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孙元化的来信

    紫禁城,乾清宫。

    一阵诵读的声音从暖阁中传来。

    “臣孙元化上表,臣于十月十三日从上海启程南下,经半个月航行,在台湾大员停靠补给水源。后启程于十一月三日抵达澳门,抵达后便将一路见闻写于题本给陛下汇报,不敢怠慢。”

    朱由校坐在龙椅上,一边用手指有节奏的敲打着椅托,一边听张昶的诵读。

    这是孙元化出发以后第二封题本了,由于朱由校专门提醒过通政司,所以题本一送到通政司,就立马被送到朱由校御案前。

    朱由校一看到题本就猜到他应该到了澳门,当即就让张昶念了起来。

    只是这才听邻一句话,孙元化就给自己的一个大大的惊喜,船队在前往澳门的路上,居然还专门在台湾停靠。

    “十一月三日到的澳门,张昶,今日是几日?”

    他一听日期,顿时来了兴趣,心中慢慢盘算起了日期。

    “主子,今日是初七,明日就是腊八了。”

    “初七~”

    听到这话,朱由校顿时在心里算了起来。孙元化十一月初到澳门,那从澳门送题本到京城最多也就一个月,这让朱由校不由暗暗惊奇。

    要知道在明代广东前往北京很是麻烦,开海以前有陆路、水路两个选择。

    陆路一般是越南岭、经两湖、河南到北京;水路则是经江西或湖南,沿长江东下,至江苏,由大运河北上。陆路很慢,一般需要三、四个月时间,水路倒是快,但也要两月左右。

    而孙元化的题本居然一个月就能够到达,可能走的是海路,直接北上经过南直隶到津卫,一路没有阻碍才会这般快。

    “这个孙元化倒是有心,知道朕想知道他的沿路见闻,这写题本跟送题本的效率倒是极快,一刻都不耽误。”

    “那是,孙大人可是陛下钦点的钦差大臣,陛下什么,他定是铭记在心,不敢遗忘。”

    听着张昶的马屁,朱由校呵呵一笑,随即点点头:

    “你就会好话,好了,你继续念,朕要看他去台湾跟澳门究竟有啥新奇的玩意。”

    张昶见状便不再言语,连忙耐心地继续读起来。

    朱由校靠在椅子上,一边听讲,一边闭目养神。随着张昶的讲述,朱由校缓缓睁开眼,脸上的惊喜之色也越来越浓。

    孙元化抵达台湾后,是在台南的大员港登陆的。

    在登陆以前,他对台湾的很是很了解,原本以为现在的台湾是荒无人烟的,但去了以后发现并非如此。

    大员这个地方是一个港口,等他们停靠完毕后,就有两个汉冉船上,引他们到台窝湾居住。

    等他们下船以后,就发现里面的有许多汉人,还饲养着山羊和猪、牛等牲口。

    经过询问得知,这里的汉人大多是从福建过来的,有些已经住了许多年了,甚至还有些汉人与当地土人住在一起,结为夫妻,生儿育女。

    孙元化知道皇帝有移民台湾的想法,于是趁着在岛上的时间,经常在港口走动,询问当地汉人为何来此。

    当地汉人早在嘉靖、万历年间,这边就有人住了。

    最先来的是渔民,他们以往在澎湖列岛捕鱼,接着又到台湾中南部的魍港一带,然后扩展到鸡笼、淡水等北部渔场,为了方便补给,就开始渔民在岛上搭寮居住,让这里慢慢开始有了人烟。

    他们原本还想着短期住呢,但没想到台湾虽然贫苦,但土地肥沃,还没有官府收税,就开始在岛上长期居住起来。

    而台湾另一边的福建土地贫瘠,灾害频发,许多人活不下去,见台湾有人住,就逃难逃到了台湾。

    所以台湾并不是荒无人烟,是一块不毛之地,反而现在在里面的汉人还不少。

    孙元化大概估计了下,在台南大员港的汉人有上千人。

    这还只是大员港,据在台湾的北部还有许多渔夫居住,估计其他地方也有数百人吧。

    并且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大员港口还不时有商船来此。

    据他的打听,每年至少有十多艘漳度商船往返于台澎各港口,从事两岸的贸易活动,拿着玛瑙、瓷器、布、盐、铜簪环等货,交换当地出产的鹿脯和皮、角。

    想到这里朱由校不由感慨起来,自己真的是觑古人了。

    以前航海技术不发达,台湾自然去的少,现在航海技术发达了,台湾也不远,去的人也自然多了起来,现在是既有人,商贸也颇为繁荣。

    朱由校想到这里也高兴,他们在台湾这么长时间对其环境甚是熟悉,到时候等朝廷去台湾的话,不至于两眼一抹黑了。() ()

    伴随着张昶的讲解,孙元化给朱由校带来的惊喜也越来越多。

    孙元化这次不仅给自己实地考察了下台湾,还亲自看了下当地汉人种的庄稼,真的是不去不知道,去了一看吓一跳,台湾的土壤甚是肥沃。

    在大员港的大多是渔民,不擅长耕种。他们闲暇时就烧荒耕种,简单犁田直接播种,之后便不管了,任由其自生自灭。

    这种耕作方式在福建等地估计早就被骂死了,但饶是如此,在台湾耕种的收获,却比福建那边耕种得更多,可谓是倍增。

    因此孙元化写到这里,也不禁感叹起来。

    当地的汉民在台地一年耕,可余七年食,台湾真的是余粮栖亩,庶物蕃盈,如果朝廷能多加移民,把这些地全部利用起来,那哪怕是弹丸之岛,也可以与中原比肩。

    这才是朱由校最为感兴趣,也是最关心的事情。

    孙元化所谓“台地一年耕,可余七年食”的话,他是不信的。但台湾的气候可以让粮食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是没问题。

    更别其西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土地还大多是水稻土,种植稻米、甘蔗、茶叶等正合适。除此以外森林茂密,硫磺藤蔓,糖醋,鹿皮,应有尽有,是富庶之地。

    更为关键的是,台湾大部都处于热带,在现在整个大明处于冰河期,气温骤降的情况下,台湾这个地理条件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孙元化这么一实地考察,让朱由校信心大增,更加坚定了他鼓励百姓移民台湾的决心。

    只是此时还有最后一件事情需要考虑,便是海盗问题。

    “张昶,你去把之前朕让搜集关于台湾的文稿汇总拿过来。”

    自从打定主意要鼓励移民台湾后,朱由校对台湾的事情很上心。

    之前曾让翰林院把大明朝官员题本中,关于台湾记载最重要的一一摘录,做成了一个合集。等做好以后他就才发现大明早就对大明有了解,不过了解的不多,关于台湾的记载,大多是这里是一个海盗窝。

    由于其地理位置很不错,距离福建又近,因此一直有海盗聚集于此。

    嘉靖三十三年,福建布政司奏报,有名为陈老的海盗“结巢澎湖”。到了嘉靖四十二年,海盗林道乾逃入台湾,俞大猷率军追至澎湖,因水道迂曲,不敢冒进,留偏师驻守澎湖,派兵到鹿耳门等地追缉,林道乾终于从大员遁去占城。

    道隆庆年间,兵部侍郎刘涛会同广东巡抚熊桴、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围剿广东海盗曾一本,但其见状迅速跑路,突围北上,准备到澎湖或台湾建立新的基地。

    甚至万历二年也有类似事迹,着名海盗林凤被福建总兵胡守仁打败后,撤至澎湖。随后林凤又自澎湖转往台湾香港,再西渡台湾海峡至福建、广东沿海,继续进行走私贸易活动。

    此事被福建布政司发现后,再次集结水师出兵征讨,并传谕“东番”合剿,使林凤不得不率领六十多艘大船逃往吕宋。

    这些信息哪怕朱由校已经看了很多遍了,但还是头疼不已。

    朝廷一直对澎湖、台湾等地疏于管理,致使这两地等地经常被海盗所占据。

    朝廷哪怕后知后觉,设置过澎湖巡检司加强澎湖防务,派战船随时察视台湾,海盗还是屡剿不净。

    现在也是如此,孙元化在题本中就提及了海盗一事,当地的汉人,台湾北边就有海盗居住,今年年中还来了一个大海盗,已经在那边安营扎寨,设立据点了。

    除此以外他还听佛朗机人也经常乘船前来贸易,甚至还暗中观察地形,所图甚大。

    朱由校想到这里不由的摇摇头,缓缓道:

    “这台湾以后怕是越来越热闹了。”

    一旁的张昶不明所以,他知道皇帝为何这么。

    朱由校却不管他,台湾这个地方越来越有意思了。既然这么热闹的地方,怎么能少得了大明呢。

    想到这里,他便自顾自地拿起御案上面的纸笔,开始书写起了诏命。

    大意便是澎湖巡检司为澎湖巡检衙门,由福建指挥使司衙门直辖,定期巡视澎湖、台湾等地,剿灭海盗,维护沿路商船安全。

    同时命内阁给闽浙总督衙门与福建布政司发文,让袁可立派人前往台湾,在台南与台北原本据点的基础上,勘察地形,准备移民事宜。

    他想到这里稍微顿了顿,随即又加了一句:着命祠祭司郎中熊文灿为福建右参议,主掌台湾之事。

章节目录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河蟹道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河蟹道人并收藏朕这大明还有的救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