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里,宝钗已经足月,太医说随时都有可能发动,要时刻小心。但也不让总是躺在那里,还要每日走动走动。
皇后仁慈,免了宝钗的晨昏定省,宝钗便安心待产,不定时地在夏月的搀扶下在院子里来回走动,谨慎起见,也不出大门。
皇上隆恩,每隔两三日,便来看望一回,皇上来时,宝钗便更放心些。有时还一道往御花园走走。
今日,便是上回皇上说定下朝后就来看望宝钗的日子。
可是直到晌午,皇上都还没来。
“娘娘先吃吧,清早吃的不多,可别饿着自己和小主子。”夏月劝道。
宝钗没什么胃口,她心里有些不安。皇上记性好,凡事按章程、走流程,平日说出口的话,事无巨细都记得很清楚,且言出必行。
今日皇上迟迟没来,只怕是有事绊住了。宝钗倒不是一定要见皇上一面,她是有些怕出事。
但直到暮色四合,点上了蜡烛,皇上也没有来,甚至连李玉,或者御前随便哪个小太监,也没来解释一下,让人别焦心。
宝钗有些坐不住了,她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但对她来说总归不是什么好事。
宝钗悄悄打发人出去,探听一下消息。
夏月见宝钗有些坐立不安,有心安抚主子,说皇上昨儿还遣人送来了新鲜的枇杷,黄澄澄的,和橘子一般。显然是心里记挂着娘娘前两日有几声咳嗽,把娘娘放在心尖上呢。
又说娘娘家里人口简单,拢共就母亲、哥哥和嫂嫂三个亲人,哥哥又不在朝做官,纵然淘气些,能捅出什么天大的娄子来?
宝钗无心和夏月分辩,心里却越发不安起来。母亲是出不了什么大事,可是她嫂嫂眼见是个不省心的,至于哥哥,身上还背着人命呢。
她自个儿在宫里谨言慎行,可怕就怕皇上眷顾,现今又即将生产,惹人眼红,把陈年旧案翻出来说嘴,惹得皇上厌烦。
宝钗想对了一半。
这回事起,是因为新鲜的案子,可还意外牵扯出了陈年旧案,累得上奏的章佳大人也被驳斥了一番。
上早朝的时候,皇上心情还是不错的,边疆无大事,于是五府六部,七司三院,按照次序上奏折,该汇报汇报,该弹劾弹劾。
直到章佳大人预咳一声,跟同仁们打了个招呼,出班奏事。皇上的好心情才被破坏了。
章佳大人一直觉得皇帝是明君,至少在刑部这边,皇上信法度,爱收拾权贵,不给人留脸面,却也时不时讲讲道义人情。
因此他上奏的理由非常冠冕堂皇,薛蟠的动机,至少有一小半,是因为母亲受辱。
章佳大人还引经据典,帮薛蟠辩护了几句。自古孝敬父母都被传颂,晋代有个叫郭巨的人,对母极孝。后家境贫寒,妻子又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影响供养母亲,便和妻子商议埋掉孩子。
古有埋儿奉母的典故,今有薛蟠为母杀妻案情,要不要判死刑,是不是得商议一下?毕竟越是人人盯着的案子,结果的导向性就越重要。
谁知皇上有些不耐,直道薛蟠既不是朝廷命官,也没什么功劳,既然犯了罪,该怎么罚就怎么罚。
若有转圜的情由,刑部自己断定便是,若是什么案子都拿到朝堂上来讨论,要你刑部何用?
章佳大人当场就跪下了,他听着皇上的意思,和他说的,也算差不多。怎么就如此不耐烦?
来不及细想,章佳大人正要领命,忽然有人补了一句,“薛蟠不是初犯了,这是他杀的第二个人。”
章佳·阿桂一凛,也不敢抬眼看,听着声音,像是工部的冯永丰,心里暗骂倒霉了,这冯永丰是个油盐不进的书呆子。又骂这个薛蟠,竟然是个累犯!
于是满朝文武,便听工部的冯永丰絮叨了半天。
冯永丰说,他在老家金陵,有个同枝但不亲近的小辈亲戚,唤作冯渊。
当然这冯渊不足为道,只是一个小乡绅之子。
可怜,他自幼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只他一个人守着些薄产度日,还好有冯家族里关照,才能长大成人。
可恨,他不思进取,磋磨岁月到十八九岁上,一事无成。
可喜,遇到一人贩子拐来的女子,立志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与这女子共度一生,不会再娶第二个女子。
可悲,小小冯渊遇到了一女二卖的无良人贩子,更可悲的是,遇到了金陵一霸,薛家子弟薛蟠。薛蟠为了这女子与冯渊争执不下。结果呢,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冯渊竟然被薛家主仆活活殴死。
冯永丰又说,念在初犯,薛蟠又表现得诚心悔过,帮着被拐的小女子归家,轻罚可以理解。
可是,怎么没过两年,又来了一回?
有和章佳大人私交好的,看朝堂上一时静默,大着胆子说了一句六部各有分工,术业也有专攻,不得相互插手。
谁知这下捅了马蜂窝了,冯大人冷哼一声,直言“做官做久了,良心都丢了。众同仁还记得应考时候答卷上写的什么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现在别说为万世开太平了,富商、乡绅都可欺、可辱、可杀,何况贫苦百姓?”
这一来,章佳大人见事情越发要不可收拾,也糊弄不得,便直接请罪了。
根据大清刑律,犯错受刑之人,再犯此罪,算作再犯,罪加一等,需要从重处罚。
此案没有调取薛蟠前科案宗,乃是查案大忌,多亏冯大人提醒。这便回去核查,若情况真是如此,必当从重处罚。
皇上只让刑部将功折罪,把事情查清楚,按刑律判。又勉励了冯永丰几句,说他颇有士大夫的操守和德行。此事才告一段落。
下了朝,皇上本该直奔宝贵人那儿吃碗茶,但李玉旁观了朝上一场风波,看皇上心情不好,也不敢出言提醒。
李玉跟着皇上久了,对皇上的性情还是有些琢磨出来的心得。
皇上此人,对不喜的人,不会即时发作。像是有一本账簿,一笔一笔记着,记多了,一并给个大的罪过。
对喜欢的人呢,又格外偏心,但这点偏心建立在不犯错的基础上。若给皇上丢脸面了,皇上便要把这点偏心变本加厉地收回去。
今日薛蟠这事,虽然众人都默契地略过了,这薛蟠是宫里正得圣意的宝贵人之亲兄长。
但章佳大人前边介绍薛家背景的时候,稍稍有些脑子的,譬如李玉,已经反应过来了。
要李玉说啊,章佳大人是有些讨巧的心思在的,既想卖皇上一个好,万一皇上想从轻处理呢?不至于一竿子支到死牢里,到时候百姓拍手叫好,皇上不让人死,不好转圜。
但章佳大人又要维护他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形象,难免让皇上心理不得劲儿。
倒不如取一边儿,和冯永丰大人一般,落个好名声。
皇后仁慈,免了宝钗的晨昏定省,宝钗便安心待产,不定时地在夏月的搀扶下在院子里来回走动,谨慎起见,也不出大门。
皇上隆恩,每隔两三日,便来看望一回,皇上来时,宝钗便更放心些。有时还一道往御花园走走。
今日,便是上回皇上说定下朝后就来看望宝钗的日子。
可是直到晌午,皇上都还没来。
“娘娘先吃吧,清早吃的不多,可别饿着自己和小主子。”夏月劝道。
宝钗没什么胃口,她心里有些不安。皇上记性好,凡事按章程、走流程,平日说出口的话,事无巨细都记得很清楚,且言出必行。
今日皇上迟迟没来,只怕是有事绊住了。宝钗倒不是一定要见皇上一面,她是有些怕出事。
但直到暮色四合,点上了蜡烛,皇上也没有来,甚至连李玉,或者御前随便哪个小太监,也没来解释一下,让人别焦心。
宝钗有些坐不住了,她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但对她来说总归不是什么好事。
宝钗悄悄打发人出去,探听一下消息。
夏月见宝钗有些坐立不安,有心安抚主子,说皇上昨儿还遣人送来了新鲜的枇杷,黄澄澄的,和橘子一般。显然是心里记挂着娘娘前两日有几声咳嗽,把娘娘放在心尖上呢。
又说娘娘家里人口简单,拢共就母亲、哥哥和嫂嫂三个亲人,哥哥又不在朝做官,纵然淘气些,能捅出什么天大的娄子来?
宝钗无心和夏月分辩,心里却越发不安起来。母亲是出不了什么大事,可是她嫂嫂眼见是个不省心的,至于哥哥,身上还背着人命呢。
她自个儿在宫里谨言慎行,可怕就怕皇上眷顾,现今又即将生产,惹人眼红,把陈年旧案翻出来说嘴,惹得皇上厌烦。
宝钗想对了一半。
这回事起,是因为新鲜的案子,可还意外牵扯出了陈年旧案,累得上奏的章佳大人也被驳斥了一番。
上早朝的时候,皇上心情还是不错的,边疆无大事,于是五府六部,七司三院,按照次序上奏折,该汇报汇报,该弹劾弹劾。
直到章佳大人预咳一声,跟同仁们打了个招呼,出班奏事。皇上的好心情才被破坏了。
章佳大人一直觉得皇帝是明君,至少在刑部这边,皇上信法度,爱收拾权贵,不给人留脸面,却也时不时讲讲道义人情。
因此他上奏的理由非常冠冕堂皇,薛蟠的动机,至少有一小半,是因为母亲受辱。
章佳大人还引经据典,帮薛蟠辩护了几句。自古孝敬父母都被传颂,晋代有个叫郭巨的人,对母极孝。后家境贫寒,妻子又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影响供养母亲,便和妻子商议埋掉孩子。
古有埋儿奉母的典故,今有薛蟠为母杀妻案情,要不要判死刑,是不是得商议一下?毕竟越是人人盯着的案子,结果的导向性就越重要。
谁知皇上有些不耐,直道薛蟠既不是朝廷命官,也没什么功劳,既然犯了罪,该怎么罚就怎么罚。
若有转圜的情由,刑部自己断定便是,若是什么案子都拿到朝堂上来讨论,要你刑部何用?
章佳大人当场就跪下了,他听着皇上的意思,和他说的,也算差不多。怎么就如此不耐烦?
来不及细想,章佳大人正要领命,忽然有人补了一句,“薛蟠不是初犯了,这是他杀的第二个人。”
章佳·阿桂一凛,也不敢抬眼看,听着声音,像是工部的冯永丰,心里暗骂倒霉了,这冯永丰是个油盐不进的书呆子。又骂这个薛蟠,竟然是个累犯!
于是满朝文武,便听工部的冯永丰絮叨了半天。
冯永丰说,他在老家金陵,有个同枝但不亲近的小辈亲戚,唤作冯渊。
当然这冯渊不足为道,只是一个小乡绅之子。
可怜,他自幼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只他一个人守着些薄产度日,还好有冯家族里关照,才能长大成人。
可恨,他不思进取,磋磨岁月到十八九岁上,一事无成。
可喜,遇到一人贩子拐来的女子,立志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与这女子共度一生,不会再娶第二个女子。
可悲,小小冯渊遇到了一女二卖的无良人贩子,更可悲的是,遇到了金陵一霸,薛家子弟薛蟠。薛蟠为了这女子与冯渊争执不下。结果呢,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冯渊竟然被薛家主仆活活殴死。
冯永丰又说,念在初犯,薛蟠又表现得诚心悔过,帮着被拐的小女子归家,轻罚可以理解。
可是,怎么没过两年,又来了一回?
有和章佳大人私交好的,看朝堂上一时静默,大着胆子说了一句六部各有分工,术业也有专攻,不得相互插手。
谁知这下捅了马蜂窝了,冯大人冷哼一声,直言“做官做久了,良心都丢了。众同仁还记得应考时候答卷上写的什么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现在别说为万世开太平了,富商、乡绅都可欺、可辱、可杀,何况贫苦百姓?”
这一来,章佳大人见事情越发要不可收拾,也糊弄不得,便直接请罪了。
根据大清刑律,犯错受刑之人,再犯此罪,算作再犯,罪加一等,需要从重处罚。
此案没有调取薛蟠前科案宗,乃是查案大忌,多亏冯大人提醒。这便回去核查,若情况真是如此,必当从重处罚。
皇上只让刑部将功折罪,把事情查清楚,按刑律判。又勉励了冯永丰几句,说他颇有士大夫的操守和德行。此事才告一段落。
下了朝,皇上本该直奔宝贵人那儿吃碗茶,但李玉旁观了朝上一场风波,看皇上心情不好,也不敢出言提醒。
李玉跟着皇上久了,对皇上的性情还是有些琢磨出来的心得。
皇上此人,对不喜的人,不会即时发作。像是有一本账簿,一笔一笔记着,记多了,一并给个大的罪过。
对喜欢的人呢,又格外偏心,但这点偏心建立在不犯错的基础上。若给皇上丢脸面了,皇上便要把这点偏心变本加厉地收回去。
今日薛蟠这事,虽然众人都默契地略过了,这薛蟠是宫里正得圣意的宝贵人之亲兄长。
但章佳大人前边介绍薛家背景的时候,稍稍有些脑子的,譬如李玉,已经反应过来了。
要李玉说啊,章佳大人是有些讨巧的心思在的,既想卖皇上一个好,万一皇上想从轻处理呢?不至于一竿子支到死牢里,到时候百姓拍手叫好,皇上不让人死,不好转圜。
但章佳大人又要维护他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形象,难免让皇上心理不得劲儿。
倒不如取一边儿,和冯永丰大人一般,落个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