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够。”方大人看着手中答卷对陆思远说。
“以你现在的水平,通过院试绰绰有余,但按老夫的安排,你必须成为案首。”
他沉吟片刻,干脆道:“罢了,你把他们几个喊来,我一起说。”
“是。”
一刻钟后,四人一起站在书房。
方大人背着手转了一圈,严肃道:“我大庆科举取士已有百余年,经文注疏脱不出那几本经典,两份同样优秀的答卷,谁第一?谁第二?”
见众人都不答话,方大人直接点名,“行止,你来说。”
“学生以为,或许比的是名望。”
“不错,”方大人欣慰抚须,“虽说科举有糊名制和专人抄录,可文风和思想不会变,学问精深者一眼便能认出这是谁的文章。”
“尤其是最后的殿试,由陛下亲点,皇帝当然会选择自己听过的、熟悉的人。”
方大人看了沈序一眼,遗憾的摇摇头,又继续解释,“晋安府考的是北卷,在名声上总是差南方一截。”
陆思远听府学老师讲过,太祖时期著名的“南北榜案”,据说,那年科举取士,上榜的进士竟全是南方学子,在民间掀起巨大抗议。
此案牵连甚大,也促进了科举制度的改变。
经过太祖铁腕整治,如今进士录取分南、中、北卷,若录取100人,则南卷55人、中卷35人、北卷10人。
“所以,只想得个进士头衔倒不难。”方大人特地看了眼陆思远和顾行止,“若想独占鳌头,则必要声名远扬!”
陆思远疑惑的问:“怎么出名?成为案首吗?”
“案首只是门槛,”方大人语重心长道:“南方学子素来看不起北方,你想超过他们,还要在试卷外下功夫。”
陆思远茫然点头,心中忧虑,除了考试,她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技艺,这怎么跟人家比呢?
方大人转身到书架旁,拿出一张精致的印花笺,上书四个大字“松阳书院”。
“松阳书院!”刘升惊呼一声,“是那个全院学子皆有功名的书院?”
松阳书院可太有名了!在官府大力推行官学政策的当下,它硬是凭借实力以私学身份名扬四海。
据说,只要进了松阳,举人功名唾手可得,即便考不上进士,只要有一出色技艺,亦可得松阳供养终身。
所以,松阳的学子不仅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还能在无数奇人异士那里学到各种技艺。
在松阳出了名,就相当于在天下学子中有一席之地。
陆思远听的两眼放光,她就缺这个!
方大人也不再绕弯子,直说道:“老夫可以推荐人进松阳学习一年,你们自行选择合适时机吧。”
*
从书房出来,陆思远心情还有些激动,她如今已经学完了考秀才的科目,只待跟着方大人精进学问。
但对举人考试还是有些发怵,没想到方大人竟早有打算,若是能进松阳,她15岁成为举人的目标就不是那么遥远了。
“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去松阳?”沈序问了一句。
“这……”陆思远算了算时间,她今年13,明年8月考秀才,后年8月考举人,而且举人考试前两个月还要参加“科考”来获取参与资格。
也就是说,明年8月和后年6月这两个时间,她一定要在晋安府。
她有些犹豫,“我还没想好,你呢?”
早些去松阳的话,时间充足,能呆满一年,但是以她现在的水平,去天才云集的松阳,真的能扬名吗?
“我无所谓。”沈序懒散的说。
以他安国公长子的身份,早在陛下那里挂了号,不必在乎这点名声。
顾行止也是,自有顾家替他扬名,不必急于一时。
只有她,需要靠自己打出名声。
想到这里她反而冷静下来,不再被松阳的名头诱惑,只有自身基础扎实,才有底气去松阳扬名。
自那以后,陆思远越发努力。
她已经离开府学搬回家中,不管是请教顾行止还是方大人都更加方便。
在学问不断精进的时间里,宛嬷嬷的训练也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接着。”
陆思远接住扔过来的匕首,挥舞几下试试手感。
“我习武是野路子,在战场上练出来的招式,所以我不会教人。”
宛嬷嬷素来严肃的面容展开奇异的微笑,“活下来,你就能学会一切。”
说完她手持匕首急冲而来,陆思远习惯性闪身躲避。
宛嬷嬷高声道:“不要躲!拔出你手中的刀。”
两人刀锋相撞,碰出一连串“叮叮当当”的脆响,陆思远一边下意识躲闪,一边提醒自己挥刀,不一会就手忙脚乱,败下阵来。
宛嬷嬷气息不变,微笑道:“再来。”
陆思远深吸一口气,提刀主动冲上去!
门外守着的小桃双手紧握,听见屋内的金属撞击声就不自觉一抖,满心担忧的抚摸着手边伤药。
*
冰雪消融,春暖花开。
在日复一日的磨练中,陆思远像挺过深冬的小树苗一样舒展开来。
她又长高了些,呼吸绵长,四肢有力,瞳孔黝黑明亮,看人时像刀锋一样能划破肌肤。
宛嬷嬷说,这是因为她还不能完美收敛自己的杀气,陆思远想了个办法——练字。
既能修心,又不耽误科举。
看着眼前满篇尽是锋锐之气的大字,她摇摇头,换一张纸,重新开始默写,一直到字体圆融自然为止。
最后这一篇,整体上如行云流水般舒畅,但笔画之间暗藏筋骨,虽无杀气,但充满蓄势待发的张力。
“一看就是年轻人。”方大人笑呵呵的评价。
陆思远有些不好意思,她实在没时间学其他技艺,只有这书法还算拿得出手。
而且,自从习武之后,她手腕灵活,对力度的把握更加精准,虽没有特意练习,但写出的字比以前强多了。
完成今天的课业后,陆思远照例去找沈序和顾行止。
她手中提着三只兔子和三只鸟,刚进门就发现屋内气氛凝滞,疑惑道:“怎么了?”
顾行止坐在窗前,面前摊开一本书,他脸色黑沉,神情不虞。
再看沈序,梗着脖子站在另一头,虽然表情满不在乎,但陆思远了解他,知道他这是心虚的表现。
她笑吟吟的晃了晃手中猎物,道:“今天吃烤肉吧!我亲手抓的。”
最近宛嬷嬷开始带她到城外练习射箭,家中打猎获得的猎物都快吃不完了。
听见“烤肉”两个字,顾行止脸色更黑,他瞪了沈序一眼,心疼的抚摸书页上的一块油污。
一看这污渍,陆思远就知道是沈序干的,他有个习惯,喜欢一边吃东西一边看书,美其名曰“把知识一起吃下去”。
但对顾行止这种爱书之人来说,这是完全不可忍受的。
陆思远凑近看看,这书竟然还是顾家珍藏!她瞬间心疼起来,这也太糟蹋书了!
“这……这怎么回事?还能补救吗?”
顾行止黯然的摇摇头,“试过了,擦不掉。”
那块油污恰好浸透了书上的字,处理的时候一个不小心,这些字都会被毁掉。
这可是顾家历代先辈亲笔所写啊!陆思远这个外人都心疼的不得了,更别说顾行止了。
她将沈序带出房间,找一个僻静无人的地方,“能跟我说说吗?怎么回事?”
“我,我吃烤肉时不小心掉在书上了。”
陆思远深吸一口气,尽量平稳的说:“你道歉了吗?”
见沈序低头不吭声,她放柔声音,“那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她歪歪头,补充了一句,“我嘴也很严的,比蚌壳还严。”
沈序抬眼看她,眼中情绪复杂的她分辨不清,他几次张口,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尝试几次后,他额头冒出冷汗,嘴唇微微颤抖,神情挣扎,甚至连呼吸都开始急促起来。
陆思远吓得一把握住他的手,将他按在座椅上,紧张的摸着他脊背安抚,“冷静!没事的,没事的。”
沈序靠着她,磕磕巴巴的说:“不能,不能认错。”
他抬起头,眼睛湿漉漉的,像害怕被丢弃的小狗,“我的秘密。”
陆思远柔声道:“没事,秘密不用说。”
沈序闭上眼,反握住她的手,沉默半响,嗓音发颤的说:“我娘,我娘是安国公外室。”
“我不能认错,认错娘亲会挨打。”他睁着通红的双眼,紧张的盯着陆思远。
见她毫无异色,才悄悄松了口气,喉头有些哽咽。
这些年,因为他既尊贵又卑贱的身世,没人看得起他,他不想失去唯一真心对他的朋友。
陆思远轻柔的拍着他的脊背,直到他情绪稳定下来。
一刻钟后,沈序耳垂发红,眼神飘忽,躲闪着不敢看她眼睛。
陆思远拍拍他肩膀,鼓励道:“要为自己做的事负责。”
两人重新回去,沈序小步挪到顾行止旁边,闭着眼大声道:“对不起!是我的错,我以后再也不会了!”
顾行止脸色好转,无奈叹气,“下次要记得好好保护书籍。”
陆思远凑过来:“我们去问问方大人,说不定他有办法。”
三人拿着书去请教方大人,倒是知道了一个办法,但很难完全去除,还容易伤到字。
一时不敢下手,陆思远灵感一闪,“不是说松阳书院奇人最多吗?说不定那里有人知道该怎么办!”
这确实是一条路,目前也没有其他办法,顾行止把书收起来,准备去松阳的时候带上。
陆思远见他小心翼翼的安放书籍,不禁问出心中疑惑,“世家藏书珍贵,你为何愿意轻易借给别人呢?”
顾行止轻轻笑了笑,他目光清澈从容,看人时眼神温和真诚,从不虚言做作,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宁静。
“我此生心愿便是天下人都有书读。”
“以你现在的水平,通过院试绰绰有余,但按老夫的安排,你必须成为案首。”
他沉吟片刻,干脆道:“罢了,你把他们几个喊来,我一起说。”
“是。”
一刻钟后,四人一起站在书房。
方大人背着手转了一圈,严肃道:“我大庆科举取士已有百余年,经文注疏脱不出那几本经典,两份同样优秀的答卷,谁第一?谁第二?”
见众人都不答话,方大人直接点名,“行止,你来说。”
“学生以为,或许比的是名望。”
“不错,”方大人欣慰抚须,“虽说科举有糊名制和专人抄录,可文风和思想不会变,学问精深者一眼便能认出这是谁的文章。”
“尤其是最后的殿试,由陛下亲点,皇帝当然会选择自己听过的、熟悉的人。”
方大人看了沈序一眼,遗憾的摇摇头,又继续解释,“晋安府考的是北卷,在名声上总是差南方一截。”
陆思远听府学老师讲过,太祖时期著名的“南北榜案”,据说,那年科举取士,上榜的进士竟全是南方学子,在民间掀起巨大抗议。
此案牵连甚大,也促进了科举制度的改变。
经过太祖铁腕整治,如今进士录取分南、中、北卷,若录取100人,则南卷55人、中卷35人、北卷10人。
“所以,只想得个进士头衔倒不难。”方大人特地看了眼陆思远和顾行止,“若想独占鳌头,则必要声名远扬!”
陆思远疑惑的问:“怎么出名?成为案首吗?”
“案首只是门槛,”方大人语重心长道:“南方学子素来看不起北方,你想超过他们,还要在试卷外下功夫。”
陆思远茫然点头,心中忧虑,除了考试,她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技艺,这怎么跟人家比呢?
方大人转身到书架旁,拿出一张精致的印花笺,上书四个大字“松阳书院”。
“松阳书院!”刘升惊呼一声,“是那个全院学子皆有功名的书院?”
松阳书院可太有名了!在官府大力推行官学政策的当下,它硬是凭借实力以私学身份名扬四海。
据说,只要进了松阳,举人功名唾手可得,即便考不上进士,只要有一出色技艺,亦可得松阳供养终身。
所以,松阳的学子不仅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还能在无数奇人异士那里学到各种技艺。
在松阳出了名,就相当于在天下学子中有一席之地。
陆思远听的两眼放光,她就缺这个!
方大人也不再绕弯子,直说道:“老夫可以推荐人进松阳学习一年,你们自行选择合适时机吧。”
*
从书房出来,陆思远心情还有些激动,她如今已经学完了考秀才的科目,只待跟着方大人精进学问。
但对举人考试还是有些发怵,没想到方大人竟早有打算,若是能进松阳,她15岁成为举人的目标就不是那么遥远了。
“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去松阳?”沈序问了一句。
“这……”陆思远算了算时间,她今年13,明年8月考秀才,后年8月考举人,而且举人考试前两个月还要参加“科考”来获取参与资格。
也就是说,明年8月和后年6月这两个时间,她一定要在晋安府。
她有些犹豫,“我还没想好,你呢?”
早些去松阳的话,时间充足,能呆满一年,但是以她现在的水平,去天才云集的松阳,真的能扬名吗?
“我无所谓。”沈序懒散的说。
以他安国公长子的身份,早在陛下那里挂了号,不必在乎这点名声。
顾行止也是,自有顾家替他扬名,不必急于一时。
只有她,需要靠自己打出名声。
想到这里她反而冷静下来,不再被松阳的名头诱惑,只有自身基础扎实,才有底气去松阳扬名。
自那以后,陆思远越发努力。
她已经离开府学搬回家中,不管是请教顾行止还是方大人都更加方便。
在学问不断精进的时间里,宛嬷嬷的训练也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接着。”
陆思远接住扔过来的匕首,挥舞几下试试手感。
“我习武是野路子,在战场上练出来的招式,所以我不会教人。”
宛嬷嬷素来严肃的面容展开奇异的微笑,“活下来,你就能学会一切。”
说完她手持匕首急冲而来,陆思远习惯性闪身躲避。
宛嬷嬷高声道:“不要躲!拔出你手中的刀。”
两人刀锋相撞,碰出一连串“叮叮当当”的脆响,陆思远一边下意识躲闪,一边提醒自己挥刀,不一会就手忙脚乱,败下阵来。
宛嬷嬷气息不变,微笑道:“再来。”
陆思远深吸一口气,提刀主动冲上去!
门外守着的小桃双手紧握,听见屋内的金属撞击声就不自觉一抖,满心担忧的抚摸着手边伤药。
*
冰雪消融,春暖花开。
在日复一日的磨练中,陆思远像挺过深冬的小树苗一样舒展开来。
她又长高了些,呼吸绵长,四肢有力,瞳孔黝黑明亮,看人时像刀锋一样能划破肌肤。
宛嬷嬷说,这是因为她还不能完美收敛自己的杀气,陆思远想了个办法——练字。
既能修心,又不耽误科举。
看着眼前满篇尽是锋锐之气的大字,她摇摇头,换一张纸,重新开始默写,一直到字体圆融自然为止。
最后这一篇,整体上如行云流水般舒畅,但笔画之间暗藏筋骨,虽无杀气,但充满蓄势待发的张力。
“一看就是年轻人。”方大人笑呵呵的评价。
陆思远有些不好意思,她实在没时间学其他技艺,只有这书法还算拿得出手。
而且,自从习武之后,她手腕灵活,对力度的把握更加精准,虽没有特意练习,但写出的字比以前强多了。
完成今天的课业后,陆思远照例去找沈序和顾行止。
她手中提着三只兔子和三只鸟,刚进门就发现屋内气氛凝滞,疑惑道:“怎么了?”
顾行止坐在窗前,面前摊开一本书,他脸色黑沉,神情不虞。
再看沈序,梗着脖子站在另一头,虽然表情满不在乎,但陆思远了解他,知道他这是心虚的表现。
她笑吟吟的晃了晃手中猎物,道:“今天吃烤肉吧!我亲手抓的。”
最近宛嬷嬷开始带她到城外练习射箭,家中打猎获得的猎物都快吃不完了。
听见“烤肉”两个字,顾行止脸色更黑,他瞪了沈序一眼,心疼的抚摸书页上的一块油污。
一看这污渍,陆思远就知道是沈序干的,他有个习惯,喜欢一边吃东西一边看书,美其名曰“把知识一起吃下去”。
但对顾行止这种爱书之人来说,这是完全不可忍受的。
陆思远凑近看看,这书竟然还是顾家珍藏!她瞬间心疼起来,这也太糟蹋书了!
“这……这怎么回事?还能补救吗?”
顾行止黯然的摇摇头,“试过了,擦不掉。”
那块油污恰好浸透了书上的字,处理的时候一个不小心,这些字都会被毁掉。
这可是顾家历代先辈亲笔所写啊!陆思远这个外人都心疼的不得了,更别说顾行止了。
她将沈序带出房间,找一个僻静无人的地方,“能跟我说说吗?怎么回事?”
“我,我吃烤肉时不小心掉在书上了。”
陆思远深吸一口气,尽量平稳的说:“你道歉了吗?”
见沈序低头不吭声,她放柔声音,“那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她歪歪头,补充了一句,“我嘴也很严的,比蚌壳还严。”
沈序抬眼看她,眼中情绪复杂的她分辨不清,他几次张口,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尝试几次后,他额头冒出冷汗,嘴唇微微颤抖,神情挣扎,甚至连呼吸都开始急促起来。
陆思远吓得一把握住他的手,将他按在座椅上,紧张的摸着他脊背安抚,“冷静!没事的,没事的。”
沈序靠着她,磕磕巴巴的说:“不能,不能认错。”
他抬起头,眼睛湿漉漉的,像害怕被丢弃的小狗,“我的秘密。”
陆思远柔声道:“没事,秘密不用说。”
沈序闭上眼,反握住她的手,沉默半响,嗓音发颤的说:“我娘,我娘是安国公外室。”
“我不能认错,认错娘亲会挨打。”他睁着通红的双眼,紧张的盯着陆思远。
见她毫无异色,才悄悄松了口气,喉头有些哽咽。
这些年,因为他既尊贵又卑贱的身世,没人看得起他,他不想失去唯一真心对他的朋友。
陆思远轻柔的拍着他的脊背,直到他情绪稳定下来。
一刻钟后,沈序耳垂发红,眼神飘忽,躲闪着不敢看她眼睛。
陆思远拍拍他肩膀,鼓励道:“要为自己做的事负责。”
两人重新回去,沈序小步挪到顾行止旁边,闭着眼大声道:“对不起!是我的错,我以后再也不会了!”
顾行止脸色好转,无奈叹气,“下次要记得好好保护书籍。”
陆思远凑过来:“我们去问问方大人,说不定他有办法。”
三人拿着书去请教方大人,倒是知道了一个办法,但很难完全去除,还容易伤到字。
一时不敢下手,陆思远灵感一闪,“不是说松阳书院奇人最多吗?说不定那里有人知道该怎么办!”
这确实是一条路,目前也没有其他办法,顾行止把书收起来,准备去松阳的时候带上。
陆思远见他小心翼翼的安放书籍,不禁问出心中疑惑,“世家藏书珍贵,你为何愿意轻易借给别人呢?”
顾行止轻轻笑了笑,他目光清澈从容,看人时眼神温和真诚,从不虚言做作,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宁静。
“我此生心愿便是天下人都有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