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说起,快到洛阳时,有渡口,过了桥就到河南了。

    渡口什么的,对刘备关羽几人来说熟悉的很,对李孟羲而言,却是完全陌生。

    李孟羲好奇的问起渡口相关,他问黄河渡口水流湍急与否,渡口是怎样搭建的,长多少,可供多少人马通行,通行速度乃是怎样,若渡口被人破坏,若抢修,又该如何抢修,若渡口对面被敌军封堵,又该如何溃敌抢渡。

    这一通的问题问完,气氛沉默了。

    好一会儿之后,张飞挠了挠头,答道。

    “渡口所在,多是水流平缓之处,黄河水流,于他处湍急,于渡口,水平河窄,无有险情。”

    这是第一点,渡口的地理位置。

    “渡桥建法,乃从两岸伸出排石大墩,墩上锁有臂粗铁链,铁链跨连两岸,链上铺有木板,木板掌厚……”

    从张飞的描述中,渡口原来是吊桥,当中有意思的技术是,桥墩从两岸伸入河道中许多,这个建造方法把桥面间距缩短了很多,从而大大降低了吊桥桥面的难度——桥墩总是好垒的,随便挖点土都能垒。

    而吊桥,用绳索铁链把长长的桥面吊起来,施工难度大,对材料强度要求也高,可以说,吊桥每长上一分,架设难度就大上一分。

    以前伸的桥墩缩短吊桥的架设距离,这是巧妙的以易代难之法,用在需要搭桥的场景中,可以大大降低施工难度。

    李孟羲随手把桥墩的建造方法画了简图画了下来,并注明了详细。

    在李孟羲左右,左是关羽,右是刘备,二人都探头看李孟羲记写,见李孟羲随手就画了个很形象的桥墩,关羽刘备很佩服李孟羲的画工。

    重要的施工方法得到,【架桥桥墩前突缩距法】,此一法,使架桥难度直减二成,依此法,可以不用桥墩,直接把几艘船横在岸边,一样可以缩短河距。此法相比铁锁连船法更为合理,因,若铁锁连船,水流会冲击整个船队,船只难免会往下游荡,而若是,在铁锁连船的中间位置,故意空出一截,最中间水流最湍急的一截空出来,搭上浮桥,如此,河中心水流有了从中间宣泄的通道,大大减少了连船受到的冲击力量,使整个浮桥结构,更为稳固。

    所以,从黄河渡口桥墩这里,李孟羲得到了三点知识,一个是桥墩本身,一个是降低难度的通用吊桥法,一个是铁锁连船结构,中间可以缺一两艘船以供倾泻水流。

    张飞又言,“渡桥之长,三五十丈,宽和数车并行。

    至于,通行速度……这个,未曾留意。”

    张飞虽未留意通行速度,李孟羲大约能判断出来,渡桥宽可数车并进,渡桥又平坦,通行速度甚至会比平地还快,因,平地路面颠簸坑洼,而水面平稳,桥面因此也平坦,车马过的因此很快。要是恰逢大雨,路面泥泞不堪,那桥面的通行速度,比陆地就更快了。

    由此,李孟羲意识到一个问题,也就是,桥这种人为道路,绝大多数时候,桥是远比正常的路面平坦的。

    那么由此,桥面的地势优势这一点,似乎是可以利用的。

    比如,大雨滂沱之天,我方列阵,可列阵在桥面上,这样,敌方只能列阵在泥泞处,如此,我处平坦,阵势齐整,而敌处泥泞,连走都走不动,阵势自然混乱,若长持下去,敌必败。

    由此知,桥这类有交通优势的建筑物,实乃兵家必争之地。

    当李孟羲把所想告知众人,关羽沉思了片刻,皱眉指出李孟羲之不足。

    “羲儿,此中有未料者也。

    桥面地势是平,可桥面狭窄,你排兵桥面之上,岂不如同身处城门过道之中?

    你且想想看,攻城之时,我兵力处城门洞中,敌围堵城门洞外,洞中窄,而洞外宽阔,洞中只能三五排,而洞外十排不止,如此,自洞中冲杀而出,一出,便处四面合围之中。”

    “桥面之上,不也是如此?

    桥上窄,而岸上极宽,你守在桥上,将无前进之力。

    且,桥面不同城门,城门洞乃为甬道,箭失不可自左右穿入,可渡桥之上,平旷无遮,敌兵广布于岸,弓弩数千攒射而来,徒以桥上微薄阵势,如何能当?

    再有,渡桥与城池大不同,城门不可坏,而渡桥可被损坏,你列阵桥上,精兵横陈几百之众,敌若砍断铁锁,或放火焚桥,桥上几百精兵,岂不瞬息无有?”

    关羽讲完,李孟羲陷入了沉思。似乎的确是这样,渡桥之上,的确是平坦无比,的确是在大雨滂沱地面泥泞的天气,桥面之上有良好的地利。但是,若据守桥上,桥上兵力必近敌军而远离对岸我军,且,桥面狭窄,兵力无法展开,这因此,桥上士卒,必然完全暴露在岸上敌军密集的远程攻击之下,敌在岸上,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弓弩的优势,敌数千弓弩对着桥上密集攒射,几乎可以想象,守桥的士卒必然要死伤殆尽。

    且,如关羽所言,桥面与城门洞有相似的地方,守桥不守岸,等于完全放弃了进攻之可能,自桥面想向外进攻,等于一出桥便处于敌方合围之中,进攻大劣。

    更不用说,桥容易被损坏,桥上士卒再精锐,当桥断裂那一刻,必然要落水。甚至于,敌军都不需要完全损坏渡桥就能把桥上我军士卒弄下水去,敌军完全可以用绳子先把铁链栓起来栓好,然后去砍铁链,铁链断时,满桥的人坠落河水当中,等人全坠落了下去,敌军几百士卒拉着绳索再把桥拉起来,完事儿了再把绳子系好,渡桥又复原了,完全不影响使用。

    敌军不用损失任何兵力,不用损坏渡桥,直接把我桥上几百精锐,全部丢河里淹死了,太丢人了。

    李孟羲意识到,守桥还真是个很蠢的战术。

    但,似乎并不绝对。

    守桥之大劣,劣在没办法防御对面敌军的优势远程的攻击,但反过来想,要是敌军没有远程,或者其远程力量薄弱,还比不过我桥上弓弩手,这时,守桥或就是个很不错的选项。

    假设场景为,大雨滂沱之天,地面泥泞不堪,又已知,敌千骑杀来想要渡桥,这时,手中只有步卒千人,该如何把敌人挡住?答桉便是,守在桥上,守在桥头以抗敌军。在桥头这个方寸之地,我方所处,是平坦整洁的桥面,在我阵势面前,岸上,是泥泞不堪人走人倒马走马打滑的恶劣路面,在桥头这个方寸之间敌我对阵,敌方等若是在淤泥里和我厮杀,敌阵势不能齐整,支援不能迅速,士卒拔腿都难,怎能与我厮杀。

    且,敌有千骑,可桥面狭窄,没有骑兵冲杀的空间,桥面于骑兵,等于绝地。

    敌千骑遇我桥面列阵,其只能硬冲,一次一排不过冲来三五骑而已,几乎不能有冲击之势。

    而若敌若想以弓弩远击我桥头士卒,则我桥头千人,有弓弩数百,骑弓骑弩力道远弱于步弓步弩,射程亦弱于步弓步弩,敌远程弱势于我,其怎能与我匹敌?

    所以,守桥战术的适用场合有了,此战术能且只能用于桥体坚固,不易被损坏,且敌军远程力量远比我守桥士卒的远程力量弱小,且我只有防守之需,无任何突进之需之时,只在此时,守桥为高明战术。只在大雨滂沱地面泥泞之时,据守桥面方可占有最大优势。

    攻与守,从来都是一体两面,当李孟羲知晓了据桥而守的战术,他又思考,若是敌军据桥而守,又该如何应对。

    敌若据桥而守,此时,桥上之敌离我方距离近,我方弓弩大有优势,在我方弓弩大有优势的时候,还何必派人上桥去厮杀,可直接调来大量弓弩手一通乱射把桥上之敌射崩了再说。

    而要是,桥体脆弱,容易损坏,可先用结实的绳索把桥系住,然后砍断铁链,铁链一断,哗啦一声,满桥之敌,全部落水,待,荡空了桥上之敌,再把桥拉起,依然不耽误通行。

    若,我方无有弓弩,或者弓弩不敌桥上之敌,此时上桥与敌肉搏,桥面之上,宽窄同一,我进之阵势,与敌守之阵势,宽窄同一,优势均分。

    而若不巧天下大雨,地面泥泞,敌守桥上,我处泥泞,桥头方寸之间厮杀,于我大劣,故当竭避之。

    若,大雨滂沱之天,不得不与桥头之敌厮杀,当不辞麻烦,调来尽可能多的弓弩、标枪以尽可能杀伤桥头敌军,避免劣势下的肉搏。

    当李孟羲先以守,再以攻,推演完了桥面攻守战术之后,后继的一个问题,随之而来。

    “若,两方大军于左右两岸,各陈兵数万,一方要守桥,一方要过桥,问那,守该何守?攻该何攻?守之关键,在何,攻之关键,又在何?”

    李孟羲在纸上画了一个长桥图桉,放于中间,他与众人商谈起来。

    关羽目光停留在纸张上所画的简陋长桥上,他眉头微皱,手捻着长须,目露思索。

    刘备目光也盯在纸上,也是皱眉。

    张飞眉头紧皱,直挠头。

    简雍揣着手,眉头微皱,眼神专注。

    纸上所画的简陋的长桥,在众人眼中,化为了激烈的战场,有千军万马厮杀当中。

    李孟羲目光从桥这头看到那头,又从那头,看向这头,他感觉,桥上攻杀,跟城门洞中的攻杀很是相像,都是一个长通道,都是一出通道,就面临着围杀,不同的是,桥是双向相通的城池,不管朝左朝右,都像是城门洞,不管从左出从右出,一踏出桥面都必然身处合围。

    另外的不同是,城门洞中,不受左右袭来的弓弩袭击,而桥面之上,将承受大量的弓箭袭扰。

    坐着干想,想不出究竟,李孟羲邀关羽一起攻杀一盘。

    “我攻。”李孟羲道。

    “那某便守。”关羽道。

    攻的一方李孟羲为主手,张飞愿同为攻方,关羽作为守方,刘备,简雍,皆助关羽。

    攻杀开始,第一较量点,李孟羲摸着下巴审量着长桥审量了半天,然后皱眉问道,“我若是自岸前攻,关将军,你守何处?守桥头?守桥中?亦或是,守岸?”

    李孟羲第一个问题抛出来,关羽便感棘手。

    关羽盯着长桥,皱眉道,“若我守桥头,则我陈在桥头之兵,处你数千弓弩之内,伤损必大,且,不能久持。

    守桥头不是良法。”

    李孟羲点了点头,关羽所言,也确是自己所想。

    虽然说,桥头陈兵,依靠狭窄的桥面,的确能守一段时间,但是,守桥头离敌岸太近了,将处于恐怖的箭羽打击之下,而且桥头的那点兵力,并不能守太久,发挥不了太大作用。

    故,守桥头是性价比很低的选择。

    桥头若是不守,那,后便是桥中。

    “于桥中,你我攻守两方,相距两岸同远,弓弩之利,等同。

    且,当中绞杀之时,弓弩易误伤,故,于桥中,弓弩之利,攻守皆弱。”关羽是如此评价桥中的。

    李孟羲点了点头,他认同关羽所说,他摸着下巴,目光盯着长桥,若有所思,“于桥中,除弓弩均势,步阵宽窄相同,阵势亦是均势。”

    “那,步阵均势,弓弩皆弱,此,何以用?”李孟羲自言,眉头紧锁,“既弓弩皆弱,我是攻方,若我弓弩弱于关将军,若我步卒胜于关将军,那于这桥中,你我弓弩皆屈,你屈弓弩兵三千,我只屈两千,那于此时,桥中搏杀,我有大利。”

    “……嗯,是如此。”关羽点了点头,“反之,若关某弓弩不强,强在步卒,则反与我有利。”

    以屈兵之法,假设战场上突然下大雨突然泥泞,在此场景,敌我双方骑兵部队肯定战力消减严重,而于雨天,步卒消减没那么严重。所以,两支军队,一支骑兵优势,一支步卒优势,那很明显,步卒优势的军队应尽可能在雨天跟对方决战。

    于桥中这个关键点,弓弩皆弱,是桥中这个位置的特点,由这个特点,谁弓弩强,在敌我皆屈的情况下,谁受制大。

    当攻守推演到桥中之时,李孟羲意识到,桥面上的战斗,实则是狭窄过道中的肉搏战,那么很明显,哪方步兵更精锐,哪方更有可能把对方推过去。

    推演到,桥面相争,该以何种兵刃,以何种阵势为佳。

    张飞是李孟羲这边的,张飞挠了挠胡子,若有所思道,“某以为,既是步卒决胜,两方若皆是高明统帅,则皆会陈重甲步卒于前。

    故,某以为,重刀大斧,为最好。”

    张飞是以步卒决胜进而推出在实际战场上,桥上肯定都是重甲士卒,进而又推出,既然都是重甲步卒,肯定得用能破甲的重刀大斧。

    李孟羲深以为然。

    抬起头,看向关羽刘备简雍,李孟羲笑问,“关将军,我用重甲步卒用重刀大斧前压,你该如何应对?”

    关羽未答,刘备思索了一下,先行抢答了,“若我守,我用枪阵。”

    说完,刘备看向关羽。

    关羽想了一下,摇了摇头,“枪阵不太妥,桥上狭窄,枪阵单薄,不能尽展枪阵之威。若我守……我用枪阵为前锋,后以重刀大斧之士为后备。”() ()

    关羽考虑到照顾刘备的面子,没有反驳桥上用枪阵的战术。

    听到这里,李孟羲若有所思了,前枪阵,后刀斧,“若再加上弓弩,桥中贴面厮杀,可能用弓弩?”他抬起头问关羽三人。

    关羽皱眉思索了一下,“不太妥。重甲步卒贴面厮杀,纵用弓弩,弓弩难穿重甲,且,桥面狭窄,并前不过三五人,人挨人挤的,哪有开弓之暇?且,三五人并肩搏命,一人持弓不能搏杀,将大劣也。”

    提到了弓弩,一旁简雍看了看几人,他出言说到,“甲士可要带盾守御?万一有流失?”

    “……或不必。”李孟羲思索着道,“相持桥中,离岸遥远,两岸弓弩,难以精准,极易误伤,且两方绞杀难分,不管谁家弓弩,怕是不敢往中乱射吧?”

    说到这里,李孟羲突然想起了一事,他眼睛一亮,“不过!盾牌还是要带上的好。”

    桥头狭窄,兵力展不开,同时要凭规模才能发挥威力的枪阵,在过于狭窄的桥面上,枪阵威力降到了极点,所以,桥面之上是重甲步卒的胜场。

    同样,因桥面狭窄,双方接战的只有前面的三五人,后边桥上堵的一堆人迟迟挤不到前边。

    而若是说,岸上的弓弩因为离的太远无法无法精准攻击桥面之敌的话,那么,桥面上的后排士卒,离敌军很近,就能够精准攻击,就不存在误伤了。

    李孟羲想到了一种能在近距离隔着人投掷伤敌的武器——标枪。

    “桥中厮杀,前方搏命,后排难及,故某以为,后排士卒可用标枪、石头、火罐、乃至渔网抛向敌军。

    料想,桥头之上,人相拥挤,标枪、火罐、渔网等物,杀伤易也。”

    “标枪攻方可用,守方亦是可用。故,为防标枪、火罐等抛掷物,盾牌乃是必要。”

    简雍提到了盾牌,倒反让李孟羲想起标枪来了,有了标枪这个进攻武器,盾牌就显得很必要,若是没有盾牌遮挡,那后排的士卒面临着标枪、火罐等物的袭击会很狼狈。

    众人皆认为标枪、火罐、渔网等物甚好,在桥上作战时能大屈彼方,这时,张飞挠了挠头,他鼓弄一句,“若用盾牌,重刀大斧,还咋个去拿?”

    这句话一说,众人安静了下来。

    确如张飞所言,因为桥上攻杀的都是甲士,所以最佳兵器自然是能破甲的重刀大斧,可是因为标枪火罐等投掷兵器的加入,盾牌就成了必要装备,装备了盾牌,一个手拿着盾,另一个手可就没办法拿重刀大斧了,可是不拿重刀大斧,就又没办法破甲了。

    “用手锤!”李孟羲与关羽不约而同的出声说道。

    话落,两人相视一眼,都笑了。

    手锤是李孟羲说的,李孟羲是想到了一堆能破重甲的各种重甲开罐器,他觉得,锤子打重甲很犀利,或许比重刀大斧更犀利。

    关羽选手斧,李孟羲选锤,随后,二人就到底锤好还是手斧好展开了讨论。

    讨论得,锤跟手斧其实各有所长,性价比来讲,手斧更好,因为斧头在平日还能砍柴,还能做木工活儿,用处多了,斧头是工具和兵器两用,这就使得,平日里根本不用特意准备一批手斧当兵器,到用的时候,去把木匠手里的斧头收缴上来就行了。

    性价比方面,后勤压力方面,手斧完胜。

    而威力方面,锤子更强。

    李孟羲跟关羽的一致意见是,短锤可以在军中少量配备一些,在诸如攻桥之类的战事中,重甲士配上手锤,再配上一些短斧,就足够作战了。

    【讲真,最近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huanyuanapp安卓苹果均可。】

    提到锤斧二器,李孟羲想到了一种特殊的破甲武器,“矿镐,镐子这东西,凿甲胃一凿一个窟窿,且,矿镐也能挖土,也是工具,也可工具兵刃两用,我看,军中可略备一些矿镐,挖掘硬土时可用,攻桥战事时,与手锤手斧同用。”

    李孟羲提及矿镐,令关羽等人很诧异。大汉矿业不发达,开矿的人少,接触到矿镐的人更少,关羽几人不很清楚矿镐是何模样。

    众人群策群思,把桥上搏杀兵器讨论成熟了。

    桥中最佳之搏杀兵器配置,为大盾配锤子\/短斧\/短镐,同时,后排的人,可以在未接战的时候向前抛掷火罐,标枪,渔网,石块,乃至石灰包。

    考虑到实战,标枪也好,渔网也好,这些投掷兵器单兵携带不了太多的,后排的人投不两轮就没东西了。

    所以,要保证火力的持续性,只能是后排的人传前排,前排的人,传更前排,把标枪等物一直往前传。

    标枪算是正经兵器,把枪杆锯断就行了,可,火罐,石灰包,渔网这些,就属于特殊兵器了,得另外准备。

    火罐若用,得先有小罐子,罐子得有鼻儿,得方便提和扔。

    作战的时候,火罐里装一些木炭,士卒提着火罐朝对方抛掷,火罐从高处抛落,制热的木炭满天洒落,这要是掉到头发上掉到衣服里,能把人烫的直蹦。

    木炭是最简单的火攻之物,若是弄来桐油,做成燃烧罐,满罐桐油丢过去,砸到敌军人群里,轰的一声腾起一片火海,敌军立刻大乱。

    细思军中的寻常用具,几乎没有符合使用的小型能投掷便于密封的陶器,而因后勤运力有限,随军携带着大量没有太大实用价值的小陶罐很浪费运力,所以,最优解是临战之前,临时烧制陶器。

    而要临战再去烧制陶器,就得有淘洗粘土的工具,得有专职匠人,想到这里,李孟羲就笑了,因为军中本就设有陶匠营,还有拉在板车上能边行军边烧制的车载小型陶窑。

    那是在讨黄巾之时,讨黄巾连战连胜,招抚得大量黄巾俘虏,黄巾流民们身无长物,好多人连吃饭的碗都没有,不得已只能想办法解决碗的问题,就从而想到了陶器,又因是在行军途中,每天都去湖窑太麻烦,所以就想到了用小型的窑车拉着走。

    没想到,当时随手布置,于今日看来,随军陶匠营能在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

    李孟羲已决定,把车载陶窑,把陶匠营作为必备配置装备在军中。

    随之而来有一个问题,产量和时间问题。

    李孟羲对车载陶窑的产量很了解,就板车那个体量,虽说板车拉着窑可以边走边烧,但一辆车一天的量,不过烧陶碗不到三十个而已,就算加上夜里忙碌,匠人们通晓忙碌,一日一夜一个小窑,烧四窑顶天了。

    四窑产量,不过四十个小碗。

    作战用的火罐体积大,烧的就更少,一天一夜不过只能烧十来个而已。

    问题就在这里,一天十来个的产量,根本不够作战使用,而要是事先多做一些以备用,又没有运力去拉一堆没什么用的破烂,这就尴尬了。

    在李孟羲一筹莫展之时,简雍给了主意。

    “这样,可以,备器于路。”简雍道。

    “何为备器于路?”李孟羲不解。

    简雍娓娓道来,“每日陶营所烧火罐,不必随军携带,可随意留在路边。

    如此,行军十日,沿途留十日所烧之罐,行军未有携带,并不拖累运力。

    至万一遇战需用之时,遣骑兵回往寻之,一骑兵携一大袋,旦夕往返百余里不难。

    十日所烧所藏,数百之器,只需遣骑兵十人,半日可运至。”

    李孟羲看着简雍,他表情很精彩,

    他妈的,妙啊!没想到,军资完全可以不必随军携带的,完全可以丢在后路随时取用的。

    李孟羲想到,火罐如此,木头岂不也是如此?

    随军之时,没有必要拉运太多木头,但是万一要建营寨,又需要大量木头,临时去砍伐木头,又得消耗大量人力,需要大量时间。

    所以,完全可以行军扎营之时,令工匠沿路四处去砍伐木头,木头砍好了,就堆着也不用,也不必带走。万一有一日前线突然需要木头,那就派车队,沿着几十里乃至上百里甚至更远的来路把沿途所砍伐好的处理好的木头全部运到前线。

    十几人砍伐的木头积累,一日遇抵前线,直接省了十几日之功。

    又,何止木头?

    柴草亦然,石块亦然。

    后勤运力有限,是不可能携带太多柴草行军的,于是,采集到的柴草,只能就地扔在路边,或可每扎营之时,柴草能捡多少就捡多少,捡完,摊开丢地上,正好晾晒了,或者,留点破布把柴盖起,防止被雨淋湿。如此,有朝一日,前方需火攻,立刻派快马轻车把后边留的大量晒干的柴草全运过来,连十几日采集的巨量柴草一日送达,到火攻之时,引燃的漫天大火,堪称恐怖!

    行军之时,带着沉重的石头,无疑极蠢,扎营之时,民夫四处去收集石块,把石块运至一处存放,待前方需要,还是,直接省了寻找时间,直接把十几日所搜集的石块,一日运到前方,恐怖!

    【仓鼠战法】,已得。

    当火罐再不成问题,众人讨论到,石灰。

    石灰这玩意儿随军之时是有必要带一些的,石灰可以防瘟疫,也可以守城用。

    但是,似乎随军携带的一两车石灰,不足以支撑起大战所需,而要是随军携带大量石灰,又挤占粮草的运力了。

    所以,还得用【仓鼠战法】。

    石灰完全可以直接烧出来的,行军扎营之时,匠人寻来石块,把石块放窑里煅烧一日半日,石头就成石灰了。

    烧石灰也需要窑,车载陶窑的重要性再一次提高,提高到必要的程度了。

    假设万一有一天,突然爆发瘟疫,那么军中将需要大量石灰,军中备着的一车石灰根本就不足使用,而石灰又没办法轻易筹集,所以必须得临时烧制。

    烧制石灰,陶窑不可或缺,这就使得,陶窑关乎石灰生产,石灰又关乎瘟疫,瘟疫又关乎全军生死,因而,车载炭窑,便关乎全军生死。

    如此重要的陶窑,早存在义军编制中了,当初建陶营,只是为了给黄巾流民们一人烧一个碗而已。

    桥面作战投掷物第四项,【渔网】。

    已知渔网这玩意儿有特殊攻击效果,面对敌军悍勇之士,标枪或不能建攻,火罐或因为下雨天,不能建功,石灰或因为大风,不能建功,对面吕布来了,从桥上冲过来,标枪、火罐、石灰又全都没用了,这时,几张网朝吕布丢过去,吕布就被网住了。

    若问,军中哪有那么多网,还真有。

    别的军队,不一定随军配备渔网,但义军早已配备了渔网。

    按后勤补给之渔猎法,军中每百人,配备渔网一张,此一张渔网,平日里遇到河流时,可以捕鱼补充军粮,粮草尽失之绝境时,有一张网,就有了生存活命的可能,而在于守城之时,渔网从高处撒下来,擂石箭失难伤的敌军重甲之士被网一罩,就成了瓮中之鳖,爬梯子都爬不了了。

    又一先手布局而今后知后觉的知晓其有大用。

    义军每百人就有一张大网,这在桥面作战之时,就有足够的网朝对面阵势中去抛撒。

    被网当头罩下,再精锐的士卒,也得变成待杀的猪。

    桥面作战的所有投掷武器,已讨论完毕。

    于最后,刘备迟疑着说了一句,“……标枪等物,若是攻城,在城墙上,是不是也能用?”

    刘备指的是,至城头厮杀之时,城墙上也是堵着长长的一堆人,前边的人在搏命,后边的挤不上前去。

    李孟羲皱眉思考了一下刘备所说的这个可能性,“不行。”他摇头,“攻城不同桥面作战,桥面作战,前后传递便宜,要是攻城,前后传递,如何去传?梯子下,往梯子上传,梯子上,往城墙传,这不仅传递艰难,还耽误攀爬。

    且,城墙不同于桥面之处在于,城墙上,隔不几步一个楼梯,隔不几步一个藏兵洞,不如桥上人力漫长,城上分散短小之人力,没有后排,也就没有可安然往前投掷标枪、火罐的后排兵力。”

    如此一说,刘备明白了过来。

    还有一点,攻桥可以携带一些投掷物资,但攻城爬攻城梯的时候,稍微多带一点,都是累赘,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攻桥可用的战术,攻城时,不能完全照搬。

    若要在城墙上也用标枪火罐等物,可以用【仓鼠战法】,在攻城梯下,囤积一些标枪火罐等物,等到城墙上局面打开,我方大量兵力已涌上城头之后,在后继的人力可以从容登城之时,这时,后继者可以从容的提着火罐爬上城头,将之朝敌军扔去。

    【仓鼠战法】,立刻就用到了。

章节目录

汉末第一兵法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南宫我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南宫我梦并收藏汉末第一兵法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