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羲终止了所有一切的测试,水车不管了,齿轮不管了,所有的东西暂时都不管了。
水车系统涉及到了齿轮,齿轮这东西相比平常所有的东西,复杂了何止十倍,这就使得测试任务和需要收集的数据暴增。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huanyuanapp换源app,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李孟羲在巨量的测试规模之前,他退缩了,他预感到照这样下去,以后除了从白到黑的测试就做不成别的了。
带着匠人们回到巨鹿城,李孟羲召集了匠营当中所有识字的人,然后又召集了十几个教书先生,准备开始上课。
李孟羲所上的第一课,他用的工具有,众多不同斜度的斜块,一个滚圆滚圆的陶土球,一截轨道,还有几个铺了灰尘,沙子,泥巴的薄木板。
匠人与教书先生们盘腿坐在下边,饶有兴致的等着开始。
李孟羲摆好了道具,第一次试验,他把一块干净的长木板接到轨道上,木板上边什么也没撒。
拿起陶土小球,放在轨道中间的位置,提笔画了一个记号,“我开始放了啊。”李孟羲对着台下的人说道。
说着,他松开了小球。
在重力作用之下,小球顺着斜轨轱辘一声滑下,滑过了长长的轨道,又滑到了木板上,在木板上滚了一段最终停了下来。
李孟羲目光扫过下边聚精会神的众人,“咱们拿笔做个记号好不好?”
“好!”人们嗷呼叫好。
拿笔留下记号,记下小球滚落的高度与停止位置。
然后,开始第二次试验,这次试验,小球挪高了一点。
放手,小球滚落,最终停在了更远的地方。
第三次,再把小球挪高,滚落更远。
三次试验完毕,李孟羲问众人,“你们觉得,为何小球一次滚的比一次远?”
这太简单了。
“高了。”
“一回比一回高,肯定远啊。”
“再放高还会远。”
……
人们七嘴八舌的说着。
李孟羲露出一副惊讶的表情,“是高了就会远?”他目光从左扫到右,从每一个人脸上扫过,“那要是,再放高一点,会怎着?”
人们都笑,“再高还会滚更远。”
“是如此吗?”李孟羲笑着反问。
“试试不就知道了!”有人说道。
遵从众人的建议,李孟羲把小球挪到了顶点,撒手放下,果然,这次小球滚出了最远的距离。
“呀,果然如此。”李孟羲装作惊讶的说道。
随后,李孟羲又向众人提出问题,“放越高滚的越远,那要是,放的低呢?”
众人一致答说,放的越低,滚的越慢。
李孟羲于是放低又试一次,果然,这次滚出了最近的距离。
第一轮试验结束。
随后,换了不同斜度的滑轨,把小球从同样高度滚下,结果,斜坡陡或不抖,影响不大,小球滚出距离接近。
向众人询问,这是为何,何以如此?
众人疑惑不解,窃窃私语起来,他们还以为,越抖的坡,滚出的最远呢,结果差不多一样。
众人已开始有疑问了,李孟羲笑而不语。
随后,开始第三轮测试。
第三轮,在同样高度,同样坡度的小球,只是一个下放的时候,自由下放,一个拿手指弹了一下,结果,拿手指弹动的小球滚的明显更远。
众人皆说,拿手弹了,可不更远。
之后,开始第四轮测试。
第四轮,同样的轨道,同样高度滑落的小球,这回,是木板不同了。
分别有五种木板,光滑的,粗糙的,上边撒灰的,上边铺沙子的,上边湖了一层湿泥的。
李孟羲重复多次测试,把小球从这些不同木板上依次滚过,众人看的分明,小球滚出的距离差别巨大。
李孟羲适时抛出疑问,他看着众人,问,“明是同陡的斜坡,明是同高落下的小球,为何,有的近,有的远。
这,何以如此?”
这个问题依然不难答出,人们都说,光的木板滚的远,糙的滚的近。
李孟羲点了点头。
于最后一轮,李孟羲做了最复杂的一个试验。
他将不同的斜轨放到一起,有的斜轨,直上直下的陡,有的斜轨,是弧线的。
开始新一轮试验之前,他问众人,“诸位,这小球越高,滚的越远,是否如此?”
众人皆答,“是如此。”
李孟羲笑了笑,“那,某再问,诸位以为,是坡陡了,小球到底时快,还是坡缓了,到底快?”
气氛安静了一阵,有人开口答说,自然是坡越陡滚的越快。
“那,直坡滚的快,还是弯坡快?”
“直的快!是直的快!”众人一致答说。
李孟羲邀数人上来帮忙,他让几个人把小球按在几个斜度不同的直坡上,按在同一个高度上,然后一声令下,几人同时撒手。
小球眨眼间就滚到底了,众人看的分明,越陡的坡,小球到底越快。
随后,李孟羲又把弯坡加入其中,再次测试。
这次加入了弯坡,一对比,差异明显。
众人本都以为,直陡直陡的会更快到底,结果弯坡的滚落速度也是不慢。
这一轮的测试重复了多次,到最后,李孟羲喊了几波人亲自上来体验了一番。
——
最后一轮测试,李孟羲把三个特殊的斜坡放到了一起,这三个斜坡斜度一样,长度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是直的,两个是弧形的,两个弧形的坡弧度也是不一样,一个弧度大,一个弧度平缓。
问众人,如此三个坡,到底哪个滚的快。
大多数人直接说直坡滚的快,因为在常识中,大多数人都觉得直坡更为陡峭。
只有那么三个人,说弯坡滚的快。
李孟羲特意把说弯坡快的那三两个人叫起来,问几人为何。
那三个人未料到会被叫起来,一被问到,被一群人看着,其中一个感觉不好意思了,当场变卦说认为直坡快。
又一人,看别人变卦,他也赶紧变卦。
只剩最后一人,被李孟羲问到原因,这人大大咧咧的说,“俺反正就是觉得弯的快。”
李孟羲笑问其为何这么想。
这人光棍无比的说,“俺不知道,反正俺就觉得弯的快。”
众人哄笑起来。
处众人哄笑声中,这人满不在乎,爽朗的嘿嘿笑了。
李孟羲仔细观察了一下,他发现这人一副痞赖模样,估计这人平时就是个犟种,估计平时这人就喜欢跟别人反着来。他大可能根本不知道个中原理,他很可能只是为了犟才跟故意跟别人不一样。
虽是如此,虽这人本意,不是出于思考,只是为了犟而犟,但,不管他本意如何,他能不顺从于大众的意见,更有质疑精神,李孟羲倒是觉着,这人或许更适合科研也说不定。
思索定,李孟羲笑着开了一个赌注,他跟所有人打赌,看看到底直坡快,还是弯坡快,谁猜对了,谁有赏。
“直的在左,弯的在右,谁直?谁弯?来来来,站好,站好。”
如果没赏,站哪都无所谓,可是有赏,众人不可能舍弃赏赐不要的。
几乎所有的人都坚信着自己的感觉,他们都坚信直坡更快,都站到了左边,在右边,孤零零站着那个犟种。
离群者,总是要遭受别样目光的。
犟种不愧犟种,这人叉着腰大大咧咧站在那里,处众目之下,处之泰然。
测试开始了,李孟羲双手同拿小球,小球按在同样高度,一个直坡,一个弯坡,同时放手。
小球骨碌碌的往下滚。
眨眼,有一小球到底了。是弯坡滚的更快。
再重新试一下,还是弯坡更快,再试,还是,连试五次,依然如此。
人群开始议论纷纷了。
李孟羲让出场地,让众人自己上去一试。
一教书先生先走了上来,他拿起两个小球按好,松手令小球滑下,轱辘声中,眼睛一眨的速度,弯坡的小球先一步到底了。() ()
教书先生大感惊奇。他拿着小球又试一次。
结果还是一样。
后,试手多次,每次结果都一样,每次都是弯坡落底更快。
教书先生不能知晓究竟了,他带着疑惑走了下来。
等到被勾起好奇的众人接连上台一试,众人经亲手测试之后,都彻底相信了,当真是弯坡更快。
众人心服口服。
既然弯坡更快,胜的就是那个犟种,李孟羲为激励探索,一次赏了犟种粮票百斤。这可是一百斤粮,平日里,有谁改进了工具都没赏这么多。这一下就赏了一百斤。
改进工具,当然更有用,但,改进工具只流于技术,而小球当中隐藏的规律,是最根本最基础的科学。
这二者高度,不可同日而语。
随后,李孟羲又将另一个弧度不同的弯坡跟直坡放一起,问众人,拿个滚的更快。
有上回经验在,上回是弯的更快,这一次,大多数人都争着答说,是弯的快。
李孟羲笑笑不说话,“弯的站左,直的站右,来来来,站好站好。”
李孟羲特意留意一人,他特意留意着那个犟种,他看到,犟种在人群中迷茫,他盯着犟种看了一会儿。
那犟种发现李孟羲盯着他看,与李孟羲对视了一下。
这一对视,李孟羲笑了一下,就是这一笑,影响了犟种的判断。
李孟羲在军中跟神人一般,匠人们多敬服其智。
一眼对视,犟种不由在想,军师既然这么兴师动众,说不定,此中大有隐秘也。
片刻前的试验已经证明了,弯坡是比直坡滑的快的,现在又拿了另一个弯坡和直坡来比,犟种是更倾向于选弯的,大多数人,也蜂蛹选了弯的。
可最终,因与李孟羲一个对视,犟种察觉到了异常,他再一次选择少数去了。
犟种的猜测是对的,李孟羲之所以兴师动众,此中当真是大有隐秘。
后,测试。
新的弯坡与直坡放一起比较,同样高度,小球自由滑落。
结果,这次竟然是,直坡落底更快。
重复多次,依然是这样。
众人好奇无比的上台亲试,依然如此。
这一回,又是绝少数赢了,绝大数猜错了。
李孟羲再一次赐下重赏,这一回,押直坡速快的,才寥寥五人,对这五个人,李孟羲向每人赏赐粮食三十斤。
那些得了粮食的少数人,惹众人眼红,连得了两次粮食,得了总共一百三十斤粮食的人,更是惹人眼红。
——
一切末了。
李孟羲站在高台上,目光扫过下方所有人,目光来回扫过数番。
他朗声对所有人,发出连连疑问。
“如所见。
高物下滚,其滚更远,某问,何以如此?”
“如所见,坡高等同,而坡长不同,土球滚落到地,滚动同远。为何,坡之长短有所不同,而高低等同确滚地同远。某问,何以如此?”
“如所见,同高之球,同长同斜之坡,为何于平处滚动最远,为何与泥沙糙地,滚出最近?某问,何以如此?
再有,若使地上光至极致,滑之丝毫不阻,敢问此时,高球下落,滚至极致光滑,敢问,球该如何?球该滚动极远而停,亦或,永不停歇也?”
“如所见,同高之球,异斜之直坡,坡越陡,球及地越快。
某问,何以如此?
某问,所谓,【陡】,这【陡】,详意到底如何?”
“如所见,弯直之坡,球滚之时,快慢不定,有时直快弯慢,有时,弯快直却慢。
某问,何以如此?
再问,既是直弯两形快慢皆有,那到底,最速之形,是直是弯?
若最速之形是弯,那到底最速之弯,是何模样?又为何,于这最速之弯,能达最速,何以如此?”
“再有,手弹低球,高球自落,高球明有高势,可为何,乃是低球滚落更远?何以如此?”
“再有,若,两坡相对,一球自左滚落,到底再进,滚上右坡。
敢问此时,球达右坡之高,高在何处?是与以左下落之高等同,还是比之稍低?
若是,等高,何以如此?
若是不能等高,又何以如此?
若是任球自左右两坡,自行回滚,敢问,球是左右回滚不能停歇,还是渐将停歇?
若是渐将停歇,何以如此?”
李孟羲的连番发问,问的下方众人安安静静,鸦雀无声。
良久,李孟羲目视众人,一脸郑重说道,“此,十数疑问,涉天地之秘,乃学问之根本精深。
但有能解一题者,直升千人将,赏钱一万,粮肉各三百斤!”
“诸位,可愿一探究竟呢?”李孟羲笑问。
——
此番前来见证实验的,有共计三十六人,当中二十人是匠人,十六人是教书先生。
在集会散去之时,李孟羲给这三十六人,每人都发了一整套的测试工具,另,给这三十六人,每人发了一个身份令牌,李孟羲是准备以这三十六人来推广实验方法。
后半日,李孟羲来到了学校。
某间课堂里,教书先生讲着刚开的一门新课。
教书先生在台上拿着小球和滑轨,他按着李孟羲在试验时的步骤和方法,把试验一模一样的给小孩子们讲起来。
试验的内容教书先生自己都理解不了,自己都满腹疑问,可就是这满腹疑问满腹不解的态度,就对了。
因未知,而充冒谦虚,也同样使得,课堂里的小孩子们发出各种天真疑问的时候,教书先生因为自己也满腹疑问,他对每一个孩子的疑问,充满着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认同。
骨碌碌,两颗同高的但是斜度不同的坡上滚下来,小孩子们瞪着眼眼睛看着。
当一眨眼功夫,当有个小球先一步触底时,小孩子哇的一声叫起来。
“他咋那么快?”
“就是,他就是一直就是他先掉到底下。”
“为啥他那么快啊?”
……
小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讨论着。
教书先生拿起小球看着,满心疑惑。
李孟羲本最担心的事是,他怕推广科学最难的,是没有足够的老师。
儒家传统的老师,老师说啥就是啥,孩子们不敢问一句,不敢反驳一句,他总担心让读书儒家经典的教书先生去教科学,会扼杀小孩子们的天性。
现在他不担心了,因为他发现课堂效果很好,他更是意识到,只有当教书先生们是从头开始懂得探究,懂得思考,只有当教书先生亲自置身科学,亲自从头探究一个个疑问,只要教书先生亲自经历了探究,只要教书先生能亲自靠自己从零开始去艰难的摸索出某一点科学知识,只要这样的经历有一次。
那么,教书先生便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儒者了,切身的探究摸索的经历,所亲自拥有的种种疑问,当他们听到同样的疑问被小朋友问出来时,他们必然会是发自内心的包容和宽慰。
李孟羲意识到了在古代培养能教授科学知识的老师唯一方法是,只有先让老师们变成真正的科学家,只要老师们成为科学家,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教学方式,就必然会随之变得极适合向别人传播科学思维。
一个越是优秀的科学家,他就必然越是适合培养科学人才。
培养能传播科学方法的教学先生的唯一方法,只能是让教书先生自己先成为科学家。
只有这一种办法。
李孟羲已经决定,日后绝不向教书先生说任何一个结论,他要让教书先生完全凭自己去探究去摸索去思维,去总结,去感悟,只有在这个过程,培养的才是真正的科学思维。
以后,李某人就装傻子好了,以后李某人只提问题,问啥都说,“呀,是这样吗,何以如此啊?”
有没有理论,有没有成果,根本不重要。哪怕教书先生一辈子都发现不了一条科学真理,也根本不重要。
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所做出的思考,所一点点形成的思维,在探究过程中,任何一点疑惑,任何一点猜测,都将使得他们变得更加优秀的科学导师。这才是李孟羲想要的。
水车系统涉及到了齿轮,齿轮这东西相比平常所有的东西,复杂了何止十倍,这就使得测试任务和需要收集的数据暴增。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huanyuanapp换源app,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李孟羲在巨量的测试规模之前,他退缩了,他预感到照这样下去,以后除了从白到黑的测试就做不成别的了。
带着匠人们回到巨鹿城,李孟羲召集了匠营当中所有识字的人,然后又召集了十几个教书先生,准备开始上课。
李孟羲所上的第一课,他用的工具有,众多不同斜度的斜块,一个滚圆滚圆的陶土球,一截轨道,还有几个铺了灰尘,沙子,泥巴的薄木板。
匠人与教书先生们盘腿坐在下边,饶有兴致的等着开始。
李孟羲摆好了道具,第一次试验,他把一块干净的长木板接到轨道上,木板上边什么也没撒。
拿起陶土小球,放在轨道中间的位置,提笔画了一个记号,“我开始放了啊。”李孟羲对着台下的人说道。
说着,他松开了小球。
在重力作用之下,小球顺着斜轨轱辘一声滑下,滑过了长长的轨道,又滑到了木板上,在木板上滚了一段最终停了下来。
李孟羲目光扫过下边聚精会神的众人,“咱们拿笔做个记号好不好?”
“好!”人们嗷呼叫好。
拿笔留下记号,记下小球滚落的高度与停止位置。
然后,开始第二次试验,这次试验,小球挪高了一点。
放手,小球滚落,最终停在了更远的地方。
第三次,再把小球挪高,滚落更远。
三次试验完毕,李孟羲问众人,“你们觉得,为何小球一次滚的比一次远?”
这太简单了。
“高了。”
“一回比一回高,肯定远啊。”
“再放高还会远。”
……
人们七嘴八舌的说着。
李孟羲露出一副惊讶的表情,“是高了就会远?”他目光从左扫到右,从每一个人脸上扫过,“那要是,再放高一点,会怎着?”
人们都笑,“再高还会滚更远。”
“是如此吗?”李孟羲笑着反问。
“试试不就知道了!”有人说道。
遵从众人的建议,李孟羲把小球挪到了顶点,撒手放下,果然,这次小球滚出了最远的距离。
“呀,果然如此。”李孟羲装作惊讶的说道。
随后,李孟羲又向众人提出问题,“放越高滚的越远,那要是,放的低呢?”
众人一致答说,放的越低,滚的越慢。
李孟羲于是放低又试一次,果然,这次滚出了最近的距离。
第一轮试验结束。
随后,换了不同斜度的滑轨,把小球从同样高度滚下,结果,斜坡陡或不抖,影响不大,小球滚出距离接近。
向众人询问,这是为何,何以如此?
众人疑惑不解,窃窃私语起来,他们还以为,越抖的坡,滚出的最远呢,结果差不多一样。
众人已开始有疑问了,李孟羲笑而不语。
随后,开始第三轮测试。
第三轮,在同样高度,同样坡度的小球,只是一个下放的时候,自由下放,一个拿手指弹了一下,结果,拿手指弹动的小球滚的明显更远。
众人皆说,拿手弹了,可不更远。
之后,开始第四轮测试。
第四轮,同样的轨道,同样高度滑落的小球,这回,是木板不同了。
分别有五种木板,光滑的,粗糙的,上边撒灰的,上边铺沙子的,上边湖了一层湿泥的。
李孟羲重复多次测试,把小球从这些不同木板上依次滚过,众人看的分明,小球滚出的距离差别巨大。
李孟羲适时抛出疑问,他看着众人,问,“明是同陡的斜坡,明是同高落下的小球,为何,有的近,有的远。
这,何以如此?”
这个问题依然不难答出,人们都说,光的木板滚的远,糙的滚的近。
李孟羲点了点头。
于最后一轮,李孟羲做了最复杂的一个试验。
他将不同的斜轨放到一起,有的斜轨,直上直下的陡,有的斜轨,是弧线的。
开始新一轮试验之前,他问众人,“诸位,这小球越高,滚的越远,是否如此?”
众人皆答,“是如此。”
李孟羲笑了笑,“那,某再问,诸位以为,是坡陡了,小球到底时快,还是坡缓了,到底快?”
气氛安静了一阵,有人开口答说,自然是坡越陡滚的越快。
“那,直坡滚的快,还是弯坡快?”
“直的快!是直的快!”众人一致答说。
李孟羲邀数人上来帮忙,他让几个人把小球按在几个斜度不同的直坡上,按在同一个高度上,然后一声令下,几人同时撒手。
小球眨眼间就滚到底了,众人看的分明,越陡的坡,小球到底越快。
随后,李孟羲又把弯坡加入其中,再次测试。
这次加入了弯坡,一对比,差异明显。
众人本都以为,直陡直陡的会更快到底,结果弯坡的滚落速度也是不慢。
这一轮的测试重复了多次,到最后,李孟羲喊了几波人亲自上来体验了一番。
——
最后一轮测试,李孟羲把三个特殊的斜坡放到了一起,这三个斜坡斜度一样,长度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是直的,两个是弧形的,两个弧形的坡弧度也是不一样,一个弧度大,一个弧度平缓。
问众人,如此三个坡,到底哪个滚的快。
大多数人直接说直坡滚的快,因为在常识中,大多数人都觉得直坡更为陡峭。
只有那么三个人,说弯坡滚的快。
李孟羲特意把说弯坡快的那三两个人叫起来,问几人为何。
那三个人未料到会被叫起来,一被问到,被一群人看着,其中一个感觉不好意思了,当场变卦说认为直坡快。
又一人,看别人变卦,他也赶紧变卦。
只剩最后一人,被李孟羲问到原因,这人大大咧咧的说,“俺反正就是觉得弯的快。”
李孟羲笑问其为何这么想。
这人光棍无比的说,“俺不知道,反正俺就觉得弯的快。”
众人哄笑起来。
处众人哄笑声中,这人满不在乎,爽朗的嘿嘿笑了。
李孟羲仔细观察了一下,他发现这人一副痞赖模样,估计这人平时就是个犟种,估计平时这人就喜欢跟别人反着来。他大可能根本不知道个中原理,他很可能只是为了犟才跟故意跟别人不一样。
虽是如此,虽这人本意,不是出于思考,只是为了犟而犟,但,不管他本意如何,他能不顺从于大众的意见,更有质疑精神,李孟羲倒是觉着,这人或许更适合科研也说不定。
思索定,李孟羲笑着开了一个赌注,他跟所有人打赌,看看到底直坡快,还是弯坡快,谁猜对了,谁有赏。
“直的在左,弯的在右,谁直?谁弯?来来来,站好,站好。”
如果没赏,站哪都无所谓,可是有赏,众人不可能舍弃赏赐不要的。
几乎所有的人都坚信着自己的感觉,他们都坚信直坡更快,都站到了左边,在右边,孤零零站着那个犟种。
离群者,总是要遭受别样目光的。
犟种不愧犟种,这人叉着腰大大咧咧站在那里,处众目之下,处之泰然。
测试开始了,李孟羲双手同拿小球,小球按在同样高度,一个直坡,一个弯坡,同时放手。
小球骨碌碌的往下滚。
眨眼,有一小球到底了。是弯坡滚的更快。
再重新试一下,还是弯坡更快,再试,还是,连试五次,依然如此。
人群开始议论纷纷了。
李孟羲让出场地,让众人自己上去一试。
一教书先生先走了上来,他拿起两个小球按好,松手令小球滑下,轱辘声中,眼睛一眨的速度,弯坡的小球先一步到底了。() ()
教书先生大感惊奇。他拿着小球又试一次。
结果还是一样。
后,试手多次,每次结果都一样,每次都是弯坡落底更快。
教书先生不能知晓究竟了,他带着疑惑走了下来。
等到被勾起好奇的众人接连上台一试,众人经亲手测试之后,都彻底相信了,当真是弯坡更快。
众人心服口服。
既然弯坡更快,胜的就是那个犟种,李孟羲为激励探索,一次赏了犟种粮票百斤。这可是一百斤粮,平日里,有谁改进了工具都没赏这么多。这一下就赏了一百斤。
改进工具,当然更有用,但,改进工具只流于技术,而小球当中隐藏的规律,是最根本最基础的科学。
这二者高度,不可同日而语。
随后,李孟羲又将另一个弧度不同的弯坡跟直坡放一起,问众人,拿个滚的更快。
有上回经验在,上回是弯的更快,这一次,大多数人都争着答说,是弯的快。
李孟羲笑笑不说话,“弯的站左,直的站右,来来来,站好站好。”
李孟羲特意留意一人,他特意留意着那个犟种,他看到,犟种在人群中迷茫,他盯着犟种看了一会儿。
那犟种发现李孟羲盯着他看,与李孟羲对视了一下。
这一对视,李孟羲笑了一下,就是这一笑,影响了犟种的判断。
李孟羲在军中跟神人一般,匠人们多敬服其智。
一眼对视,犟种不由在想,军师既然这么兴师动众,说不定,此中大有隐秘也。
片刻前的试验已经证明了,弯坡是比直坡滑的快的,现在又拿了另一个弯坡和直坡来比,犟种是更倾向于选弯的,大多数人,也蜂蛹选了弯的。
可最终,因与李孟羲一个对视,犟种察觉到了异常,他再一次选择少数去了。
犟种的猜测是对的,李孟羲之所以兴师动众,此中当真是大有隐秘。
后,测试。
新的弯坡与直坡放一起比较,同样高度,小球自由滑落。
结果,这次竟然是,直坡落底更快。
重复多次,依然是这样。
众人好奇无比的上台亲试,依然如此。
这一回,又是绝少数赢了,绝大数猜错了。
李孟羲再一次赐下重赏,这一回,押直坡速快的,才寥寥五人,对这五个人,李孟羲向每人赏赐粮食三十斤。
那些得了粮食的少数人,惹众人眼红,连得了两次粮食,得了总共一百三十斤粮食的人,更是惹人眼红。
——
一切末了。
李孟羲站在高台上,目光扫过下方所有人,目光来回扫过数番。
他朗声对所有人,发出连连疑问。
“如所见。
高物下滚,其滚更远,某问,何以如此?”
“如所见,坡高等同,而坡长不同,土球滚落到地,滚动同远。为何,坡之长短有所不同,而高低等同确滚地同远。某问,何以如此?”
“如所见,同高之球,同长同斜之坡,为何于平处滚动最远,为何与泥沙糙地,滚出最近?某问,何以如此?
再有,若使地上光至极致,滑之丝毫不阻,敢问此时,高球下落,滚至极致光滑,敢问,球该如何?球该滚动极远而停,亦或,永不停歇也?”
“如所见,同高之球,异斜之直坡,坡越陡,球及地越快。
某问,何以如此?
某问,所谓,【陡】,这【陡】,详意到底如何?”
“如所见,弯直之坡,球滚之时,快慢不定,有时直快弯慢,有时,弯快直却慢。
某问,何以如此?
再问,既是直弯两形快慢皆有,那到底,最速之形,是直是弯?
若最速之形是弯,那到底最速之弯,是何模样?又为何,于这最速之弯,能达最速,何以如此?”
“再有,手弹低球,高球自落,高球明有高势,可为何,乃是低球滚落更远?何以如此?”
“再有,若,两坡相对,一球自左滚落,到底再进,滚上右坡。
敢问此时,球达右坡之高,高在何处?是与以左下落之高等同,还是比之稍低?
若是,等高,何以如此?
若是不能等高,又何以如此?
若是任球自左右两坡,自行回滚,敢问,球是左右回滚不能停歇,还是渐将停歇?
若是渐将停歇,何以如此?”
李孟羲的连番发问,问的下方众人安安静静,鸦雀无声。
良久,李孟羲目视众人,一脸郑重说道,“此,十数疑问,涉天地之秘,乃学问之根本精深。
但有能解一题者,直升千人将,赏钱一万,粮肉各三百斤!”
“诸位,可愿一探究竟呢?”李孟羲笑问。
——
此番前来见证实验的,有共计三十六人,当中二十人是匠人,十六人是教书先生。
在集会散去之时,李孟羲给这三十六人,每人都发了一整套的测试工具,另,给这三十六人,每人发了一个身份令牌,李孟羲是准备以这三十六人来推广实验方法。
后半日,李孟羲来到了学校。
某间课堂里,教书先生讲着刚开的一门新课。
教书先生在台上拿着小球和滑轨,他按着李孟羲在试验时的步骤和方法,把试验一模一样的给小孩子们讲起来。
试验的内容教书先生自己都理解不了,自己都满腹疑问,可就是这满腹疑问满腹不解的态度,就对了。
因未知,而充冒谦虚,也同样使得,课堂里的小孩子们发出各种天真疑问的时候,教书先生因为自己也满腹疑问,他对每一个孩子的疑问,充满着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认同。
骨碌碌,两颗同高的但是斜度不同的坡上滚下来,小孩子们瞪着眼眼睛看着。
当一眨眼功夫,当有个小球先一步触底时,小孩子哇的一声叫起来。
“他咋那么快?”
“就是,他就是一直就是他先掉到底下。”
“为啥他那么快啊?”
……
小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讨论着。
教书先生拿起小球看着,满心疑惑。
李孟羲本最担心的事是,他怕推广科学最难的,是没有足够的老师。
儒家传统的老师,老师说啥就是啥,孩子们不敢问一句,不敢反驳一句,他总担心让读书儒家经典的教书先生去教科学,会扼杀小孩子们的天性。
现在他不担心了,因为他发现课堂效果很好,他更是意识到,只有当教书先生们是从头开始懂得探究,懂得思考,只有当教书先生亲自置身科学,亲自从头探究一个个疑问,只要教书先生亲自经历了探究,只要教书先生能亲自靠自己从零开始去艰难的摸索出某一点科学知识,只要这样的经历有一次。
那么,教书先生便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儒者了,切身的探究摸索的经历,所亲自拥有的种种疑问,当他们听到同样的疑问被小朋友问出来时,他们必然会是发自内心的包容和宽慰。
李孟羲意识到了在古代培养能教授科学知识的老师唯一方法是,只有先让老师们变成真正的科学家,只要老师们成为科学家,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教学方式,就必然会随之变得极适合向别人传播科学思维。
一个越是优秀的科学家,他就必然越是适合培养科学人才。
培养能传播科学方法的教学先生的唯一方法,只能是让教书先生自己先成为科学家。
只有这一种办法。
李孟羲已经决定,日后绝不向教书先生说任何一个结论,他要让教书先生完全凭自己去探究去摸索去思维,去总结,去感悟,只有在这个过程,培养的才是真正的科学思维。
以后,李某人就装傻子好了,以后李某人只提问题,问啥都说,“呀,是这样吗,何以如此啊?”
有没有理论,有没有成果,根本不重要。哪怕教书先生一辈子都发现不了一条科学真理,也根本不重要。
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所做出的思考,所一点点形成的思维,在探究过程中,任何一点疑惑,任何一点猜测,都将使得他们变得更加优秀的科学导师。这才是李孟羲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