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相持生嫌隙
一日午前,伯庸到宁寿宫请安。
太后半卧在床榻上,平日里这个时候她多在礼佛,伯庸瞧着她面色欠佳,向梧秋询问。
“回皇上,昨日天气好,太后减了衣服,今日晨起有些不适,已经宣太医看过了。”
伯庸坐到床边的凳子上,瞧着太后脸色暗沉怏怏然也不言语,他心里大概能猜到一二。
“春日里气候多变,皇额娘身子不比年轻人,还需得时时注意才是。”
太后长声叹气。
“早上喝了一盏豆萁煮的豆汁,通腹酸胀,嗳气不止,心里更是难受。”
太后始终不肯看伯庸,这话也触到他的心,就在这日清晨,伯庸在勤政殿厉声斥责北棠,命他往遵化景陵,为先帝守灵,无诏不得返京。
“皇额娘是将朕比作曹丕!”
太后坐起身来,眼睛直看向伯庸,眼里布满红丝。
“你与北棠,都是哀家十月怀胎的亲生骨肉,你弟弟远在西北多年,哀家日夜思念而不得见,先帝驾崩后你削去了他大将军王的爵位,如今坐在帝位上的是你,他已无兵权,对你再无任何威胁,你为何还要将他贬至遵化,哀家已过耳顺之年,亲子不在身侧,叫我如何心安?”
“让皇额娘不得心安是儿子的过错,皇额娘心系先帝,北棠往遵化为先帝守灵,皇额娘不该有异议,朕也是皇额娘的儿子,朕会日日躬亲,侍奉皇额娘,让皇额娘颐养天年。”
伯庸并不想与太后说朝堂上的事情,他只是尽量顺着她的意思,让她少一分伤心。
“北棠是你的亲弟弟啊!”
太后抓住伯庸的袖子,泪水涌出眼眶,顺着灰白的脸上流下来。
“大好男儿正值壮年,他壮志未酬,你却将他禁于遵化,你何至如此紧紧相逼。”
太后句句都是北棠,并不曾顾及伯庸,同样是她的儿子,她却厚此薄彼,让伯庸感到痛心。
伯庸起身,甩开太后的手。
“朕初登帝位,朝局不稳,朕推行新政屡屡受挫何其艰难,北棠狂妄不羁,几次在朝堂之上当众顶撞朕,朕不是没给过他机会,他却屡教不改,让朕不得不处置他。”
太后卧回床榻之上,任凭梧秋如何劝慰,都无济于事,她一心惦念着小儿子,也想着自己年事已高,恐此生与他再难见一面。
“皇上果真不念及手足之情!”
“皇额娘不要忘了,朕与北棠是兄弟,更是君臣!”
伯庸本想来陪太后用午膳,如此一来也是不能了,他也是双目布满红丝,压抑着心中的怒火与不甘,只是淡淡叮嘱梧秋好生照料太后,便负气离开了。
伯庸回到养心殿,没有半点食欲,直至黄昏时分,他让人传易安到养心殿。
易安来到养心殿门口,汪启良远远地就迎上来,说伯庸在里面等着呢。
易安进入殿内,伯庸坐在榻上批阅奏章。
“臣妾给皇上请安,皇上万福金安。”
“起来吧,过来坐。”
易安坐到伯庸对面,见他朱笔御批,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
“你今日可有去宁寿宫请安?”
伯庸眼不离手,随口一问。
“晨起去太后宫中请安,太后凤体违和,略说了几句话,便让臣妾跪安了。”
伯庸停了笔,将眼前这本已阅览的奏折放置一旁,他看向易安。
“你且说说,太后与朕,我们母子如何?”
易安并不知伯庸从何问起,也不知该如何回答。
“太后与皇上是天家母子,臣妾不敢妄言。”
伯庸又抽取一本奏折摊开在面前,低头阅览。
“罢了,你不愿意说话便拿本书看吧,静静坐在朕面前也好。”
易安显得很被动,她看到伯庸眼里的失落与丧气,既然已经成为了伯庸的人,她迟早会融入他的生活,并不是她想逃就能逃的。
“皇上是有什么烦心事吗?”
伯庸叫易安来就是因为心情郁闷想与她倾吐心声的。
“午前去宁寿宫,太后因朕命北棠前往遵化一事,与朕争锋相对,最终不欢而散。太后待朕与北棠,终究是不同!”
太后育有两子,她的区别对待厚此薄彼,易安也是听过的,只是太后待易安不薄,而这些事情也不是她该过问的。
伯庸声音低沉,神色疲倦。
“朕日日在太后身边,她却一心惦记着北棠,仿佛只北棠一个儿子,对朕何其不公,如何不叫朕心寒。”
“皇上,您与九贝子都是太后十月怀胎所生,臣妾相信天底下没有哪个为娘的不疼自己的孩子。”
伯庸知道易安的世界都是美好的,她并不曾经历这些,自然无法感同身受。
“你自幼被临漳夫妇捧在手心,朕年幼时不是如此,你不会明白的。”
伯庸提笔,去蘸砚台里的墨,却不想汪启良研的磨已用尽,砚台已经干了,他丢了笔,双手垂在腿上,显得无力。
易安见此,起身走到桌案边,往砚台里淋了半匙水,拾起墨条来研墨。
“《郑伯克段于鄢》中,庄公与姜氏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大隧之中,其乐融融,大隧之外,其乐泄泄,遂母子如初,可见母子终究是血浓于水,并无隔夜怨恨。”
伯庸不动声色,只管听着易安讲。
“臣妾知道,皇上有时会在私下将阿玛唤作舅舅,是因为先帝端敬懿皇后的缘故,皇上幼时在端敬懿皇后膝下,与太后母子疏离,皇上不得生母疼爱,而九贝子自幼养在太后身边承欢膝下,太后舐犊情深,相较之下,皇上与太后显得生疏也在情理之中。”
易安又往砚台里加了小半匙水,一边研磨一边接着说道。
“多年来九贝子远在西陲,让太后拳拳在念,却疏忽近在身侧的皇上,其实太后并非不心系皇上,只是皇上与九贝子性格迥异,太后给皇上与九贝子的舐犊之情不同而已,皇上您想,先帝在时,常常授于皇上要务,太后心思缜密,虑事周全,定是给过皇上许多受用箴言,臣妾想皇上秉节持重的性格也是与太后的教诲有关的,皇上能说太后对皇上没有舐犊之情吗?”
伯庸抬头看向身旁的易安。
“朕从未见过你说这么多话!”
“言多必失,皇上不喜欢臣妾便不说了。”
易安研好墨将墨条放下了。
伯庸摇了摇头。
“朕喜欢听你说话,你接着说,不要被朕打断。”
“额娘曾说,孩子永远在为娘的心头最柔软之处,臣妾在想,皇上不在太后身边的那些年里,太后一定日日倚门遥望,盼着能见皇上一眼,却总是盼望成空,太后那些年都是如何过来的,皇上不知,臣妾也不知,只有太后自己刻骨铭心。”
易安说着不禁鼻子发酸,她拿起伯庸的朱笔,蘸了蘸新研的朱砂墨递给伯庸,后又坐回伯庸对面。
“皇上日后莫要再说太后厚此薄彼的话了,太后年事已高,凤体常受病痛折磨,不能再让她心里受创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伯庸提笔继续在奏折上勾画批注。
“北棠藐视君威,不知天高地厚,朕让他前往遵化也是为了磨一磨他的性子,待他养成心性,懂得收敛些,朕会让他回来的。”
易安拿了本书打开来看。
“这些话皇上无需说与臣妾听,皇上要去跟太后讲,让她老人家得以宽心才好。”
伯庸笑着点了点头。
“你日后要多来养心殿为朕研墨,你在朕身边,气定神闲,红袖添香,使得朕心神愉悦。”
次日五更天,天尚未破晓,殿内光线昏暗,几盏残烛燃烧殆尽。
伯庸掀开被角,坐起身来,他紧蹙着眉头,双手掩面,艰难地睁开眼,缓了缓,准备起床。
一旁的易安也醒了。
“皇上。”
易安瞧着四下昏暗,外殿漆黑一片,与深夜无异,她并不知到了什么时辰,只是伯庸起床,她是要起身侍奉的。
“你别动,时辰还早,你再多睡会儿。”
伯庸说着便起身了,汪启良带着人进来伺候,伯庸示意宫女拉下帷幔,不要吵着易安。
汪启良忙着为伯庸更衣、洗漱,躺在床榻上的易安一动不动,只是她已经睡不着了,她隐约看到帷幔外的伯庸,这个亲自下旨诏她入宫的人,多日来对她无微不至,她不知道帝王的情爱究竟是怎样的,只是听闻自古帝王多薄情,她与后宫众人共事一夫,她不知道伯庸对自己是否是心血来潮。
午前,易安从宁寿宫的小厨房回到殿内,带着新炖的鸽子汤到太后床榻前。
“太后这两日病着,需得补补气血,臣妾用了黄芪,长白山参炖了这鸽子汤,太后尝尝味道如何。”
易安平日里侍奉太后辛勤恭顺,又体贴入微,太后是十分喜欢她的。易安亲自喂了一勺汤到太后口中,又为她擦了擦嘴角。
太后点了点头,说这汤鲜得很,问她还放了什么佐料。
“太后的舌头好灵,这里面有一味怜子菇,所以格外鲜美。”
“怜子菇?”
“怜子菇多生于云南,百年树木下或可觅得,颇为不易,这是从云南快马运来的,途中都保持着鲜活。”
太后点了点头,示意易安还要再喝一口。
“怜子菇,这名字听起来别有意味,不知有何来由。”
易安笑了笑。
“据说这种菇多是一株双头,一头大另一头小些,像极了母子,于是后有人取名为怜子菇。”
太后看着易安,似乎能领会一二,知道易安还有话说,所以她没作声。
“太后怜子,心系九贝子,是慈母长情,正如这怜子菇。太后与皇上亦如此菇,臣妾不敢妄议揣测,只是天下母子不都如此吗?太后待皇上之心亦如九贝子,别无二致。只是眼前拌嘴而已,太后与皇上虽是天家母子,可情义亦如常人,太后这边伤心伤身,皇上也是食难下咽,寝不得安,太后,这又是何苦呢?”
易安看着太后,见她神情中并无不悦,再喂了她一口,又接着说。
“皇上亲口与臣妾说,九贝子是亲弟弟,脉中流着同样的血,他不会为难九贝子的,还有太后您,是皇上的亲额娘,皇上万万舍不得让您伤心,皇上说待太后思念九贝子时会让他回来在您身侧的。”
太后笑了。
“哀家老了,真真是到了耳顺之时,听你说这许多好话心里舒坦多了,你再盛一碗,这汤实在不错。”
待易安重新盛了一碗,太后接过来自己喝了起来,舒畅得很。
“你记着,晚些时候也要带一碗给皇上尝尝。”
“是,臣妾知道了。”
人在情绪不定的时候往往容易冲动,甚至一时迷了脑,待清醒过后这日子还是得接着过,太后让易安送汤给伯庸,既表了自己愿意平息的意思,也为让易安劝了自己之后再劝劝伯庸。她在这深宫中活了大半辈子了,坐到今天的位子,她是最懂得识时务的。
过了几日,伯庸到宁寿宫请安,太后已经下地行走了,他带来了金丝鹦鹉来给太后解闷,让太后很喜欢。
恰巧易安也在,她盯着小厨房的人做菜。准备进膳时,易安想着伯庸与太后或许有话要说,于是准备退下。
“你辛苦半日,临到用膳时却要走,当着皇上的面,他会怪哀家苛待你的。”
太后笑着对易安说,又看了看伯庸。
伯庸也笑了。
“儿子心中万万不敢有怪皇额娘的意思!”
太后一语双意,伯庸懂得,他既回了眼前的话,也回了几日前的事情。
伯庸叫易安留下来一同用膳。于是,三人同席,干戈了却。
太后半卧在床榻上,平日里这个时候她多在礼佛,伯庸瞧着她面色欠佳,向梧秋询问。
“回皇上,昨日天气好,太后减了衣服,今日晨起有些不适,已经宣太医看过了。”
伯庸坐到床边的凳子上,瞧着太后脸色暗沉怏怏然也不言语,他心里大概能猜到一二。
“春日里气候多变,皇额娘身子不比年轻人,还需得时时注意才是。”
太后长声叹气。
“早上喝了一盏豆萁煮的豆汁,通腹酸胀,嗳气不止,心里更是难受。”
太后始终不肯看伯庸,这话也触到他的心,就在这日清晨,伯庸在勤政殿厉声斥责北棠,命他往遵化景陵,为先帝守灵,无诏不得返京。
“皇额娘是将朕比作曹丕!”
太后坐起身来,眼睛直看向伯庸,眼里布满红丝。
“你与北棠,都是哀家十月怀胎的亲生骨肉,你弟弟远在西北多年,哀家日夜思念而不得见,先帝驾崩后你削去了他大将军王的爵位,如今坐在帝位上的是你,他已无兵权,对你再无任何威胁,你为何还要将他贬至遵化,哀家已过耳顺之年,亲子不在身侧,叫我如何心安?”
“让皇额娘不得心安是儿子的过错,皇额娘心系先帝,北棠往遵化为先帝守灵,皇额娘不该有异议,朕也是皇额娘的儿子,朕会日日躬亲,侍奉皇额娘,让皇额娘颐养天年。”
伯庸并不想与太后说朝堂上的事情,他只是尽量顺着她的意思,让她少一分伤心。
“北棠是你的亲弟弟啊!”
太后抓住伯庸的袖子,泪水涌出眼眶,顺着灰白的脸上流下来。
“大好男儿正值壮年,他壮志未酬,你却将他禁于遵化,你何至如此紧紧相逼。”
太后句句都是北棠,并不曾顾及伯庸,同样是她的儿子,她却厚此薄彼,让伯庸感到痛心。
伯庸起身,甩开太后的手。
“朕初登帝位,朝局不稳,朕推行新政屡屡受挫何其艰难,北棠狂妄不羁,几次在朝堂之上当众顶撞朕,朕不是没给过他机会,他却屡教不改,让朕不得不处置他。”
太后卧回床榻之上,任凭梧秋如何劝慰,都无济于事,她一心惦念着小儿子,也想着自己年事已高,恐此生与他再难见一面。
“皇上果真不念及手足之情!”
“皇额娘不要忘了,朕与北棠是兄弟,更是君臣!”
伯庸本想来陪太后用午膳,如此一来也是不能了,他也是双目布满红丝,压抑着心中的怒火与不甘,只是淡淡叮嘱梧秋好生照料太后,便负气离开了。
伯庸回到养心殿,没有半点食欲,直至黄昏时分,他让人传易安到养心殿。
易安来到养心殿门口,汪启良远远地就迎上来,说伯庸在里面等着呢。
易安进入殿内,伯庸坐在榻上批阅奏章。
“臣妾给皇上请安,皇上万福金安。”
“起来吧,过来坐。”
易安坐到伯庸对面,见他朱笔御批,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
“你今日可有去宁寿宫请安?”
伯庸眼不离手,随口一问。
“晨起去太后宫中请安,太后凤体违和,略说了几句话,便让臣妾跪安了。”
伯庸停了笔,将眼前这本已阅览的奏折放置一旁,他看向易安。
“你且说说,太后与朕,我们母子如何?”
易安并不知伯庸从何问起,也不知该如何回答。
“太后与皇上是天家母子,臣妾不敢妄言。”
伯庸又抽取一本奏折摊开在面前,低头阅览。
“罢了,你不愿意说话便拿本书看吧,静静坐在朕面前也好。”
易安显得很被动,她看到伯庸眼里的失落与丧气,既然已经成为了伯庸的人,她迟早会融入他的生活,并不是她想逃就能逃的。
“皇上是有什么烦心事吗?”
伯庸叫易安来就是因为心情郁闷想与她倾吐心声的。
“午前去宁寿宫,太后因朕命北棠前往遵化一事,与朕争锋相对,最终不欢而散。太后待朕与北棠,终究是不同!”
太后育有两子,她的区别对待厚此薄彼,易安也是听过的,只是太后待易安不薄,而这些事情也不是她该过问的。
伯庸声音低沉,神色疲倦。
“朕日日在太后身边,她却一心惦记着北棠,仿佛只北棠一个儿子,对朕何其不公,如何不叫朕心寒。”
“皇上,您与九贝子都是太后十月怀胎所生,臣妾相信天底下没有哪个为娘的不疼自己的孩子。”
伯庸知道易安的世界都是美好的,她并不曾经历这些,自然无法感同身受。
“你自幼被临漳夫妇捧在手心,朕年幼时不是如此,你不会明白的。”
伯庸提笔,去蘸砚台里的墨,却不想汪启良研的磨已用尽,砚台已经干了,他丢了笔,双手垂在腿上,显得无力。
易安见此,起身走到桌案边,往砚台里淋了半匙水,拾起墨条来研墨。
“《郑伯克段于鄢》中,庄公与姜氏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大隧之中,其乐融融,大隧之外,其乐泄泄,遂母子如初,可见母子终究是血浓于水,并无隔夜怨恨。”
伯庸不动声色,只管听着易安讲。
“臣妾知道,皇上有时会在私下将阿玛唤作舅舅,是因为先帝端敬懿皇后的缘故,皇上幼时在端敬懿皇后膝下,与太后母子疏离,皇上不得生母疼爱,而九贝子自幼养在太后身边承欢膝下,太后舐犊情深,相较之下,皇上与太后显得生疏也在情理之中。”
易安又往砚台里加了小半匙水,一边研磨一边接着说道。
“多年来九贝子远在西陲,让太后拳拳在念,却疏忽近在身侧的皇上,其实太后并非不心系皇上,只是皇上与九贝子性格迥异,太后给皇上与九贝子的舐犊之情不同而已,皇上您想,先帝在时,常常授于皇上要务,太后心思缜密,虑事周全,定是给过皇上许多受用箴言,臣妾想皇上秉节持重的性格也是与太后的教诲有关的,皇上能说太后对皇上没有舐犊之情吗?”
伯庸抬头看向身旁的易安。
“朕从未见过你说这么多话!”
“言多必失,皇上不喜欢臣妾便不说了。”
易安研好墨将墨条放下了。
伯庸摇了摇头。
“朕喜欢听你说话,你接着说,不要被朕打断。”
“额娘曾说,孩子永远在为娘的心头最柔软之处,臣妾在想,皇上不在太后身边的那些年里,太后一定日日倚门遥望,盼着能见皇上一眼,却总是盼望成空,太后那些年都是如何过来的,皇上不知,臣妾也不知,只有太后自己刻骨铭心。”
易安说着不禁鼻子发酸,她拿起伯庸的朱笔,蘸了蘸新研的朱砂墨递给伯庸,后又坐回伯庸对面。
“皇上日后莫要再说太后厚此薄彼的话了,太后年事已高,凤体常受病痛折磨,不能再让她心里受创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伯庸提笔继续在奏折上勾画批注。
“北棠藐视君威,不知天高地厚,朕让他前往遵化也是为了磨一磨他的性子,待他养成心性,懂得收敛些,朕会让他回来的。”
易安拿了本书打开来看。
“这些话皇上无需说与臣妾听,皇上要去跟太后讲,让她老人家得以宽心才好。”
伯庸笑着点了点头。
“你日后要多来养心殿为朕研墨,你在朕身边,气定神闲,红袖添香,使得朕心神愉悦。”
次日五更天,天尚未破晓,殿内光线昏暗,几盏残烛燃烧殆尽。
伯庸掀开被角,坐起身来,他紧蹙着眉头,双手掩面,艰难地睁开眼,缓了缓,准备起床。
一旁的易安也醒了。
“皇上。”
易安瞧着四下昏暗,外殿漆黑一片,与深夜无异,她并不知到了什么时辰,只是伯庸起床,她是要起身侍奉的。
“你别动,时辰还早,你再多睡会儿。”
伯庸说着便起身了,汪启良带着人进来伺候,伯庸示意宫女拉下帷幔,不要吵着易安。
汪启良忙着为伯庸更衣、洗漱,躺在床榻上的易安一动不动,只是她已经睡不着了,她隐约看到帷幔外的伯庸,这个亲自下旨诏她入宫的人,多日来对她无微不至,她不知道帝王的情爱究竟是怎样的,只是听闻自古帝王多薄情,她与后宫众人共事一夫,她不知道伯庸对自己是否是心血来潮。
午前,易安从宁寿宫的小厨房回到殿内,带着新炖的鸽子汤到太后床榻前。
“太后这两日病着,需得补补气血,臣妾用了黄芪,长白山参炖了这鸽子汤,太后尝尝味道如何。”
易安平日里侍奉太后辛勤恭顺,又体贴入微,太后是十分喜欢她的。易安亲自喂了一勺汤到太后口中,又为她擦了擦嘴角。
太后点了点头,说这汤鲜得很,问她还放了什么佐料。
“太后的舌头好灵,这里面有一味怜子菇,所以格外鲜美。”
“怜子菇?”
“怜子菇多生于云南,百年树木下或可觅得,颇为不易,这是从云南快马运来的,途中都保持着鲜活。”
太后点了点头,示意易安还要再喝一口。
“怜子菇,这名字听起来别有意味,不知有何来由。”
易安笑了笑。
“据说这种菇多是一株双头,一头大另一头小些,像极了母子,于是后有人取名为怜子菇。”
太后看着易安,似乎能领会一二,知道易安还有话说,所以她没作声。
“太后怜子,心系九贝子,是慈母长情,正如这怜子菇。太后与皇上亦如此菇,臣妾不敢妄议揣测,只是天下母子不都如此吗?太后待皇上之心亦如九贝子,别无二致。只是眼前拌嘴而已,太后与皇上虽是天家母子,可情义亦如常人,太后这边伤心伤身,皇上也是食难下咽,寝不得安,太后,这又是何苦呢?”
易安看着太后,见她神情中并无不悦,再喂了她一口,又接着说。
“皇上亲口与臣妾说,九贝子是亲弟弟,脉中流着同样的血,他不会为难九贝子的,还有太后您,是皇上的亲额娘,皇上万万舍不得让您伤心,皇上说待太后思念九贝子时会让他回来在您身侧的。”
太后笑了。
“哀家老了,真真是到了耳顺之时,听你说这许多好话心里舒坦多了,你再盛一碗,这汤实在不错。”
待易安重新盛了一碗,太后接过来自己喝了起来,舒畅得很。
“你记着,晚些时候也要带一碗给皇上尝尝。”
“是,臣妾知道了。”
人在情绪不定的时候往往容易冲动,甚至一时迷了脑,待清醒过后这日子还是得接着过,太后让易安送汤给伯庸,既表了自己愿意平息的意思,也为让易安劝了自己之后再劝劝伯庸。她在这深宫中活了大半辈子了,坐到今天的位子,她是最懂得识时务的。
过了几日,伯庸到宁寿宫请安,太后已经下地行走了,他带来了金丝鹦鹉来给太后解闷,让太后很喜欢。
恰巧易安也在,她盯着小厨房的人做菜。准备进膳时,易安想着伯庸与太后或许有话要说,于是准备退下。
“你辛苦半日,临到用膳时却要走,当着皇上的面,他会怪哀家苛待你的。”
太后笑着对易安说,又看了看伯庸。
伯庸也笑了。
“儿子心中万万不敢有怪皇额娘的意思!”
太后一语双意,伯庸懂得,他既回了眼前的话,也回了几日前的事情。
伯庸叫易安留下来一同用膳。于是,三人同席,干戈了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