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杜时笙给五花肉炒好了糖色,在锅中添好酱料和水后,盖上锅盖,添了柴,将锅内的汤水大火煮开。
她瞥见巧环在一旁发呆,神情落寞,便想引她想些旁的,不要这般伤感。
二人年龄相仿,杜时笙又是一副不拘小节的性子,相处这些时日,已然关系十分亲密。
巧环虽名义上是杜时笙的奴仆,但在杜时笙心中,终究她是要将身契还给巧环的,到时二人便从主仆变做雇佣关系。
为了让巧环有个傍身的技能,杜时笙便命她同自己学厨。好在,巧环也是个吃货,既爱吃又有些为厨的天赋,杜时笙很是满意。
只是,巧环时常妄自菲薄的习性,十分难以改掉。
每次杜时笙问她,可记住了?
巧环定会说,小娘子这方法当真复杂又细致,难怪小娘子厨艺这么厉害,我怕一时学不成小娘子这样。
这会儿,杜时笙清了清嗓子,决定逗一逗一旁的巧环:“咳咳,一会儿水开了便小火炖着,半个时辰后收汁。可都记住了?”
果真,今日巧环又说了一遍:“小娘子,这红烧肉的做法颇为繁琐,巧环怕是学不成小娘子这般手艺。”
杜时笙听了,“扑哧”一笑,对巧环说道:“巧环,你可知前朝有一位妇人,叫祥林嫂的。”
巧环自是没听过后世文豪鲁迅笔下的人物,忙摇头,一副好奇的模样。
“她呀,命苦得紧,没了郎君,又没了儿子,逢人便讲,我那不幸的郎君呀,我那不幸的大郎呀!无论何时,无论谁人问起,她都会如此说一遍,你可知道后来这妇人怎样了?”杜时笙将祥林嫂的故事改编了一下,讲给巧环。
巧环摇头,茫然道:“她怎样了?”
杜时笙摊开双手,假装一副无奈的模样,说道:“久而久之,便没人再敢同她讲家中之事了。”
巧环蹙着眉琢磨片刻,恍然大悟,大声道:“小娘子打趣我!”
杜时笙见她恢复如常,忙站起身,忍着笑,用手指着锅一本正经道:“看着汤汁,我去前面整理下账面。”
此刻,铺中应当还未来客人。
清欢小馆自开张以来,就已不再经营朝食。
杜时笙自心底里觉得,不再二更就起床的日子幸福得紧。人嘛,若能坐着数钱,谁还想站着数钱。
若不是今日红烧肉费些时辰,此时,铺子本也不会开门的。
然而,令杜时笙没想到的是,竟然,已有客人来铺中吃饭!更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人,竟是大理寺正魏郎君。
杜时笙掩饰不住惊诧,一双秀目微微睁圆,旋即笑道:“魏郎君安好,可是来吃朝食?”
说完,她又瞧瞧,发现左右无人,也不知魏郎君来了多久。杜时笙思忖道,这个时辰,到底是来吃朝食还是午时呢。
此刻,魏修晏正端坐在店中,听到了方才杜时笙的胡诌,心道,杜娘子脾气倒是甚好,与小婢子如此不拘礼数。
“家中太夫人听闻,杜娘子食肆中的各色菜品,皆被众人极为称道,已是念叨了几日,十分想尝尝铺中的菜肴。恰逢某今日休沐,便来代太夫人瞧瞧,若是有软烂可口的菜色,带回去给太夫人尝尝。”魏修晏向杜时笙解释道。
前太傅的夫人想吃外食,还需长孙去买吗?想来是这魏郎君孝顺得紧,杜时笙默默思量着,却未发现,魏修晏眸中,有一丝心虚闪过……
“儿这店中,今日以吉祥红韵为主菜,此时正在锅内煮着,再过片刻便可上菜了。只是,现下其他菜品并未做好,怕是还需些时候。魏郎君可先选着给太夫人的菜色,儿去后厨赶制,争取郎君吃完便能做好。”
自然是不能枉费魏郎君的一片孝心呀!杜时笙认认真真地给魏修晏建议道,实则,言外之意,除了主菜,魏郎君只能有什么,便吃什么了。
“无妨,杜娘子随意上两个小菜便好。”魏修晏浑不在意,接过菜单,便看了起来。
倒是挺好说话。
杜时笙点点头,笑眯眯地给魏修晏倒了一杯银丹乌梅饮子,便回了后厨。
魏修晏看着菜单上一手小篆,写得飘逸隽秀,比之前杜娘子卖给钟管事的菜谱上的字迹,好了不知多少倍,想来定是杜娘子求旁人写的。
他挑挑眉,喝了一口银丹乌梅饮子,却霎时怔住。
杜时笙并不知,自己满是墨疙瘩的真迹,已叫魏修晏暗笑了一番。
此时,她正忙着将一块在锅中煮好的红烧肉,盛放入白瓷小盅内,盅底已有白嫩嫩的笋块儿铺垫。待肉入盅内,杜时笙又浇了一勺红烧肉的汁子进去,盖上盖子,将白瓷盅放入锅中,又蒸了片刻。
朝食不宜太过油腻,杜时笙又做了青菜馎饦和杂菜煎饼,这两道菜用时甚少,又清淡健康,与红烧肉一起吃,也算十分相配。
前厅,魏修晏正若有所思地看着手中的饮子,见杜时笙回来,语气颇有些急切地问道:“杜娘子,这乌梅饮子中,可是放了何种特殊的调料?”
杜时笙听了,立时笑道:“魏郎君,这里面放的,便是那日葛萨送给儿的银丹草。”
“原来,此味便是银丹草之味……”魏修晏默然道。
“魏郎君此前也吃过银丹草?”杜时笙问道。
果真,钟鸣鼎食之家,见识就是广博些,还未在大稷流传开来的东西,魏郎君竟也尝过,在杜时笙心中,魏修晏的形象又高大了些。
“某也是多年前,曾喝过一次加了银丹草的乌梅饮子。”
魏修晏回忆起,那个蝉声阵阵的午后,阿蓉央着沈阿婶一起来了魏府,巴巴地就为了给他送一壶乌梅饮子。他尝了一口才知,那乌梅饮子十分特别,辛凉沁爽,比之平日所喝,更加解暑提神。
阿蓉说,只有她的阿娘才会熬这饮子,往后,若是她嫁过来,夏天之时,也得回自家去喝这饮子。
想到这些孩童的玩话,魏修晏眉眼皆漾出了笑意。
杜时笙见他神色柔和,面露笑意,似是陷入温馨的回忆之中,便也想起了阿娘,语气恬然道:“儿也是从阿娘处学来的。只是,新鲜的银丹草十分难得,幸而,葛萨那次送了儿许多,方才能让儿制出阿娘当年之味。”
却不想,此话一出,魏修晏猛地抬眸看向她,眸中似有万般光辉闪烁,凝望着她,久久不语。
他面上那似曾相识的笑意,忽的,让杜时笙也有些恍然如梦,从前,到底在何处见过魏郎君?
“小娘子,你瞧我五花肉煎成这般颜色可好……”巧环从后厨来找杜时笙。
见到魏郎君和自家小娘子正在望着彼此,一个眼中无限深情,一个蹙眉凝思,她只觉得,自己似乎有些多余……
听到巧环说话,杜时笙这才回过神来,见魏修晏仍看着自己,面上一红,道:“魏郎君吃饭吧,莫要让菜凉了,儿去后厨瞧瞧。”
说罢,她便赶忙与巧环去了厨房。
魏修晏意识到方才的失礼,垂下眸来,面颊也微微有些泛红,却如释重负地笑了。
他此刻心情大好,腹内也打起鼓来,看着四四方方,肥瘦相间,弹如果冻,色如玛瑙的红烧肉,不禁食指大动。
魏修晏用竹箸加了一块红烧肉,只见肉块微微颤动,晶莹剔透,他心道,倒真的是应了“红韵”二字,杜娘子取名字十分倒是应景,祖母想来定会喜欢。
怎料,那肉炖得十分软烂,竹箸竟险些夹不住,魏修晏赶紧将肉放入口中,顿时,肉块油汁四溢,入口即化,甜而不粘,浓而不咸,甚合魏修晏的口味,他连吃了四五口方下箸吃馎饦。
只是,这馎饦汤中有许多菜叶……魏修晏用竹箸拨弄着菜叶,有些犹豫。
杜时笙在后厨忙了一会儿,回到食肆前厅,见魏修晏不住吃着红烧肉,便笑着出言提醒道:“魏郎君,口味如何?这肉需配些青菜方才解腻。”
“好。”
魏修晏点了点头,蹙着眉,下了箸,勉强吃了几片菜叶。
杜时笙见他这副模样,似是一个听话的小孩,忍不住掩唇轻笑了一下,复又低头整理账目。
此刻铺中,唯有他二人在内,一人坐在桌旁吃饭,一人在柜台后整理帐目。
阳光正好,从门口直射进铺中,在杜时笙侧脸上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魏修晏的面庞在袅袅的饭菜热气中,氤氲朦胧。
巧环又从后厨来前厅,本想叫杜时笙瞧瞧,炖煮红烧肉的汤料她是否调好,但见此岁月静好的场景,她第二次觉得,自己怎生这般多余,便默默退了下去。
“杜娘子,秦州杜氏宗族中,近日将来京述职。”
良久,魏修晏开口打破了宁静。
听见“杜氏宗族”,杜时笙拿着笔的手微微一滞。
她知晓自己身世之后,仍旧如往日般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食肆开张日日忙碌着。在外人看来,杜时笙似是毫无变化。
实则,孙阿婆的那句“那水部郎中,救城郊百姓免于水患,自己却获了罪”,时常萦绕在她的心头。
她瞥见巧环在一旁发呆,神情落寞,便想引她想些旁的,不要这般伤感。
二人年龄相仿,杜时笙又是一副不拘小节的性子,相处这些时日,已然关系十分亲密。
巧环虽名义上是杜时笙的奴仆,但在杜时笙心中,终究她是要将身契还给巧环的,到时二人便从主仆变做雇佣关系。
为了让巧环有个傍身的技能,杜时笙便命她同自己学厨。好在,巧环也是个吃货,既爱吃又有些为厨的天赋,杜时笙很是满意。
只是,巧环时常妄自菲薄的习性,十分难以改掉。
每次杜时笙问她,可记住了?
巧环定会说,小娘子这方法当真复杂又细致,难怪小娘子厨艺这么厉害,我怕一时学不成小娘子这样。
这会儿,杜时笙清了清嗓子,决定逗一逗一旁的巧环:“咳咳,一会儿水开了便小火炖着,半个时辰后收汁。可都记住了?”
果真,今日巧环又说了一遍:“小娘子,这红烧肉的做法颇为繁琐,巧环怕是学不成小娘子这般手艺。”
杜时笙听了,“扑哧”一笑,对巧环说道:“巧环,你可知前朝有一位妇人,叫祥林嫂的。”
巧环自是没听过后世文豪鲁迅笔下的人物,忙摇头,一副好奇的模样。
“她呀,命苦得紧,没了郎君,又没了儿子,逢人便讲,我那不幸的郎君呀,我那不幸的大郎呀!无论何时,无论谁人问起,她都会如此说一遍,你可知道后来这妇人怎样了?”杜时笙将祥林嫂的故事改编了一下,讲给巧环。
巧环摇头,茫然道:“她怎样了?”
杜时笙摊开双手,假装一副无奈的模样,说道:“久而久之,便没人再敢同她讲家中之事了。”
巧环蹙着眉琢磨片刻,恍然大悟,大声道:“小娘子打趣我!”
杜时笙见她恢复如常,忙站起身,忍着笑,用手指着锅一本正经道:“看着汤汁,我去前面整理下账面。”
此刻,铺中应当还未来客人。
清欢小馆自开张以来,就已不再经营朝食。
杜时笙自心底里觉得,不再二更就起床的日子幸福得紧。人嘛,若能坐着数钱,谁还想站着数钱。
若不是今日红烧肉费些时辰,此时,铺子本也不会开门的。
然而,令杜时笙没想到的是,竟然,已有客人来铺中吃饭!更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人,竟是大理寺正魏郎君。
杜时笙掩饰不住惊诧,一双秀目微微睁圆,旋即笑道:“魏郎君安好,可是来吃朝食?”
说完,她又瞧瞧,发现左右无人,也不知魏郎君来了多久。杜时笙思忖道,这个时辰,到底是来吃朝食还是午时呢。
此刻,魏修晏正端坐在店中,听到了方才杜时笙的胡诌,心道,杜娘子脾气倒是甚好,与小婢子如此不拘礼数。
“家中太夫人听闻,杜娘子食肆中的各色菜品,皆被众人极为称道,已是念叨了几日,十分想尝尝铺中的菜肴。恰逢某今日休沐,便来代太夫人瞧瞧,若是有软烂可口的菜色,带回去给太夫人尝尝。”魏修晏向杜时笙解释道。
前太傅的夫人想吃外食,还需长孙去买吗?想来是这魏郎君孝顺得紧,杜时笙默默思量着,却未发现,魏修晏眸中,有一丝心虚闪过……
“儿这店中,今日以吉祥红韵为主菜,此时正在锅内煮着,再过片刻便可上菜了。只是,现下其他菜品并未做好,怕是还需些时候。魏郎君可先选着给太夫人的菜色,儿去后厨赶制,争取郎君吃完便能做好。”
自然是不能枉费魏郎君的一片孝心呀!杜时笙认认真真地给魏修晏建议道,实则,言外之意,除了主菜,魏郎君只能有什么,便吃什么了。
“无妨,杜娘子随意上两个小菜便好。”魏修晏浑不在意,接过菜单,便看了起来。
倒是挺好说话。
杜时笙点点头,笑眯眯地给魏修晏倒了一杯银丹乌梅饮子,便回了后厨。
魏修晏看着菜单上一手小篆,写得飘逸隽秀,比之前杜娘子卖给钟管事的菜谱上的字迹,好了不知多少倍,想来定是杜娘子求旁人写的。
他挑挑眉,喝了一口银丹乌梅饮子,却霎时怔住。
杜时笙并不知,自己满是墨疙瘩的真迹,已叫魏修晏暗笑了一番。
此时,她正忙着将一块在锅中煮好的红烧肉,盛放入白瓷小盅内,盅底已有白嫩嫩的笋块儿铺垫。待肉入盅内,杜时笙又浇了一勺红烧肉的汁子进去,盖上盖子,将白瓷盅放入锅中,又蒸了片刻。
朝食不宜太过油腻,杜时笙又做了青菜馎饦和杂菜煎饼,这两道菜用时甚少,又清淡健康,与红烧肉一起吃,也算十分相配。
前厅,魏修晏正若有所思地看着手中的饮子,见杜时笙回来,语气颇有些急切地问道:“杜娘子,这乌梅饮子中,可是放了何种特殊的调料?”
杜时笙听了,立时笑道:“魏郎君,这里面放的,便是那日葛萨送给儿的银丹草。”
“原来,此味便是银丹草之味……”魏修晏默然道。
“魏郎君此前也吃过银丹草?”杜时笙问道。
果真,钟鸣鼎食之家,见识就是广博些,还未在大稷流传开来的东西,魏郎君竟也尝过,在杜时笙心中,魏修晏的形象又高大了些。
“某也是多年前,曾喝过一次加了银丹草的乌梅饮子。”
魏修晏回忆起,那个蝉声阵阵的午后,阿蓉央着沈阿婶一起来了魏府,巴巴地就为了给他送一壶乌梅饮子。他尝了一口才知,那乌梅饮子十分特别,辛凉沁爽,比之平日所喝,更加解暑提神。
阿蓉说,只有她的阿娘才会熬这饮子,往后,若是她嫁过来,夏天之时,也得回自家去喝这饮子。
想到这些孩童的玩话,魏修晏眉眼皆漾出了笑意。
杜时笙见他神色柔和,面露笑意,似是陷入温馨的回忆之中,便也想起了阿娘,语气恬然道:“儿也是从阿娘处学来的。只是,新鲜的银丹草十分难得,幸而,葛萨那次送了儿许多,方才能让儿制出阿娘当年之味。”
却不想,此话一出,魏修晏猛地抬眸看向她,眸中似有万般光辉闪烁,凝望着她,久久不语。
他面上那似曾相识的笑意,忽的,让杜时笙也有些恍然如梦,从前,到底在何处见过魏郎君?
“小娘子,你瞧我五花肉煎成这般颜色可好……”巧环从后厨来找杜时笙。
见到魏郎君和自家小娘子正在望着彼此,一个眼中无限深情,一个蹙眉凝思,她只觉得,自己似乎有些多余……
听到巧环说话,杜时笙这才回过神来,见魏修晏仍看着自己,面上一红,道:“魏郎君吃饭吧,莫要让菜凉了,儿去后厨瞧瞧。”
说罢,她便赶忙与巧环去了厨房。
魏修晏意识到方才的失礼,垂下眸来,面颊也微微有些泛红,却如释重负地笑了。
他此刻心情大好,腹内也打起鼓来,看着四四方方,肥瘦相间,弹如果冻,色如玛瑙的红烧肉,不禁食指大动。
魏修晏用竹箸加了一块红烧肉,只见肉块微微颤动,晶莹剔透,他心道,倒真的是应了“红韵”二字,杜娘子取名字十分倒是应景,祖母想来定会喜欢。
怎料,那肉炖得十分软烂,竹箸竟险些夹不住,魏修晏赶紧将肉放入口中,顿时,肉块油汁四溢,入口即化,甜而不粘,浓而不咸,甚合魏修晏的口味,他连吃了四五口方下箸吃馎饦。
只是,这馎饦汤中有许多菜叶……魏修晏用竹箸拨弄着菜叶,有些犹豫。
杜时笙在后厨忙了一会儿,回到食肆前厅,见魏修晏不住吃着红烧肉,便笑着出言提醒道:“魏郎君,口味如何?这肉需配些青菜方才解腻。”
“好。”
魏修晏点了点头,蹙着眉,下了箸,勉强吃了几片菜叶。
杜时笙见他这副模样,似是一个听话的小孩,忍不住掩唇轻笑了一下,复又低头整理账目。
此刻铺中,唯有他二人在内,一人坐在桌旁吃饭,一人在柜台后整理帐目。
阳光正好,从门口直射进铺中,在杜时笙侧脸上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魏修晏的面庞在袅袅的饭菜热气中,氤氲朦胧。
巧环又从后厨来前厅,本想叫杜时笙瞧瞧,炖煮红烧肉的汤料她是否调好,但见此岁月静好的场景,她第二次觉得,自己怎生这般多余,便默默退了下去。
“杜娘子,秦州杜氏宗族中,近日将来京述职。”
良久,魏修晏开口打破了宁静。
听见“杜氏宗族”,杜时笙拿着笔的手微微一滞。
她知晓自己身世之后,仍旧如往日般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食肆开张日日忙碌着。在外人看来,杜时笙似是毫无变化。
实则,孙阿婆的那句“那水部郎中,救城郊百姓免于水患,自己却获了罪”,时常萦绕在她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