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了好大一会儿,窦武才开口说道:“陛下既然要迁富户伴宣陵,不知陛下心中可有决断,要迁何处的富户?”
刘宏微微摇头,说道:“朕刚刚梦到高祖皇帝,又被高祖皇帝责骂不孝,又哪里还有心思去想迁移何处的富户?”
说到这里,刘宏便又微微叹息一声,望着窦武和胡广说道:“迁移何处富户的事儿,就有劳大将军和司徒替朕拿个主意了。”
随着刘宏的话音落下,窦太后也开口说道:“那就这样儿吧,大将军和司徒、太傅回去之后,好生商量商量,定下该迁移何处的富户伴陵。”
重启陵邑制度的事儿,到此就算结束。
恢复了,但是又没完全恢复。
没能达到刘宏要求的给大汉历代先帝全都修建陵邑的目标,却也被撕开了重启陵邑制度的口子。
待窦武和胡广等人都告退离开后,窦太后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望着刘宏说道:“天子啊天子,你可真是要吓死朕了。”
刘宏却嘿嘿笑了一声,说道:“是朕胡闹,让阿母担心了。”
窦太后板起脸来,说道:“下次可不许再这样子了,先帝的教训,难道还不够么?”
先帝的教训?
当然是够的,毕竟刘志都拿生命给刘宏做演示了,这个教训可是够深刻的。
只不过,刘宏却不担心窦武等人会直接翻脸。
著名的堕落文人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建议在屋顶上开设一个天窗可能会遭到众人的反对,如果有人提出一个更为极端的主张,比如拆除整个屋顶,人们为了妥协,可能就会同意最初的建议,即开设一個天窗。
这就是著名的拆屋效应。
如果刘宏直接要求迁移一些富户伴陵,窦武和胡广、陈蕃等文武百官肯定会想到陵邑制度,然后就会想方设法的劝说刘宏放弃迁移富户伴陵建邑的想法。
因为迁移富户并不是陵邑制度的核心。
陵邑制度真正要迁移的,是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富户。
当拥有大量土地的富户被迁移到陵邑,他们原本占据的土地就可以重新进入分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
现在大汉朝真正掌握大量土地的,恰恰就是以窦武和胡广等人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和那些清流名士。
需要注意的是,大汉朝所谓的“清流名士”,和后来明朝时期的清流,两者之间不能说是毫无相同之处,也只能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明朝时期所谓的清流,是指那些没有进入官场的读书人,这些人满脑子的不合时宜,但是又被惯出了一身的臭毛病,所以他们敢喷天喷地喷空气,简单来说就是一群非主流的喷子。
明朝的那些个豪商巨贾们就特别喜欢这些喷子,因为这些非主流喷子们敢喷,会喷,而且还没什么脑子,只要一忽悠就能变成豪商巨贾们手中里的刀。
而大汉朝所谓的清流名士,却是泛指那些已经进入官场但是还没能掌握住实权,内心倾向于“致君尧舜”且跟宦官们不对付的官员,外加那些个在民间拥有巨大声望,且曾拒绝过皇帝征辟,已经有资格成为官员的读书人。() ()
除此之外,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大明朝的清流名士们大多都是些穷逼出身,而大汉朝的清流名士们却都是世家、大族、豪商或巨贾出身。
说白了,大明朝因为朱重八朱皇帝在登基之后大力推广社学,所以大量平民百姓的子弟也能读书进学,而大汉朝能够读书的,最差最差也得是寒门才行。
寒门,起码也得有个门第出身才配称之为寒门不是?
穷苦百姓撑死了也就是个黔首,又能算得上哪门子的寒门!
至于世家大族,他们的利益触角伸的哪儿哪儿都是,说不定哪个坞堡或者哪个豪强就是他们的代言人。
所以,陵邑制度所触及到的利益集团,明面上仅仅只是那些个手里拥有大量土地的普通富户,实际上却有可能会伤及世家大族的利益。
在此前提下,窦武和胡广等所谓的“清流名士”,自然也就不可能同意恢复陵邑制度。
但是,刘宏一上来就提出恢复陵邑制度,而且还要替大汉朝的历代先帝都修建陵邑,甚至用上了高祖皇帝托梦这般无耻的手段,实际上就是要把窦武和胡广等人给逼入死角。
同意恢复陵邑制度,窦武和胡广等人就会成为其他世家大族眼中的叛徒。
世家大族能捧出“三君”,自然也能毁掉“三君”。
可要是不同意恢复陵邑制度,这又涉及到了“置天子于不孝”的问题,毕竟刘宏搬出了高祖皇帝这么尊大神。
一旦被传扬出去,“三君”之类的名声一样会臭掉。
除非让刘宏像先帝一样莫名其妙的噶掉,然后再把所有的脏水全泼到刘宏的身上。
然而,这个办法根本就行不通。
且不说天子刚刚登基没多久就噶掉会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光是刘宏从高邑带来的那五十名良家子,就注定这个办法会破产。
更别说刘宏之前还当着征羌大军的面,公然许下了修建忠烈祠、替战死将士们赡养抚恤父母妻儿、恩荫将士子孙进学读书等一大堆条件。
一旦刘宏莫名其妙的噶掉,那些个在东羌杀红眼的杀胚们会不会胡思乱想?
万一他们觉得换个天子,原本刘宏给他们的承诺无法兑现,他们又会不会把这份怒火烧向窦武等人?
谁也不敢赌。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刘宏提出了拆屋的要求之后,窦武和胡广等人直接就想到了开窗。
一如之前刘宏要广建社学,窦武和胡广等人马上就想到“先择一地试行”,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现在刘宏又皱着眉头应下,自然也就让窦武和胡广等人体验到了“又一次战胜天子”的快感。
因为重启陵邑制度而不爽的心思,也因此而淡了几分。
只不过,都是些千年的狐狸,哪怕刘宏在重启陵邑制度这件事情上撕开了一个口子,能起到的作用也很有限。
比如说,搞完了宣陵的陵邑,接下来要搞哪里的?
等搞完了宣陵的陵邑,刘宏又是否还能记得替历代先帝都修建陵邑?
刘宏微微摇头,说道:“朕刚刚梦到高祖皇帝,又被高祖皇帝责骂不孝,又哪里还有心思去想迁移何处的富户?”
说到这里,刘宏便又微微叹息一声,望着窦武和胡广说道:“迁移何处富户的事儿,就有劳大将军和司徒替朕拿个主意了。”
随着刘宏的话音落下,窦太后也开口说道:“那就这样儿吧,大将军和司徒、太傅回去之后,好生商量商量,定下该迁移何处的富户伴陵。”
重启陵邑制度的事儿,到此就算结束。
恢复了,但是又没完全恢复。
没能达到刘宏要求的给大汉历代先帝全都修建陵邑的目标,却也被撕开了重启陵邑制度的口子。
待窦武和胡广等人都告退离开后,窦太后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望着刘宏说道:“天子啊天子,你可真是要吓死朕了。”
刘宏却嘿嘿笑了一声,说道:“是朕胡闹,让阿母担心了。”
窦太后板起脸来,说道:“下次可不许再这样子了,先帝的教训,难道还不够么?”
先帝的教训?
当然是够的,毕竟刘志都拿生命给刘宏做演示了,这个教训可是够深刻的。
只不过,刘宏却不担心窦武等人会直接翻脸。
著名的堕落文人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建议在屋顶上开设一个天窗可能会遭到众人的反对,如果有人提出一个更为极端的主张,比如拆除整个屋顶,人们为了妥协,可能就会同意最初的建议,即开设一個天窗。
这就是著名的拆屋效应。
如果刘宏直接要求迁移一些富户伴陵,窦武和胡广、陈蕃等文武百官肯定会想到陵邑制度,然后就会想方设法的劝说刘宏放弃迁移富户伴陵建邑的想法。
因为迁移富户并不是陵邑制度的核心。
陵邑制度真正要迁移的,是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富户。
当拥有大量土地的富户被迁移到陵邑,他们原本占据的土地就可以重新进入分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
现在大汉朝真正掌握大量土地的,恰恰就是以窦武和胡广等人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和那些清流名士。
需要注意的是,大汉朝所谓的“清流名士”,和后来明朝时期的清流,两者之间不能说是毫无相同之处,也只能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明朝时期所谓的清流,是指那些没有进入官场的读书人,这些人满脑子的不合时宜,但是又被惯出了一身的臭毛病,所以他们敢喷天喷地喷空气,简单来说就是一群非主流的喷子。
明朝的那些个豪商巨贾们就特别喜欢这些喷子,因为这些非主流喷子们敢喷,会喷,而且还没什么脑子,只要一忽悠就能变成豪商巨贾们手中里的刀。
而大汉朝所谓的清流名士,却是泛指那些已经进入官场但是还没能掌握住实权,内心倾向于“致君尧舜”且跟宦官们不对付的官员,外加那些个在民间拥有巨大声望,且曾拒绝过皇帝征辟,已经有资格成为官员的读书人。() ()
除此之外,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大明朝的清流名士们大多都是些穷逼出身,而大汉朝的清流名士们却都是世家、大族、豪商或巨贾出身。
说白了,大明朝因为朱重八朱皇帝在登基之后大力推广社学,所以大量平民百姓的子弟也能读书进学,而大汉朝能够读书的,最差最差也得是寒门才行。
寒门,起码也得有个门第出身才配称之为寒门不是?
穷苦百姓撑死了也就是个黔首,又能算得上哪门子的寒门!
至于世家大族,他们的利益触角伸的哪儿哪儿都是,说不定哪个坞堡或者哪个豪强就是他们的代言人。
所以,陵邑制度所触及到的利益集团,明面上仅仅只是那些个手里拥有大量土地的普通富户,实际上却有可能会伤及世家大族的利益。
在此前提下,窦武和胡广等所谓的“清流名士”,自然也就不可能同意恢复陵邑制度。
但是,刘宏一上来就提出恢复陵邑制度,而且还要替大汉朝的历代先帝都修建陵邑,甚至用上了高祖皇帝托梦这般无耻的手段,实际上就是要把窦武和胡广等人给逼入死角。
同意恢复陵邑制度,窦武和胡广等人就会成为其他世家大族眼中的叛徒。
世家大族能捧出“三君”,自然也能毁掉“三君”。
可要是不同意恢复陵邑制度,这又涉及到了“置天子于不孝”的问题,毕竟刘宏搬出了高祖皇帝这么尊大神。
一旦被传扬出去,“三君”之类的名声一样会臭掉。
除非让刘宏像先帝一样莫名其妙的噶掉,然后再把所有的脏水全泼到刘宏的身上。
然而,这个办法根本就行不通。
且不说天子刚刚登基没多久就噶掉会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光是刘宏从高邑带来的那五十名良家子,就注定这个办法会破产。
更别说刘宏之前还当着征羌大军的面,公然许下了修建忠烈祠、替战死将士们赡养抚恤父母妻儿、恩荫将士子孙进学读书等一大堆条件。
一旦刘宏莫名其妙的噶掉,那些个在东羌杀红眼的杀胚们会不会胡思乱想?
万一他们觉得换个天子,原本刘宏给他们的承诺无法兑现,他们又会不会把这份怒火烧向窦武等人?
谁也不敢赌。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刘宏提出了拆屋的要求之后,窦武和胡广等人直接就想到了开窗。
一如之前刘宏要广建社学,窦武和胡广等人马上就想到“先择一地试行”,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现在刘宏又皱着眉头应下,自然也就让窦武和胡广等人体验到了“又一次战胜天子”的快感。
因为重启陵邑制度而不爽的心思,也因此而淡了几分。
只不过,都是些千年的狐狸,哪怕刘宏在重启陵邑制度这件事情上撕开了一个口子,能起到的作用也很有限。
比如说,搞完了宣陵的陵邑,接下来要搞哪里的?
等搞完了宣陵的陵邑,刘宏又是否还能记得替历代先帝都修建陵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