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攻第二日,诸郡境内,乡兵队伍照常行军,与前一日相比,行军情形大体相同,但也多有细微不同。
乡兵队伍产生了一些微妙但深刻的变化。
在前一日行军中,有的队伍前后脱节严重,队伍走的稀稀拉拉的,经历这番之后,指挥官对作战手册上的内容有了深刻理解,明白了为何在行军之时前方要有人带路后边也要留人在后收尾,这是为了能更好的控制队伍。
有的队伍在行军时,路边遇到野兔之类,乡兵们置纪律于不顾在队列当中径自跑出去追赶兔子,在昨日,指挥官就追兔子这件事狠狠的惩罚了当事者,至今日再次行军上路,路边再遇到野菜野兔什么的,乡兵只能眼馋的看着而丝毫不敢自行脱离队伍下去追赶。
行军作战事务繁杂,作为从指挥官到普通士卒都是新手的队伍,在昨日行军第一天,有大量疏漏和问题暴露出来。
有的队伍在经过一日行军之后,发现柴草不够干燥,升火很麻烦,于是到第二日再行军之时,指挥官就后勤队把柴车上盖的席子掀了,准备是趁白日行军时,把柴火晒一晒升火能容易一些。晒柴不过是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事儿,可于起点极低的乡兵队伍而言,事情再怎么小,也是进步,再怎么小的进步都难能可贵。
有的队伍前后勤准备不足,队伍中有好几辆满载的粮车没有牲口拉运,只能靠人力拉车,结果全军的行军速度被这几辆整个拖慢了。这正应了行军的那条法则,行军的速度不取决于最快的那部分能有多快,而在于最慢的那部分能有多慢。
巨鹿军指挥官毕竟缺乏经验,在后勤准备阶段,指挥官简单的认为已经有不少牲口了,应该够用了,他却没料到,在后勤一事上,行百步者,半九十,后勤车辆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满配畜力,一种是不能满配,哪怕一百辆车配了九十九个驮马,整体的行军速度跟百车配一驮马没有区别。
当指挥官意识到了准备上的不足后,便开始思索解决之法。指挥官自思得的解决之法是,既然缺了牲口,那何不沿途采买一二,指挥官清点了军中携带的钱财,准备遇到村落时去向村中求购。
可这个想法刚一生出,指挥官就感觉为难了,因为早在出发之时,上头有军令严令禁止不得骚扰百姓,尤其行军之时,不得借宿村落,更不得与当地百姓过多接触。
当时李孟羲之所以严令禁止乡兵队伍与沿途百姓接触,是担忧乡兵队伍纪律不够,让乡兵队伍抵近村落有隐患,难免有调戏妇人偷鸡摸狗之类的事发生,正是考虑到了此节,李孟羲索性大手一挥,直接禁绝了乡兵队伍和百姓所有的交涉。
整个协防诸郡的计划本身就很仓促,李孟羲必然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巨鹿军本部的补给方法有随军渔猎,随军采买,等等方法,于巨鹿军本部,随军采买是重要的补给手段之一,李孟羲却忘了,本部能遇到的情况,乡兵队伍也能遇到,本部经常需要向乡间采买物资,乡兵队伍也会需要。
李孟羲冒然下的禁令成了约束乡兵队伍的枷锁,想在沿途采买牲口的指挥官不敢触犯禁令,采买一途不得不废弃。
采买不能,指挥官就老老实实的想其他办法,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指挥官决定这几天优先使用那几辆没有驮马的车辆上的物资,早日把物资用完,车辆早日能轻巧,没了这几辆车的拖累,行军能快一点。这是指挥官自己想出的办法。
等指挥官想起来去查看作战手册时,指挥官突然发现作战手册中本就有解决车辆运载问题的方法。
车辆运载方法当中,有一个【均衡负重法】,也就是说,假设一辆车上满载木头,车太沉,又一辆车满载麦秸,车又太轻,浪费运力,这样两辆车一辆过重,一辆又太轻,对车辆的使用效率很低下。均衡负重法是,将一切后勤物资统一调配,重物和轻物混合运输,整车拉木头太重,整车拉麦秸又太轻,所以将木头和麦秸均分两辆车上,每车都半车木头半车麦秸,这样每辆车都不轻不重,正好。
指挥官本不能很好的理解作战手册当中的知识,此番事到临头,再去揣摩手册中的内容,指挥官顿生恍然大悟之感。
受均衡负重法启发,指挥官立刻就有了解决办法。现在军中存在的问题是,驮马不够,没有驮马的车辆行速太慢,按均衡负重法,指挥官临时把队伍停下,把所有后勤物资全部从车上卸下来,一通梳理之后,重物放其他车辆上,最轻的一部分物资放在没有驮马拉运的车辆上。
经这么一调整之后,明明还是那么点物资,还是那么点车马,再上路,车辆整体行进速度快了好几成。
其实,就这么个把协调车辆物资的小问题,士卒们日常生活经验足够丰富,哪里会想不到,只是因为事务繁杂一时疏忽了而已。
由此可见,巨鹿军将一切事无巨细都写下来,把很多简单的小孩子都懂的东西都记下来,这么一个举措还是有用的,手册上再简单的内容都有发挥作用的时候。
——
行军之时可能遇到多少问题,诸郡的几百支乡兵队伍就能遇到多少问题,甚至,因为经验不足,遇到的问题还要更多更复杂。
宿营之时,竟然有人偷东西,这种事巨鹿军本部没遇到过,乡兵队伍却出现了。一夜宿营后,有乡兵找到指挥官说自己带的钱丢了,说肯定是旁人偷了,要求彻查。这个丢钱的人咋咋呼呼的,弄得全营都知道营里有贼了,指挥官看着开始窃窃私语的众乡兵眉头不由皱起,指挥官是个聪明人,他清楚钱不一定是被人偷了,也可能是自己掉的,也可能是乱放找不见了,甚至可能是这人记错了。钱的事小,为了这点钱搅的乡兵们相互防备相互猜疑得不偿失。
事情很复杂,处理不好影响军心,处理不公将失人心,置之不管亦将有损权威。这么一桩事,放在巨鹿军本部,放在巨鹿官府,都算是一桩棘手的桉子,而巨鹿军指挥官甚至都不能算军官,其前身只是一个普通骑卒,这样一个毫无经验且能力欠缺的人大抵是无法把矛盾处理的很好的。() ()
值此时,压在各部头顶上的禁令发挥了意外作用。
李孟羲因担心各部指挥官们不能很好的把握刑罚的度量,因此就不给指挥官们任何施加重刑权利,这条禁令对于这件偷盗事件的正面作用在于,有这么一条禁令存在,锁死了指挥官们处理矛盾的最低下限,因没有任何施加重刑的权利,指挥官们就不得不寻求其他方法处理问题。
假设,没有这条重刑限令,指挥官们的下限最低能低到,某个残暴指挥官杀人杀上瘾了,隔三差五要砍一个人头自以为能立威,这将造成最恶劣的后果是,将使得乡兵们忍无可忍之下起而反攻,将使巨鹿军大失一地人心。
而有这么一条禁令存在,指挥官的最低下限是,指挥官顶多抽乡兵几鞭子,乡兵顶多心里咒骂两句,不会太往心里去,当指挥官不能施加任何重刑的情况下,指挥官能造成的最恶劣结果不过是,可能会因为刑罚不足以威慑众人造成大面积兵员遁逃,致使反攻一事功败垂成。
两者相比,一个逼反乡兵得罪一地百姓,一个不过是反攻不能而已,两者相互一比较,很明显,后者后果轻的多。
正因为刑罚禁令的存在,使得在遇到偷盗事件之时,杜绝了指挥官做出直接不管青红皂白不问究竟直接杀人立威的蛮横之行出来。
尽管,杀人也的确有用,不用管谁偷的钱,也不用去收集人证物证,直接从人群中随意找个人把人推出来当众砍头,隐藏在人群中的偷盗者见到人头滚地,必然被震慑住,如此,偷盗事件就禁止住了。
然,如此粗暴行事,既冤枉了好人,又放过了真正的恶人,实在算不得好。
巨鹿军的禁令提高了指挥官们处理矛盾的下限,指挥官们纵会因为能力不足等原因无法把矛盾处理的太好,但也不至于太坏。
回到正题,再说指挥官,指挥官拿偷盗事件没辙了,他很想把全营所有人的包裹全都翻一遍,不信找不到偷东西的人,可又想到禁令的限制,就算找到了那个偷盗者又能怎样,杀又杀不得,只能处罚一下,可处罚完了又怎样,不还得带着他走,同营之人都知道谁是偷盗者,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让那人如何抬得起头。
禁令使得指挥官们无法肆意行使暴力,可暴力就是最简单粗暴的处理手段,不能简单粗暴就使得,指挥官不得不动脑筋想别的办法,一动脑筋就了不得了,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指挥官最后想到的处理方法是,他索性直接拿自己的钱拿给那个失窃财务的乡兵以此来给整个事件画上句话。
长病的钱又不是指挥官拿的,如何能收下指挥官的钱,乡兵受宠若惊的推拒不要,指挥官执意要给,两人拉扯了好一番,这一幕完全落在了其他乡兵们眼中,不经意的,指挥官这个举动使得乡兵们更加心服了。
巨鹿军禁止刑杀的禁令把处理矛盾最最最烂的那个选项直接禁止了,指挥官们无论如何只能在排除了最烂选项之后的其他选项中选择处理方法,也就因此,不管指挥官们遇到矛盾时采取怎样的应对,无论如何都比最烂的要好上那么一些。
——
又是平稳的一日行军,这第二日行军各部无论如何比昨一日要好。
首先,从心态上,所谓万事开头难,昨一日,上到指挥官下到乡兵走在路上无不提心吊胆,结果昨日走了一天之后,乡兵们发现行军并没有多难的,有了一天的适应,今日再次行军,乡兵们习惯多了。
其次,是经验积累。昨一日队列走的太散的队伍,今日队伍刻意走的收缩一点;昨日有乡兵走到半路追兔子去了,指挥官把人训斥一顿,今日就没人再敢随意离队自由行动了;昨日有的队伍一夜烧掉了太多的柴火,今日有了准备,就知道省着点烧了。
有遗失了兵器的,学会了每拔营时清点兵备,有没看好篝火差点失火,于是便学会把篝火离辎重远一点。
所有人都会成长,而习惯于总结经验的巨鹿军士卒成长速度的显得尤其的快。
在这日夕阳西下之时,临天黑还稍早,好多乡兵队伍早早地就选好地点安营扎寨了。
如果能把昨日和今日各部扎营的时间统计出来,会发现,今日各部扎营时间普遍比前一日早了许多。
于昨日,因扎营经验不足,各部扎营时间普遍偏晚,结果时间不够,不得不抹黑扎营,经过一日经验积累,只一日之隔,在扎营时间选择这一点上,各部方法已经成熟。
在行军第二日之期,有一项额外事务。依统摄全局的整体战略安排,各部乡兵队伍自反攻日起,每行军两日,停留休整一日,这是考虑到各地路途远近不同,乡兵队伍之间情报交流也难,为尽可能使各部以同样步调行军统一行动,不得不做此安排。
入夜了,在各地扎营营寨的指挥官们认认真真的巡完营之后,他们无不在想,明日到底是走还是不走。
此中有料者,让各部每行两日就停留一日,这个命令很明显易懂,没有任何有异议的地方,但是,这个命令本身是违反常理,就好比,百姓们平日天天吃饭,突然下令让百姓们明日不要吃饭了,等到后天再吃,百姓们不能理解这其中的逻辑,到了明日,百姓们会犹豫着该吃还是不该。
同理,行军之时,每一日都得耗费大量粮食,相当一部分指挥官不能明白走走停停耽误时间的用意在哪,想不通逻辑,就难免质疑,质疑之下,这也就是部分指挥官迟疑着拿不定主意的原因所在。
指挥官们的疑虑被巨鹿军的后手打消了,相比与指挥官们的迟疑不定,负责联络各部的斥候队也怕万一明天有的队伍走了找不到人不好交差,连夜,斥候们奔走各地向辖下的每一支乡兵队伍再次重申明日休整命令,心里没底的指挥官们这下终于安心了。
乡兵队伍产生了一些微妙但深刻的变化。
在前一日行军中,有的队伍前后脱节严重,队伍走的稀稀拉拉的,经历这番之后,指挥官对作战手册上的内容有了深刻理解,明白了为何在行军之时前方要有人带路后边也要留人在后收尾,这是为了能更好的控制队伍。
有的队伍在行军时,路边遇到野兔之类,乡兵们置纪律于不顾在队列当中径自跑出去追赶兔子,在昨日,指挥官就追兔子这件事狠狠的惩罚了当事者,至今日再次行军上路,路边再遇到野菜野兔什么的,乡兵只能眼馋的看着而丝毫不敢自行脱离队伍下去追赶。
行军作战事务繁杂,作为从指挥官到普通士卒都是新手的队伍,在昨日行军第一天,有大量疏漏和问题暴露出来。
有的队伍在经过一日行军之后,发现柴草不够干燥,升火很麻烦,于是到第二日再行军之时,指挥官就后勤队把柴车上盖的席子掀了,准备是趁白日行军时,把柴火晒一晒升火能容易一些。晒柴不过是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事儿,可于起点极低的乡兵队伍而言,事情再怎么小,也是进步,再怎么小的进步都难能可贵。
有的队伍前后勤准备不足,队伍中有好几辆满载的粮车没有牲口拉运,只能靠人力拉车,结果全军的行军速度被这几辆整个拖慢了。这正应了行军的那条法则,行军的速度不取决于最快的那部分能有多快,而在于最慢的那部分能有多慢。
巨鹿军指挥官毕竟缺乏经验,在后勤准备阶段,指挥官简单的认为已经有不少牲口了,应该够用了,他却没料到,在后勤一事上,行百步者,半九十,后勤车辆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满配畜力,一种是不能满配,哪怕一百辆车配了九十九个驮马,整体的行军速度跟百车配一驮马没有区别。
当指挥官意识到了准备上的不足后,便开始思索解决之法。指挥官自思得的解决之法是,既然缺了牲口,那何不沿途采买一二,指挥官清点了军中携带的钱财,准备遇到村落时去向村中求购。
可这个想法刚一生出,指挥官就感觉为难了,因为早在出发之时,上头有军令严令禁止不得骚扰百姓,尤其行军之时,不得借宿村落,更不得与当地百姓过多接触。
当时李孟羲之所以严令禁止乡兵队伍与沿途百姓接触,是担忧乡兵队伍纪律不够,让乡兵队伍抵近村落有隐患,难免有调戏妇人偷鸡摸狗之类的事发生,正是考虑到了此节,李孟羲索性大手一挥,直接禁绝了乡兵队伍和百姓所有的交涉。
整个协防诸郡的计划本身就很仓促,李孟羲必然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巨鹿军本部的补给方法有随军渔猎,随军采买,等等方法,于巨鹿军本部,随军采买是重要的补给手段之一,李孟羲却忘了,本部能遇到的情况,乡兵队伍也能遇到,本部经常需要向乡间采买物资,乡兵队伍也会需要。
李孟羲冒然下的禁令成了约束乡兵队伍的枷锁,想在沿途采买牲口的指挥官不敢触犯禁令,采买一途不得不废弃。
采买不能,指挥官就老老实实的想其他办法,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指挥官决定这几天优先使用那几辆没有驮马的车辆上的物资,早日把物资用完,车辆早日能轻巧,没了这几辆车的拖累,行军能快一点。这是指挥官自己想出的办法。
等指挥官想起来去查看作战手册时,指挥官突然发现作战手册中本就有解决车辆运载问题的方法。
车辆运载方法当中,有一个【均衡负重法】,也就是说,假设一辆车上满载木头,车太沉,又一辆车满载麦秸,车又太轻,浪费运力,这样两辆车一辆过重,一辆又太轻,对车辆的使用效率很低下。均衡负重法是,将一切后勤物资统一调配,重物和轻物混合运输,整车拉木头太重,整车拉麦秸又太轻,所以将木头和麦秸均分两辆车上,每车都半车木头半车麦秸,这样每辆车都不轻不重,正好。
指挥官本不能很好的理解作战手册当中的知识,此番事到临头,再去揣摩手册中的内容,指挥官顿生恍然大悟之感。
受均衡负重法启发,指挥官立刻就有了解决办法。现在军中存在的问题是,驮马不够,没有驮马的车辆行速太慢,按均衡负重法,指挥官临时把队伍停下,把所有后勤物资全部从车上卸下来,一通梳理之后,重物放其他车辆上,最轻的一部分物资放在没有驮马拉运的车辆上。
经这么一调整之后,明明还是那么点物资,还是那么点车马,再上路,车辆整体行进速度快了好几成。
其实,就这么个把协调车辆物资的小问题,士卒们日常生活经验足够丰富,哪里会想不到,只是因为事务繁杂一时疏忽了而已。
由此可见,巨鹿军将一切事无巨细都写下来,把很多简单的小孩子都懂的东西都记下来,这么一个举措还是有用的,手册上再简单的内容都有发挥作用的时候。
——
行军之时可能遇到多少问题,诸郡的几百支乡兵队伍就能遇到多少问题,甚至,因为经验不足,遇到的问题还要更多更复杂。
宿营之时,竟然有人偷东西,这种事巨鹿军本部没遇到过,乡兵队伍却出现了。一夜宿营后,有乡兵找到指挥官说自己带的钱丢了,说肯定是旁人偷了,要求彻查。这个丢钱的人咋咋呼呼的,弄得全营都知道营里有贼了,指挥官看着开始窃窃私语的众乡兵眉头不由皱起,指挥官是个聪明人,他清楚钱不一定是被人偷了,也可能是自己掉的,也可能是乱放找不见了,甚至可能是这人记错了。钱的事小,为了这点钱搅的乡兵们相互防备相互猜疑得不偿失。
事情很复杂,处理不好影响军心,处理不公将失人心,置之不管亦将有损权威。这么一桩事,放在巨鹿军本部,放在巨鹿官府,都算是一桩棘手的桉子,而巨鹿军指挥官甚至都不能算军官,其前身只是一个普通骑卒,这样一个毫无经验且能力欠缺的人大抵是无法把矛盾处理的很好的。() ()
值此时,压在各部头顶上的禁令发挥了意外作用。
李孟羲因担心各部指挥官们不能很好的把握刑罚的度量,因此就不给指挥官们任何施加重刑权利,这条禁令对于这件偷盗事件的正面作用在于,有这么一条禁令存在,锁死了指挥官们处理矛盾的最低下限,因没有任何施加重刑的权利,指挥官们就不得不寻求其他方法处理问题。
假设,没有这条重刑限令,指挥官们的下限最低能低到,某个残暴指挥官杀人杀上瘾了,隔三差五要砍一个人头自以为能立威,这将造成最恶劣的后果是,将使得乡兵们忍无可忍之下起而反攻,将使巨鹿军大失一地人心。
而有这么一条禁令存在,指挥官的最低下限是,指挥官顶多抽乡兵几鞭子,乡兵顶多心里咒骂两句,不会太往心里去,当指挥官不能施加任何重刑的情况下,指挥官能造成的最恶劣结果不过是,可能会因为刑罚不足以威慑众人造成大面积兵员遁逃,致使反攻一事功败垂成。
两者相比,一个逼反乡兵得罪一地百姓,一个不过是反攻不能而已,两者相互一比较,很明显,后者后果轻的多。
正因为刑罚禁令的存在,使得在遇到偷盗事件之时,杜绝了指挥官做出直接不管青红皂白不问究竟直接杀人立威的蛮横之行出来。
尽管,杀人也的确有用,不用管谁偷的钱,也不用去收集人证物证,直接从人群中随意找个人把人推出来当众砍头,隐藏在人群中的偷盗者见到人头滚地,必然被震慑住,如此,偷盗事件就禁止住了。
然,如此粗暴行事,既冤枉了好人,又放过了真正的恶人,实在算不得好。
巨鹿军的禁令提高了指挥官们处理矛盾的下限,指挥官们纵会因为能力不足等原因无法把矛盾处理的太好,但也不至于太坏。
回到正题,再说指挥官,指挥官拿偷盗事件没辙了,他很想把全营所有人的包裹全都翻一遍,不信找不到偷东西的人,可又想到禁令的限制,就算找到了那个偷盗者又能怎样,杀又杀不得,只能处罚一下,可处罚完了又怎样,不还得带着他走,同营之人都知道谁是偷盗者,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让那人如何抬得起头。
禁令使得指挥官们无法肆意行使暴力,可暴力就是最简单粗暴的处理手段,不能简单粗暴就使得,指挥官不得不动脑筋想别的办法,一动脑筋就了不得了,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指挥官最后想到的处理方法是,他索性直接拿自己的钱拿给那个失窃财务的乡兵以此来给整个事件画上句话。
长病的钱又不是指挥官拿的,如何能收下指挥官的钱,乡兵受宠若惊的推拒不要,指挥官执意要给,两人拉扯了好一番,这一幕完全落在了其他乡兵们眼中,不经意的,指挥官这个举动使得乡兵们更加心服了。
巨鹿军禁止刑杀的禁令把处理矛盾最最最烂的那个选项直接禁止了,指挥官们无论如何只能在排除了最烂选项之后的其他选项中选择处理方法,也就因此,不管指挥官们遇到矛盾时采取怎样的应对,无论如何都比最烂的要好上那么一些。
——
又是平稳的一日行军,这第二日行军各部无论如何比昨一日要好。
首先,从心态上,所谓万事开头难,昨一日,上到指挥官下到乡兵走在路上无不提心吊胆,结果昨日走了一天之后,乡兵们发现行军并没有多难的,有了一天的适应,今日再次行军,乡兵们习惯多了。
其次,是经验积累。昨一日队列走的太散的队伍,今日队伍刻意走的收缩一点;昨日有乡兵走到半路追兔子去了,指挥官把人训斥一顿,今日就没人再敢随意离队自由行动了;昨日有的队伍一夜烧掉了太多的柴火,今日有了准备,就知道省着点烧了。
有遗失了兵器的,学会了每拔营时清点兵备,有没看好篝火差点失火,于是便学会把篝火离辎重远一点。
所有人都会成长,而习惯于总结经验的巨鹿军士卒成长速度的显得尤其的快。
在这日夕阳西下之时,临天黑还稍早,好多乡兵队伍早早地就选好地点安营扎寨了。
如果能把昨日和今日各部扎营的时间统计出来,会发现,今日各部扎营时间普遍比前一日早了许多。
于昨日,因扎营经验不足,各部扎营时间普遍偏晚,结果时间不够,不得不抹黑扎营,经过一日经验积累,只一日之隔,在扎营时间选择这一点上,各部方法已经成熟。
在行军第二日之期,有一项额外事务。依统摄全局的整体战略安排,各部乡兵队伍自反攻日起,每行军两日,停留休整一日,这是考虑到各地路途远近不同,乡兵队伍之间情报交流也难,为尽可能使各部以同样步调行军统一行动,不得不做此安排。
入夜了,在各地扎营营寨的指挥官们认认真真的巡完营之后,他们无不在想,明日到底是走还是不走。
此中有料者,让各部每行两日就停留一日,这个命令很明显易懂,没有任何有异议的地方,但是,这个命令本身是违反常理,就好比,百姓们平日天天吃饭,突然下令让百姓们明日不要吃饭了,等到后天再吃,百姓们不能理解这其中的逻辑,到了明日,百姓们会犹豫着该吃还是不该。
同理,行军之时,每一日都得耗费大量粮食,相当一部分指挥官不能明白走走停停耽误时间的用意在哪,想不通逻辑,就难免质疑,质疑之下,这也就是部分指挥官迟疑着拿不定主意的原因所在。
指挥官们的疑虑被巨鹿军的后手打消了,相比与指挥官们的迟疑不定,负责联络各部的斥候队也怕万一明天有的队伍走了找不到人不好交差,连夜,斥候们奔走各地向辖下的每一支乡兵队伍再次重申明日休整命令,心里没底的指挥官们这下终于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