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老三你比其他阿哥都强
康熙说着掏出张廷玉昨日递上的折子,正是关于选拔官员,以填补空缺的奏请。
看着这份折子,康熙作为一个穿越者,也由衷的佩服起张廷玉为人处事的能力。难怪康熙朝宰相大多不得善终,只有张廷玉得以幸免。
我们都知道,通常当领导问你对这个事情有什么想法的时候,其实他自己基本已经有了主意了。这时候就能看出人的区别了:普通人一听别人问自己意见,就按照自己的理解一通乱讲,结果领导八成是呵呵一笑。狡猾的人会巧妙的隐藏自己的观点,先寻找领导的观点,然后根据情况适当的表达,常常会被奉为知己。而极度狡猾的人,比如张廷玉,他早已洞悉你的意图,然后直接替你做了你想做的事情。
就比如这个填补官员空缺的问题,康熙刚有此想法,张廷玉直接提前一步,急领导之所急,把自己当砖来引领导的玉。在折子里,张廷玉详细阐述了如今官员空缺的现状和严重性,然后把自己的意见几句话带过,希望能够尽快选拔官员,填补空缺。至于怎么选,谁来选,这些明显需要由康熙来考虑的问题,张廷玉是一字未提。
康熙拿着折子,向太子、老四和老十三抛出张廷玉刻意忽略的问题:怎么选?谁来选?
普通人太子抢先回道:“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自然是依照旧例,五品以上,官员举荐,奏请皇阿玛核准。五品以下,京城由吏部、地方由布政使提名,从等缺的官员中选拔递补。”好在太子还有一丝理智,把他最想说的后半句“儿臣自请协理此事,为皇阿玛分忧”咽了回去。
康熙忍不住白了太子一眼:“若是依旧例办理,朕何须再问你们!五品以下,从等缺的官员中选拔递补,可那些等缺的都是什么官?八成都是捐官!你和老四、老十三辛辛苦苦把贪官查下去,然后腾出空位,让这些花钱买官的人上去……”康熙说到这里懒得再说下去,太子也反应过来了,尴尬的快把养心殿的金砖抠出条缝来。
若是平时,从等缺的官员中选拔递补倒没什么大问题,毕竟八成是捐官,还有两成人可以选择。但现在一下子空缺出这么多职位,又都是实打实的肥缺,那两成正途出身的官员就不够用了,只能从捐官里挑。
其他朝代也有捐官,但为啥独独清朝捐官占比这么多?
自然因为大清最初没想到能长久统治中华,顺治时期始终抱着“先捞一笔、不行就撤”的精神,为了筹款打南明,疯狂卖官。到康熙年间,军费支出不减反增,捐官作为一个不小的收入来源更不能放弃,于是不断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增补补,居然卖出了一整套成熟的捐纳制度。户部中设立了专门的捐纳房,用来处理绢纳事宜。�
如果按照太子所说,从花钱买官的捐官中挑选。好家伙!先罢贪官,再用捐官,坐等捐官变贪官,再罢贪官,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然后再通“计赃定罪”和“完赃减等”,从这個闭环中赚钱。这可真是一个非常有钱景的大清朝商业模式。康熙想到这里,居然有点心动。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苦的还是老百姓,这样干和老康熙那一套又有什么区别?
于是康熙重重的哼了一声,对太子他们说道:“就到这里吧,朕也乏了。”() ()
看着太子和老四、老十三走出养心殿。康熙才对李德全吩咐道:“让老三过来。”
老三胤祉被康熙宣召,匆匆赶过来,想了一路也想不出来康熙临时找他能有什么事,老爷子这是想看自己修的书了?
胤祉走进养心殿东暖阁,才发现康熙已经屏退所有的太监宫娥,单独召见自己。这样郑重的召见,更让他心里没底了。
康熙招呼胤祉坐下,才开口道:“朕这里有个差事,要交给你做。先说好,你不许推辞。”
胤祉要跪下听旨,被康熙止住了。
康熙幽幽的说道:“众皇子中,只有你最善汉学。汉人说: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这是至理,咱大清亦是如此。论起打天下的本领,我们满人比汉人强,可这治天下的本领,就只能向汉人去学习了。”
“汉人的精华都在他们的书里,哪位阿哥的书都没你读的通。在朕看来,论起这治天下的本事,其他阿哥都不如你。”康熙又要开始忽悠了。
胤祉心思泛起,但他饱读史书,深知此时最需冷静,不可稍露自得之色,急忙跪下道:“皇阿玛言重了,儿臣实不敢当。儿臣所学汉学,乃文章词句之小学,非治理天下之大学。经国之学,吾辈中,儿臣唯太子马首是瞻。”
康熙笑道:“这汉人自谦的本事,你也学得很好。不过自谦过了头,就变成了妄自菲薄。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岂能以小学称之。更何况,伱是文史兼修。以史为镜,治国又有何难。”
康熙扶起胤祉,沉声说道:“你平日的言行,朕都看在眼里。博学尚文、雅量高致,那些汉人文人也对你心悦诚服。”
说到这里,康熙叹了口气:“太子若真成器,这些话,朕不会对你说。可太子的表现实在让朕失望。刚才朕问他选官用官之法,毫无头绪章法,哪有一点储君的样子。”
“朕如今把这个差事交给你。”他把张廷玉的折子递给老三胤祉,“拿回去细看,也可以问问你身边那些汉人,有了想法再来报朕。”
康熙接着说道:“我朝讲究‘首崇满洲’、‘参汉法明’。前明虽亡,却是大清之师。很多事情,都会跟着前明走。洪武之后,自然是建文。”
九龙夺嫡,老三作为其中一龙,自然一直觊觎着皇位。但他素来讲究慎言,城府甚深,从不出头,稍有不对,立即撤回。在原来四爷党和八爷党那种直接下场、抓对厮杀的对比下,老三的野心就显得十分隐蔽。若不是原剧中在热河对老大的致命一击,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他胤祉也一直心怀大志。扳倒了老大,老二又被废,自然轮到他老三。
今日康熙这样说,胤祉心中瞬间闪过无数个念头,甚至连年号都想好了,但他仍然保持谨慎,只含糊的回答道:“儿臣定当用心办差,不负皇阿玛所托。”
康熙看向窗外,道:“秋风渐起,昨日工部上奏,承德离宫已经修好,你随朕去热河狩猎吧。”
“扎!”
看着这份折子,康熙作为一个穿越者,也由衷的佩服起张廷玉为人处事的能力。难怪康熙朝宰相大多不得善终,只有张廷玉得以幸免。
我们都知道,通常当领导问你对这个事情有什么想法的时候,其实他自己基本已经有了主意了。这时候就能看出人的区别了:普通人一听别人问自己意见,就按照自己的理解一通乱讲,结果领导八成是呵呵一笑。狡猾的人会巧妙的隐藏自己的观点,先寻找领导的观点,然后根据情况适当的表达,常常会被奉为知己。而极度狡猾的人,比如张廷玉,他早已洞悉你的意图,然后直接替你做了你想做的事情。
就比如这个填补官员空缺的问题,康熙刚有此想法,张廷玉直接提前一步,急领导之所急,把自己当砖来引领导的玉。在折子里,张廷玉详细阐述了如今官员空缺的现状和严重性,然后把自己的意见几句话带过,希望能够尽快选拔官员,填补空缺。至于怎么选,谁来选,这些明显需要由康熙来考虑的问题,张廷玉是一字未提。
康熙拿着折子,向太子、老四和老十三抛出张廷玉刻意忽略的问题:怎么选?谁来选?
普通人太子抢先回道:“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自然是依照旧例,五品以上,官员举荐,奏请皇阿玛核准。五品以下,京城由吏部、地方由布政使提名,从等缺的官员中选拔递补。”好在太子还有一丝理智,把他最想说的后半句“儿臣自请协理此事,为皇阿玛分忧”咽了回去。
康熙忍不住白了太子一眼:“若是依旧例办理,朕何须再问你们!五品以下,从等缺的官员中选拔递补,可那些等缺的都是什么官?八成都是捐官!你和老四、老十三辛辛苦苦把贪官查下去,然后腾出空位,让这些花钱买官的人上去……”康熙说到这里懒得再说下去,太子也反应过来了,尴尬的快把养心殿的金砖抠出条缝来。
若是平时,从等缺的官员中选拔递补倒没什么大问题,毕竟八成是捐官,还有两成人可以选择。但现在一下子空缺出这么多职位,又都是实打实的肥缺,那两成正途出身的官员就不够用了,只能从捐官里挑。
其他朝代也有捐官,但为啥独独清朝捐官占比这么多?
自然因为大清最初没想到能长久统治中华,顺治时期始终抱着“先捞一笔、不行就撤”的精神,为了筹款打南明,疯狂卖官。到康熙年间,军费支出不减反增,捐官作为一个不小的收入来源更不能放弃,于是不断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增补补,居然卖出了一整套成熟的捐纳制度。户部中设立了专门的捐纳房,用来处理绢纳事宜。�
如果按照太子所说,从花钱买官的捐官中挑选。好家伙!先罢贪官,再用捐官,坐等捐官变贪官,再罢贪官,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然后再通“计赃定罪”和“完赃减等”,从这個闭环中赚钱。这可真是一个非常有钱景的大清朝商业模式。康熙想到这里,居然有点心动。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苦的还是老百姓,这样干和老康熙那一套又有什么区别?
于是康熙重重的哼了一声,对太子他们说道:“就到这里吧,朕也乏了。”() ()
看着太子和老四、老十三走出养心殿。康熙才对李德全吩咐道:“让老三过来。”
老三胤祉被康熙宣召,匆匆赶过来,想了一路也想不出来康熙临时找他能有什么事,老爷子这是想看自己修的书了?
胤祉走进养心殿东暖阁,才发现康熙已经屏退所有的太监宫娥,单独召见自己。这样郑重的召见,更让他心里没底了。
康熙招呼胤祉坐下,才开口道:“朕这里有个差事,要交给你做。先说好,你不许推辞。”
胤祉要跪下听旨,被康熙止住了。
康熙幽幽的说道:“众皇子中,只有你最善汉学。汉人说: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这是至理,咱大清亦是如此。论起打天下的本领,我们满人比汉人强,可这治天下的本领,就只能向汉人去学习了。”
“汉人的精华都在他们的书里,哪位阿哥的书都没你读的通。在朕看来,论起这治天下的本事,其他阿哥都不如你。”康熙又要开始忽悠了。
胤祉心思泛起,但他饱读史书,深知此时最需冷静,不可稍露自得之色,急忙跪下道:“皇阿玛言重了,儿臣实不敢当。儿臣所学汉学,乃文章词句之小学,非治理天下之大学。经国之学,吾辈中,儿臣唯太子马首是瞻。”
康熙笑道:“这汉人自谦的本事,你也学得很好。不过自谦过了头,就变成了妄自菲薄。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岂能以小学称之。更何况,伱是文史兼修。以史为镜,治国又有何难。”
康熙扶起胤祉,沉声说道:“你平日的言行,朕都看在眼里。博学尚文、雅量高致,那些汉人文人也对你心悦诚服。”
说到这里,康熙叹了口气:“太子若真成器,这些话,朕不会对你说。可太子的表现实在让朕失望。刚才朕问他选官用官之法,毫无头绪章法,哪有一点储君的样子。”
“朕如今把这个差事交给你。”他把张廷玉的折子递给老三胤祉,“拿回去细看,也可以问问你身边那些汉人,有了想法再来报朕。”
康熙接着说道:“我朝讲究‘首崇满洲’、‘参汉法明’。前明虽亡,却是大清之师。很多事情,都会跟着前明走。洪武之后,自然是建文。”
九龙夺嫡,老三作为其中一龙,自然一直觊觎着皇位。但他素来讲究慎言,城府甚深,从不出头,稍有不对,立即撤回。在原来四爷党和八爷党那种直接下场、抓对厮杀的对比下,老三的野心就显得十分隐蔽。若不是原剧中在热河对老大的致命一击,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他胤祉也一直心怀大志。扳倒了老大,老二又被废,自然轮到他老三。
今日康熙这样说,胤祉心中瞬间闪过无数个念头,甚至连年号都想好了,但他仍然保持谨慎,只含糊的回答道:“儿臣定当用心办差,不负皇阿玛所托。”
康熙看向窗外,道:“秋风渐起,昨日工部上奏,承德离宫已经修好,你随朕去热河狩猎吧。”
“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