谢你啦。给了我一朵好花,给花取了个好名儿。”】
要知道这花并不是龙女花,而是杨过随便取了个名字。
此时正是冬季十二月份,绝情谷地处陕西,虽然是北方,但是绝情谷中有温泉,所以气候比外面要暖和一些,相当于南方的冬季,正是芙蓉盛开的时节。
那么请问既像牡丹,又像芍药,又是冬季开花的,又不忌水土,南北皆宜的,除了芙蓉还有谁?这里作者故意不说花的真名,就是给读者打了一个谜语。
书中说这花直有碗口来大,芙蓉花比牡丹花还要大。
作者写的很清楚,这花似牡丹不是牡丹,似芍药不是芍药,我们前面也讲了芙黛龙钗,牡丹就代表小龙女,芍药作为牡丹近侍,正是想做大龙女的郭襄,书中她曾在芍药亭边等杨过。
所以这个意思很清楚,这花像牡丹和芍药,是在说像小龙女和郭襄,但不是,很明确的否定了,这只是一种假象,事实是它是芙蓉花,被杨过误为龙女花。
这种写法就是虚指。
就像小说里杨过的情感一样,他一直以为自己爱的是小龙女,其实他心中爱的是郭芙。
正所谓:
千机锦绣木芙蓉,昔日误作龙女花。
所以小龙女跳崖的时候,将杨过给她戴在鬓间的龙女花摘下扔在地上不受,按理夫君亲手戴上的花,难道不该戴着它跳崖吗?
杨过【走到临近,不禁胸口腾的一震,这正是他昨日摘来插在小龙女鬓边那一朵,左侧两片花瓣微现憔悴之色,他认得清清楚楚,昨晚临睡,这朵红花仍在小龙女鬓边,花既在此,小龙女昨夜自是到过此处了。】
而这朵花却跟黄蓉给的断肠草放在一起。
【杨过俯身拾起花朵,只见花下有个纸包,忙打开纸包,里面包着一束深紫色的小草,正是情花树下的断肠草。】
传说神农尝百草以辨药,因尝试一种红花而不幸断肠身亡。而这种要人命的花就是芙蓉花。
诗仙李白曾经为此写下:“昔作芙蓉花,今为断肠草”的诗句。
这个在很多古籍中都有提及:
陶弘景《仙方注》云:“断肠草不可食,其花美好,名芙蓉。”
《冷斋夜话》云:“太白诗:‘昔作夫容花,今为断肠草。’本陶弘景《仙方注》‘断肠草一名夫容’故也。乃知诗人无一字闲话。”
方密之笑曰:“太白冤哉!草不妨同名,诗人何心作药师父耶?”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老圃云:芙蓉花根三年不除,杀人。
因忆古诗云:‘昔为芙蓉花,今成断肠草。’则古人已曾言矣。”
可是现今百度上都说李白的诗是“昔作芙蓉花,今为断根草。”,我不知是何故?断根草和芙蓉花有什么关系?大家觉得说的通吗?
龙女花和断肠草放在一起,其实它们都指芙蓉花。
杨过拒婚后,郭芙和他说话,就将“妈”,变成了“我妈”,自觉疏远了和杨过的关系,从拒婚之后郭芙对杨过就说“我妈”:
【郭芙道:“你知道什么?我妈的本事都是外公教的。外公才厉害呢。”】
【郭芙脸上更似罩了一层寒霜,冷冷的道:“我妈妈好不好,也用不着你关心。”】
【郭芙瞧出他是撒谎,大声道:“你说我妈妈暗中教你武功,看中了你,要招你作女婿,有这等事么?”】
后来杨过带小龙女来到襄阳,郭芙对杨过表现冷淡,再也没有了大胜关初遇时的热情,并且很不开心:
【郭芙见了他却神情淡漠,叫了声:“杨大哥。”
郭靖责道:“芙儿,先前你为金轮国师所擒,若不是杨大哥舍命相救,你自己失陷不用说,连你妈妈也要身遭大难,怎不好好谢过了杨大哥?”
郭芙站起身来,说道:“多谢杨大哥日前相救。”
杨过道:“大家自己人,何必言谢?”
郭芙一言不发的坐下。酒席之间,只见她双眉微蹙,似有满腹心事,武氏兄弟也似心神不属。】
其实作者没写郭芙的心理活动,被杨过当众拒婚后,难道她不难过吗?
看着杨过带了小龙女来,郭芙已经自动划清了和杨过的关系,她不开心,并不是单单因为要选大小武哪一个而为难。
她之前并没有对大小武的事情这么上心,其实这里郭芙的心理可以参考当初的黄蓉,靖哥哥如果娶别人,她也嫁别人,你若无情我便休,深究到底便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作者在小说结尾点明郭芙对杨过的情感,不可能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他一定会在文中细节有呼应。
此时也是郭芙对大小武最烦恼的时候,也是她想与他们之一确定关系的时候,其中不乏有和杨过赌气的成分,而且的确也气到杨过了。
所以在杨过偷听郭芙和大小武说话时,郭芙的确有对小武说“妈”,因为这时候郭芙有想和大小武其中之一做情侣的意思。
下面接着说芙蓉:
如果说芙蓉代表富贵荣华,那牡丹岂非也是富贵花,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为何曹公写《红楼梦》,却更钟情芙蓉,以芙蓉比喻自己钟爱的女主角林黛玉呢?
金庸亦如是,黄蓉、郭芙,都以芙蓉为名。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不只水芙蓉为君子,木芙蓉也是君子。
《广群芳谱》说木芙蓉可称“俟命之君子”。俟命君子一词出自《中庸》:“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君子居易以俟命。
素位而行,以待天命,不欺凌弱小,不攀附权贵,不怨天尤人,有君子德行。”
为何有此一说?
因为牡丹的花期在春季四五月间,而芙蓉开在秋冬,花期很长,在南方可以一直开到仲冬,所以木芙蓉有一个别称拒霜花。
古代文人有很多称颂木芙蓉的诗句,最有名的就是苏轼的这首《和陈述古拒霜花》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宋朝名相王安石也写诗称赞芙蓉:
“落尽群花独自芳,
红英浑欲拒严霜。 ”
陆游写过《拒霜》:
“满庭黄叶舞西风,天地方收肃杀功。
何事独蒙青女力,墙头催放数苞红!”
其中数乾隆皇帝的诗最直白易懂:
《题钱维城四季山水花卉册其三十八芙蓉》清·弘历
“吴江十月霜华浅,秋空无云霜日暖。
芭蕉树暗帘幕垂,木芙蓉开红婉婉。
拒霜因可入初冬,袅袅芳姿照浦秾。
回顾水华似相傲,耐寒还属木芙蓉。 ”
清·阮元《节楼前木芙蓉》中写道:
“楼前几树木芙蓉,
看到初冬更觉红。”
明代的吴孔嘉将芙蓉的风骨与菊花并列,说它:
“堪与菊英称晚节,爱他含雨拒清霜”
宋代的郑域写芙蓉若在春天开花胜过牡丹:
“若遇春时占春榜,
牡丹未必做花魁”。
所以曹公叹芙蓉生不逢时,“莫怨东风当自嗟。”
牡丹虽富贵,却非君子,在文人墨客眼里便沦为俗气。
所以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讲: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黛玉问宝玉:
【“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
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
在曹公的审美里,美的事物不只要贵,还要坚,有品格。即清贵,他的审美也代表了大多数传统文人的审美。
薛家虽有钱,“珍珠如土金为铁”,但是只是富贵,沦为市井俗气,而非清贵。
林黛玉家五代列侯,父亲是探花,兰台寺大夫,钦点巡盐御史,又是书香门第,又是富贵人家,才是作者推崇的清贵出身。
所以曹公在书中借宝玉之口,在《芙蓉女儿诔》里盛赞芙蓉: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说木芙蓉美好纯洁,金贵而有品格。
薛宝钗的花签出自罗隐的诗《牡丹花》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人们之所以爱以木芙蓉和牡丹、芍药对比,是因为木芙蓉虽然和牡丹芍药不同属,但是这三种花长的很像,都是花大而色丽,不同的是牡丹和芍药都在春季开花,而木芙蓉则在秋冬傲霜而开。
所以我们来看绝情谷中的龙女花:
【杨过顺着她的手指,见路边一朵深红色的鲜花正自盛放,直有碗口来大,在风中微微颤动,似牡丹不是牡丹,似芍药不是芍药,说道:“这花当真少见,隆冬之际,尚开得这般灿烂。我给它取个名儿,便叫作龙女花罢。”
说着走过去摘下,插在小龙女鬓边。小龙女笑道:“多谢你啦。给了我一朵好花,给花取了个好名儿。”】
要知道这花并不是龙女花,而是杨过随便取了个名字。
此时正是冬季十二月份,绝情谷地处陕西,虽然是北方,但是绝情谷中有温泉,所以气候比外面要暖和一些,相当于南方的冬季,正是芙蓉盛开的时节。
那么请问既像牡丹,又像芍药,又是冬季开花的,又不忌水土,南北皆宜的,除了芙蓉还有谁?这里作者故意不说花的真名,就是给读者打了一个谜语。
书中说这花直有碗口来大,芙蓉花比牡丹花还要大。
作者写的很清楚,这花似牡丹不是牡丹,似芍药不是芍药,我们前面也讲了芙黛龙钗,牡丹就代表小龙女,芍药作为牡丹近侍,正是想做大龙女的郭襄,书中她曾在芍药亭边等杨过。
所以这个意思很清楚,这花像牡丹和芍药,是在说像小龙女和郭襄,但不是,很明确的否定了,这只是一种假象,事实是它是芙蓉花,被杨过误为龙女花。
这种写法就是虚指。
就像小说里杨过的情感一样,他一直以为自己爱的是小龙女,其实他心中爱的是郭芙。
正所谓:
千机锦绣木芙蓉,昔日误作龙女花。
所以小龙女跳崖的时候,将杨过给她戴在鬓间的龙女花摘下扔在地上不受,按理夫君亲手戴上的花,难道不该戴着它跳崖吗?
杨过【走到临近,不禁胸口腾的一震,这正是他昨日摘来插在小龙女鬓边那一朵,左侧两片花瓣微现憔悴之色,他认得清清楚楚,昨晚临睡,这朵红花仍在小龙女鬓边,花既在此,小龙女昨夜自是到过此处了。】
而这朵花却跟黄蓉给的断肠草放在一起。
【杨过俯身拾起花朵,只见花下有个纸包,忙打开纸包,里面包着一束深紫色的小草,正是情花树下的断肠草。】
传说神农尝百草以辨药,因尝试一种红花而不幸断肠身亡。而这种要人命的花就是芙蓉花。
诗仙李白曾经为此写下:“昔作芙蓉花,今为断肠草”的诗句。
这个在很多古籍中都有提及:
陶弘景《仙方注》云:“断肠草不可食,其花美好,名芙蓉。”
《冷斋夜话》云:“太白诗:‘昔作夫容花,今为断肠草。’本陶弘景《仙方注》‘断肠草一名夫容’故也。乃知诗人无一字闲话。”
方密之笑曰:“太白冤哉!草不妨同名,诗人何心作药师父耶?”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老圃云:芙蓉花根三年不除,杀人。
因忆古诗云:‘昔为芙蓉花,今成断肠草。’则古人已曾言矣。”
可是现今百度上都说李白的诗是“昔作芙蓉花,今为断根草。”,我不知是何故?断根草和芙蓉花有什么关系?大家觉得说的通吗?
龙女花和断肠草放在一起,其实它们都指芙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