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影西偏之时,城头上的两人缓缓站起身来,朝城中看,乱糟糟的城池已变得整洁了许多焕然一新。
出于肃清残敌和卫生防疫两方面的需要,巨鹿军士卒入城之后把大大小小的角落清扫的一干二净,城中罹难的百姓的尸体被收集到一块统一焚烧处理,地面也被打扫干净,城中所有水井里都被投入了生石灰和大袋的活性炭,城中还算完好的房屋被腾出来打扫干净撒了石灰准备用作住房或者仓库,那些残破些的房屋木匠们开始着手修整,短短半日时间,偌大的一座城池收拾利索了。
后勤诸营,陶匠营入城之后不做停留直奔到城中窑厂所在,准备借用城中窑厂立刻开窑烧制陶器,木匠营众人到处收集木料进行着修缮房屋修缮车辆之类的活计,城中搜集到锄头铁锹之类的铁器,贼军不知道利用这些铁器,而在巨鹿军手中,这些铁可以随时可制作成兵器。
还有,屠匠营要处理战死的战马,渔营准备出去捕鱼,各营都在忙碌。
后勤队伍中有一点不同,李孟羲带来的陶匠队开始烧制陶器,刘备的陶匠队除了烧制陶器,还活了泥准备制作泥胚,此中区别产生的原因在于,自分兵之后,刘备和李孟羲两人各自遇到的状况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
话说,李孟羲还没来的时候,刘备已经坚守一月之久了,已经将近断粮了,刘备不着急是假的,刘备也急,只是他对李孟羲有十足的信任和信心,刘备知道,只要军师带援军过来,粮食肯定缺不了。
何止是不缺了,甚至还能有肉。
李孟羲令人取来一只脸盆大的龟拿给刘备,问刘备知不知道龟该怎么炖。
刘备见到这么大一只龟觉得分外惊奇,平日也就算了,这可是战时,哪里弄来这么大一头龟。
龟最终也没吃,刘备觉得这么大的龟得长些年头了,杀了有些可惜,索性就继续养着。
不久,饭做好了,刘备麾下部众近来一支紧巴巴的节省粮食,不敢放开了吃,这下有粮了,终于可以饱食一顿了。
李孟羲深谙激励人心之法,他深知激励要讲时效,激励来的越及时越好,一顿饱饭,士卒们士气大涨。
之后,李孟羲随刘备一起去看了城北军寨,到了地方,李孟羲老远瞅见一座小城坐落在当日村落所在的地方,而村落已经不见了,李孟羲颇感惊讶的朝刘备看了一眼。
刘备指着军寨所在不无自豪的道,“羲儿,你看我这营寨建的如何?”
李孟羲迫不及待的进寨去一探究竟,等走近到了寨前,见到寨前挖有壕沟,只是令人奇怪的是,相比突兀而起高大坚实的夯土城墙,墙前的壕沟过于窄浅了,李孟羲敏锐的发现了这处异常,他向刘备询问究竟。
刘备笑了,他朝外边指了指,说起缘由,“羲儿你看,于咱营寨之前,二百步,那儿也有壕沟,你猜猜,那沟是何人挖的?”
李孟羲凝目远望,的确看见远处地面上有浮土隆起的痕迹,有点奇怪,远营寨两三百步的地方挖沟是何道理?要说是挖阻兵沟扰乱敌军阵势减慢敌军攻击速度,那也不对啊,阻兵沟只需挖浅浅的沟,挖着好挖,若是为了阻兵,何不多挖一些阻兵沟,为何看着只有寥寥痕迹。
李孟羲想不明白,他疑惑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等李孟羲说完,换刘备疑惑了,刘备不知何为阻兵沟。
之后,李孟羲略做讲述,简单来说,所谓阻兵沟,顾名思义,是给敌军士卒提供阻碍的壕沟,阻兵沟只是一些可没脚腕的浅沟而已,这种浅沟的存在使得地面坑洼不平,敌军结阵经过沟壑之时,士卒脚下凌乱,阵势自然也乱。
阻兵沟的原理很简单,刘备一下就听懂了,在脑海中构想了一下,因为阻兵沟挖起来简单,因此可以挖成百上千个沟,这么成百上千个沟横亘于战场上,敌军若想通行,走两步就得跳一下,阵势怎么齐整的了。
刘备为这个简单又巧妙的战术而赞叹不已。
“羲儿,这可不是阻兵沟,也不是咱挖的,是敌军挖的。”刘备解释。
“……敌军挖的?”李孟羲顿时有些明悟,如果沟是敌军挖的,那就合理了,敌军是想用壕沟围城,想化主动为被动。
壕沟围城这个方法李孟羲可不陌生,皇太极围大同城用过,李某人围皇甫嵩营寨也用过,只是,那皇太极何等人物,李某人又是何等人物,这个战术是那么容易想到的吗,怎么敌军也想出这个战术了。
李孟羲将疑惑问与刘备,刘备哈哈笑了,“非也!敌军本不知此围城战术,是因我军之故。”
李孟羲更迷茫了,敌军能想到围城战术,跟我军有何关联,“怎了?我军出叛徒了?”李孟羲脱口而出。
没有出叛徒,然敌军确实是因为刘备的关系才想出了围壕战术。
刘备壁垒森严,敌军本不知道破解之法,可刘备非要在外边再挖一道壕沟,这可好,敌军一见刘备挖沟,立刻就被启发了,立刻就想到可以用壕沟反制壁垒。
“【善守者,匿于九地之下】,原来是这个意思。”李孟羲恍然大悟。
善守者之匿,二战得军藏匿雷达,英军藏匿坦克,各国都死死隐藏住自己的高精尖武器,尽可能藏匿自己的信息,以免被对手找到针对方法,军事竞争中,莫不如此。
从刘备的实战经验这里,李孟羲于【善守者匿于九地之下】这一条有重大领悟,同样,刘备也从李孟羲这里得到了【阻兵沟】这一巧妙战术,相互一交流,一加一大于二了。
走到敌军挖壕之处凑近观看,李孟羲发现敌军挖掘的壕沟实在惨不忍睹,又浅又短又乱,且半途而废了。初感疑惑,随既李孟羲就想明白了,挖沟的工作量大极了,想把沟挖好,人力得够,工具也得够,且得有从容挖沟的机会才行。
当日围困皇甫嵩,发动黄巾流民数万才堪堪功成,且黄巾流民手中多有工具,有基本的施工条件,而料想,贼兵能有多少人力,贼兵纵有足够人力,又哪那么容易凑够足够工具,敌军就是有足够工具,在刘备三四千精锐的威胁下,又岂能容他从容作业。() ()
随后问过刘备,果然如此,当时贼兵不过数千之众,贼兵又缺乏工具,且因箭支袭扰之故,贼兵不敢靠近,只敢远在两三百步外动工,包围圈拉到三百远,包围圈大到惊人,贼军挖不两天,自己就知难而退了。
李孟羲抬起脚一脚把石头踢到沟里,他嘲笑着贼军的无能,嘲笑贼军连条沟都挖不好,焉配当巨鹿军的对手。
——
刘备把营寨修的真是好,当日破败的荒村,愣是被刘备修成了一座小城。
李孟羲检视城寨,城寨墙高度在一丈朝上,墙体用土胚垒成,厚重坚实。
军寨内部,李孟羲宛若看到了棚改区,入眼所见,到处都是乱七八糟的棚子,棚子把脏乱差集全了,棚子胡乱用木棍支起,上边棚了棚顶,棚顶上湖了两指厚的黄泥,黄泥普遍都干裂了,李孟羲初以为,这些棚顶是住房的替代品,毕竟几千人拥挤在一起,原本村落的住房定然不够,搭建房屋成本又高,所以就只能搭个防雨的棚顶凑合凑合。
当意识到棚顶可能是遮雨用的,李孟羲再看觉得乱七八糟的棚顶顺眼多了。
就防雨这一点,李孟羲向刘备做了一些建议,比如,可以用桐油布作为防雨基材,桐油布太轻,不耐狂风,而泥土防雨效果又差,所以,一层桐油布上再湖一层泥巴,有泥巴加强强度,狂风就奈何不得了。
刘备听完李孟羲所讲,笑而不语。
刘备这一笑,李孟羲就觉得不对了,他挠了挠头,疑惑的看着刘备,“哪里不对?”
刘备微微一笑,“某盖这棚子倒不是为了挡雨,是为了防箭。”
“防箭?”李孟羲若有所思。
随后,刘备稍作解释,李孟羲完全明白了棚顶的用途。
据刘备所言,之前贼军强攻过一次,贼军用数千弓弩手铺天盖地的朝寨中抛射箭雨妄图消耗我方兵力,当时棚顶已经建好,一仗下来,敌军所投射箭雨十之七八被棚顶挡住,敌军箭雨攻势因此未能建功。
李孟羲明白了,这棚顶就跟城墙上的棚檐一样,都是用来遮挡来自上方的箭失的,同时,李孟羲想起,敌我远距离对峙时,敌军若想把箭失投射到我军头上,就必须吊射,箭失必然从上方落下来。
假如说,在阵战之时,给士卒们一人配一个铁伞挡在头顶,敌军半数箭失将被废弃,我方伤亡直接减少数成。
问题重复了,之前李孟羲已意识到飞碟帽遮挡流箭的优势,飞碟帽可以装备,可铁伞这玩意儿实在不现实。经刘备这一阵实战经验,铁伞也好,棚顶也好,这类工具用在单兵上没有实用性,但完全可以当做工事来用。
这种专门用来挡箭的棚顶,该叫什么好呢,李孟羲想,不如就叫【战棚】吧。
军寨四角,有箭塔,箭塔太高了,和丈高的土墙比,箭塔显得非常突兀,箭塔目测高度少说有六丈,这可是六丈,高到天上去了。
短短一个月时间,箭塔能建这么高,根本原因在于,刘备用土垒箭塔下半部分,垒到一定高度之后,再用木头往上搭,土胚坚固稳当,但往垒的高越难垒,而木头架设容易,适宜作为顶层增高建筑,但是木结构根基又不稳,需要稳固的根基,这两下一结合,土在下,木在上,堪称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可以以最简单的方式达到最高的高度。
李孟羲眼里总能看到学问,看过一眼箭塔,他又觉得碰见了值得一记的知识。
土木结构的箭塔让李孟羲想到了黄河渡口,在河上搭桥,搭浮桥容易,建固体桥难,但河流宽度过宽之后,反过来了,浮桥反而更难。
在黄河渡口,匠人们用了一种巧妙的策略,匠人们把桥墩向河流中延伸了很长一段,这变相降低了河流宽度,要知道,当河宽到一定程度之后,桥面每长一米,架设难度就涨一大节,缩减了河道宽度,每缩减一米都大大节省了建造成本。
黄河渡口上的那个桥的结构李孟羲至今仍记得,黄河渡口的桥体结构是分解的,从河岸到河流中心,依次是土石垒成的永固河堤——埋在水里的木桩子搭成的固体桥——搭在船上以船为桩的船架浮桥——到最中间,是吊桥。
黄河渡桥的工程思路很高明,河流是越往中间水越深,水流越急,所以在近岸的地方,水不深也不急,可以选择用土石修筑永固桥堤,再稍微往里,水深了,水流大了,再想用土石筑桥难度大增,成本也太高,所以此时,性价比最高的,是木桩桥墩。再往里,水更深了,水深到已经没办法往几丈深的水重埋设桩子了,所以此时,浮船架桥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再往里,就到河流正中心了,河流正中心水流速度快到了极点,要是继续用浮船架桥,浮船将承受水流巨大的冲击力量,此时,浮空搭建的吊桥正好避开了水流最急处的冲击。
黄河渡桥的思路跟刘备搭的六丈箭塔思路是一样的,工程建设随着越高越长越深,建造难度会逐步加大,所以若要降低施工难度,该随着工程进行逐步改变工程技术。
在六丈高的箭塔上,李孟羲朝下看了一眼,颇有众俯瞰众山小的感觉。
箭塔上架设着一架齿轮弩,也就是狙击弩,李孟羲手痒上去摆弄了一阵,他把弩调到大约四十五度射角,扣动弩机,弩箭嗖的一声飞出去,不见了。
李孟羲不由滴咕,“以大黄弩力道,多了六丈高度,射击距离增程能有多少?”
“四百二十步。”刘备在一旁答说。
四百二十步,这是刘备战后着人试测出来的。
六丈高度,射距增程足足一百五十多步。
出于肃清残敌和卫生防疫两方面的需要,巨鹿军士卒入城之后把大大小小的角落清扫的一干二净,城中罹难的百姓的尸体被收集到一块统一焚烧处理,地面也被打扫干净,城中所有水井里都被投入了生石灰和大袋的活性炭,城中还算完好的房屋被腾出来打扫干净撒了石灰准备用作住房或者仓库,那些残破些的房屋木匠们开始着手修整,短短半日时间,偌大的一座城池收拾利索了。
后勤诸营,陶匠营入城之后不做停留直奔到城中窑厂所在,准备借用城中窑厂立刻开窑烧制陶器,木匠营众人到处收集木料进行着修缮房屋修缮车辆之类的活计,城中搜集到锄头铁锹之类的铁器,贼军不知道利用这些铁器,而在巨鹿军手中,这些铁可以随时可制作成兵器。
还有,屠匠营要处理战死的战马,渔营准备出去捕鱼,各营都在忙碌。
后勤队伍中有一点不同,李孟羲带来的陶匠队开始烧制陶器,刘备的陶匠队除了烧制陶器,还活了泥准备制作泥胚,此中区别产生的原因在于,自分兵之后,刘备和李孟羲两人各自遇到的状况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
话说,李孟羲还没来的时候,刘备已经坚守一月之久了,已经将近断粮了,刘备不着急是假的,刘备也急,只是他对李孟羲有十足的信任和信心,刘备知道,只要军师带援军过来,粮食肯定缺不了。
何止是不缺了,甚至还能有肉。
李孟羲令人取来一只脸盆大的龟拿给刘备,问刘备知不知道龟该怎么炖。
刘备见到这么大一只龟觉得分外惊奇,平日也就算了,这可是战时,哪里弄来这么大一头龟。
龟最终也没吃,刘备觉得这么大的龟得长些年头了,杀了有些可惜,索性就继续养着。
不久,饭做好了,刘备麾下部众近来一支紧巴巴的节省粮食,不敢放开了吃,这下有粮了,终于可以饱食一顿了。
李孟羲深谙激励人心之法,他深知激励要讲时效,激励来的越及时越好,一顿饱饭,士卒们士气大涨。
之后,李孟羲随刘备一起去看了城北军寨,到了地方,李孟羲老远瞅见一座小城坐落在当日村落所在的地方,而村落已经不见了,李孟羲颇感惊讶的朝刘备看了一眼。
刘备指着军寨所在不无自豪的道,“羲儿,你看我这营寨建的如何?”
李孟羲迫不及待的进寨去一探究竟,等走近到了寨前,见到寨前挖有壕沟,只是令人奇怪的是,相比突兀而起高大坚实的夯土城墙,墙前的壕沟过于窄浅了,李孟羲敏锐的发现了这处异常,他向刘备询问究竟。
刘备笑了,他朝外边指了指,说起缘由,“羲儿你看,于咱营寨之前,二百步,那儿也有壕沟,你猜猜,那沟是何人挖的?”
李孟羲凝目远望,的确看见远处地面上有浮土隆起的痕迹,有点奇怪,远营寨两三百步的地方挖沟是何道理?要说是挖阻兵沟扰乱敌军阵势减慢敌军攻击速度,那也不对啊,阻兵沟只需挖浅浅的沟,挖着好挖,若是为了阻兵,何不多挖一些阻兵沟,为何看着只有寥寥痕迹。
李孟羲想不明白,他疑惑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等李孟羲说完,换刘备疑惑了,刘备不知何为阻兵沟。
之后,李孟羲略做讲述,简单来说,所谓阻兵沟,顾名思义,是给敌军士卒提供阻碍的壕沟,阻兵沟只是一些可没脚腕的浅沟而已,这种浅沟的存在使得地面坑洼不平,敌军结阵经过沟壑之时,士卒脚下凌乱,阵势自然也乱。
阻兵沟的原理很简单,刘备一下就听懂了,在脑海中构想了一下,因为阻兵沟挖起来简单,因此可以挖成百上千个沟,这么成百上千个沟横亘于战场上,敌军若想通行,走两步就得跳一下,阵势怎么齐整的了。
刘备为这个简单又巧妙的战术而赞叹不已。
“羲儿,这可不是阻兵沟,也不是咱挖的,是敌军挖的。”刘备解释。
“……敌军挖的?”李孟羲顿时有些明悟,如果沟是敌军挖的,那就合理了,敌军是想用壕沟围城,想化主动为被动。
壕沟围城这个方法李孟羲可不陌生,皇太极围大同城用过,李某人围皇甫嵩营寨也用过,只是,那皇太极何等人物,李某人又是何等人物,这个战术是那么容易想到的吗,怎么敌军也想出这个战术了。
李孟羲将疑惑问与刘备,刘备哈哈笑了,“非也!敌军本不知此围城战术,是因我军之故。”
李孟羲更迷茫了,敌军能想到围城战术,跟我军有何关联,“怎了?我军出叛徒了?”李孟羲脱口而出。
没有出叛徒,然敌军确实是因为刘备的关系才想出了围壕战术。
刘备壁垒森严,敌军本不知道破解之法,可刘备非要在外边再挖一道壕沟,这可好,敌军一见刘备挖沟,立刻就被启发了,立刻就想到可以用壕沟反制壁垒。
“【善守者,匿于九地之下】,原来是这个意思。”李孟羲恍然大悟。
善守者之匿,二战得军藏匿雷达,英军藏匿坦克,各国都死死隐藏住自己的高精尖武器,尽可能藏匿自己的信息,以免被对手找到针对方法,军事竞争中,莫不如此。
从刘备的实战经验这里,李孟羲于【善守者匿于九地之下】这一条有重大领悟,同样,刘备也从李孟羲这里得到了【阻兵沟】这一巧妙战术,相互一交流,一加一大于二了。
走到敌军挖壕之处凑近观看,李孟羲发现敌军挖掘的壕沟实在惨不忍睹,又浅又短又乱,且半途而废了。初感疑惑,随既李孟羲就想明白了,挖沟的工作量大极了,想把沟挖好,人力得够,工具也得够,且得有从容挖沟的机会才行。
当日围困皇甫嵩,发动黄巾流民数万才堪堪功成,且黄巾流民手中多有工具,有基本的施工条件,而料想,贼兵能有多少人力,贼兵纵有足够人力,又哪那么容易凑够足够工具,敌军就是有足够工具,在刘备三四千精锐的威胁下,又岂能容他从容作业。() ()
随后问过刘备,果然如此,当时贼兵不过数千之众,贼兵又缺乏工具,且因箭支袭扰之故,贼兵不敢靠近,只敢远在两三百步外动工,包围圈拉到三百远,包围圈大到惊人,贼军挖不两天,自己就知难而退了。
李孟羲抬起脚一脚把石头踢到沟里,他嘲笑着贼军的无能,嘲笑贼军连条沟都挖不好,焉配当巨鹿军的对手。
——
刘备把营寨修的真是好,当日破败的荒村,愣是被刘备修成了一座小城。
李孟羲检视城寨,城寨墙高度在一丈朝上,墙体用土胚垒成,厚重坚实。
军寨内部,李孟羲宛若看到了棚改区,入眼所见,到处都是乱七八糟的棚子,棚子把脏乱差集全了,棚子胡乱用木棍支起,上边棚了棚顶,棚顶上湖了两指厚的黄泥,黄泥普遍都干裂了,李孟羲初以为,这些棚顶是住房的替代品,毕竟几千人拥挤在一起,原本村落的住房定然不够,搭建房屋成本又高,所以就只能搭个防雨的棚顶凑合凑合。
当意识到棚顶可能是遮雨用的,李孟羲再看觉得乱七八糟的棚顶顺眼多了。
就防雨这一点,李孟羲向刘备做了一些建议,比如,可以用桐油布作为防雨基材,桐油布太轻,不耐狂风,而泥土防雨效果又差,所以,一层桐油布上再湖一层泥巴,有泥巴加强强度,狂风就奈何不得了。
刘备听完李孟羲所讲,笑而不语。
刘备这一笑,李孟羲就觉得不对了,他挠了挠头,疑惑的看着刘备,“哪里不对?”
刘备微微一笑,“某盖这棚子倒不是为了挡雨,是为了防箭。”
“防箭?”李孟羲若有所思。
随后,刘备稍作解释,李孟羲完全明白了棚顶的用途。
据刘备所言,之前贼军强攻过一次,贼军用数千弓弩手铺天盖地的朝寨中抛射箭雨妄图消耗我方兵力,当时棚顶已经建好,一仗下来,敌军所投射箭雨十之七八被棚顶挡住,敌军箭雨攻势因此未能建功。
李孟羲明白了,这棚顶就跟城墙上的棚檐一样,都是用来遮挡来自上方的箭失的,同时,李孟羲想起,敌我远距离对峙时,敌军若想把箭失投射到我军头上,就必须吊射,箭失必然从上方落下来。
假如说,在阵战之时,给士卒们一人配一个铁伞挡在头顶,敌军半数箭失将被废弃,我方伤亡直接减少数成。
问题重复了,之前李孟羲已意识到飞碟帽遮挡流箭的优势,飞碟帽可以装备,可铁伞这玩意儿实在不现实。经刘备这一阵实战经验,铁伞也好,棚顶也好,这类工具用在单兵上没有实用性,但完全可以当做工事来用。
这种专门用来挡箭的棚顶,该叫什么好呢,李孟羲想,不如就叫【战棚】吧。
军寨四角,有箭塔,箭塔太高了,和丈高的土墙比,箭塔显得非常突兀,箭塔目测高度少说有六丈,这可是六丈,高到天上去了。
短短一个月时间,箭塔能建这么高,根本原因在于,刘备用土垒箭塔下半部分,垒到一定高度之后,再用木头往上搭,土胚坚固稳当,但往垒的高越难垒,而木头架设容易,适宜作为顶层增高建筑,但是木结构根基又不稳,需要稳固的根基,这两下一结合,土在下,木在上,堪称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可以以最简单的方式达到最高的高度。
李孟羲眼里总能看到学问,看过一眼箭塔,他又觉得碰见了值得一记的知识。
土木结构的箭塔让李孟羲想到了黄河渡口,在河上搭桥,搭浮桥容易,建固体桥难,但河流宽度过宽之后,反过来了,浮桥反而更难。
在黄河渡口,匠人们用了一种巧妙的策略,匠人们把桥墩向河流中延伸了很长一段,这变相降低了河流宽度,要知道,当河宽到一定程度之后,桥面每长一米,架设难度就涨一大节,缩减了河道宽度,每缩减一米都大大节省了建造成本。
黄河渡口上的那个桥的结构李孟羲至今仍记得,黄河渡口的桥体结构是分解的,从河岸到河流中心,依次是土石垒成的永固河堤——埋在水里的木桩子搭成的固体桥——搭在船上以船为桩的船架浮桥——到最中间,是吊桥。
黄河渡桥的工程思路很高明,河流是越往中间水越深,水流越急,所以在近岸的地方,水不深也不急,可以选择用土石修筑永固桥堤,再稍微往里,水深了,水流大了,再想用土石筑桥难度大增,成本也太高,所以此时,性价比最高的,是木桩桥墩。再往里,水更深了,水深到已经没办法往几丈深的水重埋设桩子了,所以此时,浮船架桥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再往里,就到河流正中心了,河流正中心水流速度快到了极点,要是继续用浮船架桥,浮船将承受水流巨大的冲击力量,此时,浮空搭建的吊桥正好避开了水流最急处的冲击。
黄河渡桥的思路跟刘备搭的六丈箭塔思路是一样的,工程建设随着越高越长越深,建造难度会逐步加大,所以若要降低施工难度,该随着工程进行逐步改变工程技术。
在六丈高的箭塔上,李孟羲朝下看了一眼,颇有众俯瞰众山小的感觉。
箭塔上架设着一架齿轮弩,也就是狙击弩,李孟羲手痒上去摆弄了一阵,他把弩调到大约四十五度射角,扣动弩机,弩箭嗖的一声飞出去,不见了。
李孟羲不由滴咕,“以大黄弩力道,多了六丈高度,射击距离增程能有多少?”
“四百二十步。”刘备在一旁答说。
四百二十步,这是刘备战后着人试测出来的。
六丈高度,射距增程足足一百五十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