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章
栎阳崇安里,卓氏族地。
昨夜下了一夜的雪,木制的建筑鳞次栉比,红墙黑瓦上,覆着洁白的积雪,映出别样的韵味。里门监悠悠打了个哈欠,等待着族人过来换岗,耐不住性子的孩童,已经推开自家的院门,迫不及待地冲到乡道里,比拼谁最先在里正门口,留下脚印。
清晨的阳光已经洒在屋檐上,而建筑群的外侧则分布着各类手工作坊,炉火熊熊燃烧,锤声铛铛作响,黑铁凛冽,黄铜灿亮。刀戟折射出幽暗的光,静静地立在门后,而门饰则是秦地一贯的粗粝,看上去颇为狰狞。
卓玖在研究了少府送来的所有失败的样品后,尝试和族中工匠复现他们的失败。
可惜的是,即使工匠们几乎完全还原了,她记忆中土制高炉的样子,流程和工艺也没有问题,但成品总是出现五花八门的问题。别说复制少府的失败,从而找出原因,就连卓玖亲自看着,都能连续融出有两种不同问题的废铁。
如今即使烧制陶器的窑炉,都能很轻易的达到上千摄氏度,经过特殊改造的高炉和鼓风系统,炉内温度几乎可以攀升至铁的熔点,如果氧气充足,温度还会继续攀升。
卓玖用手背随意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她叹了口气对工头说,“若是今日还是试不出来,就先算了。最近几日诸位都辛苦了......”说完,想从袖袋中掏些半两钱,让匠人们打酒喝。
“少君哪里的话。”工头连忙摆手,“可使不得,奴可不敢啊!”
卓玖看着工头黝黑又惶恐的脸,想要说些什么,可刚张口就被炉子边喷出的气,呛得咳嗽起来。最后只能用袖子捂住口鼻,一边咳嗽一边走出作坊透气。
远处燕徒正推着轮椅走来,看到卓玖在墙边喘息立刻快步过来,躬身扶着她,“少君可还好?”
卓玖猛烈的咳嗽了几声,想要让呼吸间残留的臭气散掉,她一只手扶着燕徒的手臂,另一只则摆了摆,示意自己没事。追出来的工头攥着袖子,对一脸严肃的燕徒解释道,“烧窑架炉,若是用炭定会有刺鼻的气味,平日不会漏出来,刚刚......”而不论是冶金还是烧陶,都不会在密封的窑炉内使用煤做燃料,煤受热易裂,会损坏炉料的透气性,从而导致炸炉。早在百年前,烧造陶器、冶炼金属就只使用炭作为燃料了。
“这种事,你莫和我解释。”燕徒皱着眉头,轻拍卓玖的后背为她顺气,“这些话你当去和主君说。”
卓玖已经喘过气,听到工头的解释,立刻撑着燕徒的胳膊直起身,轻轻拍了拍他的胳膊,微笑着安抚工头,“咳咳,玖无事,不必担忧。”然后示意燕徒去把轮椅推来,自己则继续问道,“炉内使用的燃料,一直都是炭?”
“是......”工头依旧有些担忧的看着卓玖,回答的也有些心不在焉“少君果真无事?”
卓玖摆摆手,让工头回到作坊,不必在外面受冻,而心中则琢磨着,莫非是因为燃料?
如今的主要燃料除去木材外,就是发掘的煤和烧制的炭。而因为炉体透气性的原因,早在战国之前,人们就不再使用煤作为燃料,转而只使用炭。但如使用未经处理过的煤炭,都会产生大量的硫化物,在密闭的炉内很有可能使生铁的硫含量升高,从而降低了生铁的质量。
硫在炉内高温的作用下,促使铁和碳结合,从而导致铁变得硬脆,并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与铁化合成低熔点的硫化铁,使生铁产生热脆性,同时降低铁液的流动性。而出炉时没有脱硫,则熟铁也会受到生铁内硫的影响,变得更脆。
“少君。”燕徒已经将轮椅推到她身边,见她陷入沉思,便低声提醒道,“族中来客,主君请少君尽早回去。”手臂上还挂着一个黑色大氅。
卓玖整理了一下衣袖,任由燕徒将大氅披在她身上,“昨日亭长不是来报信,说是今晨便能到,如今我去恐是晚了吧?不如明日再说?”她刚刚有了头绪,并不想被无关紧要的人打断。
“想来是昨夜的雪耽搁了脚程,刚刚主君已经派人去迎了。”燕徒恭敬的回道,“女君说,少君此时回去便好。”
卓玖回到家中刚刚擦去作坊里的灰尘,正拄着手杖往厅堂的方向挪,就看到兄长背着手,从拐角处踱过来。虽然姿态散漫,但行走间与卓玖一样,玉组配轻微的晃动,却并未发出任何声响。
两人互相见礼后,卓琨很自然的扶住自己的妹妹,“阿玖可知,今日是何人拜访吗?”
卓玖摇摇头,“只听阿母说,是自兰陵来。”
“兰陵啊。”卓琨偏头想了想,然后挑着眉毛说,“那不是在楚国境内?听说荀卿如今倒是为兰陵令,不知来者可是他的门人?”儒学在此时并不盛行,荀子的名号虽享誉七国,但贵族们对他的尊敬有限,卓琨已经算得上客气了。
“若是儒者,恐怕也不会特地来拜见卓氏。”卓玖轻笑着摇摇头,“说不得是族亲来拜访而已。”
客人似乎确实被积雪绊住了脚,卓玖拢着手炉正坐了片刻就有些松懈,卓琨和卓尚在一旁闲谈,聊着从兰陵远道而来的客人。暖洋洋的屋内让卓玖有些困倦,她撑着隐几对父兄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阿玖,大人倒是给你找了个学生——”
卓琨懒散的声音将她从给炭脱硫的思路中拽回来,卓玖眨眨眼疑惑地看向自己的兄长,迷茫的眼睛里似乎透露着,一丝疑问。
“?”
卓尚看着两个孩子,温和的捋捋胡子,给卓玖解释道,“兰陵令本寄信给春申君,说有一弟子对术数星象颇感兴趣,想问莫敖是否愿将其收为门客,不过春申君听闻此人原是秦人后,便之间将其推荐来卓氏。”
易卜星相都是家学,莫敖肯定不愿教他。春申君看重荀子,不想为难,便选了个折中的方案,打发那弟子回秦国找卓氏。至于卓氏愿不愿教,左右离太远,荀子也就顾不上了。
“你阿母本想亲自教他观星,但听亭长说,来的是一位小少年后,便没有兴趣了。”卓尚笑眯眯的看着卓玖,“你和子璋年岁差的太大,平日里也没什么交集,如今有个孩子来求学,还可与你作伴。”
“日后,阿玖也可睡个安稳觉了。”卓琨同样笑着打趣。星象位置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掌握的,更何况他们还需不断记录天空中的星星,绘成星表,以供后人计算历法。所以卓玖自学会观星后,便常常半夜起身观星,很少能睡个好觉。
如今有了学生,她也不必如此辛苦了。
“听阿父言,来求学的只是个孩子。”卓玖摇摇头,“怎么能让孩子整日熬夜呢?”
话音未落,一个糯糯的童音便从穿廊边传来,“学生张苍(1),见过崇安侯。”
......
“阿苍,煤可备好了?”
甘罗拿着传验在崇安里的里正处登记后,还未整理好自己的袖袋,便听到一个清亮的女声。
他缓缓收回登上马车的腿,绕过车辕向声音的方向看去。一个着墨色深衣的女子坐在桃木的轮椅上,正拿着木牍写着什么,而另一个更小的孩子则一身短打,围着不远处一个炉子仔细检查着什么。
其他匠人都立在一旁,像是在等那女子下令。
甘罗见到要找的人就在那坐着,便让车夫先去崇安侯宅,他自己则快步走到女子身前,躬身拜道,“甘罗,见过芈姬。”
依礼来说,他应该去崇安侯宅休整片刻,再等芈姬命人招他,两方约定时间后才能见面。但甘罗知道,眼前的女子并非看重礼仪之人,所以才大着胆子直接过来。
卓玖有些吃惊的看着突然出现的眼前的甘罗,然后微笑着屈身回礼,“玖伤病在身,未施全礼,还请阿罗海涵。”
甘罗连忙侧身不受礼,自然地站在卓玖的身侧,像是玩笑一般道“芈姬怎与罗如此生疏?”
卓玖也轻笑着摇摇头,正要说什么,便被一个童声打断。踩着虎头布鞋的孩子从不远处趋步过来,他好像没注意到卓玖身边有人,小脸泛着兴奋的红光,飞快地行礼后便高兴的说,“娇娇要的陶炉已经搭好,可以给炭脱硫了。”
话音未落,他好像就意识到自己打搅了卓玖和客人的对话,有些尴尬的后退了半步,慌忙对甘罗叉手行礼,然后腼腆的对他笑笑。虽然动作慌乱,但可以看出他受过极好的礼仪教养,考虑到这个孩子的年纪,他应是自幼被沉浸在极度守礼的环境下。
甘罗端着仪态,同样郑重的回礼,并没有因为对方是个孩子就敷衍了事。两人交换了姓名后,他才得知眼前的孩子,竟然是荀子的弟子张苍。
张苍早慧,又自幼跟随荀子修习儒家之学,君子六艺都颇为了解,但荀子却认为他在术数星象上颇有天分,便建议他寻楚巫研习星法——这些知识需要世代积累,荀子也不精通。经楚春申君的推荐,他不远万里回到了故国。本以为卓氏会将他打发给小宗,没想到竟是大宗的少君亲自教他。
只是这位芈姬,并没有带着他夜观星象,反而问询了他是否对墨者之学感兴趣,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便带着他开始研习冶金之事,从未谈起星象医卜。
“阿苍,陶炉温度也达标了?”卓玖拢着手炉瑟缩的缩了缩肩,看着眼前两个孩子笑着问道。
“把桩的匠人观焰为深红,当再鼓些气进去便能到橘红。”张苍叉手回道,然后有些奇怪的问,“娇娇为何要如此炼煤?”
如今煤址分布较广,很多甚至都裸露在地表极易开采,自商开始便有成熟的煤矿开采、运输、贩卖的流程,卓氏也早早购了煤炭用以过冬。先前卓玖便带着张苍,挑选库房中的散煤。并不是所有煤都可以用作炼焦,实际上,从世界范围来看,焦煤资源都算得上匮乏,所以一般会将不同类型的煤,按比例调配以达到想要的炼制效果。
卓玖从轮椅上下来,温和的看着年幼的张苍和一头雾水的甘罗,一边向陶炉走去,一边问张苍,“先前与你说过,为何熟铁难得?”
“唔。”张苍想伸手去扶卓玖,却被她用淡淡的眼神拒绝,只能揉着衣角回道,“盖因炭中有硫,而在煅烧中硫入铁中,至铁中杂质变/性,故不得熟铁。”物质的变/性是他刚从卓玖那学来的。
“那你已经知道先前的答案了。”卓玖温和的摸摸张苍的头,笑着说。
甘罗毕竟比张苍年长些,又和卓玖共事颇久,仅仅凭两人的对话,便大致猜出卓玖的意图。衬在张苍在一旁沉思,甘罗低声问卓玖,“这便是芈姬为冶金所想的办法?”
卓玖不顾煤炭的灰尘,蹲下来在已经打碎的煤块堆里挑拣着,白皙的手立刻被煤灰染成了黑色,好在大氅和深衣都是墨色,染上些灰尘也看不真切。她一边检查着碎煤块,一边对甘罗说道,“先前少府匠人们试了不少方法,都无法用高炉炼出熟铁,王上颇为心急。我也试了几次,均不成,所以才想着是不是燃料的问题......”
“咳咳,这才是第一次试着给煤脱硫。”扬起的煤灰呛了卓玖一下,她用袖子捂住口鼻咳嗽起来,“大抵一次是不可能成的,只是先试着看吧。”
炼焦用的煤必须拥有良好的结焦性,现代工业中,通常用具有粘结性的气煤、肥煤、焦煤和瘦煤,按比例配成炼焦原料。当然,如果比例合适,用其中的两三种也能炼出来。
她的身旁是一个半径大约一丈五的圆炉,匠人们正将挑拣好的煤往炉子的料口中倒,当煤几乎从料口溢出来时才停,然后用铁锨将碎煤拍实,最后将炉顶用泥覆盖,凿出几个透气孔。
这种炉是双层结构,内层的空室为料室,用来装配好的煤,而狭窄的外室包裹着内室,用来装填燃料给料室加温。这样的煅烧少则需要四五日,多则十来日,直到透气孔无烟排出。
如果可以成功炼出焦炭来,那么还需要考虑同时产生的焦炉煤气和煤焦油的排放。焦炉煤气和焦油都是良好的再生产品,不仅可以制作化肥,而且还可以用于还原铁。
但对于还未形成工业的社会来说,任何一种再利用的方法,都难度过大。于是卓玖给炉子的排气孔设计了专门的管道,通入一旁的灶台,若是成功产出便可点燃用以烧水做饭。
“耗费如此长的时间,若是要多做几次,芈姬可是打算在栎阳待到明年冬?”甘罗摇摇头,有些不赞成的说,“芈姬应该已经猜到罗为何而来,若是让王上久等,罗可担不起。”
先前在尝试最适合的农肥配比时,他便跟着卓玖学了控制变量的办法,如今看到同样需要调整配比的焦炭,自然明白卓玖打算做什么。
“不会耽搁娇娇太多时间的。”刚刚蹲在地上写写画画的张苍,听到甘罗的话,慢慢站起身说,“苍先前便用小一些的炉子试过比例了,即使大炉子的内部温度和导热与苍的模型不同,也不过需要再试几次便成。”
卓玖虽没有教他星象,但却将自己曾经写过的书,尽数给了他。如今书籍难得,即使跟着荀子,张苍也不过读了些儒家经典,所以张苍格外珍惜那些书简。但超出认知的知识,是极难理解的。
治国理政倒还算轻松,但数论物理他取不知如何下手。芈姬教他从实践开始,而他在看到炼焦的方法后,也想过试错太耗时,便自己做了个模型用来尝试配比,所以如今真正煅烧,倒也不需太久。
眼见炉子慢慢冒出白烟,卓玖才有些困倦的坐回轮椅,这些天她都待在仓库中挑拣煤块,虽有张苍帮忙盯着陶炉的修建,也已经许久未休息了。但她依旧笑着对张苍说,“我要去咸阳了,阿苍愿同我一道吗?”
“芈姬那些数理,对于阿苍来说,有些艰难吧?”甘罗逗弄了一下一本正经的小孩,“咸阳的博士们也有不少硕儒,阿苍若是想要继续修习儒学,也可得个好先生。”
张苍瞪大眼睛,小手立刻扒住卓玖的轮椅扶手,用圆溜溜的眼睛看向微笑着的卓玖,“女师是嫌苍愚钝,不愿教苍了?”然后在她温和的目光下,连忙保证,“苍会努力的,女师不要赶苍走,好不好......”女师是对女性老师的尊称,与卓玖混熟后,他已许久没有这样称呼过她了,慌乱之下又重提尊称了。
卓玖有些无奈的看向逗弄孩子的甘罗,摸摸张苍的头,也不在乎他身上的污渍,一把将他抱起来放在怀里,“阿苍这般聪颖,我怎会弃你于不顾?再说,阿苍天资非凡,咸阳那些腐儒怎能教你,莫要被阿罗骗了。”
张苍看了看卓玖,明白过来,于是第一次失礼的瞪了甘罗一眼,引得这位少年天才哈哈大笑,难得有些少年人的肆意。
甘罗并未久待,在与卓氏族长彻夜长谈后,并未停留就赶回了咸阳。虽然他并未和卓玖明说,但仅仅是作为吕相少庶子,却突然前来拜访卓氏这一举动,都足以让有心人注意了。
自栎阳的消息传回咸阳后,华阳太后便接连招见外臣,即使到深夜,也有侍从跪坐在宫门外,为贵人们添烛挑灯。冬日的雪花随风飘入穿廊,又缓缓融化成一片水渍,又宫人悄悄用袖子将其擦拭干净,以防贵人突然出现,湿了鞋袜。
几个巨大的青铜灯台缠枝蔓绕,数十盏烛灯,在黄铜背镜的折射下,轻易便将大殿照耀的灯火通明。一些处在偏出的灯台,宫女甚至需要挑起一根长长的灯架,才能够到最高处的油灯。
华阳太后日渐衰老,为了遮盖皱纹,总在面上敷着厚厚的粉,犹如假面覆在脸上,再加上用假发盘起的发髻和上面缀着的各色珠钗,远远看上去,颇像孩童幼时会玩的人偶。
年轻的昌平君和昌文君分别坐在她两侧,身前的青铜卣内,盛放着新酿的米酒,只不过两人好像都没有兴致。昌文君甚至露出些呆滞的表情,看上去对华阳太后的担忧,毫无兴趣。而昌平君则有些无奈地翻着书简,心里琢磨着今年对于官员的考核,哪些地方还需要增派官吏,而哪些郡守需要升迁。
两人都将华阳太后诸如‘吕相定是想劝卓氏,尽快为长女议亲,从而使王上暂无成婚人选’、‘王上怎就中意那卓氏女,非其不娶。一个无法行走的人,有什么值得喜欢的?’云云,全都抛在脑后。
只有身为御史大夫的昌平君,在听到卓玖的名字时,和自己的族亲对视了一眼。两位熊氏如今分别为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先前听说卓玖在下泽,用‘表格’统计劳役匠人,分发钱粮,将数百人的工地管理的仅仅有条,便对她的方法颇感兴趣。
‘说不定可以将这种方式推广至全国,从而提升户籍管理的效率?’昌平君琢磨着,‘只不过道听途说,并不得其法,若是可以向芈姬当面请教,才能知是否可行。’
‘唔,狄道都用上马鞍了,不知什么时候某可以弄一套来......’昌文君则全然在状况外,他虽然理解昌平君感兴趣的地方,但实在有些累了,并不想听华阳太后喋喋不休,但又因她为熊氏长辈,只能在这里硬敖。
嬴政不许华阳宫的宫奴通传,自己从穿廊后面绕到大厅,还未走进便听到两位君侯的心声,心下想笑,又生生忍住了。华阳太后还未看到嬴政的身影,但却注意到昌平君熊启的走神,便厉声问道,“难道御史大夫,并不忧心吕相所为?”
‘吕不韦商贾之人,目光短浅,看不出王上捧他是为了与楚贵抗衡,难道华阳太后也老糊涂了?’昌平君心中这样想,嘴上却只能说,“王上尚且年幼,成婚之事并不急,姑奶何必焦虑?”华阳太后是楚顷襄王的妹妹,昌平君则是顷襄王的孙子,所以称她一句姑奶也不为过。
而昌文君则是楚国前令尹,公子子兰的遗腹子,与如今的楚王同辈。算得上是昌平君的叔叔,同时两人的外祖父却都是秦昭襄王。
“先王不愿迎娶楚女,如今王上生于赵,与楚人感情不深,若是不娶芈卓氏,日后恐会迎一位赵女为妻啊!”华阳太后斜了一眼昌平君,正巧看到嬴政露在烛光下的衣角,皱了皱眉头问道,“何人在殿旁?”
嬴政这才缓缓从阴影从中走出,对华阳太后行礼,“孤路过华阳宫,见大殿灯火通明,想着大母还为安寝,故前来问安。”然后又对着两位拢着袖子行礼的君侯回礼。
见王上亲自前来,昌平君和昌文君同时松了口气,立刻找借口推出大殿,找地方休息去了。
“大母莫心忧,赵女礼义,不可担王后之位。”无需华阳太后招呼,他径自走到右边的席上坐下,“孤与芈姬常分居两地,也少交流。大母莫要被流言诓瞒,孤与她并无关系。”
华阳太后被嬴政所说的‘赵女礼义’逗笑了。礼义廉耻方为思维,如今只有礼义而无廉耻。她用袖子遮住嘴角笑了笑,分毫没有被嬴政撞破的尴尬,只是顺着先前的话又劝了劝,“秦楚世代联姻,如今这宫中未有楚女,某颇为孤寂。王上还是要多与亲族亲近,日后也好定下贵女,以当贤后。”
虽然心中颇为急切,但她毕竟是宣太后亲自教导,又经历了四代秦王的人,所以并没有逼迫嬴政,“空穴才有来风,王上何必在大母面前掩饰?不如大母以太后之命,令芈姬住于华阳宫,也好与王上相见?”
“芈姬为巫,恐不便久住咸阳宫。”嬴政摇摇头,“更何况,她颇有农政之才,孤也不愿埋没她。只是吕相总是不愿封赏芈姬,也不知在作何打算。”
语言,可以是委婉的。
而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将这种委婉,称之为花言巧语。
即使华阳太后表面上没有任何表情,但嬴政已经从她的心声中确定,她已经完全收到了他的暗示,便不再‘打扰’大母的休息——相信过不了多久,吕不韦和华阳太后会共同举荐卓玖入朝的。
嬴政从华阳宫出来,身后的数十宫奴侍女都安静地趋步跟着他身后,直到队伍最后忽然冒出一个不和谐的身影,快步超过队列追上最前面的嬴政,然后低头禀道,“内史夜报,韩使已经抵达京畿,意递送国书。吕相请王上明日晨移步章台宫。”
如今是他即位第一年,若他不加干涉的话,未来九年都不会有太过要紧的事情发生。不过韩国使节在不节不贺的时候求见,倒让他想起了另一件颇为重要的事情。
水工郑国,便是在他即位的元年入秦的。
数十年的记忆嬴政自然不可能都记得详细,年轻时很多浮光掠影的经历,到了中年都不再清晰。但至今他都还记得,一张粗糙黝黑的面孔,跪在大殿上努力说服自己的样子。
“始,臣为间,然渠成,变秦之利也。某不过想为韩延数岁之命,若成此渠,秦便可立万世之功。”
如今他已经用有了可助自己立万世之功的人,那人不日便会入朝,郑国此人还有没有必要留下,他还未有决定,再去听听韩使的说辞,也未尝不可。
翌日,章台宫大殿上,韩使递上国书,嬴政心中清楚其中的内容,翻看了几卷后便传给吕相,韩使则不卑不亢的畅言在关中修建水利的益处,直到嬴政似笑非笑的看着他,出声打断道,“使为说客,并非水工,又怎知其中利弊?”
“不过有如此考量,韩国定有可堪一用的水工,不如请水工上殿,孤方知是否可行。”
韩使有些诧异秦王如今迅速地就决定见水工,但很快便反应过来,立刻招郑国入殿。
来人显然并不习惯高大肃穆的殿宇,也不习惯肉食者常穿的宽袖深衣,黝黑的面庞和粗大的手指,都与面色红润白皙,身体圆润的韩国使臣形成鲜明对比,甚至让人怀疑两人是否来自同一个国家。
在韩国,工匠几乎都由奴隶组成,即使郑国精通水利也不受重视。他先前被韩王招见时,大殿之上嘲弄和鄙夷的目光,几乎将他吞没。如今来到秦宫,他已经做好了被羞辱的准备,但令人意外的是,虽然有些打量和审慎的目光,却并不让人难受。
秦王和秦相并未询问他的出身,也没有留意他漏洞百出的礼仪,只是问了几个水利上的问题。听得出来,两人并不擅长此事,但也事先了解过,每每提及一些水文知识,还有刀笔吏在一旁记录。
当他说起,需要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时,安静的大殿内才隐约传出几声惊叹。郑国紧张的瞥了一眼韩使,发现他正慌乱地想要起身辩解,便不知还要不要说下去。
与官位世袭的韩国不同,秦国以军功农功任官,即使因识字问题,导致依旧有很多贵族出任官员,平民甚至奴隶也占据着朝堂大半。朝中大半的人都曾有过郑国如今的尴尬,例如没有姓名字,不知如何介绍自己的出身,礼仪不全等等。所以,并未有人对其侧目,反而在听到引泾水到洛水的计划后,都被郑国的大胆惊呆了。
要知道,两条河最短的直线距离就要三百多里!
嬴政看着明显紧张的韩使,在他辩解之前便放两人回去,只说要和相国商议一下。等到两位韩人退出大殿,秦臣们才爆发出激烈的讨论声,嬴政招吕不韦到身侧,也和他低声商量着什么。
当然,在郑国和韩使看来,秦国对此事反应平平,都有些忧心韩王交代的事情。他们本是听说秦国启用一女子,主持水利农事,便想着秦王定对水利颇感兴趣,没想到竟然如此不顺。
‘也许是我等只言利处,不提耗费,引得秦人怀疑?’韩使看了看郑国,反思了一下两人的言谈,‘再求见秦王时,恐怕也谈谈耗资,再用激将法......’
但自那之后,秦王再也没有接见二人。韩使费心打听后才知道,是那位主持富田的芈姬要归朝,秦王进来无心处理他们。
“芈姬颇通水利,秦王又如此看重,若是她看出我等意图,可如何是好?”使臣有些忧虑的看向政国,而郑国则掏出羊皮卷,仔细确认了一下自己的设计后,看着使臣道,“某的设计,并无疏漏。即使那位芈姬确实精通水利,也不可能从这个引水计划中,看出任何问题。”
他们只需说服秦王同意开渠,便不需担忧那位芈姬反对。
在韩使忧心忡忡的等待秦王招见时,嬴政已经听治粟内史和将作少府监,轮番阐述关中修渠的好坏,最后群臣得出结论,不论韩国安得什么心,修渠是有益无害的。
昌文君在朝堂上笑着说,“若是韩国意欲害秦,届时自然可派兵踏平新郑,又何惧一水工?更何况,卓氏芈姬在下泽已修了几里灌渠,想必也颇懂这些,不如再命她去监工,方可保水渠无碍。”
“芈姬腿脚不便,昌文君这是还嫌她不得安宁?”吕不韦确实想让卓玖入朝,断了嬴政早早亲政的路,但也不希望她承楚人的情,“若是芈姬有意入朝,倒不如请她任谒者。”
这样的常朝颇为轻松,如今也没什么大事商议,嬴政也不制止他们,卫尉王绾则皱着眉头看向二人,“芈姬乃贵族,怎可任下品之官?如此岂非折辱于芈卓氏?”他是大奴隶主贵族出身,颇为在意此事。
楚国出身的太仆隗状则趁机插嘴,“倒不如请芈姬为郎中令。”他受华阳太后指派,见此时时机正好,便提出了他们早就商议好的位置。芈姬功劳颇高,理应拜为上卿荣养。
但华阳太后像要王上和芈姬常接触,还要不至于折辱她的功劳,可以伴王上左右的郎中令便成了最好的选择。
‘王上大抵是想重用芈姬,又担忧姑奶和吕相不容她,才这般设局。’
嬴政忽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心声,分辨了一下,目光便悄无声息的转向,跪坐在位置上一言不发的昌平君熊启那里。他从鼻子中哼出一声,心下暗道,朝中也不全然都是无脑之人,便集中注意力,想听听这位御史大夫究竟在想什么。
‘为这种小事,还要争论到什么时候去?芈姬有才,任用便是,绞进如此多的私心,便是朝臣都不反对,日后她想要施展也会受桎梏。’
熊启没有注意到嬴政打量的目光,反而看着吕不韦琢磨着,‘虽然王上即位不足半岁,但有如此手段不愧是赢赵之子。吕不韦现在未发现,日后恐会艰难啊。’
‘不过王上如此早慧,也算是大秦之幸。’
熊氏虽然以外戚之身,在秦国身居高职,但并非都像华阳太后那般一心维护楚国。与带着维护两国邦交的任务,来到他国的王后们不同,这些外戚大多是在母国身份尴尬,或不受重视,所以才在妻舅的国家任职。只要熊氏宗庙无事,他们甚至可以为秦尽心竭力。
但他们还没有下定决心,助嬴政亲政。
是的,嬴政从先王虞祭时,便开始为自己的亲政铺路。他不仅通过夜访卓玖,与卓玖互相试探,借此将她拉进朝堂,还让吕不韦对他亲政这件事,产生了危机感,从而露出破绽。
也许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朝臣究竟怎么想,但两世相处,他可能比朝臣自己,都了解他们。华阳太后、昌文君、昌平君、吕不韦,乃至还未崭露头角的王绾、冯杰、隗状,通通被嬴政引导着,走向了他期望的方向。
吕不韦越关注卓玖和华阳太后的关系,便越会让‘旁观者’认为,他陷入了秦王的股掌中——比起尚且是外人的吕相,朝臣们的天平,自然会倾向年轻有为的秦王。
所以那晚在享堂,他才会想,冶金之事才是今夜最不重要的。
‘如果没有芈姬,朕恐怕也不会着急亲政。’嬴政眼神扫过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那些在日后位高权重的臣子,如今都还是初入朝堂的年轻人,‘但海外还有广阔的疆域从未被开拓,芈姬定是知道些什么,从未在心中想过。倒是防朕如防贼......’
最后,还是御史大夫熊启起身向嬴政行礼,请立芈姓卓氏玖为郎中令,嬴政允,才算有了定论。
“至于韩国。”嬴政翻阅了一下郑国递上的图纸,“就不必见韩使了,让郑国留下,明日便去将作少府记名。待芈姬归朝,再做安排。”既听从吕不韦的建议,给她一个清闲的职位,又采纳昌文君的建议,让她负责兴修水利,算是全了两方的面子。
朝臣们并无意见,嬴政挥袍起身对众臣颔首行礼后,便转身离开,众人长舒一口气,纷纷回礼。
吕不韦没有向往常一样跟嬴政一起回到内宫,而是快步拦住久未上朝的纲成君蔡泽,这位昭襄王时期,接替应侯范雎的丞相,有些讶异的停下脚步,虽然历经四朝,但蔡泽尚且没有吕不韦年长,在吕不韦行礼时,连忙侧身不受,只问有何事寻他。
“某前些日得了燕地美酒,纲成君若有闲,不如共饮?”
昨夜下了一夜的雪,木制的建筑鳞次栉比,红墙黑瓦上,覆着洁白的积雪,映出别样的韵味。里门监悠悠打了个哈欠,等待着族人过来换岗,耐不住性子的孩童,已经推开自家的院门,迫不及待地冲到乡道里,比拼谁最先在里正门口,留下脚印。
清晨的阳光已经洒在屋檐上,而建筑群的外侧则分布着各类手工作坊,炉火熊熊燃烧,锤声铛铛作响,黑铁凛冽,黄铜灿亮。刀戟折射出幽暗的光,静静地立在门后,而门饰则是秦地一贯的粗粝,看上去颇为狰狞。
卓玖在研究了少府送来的所有失败的样品后,尝试和族中工匠复现他们的失败。
可惜的是,即使工匠们几乎完全还原了,她记忆中土制高炉的样子,流程和工艺也没有问题,但成品总是出现五花八门的问题。别说复制少府的失败,从而找出原因,就连卓玖亲自看着,都能连续融出有两种不同问题的废铁。
如今即使烧制陶器的窑炉,都能很轻易的达到上千摄氏度,经过特殊改造的高炉和鼓风系统,炉内温度几乎可以攀升至铁的熔点,如果氧气充足,温度还会继续攀升。
卓玖用手背随意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她叹了口气对工头说,“若是今日还是试不出来,就先算了。最近几日诸位都辛苦了......”说完,想从袖袋中掏些半两钱,让匠人们打酒喝。
“少君哪里的话。”工头连忙摆手,“可使不得,奴可不敢啊!”
卓玖看着工头黝黑又惶恐的脸,想要说些什么,可刚张口就被炉子边喷出的气,呛得咳嗽起来。最后只能用袖子捂住口鼻,一边咳嗽一边走出作坊透气。
远处燕徒正推着轮椅走来,看到卓玖在墙边喘息立刻快步过来,躬身扶着她,“少君可还好?”
卓玖猛烈的咳嗽了几声,想要让呼吸间残留的臭气散掉,她一只手扶着燕徒的手臂,另一只则摆了摆,示意自己没事。追出来的工头攥着袖子,对一脸严肃的燕徒解释道,“烧窑架炉,若是用炭定会有刺鼻的气味,平日不会漏出来,刚刚......”而不论是冶金还是烧陶,都不会在密封的窑炉内使用煤做燃料,煤受热易裂,会损坏炉料的透气性,从而导致炸炉。早在百年前,烧造陶器、冶炼金属就只使用炭作为燃料了。
“这种事,你莫和我解释。”燕徒皱着眉头,轻拍卓玖的后背为她顺气,“这些话你当去和主君说。”
卓玖已经喘过气,听到工头的解释,立刻撑着燕徒的胳膊直起身,轻轻拍了拍他的胳膊,微笑着安抚工头,“咳咳,玖无事,不必担忧。”然后示意燕徒去把轮椅推来,自己则继续问道,“炉内使用的燃料,一直都是炭?”
“是......”工头依旧有些担忧的看着卓玖,回答的也有些心不在焉“少君果真无事?”
卓玖摆摆手,让工头回到作坊,不必在外面受冻,而心中则琢磨着,莫非是因为燃料?
如今的主要燃料除去木材外,就是发掘的煤和烧制的炭。而因为炉体透气性的原因,早在战国之前,人们就不再使用煤作为燃料,转而只使用炭。但如使用未经处理过的煤炭,都会产生大量的硫化物,在密闭的炉内很有可能使生铁的硫含量升高,从而降低了生铁的质量。
硫在炉内高温的作用下,促使铁和碳结合,从而导致铁变得硬脆,并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与铁化合成低熔点的硫化铁,使生铁产生热脆性,同时降低铁液的流动性。而出炉时没有脱硫,则熟铁也会受到生铁内硫的影响,变得更脆。
“少君。”燕徒已经将轮椅推到她身边,见她陷入沉思,便低声提醒道,“族中来客,主君请少君尽早回去。”手臂上还挂着一个黑色大氅。
卓玖整理了一下衣袖,任由燕徒将大氅披在她身上,“昨日亭长不是来报信,说是今晨便能到,如今我去恐是晚了吧?不如明日再说?”她刚刚有了头绪,并不想被无关紧要的人打断。
“想来是昨夜的雪耽搁了脚程,刚刚主君已经派人去迎了。”燕徒恭敬的回道,“女君说,少君此时回去便好。”
卓玖回到家中刚刚擦去作坊里的灰尘,正拄着手杖往厅堂的方向挪,就看到兄长背着手,从拐角处踱过来。虽然姿态散漫,但行走间与卓玖一样,玉组配轻微的晃动,却并未发出任何声响。
两人互相见礼后,卓琨很自然的扶住自己的妹妹,“阿玖可知,今日是何人拜访吗?”
卓玖摇摇头,“只听阿母说,是自兰陵来。”
“兰陵啊。”卓琨偏头想了想,然后挑着眉毛说,“那不是在楚国境内?听说荀卿如今倒是为兰陵令,不知来者可是他的门人?”儒学在此时并不盛行,荀子的名号虽享誉七国,但贵族们对他的尊敬有限,卓琨已经算得上客气了。
“若是儒者,恐怕也不会特地来拜见卓氏。”卓玖轻笑着摇摇头,“说不得是族亲来拜访而已。”
客人似乎确实被积雪绊住了脚,卓玖拢着手炉正坐了片刻就有些松懈,卓琨和卓尚在一旁闲谈,聊着从兰陵远道而来的客人。暖洋洋的屋内让卓玖有些困倦,她撑着隐几对父兄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阿玖,大人倒是给你找了个学生——”
卓琨懒散的声音将她从给炭脱硫的思路中拽回来,卓玖眨眨眼疑惑地看向自己的兄长,迷茫的眼睛里似乎透露着,一丝疑问。
“?”
卓尚看着两个孩子,温和的捋捋胡子,给卓玖解释道,“兰陵令本寄信给春申君,说有一弟子对术数星象颇感兴趣,想问莫敖是否愿将其收为门客,不过春申君听闻此人原是秦人后,便之间将其推荐来卓氏。”
易卜星相都是家学,莫敖肯定不愿教他。春申君看重荀子,不想为难,便选了个折中的方案,打发那弟子回秦国找卓氏。至于卓氏愿不愿教,左右离太远,荀子也就顾不上了。
“你阿母本想亲自教他观星,但听亭长说,来的是一位小少年后,便没有兴趣了。”卓尚笑眯眯的看着卓玖,“你和子璋年岁差的太大,平日里也没什么交集,如今有个孩子来求学,还可与你作伴。”
“日后,阿玖也可睡个安稳觉了。”卓琨同样笑着打趣。星象位置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掌握的,更何况他们还需不断记录天空中的星星,绘成星表,以供后人计算历法。所以卓玖自学会观星后,便常常半夜起身观星,很少能睡个好觉。
如今有了学生,她也不必如此辛苦了。
“听阿父言,来求学的只是个孩子。”卓玖摇摇头,“怎么能让孩子整日熬夜呢?”
话音未落,一个糯糯的童音便从穿廊边传来,“学生张苍(1),见过崇安侯。”
......
“阿苍,煤可备好了?”
甘罗拿着传验在崇安里的里正处登记后,还未整理好自己的袖袋,便听到一个清亮的女声。
他缓缓收回登上马车的腿,绕过车辕向声音的方向看去。一个着墨色深衣的女子坐在桃木的轮椅上,正拿着木牍写着什么,而另一个更小的孩子则一身短打,围着不远处一个炉子仔细检查着什么。
其他匠人都立在一旁,像是在等那女子下令。
甘罗见到要找的人就在那坐着,便让车夫先去崇安侯宅,他自己则快步走到女子身前,躬身拜道,“甘罗,见过芈姬。”
依礼来说,他应该去崇安侯宅休整片刻,再等芈姬命人招他,两方约定时间后才能见面。但甘罗知道,眼前的女子并非看重礼仪之人,所以才大着胆子直接过来。
卓玖有些吃惊的看着突然出现的眼前的甘罗,然后微笑着屈身回礼,“玖伤病在身,未施全礼,还请阿罗海涵。”
甘罗连忙侧身不受礼,自然地站在卓玖的身侧,像是玩笑一般道“芈姬怎与罗如此生疏?”
卓玖也轻笑着摇摇头,正要说什么,便被一个童声打断。踩着虎头布鞋的孩子从不远处趋步过来,他好像没注意到卓玖身边有人,小脸泛着兴奋的红光,飞快地行礼后便高兴的说,“娇娇要的陶炉已经搭好,可以给炭脱硫了。”
话音未落,他好像就意识到自己打搅了卓玖和客人的对话,有些尴尬的后退了半步,慌忙对甘罗叉手行礼,然后腼腆的对他笑笑。虽然动作慌乱,但可以看出他受过极好的礼仪教养,考虑到这个孩子的年纪,他应是自幼被沉浸在极度守礼的环境下。
甘罗端着仪态,同样郑重的回礼,并没有因为对方是个孩子就敷衍了事。两人交换了姓名后,他才得知眼前的孩子,竟然是荀子的弟子张苍。
张苍早慧,又自幼跟随荀子修习儒家之学,君子六艺都颇为了解,但荀子却认为他在术数星象上颇有天分,便建议他寻楚巫研习星法——这些知识需要世代积累,荀子也不精通。经楚春申君的推荐,他不远万里回到了故国。本以为卓氏会将他打发给小宗,没想到竟是大宗的少君亲自教他。
只是这位芈姬,并没有带着他夜观星象,反而问询了他是否对墨者之学感兴趣,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便带着他开始研习冶金之事,从未谈起星象医卜。
“阿苍,陶炉温度也达标了?”卓玖拢着手炉瑟缩的缩了缩肩,看着眼前两个孩子笑着问道。
“把桩的匠人观焰为深红,当再鼓些气进去便能到橘红。”张苍叉手回道,然后有些奇怪的问,“娇娇为何要如此炼煤?”
如今煤址分布较广,很多甚至都裸露在地表极易开采,自商开始便有成熟的煤矿开采、运输、贩卖的流程,卓氏也早早购了煤炭用以过冬。先前卓玖便带着张苍,挑选库房中的散煤。并不是所有煤都可以用作炼焦,实际上,从世界范围来看,焦煤资源都算得上匮乏,所以一般会将不同类型的煤,按比例调配以达到想要的炼制效果。
卓玖从轮椅上下来,温和的看着年幼的张苍和一头雾水的甘罗,一边向陶炉走去,一边问张苍,“先前与你说过,为何熟铁难得?”
“唔。”张苍想伸手去扶卓玖,却被她用淡淡的眼神拒绝,只能揉着衣角回道,“盖因炭中有硫,而在煅烧中硫入铁中,至铁中杂质变/性,故不得熟铁。”物质的变/性是他刚从卓玖那学来的。
“那你已经知道先前的答案了。”卓玖温和的摸摸张苍的头,笑着说。
甘罗毕竟比张苍年长些,又和卓玖共事颇久,仅仅凭两人的对话,便大致猜出卓玖的意图。衬在张苍在一旁沉思,甘罗低声问卓玖,“这便是芈姬为冶金所想的办法?”
卓玖不顾煤炭的灰尘,蹲下来在已经打碎的煤块堆里挑拣着,白皙的手立刻被煤灰染成了黑色,好在大氅和深衣都是墨色,染上些灰尘也看不真切。她一边检查着碎煤块,一边对甘罗说道,“先前少府匠人们试了不少方法,都无法用高炉炼出熟铁,王上颇为心急。我也试了几次,均不成,所以才想着是不是燃料的问题......”
“咳咳,这才是第一次试着给煤脱硫。”扬起的煤灰呛了卓玖一下,她用袖子捂住口鼻咳嗽起来,“大抵一次是不可能成的,只是先试着看吧。”
炼焦用的煤必须拥有良好的结焦性,现代工业中,通常用具有粘结性的气煤、肥煤、焦煤和瘦煤,按比例配成炼焦原料。当然,如果比例合适,用其中的两三种也能炼出来。
她的身旁是一个半径大约一丈五的圆炉,匠人们正将挑拣好的煤往炉子的料口中倒,当煤几乎从料口溢出来时才停,然后用铁锨将碎煤拍实,最后将炉顶用泥覆盖,凿出几个透气孔。
这种炉是双层结构,内层的空室为料室,用来装配好的煤,而狭窄的外室包裹着内室,用来装填燃料给料室加温。这样的煅烧少则需要四五日,多则十来日,直到透气孔无烟排出。
如果可以成功炼出焦炭来,那么还需要考虑同时产生的焦炉煤气和煤焦油的排放。焦炉煤气和焦油都是良好的再生产品,不仅可以制作化肥,而且还可以用于还原铁。
但对于还未形成工业的社会来说,任何一种再利用的方法,都难度过大。于是卓玖给炉子的排气孔设计了专门的管道,通入一旁的灶台,若是成功产出便可点燃用以烧水做饭。
“耗费如此长的时间,若是要多做几次,芈姬可是打算在栎阳待到明年冬?”甘罗摇摇头,有些不赞成的说,“芈姬应该已经猜到罗为何而来,若是让王上久等,罗可担不起。”
先前在尝试最适合的农肥配比时,他便跟着卓玖学了控制变量的办法,如今看到同样需要调整配比的焦炭,自然明白卓玖打算做什么。
“不会耽搁娇娇太多时间的。”刚刚蹲在地上写写画画的张苍,听到甘罗的话,慢慢站起身说,“苍先前便用小一些的炉子试过比例了,即使大炉子的内部温度和导热与苍的模型不同,也不过需要再试几次便成。”
卓玖虽没有教他星象,但却将自己曾经写过的书,尽数给了他。如今书籍难得,即使跟着荀子,张苍也不过读了些儒家经典,所以张苍格外珍惜那些书简。但超出认知的知识,是极难理解的。
治国理政倒还算轻松,但数论物理他取不知如何下手。芈姬教他从实践开始,而他在看到炼焦的方法后,也想过试错太耗时,便自己做了个模型用来尝试配比,所以如今真正煅烧,倒也不需太久。
眼见炉子慢慢冒出白烟,卓玖才有些困倦的坐回轮椅,这些天她都待在仓库中挑拣煤块,虽有张苍帮忙盯着陶炉的修建,也已经许久未休息了。但她依旧笑着对张苍说,“我要去咸阳了,阿苍愿同我一道吗?”
“芈姬那些数理,对于阿苍来说,有些艰难吧?”甘罗逗弄了一下一本正经的小孩,“咸阳的博士们也有不少硕儒,阿苍若是想要继续修习儒学,也可得个好先生。”
张苍瞪大眼睛,小手立刻扒住卓玖的轮椅扶手,用圆溜溜的眼睛看向微笑着的卓玖,“女师是嫌苍愚钝,不愿教苍了?”然后在她温和的目光下,连忙保证,“苍会努力的,女师不要赶苍走,好不好......”女师是对女性老师的尊称,与卓玖混熟后,他已许久没有这样称呼过她了,慌乱之下又重提尊称了。
卓玖有些无奈的看向逗弄孩子的甘罗,摸摸张苍的头,也不在乎他身上的污渍,一把将他抱起来放在怀里,“阿苍这般聪颖,我怎会弃你于不顾?再说,阿苍天资非凡,咸阳那些腐儒怎能教你,莫要被阿罗骗了。”
张苍看了看卓玖,明白过来,于是第一次失礼的瞪了甘罗一眼,引得这位少年天才哈哈大笑,难得有些少年人的肆意。
甘罗并未久待,在与卓氏族长彻夜长谈后,并未停留就赶回了咸阳。虽然他并未和卓玖明说,但仅仅是作为吕相少庶子,却突然前来拜访卓氏这一举动,都足以让有心人注意了。
自栎阳的消息传回咸阳后,华阳太后便接连招见外臣,即使到深夜,也有侍从跪坐在宫门外,为贵人们添烛挑灯。冬日的雪花随风飘入穿廊,又缓缓融化成一片水渍,又宫人悄悄用袖子将其擦拭干净,以防贵人突然出现,湿了鞋袜。
几个巨大的青铜灯台缠枝蔓绕,数十盏烛灯,在黄铜背镜的折射下,轻易便将大殿照耀的灯火通明。一些处在偏出的灯台,宫女甚至需要挑起一根长长的灯架,才能够到最高处的油灯。
华阳太后日渐衰老,为了遮盖皱纹,总在面上敷着厚厚的粉,犹如假面覆在脸上,再加上用假发盘起的发髻和上面缀着的各色珠钗,远远看上去,颇像孩童幼时会玩的人偶。
年轻的昌平君和昌文君分别坐在她两侧,身前的青铜卣内,盛放着新酿的米酒,只不过两人好像都没有兴致。昌文君甚至露出些呆滞的表情,看上去对华阳太后的担忧,毫无兴趣。而昌平君则有些无奈地翻着书简,心里琢磨着今年对于官员的考核,哪些地方还需要增派官吏,而哪些郡守需要升迁。
两人都将华阳太后诸如‘吕相定是想劝卓氏,尽快为长女议亲,从而使王上暂无成婚人选’、‘王上怎就中意那卓氏女,非其不娶。一个无法行走的人,有什么值得喜欢的?’云云,全都抛在脑后。
只有身为御史大夫的昌平君,在听到卓玖的名字时,和自己的族亲对视了一眼。两位熊氏如今分别为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先前听说卓玖在下泽,用‘表格’统计劳役匠人,分发钱粮,将数百人的工地管理的仅仅有条,便对她的方法颇感兴趣。
‘说不定可以将这种方式推广至全国,从而提升户籍管理的效率?’昌平君琢磨着,‘只不过道听途说,并不得其法,若是可以向芈姬当面请教,才能知是否可行。’
‘唔,狄道都用上马鞍了,不知什么时候某可以弄一套来......’昌文君则全然在状况外,他虽然理解昌平君感兴趣的地方,但实在有些累了,并不想听华阳太后喋喋不休,但又因她为熊氏长辈,只能在这里硬敖。
嬴政不许华阳宫的宫奴通传,自己从穿廊后面绕到大厅,还未走进便听到两位君侯的心声,心下想笑,又生生忍住了。华阳太后还未看到嬴政的身影,但却注意到昌平君熊启的走神,便厉声问道,“难道御史大夫,并不忧心吕相所为?”
‘吕不韦商贾之人,目光短浅,看不出王上捧他是为了与楚贵抗衡,难道华阳太后也老糊涂了?’昌平君心中这样想,嘴上却只能说,“王上尚且年幼,成婚之事并不急,姑奶何必焦虑?”华阳太后是楚顷襄王的妹妹,昌平君则是顷襄王的孙子,所以称她一句姑奶也不为过。
而昌文君则是楚国前令尹,公子子兰的遗腹子,与如今的楚王同辈。算得上是昌平君的叔叔,同时两人的外祖父却都是秦昭襄王。
“先王不愿迎娶楚女,如今王上生于赵,与楚人感情不深,若是不娶芈卓氏,日后恐会迎一位赵女为妻啊!”华阳太后斜了一眼昌平君,正巧看到嬴政露在烛光下的衣角,皱了皱眉头问道,“何人在殿旁?”
嬴政这才缓缓从阴影从中走出,对华阳太后行礼,“孤路过华阳宫,见大殿灯火通明,想着大母还为安寝,故前来问安。”然后又对着两位拢着袖子行礼的君侯回礼。
见王上亲自前来,昌平君和昌文君同时松了口气,立刻找借口推出大殿,找地方休息去了。
“大母莫心忧,赵女礼义,不可担王后之位。”无需华阳太后招呼,他径自走到右边的席上坐下,“孤与芈姬常分居两地,也少交流。大母莫要被流言诓瞒,孤与她并无关系。”
华阳太后被嬴政所说的‘赵女礼义’逗笑了。礼义廉耻方为思维,如今只有礼义而无廉耻。她用袖子遮住嘴角笑了笑,分毫没有被嬴政撞破的尴尬,只是顺着先前的话又劝了劝,“秦楚世代联姻,如今这宫中未有楚女,某颇为孤寂。王上还是要多与亲族亲近,日后也好定下贵女,以当贤后。”
虽然心中颇为急切,但她毕竟是宣太后亲自教导,又经历了四代秦王的人,所以并没有逼迫嬴政,“空穴才有来风,王上何必在大母面前掩饰?不如大母以太后之命,令芈姬住于华阳宫,也好与王上相见?”
“芈姬为巫,恐不便久住咸阳宫。”嬴政摇摇头,“更何况,她颇有农政之才,孤也不愿埋没她。只是吕相总是不愿封赏芈姬,也不知在作何打算。”
语言,可以是委婉的。
而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将这种委婉,称之为花言巧语。
即使华阳太后表面上没有任何表情,但嬴政已经从她的心声中确定,她已经完全收到了他的暗示,便不再‘打扰’大母的休息——相信过不了多久,吕不韦和华阳太后会共同举荐卓玖入朝的。
嬴政从华阳宫出来,身后的数十宫奴侍女都安静地趋步跟着他身后,直到队伍最后忽然冒出一个不和谐的身影,快步超过队列追上最前面的嬴政,然后低头禀道,“内史夜报,韩使已经抵达京畿,意递送国书。吕相请王上明日晨移步章台宫。”
如今是他即位第一年,若他不加干涉的话,未来九年都不会有太过要紧的事情发生。不过韩国使节在不节不贺的时候求见,倒让他想起了另一件颇为重要的事情。
水工郑国,便是在他即位的元年入秦的。
数十年的记忆嬴政自然不可能都记得详细,年轻时很多浮光掠影的经历,到了中年都不再清晰。但至今他都还记得,一张粗糙黝黑的面孔,跪在大殿上努力说服自己的样子。
“始,臣为间,然渠成,变秦之利也。某不过想为韩延数岁之命,若成此渠,秦便可立万世之功。”
如今他已经用有了可助自己立万世之功的人,那人不日便会入朝,郑国此人还有没有必要留下,他还未有决定,再去听听韩使的说辞,也未尝不可。
翌日,章台宫大殿上,韩使递上国书,嬴政心中清楚其中的内容,翻看了几卷后便传给吕相,韩使则不卑不亢的畅言在关中修建水利的益处,直到嬴政似笑非笑的看着他,出声打断道,“使为说客,并非水工,又怎知其中利弊?”
“不过有如此考量,韩国定有可堪一用的水工,不如请水工上殿,孤方知是否可行。”
韩使有些诧异秦王如今迅速地就决定见水工,但很快便反应过来,立刻招郑国入殿。
来人显然并不习惯高大肃穆的殿宇,也不习惯肉食者常穿的宽袖深衣,黝黑的面庞和粗大的手指,都与面色红润白皙,身体圆润的韩国使臣形成鲜明对比,甚至让人怀疑两人是否来自同一个国家。
在韩国,工匠几乎都由奴隶组成,即使郑国精通水利也不受重视。他先前被韩王招见时,大殿之上嘲弄和鄙夷的目光,几乎将他吞没。如今来到秦宫,他已经做好了被羞辱的准备,但令人意外的是,虽然有些打量和审慎的目光,却并不让人难受。
秦王和秦相并未询问他的出身,也没有留意他漏洞百出的礼仪,只是问了几个水利上的问题。听得出来,两人并不擅长此事,但也事先了解过,每每提及一些水文知识,还有刀笔吏在一旁记录。
当他说起,需要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时,安静的大殿内才隐约传出几声惊叹。郑国紧张的瞥了一眼韩使,发现他正慌乱地想要起身辩解,便不知还要不要说下去。
与官位世袭的韩国不同,秦国以军功农功任官,即使因识字问题,导致依旧有很多贵族出任官员,平民甚至奴隶也占据着朝堂大半。朝中大半的人都曾有过郑国如今的尴尬,例如没有姓名字,不知如何介绍自己的出身,礼仪不全等等。所以,并未有人对其侧目,反而在听到引泾水到洛水的计划后,都被郑国的大胆惊呆了。
要知道,两条河最短的直线距离就要三百多里!
嬴政看着明显紧张的韩使,在他辩解之前便放两人回去,只说要和相国商议一下。等到两位韩人退出大殿,秦臣们才爆发出激烈的讨论声,嬴政招吕不韦到身侧,也和他低声商量着什么。
当然,在郑国和韩使看来,秦国对此事反应平平,都有些忧心韩王交代的事情。他们本是听说秦国启用一女子,主持水利农事,便想着秦王定对水利颇感兴趣,没想到竟然如此不顺。
‘也许是我等只言利处,不提耗费,引得秦人怀疑?’韩使看了看郑国,反思了一下两人的言谈,‘再求见秦王时,恐怕也谈谈耗资,再用激将法......’
但自那之后,秦王再也没有接见二人。韩使费心打听后才知道,是那位主持富田的芈姬要归朝,秦王进来无心处理他们。
“芈姬颇通水利,秦王又如此看重,若是她看出我等意图,可如何是好?”使臣有些忧虑的看向政国,而郑国则掏出羊皮卷,仔细确认了一下自己的设计后,看着使臣道,“某的设计,并无疏漏。即使那位芈姬确实精通水利,也不可能从这个引水计划中,看出任何问题。”
他们只需说服秦王同意开渠,便不需担忧那位芈姬反对。
在韩使忧心忡忡的等待秦王招见时,嬴政已经听治粟内史和将作少府监,轮番阐述关中修渠的好坏,最后群臣得出结论,不论韩国安得什么心,修渠是有益无害的。
昌文君在朝堂上笑着说,“若是韩国意欲害秦,届时自然可派兵踏平新郑,又何惧一水工?更何况,卓氏芈姬在下泽已修了几里灌渠,想必也颇懂这些,不如再命她去监工,方可保水渠无碍。”
“芈姬腿脚不便,昌文君这是还嫌她不得安宁?”吕不韦确实想让卓玖入朝,断了嬴政早早亲政的路,但也不希望她承楚人的情,“若是芈姬有意入朝,倒不如请她任谒者。”
这样的常朝颇为轻松,如今也没什么大事商议,嬴政也不制止他们,卫尉王绾则皱着眉头看向二人,“芈姬乃贵族,怎可任下品之官?如此岂非折辱于芈卓氏?”他是大奴隶主贵族出身,颇为在意此事。
楚国出身的太仆隗状则趁机插嘴,“倒不如请芈姬为郎中令。”他受华阳太后指派,见此时时机正好,便提出了他们早就商议好的位置。芈姬功劳颇高,理应拜为上卿荣养。
但华阳太后像要王上和芈姬常接触,还要不至于折辱她的功劳,可以伴王上左右的郎中令便成了最好的选择。
‘王上大抵是想重用芈姬,又担忧姑奶和吕相不容她,才这般设局。’
嬴政忽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心声,分辨了一下,目光便悄无声息的转向,跪坐在位置上一言不发的昌平君熊启那里。他从鼻子中哼出一声,心下暗道,朝中也不全然都是无脑之人,便集中注意力,想听听这位御史大夫究竟在想什么。
‘为这种小事,还要争论到什么时候去?芈姬有才,任用便是,绞进如此多的私心,便是朝臣都不反对,日后她想要施展也会受桎梏。’
熊启没有注意到嬴政打量的目光,反而看着吕不韦琢磨着,‘虽然王上即位不足半岁,但有如此手段不愧是赢赵之子。吕不韦现在未发现,日后恐会艰难啊。’
‘不过王上如此早慧,也算是大秦之幸。’
熊氏虽然以外戚之身,在秦国身居高职,但并非都像华阳太后那般一心维护楚国。与带着维护两国邦交的任务,来到他国的王后们不同,这些外戚大多是在母国身份尴尬,或不受重视,所以才在妻舅的国家任职。只要熊氏宗庙无事,他们甚至可以为秦尽心竭力。
但他们还没有下定决心,助嬴政亲政。
是的,嬴政从先王虞祭时,便开始为自己的亲政铺路。他不仅通过夜访卓玖,与卓玖互相试探,借此将她拉进朝堂,还让吕不韦对他亲政这件事,产生了危机感,从而露出破绽。
也许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朝臣究竟怎么想,但两世相处,他可能比朝臣自己,都了解他们。华阳太后、昌文君、昌平君、吕不韦,乃至还未崭露头角的王绾、冯杰、隗状,通通被嬴政引导着,走向了他期望的方向。
吕不韦越关注卓玖和华阳太后的关系,便越会让‘旁观者’认为,他陷入了秦王的股掌中——比起尚且是外人的吕相,朝臣们的天平,自然会倾向年轻有为的秦王。
所以那晚在享堂,他才会想,冶金之事才是今夜最不重要的。
‘如果没有芈姬,朕恐怕也不会着急亲政。’嬴政眼神扫过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那些在日后位高权重的臣子,如今都还是初入朝堂的年轻人,‘但海外还有广阔的疆域从未被开拓,芈姬定是知道些什么,从未在心中想过。倒是防朕如防贼......’
最后,还是御史大夫熊启起身向嬴政行礼,请立芈姓卓氏玖为郎中令,嬴政允,才算有了定论。
“至于韩国。”嬴政翻阅了一下郑国递上的图纸,“就不必见韩使了,让郑国留下,明日便去将作少府记名。待芈姬归朝,再做安排。”既听从吕不韦的建议,给她一个清闲的职位,又采纳昌文君的建议,让她负责兴修水利,算是全了两方的面子。
朝臣们并无意见,嬴政挥袍起身对众臣颔首行礼后,便转身离开,众人长舒一口气,纷纷回礼。
吕不韦没有向往常一样跟嬴政一起回到内宫,而是快步拦住久未上朝的纲成君蔡泽,这位昭襄王时期,接替应侯范雎的丞相,有些讶异的停下脚步,虽然历经四朝,但蔡泽尚且没有吕不韦年长,在吕不韦行礼时,连忙侧身不受,只问有何事寻他。
“某前些日得了燕地美酒,纲成君若有闲,不如共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