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玉神色从容的跟着姜府的丫鬟,走在去往后宅的路上。
她观察着这个不小的宅子,房屋典雅,高耸的围墙、威严的石狮,处处透露着主人的品味。
虽然现在还是冬日,但花园里却有不少她不认识的花还在开放。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却给人一种萧条感,有的地方还能看见白色的灯笼,路上遇到的人也都神色疲惫紧张。
阮玉缓步的走着,她听说这姜府是京城有名的米行商,京城大部分的米粮都是姜府出售,想来有些钱财实力,要不然也不可能在京城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买到这样一个三进的宅子。
带着阮玉的丫鬟是姜夫人身边的大丫鬟彩秋,她看着阮玉神色间不免有些怀疑,前几日府里的老太爷去世,好不容易结束了大家能休息,没想到不到一天的时间,府里却又出了事。
老爷和夫人的独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变的奇奇怪怪的,平日里活泼可爱的孩子变得不正常,嘴里嘟囔着听不懂的话。
晚上的时候还常常手脚着地的到处爬,像是生了怪病,老爷夫人请了不少的大夫却都不管用,府里渐渐地传起了流言,说是老太爷想孙子,想要带走。
夫人极力的压制流言,效果却不怎么好,府里现在人心惶惶的,都感觉遇到了匪夷所思的事情,老爷夫人还忧心唯一的儿子,也都变得憔悴不堪。
两日前夫人听人说太原灵山的玄灵道长来了京城,这位道长名号很响,医术和道术都很好,好多人慕名而去,如今正好来到了京城,夫人赶紧着人去打听,才知道玄灵道长歇脚在城外的云山,赶忙请来帮儿子治病。
但是今日她去外面接来的却是一个年岁不大的姑娘,这姑娘年岁不大,虽却长相美艳,但不媚不妖,皮肤白皙莹润,身材高挑,一身红色的斜襟衣衫,外面罩着狐狸毛大氅,越发衬托的容色妍丽。
听说玄灵道长有一个关门弟子,很得道长的真传,想来这位就是,没想到年纪这样小,也不知医术好不好,他们小公子...
彩秋带着阮玉到了正堂,姜夫人正在翘首以盼,见到彩秋后立刻起身往前奔去,但却见跟在彩秋身后的是一个姑娘,立在了原地,但片刻反应过来就知道这是玄灵道长的关门弟子了,她皱了下眉,但还是立刻上前道:“姑娘可是玄灵道长的弟子?”
阮玉见姜夫人面色有异,就知道姜夫人是见她年纪小,不相信她,但是没关系,她自小就开始跟着师傅学习医术与祝由术,平日里也随着师傅到处行医,碰见不相信她的人有很多,她已经习惯了。
而这次来京城一是因为师傅接到了一个朋友的传信,另一个就是她父亲升官了。
她父亲原来是太原的通判,因为查出了贪污大案立了功,被皇帝调任到了京城,去礼部任从三品侍郎,他们一家子就都搬到了京城。
师傅去云山见朋友,就把姜府的事情交给了她。
阮玉颔首:“请夫人带我前去看一看病患!”
姜夫人带着阮玉前往儿子的院子。
阮玉到了姜府小公子的院子,看这周围冷清的样子,皱了皱眉,但是却也什么都没说,跟着姜夫人进到了内室。
阮玉上前打量着床上的男孩,年纪大约五岁左右,脸色正常,看不出生病的迹象,但是人被按着却还在不断地挣扎,阮玉上前摸了摸小男孩的肚子,凝神仔细的观察起了他。
男孩的双手虎口处有被啃咬过得痕迹,嘴里也不断地吐着口水泡,一些口水已经顺着嘴角留到了衣服上。
一旁的姜夫人见阮玉不出声,急的直搓手,小心的询问:“姑娘,可看出什么了?”
这可是她唯一的儿子,因为生这个孩子的时候,她伤了身子,将来也不会再有孩子了,她不能接受失去这个孩子的代价。
姜老爷也在一旁,他一直在儿子的屋子里看着孩子。
现在儿子只要没人看着就会到处乱跑,他们都不放心,而夫人见儿子这样很伤心,所以前去接待的事情他就交给了自己的夫人,而他就要留在了屋子里看着儿子。
见夫人出声询问,他虽然也着急,却还是能稳得住的,拉了拉她的袖子,示意她别急。
阮玉这时也观察完,见夫妻俩着急,也没再耽搁,“夫人放心,我先看看,你们可以放开小公子了。”
姜夫人皱眉,不知道这个姑娘要干什么,但姜老爷却道:“好的,麻烦姑娘了。”说着示意家仆放开儿子。
阮玉没管他们,床上的孩子一脱离压制立刻就要翻身,阮玉立刻顺势把他翻了过来,一手就按在男孩的腰上,另一只手拿起一旁的引枕轻轻的放在手按下的地方,男孩瞬间不动了。
阮玉找了个小圆凳子坐在床边,拿起男孩子的小胳膊认真的把起了脉。
阮玉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在师傅身边,那时候她刚出生没多久,整日里哭闹,而且哭声是越来越弱,父母寻遍了名医都没有找到病因,最后经人指点,去了灵山找了玄灵道长也就是她师傅。
玄灵道长看过后就对着她父母说这孩子是缺少福气,要想能活得长,就要积攒福气来延寿,最后不知道父母是怎么想的,就把她留给了师傅。
之后她就跟着师傅在山上生活,习医习武,学习祝由术。
师傅说祝由之术是在上古时代就出现了,最早见于医书《素问》。
“众生多疾,药石难医,罕有无疾而终。
轩辕黄帝随感,夜观天象,俯察民心,令左使仓颉,创祝由十三术。
祝由之术,无需针灸问药,易换其精神,变其气场,施术于无形”
而祝由术这个词也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
也就是说,祝由术是通过咒语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原因和结果的方法。
二是指“祝”者福也,“由”者生命之本也。也就是说,祝由术是通过福气来增强和保护生命之本的方法。
所以当时师傅知道父母把自己交给他,师傅也没有拒绝,学习祝由术救人也能增加福气的。
她自己受益后,也跟着师傅走了很多地方,见过很多因为讳疾忌医,或者不相信祝由术,而耽误病情失去了生命的人。
所以她就想要把祝由术恢复到以前的盛况,不让人们在误会“它”。
阮玉给男孩把过脉后,起身走到桌子旁,拿起一叠黄纸摆好,又拿起一个纯银打造的小瓶子,倒出些朱砂放在茶碗里,准备好这两样又把随身带着的不知道是什么做成的香点燃。
她拿起笔沾了些朱砂开始在黄纸上写写画画。
做完这一切后,把符纸在熏香上过了个来回点燃,放在碗里,等烧成灰烬后加了些茶水,端起后小心的喂给了男孩。
男孩喝进了符水,阮玉把压在他身上的引枕拿走,把孩子小心地翻了过来,这时候男孩已经慢慢的睡着,不在挣扎了。
她做完这一切后,看向围在床边的众人:“姜老爷还请让出些位置,我要开始医治令公子了。”
姜老爷点头,扶着姜夫人一众人慢慢的退开,把位子让了出来。
阮玉见人都让开后,把身上的斗篷退了下来,站在床边凝视着那个小小的孩子。
姜夫人见状,不知道这是什么治疗手段,疑惑地看向自己的夫君,无声的询问。
姜老爷隐约知道些,但是还没等他开口,阮玉已经开始动了起来。
女子身穿一身水红色的斜襟襦裙,襦裙迤地,系带轻轻的拢着那不堪一握的细腰,身姿轻盈如风,仿佛飘逸的仙子在翩翩起舞,每一个转身、每一个跳跃都充满了无尽的魅力。
“天地自然,秽气分散。洞中玄虚,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灵宝符命,普告九天...”
阮玉边跳边念,等一套动作下来,累的轻轻的喘了口气。
“姜老爷,医治已经结束了。”说着走到桌边把东西都收拾好,表明三日后再来。
姜夫人闻言,不放心的询问这就结束了,可需要注意些什么?
阮玉道不需要特意注意什么,等三日后她再过来就好,现在孩子已经睡下,他们可以去看看孩子了。
姜老爷和姜夫人闻言开心不已,连忙去看孩子,都没顾得的上送一送阮玉,还是彩秋稳妥,送着阮玉离开。
阮玉看着夫妻俩开心的神色,虽然很累,但也由衷地的高兴,她希望以后她可以医治更多的人。
离开姜府后阮玉就去了位于京城东面的侍郎府,这里是她们的新家,宅子是皇帝赐下,前后有快五进,他们一家住在这里实在是够宽敞的了。
因为父亲只有母亲一个妻子,没有任何姬妾,而孩子也只有她和哥哥两人,丫鬟仆人也不多,因为她父亲母亲都致力于做善事帮她积福,所以伺候的人不多。
阮玉刚进家门就见到母亲正在等着自己,这回进京他们没有一起,父亲母亲和哥哥先到,而她和师傅是忙完了一起病患后才赶了过来,她直接就去了姜府,现在才见到母亲。
“玉儿,想死娘了,快来让娘看看。”阮夫人见到多时未见的小女儿,激动的忙上前把阮玉搂在了怀里。
拉着阮玉就到给她安排的新住处:“玉儿,看看满不满意,有什么地方不喜欢娘在给你换。”
阮玉接受母亲的热情,看过住处后表示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是她平日里也不怎在家里,都是和师傅到处走,所以对住处什么的也不怎么在意。
“娘,父亲和哥哥呢?”
阮夫人拉着女儿到了她房里,母女两人挨着坐了下来。
“你父亲去礼部报道,这几日比较忙,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你哥哥去国子监进学,平日就在那里住下,家里现在就我一人。”
说着说着阮夫人不怎么开心了,女儿因为身体的原因时常在玄灵道长身边,儿子也长大了,明年就要应试,现在学业也忙了起来,丈夫被调到了京城,也是忙的不见人,家里一下子就冷清了下来。
“这次在家里能多待几日吗?”阮夫人身体前倾,仰着脸希翼的看着阮玉。
阮玉点了点头:“能在家里呆上几日,等师傅离开后,我在跟着走。”
阮夫人瞬间开心了起来,拉着阮玉给她量身子做衣裳,又问阮玉都喜欢什么首饰,说是在京城不比在太原,要有几个撑得起的首饰衣裳,到时候定是要见一见京城里各个官宦夫人的。
阮玉无奈,但是还是任由阮夫人折腾了,阮玉在家里的这三日,阮夫人给她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全部重新做了好看的衣裳和首饰。
第三日早上阮玉和阮夫人禀报过后来到了姜府。
但是到了姜府,阮玉却见到前几日没来的急撤下的白灯笼又重新挂了回去。
阮玉正要上前询问,这时门内出来一人。
她观察着这个不小的宅子,房屋典雅,高耸的围墙、威严的石狮,处处透露着主人的品味。
虽然现在还是冬日,但花园里却有不少她不认识的花还在开放。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却给人一种萧条感,有的地方还能看见白色的灯笼,路上遇到的人也都神色疲惫紧张。
阮玉缓步的走着,她听说这姜府是京城有名的米行商,京城大部分的米粮都是姜府出售,想来有些钱财实力,要不然也不可能在京城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买到这样一个三进的宅子。
带着阮玉的丫鬟是姜夫人身边的大丫鬟彩秋,她看着阮玉神色间不免有些怀疑,前几日府里的老太爷去世,好不容易结束了大家能休息,没想到不到一天的时间,府里却又出了事。
老爷和夫人的独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变的奇奇怪怪的,平日里活泼可爱的孩子变得不正常,嘴里嘟囔着听不懂的话。
晚上的时候还常常手脚着地的到处爬,像是生了怪病,老爷夫人请了不少的大夫却都不管用,府里渐渐地传起了流言,说是老太爷想孙子,想要带走。
夫人极力的压制流言,效果却不怎么好,府里现在人心惶惶的,都感觉遇到了匪夷所思的事情,老爷夫人还忧心唯一的儿子,也都变得憔悴不堪。
两日前夫人听人说太原灵山的玄灵道长来了京城,这位道长名号很响,医术和道术都很好,好多人慕名而去,如今正好来到了京城,夫人赶紧着人去打听,才知道玄灵道长歇脚在城外的云山,赶忙请来帮儿子治病。
但是今日她去外面接来的却是一个年岁不大的姑娘,这姑娘年岁不大,虽却长相美艳,但不媚不妖,皮肤白皙莹润,身材高挑,一身红色的斜襟衣衫,外面罩着狐狸毛大氅,越发衬托的容色妍丽。
听说玄灵道长有一个关门弟子,很得道长的真传,想来这位就是,没想到年纪这样小,也不知医术好不好,他们小公子...
彩秋带着阮玉到了正堂,姜夫人正在翘首以盼,见到彩秋后立刻起身往前奔去,但却见跟在彩秋身后的是一个姑娘,立在了原地,但片刻反应过来就知道这是玄灵道长的关门弟子了,她皱了下眉,但还是立刻上前道:“姑娘可是玄灵道长的弟子?”
阮玉见姜夫人面色有异,就知道姜夫人是见她年纪小,不相信她,但是没关系,她自小就开始跟着师傅学习医术与祝由术,平日里也随着师傅到处行医,碰见不相信她的人有很多,她已经习惯了。
而这次来京城一是因为师傅接到了一个朋友的传信,另一个就是她父亲升官了。
她父亲原来是太原的通判,因为查出了贪污大案立了功,被皇帝调任到了京城,去礼部任从三品侍郎,他们一家子就都搬到了京城。
师傅去云山见朋友,就把姜府的事情交给了她。
阮玉颔首:“请夫人带我前去看一看病患!”
姜夫人带着阮玉前往儿子的院子。
阮玉到了姜府小公子的院子,看这周围冷清的样子,皱了皱眉,但是却也什么都没说,跟着姜夫人进到了内室。
阮玉上前打量着床上的男孩,年纪大约五岁左右,脸色正常,看不出生病的迹象,但是人被按着却还在不断地挣扎,阮玉上前摸了摸小男孩的肚子,凝神仔细的观察起了他。
男孩的双手虎口处有被啃咬过得痕迹,嘴里也不断地吐着口水泡,一些口水已经顺着嘴角留到了衣服上。
一旁的姜夫人见阮玉不出声,急的直搓手,小心的询问:“姑娘,可看出什么了?”
这可是她唯一的儿子,因为生这个孩子的时候,她伤了身子,将来也不会再有孩子了,她不能接受失去这个孩子的代价。
姜老爷也在一旁,他一直在儿子的屋子里看着孩子。
现在儿子只要没人看着就会到处乱跑,他们都不放心,而夫人见儿子这样很伤心,所以前去接待的事情他就交给了自己的夫人,而他就要留在了屋子里看着儿子。
见夫人出声询问,他虽然也着急,却还是能稳得住的,拉了拉她的袖子,示意她别急。
阮玉这时也观察完,见夫妻俩着急,也没再耽搁,“夫人放心,我先看看,你们可以放开小公子了。”
姜夫人皱眉,不知道这个姑娘要干什么,但姜老爷却道:“好的,麻烦姑娘了。”说着示意家仆放开儿子。
阮玉没管他们,床上的孩子一脱离压制立刻就要翻身,阮玉立刻顺势把他翻了过来,一手就按在男孩的腰上,另一只手拿起一旁的引枕轻轻的放在手按下的地方,男孩瞬间不动了。
阮玉找了个小圆凳子坐在床边,拿起男孩子的小胳膊认真的把起了脉。
阮玉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在师傅身边,那时候她刚出生没多久,整日里哭闹,而且哭声是越来越弱,父母寻遍了名医都没有找到病因,最后经人指点,去了灵山找了玄灵道长也就是她师傅。
玄灵道长看过后就对着她父母说这孩子是缺少福气,要想能活得长,就要积攒福气来延寿,最后不知道父母是怎么想的,就把她留给了师傅。
之后她就跟着师傅在山上生活,习医习武,学习祝由术。
师傅说祝由之术是在上古时代就出现了,最早见于医书《素问》。
“众生多疾,药石难医,罕有无疾而终。
轩辕黄帝随感,夜观天象,俯察民心,令左使仓颉,创祝由十三术。
祝由之术,无需针灸问药,易换其精神,变其气场,施术于无形”
而祝由术这个词也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
也就是说,祝由术是通过咒语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原因和结果的方法。
二是指“祝”者福也,“由”者生命之本也。也就是说,祝由术是通过福气来增强和保护生命之本的方法。
所以当时师傅知道父母把自己交给他,师傅也没有拒绝,学习祝由术救人也能增加福气的。
她自己受益后,也跟着师傅走了很多地方,见过很多因为讳疾忌医,或者不相信祝由术,而耽误病情失去了生命的人。
所以她就想要把祝由术恢复到以前的盛况,不让人们在误会“它”。
阮玉给男孩把过脉后,起身走到桌子旁,拿起一叠黄纸摆好,又拿起一个纯银打造的小瓶子,倒出些朱砂放在茶碗里,准备好这两样又把随身带着的不知道是什么做成的香点燃。
她拿起笔沾了些朱砂开始在黄纸上写写画画。
做完这一切后,把符纸在熏香上过了个来回点燃,放在碗里,等烧成灰烬后加了些茶水,端起后小心的喂给了男孩。
男孩喝进了符水,阮玉把压在他身上的引枕拿走,把孩子小心地翻了过来,这时候男孩已经慢慢的睡着,不在挣扎了。
她做完这一切后,看向围在床边的众人:“姜老爷还请让出些位置,我要开始医治令公子了。”
姜老爷点头,扶着姜夫人一众人慢慢的退开,把位子让了出来。
阮玉见人都让开后,把身上的斗篷退了下来,站在床边凝视着那个小小的孩子。
姜夫人见状,不知道这是什么治疗手段,疑惑地看向自己的夫君,无声的询问。
姜老爷隐约知道些,但是还没等他开口,阮玉已经开始动了起来。
女子身穿一身水红色的斜襟襦裙,襦裙迤地,系带轻轻的拢着那不堪一握的细腰,身姿轻盈如风,仿佛飘逸的仙子在翩翩起舞,每一个转身、每一个跳跃都充满了无尽的魅力。
“天地自然,秽气分散。洞中玄虚,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灵宝符命,普告九天...”
阮玉边跳边念,等一套动作下来,累的轻轻的喘了口气。
“姜老爷,医治已经结束了。”说着走到桌边把东西都收拾好,表明三日后再来。
姜夫人闻言,不放心的询问这就结束了,可需要注意些什么?
阮玉道不需要特意注意什么,等三日后她再过来就好,现在孩子已经睡下,他们可以去看看孩子了。
姜老爷和姜夫人闻言开心不已,连忙去看孩子,都没顾得的上送一送阮玉,还是彩秋稳妥,送着阮玉离开。
阮玉看着夫妻俩开心的神色,虽然很累,但也由衷地的高兴,她希望以后她可以医治更多的人。
离开姜府后阮玉就去了位于京城东面的侍郎府,这里是她们的新家,宅子是皇帝赐下,前后有快五进,他们一家住在这里实在是够宽敞的了。
因为父亲只有母亲一个妻子,没有任何姬妾,而孩子也只有她和哥哥两人,丫鬟仆人也不多,因为她父亲母亲都致力于做善事帮她积福,所以伺候的人不多。
阮玉刚进家门就见到母亲正在等着自己,这回进京他们没有一起,父亲母亲和哥哥先到,而她和师傅是忙完了一起病患后才赶了过来,她直接就去了姜府,现在才见到母亲。
“玉儿,想死娘了,快来让娘看看。”阮夫人见到多时未见的小女儿,激动的忙上前把阮玉搂在了怀里。
拉着阮玉就到给她安排的新住处:“玉儿,看看满不满意,有什么地方不喜欢娘在给你换。”
阮玉接受母亲的热情,看过住处后表示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是她平日里也不怎在家里,都是和师傅到处走,所以对住处什么的也不怎么在意。
“娘,父亲和哥哥呢?”
阮夫人拉着女儿到了她房里,母女两人挨着坐了下来。
“你父亲去礼部报道,这几日比较忙,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你哥哥去国子监进学,平日就在那里住下,家里现在就我一人。”
说着说着阮夫人不怎么开心了,女儿因为身体的原因时常在玄灵道长身边,儿子也长大了,明年就要应试,现在学业也忙了起来,丈夫被调到了京城,也是忙的不见人,家里一下子就冷清了下来。
“这次在家里能多待几日吗?”阮夫人身体前倾,仰着脸希翼的看着阮玉。
阮玉点了点头:“能在家里呆上几日,等师傅离开后,我在跟着走。”
阮夫人瞬间开心了起来,拉着阮玉给她量身子做衣裳,又问阮玉都喜欢什么首饰,说是在京城不比在太原,要有几个撑得起的首饰衣裳,到时候定是要见一见京城里各个官宦夫人的。
阮玉无奈,但是还是任由阮夫人折腾了,阮玉在家里的这三日,阮夫人给她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全部重新做了好看的衣裳和首饰。
第三日早上阮玉和阮夫人禀报过后来到了姜府。
但是到了姜府,阮玉却见到前几日没来的急撤下的白灯笼又重新挂了回去。
阮玉正要上前询问,这时门内出来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