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归一,郢国先王陈柯共四子,中宫吕后嫡出大皇子陈瑞和三皇子陈承治,陶贵妃所出六皇子陈远驹,云美人所出十皇子陈霖。
当年陈柯策反郢都时,捷报和夫人生子的消息同时传来,陈柯心里乐开了花,祥瑞之子,即名陈瑞。
他想着,上阵父子兵,如此乱世下,他要他的孩儿早日成为男子汉,陈柯征战四方,小小的陈瑞就被他挂在胸前,军势如潮,战无不胜。
初为人父,他对陈瑞的感情是特殊的,军中议事抱在怀里,日落安睡放在身侧,手泽传心,启智明道,亲授君子六艺。
淮阳一站,霞阳映烧连绵大地,炽热的烈焰于四处乱窜,无情的舔舐着大地,大军喊杀声震天,天崩地裂间,旋起滚滚尘土,十一岁的陈瑞驰骋于队伍最前方,凌厉如霹雳,扫掠如飓风,天子之威初显。
陈柯自城墙上远眺战场,他有预感,这天下将是他爷俩儿的。
定郢城后,他陆陆续续有了其他孩子,论感情谁都不及自小身边教养的陈瑞,嫡出的陈瑞本是他属意的太子不二人选。
但不知某天,十五岁的陈瑞在朝堂上自请放兵出战,他眸色沉沉,金冠高束,赤秀繁丽的朝服难掩周身雍贵凌厉之气,幽暗不明的眼神里透出一股怒火。
陈柯于金銮御座之上,食指无意敲打着龙案,盯了他半晌,带有一丝探究,想直视他的心底,但又猜不透,这是最像他的儿子,最是冷毅持重,天子死社稷,他老了。
翌日,陈瑞封尧王,一匹银鞍枣马驮着他,带着几十个死侍打马而去,远离郢城,自此八年未归。
陈柯连年征战,天下一统后便缠绵病榻,郢朝第二十一年,一转眼就入了深秋,枫叶渐红,沙沙落地,一卷秋风,席卷着皇宫的落叶。
在他弥留之际,陈瑞踩着夕阳余晖走进乾清宫。
八年未见,陈柯有些认不出他,只见来人逆着光,身穿华贵赤秀蟒袍,身姿魁梧,面容硬朗,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走近后单膝跪在他龙榻旁。
他颤颤巍巍伸手想去攥紧陈瑞,眼眶湿润道“我的儿...”
陈柯的身体太突然了,陈瑞万万也想不到竟到了如此地步。
一张嘴,陈瑞哑了嗓子,“孩儿不孝,未能在父皇跟前尽孝。”
陈柯伤神,吊着最后一口气道“朕此生,运筹帷幄天下事,心向九天,终称雄一方,却始终有些憾事。”
陈瑞知他要说什么,大掌轻轻拍了怕他的手背,道“儿臣晓得”。
如今天下归一,还有什么是他的牵挂,无非一母同胞的太子,这些年,陈柯私信无数封,从开始的惦念担忧到怅然失落,他想知道陈瑞为何远离郢都,为何拒绝立储,每天在风云诡异的朝堂上围着霍乱不定的世态,他渐渐有心无力,陈瑞每次回信都说自己无心皇位,只愿做阵前大将为郢国征战四方。
陈柯无奈,但随着他每况愈下的身体和朝中立储的呼声越来越大,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这几个皇子,知子莫若父,他嫡庶分明,渐渐地他把视线移到了三皇子陈承治身上,郢国需要太子,陈瑞不愿,但陈承治和陈瑞是亲兄弟,陈承治未必会是个好皇帝,但有陈瑞在,他会不遗余力地帮他治世定国,哪天他西归也不怕,这天下总不会乱。
他弥留时担心的就是三皇子陈承治和六皇子陈远驹,陈承治性格胆怯懦弱,治国之道中庸,深知其本性。
六皇子陈远驹精明多谋,虽兄弟多有恭敬,善做人不善做事,玲珑心思早早就盯着太子之位,私交朝臣,豢养私兵。
这些年,他为平衡前朝和皇子势力,对六皇子多有放纵,他此时只剩懊悔,可他也不想做恶人。
最后,陈柯想起了陈瑞初上战场的样子,何等少年意气风发,慈父般柔和的眼神望着陈瑞,轻轻的走了,紧接着殿内哭声一片。
郢朝第二十一年末,三皇子继承天泽为帝,六皇子陈远驹封奉王,分封岭南,十皇子陈霖封筱亲王,留于郢城筱王府。
开了春,御花园的花也渐渐热闹起来,凉亭上金漆雕龙,琉璃作凤,气势压人。四周绿树环绕,假山奇石罗列,亭子里依稀可见点缀的白汉玉桌椅。
坐着如今的皇帝陈承治和尧王陈瑞。
多年未见,皇帝对这个胞兄骨子里既亲近又藏有惧意,他打小对陈瑞的印象便是煞气肃然的将军,是父皇的左膀右臂,是母后唯一的惦念,他非常信任陈瑞,他知道,父皇属意的太子本是陈瑞,多次旁敲侧击过他,是陈瑞不要,让给了他。皇位都不要的人,又是自己的胞兄,他全身心的放心。
皇帝性格软弱,在陈瑞面前说话唯唯诺诺,斟酌着开口“皇兄为何又要去岭南,母后时常念叨你,何不等办过簪花宴再做打算”。
陈瑞高大伟岸的身姿遮住春意,满不在意道“簪花宴与我何干。”
皇帝道“皇兄如今年岁,合该娶了王妃,儿孙绕膝。有个知暖知热的,母后也会少一庄心事,这次簪花宴宴请了重臣适龄女子,皇兄不妨看看,有中意的...”
陈瑞听着不耐烦打断道,“老六最近小动作不断,我去岭南探查些时日”,说完便留下愣神的皇帝,大步流星走了。
皇帝对朝政不感兴趣,也没有治世才能,从小便想着当个闲散王爷,伴一美妾游山玩水,这皇位于他是赶鸭子上架,父皇逝后,因着信任,于朝堂上他多倚仗胞兄。
他不知晓的事有很多,例如老皇帝留了陈瑞继位的密旨,把朝堂多年心腹交给陈瑞,例如郢都内兵防布置是陈瑞一手安排,再例如朝臣的折子都是过陈瑞手后才在皇帝的案头放置。
明里暗里,郢国真正掌权人是陈瑞,得亏他确实没有当皇帝的想法。
出了宫殿,上了马车,陈瑞直接回了王府,尧王府邸位郢都南边,宽阔华丽,廊柱雕刻画栋,亭台楼阁,飞檐青瓦,盘结交错,亭院内绿树成荫林石呼应,花园植有一颗参天古树,枝叶繁茂,树旁设有一方小池,池中锦鲤悠然自得,景致雅苑不失大气磅礴,足以显天家之威。
这府邸是他封尧王那年,父皇为他特意建的,他头一遭来,不禁有些感触。各处安排些侍卫和几个跟随他多年的老嬷嬷,日落生烟,府邸也冒出点烟火气。
今天和皇帝提去岭南只是个借口,他不想回郢都是真的,没人知道那年他到底为什么离开。
岭南有筱王,也有匪患。夜里,他在院子和年轻将领稍稍喝醉些就散了,光着膀子躺在千年紫檀木阔床上,支着腿,盯着银丝蛟珠宝罗帐出神。
翌日一早,陈瑞进宫领了剿匪旨意,匆匆往郊外军防蜀点了五千黑骁精骑出发。
四月岭南,奉王府内,陈远驹坐于前厅内悠然茗茶,岭南夏日阴雨连绵湿气重,迷蒙雨气和茶气萦绕在一起,遮挡住他莫测的神情。
今天收到消息,尧王要来剿匪,上次见到这位兄长是什么时候来着,他记不得了,那会他还小,只知晓别人口中的他心思缜密,强势威严,战场上所向披靡。
拿不准他这会突然来干嘛,岭南东边的古镇是有匪患,小打小闹不成气候,不至于让战场杀神千里调调跑来剿匪,难不成发现金矿的事被他知晓了?
这天下是陈瑞和父皇一起打下来的,父皇死后,心腹都留给了陈瑞,兵权和朝堂大臣都是陈瑞的,说陈瑞手眼遮天不为过。
陈远驹有自己的小心思,他从小便被陶贵妃教导着夺储,年岁增长,他知道父皇属意的是在外征战多年的陈瑞,可陈瑞不稀罕,老皇帝有意平衡皇子势力,也曾教导过他帝王之策,他觉得有机会和老三争一争,老皇帝对他结交朝臣、养私兵睁一只眼闭一眼,但终归那位置不是他。
出郢都的时候他就想明白了,唯一的军权在陈瑞手里,陈承治是他的胞弟,他这辈子便只能做个闲散王爷,陈瑞防着他留了陶贵妃在郢都宫殿。
如此,他想做个富可敌国的王爷,养兵称帝,到时再迎陶贵妃团聚。
他刚来岭南就琢磨着如何致富,抛除每年要上缴的税务,光靠封地税收是不够的,岭南多矿区,国矿他动不得,他便私下派人寻新矿源,他来了几个月,渐渐摸到点门路,
前些时日在山区找到个不起眼的金矿,储藏量惊人,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听到了陈瑞剿匪的旨意,也难怪他多想,匪窝在古镇外五十里处山林中,金矿也藏于此处,他安排了私兵守着,不敢动。
越想越糟心,所幸午间叫了心腹商议,几人呱噪一下午。
某大人道“百来人的匪患如何请的动那尊大佛,定是发现金矿的事,不然我们先出兵剿匪,尧王就去不得那处了。”
另一位大人慌张道“早不清晚不请,偏偏这会清,难保尧王疑心,万一他不晓得此事,我们岂不是掩耳盗铃。”
某大人“这岭南各地府衙都有尧王的人,金矿一事瞒不住,不然早早置为国矿,我们谎报藏金量,留下些亦可。”
另一位大人“张大人,使不得呀,置为国矿如何瞒得住藏金量,自有朝廷派的矿工来测采。”
这不行那不行,陈远驹听着脑袋疼,揉了揉眉心,屋外雷声大作,屋檐四角滴落的雨声飘打在他的思绪上,酝酿出一丝燥意,一时半刻想不出计策。
当年陈柯策反郢都时,捷报和夫人生子的消息同时传来,陈柯心里乐开了花,祥瑞之子,即名陈瑞。
他想着,上阵父子兵,如此乱世下,他要他的孩儿早日成为男子汉,陈柯征战四方,小小的陈瑞就被他挂在胸前,军势如潮,战无不胜。
初为人父,他对陈瑞的感情是特殊的,军中议事抱在怀里,日落安睡放在身侧,手泽传心,启智明道,亲授君子六艺。
淮阳一站,霞阳映烧连绵大地,炽热的烈焰于四处乱窜,无情的舔舐着大地,大军喊杀声震天,天崩地裂间,旋起滚滚尘土,十一岁的陈瑞驰骋于队伍最前方,凌厉如霹雳,扫掠如飓风,天子之威初显。
陈柯自城墙上远眺战场,他有预感,这天下将是他爷俩儿的。
定郢城后,他陆陆续续有了其他孩子,论感情谁都不及自小身边教养的陈瑞,嫡出的陈瑞本是他属意的太子不二人选。
但不知某天,十五岁的陈瑞在朝堂上自请放兵出战,他眸色沉沉,金冠高束,赤秀繁丽的朝服难掩周身雍贵凌厉之气,幽暗不明的眼神里透出一股怒火。
陈柯于金銮御座之上,食指无意敲打着龙案,盯了他半晌,带有一丝探究,想直视他的心底,但又猜不透,这是最像他的儿子,最是冷毅持重,天子死社稷,他老了。
翌日,陈瑞封尧王,一匹银鞍枣马驮着他,带着几十个死侍打马而去,远离郢城,自此八年未归。
陈柯连年征战,天下一统后便缠绵病榻,郢朝第二十一年,一转眼就入了深秋,枫叶渐红,沙沙落地,一卷秋风,席卷着皇宫的落叶。
在他弥留之际,陈瑞踩着夕阳余晖走进乾清宫。
八年未见,陈柯有些认不出他,只见来人逆着光,身穿华贵赤秀蟒袍,身姿魁梧,面容硬朗,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走近后单膝跪在他龙榻旁。
他颤颤巍巍伸手想去攥紧陈瑞,眼眶湿润道“我的儿...”
陈柯的身体太突然了,陈瑞万万也想不到竟到了如此地步。
一张嘴,陈瑞哑了嗓子,“孩儿不孝,未能在父皇跟前尽孝。”
陈柯伤神,吊着最后一口气道“朕此生,运筹帷幄天下事,心向九天,终称雄一方,却始终有些憾事。”
陈瑞知他要说什么,大掌轻轻拍了怕他的手背,道“儿臣晓得”。
如今天下归一,还有什么是他的牵挂,无非一母同胞的太子,这些年,陈柯私信无数封,从开始的惦念担忧到怅然失落,他想知道陈瑞为何远离郢都,为何拒绝立储,每天在风云诡异的朝堂上围着霍乱不定的世态,他渐渐有心无力,陈瑞每次回信都说自己无心皇位,只愿做阵前大将为郢国征战四方。
陈柯无奈,但随着他每况愈下的身体和朝中立储的呼声越来越大,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这几个皇子,知子莫若父,他嫡庶分明,渐渐地他把视线移到了三皇子陈承治身上,郢国需要太子,陈瑞不愿,但陈承治和陈瑞是亲兄弟,陈承治未必会是个好皇帝,但有陈瑞在,他会不遗余力地帮他治世定国,哪天他西归也不怕,这天下总不会乱。
他弥留时担心的就是三皇子陈承治和六皇子陈远驹,陈承治性格胆怯懦弱,治国之道中庸,深知其本性。
六皇子陈远驹精明多谋,虽兄弟多有恭敬,善做人不善做事,玲珑心思早早就盯着太子之位,私交朝臣,豢养私兵。
这些年,他为平衡前朝和皇子势力,对六皇子多有放纵,他此时只剩懊悔,可他也不想做恶人。
最后,陈柯想起了陈瑞初上战场的样子,何等少年意气风发,慈父般柔和的眼神望着陈瑞,轻轻的走了,紧接着殿内哭声一片。
郢朝第二十一年末,三皇子继承天泽为帝,六皇子陈远驹封奉王,分封岭南,十皇子陈霖封筱亲王,留于郢城筱王府。
开了春,御花园的花也渐渐热闹起来,凉亭上金漆雕龙,琉璃作凤,气势压人。四周绿树环绕,假山奇石罗列,亭子里依稀可见点缀的白汉玉桌椅。
坐着如今的皇帝陈承治和尧王陈瑞。
多年未见,皇帝对这个胞兄骨子里既亲近又藏有惧意,他打小对陈瑞的印象便是煞气肃然的将军,是父皇的左膀右臂,是母后唯一的惦念,他非常信任陈瑞,他知道,父皇属意的太子本是陈瑞,多次旁敲侧击过他,是陈瑞不要,让给了他。皇位都不要的人,又是自己的胞兄,他全身心的放心。
皇帝性格软弱,在陈瑞面前说话唯唯诺诺,斟酌着开口“皇兄为何又要去岭南,母后时常念叨你,何不等办过簪花宴再做打算”。
陈瑞高大伟岸的身姿遮住春意,满不在意道“簪花宴与我何干。”
皇帝道“皇兄如今年岁,合该娶了王妃,儿孙绕膝。有个知暖知热的,母后也会少一庄心事,这次簪花宴宴请了重臣适龄女子,皇兄不妨看看,有中意的...”
陈瑞听着不耐烦打断道,“老六最近小动作不断,我去岭南探查些时日”,说完便留下愣神的皇帝,大步流星走了。
皇帝对朝政不感兴趣,也没有治世才能,从小便想着当个闲散王爷,伴一美妾游山玩水,这皇位于他是赶鸭子上架,父皇逝后,因着信任,于朝堂上他多倚仗胞兄。
他不知晓的事有很多,例如老皇帝留了陈瑞继位的密旨,把朝堂多年心腹交给陈瑞,例如郢都内兵防布置是陈瑞一手安排,再例如朝臣的折子都是过陈瑞手后才在皇帝的案头放置。
明里暗里,郢国真正掌权人是陈瑞,得亏他确实没有当皇帝的想法。
出了宫殿,上了马车,陈瑞直接回了王府,尧王府邸位郢都南边,宽阔华丽,廊柱雕刻画栋,亭台楼阁,飞檐青瓦,盘结交错,亭院内绿树成荫林石呼应,花园植有一颗参天古树,枝叶繁茂,树旁设有一方小池,池中锦鲤悠然自得,景致雅苑不失大气磅礴,足以显天家之威。
这府邸是他封尧王那年,父皇为他特意建的,他头一遭来,不禁有些感触。各处安排些侍卫和几个跟随他多年的老嬷嬷,日落生烟,府邸也冒出点烟火气。
今天和皇帝提去岭南只是个借口,他不想回郢都是真的,没人知道那年他到底为什么离开。
岭南有筱王,也有匪患。夜里,他在院子和年轻将领稍稍喝醉些就散了,光着膀子躺在千年紫檀木阔床上,支着腿,盯着银丝蛟珠宝罗帐出神。
翌日一早,陈瑞进宫领了剿匪旨意,匆匆往郊外军防蜀点了五千黑骁精骑出发。
四月岭南,奉王府内,陈远驹坐于前厅内悠然茗茶,岭南夏日阴雨连绵湿气重,迷蒙雨气和茶气萦绕在一起,遮挡住他莫测的神情。
今天收到消息,尧王要来剿匪,上次见到这位兄长是什么时候来着,他记不得了,那会他还小,只知晓别人口中的他心思缜密,强势威严,战场上所向披靡。
拿不准他这会突然来干嘛,岭南东边的古镇是有匪患,小打小闹不成气候,不至于让战场杀神千里调调跑来剿匪,难不成发现金矿的事被他知晓了?
这天下是陈瑞和父皇一起打下来的,父皇死后,心腹都留给了陈瑞,兵权和朝堂大臣都是陈瑞的,说陈瑞手眼遮天不为过。
陈远驹有自己的小心思,他从小便被陶贵妃教导着夺储,年岁增长,他知道父皇属意的是在外征战多年的陈瑞,可陈瑞不稀罕,老皇帝有意平衡皇子势力,也曾教导过他帝王之策,他觉得有机会和老三争一争,老皇帝对他结交朝臣、养私兵睁一只眼闭一眼,但终归那位置不是他。
出郢都的时候他就想明白了,唯一的军权在陈瑞手里,陈承治是他的胞弟,他这辈子便只能做个闲散王爷,陈瑞防着他留了陶贵妃在郢都宫殿。
如此,他想做个富可敌国的王爷,养兵称帝,到时再迎陶贵妃团聚。
他刚来岭南就琢磨着如何致富,抛除每年要上缴的税务,光靠封地税收是不够的,岭南多矿区,国矿他动不得,他便私下派人寻新矿源,他来了几个月,渐渐摸到点门路,
前些时日在山区找到个不起眼的金矿,储藏量惊人,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听到了陈瑞剿匪的旨意,也难怪他多想,匪窝在古镇外五十里处山林中,金矿也藏于此处,他安排了私兵守着,不敢动。
越想越糟心,所幸午间叫了心腹商议,几人呱噪一下午。
某大人道“百来人的匪患如何请的动那尊大佛,定是发现金矿的事,不然我们先出兵剿匪,尧王就去不得那处了。”
另一位大人慌张道“早不清晚不请,偏偏这会清,难保尧王疑心,万一他不晓得此事,我们岂不是掩耳盗铃。”
某大人“这岭南各地府衙都有尧王的人,金矿一事瞒不住,不然早早置为国矿,我们谎报藏金量,留下些亦可。”
另一位大人“张大人,使不得呀,置为国矿如何瞒得住藏金量,自有朝廷派的矿工来测采。”
这不行那不行,陈远驹听着脑袋疼,揉了揉眉心,屋外雷声大作,屋檐四角滴落的雨声飘打在他的思绪上,酝酿出一丝燥意,一时半刻想不出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