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如黛,垂柳如桥,白云出轴,倦鸟归巢 ”是一幅灵动的水墨画,仔细咀嚼起来,有一种清远深美的淡淡的回音,好像蜻蜓点水温柔地一跃而过,我喜欢这样灵动的文字,每当读到这 些,总要把它们抄录在笔记本里,久而久之,我的笔记本里盛了满满的硕果……

    前段时间闲着无事,翻看了以前抄录的几本笔记,发现抄写 的最多的便是张爱玲的句子了。

    认识张爱玲,是从她身穿高领旗袍的一张黑白照片开始。照片里,她的下巴微微扬起,散发出高贵冷艳的气息。

    后来查阅相关资料才知道,这位冷艳孤傲的女子出生于贵族名门,她的外曾祖父是著名朝臣李鸿章,祖父是晚清重臣张佩伦,父亲张廷重则是封建遗少,良好的出身使张爱玲从小就得以享受最好的教育。她三岁会背古诗,七岁会写小说,二十几岁就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小说家。

    初中的时候,买了一本关于她的散文集,里面装帧着她的童年和天才梦。封面和插画都是我喜欢的,只可惜这本书后来在搬迁的时候遗失了,幸运的是里面的故事都还深深的记在脑海里。

    张爱玲是个善于在平凡生活里发现不平凡的女子。她在文章里说:有一段时间,杂志社向她约稿,她迷茫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后来出来的散文题目就叫写什么。

    不论是什么样的题材,只要经了张爱玲的描述,总能生出许多美好和惊艳。

    我尤其喜欢她对电车的那一段描述:“ 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鳝,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鳝,没有完,没有完…… ”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封锁期间的电车,也只有她才能够想得出来。

    十几岁就说出了那句“ 出名要趁早 ”的惊世名言以及“生命是一席华美的袍,爬满了骚子 ”的世故感悟。她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种世俗的旷古的苍凉,这种苍凉和她的经历有关。

    张爱玲虽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到了父亲张廷重这里,家境早已大不如前。据悉,他的父亲是个十足的烟鬼,经常出入妓院、 赌场等烟花场所。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个新时代女性,由于看 不惯父亲的所做所为,便抛下了幼小的张爱玲,和姑姑两个人出国留学,几年后回来便与父亲离了婚。

    不久,张爱玲的父亲就娶了继母孙用蕃。

    十八岁那年,因为继母的原因,张爱玲被父亲暴打关禁闭, 时间长达半年之久。期间,张爱玲身患痢疾,父亲张廷重却拒绝为她请医生看病,张爱玲在痛苦中差点死去。后来,张爱玲得幸逃出张家。从此,便断绝了与张家的关系。

    逃出来的张爱玲无处可去,决定去投奔母亲。可母亲并不欢迎张爱玲的到来。她觉得张爱玲影响了她的生活品质。原本每日的下午茶和周末的约会因为张爱玲只能搁浅,各项生活的开销让母亲整日生活在抱怨当中,她想让张爱玲快点结婚,结了婚就有衣服和零食。

    也许是张爱玲感觉到了母亲的自私。后来她选择了离开母亲的家,从此决定不再踏入。

    不幸的童年和颠沛的少女时代造就了张爱玲世故冷漠的性格,这种世故和冷漠在她的小说里,表现得极为明显。

    她在她事物短篇小说《封锁》给了吴翠远和吕宗桢一个美好的开始,却无时无刻不在透过这对男女,揭露人性的丑恶。她活得太通透了。她能够轻而易举地看穿任何一种本性。但她不会轻易同情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她笔下的人物。

    文章的结尾,张爱玲用了这样一句话总结这段萍水相逢的爱情:

    “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

    封锁结束后,两个原本动心的人就跟死了一样,各奔东西,甚至彼此都忘记了对方的模样以及在车上许下的那些话。

    意识到这一点,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全身不自觉散发出一 股寒意……

    这就是张爱玲,不论她笔下的人物际遇怎样好,怎样坏,她总能置身事外,当冷冷的旁观者。她就像是一个摆渡人,在飘渺的云湖里独自摇杆,将人性的贪婪和弱点摆渡到大众面前,让人从故事里面体会世故,从世故里面读懂人生。

    多么庆幸此生能研读张爱玲的作品,能够知道这个世界上曾有张爱玲这样一位女子存在过。

章节目录

若你是春天,必然花团锦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顾锦衾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顾锦衾并收藏若你是春天,必然花团锦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