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国佞臣
“陛下年纪尚轻,军国事重,皇太后辅政多年,练达庶务,因此臣请太后同于听览。”
此话一出朝堂瞬间寂静,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定在了那个发出此话的官员身上,眼神中皆带着震惊和不可置信。
虽然他们确实是这么想的,但也不能这么直白的说出来啊!
而坐于高位之上的皇帝,都瞬间捏紧了龙椅旁的龙头。
要知道太后参与朝事的时间,从先帝还在时就可以算起了。
先帝也就是明成帝。
明成帝接手这皇位前,大兴正处于大厦将倾之际,彼时内有门阀权盛,外有北面狄戎诸族侵扰,偏偏当时皇帝偏信世家,昏庸自负。
而改变现状的人,只有高位者,所以明成帝是以铁血手段坐上这把龙椅的,而弑父之名却也是明成帝洗不清的罪过。
许是登基前多年征战留下了病根,明成帝在位时常缠绵于病榻。
所以明成帝下旨,特许当时尚为皇后的太后协理朝政,给予了这位皇后大部分权利,后期更是与君共朝,临朝听政。
而当时的皇后确实做的很好,不仅辅助先帝打压士族门阀,重用寒门子弟,还拥有识人之能,一度向陛下推荐能人将才。
明成帝也为圣明君主,知人善用,重用能人抵抗狄戎,平定边疆。
在他们合力治理之下,原本动荡的大兴王朝才会在短短几年迅速稳定。
可以说她虽为皇后,却更似君王。
这其中离不开先帝对皇后纯然的信任,甚至在自己身体病重之时,几度起过禅位的心思。
而这个禅位的对象却并非是自己的儿子,而是自己的皇后。
可以说若非当时保皇一派坚持正统,多次阻拦,如今龙椅之上是不是当今陛下都不一定。
而明成帝也缠绵病榻多年,等不及看到自己的妻子坐上帝位,就已经驾鹤西去。
明成帝和皇后恩爱,整个后宫只有皇后一人,但却又英年早逝,所留血脉也只有太子一人。
那时的太子,也就尚且九岁。
所以虽然按照祖宗惯例,幼主登基,彼时的皇后也成为了太后,那时起太后便将大权圈揽,垂帘听政,临朝称制。
这一听政,就听了六年。
直到近几年,曾经的幼主已经长成,而太后身体却在每况愈下,所以太后这才开始逐渐还政,休养生息。
为什么用‘逐渐’二字呢,因为太后还并没有将全部权柄交还小皇帝。
仅仅是让小皇帝自己上朝,到如今就已经有臣子上奏,请求太后重新听政。
周玄祁静静的看着大殿之下仍旧在跪伏上奏的臣子。
上奏的人还是自己最信重的臣子之一。
用的还是他年纪尚轻这种荒唐理由。
这种理由,在六年前绝对不会有半分错处,可如今他年已过十五,在这个龙椅之上也已经坐了六年。
绝不再是臣子口中应有的年纪尚轻的模样。
满朝文武,包括他都心知肚明,这个理由仅仅是一个借口。
一个让太后亲政的借口。
提出这个理由的臣子虽然直白荒唐,以下犯上,但这满朝文武却都保持了缄默。
包括曾经坚定不移的站在他这边的保皇党。
由此可见他这个皇帝当的有多憋屈。
所有人都想让太后回来。
或者说,他们都觉得他这个皇帝当的不行。
周玄祁心里划过一丝自嘲,其实他也没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的就有母后好。
但现在是他坐在了这个龙椅之上,现在不行!
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想让太后回来。
周玄祁目光一一划过每一个人身上,最后定格在一人身上。
造成这个局面的罪魁祸首。
“丞相觉得呢?”
这一句话,激起千层浪。
不复之前那般寂静,底下开始蠢蠢欲动起来,皇帝一党反应尤为激烈,似乎下一秒就要上前谏言。
可只有那么一人,神情不变,仿佛周遭万物都没能影响她分毫。
她并没有立刻回答,任由整个朝堂如同被溅了水的油锅一般。
周玄祁也不着急得到回答,就这么静静的看着,打量着这人。
像过去六年一样。
在这金銮大殿前,文武百官皆朝衣朝冠,冠袍带履,依序而立,唯她一人青丝高束,立于殿前。
虽朝服加身,却是金冠玉带,在一众幞头纱帽中格格不入,身形在人群中虽不高挑,甚至格外纤细,却清隽修长,神清骨秀。
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女子。
在仍旧是男子为尊的朝代中,在这天下最尊贵的金銮大殿之上,女子之身立于百官之前,与百官议事,这本身就是一奇景。
而如今这奇景就发生在眼前,满朝文武却无人提出异议。
或者并非没有异议,只是不敢说出口。
哪怕那女子周身气质温和,言行举止清淡有礼,却无一人敢小瞧那气质下的狠厉手段,举手间不知又收割多少性命。
毕竟如今皇权式微,权归女主。
而大兴的丞相,就是这样一个女子。
也是一个权倾朝野,只手遮天的女子。
此刻处于漩涡中心的李予微在脑海中尖锐的叫声中回过神来。
与其他人以为的目中无人不同,她刚刚只是在发呆。
她并没有抬头看向周玄祁,反而将目光转向了跪在中央的人,许久才缓缓开口,声音略微沙哑:
“徐大人倒是对太后忠心耿耿,此般请求是信不过陛下,觉得陛下处理不好这军国朝政吗?”
仅仅一句话,就像打开了某种开关一般,朝中便有大多数朝臣上前指责徐大人藐视皇权,并纷纷请求治其一个大不敬之罪。
徐大人本来在陛下开口时就心中一凉,如今听此话更是转头怒视那玄衣女子。
藐视皇权?天下谁有她李予微藐视皇权!
这人实在成不要脸!他这般请求是因为谁?!
本来大兴朝女子当官就极为稀少,更别提让一个女子来当一朝丞相。
可原本大兴是要出一位女帝的,毕竟当年先帝驾崩后,当时京城里求太后登基的呼声可不小。
甚至朝中大部分朝臣都秉持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态度。
为数不多的保皇党根本不足为惧。
虽然最后没成,但大家对女子为政的接受度也大大提高,更别提现在已经开女户,为女子开恩科。
如今朝中的女子为官虽稀少,却并非没有,如今的时代对女子早就没有之前那般苛责。
所以本来女子为相也变得没有那么不能接受。
更别提咱们这位丞相,最开始本来也只是当今太后手底最锋利的一把刀。
是她插入大兴最深的一把刀。
彼时太后尚为皇后,虽有明成帝支持,但终归手底无人。
而彼时的丞相还没有如今的滔天权柄,仅仅是明成帝钦点的一个女官,虽前无来者,但也没有太大影响。
陛下都要让女子与他一起听政了,用个女官好像也没那么难以接受。
就这样,李予微凭借着明成帝信任和自身能力平步青云,后期被明成帝送到了皇后手中,更是成为皇后临朝理政之时最锋利的利器。
直到后来明成帝为打压门阀,将整个金吾卫交予她手中。
彼时她已经位居相位,成为百官之首,如今有了金吾卫,掌管京都城防治安,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她也彻底彻底成为了挥向士族门阀的一把刀。
李予微也确实不负所望,以极其狠厉的手段将这些门阀被几乎连根拔起,打通了寒族通向上流的阶梯。
而在皇后成为太后之后,颁布了无数功标青史的政策,按理来说颁布了每一条政策,都应该有无数势力阻拦。
毕竟这些政策虽然有利朝政,却终究动了无数人的利益。
可每项政策的颁布,朝中都几乎没有反对的声音。
因为李予微在这些政策颁布后都带着金吾卫将反对的人几乎杀了个遍。
那时在她手中的金吾卫都好似蒙上了一层血色的阴影,血腥味月余未散。
而太后则在其后也同样颁出一条条安抚政策,使百姓未受到波及半分。
同时发展经济,稳固边疆,使大兴在战乱之后,迅速休养生息,短短几年间国力上了好几个层次。
但她这如修罗恶鬼,残暴血腥的名声几乎传遍了京城,甚至有小儿止啼之效。
这一切的罪孽李予微都担了,高位上的太后娘娘自然干干净净,有着无数美名。
不得不说,咱们这位丞相真的是一把极为好用的刀。
聪明人都看得出来这确实的好处,但他们更多的是惧怕。
而先帝和太后,无一不因此对她极为宠信,信任程度甚至是在她不用事先上报,就可以带着金吾卫血洗一个家族。
最严重时杀得甚至朝堂都空了大半!
就这,无论是先帝还是太后仍旧对其信任有加,交予权柄。
有人上报弹劾其血腥残暴,手段狠辣,都被先帝和太后高高拿起,轻轻放下。
李予微在朝中权势滔天,在京城中只手遮天。
在这等权势之压,血洗之下,朝中又谁不惧怕。
他们都要怕死了好吗!
尤其是近年来太后身体每况愈下,一度要还政皇帝,放手朝政。
本来这应该是好事,尤其是在太后教导下,小皇帝也是极为出色的。
可小皇帝就再出色,也年纪尚轻,还是没有优秀过她娘。
真的能使唤这把插在王朝心腹中的刀吗?
尤其是这把刀已经架在权利至高处多年,真的还愿意低于人下,为人所用吗?
不能。
哪怕是曾经这柄刀在太后手下是指哪打哪,用的是如鱼得水。
如今也都开始失控,只不过太后没发现刀已经开始脱手。
文武百官这般想着。
那经验不足的小皇帝就更握不住这把利器,甚至可能反被利器所控。
这种现象在太后还政这几年尤为明显,构陷能臣,残害忠良,杀人如麻,可以说若不是太后还在,小皇帝早就被彻底架空。
若是有一天太后驾鹤西去,无论小皇帝是否又才能,都会彻底成为一个傀儡皇帝。
而整个大兴也定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如今还能压得住这柄利器的只有太后一人。
所以才会出现今日朝堂之上,保皇党请求皇帝,让太后临朝听政。
而这些保皇党也坚信不疑的认为,养虎终被虎噬。
他们这位丞相怕是早就不耐成为太后手中的刀,被太后所压制了。
所以他们更要坚定不移的支持太后,绝不能让这奸臣最后真的只手遮天,无人压制。
可他们却没想到,小皇帝却不愿意。
小皇帝才挑了不愿太后回来的丞相来问。
在小皇帝开口问丞相时,那些朝臣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刹那间心都凉了。
恨不得冲上龙椅,疯狂摇着小皇帝的身体让他清醒清醒,好好看看当下的形式。
你马上就要成为个吉祥物了,还拒绝!向你娘求救又不丢人!
莫不是尝到了权利的滋味,不愿意放手了?
也对,好不容易握住了权柄,又有谁愿意松开权利分给他人?
对个屁!与其权力落在这奸相手里,还不如落在太后手中!
毕竟这么多年太后的功绩他们都是看在眼里的。
待小皇帝如何也是看在眼里的。
李予微呢?
哦,李予微带着金吾卫屠了多少人他们也是看在眼里的!
就这你还为了不把手中权利分出去,就去附和奸相?
小皇帝听到了李予微的回答,垂了垂眸。
那些朝臣的想法,他又怎会不知。
可是不能……
周玄祁死死盯着底下纤细的身影,手上的力度几乎要将攥紧的龙头捏碎。
最后还是渐渐松开,周玄祁平静开口。
于是文武百官就看见了一向与丞相不对付的小皇帝,头一次附和了丞相的意思。
“太后凤体欠安,的确不适合再临朝听政,徐卿,可是朕哪里做的不好,让你觉得朕无法治理这天下?”
这话说的重,周玄祁没控制住的将愤怒部分倾泻在底下跪着的徐大人身上。
说完朝堂上就乌泱泱的跪了一片,原本就跪在地上的徐大人原本说的就是大不敬的话,仗着的也不过陛下的宠信,知晓陛下性格。
如今一听这话更是浑身颤抖,诚惶诚恐,不好再说,保皇党此时同时心里悲痛叹气。
陛下啊!你这时放纵这李予微,终有一日会和太后娘娘一样养虎为患啊!
更别提这还是一头找你一开始就没能制住的虎!
但这些话终究没有被小皇帝听到,在说完这话后周玄祁就甩了甩衣袖起身离开。
“退朝。”
此话一出朝堂瞬间寂静,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定在了那个发出此话的官员身上,眼神中皆带着震惊和不可置信。
虽然他们确实是这么想的,但也不能这么直白的说出来啊!
而坐于高位之上的皇帝,都瞬间捏紧了龙椅旁的龙头。
要知道太后参与朝事的时间,从先帝还在时就可以算起了。
先帝也就是明成帝。
明成帝接手这皇位前,大兴正处于大厦将倾之际,彼时内有门阀权盛,外有北面狄戎诸族侵扰,偏偏当时皇帝偏信世家,昏庸自负。
而改变现状的人,只有高位者,所以明成帝是以铁血手段坐上这把龙椅的,而弑父之名却也是明成帝洗不清的罪过。
许是登基前多年征战留下了病根,明成帝在位时常缠绵于病榻。
所以明成帝下旨,特许当时尚为皇后的太后协理朝政,给予了这位皇后大部分权利,后期更是与君共朝,临朝听政。
而当时的皇后确实做的很好,不仅辅助先帝打压士族门阀,重用寒门子弟,还拥有识人之能,一度向陛下推荐能人将才。
明成帝也为圣明君主,知人善用,重用能人抵抗狄戎,平定边疆。
在他们合力治理之下,原本动荡的大兴王朝才会在短短几年迅速稳定。
可以说她虽为皇后,却更似君王。
这其中离不开先帝对皇后纯然的信任,甚至在自己身体病重之时,几度起过禅位的心思。
而这个禅位的对象却并非是自己的儿子,而是自己的皇后。
可以说若非当时保皇一派坚持正统,多次阻拦,如今龙椅之上是不是当今陛下都不一定。
而明成帝也缠绵病榻多年,等不及看到自己的妻子坐上帝位,就已经驾鹤西去。
明成帝和皇后恩爱,整个后宫只有皇后一人,但却又英年早逝,所留血脉也只有太子一人。
那时的太子,也就尚且九岁。
所以虽然按照祖宗惯例,幼主登基,彼时的皇后也成为了太后,那时起太后便将大权圈揽,垂帘听政,临朝称制。
这一听政,就听了六年。
直到近几年,曾经的幼主已经长成,而太后身体却在每况愈下,所以太后这才开始逐渐还政,休养生息。
为什么用‘逐渐’二字呢,因为太后还并没有将全部权柄交还小皇帝。
仅仅是让小皇帝自己上朝,到如今就已经有臣子上奏,请求太后重新听政。
周玄祁静静的看着大殿之下仍旧在跪伏上奏的臣子。
上奏的人还是自己最信重的臣子之一。
用的还是他年纪尚轻这种荒唐理由。
这种理由,在六年前绝对不会有半分错处,可如今他年已过十五,在这个龙椅之上也已经坐了六年。
绝不再是臣子口中应有的年纪尚轻的模样。
满朝文武,包括他都心知肚明,这个理由仅仅是一个借口。
一个让太后亲政的借口。
提出这个理由的臣子虽然直白荒唐,以下犯上,但这满朝文武却都保持了缄默。
包括曾经坚定不移的站在他这边的保皇党。
由此可见他这个皇帝当的有多憋屈。
所有人都想让太后回来。
或者说,他们都觉得他这个皇帝当的不行。
周玄祁心里划过一丝自嘲,其实他也没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的就有母后好。
但现在是他坐在了这个龙椅之上,现在不行!
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想让太后回来。
周玄祁目光一一划过每一个人身上,最后定格在一人身上。
造成这个局面的罪魁祸首。
“丞相觉得呢?”
这一句话,激起千层浪。
不复之前那般寂静,底下开始蠢蠢欲动起来,皇帝一党反应尤为激烈,似乎下一秒就要上前谏言。
可只有那么一人,神情不变,仿佛周遭万物都没能影响她分毫。
她并没有立刻回答,任由整个朝堂如同被溅了水的油锅一般。
周玄祁也不着急得到回答,就这么静静的看着,打量着这人。
像过去六年一样。
在这金銮大殿前,文武百官皆朝衣朝冠,冠袍带履,依序而立,唯她一人青丝高束,立于殿前。
虽朝服加身,却是金冠玉带,在一众幞头纱帽中格格不入,身形在人群中虽不高挑,甚至格外纤细,却清隽修长,神清骨秀。
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女子。
在仍旧是男子为尊的朝代中,在这天下最尊贵的金銮大殿之上,女子之身立于百官之前,与百官议事,这本身就是一奇景。
而如今这奇景就发生在眼前,满朝文武却无人提出异议。
或者并非没有异议,只是不敢说出口。
哪怕那女子周身气质温和,言行举止清淡有礼,却无一人敢小瞧那气质下的狠厉手段,举手间不知又收割多少性命。
毕竟如今皇权式微,权归女主。
而大兴的丞相,就是这样一个女子。
也是一个权倾朝野,只手遮天的女子。
此刻处于漩涡中心的李予微在脑海中尖锐的叫声中回过神来。
与其他人以为的目中无人不同,她刚刚只是在发呆。
她并没有抬头看向周玄祁,反而将目光转向了跪在中央的人,许久才缓缓开口,声音略微沙哑:
“徐大人倒是对太后忠心耿耿,此般请求是信不过陛下,觉得陛下处理不好这军国朝政吗?”
仅仅一句话,就像打开了某种开关一般,朝中便有大多数朝臣上前指责徐大人藐视皇权,并纷纷请求治其一个大不敬之罪。
徐大人本来在陛下开口时就心中一凉,如今听此话更是转头怒视那玄衣女子。
藐视皇权?天下谁有她李予微藐视皇权!
这人实在成不要脸!他这般请求是因为谁?!
本来大兴朝女子当官就极为稀少,更别提让一个女子来当一朝丞相。
可原本大兴是要出一位女帝的,毕竟当年先帝驾崩后,当时京城里求太后登基的呼声可不小。
甚至朝中大部分朝臣都秉持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态度。
为数不多的保皇党根本不足为惧。
虽然最后没成,但大家对女子为政的接受度也大大提高,更别提现在已经开女户,为女子开恩科。
如今朝中的女子为官虽稀少,却并非没有,如今的时代对女子早就没有之前那般苛责。
所以本来女子为相也变得没有那么不能接受。
更别提咱们这位丞相,最开始本来也只是当今太后手底最锋利的一把刀。
是她插入大兴最深的一把刀。
彼时太后尚为皇后,虽有明成帝支持,但终归手底无人。
而彼时的丞相还没有如今的滔天权柄,仅仅是明成帝钦点的一个女官,虽前无来者,但也没有太大影响。
陛下都要让女子与他一起听政了,用个女官好像也没那么难以接受。
就这样,李予微凭借着明成帝信任和自身能力平步青云,后期被明成帝送到了皇后手中,更是成为皇后临朝理政之时最锋利的利器。
直到后来明成帝为打压门阀,将整个金吾卫交予她手中。
彼时她已经位居相位,成为百官之首,如今有了金吾卫,掌管京都城防治安,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她也彻底彻底成为了挥向士族门阀的一把刀。
李予微也确实不负所望,以极其狠厉的手段将这些门阀被几乎连根拔起,打通了寒族通向上流的阶梯。
而在皇后成为太后之后,颁布了无数功标青史的政策,按理来说颁布了每一条政策,都应该有无数势力阻拦。
毕竟这些政策虽然有利朝政,却终究动了无数人的利益。
可每项政策的颁布,朝中都几乎没有反对的声音。
因为李予微在这些政策颁布后都带着金吾卫将反对的人几乎杀了个遍。
那时在她手中的金吾卫都好似蒙上了一层血色的阴影,血腥味月余未散。
而太后则在其后也同样颁出一条条安抚政策,使百姓未受到波及半分。
同时发展经济,稳固边疆,使大兴在战乱之后,迅速休养生息,短短几年间国力上了好几个层次。
但她这如修罗恶鬼,残暴血腥的名声几乎传遍了京城,甚至有小儿止啼之效。
这一切的罪孽李予微都担了,高位上的太后娘娘自然干干净净,有着无数美名。
不得不说,咱们这位丞相真的是一把极为好用的刀。
聪明人都看得出来这确实的好处,但他们更多的是惧怕。
而先帝和太后,无一不因此对她极为宠信,信任程度甚至是在她不用事先上报,就可以带着金吾卫血洗一个家族。
最严重时杀得甚至朝堂都空了大半!
就这,无论是先帝还是太后仍旧对其信任有加,交予权柄。
有人上报弹劾其血腥残暴,手段狠辣,都被先帝和太后高高拿起,轻轻放下。
李予微在朝中权势滔天,在京城中只手遮天。
在这等权势之压,血洗之下,朝中又谁不惧怕。
他们都要怕死了好吗!
尤其是近年来太后身体每况愈下,一度要还政皇帝,放手朝政。
本来这应该是好事,尤其是在太后教导下,小皇帝也是极为出色的。
可小皇帝就再出色,也年纪尚轻,还是没有优秀过她娘。
真的能使唤这把插在王朝心腹中的刀吗?
尤其是这把刀已经架在权利至高处多年,真的还愿意低于人下,为人所用吗?
不能。
哪怕是曾经这柄刀在太后手下是指哪打哪,用的是如鱼得水。
如今也都开始失控,只不过太后没发现刀已经开始脱手。
文武百官这般想着。
那经验不足的小皇帝就更握不住这把利器,甚至可能反被利器所控。
这种现象在太后还政这几年尤为明显,构陷能臣,残害忠良,杀人如麻,可以说若不是太后还在,小皇帝早就被彻底架空。
若是有一天太后驾鹤西去,无论小皇帝是否又才能,都会彻底成为一个傀儡皇帝。
而整个大兴也定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如今还能压得住这柄利器的只有太后一人。
所以才会出现今日朝堂之上,保皇党请求皇帝,让太后临朝听政。
而这些保皇党也坚信不疑的认为,养虎终被虎噬。
他们这位丞相怕是早就不耐成为太后手中的刀,被太后所压制了。
所以他们更要坚定不移的支持太后,绝不能让这奸臣最后真的只手遮天,无人压制。
可他们却没想到,小皇帝却不愿意。
小皇帝才挑了不愿太后回来的丞相来问。
在小皇帝开口问丞相时,那些朝臣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刹那间心都凉了。
恨不得冲上龙椅,疯狂摇着小皇帝的身体让他清醒清醒,好好看看当下的形式。
你马上就要成为个吉祥物了,还拒绝!向你娘求救又不丢人!
莫不是尝到了权利的滋味,不愿意放手了?
也对,好不容易握住了权柄,又有谁愿意松开权利分给他人?
对个屁!与其权力落在这奸相手里,还不如落在太后手中!
毕竟这么多年太后的功绩他们都是看在眼里的。
待小皇帝如何也是看在眼里的。
李予微呢?
哦,李予微带着金吾卫屠了多少人他们也是看在眼里的!
就这你还为了不把手中权利分出去,就去附和奸相?
小皇帝听到了李予微的回答,垂了垂眸。
那些朝臣的想法,他又怎会不知。
可是不能……
周玄祁死死盯着底下纤细的身影,手上的力度几乎要将攥紧的龙头捏碎。
最后还是渐渐松开,周玄祁平静开口。
于是文武百官就看见了一向与丞相不对付的小皇帝,头一次附和了丞相的意思。
“太后凤体欠安,的确不适合再临朝听政,徐卿,可是朕哪里做的不好,让你觉得朕无法治理这天下?”
这话说的重,周玄祁没控制住的将愤怒部分倾泻在底下跪着的徐大人身上。
说完朝堂上就乌泱泱的跪了一片,原本就跪在地上的徐大人原本说的就是大不敬的话,仗着的也不过陛下的宠信,知晓陛下性格。
如今一听这话更是浑身颤抖,诚惶诚恐,不好再说,保皇党此时同时心里悲痛叹气。
陛下啊!你这时放纵这李予微,终有一日会和太后娘娘一样养虎为患啊!
更别提这还是一头找你一开始就没能制住的虎!
但这些话终究没有被小皇帝听到,在说完这话后周玄祁就甩了甩衣袖起身离开。
“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