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9 章
阮云枝特意买来一个本子,用来记自己刚学到的点。对于模糊的点,她也会记下来。当时可能不懂的点,但过了一段时间或者是在翻看别的书的时候,突然就有了新的理解。
根据孟夏梁给她拿的几本书,国外的书已经开始讲究品牌概念,而品牌需要有一个鲜明的特征,让别人看到这个牌子的名字就会联想到某一特点,使之能够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
阮云枝想到了缝纫机,现在大家提起缝纫机,就会联想到凤凰牌。满堂春作为S市一个小小的餐饮饭馆,肯定是不可能直接把行业和牌子联系起来,但如果在这一区域内,让人提到某一类的餐饮饭馆就想起满堂春,这种却有可能能够实现。
很明显,现在“都说好”小饭馆主打的就是价格实惠,用“便宜”这个特点快速地让顾客记住了这个店,而提到便宜实惠,大家也很自然地会想到“都说好”饭馆。
上次孟夏梁来的时候,他们曾分析讨论过满堂春的优势在于服务和味道,但这两点似乎都还不够出众。
服务这点倒是好理解,但味道上阮云枝则有些发愁。一本餐饮经营管理指南中给出了建议:一个饭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所以这个饭馆必须有自己倾向的菜系,也最好要有自己招牌的菜式。有了招牌菜之后,别人或许提到这道菜,就会想到这个饭馆,与此同时,备菜的压力也会大大减轻。
阮云枝执行力很强,白天的菜单本就是他精挑细选的,并没有太多菜品。现在她只需要从已有的菜品当中选择一个或者两个作为店里的招牌。
阮云枝自己心里有所偏好,但这终究是她作为厨师个人的偏好,并不能真正的代表顾客的喜好。要选出招牌菜来,阮云枝觉得还是得从顾客角度出发。
她开始刻意留意店里的客人点这些菜的频率,尤其是注意哪些菜式是客人来了几次之后还在反复点的。
这天,阮云枝坐在位置观察客人吃饭,有一位新来的客人,突然让大堂内的一个年轻姑娘帮自己倒点水来。年轻姑娘有些不明所以,她不明白自己只是起身想拿个东西,怎么突然有人找自己倒水?
新来的客人见年轻姑娘迟迟未动,也有些不开心,眼见着两人就要争吵起来,这时李芬及时赶到,才让二人没吵起来。
原来两人之间是闹了个乌龙,那新来的客人将那年轻姑娘当做了店里的服务员。
事情很快解开,两人表面上就过去了,但阮云枝却多想了一步。
一些老顾客都清楚他们店里有谁,但要是一些新的客人,他们就无从分辨谁是服务员,只能凭借自己的感觉。
而来这里吃饭的人,是花钱来享受服务的,肯定不愿意别人误将自己认错成服务员,就算像今天这样,表面上两人没发生矛盾,但想必肯定不会觉得自己今天的饭十分美妙。
以前阮云枝总是在后厨打转,看不到前面的这些问题,如今稍微闲下来一些,仔细观察客人的反应,倒也能够发现不少问题。
这或许就是她们需要改善和提升的服务了——要想让服务成为店里的品牌,那么就要尽可能地杜绝让顾客过来吃饭感到不舒服的点。
怎么样才能让人一眼看出店里谁才是服务员呢?
阮云枝环视着店里忙活的几人,甘大爷穿着一件半新不旧的褂子,算得上干净;李芬和王贵雨穿的是自己从家带的衣服,有些地方打上了不少补丁,长短也有些不合适,看得出来是前两年的衣服了;王桂花原先是开在五金店,因此习惯性的穿一身深色衣裳,耐脏,店里穿的最好的应该是常蕾了,如今她赚了钱便喜欢去服装店转悠一下,身上穿的这一件衬的整个人十分有精神和挺拔。
大家穿的各不相同,混入到顾客当中,一时之间还真的很难一眼就分辨出来。
一个念头突然在阮云枝脑海中萌生出来——或许可以统一一下大家的服装。
或许还可以在衣服上做些标志,让别人打眼一看就能认出这个人是店里的服务员。
要统一服装,同时又不能跟别人撞衫,那么最好的办法便是找裁缝来定做。
一件用料比较好、又比较耐穿的衣裳,价格大概在10块到20块钱之间,每个人还需要留出一身备着换洗,也就是说,每人至少两套衣裳。
加上他店里一共7个人,每人两套衣裳便是140块钱。
如今阮云枝也是即将接近万元户的水平,店里虽然生意没有前几天好了,但也是每天都在盈利。140块钱对于阮云枝不算什么,即便是现在,只需要两天的时间,就能给挣回来。
阮云枝说干就干,立刻去找了一家裁缝店的老板,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裁缝店的老板见惯了要求,阮云枝提出的几点要求根本不算难。
阮云枝定做的衣裳价格虽然不算高,但她一下子定做了14件,并且说后续如果继续招人的话,还会有订单。
这可是大顾客呀,裁缝店的老板听得两眼放光。
阮云枝店里离不开人,裁缝店的老板也乐意跟阮云枝上门一趟,给大家量量尺寸。
*
当看到阮云枝带着裁缝店的老板过来时,众人都有些懵。
以后要统一着装的事情早晚要告诉大家,因此阮云枝干脆现在就解释,“我打算给店里每一个人都做两套衣裳,以后大家在店里的工作的时候,就穿着店里的衣裳,这样也方便顾客区分。”
李芬和王贵雨都是刚来城里不久,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但和阮云枝相处了这段时间下来,她们已经完全信任阮云枝。做两套衣裳虽说要花钱,但也算一笔投资,以后还能一直穿,也不算乱花钱。
甘大爷到底是在供销社里干了二三十年,知道的东西也多一些。他倒是曾经听说首都的一些大饭馆都是有统一的衣裳穿的。只是到底穿的衣裳是啥样?他就完全不清楚了,毕竟他也没去过首都,也没见过什么大饭店。
王桂花和朱开也没吭声,她们如今生活比之前好了许多,在阮云枝这里干了几个月,也攒下了不少钱,买两套衣裳还是绰绰有余的。
只有常蕾看出阮云枝是想自己掏钱给大家做,她把阮云枝拉到一边,“云枝,现在店里的生意不好做,做这衣裳应当得花不少钱吧......”
阮云枝心头一暖,她安抚性地摸了摸常蕾的手背,“常蕾姐,你别想那么多,店里每天还是赚钱呢!到时候你就只管穿就行。穿得漂漂亮亮,把对面比下去!”
看着阮云枝已经作出了决定,常蕾这也不好说什么。只是有些担心这店以后的经营情况......像阮云枝这样今天给大家涨工资、明天给大家发衣服的,每天得有多少人来吃才能让阮云枝随意挥霍啊。
裁缝店的老板很快就给大家量好了尺寸,阮云枝特意叮嘱老板要尽量快一些。
*
裁缝店知道阮云枝这是大单,因此做的速度也很快。过了几天,就把成品的衣裳送了过来。
这是阮云枝自己设计的一套衣裳,浅蓝色的上衣搭配着深蓝色裙子或裤子,在领口和袖口的地方则用了白色波点的布料进行点缀,剪裁十分大方得体,并没有太多的图案或装饰。在衣服的右手袖口上则是写上了满堂春几个字,字并不大,若是不仔细看,根本注意不到。这衣服即使日常穿,也是很好的选择。
王桂花一摸着料子就知道这料子用的是上好的布,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不可以比的,“这料子可真不错啊…”
王贵雨有些爱不释手的摸着这衣服,最终有些舍不得地把衣裳放下了,有些为难地问道,“云枝姐,这衣服得不少钱吧?”
在看到这衣裳的第一眼,王贵雨就十分心动,但她还要攒着钱回去给父母,她怕这衣服的价格她承担不起。
阮云枝这才恍然间明白过来大家误会了什么。
她顿时有些哭笑不得,“这衣服是咱们店里统一要穿的,店里出钱,你们就只管穿就行。”
这话一说,把王贵雨和李芬弄得又有些泪眼汪汪。
她们才来这里还没一个月,阮云枝又给她们涨工资,又给她们发新衣裳,整天就像做梦一样!
在阮云枝的眼神鼓励下,李芬、王贵雨和常蕾纷纷去换衣裳。本质上都还是爱美的女孩子拿到新衣服的时候没有不开心激动的!等到三个姑娘一起穿出来之后,阮云枝立马觉得眼前一亮。三个姑娘长得都不错,穿上新衣服之后更是气质都变了,充满了朝气与活力。
王桂花也有些激动,她没想到这衣服竟然是店里出钱,“云枝,这哪好意思总是拿店里的东西......”
阮云枝笑着说,“没事,王婶,这是店里的投资,就像店里装修的好,大家愿意来吃饭一样。我们要是也穿得好看,客人看了心里也舒坦。再说了,这衣服都是照着大家的尺寸做的,不穿那可就浪费了。”
一听说浪费,王桂花什么话也不说了,这才拿起自己的和朱开的衣裳去换。
最后便是剩下甘大爷的了,阮云枝把两套衣裳递给甘大爷,“甘大爷,这是您的。”
甘大爷和王桂花想的一样,本以为是大家各出各的,心里还好受些。甘大爷自立自强惯了,突然听说不要钱之后,实在不好意思收,闷声闷响地说,“一把年纪了,半截身子都埋黄土里了,有什么好穿的?”
阮云枝没想到大家一个两个都不好意思要,“给您做了您就穿着,半截身子还在外面呢,剩下半截身子就不用穿衣服了?”
在阮云枝的一再劝说下,甘大爷才换上了衣裳。
甘大爷已经好些年没换过新衣裳了。
前两年儿子儿媳过年还回来的时候,儿媳就问,“要不给咱爸做件新衣裳吧?”
儿子就说,“是啊,是该给咱爹买件衣服,都怪我没出息,过年了连点钱也挣不到多少,来年儿子开学的生活费还不知道在哪呢。”
“要不咱们给爹买些吃的补补,不比穿的实在?”
两人一问一答,像是在讨论,更像是说给甘大爷听,讨论两句,这事儿就这么拍板了。
甘大爷心疼孩子,也就将就着过了,自从把钱都给孩子之后,他就再也没穿上件新衣裳。
甘大爷把衣服换上了,竟然出奇得合适,怎么看怎么得体。
好几年之前甘大爷的儿子也曾经给他从店里买过衣裳,但那衣裳要么这里松了,要么那里肥了,总是不合身,如今阮云枝是找裁缝店里定制的,甘大爷穿上之后就刚刚好,显得格外的精神,看起来也年轻了几岁。
王桂花摸摸身上这衣服料子,忍不住感慨道,“这衣服真不错。”
朱开换上之后,王桂花笑着打趣道,“本来还以为是个混小子,不知不觉成了个帅小伙了?”
朱开人长得高,穿上这衣裳之后眉眼也俊俏了几分。来阮云枝店里之前,还是个无所事事的街溜子,几个月下来,整个人的气质沉稳了,甚至还学了一项手艺回来。
大家一起穿上了一样的衣裳,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脸上的笑容根本都停不下来,那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
甘大爷下了班之后,他也没有舍得发这件衣服脱下来。他穿着新衣裳走在回家的路上,走起路来,也不自觉挺直了腰板,嘴里甚至哼唱起了小时候的歌曲。
甘大爷回去的时候,楼下还是有零星的几个人,正在那坐着。
“呦,老甘又忙回来了,儿子给买新衣裳了?儿子可真孝顺啊。” 一旁的人也开始起哄道。
嘴上是夸着甘大爷,实际上心理有些眼红,他虽然看不太清楚,但随便一猜便觉得这么一身不太便宜,毕竟冬天的衣裳还格外费料子。
听到别人提起儿子,甘大爷只是一笑而过。如今他已经想开了,他现在在阮云枝店里,工作的也很开心,又能赚的钱给自己花。儿子来不来看自己,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自从顺手帮了阮云枝之后,他在店里,像是遇到了新的家人。
根据孟夏梁给她拿的几本书,国外的书已经开始讲究品牌概念,而品牌需要有一个鲜明的特征,让别人看到这个牌子的名字就会联想到某一特点,使之能够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
阮云枝想到了缝纫机,现在大家提起缝纫机,就会联想到凤凰牌。满堂春作为S市一个小小的餐饮饭馆,肯定是不可能直接把行业和牌子联系起来,但如果在这一区域内,让人提到某一类的餐饮饭馆就想起满堂春,这种却有可能能够实现。
很明显,现在“都说好”小饭馆主打的就是价格实惠,用“便宜”这个特点快速地让顾客记住了这个店,而提到便宜实惠,大家也很自然地会想到“都说好”饭馆。
上次孟夏梁来的时候,他们曾分析讨论过满堂春的优势在于服务和味道,但这两点似乎都还不够出众。
服务这点倒是好理解,但味道上阮云枝则有些发愁。一本餐饮经营管理指南中给出了建议:一个饭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所以这个饭馆必须有自己倾向的菜系,也最好要有自己招牌的菜式。有了招牌菜之后,别人或许提到这道菜,就会想到这个饭馆,与此同时,备菜的压力也会大大减轻。
阮云枝执行力很强,白天的菜单本就是他精挑细选的,并没有太多菜品。现在她只需要从已有的菜品当中选择一个或者两个作为店里的招牌。
阮云枝自己心里有所偏好,但这终究是她作为厨师个人的偏好,并不能真正的代表顾客的喜好。要选出招牌菜来,阮云枝觉得还是得从顾客角度出发。
她开始刻意留意店里的客人点这些菜的频率,尤其是注意哪些菜式是客人来了几次之后还在反复点的。
这天,阮云枝坐在位置观察客人吃饭,有一位新来的客人,突然让大堂内的一个年轻姑娘帮自己倒点水来。年轻姑娘有些不明所以,她不明白自己只是起身想拿个东西,怎么突然有人找自己倒水?
新来的客人见年轻姑娘迟迟未动,也有些不开心,眼见着两人就要争吵起来,这时李芬及时赶到,才让二人没吵起来。
原来两人之间是闹了个乌龙,那新来的客人将那年轻姑娘当做了店里的服务员。
事情很快解开,两人表面上就过去了,但阮云枝却多想了一步。
一些老顾客都清楚他们店里有谁,但要是一些新的客人,他们就无从分辨谁是服务员,只能凭借自己的感觉。
而来这里吃饭的人,是花钱来享受服务的,肯定不愿意别人误将自己认错成服务员,就算像今天这样,表面上两人没发生矛盾,但想必肯定不会觉得自己今天的饭十分美妙。
以前阮云枝总是在后厨打转,看不到前面的这些问题,如今稍微闲下来一些,仔细观察客人的反应,倒也能够发现不少问题。
这或许就是她们需要改善和提升的服务了——要想让服务成为店里的品牌,那么就要尽可能地杜绝让顾客过来吃饭感到不舒服的点。
怎么样才能让人一眼看出店里谁才是服务员呢?
阮云枝环视着店里忙活的几人,甘大爷穿着一件半新不旧的褂子,算得上干净;李芬和王贵雨穿的是自己从家带的衣服,有些地方打上了不少补丁,长短也有些不合适,看得出来是前两年的衣服了;王桂花原先是开在五金店,因此习惯性的穿一身深色衣裳,耐脏,店里穿的最好的应该是常蕾了,如今她赚了钱便喜欢去服装店转悠一下,身上穿的这一件衬的整个人十分有精神和挺拔。
大家穿的各不相同,混入到顾客当中,一时之间还真的很难一眼就分辨出来。
一个念头突然在阮云枝脑海中萌生出来——或许可以统一一下大家的服装。
或许还可以在衣服上做些标志,让别人打眼一看就能认出这个人是店里的服务员。
要统一服装,同时又不能跟别人撞衫,那么最好的办法便是找裁缝来定做。
一件用料比较好、又比较耐穿的衣裳,价格大概在10块到20块钱之间,每个人还需要留出一身备着换洗,也就是说,每人至少两套衣裳。
加上他店里一共7个人,每人两套衣裳便是140块钱。
如今阮云枝也是即将接近万元户的水平,店里虽然生意没有前几天好了,但也是每天都在盈利。140块钱对于阮云枝不算什么,即便是现在,只需要两天的时间,就能给挣回来。
阮云枝说干就干,立刻去找了一家裁缝店的老板,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裁缝店的老板见惯了要求,阮云枝提出的几点要求根本不算难。
阮云枝定做的衣裳价格虽然不算高,但她一下子定做了14件,并且说后续如果继续招人的话,还会有订单。
这可是大顾客呀,裁缝店的老板听得两眼放光。
阮云枝店里离不开人,裁缝店的老板也乐意跟阮云枝上门一趟,给大家量量尺寸。
*
当看到阮云枝带着裁缝店的老板过来时,众人都有些懵。
以后要统一着装的事情早晚要告诉大家,因此阮云枝干脆现在就解释,“我打算给店里每一个人都做两套衣裳,以后大家在店里的工作的时候,就穿着店里的衣裳,这样也方便顾客区分。”
李芬和王贵雨都是刚来城里不久,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但和阮云枝相处了这段时间下来,她们已经完全信任阮云枝。做两套衣裳虽说要花钱,但也算一笔投资,以后还能一直穿,也不算乱花钱。
甘大爷到底是在供销社里干了二三十年,知道的东西也多一些。他倒是曾经听说首都的一些大饭馆都是有统一的衣裳穿的。只是到底穿的衣裳是啥样?他就完全不清楚了,毕竟他也没去过首都,也没见过什么大饭店。
王桂花和朱开也没吭声,她们如今生活比之前好了许多,在阮云枝这里干了几个月,也攒下了不少钱,买两套衣裳还是绰绰有余的。
只有常蕾看出阮云枝是想自己掏钱给大家做,她把阮云枝拉到一边,“云枝,现在店里的生意不好做,做这衣裳应当得花不少钱吧......”
阮云枝心头一暖,她安抚性地摸了摸常蕾的手背,“常蕾姐,你别想那么多,店里每天还是赚钱呢!到时候你就只管穿就行。穿得漂漂亮亮,把对面比下去!”
看着阮云枝已经作出了决定,常蕾这也不好说什么。只是有些担心这店以后的经营情况......像阮云枝这样今天给大家涨工资、明天给大家发衣服的,每天得有多少人来吃才能让阮云枝随意挥霍啊。
裁缝店的老板很快就给大家量好了尺寸,阮云枝特意叮嘱老板要尽量快一些。
*
裁缝店知道阮云枝这是大单,因此做的速度也很快。过了几天,就把成品的衣裳送了过来。
这是阮云枝自己设计的一套衣裳,浅蓝色的上衣搭配着深蓝色裙子或裤子,在领口和袖口的地方则用了白色波点的布料进行点缀,剪裁十分大方得体,并没有太多的图案或装饰。在衣服的右手袖口上则是写上了满堂春几个字,字并不大,若是不仔细看,根本注意不到。这衣服即使日常穿,也是很好的选择。
王桂花一摸着料子就知道这料子用的是上好的布,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不可以比的,“这料子可真不错啊…”
王贵雨有些爱不释手的摸着这衣服,最终有些舍不得地把衣裳放下了,有些为难地问道,“云枝姐,这衣服得不少钱吧?”
在看到这衣裳的第一眼,王贵雨就十分心动,但她还要攒着钱回去给父母,她怕这衣服的价格她承担不起。
阮云枝这才恍然间明白过来大家误会了什么。
她顿时有些哭笑不得,“这衣服是咱们店里统一要穿的,店里出钱,你们就只管穿就行。”
这话一说,把王贵雨和李芬弄得又有些泪眼汪汪。
她们才来这里还没一个月,阮云枝又给她们涨工资,又给她们发新衣裳,整天就像做梦一样!
在阮云枝的眼神鼓励下,李芬、王贵雨和常蕾纷纷去换衣裳。本质上都还是爱美的女孩子拿到新衣服的时候没有不开心激动的!等到三个姑娘一起穿出来之后,阮云枝立马觉得眼前一亮。三个姑娘长得都不错,穿上新衣服之后更是气质都变了,充满了朝气与活力。
王桂花也有些激动,她没想到这衣服竟然是店里出钱,“云枝,这哪好意思总是拿店里的东西......”
阮云枝笑着说,“没事,王婶,这是店里的投资,就像店里装修的好,大家愿意来吃饭一样。我们要是也穿得好看,客人看了心里也舒坦。再说了,这衣服都是照着大家的尺寸做的,不穿那可就浪费了。”
一听说浪费,王桂花什么话也不说了,这才拿起自己的和朱开的衣裳去换。
最后便是剩下甘大爷的了,阮云枝把两套衣裳递给甘大爷,“甘大爷,这是您的。”
甘大爷和王桂花想的一样,本以为是大家各出各的,心里还好受些。甘大爷自立自强惯了,突然听说不要钱之后,实在不好意思收,闷声闷响地说,“一把年纪了,半截身子都埋黄土里了,有什么好穿的?”
阮云枝没想到大家一个两个都不好意思要,“给您做了您就穿着,半截身子还在外面呢,剩下半截身子就不用穿衣服了?”
在阮云枝的一再劝说下,甘大爷才换上了衣裳。
甘大爷已经好些年没换过新衣裳了。
前两年儿子儿媳过年还回来的时候,儿媳就问,“要不给咱爸做件新衣裳吧?”
儿子就说,“是啊,是该给咱爹买件衣服,都怪我没出息,过年了连点钱也挣不到多少,来年儿子开学的生活费还不知道在哪呢。”
“要不咱们给爹买些吃的补补,不比穿的实在?”
两人一问一答,像是在讨论,更像是说给甘大爷听,讨论两句,这事儿就这么拍板了。
甘大爷心疼孩子,也就将就着过了,自从把钱都给孩子之后,他就再也没穿上件新衣裳。
甘大爷把衣服换上了,竟然出奇得合适,怎么看怎么得体。
好几年之前甘大爷的儿子也曾经给他从店里买过衣裳,但那衣裳要么这里松了,要么那里肥了,总是不合身,如今阮云枝是找裁缝店里定制的,甘大爷穿上之后就刚刚好,显得格外的精神,看起来也年轻了几岁。
王桂花摸摸身上这衣服料子,忍不住感慨道,“这衣服真不错。”
朱开换上之后,王桂花笑着打趣道,“本来还以为是个混小子,不知不觉成了个帅小伙了?”
朱开人长得高,穿上这衣裳之后眉眼也俊俏了几分。来阮云枝店里之前,还是个无所事事的街溜子,几个月下来,整个人的气质沉稳了,甚至还学了一项手艺回来。
大家一起穿上了一样的衣裳,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脸上的笑容根本都停不下来,那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
甘大爷下了班之后,他也没有舍得发这件衣服脱下来。他穿着新衣裳走在回家的路上,走起路来,也不自觉挺直了腰板,嘴里甚至哼唱起了小时候的歌曲。
甘大爷回去的时候,楼下还是有零星的几个人,正在那坐着。
“呦,老甘又忙回来了,儿子给买新衣裳了?儿子可真孝顺啊。” 一旁的人也开始起哄道。
嘴上是夸着甘大爷,实际上心理有些眼红,他虽然看不太清楚,但随便一猜便觉得这么一身不太便宜,毕竟冬天的衣裳还格外费料子。
听到别人提起儿子,甘大爷只是一笑而过。如今他已经想开了,他现在在阮云枝店里,工作的也很开心,又能赚的钱给自己花。儿子来不来看自己,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自从顺手帮了阮云枝之后,他在店里,像是遇到了新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