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梨云。

    一阵眩晕过后,梨云再睁眼,却是一处陌生之地。

    四周一片狼藉,似是发过洪水的样子。

    这又是哪里?

    再一看路口处有一处半倒的石碑,却是村名碑,上面写着李家村。

    李家村,这名字倒有点熟悉的感觉。灵光突现,记得以前查资料时看到过,雍正时水灾就有这个受灾的村子。

    难道我竟是又穿回来了?

    梨云一阵惊喜。再看看自己,还是穿着那日去圆明园的衣裳。

    唉,若真是穿越的话,也不知道又到了哪里。

    正彷徨间,却听得水声哗哗,旁边不远处是一条大河。

    梨云朝河边走去。这里四下无人,去看看或许那边有人在。

    到了河边,却见河上有船只行驶。梨云只得悄悄伏在一旁灌木丛后面,仔细观察。

    一时却听得河中船上有人高喊,“不好,小姐掉河里面了。”

    船上的人都慌了神,这个喊那个叫,响成一片,可是没人下去救人。

    梨云在岸边看得有些着急,那么多人倒是下去一个呀。

    马上又有些明白了,远远看去,船上的人都是古装,应该不是现代的人。古代讲究什么男女有别的迂腐之礼,女子会游泳了又没几个,再听着是喊小姐掉下去了,应该是个有身份的人家,所以就没人下水了。

    有人拿了长杆子来,试图叫落水的人抓住杆子。可水中那人正扑腾着,眼看着就要沉下去,哪有能力去抓杆子。

    有妇人在甲板上大哭,“我的儿呀,我的儿呀。”

    梨云看着要糟,落水的人最忌瞎扑腾,反倒沉得更快。

    来不及多想,梨云跳到了水里,她要去救人。

    亏得梨云水性好,河也不算太宽,梨云很快游到了那落水者身边。

    是一个女孩子,正兀自乱折腾着,眼见就没力气了。

    梨云游到后面,从她背后绕过一边胳膊抓住了另一只手,带着她努力朝大船游了过去。

    船上人见是一位姑娘救了自家小姐朝这里游来,早有几个壮硕的婆子妇人握着杆子伸了过来。梨云抓住杆子,船上的人连拉带拽把两人拉上了船。

    一时有丫鬟婆子围了过来,拿披风的拿披风,上前扶人的扶人,把两人围在了中间。

    透点风啊喂!

    梨云马上想到了,是这家子人怕小姐落水身子都湿了叫外人看见了,这可是大防。

    忙接过披风披在了身上,再看那位小姐,也是被裹住了披风,看情况好像还行,没喝多少水,人也清醒着。

    幸好我救得急时,也幸亏我会游泳也知道如何救人,要不也是玩完了。梨云暗自庆幸。

    “我的儿,你怎么样?”一位夫人上前哭着问道,看来是这女孩子的母亲了。

    “这位夫人,小姐落了水,就怕会受凉,还是快点换上干衣裳才是。”

    “对对。”那夫人忙指挥着众人把小姐扶进船舱里,又对梨云道:“多谢姑娘救命之恩,快先进去换了衣裳再说。”

    梨云点点头,跟着众人进了船舱。看看四周应该也是秋季的样子,天不算太凉,可是湿衣裳穿久也是要命。

    船舱很大,看来是位富贵人家。再看看众人打扮像是清朝汉家的装扮,梨云不由暗喜,难道真是穿了回来不成!

    婉拒了丫鬟的帮助,梨云进了一间舱室自己换好了衣裳,又叫丫鬟找来布袋子把湿衣裳装了起来放好,这可是现代的衣裳,不想被人发现只能藏好了。

    丫鬟端来温水梳洗一番,这才走了出来。

    “姑娘,我们夫人请您过去。”丫鬟引着梨云去了待客的舱室。

    见梨云进了门,一屋子人都站了起来,那位夫人满面堆笑,“恩人,快快请里面坐。”

    梨云微微一笑,“夫人您客气。”跟着那夫人进了里面,在客座上坐了下来。

    那夫人仔细打量着梨云,原先忙乱中没细看,只觉得衣衫褴褛的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没想到竟像那富贵人家出来的。

    再看身上穿的是匆忙中找到的丫鬟的衣裳,那夫人不由讪笑一下,“没有合适恩人的衣裳,只能叫您凑合着穿一下了。”

    “没事。夫人不用客气。”梨云却不太在意这些,本来还愁那身现代的衣裳没法子换呢,这回正好换下了。

    有丫鬟端了一碗茶来,那夫人道:“您先喝了这碗姜茶再说话。”

    梨云也怕受了凉,也没多客气,道了声谢便接过姜茶喝了。

    这时那位落水的小姐也换好了衣裳过来了,一看也就十五六岁的模样,是个乖巧的孩子。

    夫人先叫闺女喝了姜茶才又说话,“快过来,给恩人磕头谢救命之恩。”

    小姐答应了,依言过来要给梨云磕头。

    梨云忙起身,“实不敢受此礼,不过是遇到了顺手的事罢了。”

    夫人却知道这是谦虚的话,本来会水的女子就少,又要顾忌闺女的名节,再耽搁下去人就没命了。

    这样的救命之恩不是磕个头就能还了的。

    梨云拗不过,坐在那里受了一礼。

    那夫人又自我介绍了一番,原来是这家人姓李,夫妻两个带着闺女从家乡回京城。“外子上岸办事去了,没想到就出了这个事情,幸好遇到姑娘,真真是老天有眼。”

    “夫人您不必客气才好。”梨云笑道,又思量着人家都自报家门了,自己也该说说了。

    这里可能是清朝,就是不知现在是哪个皇帝当政,梨云这个名字怕是不能再说了。

    梨云想到了看到的那个李家村,一时计上心来。

    给自己安了个李云的名字,家在李家村,村里遭了洪水和家人走散了。

    “家里人都不在了……”想起爷爷奶奶,又想起了胤禛,梨云的眼眶都红了。

    李夫人见梨云要哭却努力忍住的样子,动了恻隐之心,“姑娘也是苦命的人。”

    顿一顿又道:“姑娘若是不嫌弃,跟着我们也好。”

    正说着,就听外面有人在喊:“二爷回来了,二爷回来了。”

    李夫人对梨云道,“是外子回来了。”

    叫梨云先稍坐片刻,自己去迎人了。

    梨云仔细看看四周的家具摆设,更加确定这是个富贵人家。那李夫人又说是回京城,要不自己就应下来留在李家,去了京城再作打算。

    当下打定了主意,就等那李夫人回来了。

    这时那李二爷知道了闺女落水被救的事,于情于理都要过来谢一谢恩人。

    “谢恩人救了小女一命。”李二爷笑着朝梨云拱手行礼。

    梨云见这人倒也相貌堂堂不似那奸坏之徒,稍稍放下心来,“李爷客气。”

    当下分了宾主落座,李二爷再细看看梨云,心里却犯了嘀咕,这姑娘怎么看着有些面善呢。不该呀,应该没见过才是。

    “在下李诚,听夫人说姑娘家遭了难,姑娘可有何打算?”李诚道,“姑娘若是不嫌弃可跟着夫人一起,等到了京城再做打算也不迟,也好叫李某报答恩救命之恩。”

    梨云沉吟不语,心中暗自琢磨,自己如今也没个去处,跟着他们倒也还好,到了京城就算找不到胤禛,再另谋生路也比现在强。就是和这李家确实是萍水相逢,不知根底呀。

    李诚似也看出了梨云的犹豫,又笑道:“姑娘别担心,要说我们李家也是有点名气的,家兄李卫,如今蒙圣恩升了职,正四品的盐驿道……”

    李卫!梨云听得心里一跳,难道是雍正时的李卫不成!差点要脱口问出,现在是雍正几年。

    梨云这边暗自心惊,李诚那边也是一拍大腿,想起来了,为什么觉得这姑娘面善!

    当下对梨云的挽留又多了几分热切,“姑娘放心就是,我们李家是正经人家……”

    “好,恭敬不如从命。”梨云答道。

    啊,答应了呀!

    “好!好!”李二爷高兴地连说好。

    李夫人也很是高兴,“这样才好。”

    又叫了丫鬟过来,陪梨云去歇息。

    李二爷叫停了船,李夫人派人去岸上给梨云采办衣裳。

    不一会,丫鬟抱着衣裳过来,“姑娘,夫人说了,姑娘将就着穿,等回京了再重新置办。”

    “麻烦姑娘代我谢过夫人。”梨云也没多客气,接了衣裳。

    如今梨云一人住在这舱室里,倒也便利,又去把原来那包衣裳拿了过来,找个机会剪碎扔了。

    又套了夫人派来丫鬟的话,知道如今正是雍正元年。

    雍正!元年!

    梨云又惊又喜。没想到自己真又回来了,而这一别竟是隔了十多年,胤禛也当了皇帝。

    只是不知,自己又穿回来的清朝还是不是原来那一个,胤禛是不是还是当初的胤禛。

    一路无话。

    行路多日,终于到了京城。

    站上京城的路上,梨云才觉得踏实起来,离胤禛又近了一些。

    李家人口简单,李诚没有妾室,李夫人育有一儿一女。一家四口,父母都已去世。和兄长李卫虽然分了家,但兄弟处得好倒也家庭和睦。

    梨云便在李诚家住了下来。

    李夫人又提议,既然都姓李,又是过了命的交情,不如认了干亲。

    梨云倒无不可,正想搭着李家的交情看能不能见一见胤禛,便应承了下来。

    李诚认了梨云做妹妹,梨云便对二人以兄嫂相称,李家的两个孩子叫梨云姑姑。

    梨云和一家子处得倒也和美。

    到了年下,李卫回了京。李诚听说兄长回来了,连忙去找兄长。

    两兄弟没了父母,李卫对这个弟弟倒也不错,很是提携。李诚如今可以说是靠着兄长过日子。

    “大哥,你可记得那回在你家看得那画像?”李诚问过兄长安,直奔话题。

    “什么画像?”李卫一时没想起来。

    “就宫里的,苏总管……”

章节目录

清穿之宫女与四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倚微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倚微风并收藏清穿之宫女与四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