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老高,你快过来瞅瞅。”
被叫老高的那个,就是赵老三的亲戚,他是这伙菜贩其中一个说话管事儿的,老高不太情愿,正心情低落呢,听见人喊,臊眉耷眼就过来了。
“咋了?”
“刚搁地里装老和尚的时候,你们是不是给漏了?”
“漏什么了?”老高迷迷瞪瞪,被伙计推着上了架子车,定眼朝里头一看——歇菜!空空荡荡,“老和尚呢?”
“你问我?你装的!”
这边对不起账,那边差役就来帮他们算了。
“诬告吧,你们说人家杀了人,还带了尸首来,瞅瞅,尸首呢?”差役摊着手砸在他俩人面前,摆公正都是次要的,关键是叫这俩人看他摊开的手心儿。
摊手干嘛?要钱。
告官有告官的办法,真有人证物证,大家都是长打交道的老熟人了,到衙门口太爷面前美言两句,给颁发个‘热心百姓’的三好证明也不无不可,但大庭广众之下诬告他人,振振有词,拿个空瓮就说人杀人了,这衙门口的差役们要不给个明断,不能服众!
随着天亮,城门口来来往往的人越来越多。不少凑热闹的,围着打听,也有城里几家子酒楼食肆等不来青菜下锅的,也到城门口来看。
菜贩子们找了几圈,也没找见老和尚的蛛丝马迹,好像从来没有过这个人似的。
咋办,赔钱吧。几个人凑了凑,给两班衙役们打点个大头,又挤出了两吊,给郑老四,老高俩领头的,同着众人的面,作揖赔不是,亲手将钱递到郑老四手里,说几句惭愧的话,才灰头土脸推着几车青菜进城。
郑老四再从这两吊钱里拿走十五个子儿,揣兜里,剩下的悉数给了那个替他主持公道的差役:“这是小的孝敬您的谢礼。”
借花献佛,两边脸上都沾光彩。
那差役拿着钱,开始跟他哥俩好,叫他日后出来进去,有什么麻烦事儿只管来找,不亏待兄弟。
差役们打发走看热闹的人,将郑老四的架子车,连带着车上装的大瓮,一并还他,那收钱的差役还好心送了他几步,凑近了嘱咐,叫他以后出城偷菜别在附近,跟前儿的都认识,再抓着了,大家伙脸上都不好看。
郑老四一个早上背了三口黑锅,这会儿已经不想解释了,看开了,点头应是,主街走了几步,和差役道别,便拐进了巷子里。
他还得往曹府去,那边还留有两件事等着他呢。
一件事儿是给曹家老太修补镯子,芙蓉红的玉美人,那是老头老太太的定情信物,不给修好了,回头老太太伤心过度再哭瞎眼睛,那就造孽了。
另一件事儿则是还东西,郑老四推着的架子车,是借的,诸位还记得么,就是在曹家隔壁的巷子里,这家借了个架子车,另一家贡献了个大瓮,才将曹家小姐平平安安送出了城。
常言道,借东西不还,家里小子尿床到十三。郑老四家虽是个姑娘,但也得还人家。
城里比城外顺坦多了,大早上家家厨房冒炊烟,小孩儿上学的,吃饭的,兜着开裆裤到门口拉臭臭的,热热闹闹。郑老四顺着巷子走了一会儿,再往前两条街,过条大路,就能瞧见曹府高高的院墙。
忽然从对脸儿走来个男的,乱糟糟的头发胡乱撇了一根树枝被别着,都算不上是束好的发髻,手里还拿了一块布,勾着头,努力把那块布往脑袋顶的头发上缠,这块布人家弄的好的叫包巾,一般都是有点儿家底儿的,或者念书的人常用的。
对脸儿走来的这人有点儿邋遢,看脚底下的鞋子也是破破烂烂的,不像个富裕的主。那差不哩就是个念书的,走到近前,瞧见郑老四,还挤了个笑脸儿打招呼,“家去啊。”
“您去学堂?”郑老四随口一句,看他走得急,当他是学堂教书的先生。
“不是,去城门口看热闹。”这人道,“他们说城门口有个大和尚坐化了,唰的一下,一道金光,原地就留了一排骨头架,说是这位大法师云游到咱们这儿,城郊碰见人偷瓜果,被那些个菜农要打死了,是法师削下一身皮肉,才救了那偷瓜的小贼,这可是大善缘啊,怪不得人家能得正果呢。我没见过,这不赶着去瞧瞧,若能窥得一丝机缘,来年科举,我也能得个榜上有名。”
郑老四听完,脸上尽是一言难尽,不好说。
提两口气儿,才挤出笑脸儿问他:“您念书的?秀才爷?”
听见秀才俩字,这人挺直了腰杆,得意满满,给自己比个大拇哥:“十三岁的案首。”十三岁就能高中秀才第一,就是搁现在来说,高低也算是个神童。
郑老四撇撇嘴,看对面一副求夸夸的样子,也不好打击人家,话说的委婉些,道:“哪吒闹海那些闲书就少看吧,大考要紧。”
对面这位没听懂话里话,还点头谢他,就要错身过去,对面这位眼神瞥见架子车上的这口大瓮:“嘿,老兄,这东西我家也有个,跟你这个长得还挺像。”他拍拍大瓮,瓮里‘嗡……嗡……’跟小蜜蜂似的还有回音。
这位更惊讶了:“连会说话这点儿都一样。”
郑老四心下隐隐不安,想想这人来的方向,就大约摸猜到,自己车上这个就是人家的。
这位浑然不知,好奇宝宝似地伸手取下盖板,闻闻里头的味道,笑着又给放回去,“比我家那口好闻一些,你这也是拿来腌咸菜的吧?”
郑老四装傻笑道:“啊,是呀,装咸菜的。”
“我家那口大瓮从前也是装咸菜的,还是我奶娘陪嫁过来的老物件呢。”这位眼睛亮了亮,想到了令人愉悦的事情,“我得案首那年,从一本东阳游记里看到了个食谱,是拿童子尿煮出风味极佳的咸蛋黄,我奶奶举一反三,拿我家这口大瓮淹了一缸咸鸡蛋,名作‘案首蛋’。”
郑老四听得目瞪口呆,大为震惊。
这位继续道:“开始卖的还挺好,五个铜板一个,我奶奶卖完半缸还要掂对一下,往里头续。后来我科举不中,买卖才差了些。剩下的那几个,前几天才叫个邻居婶子买走,说是太臭了,摆在门口一条巷子里都是那个味。”
郑老四都不知道该打哪句接话,每一句都很荒唐。
“我前儿才拿清水涮了涮,想着过几天收拾出来,还拿他腌咸菜,今儿瞧见你这个,还挺方便呢,等我从城门回来,也把我家的给涮出来。”这人感慨一番,还跟郑老四做了个揖,走了。
有了这番解释,不就破案了,前头曹家小姐钻进瓮里的时候,还嫌弃这玩意儿酸腥,沤一坛子尿,还有臭鸡蛋,又是腌过几十年的咸菜,闻见什么味道都不稀奇。
郑老四再推起推车,心态就不一样了,四面八方就连风里都能隐隐闻见一股子酸臭腥臊味儿。
他小跑着,推着架子车,吱吱呀呀回到昨晚上出来那条巷子里。捏鼻子把瓮抱回原位,隔壁板车那家还没开大门呢,院子里小孩儿扯着脖子喊娘,催着说上学要晚了。
物归原处,郑老四望着曹家几丈高的院墙,又泛起了难。
他要怎么进去呢?
走侧门?那怎么跟侧门的门子解释自己怎么出来的?飞进去?半扎长到这会儿还没清醒,兜里安安静静,没个动静。
迫不得已,从怀里捧出碗妖,还滴滴答答往外头渗水呢。
“别哭了,别哭了,人家尿罐子都被你浇满了。”
“什么尿罐子不尿罐子,我师兄……我师兄没了……我可是有着他的骨血呢……”碗妖嚎一嗓子,小半碗眼泪,郑老四端起来要往别处泼,想起那几个菜贩子说他尿裤子的事儿,又给顺手倒进了瓮里。一路上倒了好几碗了,不差这点儿。
郑老四没当回事儿,但是瓮里不声不响,碗妖的眼泪淌到瓮底的黑漆漆的一道道腻子缝里,沾着老和尚肉身留下的最后一节骨头,就给蚀为了清水,一点儿烟都没。
这大瓮一看就是拿来腌咸菜的样子,前两天才涮过水,郑老四又往里头泼了眼泪,老和尚的尸骨因为碗妖的眼泪化为清水。聚在瓮底,水亮水亮的,根本叫人觉察不到。
《山海经》都知道吧,很好,咱们要说的妖怪不在这里,出自清代一本白话小说叫《聚仙亭》又名《张天师收妖传》,里面就提到过一种像王八一样仨鼻孔的可爱小动物“轻浮”,不是动手动脚的轻浮啊,人家正经名字,能上身份证的。
书中有云,凡是吃了轻浮的人,一时三刻,必为血水,挖坑把这摊血水埋了,百日之后,又会化作轻浮。这里就用到唯物法辩证了,吃下去的轻浮和百日后重新生出来的这个,不是一只。
好,说回咱们这个。
《山海经》和《聚仙亭》里的都跟咱们讲的没关系,因为,那老和尚也不是人。
好家伙,昨天晚上,大火通天,红透半边天啊!碗妖、半扎长,老和尚,小鬼,还有一片野地的冤魂,呀呀喳喳恁些个里头,只有郑老四一个是大活人!
老和尚是什么呢?他是一节幻骨。
老和尚活着的时候,年轻那会儿做过工造司的匠人,给皇家做瓷碗的,种菜那个老高有上进心,要和赵老三争第一,老和尚年轻那会儿上进心更足,着了魔似的,要做出天底下最好的瓷器。
烧出来一窖又一窖,最后撇了自己的一节小指骨,烧在了碗里,那一窖就留下来了最好的一个,就是碗妖。
所以碗妖哭着的时候,总说师兄我有你的骨肉,他俩就是一根手指头上掰下来的骨头。
后来老和尚看破红尘,研究某一样事情极度极度着迷以后,人就忽然大彻大悟了。剃了头,做了和尚,如何如何修行,如何如何得了机缘,如何如何坐化成佛,这都不提。
老和尚出家的时候就在这附近的庙里,小鬼的娘曾经去庙里求告过他,把所有身家钱财全拿出来,供奉了香火,只求给自己闺女求一场富贵荣华的好梦。实在可怜,老和尚就问了佛祖,得知她们母女俩命中有这一劫,所以老和尚就答应了,就在今时今日,救了那小鬼一遭。
若是没有老和尚相救,小鬼杀不死郑老四,但是别忘了郑老四还有个能耐的爸爸呢!
道家修行可不讲究什么慈悲不慈悲的,道爷有仇报仇,有怨报怨,怎么公道怎么来的,小鬼但凡伤害郑老四,害他有个什么灾什么难,回头人家大人找来了,几个小鬼够人家要债的?
所以,老和尚明面上看着像是救郑老四,实际上更是为了救小鬼而来。
老和尚成佛修行去了,肉身断了的那节骨头也长出来了,名作幻骨,掰下来,留在此地三百年,为了就是等今日。
按理说,老和尚说自己要死了,幻骨归位,剩下的肉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也就消散了,但碗妖和那节骨头是一根手指上的,所以碗妖的眼泪,可以蚀化幻骨留下来的躯体。
城门口大家伙看瓮里空空荡荡,就是郑老四路上往里头倒眼泪造成的。
被叫老高的那个,就是赵老三的亲戚,他是这伙菜贩其中一个说话管事儿的,老高不太情愿,正心情低落呢,听见人喊,臊眉耷眼就过来了。
“咋了?”
“刚搁地里装老和尚的时候,你们是不是给漏了?”
“漏什么了?”老高迷迷瞪瞪,被伙计推着上了架子车,定眼朝里头一看——歇菜!空空荡荡,“老和尚呢?”
“你问我?你装的!”
这边对不起账,那边差役就来帮他们算了。
“诬告吧,你们说人家杀了人,还带了尸首来,瞅瞅,尸首呢?”差役摊着手砸在他俩人面前,摆公正都是次要的,关键是叫这俩人看他摊开的手心儿。
摊手干嘛?要钱。
告官有告官的办法,真有人证物证,大家都是长打交道的老熟人了,到衙门口太爷面前美言两句,给颁发个‘热心百姓’的三好证明也不无不可,但大庭广众之下诬告他人,振振有词,拿个空瓮就说人杀人了,这衙门口的差役们要不给个明断,不能服众!
随着天亮,城门口来来往往的人越来越多。不少凑热闹的,围着打听,也有城里几家子酒楼食肆等不来青菜下锅的,也到城门口来看。
菜贩子们找了几圈,也没找见老和尚的蛛丝马迹,好像从来没有过这个人似的。
咋办,赔钱吧。几个人凑了凑,给两班衙役们打点个大头,又挤出了两吊,给郑老四,老高俩领头的,同着众人的面,作揖赔不是,亲手将钱递到郑老四手里,说几句惭愧的话,才灰头土脸推着几车青菜进城。
郑老四再从这两吊钱里拿走十五个子儿,揣兜里,剩下的悉数给了那个替他主持公道的差役:“这是小的孝敬您的谢礼。”
借花献佛,两边脸上都沾光彩。
那差役拿着钱,开始跟他哥俩好,叫他日后出来进去,有什么麻烦事儿只管来找,不亏待兄弟。
差役们打发走看热闹的人,将郑老四的架子车,连带着车上装的大瓮,一并还他,那收钱的差役还好心送了他几步,凑近了嘱咐,叫他以后出城偷菜别在附近,跟前儿的都认识,再抓着了,大家伙脸上都不好看。
郑老四一个早上背了三口黑锅,这会儿已经不想解释了,看开了,点头应是,主街走了几步,和差役道别,便拐进了巷子里。
他还得往曹府去,那边还留有两件事等着他呢。
一件事儿是给曹家老太修补镯子,芙蓉红的玉美人,那是老头老太太的定情信物,不给修好了,回头老太太伤心过度再哭瞎眼睛,那就造孽了。
另一件事儿则是还东西,郑老四推着的架子车,是借的,诸位还记得么,就是在曹家隔壁的巷子里,这家借了个架子车,另一家贡献了个大瓮,才将曹家小姐平平安安送出了城。
常言道,借东西不还,家里小子尿床到十三。郑老四家虽是个姑娘,但也得还人家。
城里比城外顺坦多了,大早上家家厨房冒炊烟,小孩儿上学的,吃饭的,兜着开裆裤到门口拉臭臭的,热热闹闹。郑老四顺着巷子走了一会儿,再往前两条街,过条大路,就能瞧见曹府高高的院墙。
忽然从对脸儿走来个男的,乱糟糟的头发胡乱撇了一根树枝被别着,都算不上是束好的发髻,手里还拿了一块布,勾着头,努力把那块布往脑袋顶的头发上缠,这块布人家弄的好的叫包巾,一般都是有点儿家底儿的,或者念书的人常用的。
对脸儿走来的这人有点儿邋遢,看脚底下的鞋子也是破破烂烂的,不像个富裕的主。那差不哩就是个念书的,走到近前,瞧见郑老四,还挤了个笑脸儿打招呼,“家去啊。”
“您去学堂?”郑老四随口一句,看他走得急,当他是学堂教书的先生。
“不是,去城门口看热闹。”这人道,“他们说城门口有个大和尚坐化了,唰的一下,一道金光,原地就留了一排骨头架,说是这位大法师云游到咱们这儿,城郊碰见人偷瓜果,被那些个菜农要打死了,是法师削下一身皮肉,才救了那偷瓜的小贼,这可是大善缘啊,怪不得人家能得正果呢。我没见过,这不赶着去瞧瞧,若能窥得一丝机缘,来年科举,我也能得个榜上有名。”
郑老四听完,脸上尽是一言难尽,不好说。
提两口气儿,才挤出笑脸儿问他:“您念书的?秀才爷?”
听见秀才俩字,这人挺直了腰杆,得意满满,给自己比个大拇哥:“十三岁的案首。”十三岁就能高中秀才第一,就是搁现在来说,高低也算是个神童。
郑老四撇撇嘴,看对面一副求夸夸的样子,也不好打击人家,话说的委婉些,道:“哪吒闹海那些闲书就少看吧,大考要紧。”
对面这位没听懂话里话,还点头谢他,就要错身过去,对面这位眼神瞥见架子车上的这口大瓮:“嘿,老兄,这东西我家也有个,跟你这个长得还挺像。”他拍拍大瓮,瓮里‘嗡……嗡……’跟小蜜蜂似的还有回音。
这位更惊讶了:“连会说话这点儿都一样。”
郑老四心下隐隐不安,想想这人来的方向,就大约摸猜到,自己车上这个就是人家的。
这位浑然不知,好奇宝宝似地伸手取下盖板,闻闻里头的味道,笑着又给放回去,“比我家那口好闻一些,你这也是拿来腌咸菜的吧?”
郑老四装傻笑道:“啊,是呀,装咸菜的。”
“我家那口大瓮从前也是装咸菜的,还是我奶娘陪嫁过来的老物件呢。”这位眼睛亮了亮,想到了令人愉悦的事情,“我得案首那年,从一本东阳游记里看到了个食谱,是拿童子尿煮出风味极佳的咸蛋黄,我奶奶举一反三,拿我家这口大瓮淹了一缸咸鸡蛋,名作‘案首蛋’。”
郑老四听得目瞪口呆,大为震惊。
这位继续道:“开始卖的还挺好,五个铜板一个,我奶奶卖完半缸还要掂对一下,往里头续。后来我科举不中,买卖才差了些。剩下的那几个,前几天才叫个邻居婶子买走,说是太臭了,摆在门口一条巷子里都是那个味。”
郑老四都不知道该打哪句接话,每一句都很荒唐。
“我前儿才拿清水涮了涮,想着过几天收拾出来,还拿他腌咸菜,今儿瞧见你这个,还挺方便呢,等我从城门回来,也把我家的给涮出来。”这人感慨一番,还跟郑老四做了个揖,走了。
有了这番解释,不就破案了,前头曹家小姐钻进瓮里的时候,还嫌弃这玩意儿酸腥,沤一坛子尿,还有臭鸡蛋,又是腌过几十年的咸菜,闻见什么味道都不稀奇。
郑老四再推起推车,心态就不一样了,四面八方就连风里都能隐隐闻见一股子酸臭腥臊味儿。
他小跑着,推着架子车,吱吱呀呀回到昨晚上出来那条巷子里。捏鼻子把瓮抱回原位,隔壁板车那家还没开大门呢,院子里小孩儿扯着脖子喊娘,催着说上学要晚了。
物归原处,郑老四望着曹家几丈高的院墙,又泛起了难。
他要怎么进去呢?
走侧门?那怎么跟侧门的门子解释自己怎么出来的?飞进去?半扎长到这会儿还没清醒,兜里安安静静,没个动静。
迫不得已,从怀里捧出碗妖,还滴滴答答往外头渗水呢。
“别哭了,别哭了,人家尿罐子都被你浇满了。”
“什么尿罐子不尿罐子,我师兄……我师兄没了……我可是有着他的骨血呢……”碗妖嚎一嗓子,小半碗眼泪,郑老四端起来要往别处泼,想起那几个菜贩子说他尿裤子的事儿,又给顺手倒进了瓮里。一路上倒了好几碗了,不差这点儿。
郑老四没当回事儿,但是瓮里不声不响,碗妖的眼泪淌到瓮底的黑漆漆的一道道腻子缝里,沾着老和尚肉身留下的最后一节骨头,就给蚀为了清水,一点儿烟都没。
这大瓮一看就是拿来腌咸菜的样子,前两天才涮过水,郑老四又往里头泼了眼泪,老和尚的尸骨因为碗妖的眼泪化为清水。聚在瓮底,水亮水亮的,根本叫人觉察不到。
《山海经》都知道吧,很好,咱们要说的妖怪不在这里,出自清代一本白话小说叫《聚仙亭》又名《张天师收妖传》,里面就提到过一种像王八一样仨鼻孔的可爱小动物“轻浮”,不是动手动脚的轻浮啊,人家正经名字,能上身份证的。
书中有云,凡是吃了轻浮的人,一时三刻,必为血水,挖坑把这摊血水埋了,百日之后,又会化作轻浮。这里就用到唯物法辩证了,吃下去的轻浮和百日后重新生出来的这个,不是一只。
好,说回咱们这个。
《山海经》和《聚仙亭》里的都跟咱们讲的没关系,因为,那老和尚也不是人。
好家伙,昨天晚上,大火通天,红透半边天啊!碗妖、半扎长,老和尚,小鬼,还有一片野地的冤魂,呀呀喳喳恁些个里头,只有郑老四一个是大活人!
老和尚是什么呢?他是一节幻骨。
老和尚活着的时候,年轻那会儿做过工造司的匠人,给皇家做瓷碗的,种菜那个老高有上进心,要和赵老三争第一,老和尚年轻那会儿上进心更足,着了魔似的,要做出天底下最好的瓷器。
烧出来一窖又一窖,最后撇了自己的一节小指骨,烧在了碗里,那一窖就留下来了最好的一个,就是碗妖。
所以碗妖哭着的时候,总说师兄我有你的骨肉,他俩就是一根手指头上掰下来的骨头。
后来老和尚看破红尘,研究某一样事情极度极度着迷以后,人就忽然大彻大悟了。剃了头,做了和尚,如何如何修行,如何如何得了机缘,如何如何坐化成佛,这都不提。
老和尚出家的时候就在这附近的庙里,小鬼的娘曾经去庙里求告过他,把所有身家钱财全拿出来,供奉了香火,只求给自己闺女求一场富贵荣华的好梦。实在可怜,老和尚就问了佛祖,得知她们母女俩命中有这一劫,所以老和尚就答应了,就在今时今日,救了那小鬼一遭。
若是没有老和尚相救,小鬼杀不死郑老四,但是别忘了郑老四还有个能耐的爸爸呢!
道家修行可不讲究什么慈悲不慈悲的,道爷有仇报仇,有怨报怨,怎么公道怎么来的,小鬼但凡伤害郑老四,害他有个什么灾什么难,回头人家大人找来了,几个小鬼够人家要债的?
所以,老和尚明面上看着像是救郑老四,实际上更是为了救小鬼而来。
老和尚成佛修行去了,肉身断了的那节骨头也长出来了,名作幻骨,掰下来,留在此地三百年,为了就是等今日。
按理说,老和尚说自己要死了,幻骨归位,剩下的肉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也就消散了,但碗妖和那节骨头是一根手指上的,所以碗妖的眼泪,可以蚀化幻骨留下来的躯体。
城门口大家伙看瓮里空空荡荡,就是郑老四路上往里头倒眼泪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