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青州剿匪耽搁了几日,骁骑军需要快马加鞭赶往京城复命,车队进城时,旁边的百姓认出骁骑军的旗帜,纷纷停下脚步驻足观望。

    京城的百姓消息自然是要灵通些的,他们交头接耳,小声议论:“骁骑军在外剿匪有功,圣上发话要重重赏赐呢。”

    “罗将军真汉子,太英武了!”

    “哈哈,听说骁骑军在青州把那群土匪吓得屁滚尿流了!”

    “那个小郎君是哪家的?长得可真俊呐!”

    谢卓骑着一匹枣红色的汗血宝马跟在罗振海身后,晨曦辉映在他俊美的脸庞上,神情肃穆,眼底是看不透的深邃,整个人散发着天神般的威仪。

    一进城就有人打听谢卓的消息了,年纪轻轻已是将军级别,要是能把自己女儿嫁给他就好了。

    急匆匆赶路,骁骑军中所有人都风尘仆仆的自然不能直接进宫面圣,一行人在驿站急匆匆沐浴更衣更衣,等待圣上召见。

    他们进宫时正好碰上文武百官下朝,看到罗振海和谢卓进宫纷纷上前恭喜。

    护国将军蒋同浦镇守边疆,不在京城,现在朝堂上以罗振海为武官之首。谢卓虽然是骁骑军的副将,但这只是军中的职位,他在朝堂上是没有官职的,除开副将的身份他还是端亲王府的世子,所以周围也围了一圈朝臣主动跟他示好。

    到了偏殿门口,太监见到他们赶忙进去通报。

    “微臣见过陛下。”罗振海和谢卓对着皇帝齐齐行礼。

    “爱卿免礼。”

    当朝皇帝尊号承德,他第一个看向的就是美玉一般的谢卓。

    好看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引人注目的。

    皇帝身穿褚黄色的龙袍,缂丝工艺织造出九条龙腾云的图案,贵气逼人。他五官端正,长相儒雅,看上去是个脾气温和的帝王,但眼里不经意流露出的精光让人神情一凛。

    罗振海:“此番臣不负圣上所托,一举灭了江北土匪的老窝,还请圣上过目。”说着,他递上了功劳簿。

    皇帝连说了三个好。

    他早已接到奏折,骁骑军歼灭江北土匪一万六百余人,回京途中又在青州捣了山匪老窝,为四方百姓带去安宁,确实是大功一件。

    “爱卿此行辛苦了,若朝中大臣皆如你们这般,那朕就能高枕无忧了。”

    “圣上过誉了,这都是臣应该做的,陛下宅心仁厚,体恤民情,实乃大魏之幸。”

    皇帝哈哈大笑,“罗爱卿为朕平定匪乱,功不可没,还有谢卓,你没有辜负朕的期待……”

    承德皇帝先是逐个表扬了罗振海和谢卓,接着又赏赐给骁骑军白银千两,布匹万两。

    “谢陛下。”

    皇帝对谢卓的语气十分亲近,一开始他没太指望这个侄儿能有多出色,接到前线的消息后他才知道谢卓的表现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好。

    江北剿匪时,多亏他带领骑兵成功偷袭,才让剿匪一事进行的如此顺利。

    皇帝觉得这个侄儿有几分自己年轻时的风范,他脸上噙着淡淡的笑意,端亲王谢弛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他儿子谢卓却是个难得的青年俊才。

    皇帝的心思就是这么奇妙,你过于出色,他会担心你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你整日吃喝玩乐,他就嫌弃你是个纨绔子弟,毫无建树。

    谢家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按辈分来讲,谢卓要叫皇帝一声叔叔,他祖父谢和山和先帝两人同为皇子,是同父不同母的的兄弟。

    当年夺嫡之战,谢和山并未搅合在其中而是支持先帝称帝,所以后来先帝成功上位后并没有对谢和山赶尽杀绝,赐了他亲王的身份,而其他两个参与皇位争夺的兄弟早已化作了一缕青烟。

    虽然先帝在他的支持才顺利登上皇位,但谢和山心中清楚,同为皇室血脉的他对于皇帝来说始终是个威胁,在妻子先后生下儿子谢弛后,他便绝了再生孩子的心。

    只有他这一脉子嗣单薄,才能减少皇帝的猜忌。

    谢和山知情知趣,先帝在位时他尽心尽力辅佐,先帝死后,他也并没有以亲王的身份压制新皇,而是立马退位辞官,交出手中的权利,也正是因为此举才让他这一脉得以延续下来。

    *

    端亲王府早已知晓世子要回来的消息,早早就备好了茶水等待着。

    “见过世子!”来往仆人婢女看到他皆恭恭敬敬的低头行礼。

    谢卓先径直去了祖父谢和山的书房。

    书房的小庭院里栽种了不少植物,绿意盎然,风移影动,颇有意境。

    走进书房里就可以看到一整柜子的书,这还是谢和山常看的书,还有更多的藏书被锁进了库房里。书柜不远处还有一张巨大的红木博古架,上面摆放着玉器、陶瓷等各式各样的古董物件。

    谢和山目光清正,年过半百依旧精神矍铄。他此时正坐在上首品着茶,揭开盖子热气蒸腾,茶香四溢,轻轻一嗅有种让人心神安宁的感觉。

    谢卓恭敬地行礼,“祖父,孙儿回来了。”

    “坐吧。”

    谢卓和他说了剿匪的情况和宫里的赏赐。

    谢和山听说承德皇帝的只夸奖了孙子的剿匪功绩,并未说别的后才放下心来,他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一开始谢和山还担忧,谢卓回京不知道会对京中的局势造成什么影响。尤其是在这个立太子的当口上,谢家绝不能有任何的轻举妄动,否则一个不小心就会将全家置身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你知道我为何要将你送进骁骑军吗?”

    “孙儿知道。”

    贵族世家手上的的权利,一直是皇权路上的绊脚石。

    谢和山满意的点点头。

    在朝堂上沉浮数十年,还亲历过夺嫡事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有些事情一旦与皇权沾上关系,就会变得意味不同。

    当年谢卓出生时,皇宫里还未生出皇子,为了避免皇帝多疑对谢卓起杀心,他忍痛以谢卓身子弱为由送去外地养病。所以,谢卓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就被送到山上养着,直到四年后皇宫里陆续生出了皇子公主,谢和山才敢把人接回来。

    人接回来后,过了几年宫里又要为皇子挑侍读,谢卓亲王之子的身份自然成了首位人选。谢和山再次面临选择,没办法,他只能再次把孙儿送走,让他去离京城几百里外的青州求学。

    正是因为这样的童年经历,才导致了谢卓年少老成性格。

    如今谢卓已经长大,皇子们也已长大,而承德皇帝也有四十多岁,朝中隐隐有了要皇帝早日立储的风声。谁也不知道太子的名头会落在哪个皇子身上,远离夺嫡的核心圈子,明哲保身才是上上之选,这也是谢和山着急把谢卓送入军营的原因。

    小心驶得万年船。

    近几年来,皇帝对世家贵族的势力愈发忌惮。

    谢家作为如今的世族的代表人物,尤其是谢和山,他曾经无比接近过那个位置,此时更是不能掉以轻心。

    纵观历史,王朝一直在更迭,而世家却能矗立千年不倒。是因为世族们为了维持自身的地位,一直在招揽大量读书人作为幕僚,并想方设法的在朝中安插自己的人,通过姻亲血缘关系相互扶持,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利益。

    一代传一代,周而复始。

    世家的底蕴是数千年积累下来的,他们主体为读书人,数量庞大,自称是名门望族,掌握着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在民间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世家的影响力越大,皇权的影响力就越小。

    皇帝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并且对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现象感到厌恶。为何寒门难出贵子?因为世家贵族在知识文化方面,几乎做到了垄断。

    世族公子在学习君子六艺,寒门学子却在担忧自己交不起束脩。

    得不到好的文化教育,买不起四书五经,笔墨纸砚又属于贵重的消耗品,百姓们根本承担不起。能够进入学堂读书的学生家里多少是有些资产的,因为真正的贫民压根就买不起书本,他们连踏入学堂的资格都没有。

    在这种条件下,寒门学子想出人头地,走向上流社会简直难如登天。

    寒门学子的诗词念得再好,书法练的再工整,写不出好的策论依旧是白搭。

    策论题目与国家社会、经济、军事、民生风气息息相关,主考官会根据当下的国情随机出题,考验的是考生们知识是否博学,应变能力是否灵活,是否具有治国安邦的才能。

    除了基本的写作功底之外,考生满还需要努力揣摩主考官的心思,只有文章对了考官的胃口,才有机会高中上榜。然而,每个考官都有自己的喜好,哪怕你文采斐然,但文章风格不符合主考官的喜好和行文要求也不行。

    科举之路看似是宽阔的,其实也是狭窄的。

    寒窗苦读数十载,为的就是金榜题名的这一天。然而没有朝廷的人脉、没有大儒的教导、没有渠道了解时事,最后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块蛋糕就那么大,名门世族将所有名额都占满,哪里还轮得到寒门子弟的头上?

    那寒门还能出贵子吗?

    能,但是极少。

    能在这种情况下出头的都是凤毛麟角一般的存在,只有实力运气都到位的天选之子才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心腹,成为皇帝手中的一把利剑与世族分庭抗礼。

    皇帝为了遏制世族继续壮大下去,鼓励天下学子读书上进,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殿试取士的方式来吸纳人才,选拔官员,凝聚天下所有寒门学子的力量以此来减少世族的威胁。

    同时,随着皇权的巩固,世家大族的声望势必要背削弱。

    “世族渐微,寒门必将崛起。”

    谢和山早早认识到了这点,他急流勇退,远离权力中心,以此来保全谢家数代荣华。

    谢和山致仕归家,可谢家的影响力依然在,虽然他退出了朝堂,但多年的经营也不是白费的,王府身后的枝节盘根错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年承德皇帝新帝登基,一直忌惮这谢和山这个皇叔。

    谢和山为了不让皇帝猜忌自己,一直没让儿子进入派系争夺,所以端亲王谢弛这么多年来一直是个闲散王爷的形象,地位尊贵,但并没有掌握实权。就连自己唯一的孙子也没有例外,他早早把谢卓安排到青州求学,就是为了防止皇室对他下手。

    总之,越低调越安全。

    爷孙两在书房谈了大半天,有了谢和山的指点,让谢卓对朝堂、对各方势力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章节目录

病美人她只想赚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千里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千里杉并收藏病美人她只想赚钱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