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棉回家的决定在所有人看来都很仓促,但绝不草率。
她是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人,也曾经意气风发过,暗暗发誓干成就一番大事业,光宗耀祖,要那些瞧不上自己是个女孩的人好看。
但去了大城市后,余棉才发现要出人头地实在是太难了,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感到自卑。
她没见过四面八方的风景,不知道大城市的各种连锁店,不懂为什么同学都那么多才多艺。
家里在生活费上从没有亏待过余棉,1500一个月虽然不多,但在学校已经够花了,更别说还可以去外面做兼职,因此大学生活总体还是偏甜的,见到了许多家里没有的新鲜事物,第一次去旅游、第一次看演唱会、第一次玩剧本杀……
那时候余棉是很想留在城市里的。
但工作后发现留下的代价太大了。
城市消费太高了,余棉一个月到手工资一万二,房租物业水电就得2600,还有交通、吃饭、应酬、娱乐,每个月骑回家的两千,一个月也就能攒下5000不到。
按2万一平米的房价来算,余棉一年下来也就买的起三平米,人生简直一片灰暗。
但要平时,余棉也下不了决心回家种地的,她不懂那些,而且风险也太高了。
但余棉也是做好了准备的,秘密武器就是睡在她枕头边上的狸花猫。
虽然说建国之后不许成精,但安安确确实实是只猫妖不错了。
一开始捡到猫的时候,安安只是比一般的小猫更聪明一点,能听懂一点人话,也很有自己的主见,每天十一点准时赶余棉去睡觉,好在六点的时候把人叫醒给自己喂饭,会自己开门出去玩儿,还会知道躲摄像头。
朋友都开玩笑说孩子太聪明了,给报个班吧,别耽误了孩子考大学。
报班的钱是没有的,但鬼使神差的,余棉买了不少幼儿园孩子早教的视频,天天放给猫看。
安安看的津津有味,都不想着出去玩了,结果就是有一天,余棉发现自家的猫会说话了。
作为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余棉还保留着对奇幻世界的一丝幻想,对新事物接受良好,人都能变成牛马了,猫会说话好像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毕竟小猫那么可爱,只不过要在家里藏好,别被人抓去切片做研究了。
于是在余棉的纵然下,安安茁壮地成长着。
知道有一天,安安发现自家好像有了超能力,变得力大无穷,全小区的猫啊狗啊都成了他的抓下败将,不仅如此,安安还能听懂别的动物说话了,虽然只是一些比较聪明的动物。
比如楼下大爷养的蠢狗就每天想着要越狱,因为它喜欢上了隔壁大妈家的小金毛。
再比如小区里每天骂骂咧咧的鹦鹉其实压根不知道自家在骂人,它以为是人类喜欢听它这样说话呢。
这下安安激动坏了。
余棉也很激动,上了一天班,被老板同事恶心的饭都吃不下去,听着安安上窜下跳的跟她说这个好消息,余棉第一反应就是,这要是去搞养殖业还不赚大发了。
能听得懂别的动物说话诶。
到时候包一片山,在山里养一些鸡鸭牛羊的,再让安安养一堆小弟看着,还不能赚大钱?
于是第二天余棉很硬气地跟老板提了辞职,包袱款款的带着猫回家了。
家里的生活还是很美滋滋的。
晚上睡得早,一大早余棉就醒了,躺在床上懒洋洋地不想动。
还是家里好啊,不用上班也不用干活,饭来张嘴的,想睡到几点到几点。
但不起来是不行了,安安神采奕奕地蹲在枕头上,看余棉醒了黏黏乎乎地蹭过来,“喵。余棉你醒了,我肚子饿了,要吃猫罐头,三文鱼口味的,好吃!”
余棉爬起床,拉开窗帘让阳光透进来,屋子一下明亮很多,她看着亦步亦趋跟着自己的狸花猫,说:“昨天不是说了没有猫罐头了吗?要攒钱养鸡呢,你忘记了吗?”
“我当然知道!”安安大声地喵喵,舔舔爪子一副很聪明的样子,“但是家里还有罐头,我们可以吃完就不买了。”
“对,”余棉把猫抱起来,起身去给他拿罐头,“我们安安宝宝最聪明了。”
三文鱼的罐头就剩最后一个了,安安喵呜喵呜吃的直抖耳朵,余棉蹲在一边叨叨叨,“你慢点吃啊,家里就剩三个罐头了,吃完了可就没有了,创业都是这样的你知不知道,吃的苦中苦,方为猫上猫。”
正说着,就听见奶奶扯着嗓子喊了句“吃饭了——”,这是听见余棉屋里的动静了,不然到冬天,家里人都不会打扰余棉睡觉的。
早饭很简单,白粥配菜,粥是一大早现熬的,米香浓厚,菜是昨天吃剩的,也算的上是丰富,余棉吃的很是满足。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氛围就比昨天好多了,余棉还能点评几句这道菜做的好吃那道菜有点咸了。
但该来的还是会来的。
吃完早饭,余明放下筷子,不死心的又问了一句,“真的打算回家种地了?种地可不比在城里上班,你跟个娇娇女一样,哪能吃得了这个苦。”
王青他们没说话,但显然也是站在他那一边的。
余棉不太乐意听这个,她□□上是没吃过什么苦,但精神上吃过的苦头多了去了,从小听到大的那些什么“要是是个男孩就好了”“可惜了是个女儿”“女生就是比不上男生聪明”,余棉最开始听到不也难受的要死,但现在她精神上早就千锤百炼了,相比之下受点累真不算什么。
余棉很坚定的点头,“我都想好了,现在农家乐在城里可火了,我就包一片竹林,养一两千只鸡,赚的不比在城里少,就是亏了,也不会太多,我承担的起。你就别劝我了,好歹我试一下。”
余棉从小就倔,加上家里也宠着,所以她认定的事情很少会改。
余明也知道说了没有用,只是不死心,劝也劝过了,自己从小养到大的女儿,他的宝贝,他的骄傲,还能怎么办呢?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是不可能犟的过孩子的,于是余明只能再一次只能妥协退让。
王青神色恹恹的,看着没怎么睡好,闻言只说:“棉棉,你想清楚了就去干吧,爸妈现在也还年轻,干得动,还可以帮你干点活。大不了就是从头再来嘛,但是承包山林也不是一件小事,你那还有钱没?妈妈这里还有一点闲钱,你要是不够了就问我要。都是你之前打过来的,妈妈都给你存着呢。”
爷爷也说:“我这也还有点闲钱,你要用就拿去,我们都半截入土的人了,钱还不是都给你攒着。要做就做吧,你们年轻人,主意大,我们是管不了。”
余棉眼眶红了,但强撑着没让眼泪掉下来,“嗯,我那有钱呢,给你们的你们就存着,过年了,买身漂亮衣服,吃点好的,我有钱。”
王青摸摸余棉的头发,很温柔地笑起来。
大雁村是一个很小的村子,山多,路崎岖,很少有大片的农田,交通也不太便利,因此经济一直没发展起来,但好处就是环境好,山清水秀,少有污染,连水都比别处甘甜一些。
村子里笼统不过50户人家,都穷的很,一般都是老人小孩留在家里,年轻的壮劳力都在外头打工,一年到头也就快过年的时候热闹一些。
余明带着余棉走在村里的时候,有不少人看见了都很惊奇,纷纷围上来跟余棉打招呼。
由于考上了重点大学的缘故,余棉在村子里名气大的离谱,在当地生活了快70年的爷爷都得被叫一声余棉家的。
“余棉啊?怎么就回来了?”
“哎呦,我说呢,还真是,昨天远远看见就像是你回来了,这次回家待几天啊?”
“嚯,你还养猫了啊?我瞅瞅,长得还挺漂亮的,土猫啊,怎么不养个品种猫?”
安安斜睨说话的人一眼,甩甩尾巴,懒得搭理他,作为一只自信心爆棚的猫,安安向来觉得狸花猫才是最好的,长的漂亮,打猎也很厉害,对于有些眼光不好的人类,安安一向是不屑一顾的。
余棉摸着猫耳朵,挨个跟人打招呼,但也没具体说要回家养鸡的事,打着哈哈说提前回家玩几天。
余明到了外头就笑得一脸灿烂,昂首挺胸的,见人就笑。
家里有小孩的村民,又是嫉妒,又有一点恶毒的心思,村子里重男轻女惯了,早些年余棉还没考上大学的时候,余家在村子里少不得听一些风言风语,言语里不外乎都是些女儿没用,迟早要嫁人,都是给别人家养的,没有儿子好之类的话。
等余棉出息了,在城里工作,每个月还打钱回家,很多村民脸上就挂不住了,但又不得不佩服,对余明他们又开始巴结起来,想学学他们平时都是怎么教小孩的。
余家人从此在村子里就抖擞起来了,比一般的人家都多几分面子。
不然怎么说读书改变命运呢?中国人骨子里就带着对读书人的崇敬,成绩好了别人都要高看你几眼。
一路招呼着从家里往外走,到后山那,山脚下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即便到了秋冬也不见萧瑟,竹叶青翠,风一吹就沙沙作响,别有一番意境。
竹林大概30亩大,并不算小了,这里是村民重要的活动基地之一,平日里他们会来这里砍竹子、挖竹笋,竹子可以用来围篱笆、做凉席,竹笋可以自家吃,也可以去卖钱。
余棉一想到要养鸡,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里。
安安到了林子里,就开始蠢蠢欲动,不能说话就挣扎着要从余棉身上跳下来,余棉不担心他跑丢,而且大白天的这里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就放他下去了。
安安尾巴一甩就看不见了猫影,余棉见状忙喊道:“别跑远了,等会我叫你记得过来一起回家。”
“喵嗷。”知道了。
“你这猫还挺的懂人话啊,这么放出去也不怕跑了,城里的猫不都是关在屋子里吗?”余明在前面开路,看着猫跑远了,忍不住问道。
余棉跟在余明后面,东张西望的,很是骄傲的为自家猫解释,“安安可不是一般的小猫,它聪明着呢,能听懂人话,你们以后在他面前说话也注意点,别动不动畜牲畜牲,安安听了伤心的。”
要说农村就是这一点不好,余棉她一家子除了她以外都不是很喜欢猫,对猫的印象就是不服管教,养不熟,不如养一只狗。
果然,余明听了也没当回事,哄小孩一样说道:“行了知道了,一只猫,还要当祖宗供起来啊,以后我不说了可以吧。”
余棉这才满意地点头,安安可是她重要的合作伙伴,需要足够的尊重的。
花了一个多小时把林子转了个遍,其实也没什么好看的,竹子表面与世无争,实际上霸道的很,竹林生长的地方除了些野草几乎看不见别的树种。
但总体看下来,余棉觉得还是挺合适的,竹林坡度不大,总体还算是平坦,半山腰上有很大一块平地,正适合用来建鸡舍,水源也好解决,离竹林不远处就有山上流下来的泉水,水质还挺清澈的,稍微打理一下就能用。
余明也挺满意的,虽然他心里还是不太同意余棉回家养鸡的事,但这竹林养鸡的确不错,既然改变不了余棉的想法,那只好帮着她一起干了。
“这地方养鸡是不错,也不用再仔细看了,在这活了这么多年了,这点眼力见还是有的,要行的话,等下午我带你去村长那跟他说一下,再跟村子里的人说一声,差不多就可以定下来了。”
余棉就叫上猫,又溜达着回家了。
承包竹林的事情果然很顺利。
尽管不能去竹林砍竹子挖竹笋了,但村子又偏又穷,好不容易来一个坐着赚钱的事,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何况,山上也有不少的竹子,只是更麻烦些罢了。
她是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人,也曾经意气风发过,暗暗发誓干成就一番大事业,光宗耀祖,要那些瞧不上自己是个女孩的人好看。
但去了大城市后,余棉才发现要出人头地实在是太难了,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感到自卑。
她没见过四面八方的风景,不知道大城市的各种连锁店,不懂为什么同学都那么多才多艺。
家里在生活费上从没有亏待过余棉,1500一个月虽然不多,但在学校已经够花了,更别说还可以去外面做兼职,因此大学生活总体还是偏甜的,见到了许多家里没有的新鲜事物,第一次去旅游、第一次看演唱会、第一次玩剧本杀……
那时候余棉是很想留在城市里的。
但工作后发现留下的代价太大了。
城市消费太高了,余棉一个月到手工资一万二,房租物业水电就得2600,还有交通、吃饭、应酬、娱乐,每个月骑回家的两千,一个月也就能攒下5000不到。
按2万一平米的房价来算,余棉一年下来也就买的起三平米,人生简直一片灰暗。
但要平时,余棉也下不了决心回家种地的,她不懂那些,而且风险也太高了。
但余棉也是做好了准备的,秘密武器就是睡在她枕头边上的狸花猫。
虽然说建国之后不许成精,但安安确确实实是只猫妖不错了。
一开始捡到猫的时候,安安只是比一般的小猫更聪明一点,能听懂一点人话,也很有自己的主见,每天十一点准时赶余棉去睡觉,好在六点的时候把人叫醒给自己喂饭,会自己开门出去玩儿,还会知道躲摄像头。
朋友都开玩笑说孩子太聪明了,给报个班吧,别耽误了孩子考大学。
报班的钱是没有的,但鬼使神差的,余棉买了不少幼儿园孩子早教的视频,天天放给猫看。
安安看的津津有味,都不想着出去玩了,结果就是有一天,余棉发现自家的猫会说话了。
作为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余棉还保留着对奇幻世界的一丝幻想,对新事物接受良好,人都能变成牛马了,猫会说话好像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毕竟小猫那么可爱,只不过要在家里藏好,别被人抓去切片做研究了。
于是在余棉的纵然下,安安茁壮地成长着。
知道有一天,安安发现自家好像有了超能力,变得力大无穷,全小区的猫啊狗啊都成了他的抓下败将,不仅如此,安安还能听懂别的动物说话了,虽然只是一些比较聪明的动物。
比如楼下大爷养的蠢狗就每天想着要越狱,因为它喜欢上了隔壁大妈家的小金毛。
再比如小区里每天骂骂咧咧的鹦鹉其实压根不知道自家在骂人,它以为是人类喜欢听它这样说话呢。
这下安安激动坏了。
余棉也很激动,上了一天班,被老板同事恶心的饭都吃不下去,听着安安上窜下跳的跟她说这个好消息,余棉第一反应就是,这要是去搞养殖业还不赚大发了。
能听得懂别的动物说话诶。
到时候包一片山,在山里养一些鸡鸭牛羊的,再让安安养一堆小弟看着,还不能赚大钱?
于是第二天余棉很硬气地跟老板提了辞职,包袱款款的带着猫回家了。
家里的生活还是很美滋滋的。
晚上睡得早,一大早余棉就醒了,躺在床上懒洋洋地不想动。
还是家里好啊,不用上班也不用干活,饭来张嘴的,想睡到几点到几点。
但不起来是不行了,安安神采奕奕地蹲在枕头上,看余棉醒了黏黏乎乎地蹭过来,“喵。余棉你醒了,我肚子饿了,要吃猫罐头,三文鱼口味的,好吃!”
余棉爬起床,拉开窗帘让阳光透进来,屋子一下明亮很多,她看着亦步亦趋跟着自己的狸花猫,说:“昨天不是说了没有猫罐头了吗?要攒钱养鸡呢,你忘记了吗?”
“我当然知道!”安安大声地喵喵,舔舔爪子一副很聪明的样子,“但是家里还有罐头,我们可以吃完就不买了。”
“对,”余棉把猫抱起来,起身去给他拿罐头,“我们安安宝宝最聪明了。”
三文鱼的罐头就剩最后一个了,安安喵呜喵呜吃的直抖耳朵,余棉蹲在一边叨叨叨,“你慢点吃啊,家里就剩三个罐头了,吃完了可就没有了,创业都是这样的你知不知道,吃的苦中苦,方为猫上猫。”
正说着,就听见奶奶扯着嗓子喊了句“吃饭了——”,这是听见余棉屋里的动静了,不然到冬天,家里人都不会打扰余棉睡觉的。
早饭很简单,白粥配菜,粥是一大早现熬的,米香浓厚,菜是昨天吃剩的,也算的上是丰富,余棉吃的很是满足。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氛围就比昨天好多了,余棉还能点评几句这道菜做的好吃那道菜有点咸了。
但该来的还是会来的。
吃完早饭,余明放下筷子,不死心的又问了一句,“真的打算回家种地了?种地可不比在城里上班,你跟个娇娇女一样,哪能吃得了这个苦。”
王青他们没说话,但显然也是站在他那一边的。
余棉不太乐意听这个,她□□上是没吃过什么苦,但精神上吃过的苦头多了去了,从小听到大的那些什么“要是是个男孩就好了”“可惜了是个女儿”“女生就是比不上男生聪明”,余棉最开始听到不也难受的要死,但现在她精神上早就千锤百炼了,相比之下受点累真不算什么。
余棉很坚定的点头,“我都想好了,现在农家乐在城里可火了,我就包一片竹林,养一两千只鸡,赚的不比在城里少,就是亏了,也不会太多,我承担的起。你就别劝我了,好歹我试一下。”
余棉从小就倔,加上家里也宠着,所以她认定的事情很少会改。
余明也知道说了没有用,只是不死心,劝也劝过了,自己从小养到大的女儿,他的宝贝,他的骄傲,还能怎么办呢?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是不可能犟的过孩子的,于是余明只能再一次只能妥协退让。
王青神色恹恹的,看着没怎么睡好,闻言只说:“棉棉,你想清楚了就去干吧,爸妈现在也还年轻,干得动,还可以帮你干点活。大不了就是从头再来嘛,但是承包山林也不是一件小事,你那还有钱没?妈妈这里还有一点闲钱,你要是不够了就问我要。都是你之前打过来的,妈妈都给你存着呢。”
爷爷也说:“我这也还有点闲钱,你要用就拿去,我们都半截入土的人了,钱还不是都给你攒着。要做就做吧,你们年轻人,主意大,我们是管不了。”
余棉眼眶红了,但强撑着没让眼泪掉下来,“嗯,我那有钱呢,给你们的你们就存着,过年了,买身漂亮衣服,吃点好的,我有钱。”
王青摸摸余棉的头发,很温柔地笑起来。
大雁村是一个很小的村子,山多,路崎岖,很少有大片的农田,交通也不太便利,因此经济一直没发展起来,但好处就是环境好,山清水秀,少有污染,连水都比别处甘甜一些。
村子里笼统不过50户人家,都穷的很,一般都是老人小孩留在家里,年轻的壮劳力都在外头打工,一年到头也就快过年的时候热闹一些。
余明带着余棉走在村里的时候,有不少人看见了都很惊奇,纷纷围上来跟余棉打招呼。
由于考上了重点大学的缘故,余棉在村子里名气大的离谱,在当地生活了快70年的爷爷都得被叫一声余棉家的。
“余棉啊?怎么就回来了?”
“哎呦,我说呢,还真是,昨天远远看见就像是你回来了,这次回家待几天啊?”
“嚯,你还养猫了啊?我瞅瞅,长得还挺漂亮的,土猫啊,怎么不养个品种猫?”
安安斜睨说话的人一眼,甩甩尾巴,懒得搭理他,作为一只自信心爆棚的猫,安安向来觉得狸花猫才是最好的,长的漂亮,打猎也很厉害,对于有些眼光不好的人类,安安一向是不屑一顾的。
余棉摸着猫耳朵,挨个跟人打招呼,但也没具体说要回家养鸡的事,打着哈哈说提前回家玩几天。
余明到了外头就笑得一脸灿烂,昂首挺胸的,见人就笑。
家里有小孩的村民,又是嫉妒,又有一点恶毒的心思,村子里重男轻女惯了,早些年余棉还没考上大学的时候,余家在村子里少不得听一些风言风语,言语里不外乎都是些女儿没用,迟早要嫁人,都是给别人家养的,没有儿子好之类的话。
等余棉出息了,在城里工作,每个月还打钱回家,很多村民脸上就挂不住了,但又不得不佩服,对余明他们又开始巴结起来,想学学他们平时都是怎么教小孩的。
余家人从此在村子里就抖擞起来了,比一般的人家都多几分面子。
不然怎么说读书改变命运呢?中国人骨子里就带着对读书人的崇敬,成绩好了别人都要高看你几眼。
一路招呼着从家里往外走,到后山那,山脚下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即便到了秋冬也不见萧瑟,竹叶青翠,风一吹就沙沙作响,别有一番意境。
竹林大概30亩大,并不算小了,这里是村民重要的活动基地之一,平日里他们会来这里砍竹子、挖竹笋,竹子可以用来围篱笆、做凉席,竹笋可以自家吃,也可以去卖钱。
余棉一想到要养鸡,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里。
安安到了林子里,就开始蠢蠢欲动,不能说话就挣扎着要从余棉身上跳下来,余棉不担心他跑丢,而且大白天的这里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就放他下去了。
安安尾巴一甩就看不见了猫影,余棉见状忙喊道:“别跑远了,等会我叫你记得过来一起回家。”
“喵嗷。”知道了。
“你这猫还挺的懂人话啊,这么放出去也不怕跑了,城里的猫不都是关在屋子里吗?”余明在前面开路,看着猫跑远了,忍不住问道。
余棉跟在余明后面,东张西望的,很是骄傲的为自家猫解释,“安安可不是一般的小猫,它聪明着呢,能听懂人话,你们以后在他面前说话也注意点,别动不动畜牲畜牲,安安听了伤心的。”
要说农村就是这一点不好,余棉她一家子除了她以外都不是很喜欢猫,对猫的印象就是不服管教,养不熟,不如养一只狗。
果然,余明听了也没当回事,哄小孩一样说道:“行了知道了,一只猫,还要当祖宗供起来啊,以后我不说了可以吧。”
余棉这才满意地点头,安安可是她重要的合作伙伴,需要足够的尊重的。
花了一个多小时把林子转了个遍,其实也没什么好看的,竹子表面与世无争,实际上霸道的很,竹林生长的地方除了些野草几乎看不见别的树种。
但总体看下来,余棉觉得还是挺合适的,竹林坡度不大,总体还算是平坦,半山腰上有很大一块平地,正适合用来建鸡舍,水源也好解决,离竹林不远处就有山上流下来的泉水,水质还挺清澈的,稍微打理一下就能用。
余明也挺满意的,虽然他心里还是不太同意余棉回家养鸡的事,但这竹林养鸡的确不错,既然改变不了余棉的想法,那只好帮着她一起干了。
“这地方养鸡是不错,也不用再仔细看了,在这活了这么多年了,这点眼力见还是有的,要行的话,等下午我带你去村长那跟他说一下,再跟村子里的人说一声,差不多就可以定下来了。”
余棉就叫上猫,又溜达着回家了。
承包竹林的事情果然很顺利。
尽管不能去竹林砍竹子挖竹笋了,但村子又偏又穷,好不容易来一个坐着赚钱的事,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何况,山上也有不少的竹子,只是更麻烦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