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朱由校的惊喜
紫禁城,乾清宫。
辽东的战事来的突然,结束的也迅速。
等熊廷弼与杨涟把此事详情写好,制成露布捷报发往北京,朱由校接到捷报时,已是一旬后了。
“京营着实没有辜负朕的前往,还给朕了个大惊喜。赵率教以及孙应元等人功劳一定要记上,到时候要多加赏赐。现在他们应该到辽阳了吧?”
朱由校欣喜的看着手中的露布捷报,脸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当他收到奏报的时候,还微微一愣,暗探果然是黄台吉,跟历史上是一模一样。
他突袭大明腹地这一招,在历史上也搞过,只不过是时间、地点、结果跟现在不尽一样。
崇祯年间,黄台吉面对建虏粮草乏困,人心混乱,因此想要掠夺粮食跟逼迫大明议和。
于是就带着满蒙联军,突破长城,劫掠京畿,直抵北京城下。此事让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大吃一惊,连忙下诏各地勤王,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已巳之变”。
这种出其不意的做法,其实也是黄台吉兵行险招,因为其一旦被明军拖住的话,其后果对建虏不堪设想。
只奈何那个时候崇祯昏招频出,导致黄台吉大掠而归,让建虏回了一波大血。
其后更是纵其偷袭成瘾,屡次发现物资补给窘困之时,就会再次绕道蒙古,撕咬下大明一块肥肉。
可大明就算再有钱,是个血牛,也经不住这般耗血,最后导致大明京畿、山东等地民生凋敝,制度大坏。
所以当朱由校收到这个奏报后,对于黄台吉出兵并不意外,甚至还有种熟悉感。
只不过现在的黄台吉就没有历史上那般走运了,一到辽东就碰到了赵率教、孙应元率领的耀武军两营。虽然他们有一万人马,但还是被京营给顶住了,并且成功等到了援军的到来。
“启禀陛下,根据熊廷弼的奏报,赵率教等人在牛庄堡略微休整后,就率军与俘虏赶赴沈阳,相信现在早已抵达了。并且估计也快抵达辽阳了。”
见皇帝询问,军机大臣张维贤与孙承宗、兵部尚书王在晋等人互望了一眼,张维贤随即躬身回复起来。
这个消息同样令他们感到惊讶,京营战力居然如此强,去年平定叛逆,今年刚出辽东就大败建虏。
如此出众的成绩,让之前对皇帝改革京营有意见的人,统统都闭上了嘴,再也不敢有所怨言。
朱由校闻言也默然地点点头,京营打退了黄台吉的偷袭后。那个被杨涟力荐,名为和顺的女真参将,跟曹变蛟一起出兵,很快就追到了翁吉刺特部驻地。
虽然在到了以后发现黄台吉早已不见了人影。但跟随科尔沁跟内喀尔喀南下劫掠的蒙古人却没有走,他们舍不得掠夺的财物,等和顺等人到的时候,还在打包货物,驱赶人口。
因此被和顺跟曹变蛟抓了个正着,曹变蛟率军率先突进,直扑中军营帐,和顺紧随其后。而那些被俘获的翁吉刺特部见明军来了,也纷纷开始反抗。
于是营中大乱,慌乱之下的科尔沁兵马根本无法组织有效地抵抗,被和顺率人大破其众。
奥巴海等人的五千人兵马,科尔沁的奥巴洪台吉战死,巴林部的色特尔台吉见逃跑无望,当即投降。除了少部分逃跑的外,其余部众见状也不再抵抗,向明军投降。
由此黄台吉出发的时候,带的一万三千人,只有三千多人逃跑返回,剩余一万人,被明军截杀四千人,六千人要么被京营俘获,要么就被和顺等人俘获。
因此这一战可谓是战果丰硕,不仅重挫黄台吉的袭扰辽南的计划,更是让其狼狈而归,他的正白旗的精锐基本上损失完了。而科尔沁和巴林部也遭遇如此重挫,以后对建虏估计也会心怀怨恨。
这个机会朱由校当然不会放过,所谓政治不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科尔沁跟巴林部虽然与建虏关系密切,这次也跟随建虏南下作恶。但我们要对付建虏,还是要少树敌为好。依朕看,可以建议熊廷弼把这一些心归大明的蒙古人放回去。
让他们告诉科尔沁部跟巴林部。我大明的态度是,只要他们愿意再次归顺我大明,那朕可以既往不咎,如果他们冥顽不灵,那就不要再怪我大明手下留情了。”
孙承宗见状面露迟疑之色。
“陛下,这科尔沁与巴林部肆意掠夺翁吉刺特部,阿尔寨与其部众对他们怕是恨之入骨。翁吉刺特部是朝廷对付建虏的重要依仗,如果朝廷招降科尔沁等部,怕引阿尔寨等人不喜,他们万一坏事就麻烦了。”() ()
朱由校一听眉头一皱,他没有想到孙承宗居然会这么想。
“孙爱卿多虑了。就说从去年以来,朝廷帮了翁吉刺特部送了多少粮草,给阿尔寨帮了多少忙。要不是朝廷动手,那个阿尔寨早被宰赛弄死了。朝廷对他们如此优待,不可谓不好,但他们呢。”
朱由校越说越来气,翁吉刺特部的表现着实有些烂泥扶不上墙,要不是自己为了对抗建虏,定不会如此优待他们。
“这次黄台吉南下,兵都到翁吉刺特部家门口了,阿尔寨不仅没有察觉,还没有做任何抵抗就跑了。致使我辽东暴露在黄台吉的面前,如果这次不是恰巧赵率教等人经过,那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孙承宗被这么一说,顿时哑言。觉得皇帝说的确实有些道理,这个翁吉刺特部确实无用,徒浪费钱粮。
一旁的兵部尚书王在晋也是连连点头,他身为兵部尚书,无论是与林丹汗“互盟”,还是拉拢翁吉刺特部,他都不是很赞同。
原因很简单,就是这帮人一直拿钱不干事,徒增耗费。他整日为兵饷发愁,心想有这个钱还不如当作兵饷呢,给这些人作甚。
“陛下所言甚是,依臣看我大明就是对翁吉刺特部太好,导致其如同察哈尔一般,拿钱不干事。现在我军大胜,最好趁这个机会削减翁吉刺特部钱粮,让他们也明白我大明也不是这般好欺负。”
王在晋一说完,一旁的张维贤更是同意。
“确实如此,阿尔寨不喜就让他不喜,没有我大明后面支持,他连翁吉刺特部都掌控不了。如果再能招募巴林部与科尔沁部,正好让其形成竞争之势,也让我大明更好的掌控。”
见在场的大部分人都同意,朱由校顿感欣慰,那就明白此事通过了。至于孙承宗说的惹怒阿尔寨等人的话,他一点都不在乎。
“那此事就这么定了,到时候快点把诏书写好下发。”
“臣等遵旨!”
在朱由校看来,这些蒙古人都是畏威而不怀德。因此不能对其太好,否则他们就会觉得理所应当,并且对大明还不甚恭顺。
因此一定要恩威并施,对于不听话的一定要给予惩戒,不然真当大明是软柿子了。
不过既然说到了此事,他就忍不住想起了林丹汗。此人一直拿着大明的钱却不干事,究竟是何用意,真当大明是冤大头了。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询问孙承宗、王在晋等人道:
“之前朝廷为了对付建虏,曾与林丹汗商议,约定朝廷每年给其四万两的赏银,并开放互市,让其能对付建虏。
但现在都过去两年了,也不见他有什么动向。去年还说要出兵却食言了。去年年末,朝廷又跟其商议,说今年一起出兵对付建虏,不知道还能不能成行。
民间做买卖都讲信誉,而林丹汗贵为蒙古大汗,黄金家族血脉,却连民间的商贾都不如,做事如此不讲信誉,首鼠两端。这让我大明如何信任他,我看再这样下去,这个赏银也不要给了。”
听到皇帝对林丹汗意见如此大,在场众人也不禁思量起来。
兵部尚书王在晋率先站了出来,他早就对林丹汗不满了,皇帝这么做正合他的心意。
“陛下所言甚是,此事本就是王化贞提议的,臣当时便再三反对。现在看来林丹汗此人首鼠两端,拿钱以后,也没有什么真正的作为。这个钱给得着实有些亏了。因此臣奏请再派使者前往察哈尔,再重申赏银一事,如果他还不愿意出兵,那就断其赏银,以示惩戒。”
王在晋的话,朱由校甚是爱听,闻言思虑了一会,立刻点头道:
“此话有理,就这么办。”
先礼后兵,现在察哈尔还有些许利用价值,所以林丹汗听话的话,朱由校不介意继续给钱。但如果他不听话,那就休怪自己不客气了。
再说现在形势逆转,大明强势,建虏屡遭重创。之前林丹汗可能怕建虏不敢打,现在建虏如此弱势。除非林丹汗脑子坏了,不然朱由校想不出什么理由会让他拒绝出兵。
京营大捷,让朱由校的心情好上了不少。
这场大胜的意义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更是多方面的。
有了这一场大胜,以后对付建虏更加从容。也让陈良弼率京营坐镇广宁,整顿辽左的事情更加容易了些。
紫禁城,乾清宫。
辽东的战事来的突然,结束的也迅速。
等熊廷弼与杨涟把此事详情写好,制成露布捷报发往北京,朱由校接到捷报时,已是一旬后了。
“京营着实没有辜负朕的前往,还给朕了个大惊喜。赵率教以及孙应元等人功劳一定要记上,到时候要多加赏赐。现在他们应该到辽阳了吧?”
朱由校欣喜的看着手中的露布捷报,脸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当他收到奏报的时候,还微微一愣,暗探果然是黄台吉,跟历史上是一模一样。
他突袭大明腹地这一招,在历史上也搞过,只不过是时间、地点、结果跟现在不尽一样。
崇祯年间,黄台吉面对建虏粮草乏困,人心混乱,因此想要掠夺粮食跟逼迫大明议和。
于是就带着满蒙联军,突破长城,劫掠京畿,直抵北京城下。此事让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大吃一惊,连忙下诏各地勤王,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已巳之变”。
这种出其不意的做法,其实也是黄台吉兵行险招,因为其一旦被明军拖住的话,其后果对建虏不堪设想。
只奈何那个时候崇祯昏招频出,导致黄台吉大掠而归,让建虏回了一波大血。
其后更是纵其偷袭成瘾,屡次发现物资补给窘困之时,就会再次绕道蒙古,撕咬下大明一块肥肉。
可大明就算再有钱,是个血牛,也经不住这般耗血,最后导致大明京畿、山东等地民生凋敝,制度大坏。
所以当朱由校收到这个奏报后,对于黄台吉出兵并不意外,甚至还有种熟悉感。
只不过现在的黄台吉就没有历史上那般走运了,一到辽东就碰到了赵率教、孙应元率领的耀武军两营。虽然他们有一万人马,但还是被京营给顶住了,并且成功等到了援军的到来。
“启禀陛下,根据熊廷弼的奏报,赵率教等人在牛庄堡略微休整后,就率军与俘虏赶赴沈阳,相信现在早已抵达了。并且估计也快抵达辽阳了。”
见皇帝询问,军机大臣张维贤与孙承宗、兵部尚书王在晋等人互望了一眼,张维贤随即躬身回复起来。
这个消息同样令他们感到惊讶,京营战力居然如此强,去年平定叛逆,今年刚出辽东就大败建虏。
如此出众的成绩,让之前对皇帝改革京营有意见的人,统统都闭上了嘴,再也不敢有所怨言。
朱由校闻言也默然地点点头,京营打退了黄台吉的偷袭后。那个被杨涟力荐,名为和顺的女真参将,跟曹变蛟一起出兵,很快就追到了翁吉刺特部驻地。
虽然在到了以后发现黄台吉早已不见了人影。但跟随科尔沁跟内喀尔喀南下劫掠的蒙古人却没有走,他们舍不得掠夺的财物,等和顺等人到的时候,还在打包货物,驱赶人口。
因此被和顺跟曹变蛟抓了个正着,曹变蛟率军率先突进,直扑中军营帐,和顺紧随其后。而那些被俘获的翁吉刺特部见明军来了,也纷纷开始反抗。
于是营中大乱,慌乱之下的科尔沁兵马根本无法组织有效地抵抗,被和顺率人大破其众。
奥巴海等人的五千人兵马,科尔沁的奥巴洪台吉战死,巴林部的色特尔台吉见逃跑无望,当即投降。除了少部分逃跑的外,其余部众见状也不再抵抗,向明军投降。
由此黄台吉出发的时候,带的一万三千人,只有三千多人逃跑返回,剩余一万人,被明军截杀四千人,六千人要么被京营俘获,要么就被和顺等人俘获。
因此这一战可谓是战果丰硕,不仅重挫黄台吉的袭扰辽南的计划,更是让其狼狈而归,他的正白旗的精锐基本上损失完了。而科尔沁和巴林部也遭遇如此重挫,以后对建虏估计也会心怀怨恨。
这个机会朱由校当然不会放过,所谓政治不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科尔沁跟巴林部虽然与建虏关系密切,这次也跟随建虏南下作恶。但我们要对付建虏,还是要少树敌为好。依朕看,可以建议熊廷弼把这一些心归大明的蒙古人放回去。
让他们告诉科尔沁部跟巴林部。我大明的态度是,只要他们愿意再次归顺我大明,那朕可以既往不咎,如果他们冥顽不灵,那就不要再怪我大明手下留情了。”
孙承宗见状面露迟疑之色。
“陛下,这科尔沁与巴林部肆意掠夺翁吉刺特部,阿尔寨与其部众对他们怕是恨之入骨。翁吉刺特部是朝廷对付建虏的重要依仗,如果朝廷招降科尔沁等部,怕引阿尔寨等人不喜,他们万一坏事就麻烦了。”() ()
朱由校一听眉头一皱,他没有想到孙承宗居然会这么想。
“孙爱卿多虑了。就说从去年以来,朝廷帮了翁吉刺特部送了多少粮草,给阿尔寨帮了多少忙。要不是朝廷动手,那个阿尔寨早被宰赛弄死了。朝廷对他们如此优待,不可谓不好,但他们呢。”
朱由校越说越来气,翁吉刺特部的表现着实有些烂泥扶不上墙,要不是自己为了对抗建虏,定不会如此优待他们。
“这次黄台吉南下,兵都到翁吉刺特部家门口了,阿尔寨不仅没有察觉,还没有做任何抵抗就跑了。致使我辽东暴露在黄台吉的面前,如果这次不是恰巧赵率教等人经过,那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孙承宗被这么一说,顿时哑言。觉得皇帝说的确实有些道理,这个翁吉刺特部确实无用,徒浪费钱粮。
一旁的兵部尚书王在晋也是连连点头,他身为兵部尚书,无论是与林丹汗“互盟”,还是拉拢翁吉刺特部,他都不是很赞同。
原因很简单,就是这帮人一直拿钱不干事,徒增耗费。他整日为兵饷发愁,心想有这个钱还不如当作兵饷呢,给这些人作甚。
“陛下所言甚是,依臣看我大明就是对翁吉刺特部太好,导致其如同察哈尔一般,拿钱不干事。现在我军大胜,最好趁这个机会削减翁吉刺特部钱粮,让他们也明白我大明也不是这般好欺负。”
王在晋一说完,一旁的张维贤更是同意。
“确实如此,阿尔寨不喜就让他不喜,没有我大明后面支持,他连翁吉刺特部都掌控不了。如果再能招募巴林部与科尔沁部,正好让其形成竞争之势,也让我大明更好的掌控。”
见在场的大部分人都同意,朱由校顿感欣慰,那就明白此事通过了。至于孙承宗说的惹怒阿尔寨等人的话,他一点都不在乎。
“那此事就这么定了,到时候快点把诏书写好下发。”
“臣等遵旨!”
在朱由校看来,这些蒙古人都是畏威而不怀德。因此不能对其太好,否则他们就会觉得理所应当,并且对大明还不甚恭顺。
因此一定要恩威并施,对于不听话的一定要给予惩戒,不然真当大明是软柿子了。
不过既然说到了此事,他就忍不住想起了林丹汗。此人一直拿着大明的钱却不干事,究竟是何用意,真当大明是冤大头了。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询问孙承宗、王在晋等人道:
“之前朝廷为了对付建虏,曾与林丹汗商议,约定朝廷每年给其四万两的赏银,并开放互市,让其能对付建虏。
但现在都过去两年了,也不见他有什么动向。去年还说要出兵却食言了。去年年末,朝廷又跟其商议,说今年一起出兵对付建虏,不知道还能不能成行。
民间做买卖都讲信誉,而林丹汗贵为蒙古大汗,黄金家族血脉,却连民间的商贾都不如,做事如此不讲信誉,首鼠两端。这让我大明如何信任他,我看再这样下去,这个赏银也不要给了。”
听到皇帝对林丹汗意见如此大,在场众人也不禁思量起来。
兵部尚书王在晋率先站了出来,他早就对林丹汗不满了,皇帝这么做正合他的心意。
“陛下所言甚是,此事本就是王化贞提议的,臣当时便再三反对。现在看来林丹汗此人首鼠两端,拿钱以后,也没有什么真正的作为。这个钱给得着实有些亏了。因此臣奏请再派使者前往察哈尔,再重申赏银一事,如果他还不愿意出兵,那就断其赏银,以示惩戒。”
王在晋的话,朱由校甚是爱听,闻言思虑了一会,立刻点头道:
“此话有理,就这么办。”
先礼后兵,现在察哈尔还有些许利用价值,所以林丹汗听话的话,朱由校不介意继续给钱。但如果他不听话,那就休怪自己不客气了。
再说现在形势逆转,大明强势,建虏屡遭重创。之前林丹汗可能怕建虏不敢打,现在建虏如此弱势。除非林丹汗脑子坏了,不然朱由校想不出什么理由会让他拒绝出兵。
京营大捷,让朱由校的心情好上了不少。
这场大胜的意义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更是多方面的。
有了这一场大胜,以后对付建虏更加从容。也让陈良弼率京营坐镇广宁,整顿辽左的事情更加容易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