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路和崔家迁徙的双重利好之下,原来无人问津的西宁办事处,现在却已是人满为患。
  倒不是说,人们对于迁徙去西宁很热衷。
  而在于……他们就想知道,这西宁到底有何吸引人的地方。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一个原本这么陌生的地方,突然变得炙手可热,想要了解的人,自然是多不胜数。
  大家挤在这里,很快受到了殷勤的接待。
  这和当初精瓷店里,完全不同,精瓷店里可是伙计们人人都是凶神恶煞。
  可在这里,大家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土地价格低廉,当然这个低廉是相对于长安和二皮沟而言。
  只是……一旦出了西宁城二三十里之外,这土地的价格……便几乎和白送没有分别了。
  若是再远一些,就真的属于白送了。
  不只如此,若有大户人家前去落户,甚至还提供奴隶若干,以及粮种、耕牛,还有羊羔子。
  任何来的人,都不禁为之动心。
  因而,不少寻常百姓盯着的,乃是那些城外廉价的土地以及各种优惠。
  而不少商贾……却对西宁城内外的土地动了心思。
  这崔家人迁居的消息一到,城内外的土地就开始涨了,包括了靠近崔家的土地,也有上涨的意思。
  做买卖就是如此,谁抢占到了先机,谁便得了先手,如若不然,等人家都吃干抹净了,便什么都没有了。
  蒸汽机车这几日,还在不断在现在建设好的既有铁路线每日狂奔,动静很大,却也给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当人们意识到,西宁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时候,自然让人生出了觊觎之心。
  因而土地的交易,居然开始三三两两的进行。
  一些家族,当然不似崔家那样孤注一掷,却也希望迁居一部分族人和部曲去抢占先机,于是……纷纷想借此谈一些条件。
  只是他们的条件,已不可能和崔家那样优惠了,土地再低廉,也得让人去买,陈家上下已经忙碌开了,每日和人细谈,忙的似陀螺似的。
  武珝将一份份契约进行造册,大致计算出了结果,却也是瞠目结舌。
  而后,她将簿子送到陈正泰的面前,陈正泰低头一看,不由道:“崔志正的如意算盘,看来是打对了。”
  武珝道:“恩师,这前前后后加起来,只怕有三万九千户人家了。”
  三万九千户可不是少数,至少也有十五万人口以上了,有的是零散的小户百姓,也有一些世族打算迁居一部分无法安置的人口和部曲,有了这么多的人口,再加上大量在建设新城和铁路还有别宫的匠人,那么就足够确保河西之地,人丁会超过二十万之数了。
  除此之外……还有十数万的奴隶,以及从各地来的胡商……
  那么至少未来两三年内,西宁附近的人口将达到四十万之巨。
  陈家也已开始了迁徙的计划,大量的骨干开始有计划的送往西宁,如掺沙子一般,开始渗透进各行各业。
  等到铁路一开通,就意味着那里足以支撑起一个大郡了。
  虽然这个人口,其实并不算什么,还真只是一个大州的水平,而河西之地……土地其实没有什么疆界,可是面积却是广袤,其疆土面积,几乎等同于大唐的一个道了,整个大唐,也不过是十个道而已。
  可若是能源源不断的吸引人口,未来的前景……其实已经开始初露。
  此时,武珝略显怪异地道:“说也奇怪,那样的地方,居然近来有这么多的人愿意迁居。”
  “这叫群体效应。”陈正泰笑了笑道:“崔家这样的大族都肯迁居了,其他人自然会滋生出效仿之心了!听说过羊群吗?羊群们总是习惯于跟随头羊的。”
  武珝却是不解地道:“恩师的意思是,只要有第一个人做,其他人……哪怕他们不知未来是否有好处,也会自觉的跟从?只是……人这般的愚蠢吗?”
  “不,你还是不明白啊。”陈正泰摇摇头,道:“这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其实并不是愚蠢的表现,只是看上去愚蠢而已。就说迁居吧,大家看了崔家迁了,难免会想要跟从,可是这样盲目的跟从并不是坏事。因为一旦前往西宁的人越来越多,西宁会更加繁华,而这些购置了土地,率先在西宁安居乐业的人,反而获得了收益。”
  “你虽瞧不起这等从众心理,其实正是因为人凭借着从众心理,千百年来大多数从众的人都获得了好处和利益,这才将这种心理,铭刻进了骨子里。”
  “不过……现在好像还有些不够啊。”陈正泰又笑了笑道:“若是再多一些人就好了。”
  武珝便皱了皱眉道:“只怕现在已到极限了吧,前些日子,想要迁居的人确实不少的,只是这两天似乎去办事处询问迁居事宜的人已少了许多。”
  陈正泰一脸莫测的样子道:“这正常,这是因为还少了一个刺激呢,咱们再等等吧,也不知道………他们现在发现了没有。”
  武珝不由讶异地道:“发现了什么?”
  陈正泰笑了笑,却是没有回答。
  又过了一些日子,似乎迁居西宁的热度,已经降到了冰点。
  可就在这时,一头快马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朔方郡王府,一人气喘吁吁的送来了快报。
  长史武珝接到了快报,随即恍然大悟!
  她忙让人将陈正泰寻了来,见到他,便立即道:“恩师……有西宁来的急报。”
  “来了。”陈正泰显得眉飞色舞,接过了奏报,打开,随即一笑道:“果然还是让他们找到了,真是不容易啊,这几个探勘之人,都要重赏。”
  这急报之中,只写了一件事,即一群勘探的人员,在河西,当初隋朝统治之下的西海等地,发现了金矿。
  西海这一片地方,距离西宁并不算远,处于吐蕃和河西交界的范畴,自古以来,便出产大量的金矿。
  当然,这是大唐,大唐的时候,西海一带的金矿还未正式开始发掘。
  也就是说……这是一片处女地。
  大唐也并非没有金矿出产地。
  只是到了大唐,因为历朝历代人们对于金矿都有需求,因而金矿的采掘,一直没有停止。
  这也导致自古勘探和留下来的矿脉大多都已枯竭。就算还能产金的地方,其实产量也十分的低下。
  大唐十道之内,大多都是人口密集的地方,若有大型金矿,早就被人过度开采的差不多了。
  可西海的金矿,却是第一次发现啊。
  这就意味着……这里将是一片新的财富之地。
  陈正泰眉一扬,随即道:“将这个消息,立即送给陈爱芝,明日,我要在头版看到它。只是……这里头的说辞要改一改,什么河床发现大量的金沙,这是探勘用语。这新闻不一样,新闻得用修饰用语,不妨就改成河床上下,遍地黄金。再加几句震惊、不可思议之类的词句。”
  “这不是骗人吗?”武珝忍不住道。
  虽然她也极喜欢骗人,可显然……这些用词,有些浮夸了。
  陈正泰却是得意洋洋地道:“此言差矣,搞文化的人,怎么叫骗呢?这叫修饰!前些日子,我见一首诗,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你看……就看一个瀑布而已,那瀑布,三百尺都没有,他便敢称三千,敢称落于九天之下。你就当这是做诗好了,我们读过书的人是不一样的。”
  看着陈正泰说这番话时的表情,武珝不禁咯咯笑了,她喜欢恩师骗人的样子。
  “那我先拟一个稿子,再送陈爱芝那去。”
  陈正泰很慎重的又叮嘱道:“记着我说的要点,要有震惊,要有不可思议,还要加上几句金沙遍布,再有几个……西宁震动之类的字眼。”
  “记下了。”
  …………
  次日一早,卖报的货郎四处开始传递着一个可怕的消息,河西发现大量的金矿,金矿的矿床连绵数十里,大量金沙,勘探人员震惊,不可思议……
  这消息……顿时让人又生出了对西宁的记忆。
  此时的关中,哪怕是关东的区域。
  因为商业的发展,以及大量作坊的出现,这破坏了原有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
  原本的社会结构是稳固的,上至天子,下至世族,再下则是寻常富户和地主,此后是平民,最次为部曲和奴婢。因为所有人都以耕种为生,因而社会结构,是极其稳定的。
  可此后……这种超级稳定的结构,却被二皮沟打破了。
  同样一个村子的人,原本都是务农为生的寻常农户,他们的人生却随着不同的选择,开始走上了岔道。
  原本务农的人,还在乡中务农,他们世世代代如此,并不会觉得有什么异样。
  可当村中一批青壮决定背井离乡,前往长安,有的人进入作坊,成了匠人,最后成为了熟工和骨干,于是这些人获得了不菲的收益,娶上了二皮沟的媳妇,年节回乡的时候,会带上二皮沟那儿贩卖的各种糖果,穿着新衣,回村之后,将糖果分发出去,这一下子,其他农户看他们的目光,便渐渐有些不同了。
  当然……还有极少的人,他们原本也是农户,本也只是入二皮沟务工,慢慢的积攒了一笔钱,孤注一掷,拉了一批同乡办了小作坊,因为这个时候……需求旺盛,小作坊生意兴隆,很快扩大,渐渐的……似这样极少的人,却是带着自己的妻妾,穿着锦衣绸缎,坐着四轮马车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他们挥金如土,张口就是几十贯上百贯的大买卖,这几乎是原本留在乡中的农户们闻所未闻的事。
  以往的时候,大家都是世世代代务农,大家生活都一样艰难,除了那世世代代的世族和地主,虽然有着巨大的身份和财富差距,可农户们并没有太多的知觉,因为他们生下来,他们就是穷,人家就是富贵,这自然而然,令人滋生出不敢攀比的心思。
  可是……你这住我家隔壁的二赖子是个啥东西?你祖上跟我祖上都是穷的三餐不继。大家年幼时多是一起光着pg在泥巴地里挖泥鳅,当初你快饿死了,还是靠我家的接济的,可怎么你才出去几年,回来便鲜衣怒马,左拥右抱,腰缠千贯!啊呸……
  一下子的……原先因为新粮种的推广,勉强能吃上的白米饭,就一下子的变得不香了。
  农户们,从未有过如此对于金钱和发财的渴望。
  这里头的逻辑在于,若是贵族永世为贵族,世族永远为世族,所以对于从生下来开始,就贫寒交迫的人而言,这都是可以接受的。
  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上天注定的事,之所以自己穷困潦倒,一定是自己上辈子做了什么孽,所以这辈子自己安安分分务农,下辈子则寄望于可以投个好胎。
  可是……隔壁的二赖子这样的夯货,居然都能发财!这就不成了。
  这不是因为人性本恶,而是这一下子,等于打破了农户们的固有观念,因为他们悲哀的发现,这根本不是天注定的事,连那样的二赖子都可以了,凭啥我不可以?
  这是人的问题。
  人的思维逻辑总是简单,尤其是农户。
  人们对于金钱的渴望,一下子释放了出来。
  原本所有人讲究安分守己,乖乖的种地,乖乖的缴租,乖乖的承受税赋,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乖乖的每日吃着两顿黄米,倘若上天发怒,遇到了旱灾和水灾,也不要给大家添麻烦,乖乖的饿死吧。
  可现在……农户们越来越不乖了。
  发财成为了农户们永恒的话题,人们向往着二皮沟,向往着朔方,向往着长安,似乎那里……就是人间天堂。
  于是……无数蠢蠢欲动的心,藏在内心深处的某些野心,开始滋生出来,而后……疯狂的滋长。
  可慢慢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变成了西宁。
  试问,这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金子更诱人呢?
  俺们农户啥也不懂啊,总觉得二赖子搞什么作坊,弄什么什么器具,而后拿去贩售,好像很费事。
  可西宁的诱人之处就在于如此,那些高超的东西都太费事了,你瞎琢磨,也琢磨不明白。可在西宁那儿……挖金子会吗?一镐头下去,咔嚓,金沙就来了。
  至少……他们想象中的挖金情节就是如此。
  去西宁挖金去!
  这简单的口号,像有了魔力一般,刻进了许多人的脑海里!
  还折腾个啥劲啊,同样是伺候着地,这地里翻弄了一年到头,也只是折腾出一些粮,顶天了,有点余量就很了不起了。
  可去了西宁,只要挖出一个金疙瘩,就抵得上一辈子的手艺了。
  在运河里,一艘艘的乌篷船出现,运载满了大量的农户,他们懵里懵懂的来到了长安,贪婪的看着长安的富庶和繁华,这里的屋子,都是砖建的。
  当然,长安只是他们的中转地。
  他们不喜欢长安的发财方式,太费事了,瞎折腾个啥?带着镐头,俺要去西宁,去海西,去淘金。
  在二皮沟,不少人开始组织起来,会有人给他们准备好干粮,给他们骡子和马匹,而后,他们浩浩荡荡的开始踏上了征途。
  滋生了野心的人,是不畏关外未知的风险的。
  而地里刨过食的人,会害怕吃苦吗?
  开玩笑呢,什么苦没吃过?
  各地州县,率先告急,这些父母官们,平日里高高在上,此时压根不晓得发生了什么事,只晓得大量的人组织起来,且多为青壮,就咋咋呼呼的往长安跑。
  起初的时候,他们决心让官差拦一拦,可官差这个时候显然用处并不大,所以他们只好连忙上书,表达了对当下时局的担忧。
  而朝廷显然也是焦头烂额了,这么折腾,要坏事啊,这姓陈的……就是永远都不安分的!
  其实……这些衣衫褴褛的人……人数虽然多,可实际上还是在承受范围之内的,现在主要是关东和河北,还有关中一部分区域受了影响,这些青壮,对于全体下而言,依旧是杯水车薪,不值一提。
  可是对于朝廷的许多人来说,这样的风气,不能开。
  可现在的问题是……人家非要去淘金,你能拦吗?你怎么拦?难道要动用各地的骠骑?
  这显然也是不现实的,于是房玄龄焦急的连续的召了大臣们商议。
  直到陈正泰终于表示,到了来年,陈家愿意再提供二十万头耕牛和耕马,补充人力的不足,方才令接下来的三省讨论,变得轻松了一些。
  自武德年来,天下大体承平,人口的繁衍,已明显增快起来,再加上粮产的增加,一家人生六七个儿女的……多不胜数。
  现在这一批人,大抵已经成了青壮,关内之地,倒也不至于人力枯竭。
  某些世族,似乎很乐见于西宁的人口增加,因为……他们都已经买地了,就等着发财呢!
  ………………
  月初呢,可还有票票,老虎需要支持!
  倒不是说,人们对于迁徙去西宁很热衷。
  而在于……他们就想知道,这西宁到底有何吸引人的地方。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一个原本这么陌生的地方,突然变得炙手可热,想要了解的人,自然是多不胜数。
  大家挤在这里,很快受到了殷勤的接待。
  这和当初精瓷店里,完全不同,精瓷店里可是伙计们人人都是凶神恶煞。
  可在这里,大家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土地价格低廉,当然这个低廉是相对于长安和二皮沟而言。
  只是……一旦出了西宁城二三十里之外,这土地的价格……便几乎和白送没有分别了。
  若是再远一些,就真的属于白送了。
  不只如此,若有大户人家前去落户,甚至还提供奴隶若干,以及粮种、耕牛,还有羊羔子。
  任何来的人,都不禁为之动心。
  因而,不少寻常百姓盯着的,乃是那些城外廉价的土地以及各种优惠。
  而不少商贾……却对西宁城内外的土地动了心思。
  这崔家人迁居的消息一到,城内外的土地就开始涨了,包括了靠近崔家的土地,也有上涨的意思。
  做买卖就是如此,谁抢占到了先机,谁便得了先手,如若不然,等人家都吃干抹净了,便什么都没有了。
  蒸汽机车这几日,还在不断在现在建设好的既有铁路线每日狂奔,动静很大,却也给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当人们意识到,西宁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时候,自然让人生出了觊觎之心。
  因而土地的交易,居然开始三三两两的进行。
  一些家族,当然不似崔家那样孤注一掷,却也希望迁居一部分族人和部曲去抢占先机,于是……纷纷想借此谈一些条件。
  只是他们的条件,已不可能和崔家那样优惠了,土地再低廉,也得让人去买,陈家上下已经忙碌开了,每日和人细谈,忙的似陀螺似的。
  武珝将一份份契约进行造册,大致计算出了结果,却也是瞠目结舌。
  而后,她将簿子送到陈正泰的面前,陈正泰低头一看,不由道:“崔志正的如意算盘,看来是打对了。”
  武珝道:“恩师,这前前后后加起来,只怕有三万九千户人家了。”
  三万九千户可不是少数,至少也有十五万人口以上了,有的是零散的小户百姓,也有一些世族打算迁居一部分无法安置的人口和部曲,有了这么多的人口,再加上大量在建设新城和铁路还有别宫的匠人,那么就足够确保河西之地,人丁会超过二十万之数了。
  除此之外……还有十数万的奴隶,以及从各地来的胡商……
  那么至少未来两三年内,西宁附近的人口将达到四十万之巨。
  陈家也已开始了迁徙的计划,大量的骨干开始有计划的送往西宁,如掺沙子一般,开始渗透进各行各业。
  等到铁路一开通,就意味着那里足以支撑起一个大郡了。
  虽然这个人口,其实并不算什么,还真只是一个大州的水平,而河西之地……土地其实没有什么疆界,可是面积却是广袤,其疆土面积,几乎等同于大唐的一个道了,整个大唐,也不过是十个道而已。
  可若是能源源不断的吸引人口,未来的前景……其实已经开始初露。
  此时,武珝略显怪异地道:“说也奇怪,那样的地方,居然近来有这么多的人愿意迁居。”
  “这叫群体效应。”陈正泰笑了笑道:“崔家这样的大族都肯迁居了,其他人自然会滋生出效仿之心了!听说过羊群吗?羊群们总是习惯于跟随头羊的。”
  武珝却是不解地道:“恩师的意思是,只要有第一个人做,其他人……哪怕他们不知未来是否有好处,也会自觉的跟从?只是……人这般的愚蠢吗?”
  “不,你还是不明白啊。”陈正泰摇摇头,道:“这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其实并不是愚蠢的表现,只是看上去愚蠢而已。就说迁居吧,大家看了崔家迁了,难免会想要跟从,可是这样盲目的跟从并不是坏事。因为一旦前往西宁的人越来越多,西宁会更加繁华,而这些购置了土地,率先在西宁安居乐业的人,反而获得了收益。”
  “你虽瞧不起这等从众心理,其实正是因为人凭借着从众心理,千百年来大多数从众的人都获得了好处和利益,这才将这种心理,铭刻进了骨子里。”
  “不过……现在好像还有些不够啊。”陈正泰又笑了笑道:“若是再多一些人就好了。”
  武珝便皱了皱眉道:“只怕现在已到极限了吧,前些日子,想要迁居的人确实不少的,只是这两天似乎去办事处询问迁居事宜的人已少了许多。”
  陈正泰一脸莫测的样子道:“这正常,这是因为还少了一个刺激呢,咱们再等等吧,也不知道………他们现在发现了没有。”
  武珝不由讶异地道:“发现了什么?”
  陈正泰笑了笑,却是没有回答。
  又过了一些日子,似乎迁居西宁的热度,已经降到了冰点。
  可就在这时,一头快马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朔方郡王府,一人气喘吁吁的送来了快报。
  长史武珝接到了快报,随即恍然大悟!
  她忙让人将陈正泰寻了来,见到他,便立即道:“恩师……有西宁来的急报。”
  “来了。”陈正泰显得眉飞色舞,接过了奏报,打开,随即一笑道:“果然还是让他们找到了,真是不容易啊,这几个探勘之人,都要重赏。”
  这急报之中,只写了一件事,即一群勘探的人员,在河西,当初隋朝统治之下的西海等地,发现了金矿。
  西海这一片地方,距离西宁并不算远,处于吐蕃和河西交界的范畴,自古以来,便出产大量的金矿。
  当然,这是大唐,大唐的时候,西海一带的金矿还未正式开始发掘。
  也就是说……这是一片处女地。
  大唐也并非没有金矿出产地。
  只是到了大唐,因为历朝历代人们对于金矿都有需求,因而金矿的采掘,一直没有停止。
  这也导致自古勘探和留下来的矿脉大多都已枯竭。就算还能产金的地方,其实产量也十分的低下。
  大唐十道之内,大多都是人口密集的地方,若有大型金矿,早就被人过度开采的差不多了。
  可西海的金矿,却是第一次发现啊。
  这就意味着……这里将是一片新的财富之地。
  陈正泰眉一扬,随即道:“将这个消息,立即送给陈爱芝,明日,我要在头版看到它。只是……这里头的说辞要改一改,什么河床发现大量的金沙,这是探勘用语。这新闻不一样,新闻得用修饰用语,不妨就改成河床上下,遍地黄金。再加几句震惊、不可思议之类的词句。”
  “这不是骗人吗?”武珝忍不住道。
  虽然她也极喜欢骗人,可显然……这些用词,有些浮夸了。
  陈正泰却是得意洋洋地道:“此言差矣,搞文化的人,怎么叫骗呢?这叫修饰!前些日子,我见一首诗,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你看……就看一个瀑布而已,那瀑布,三百尺都没有,他便敢称三千,敢称落于九天之下。你就当这是做诗好了,我们读过书的人是不一样的。”
  看着陈正泰说这番话时的表情,武珝不禁咯咯笑了,她喜欢恩师骗人的样子。
  “那我先拟一个稿子,再送陈爱芝那去。”
  陈正泰很慎重的又叮嘱道:“记着我说的要点,要有震惊,要有不可思议,还要加上几句金沙遍布,再有几个……西宁震动之类的字眼。”
  “记下了。”
  …………
  次日一早,卖报的货郎四处开始传递着一个可怕的消息,河西发现大量的金矿,金矿的矿床连绵数十里,大量金沙,勘探人员震惊,不可思议……
  这消息……顿时让人又生出了对西宁的记忆。
  此时的关中,哪怕是关东的区域。
  因为商业的发展,以及大量作坊的出现,这破坏了原有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
  原本的社会结构是稳固的,上至天子,下至世族,再下则是寻常富户和地主,此后是平民,最次为部曲和奴婢。因为所有人都以耕种为生,因而社会结构,是极其稳定的。
  可此后……这种超级稳定的结构,却被二皮沟打破了。
  同样一个村子的人,原本都是务农为生的寻常农户,他们的人生却随着不同的选择,开始走上了岔道。
  原本务农的人,还在乡中务农,他们世世代代如此,并不会觉得有什么异样。
  可当村中一批青壮决定背井离乡,前往长安,有的人进入作坊,成了匠人,最后成为了熟工和骨干,于是这些人获得了不菲的收益,娶上了二皮沟的媳妇,年节回乡的时候,会带上二皮沟那儿贩卖的各种糖果,穿着新衣,回村之后,将糖果分发出去,这一下子,其他农户看他们的目光,便渐渐有些不同了。
  当然……还有极少的人,他们原本也是农户,本也只是入二皮沟务工,慢慢的积攒了一笔钱,孤注一掷,拉了一批同乡办了小作坊,因为这个时候……需求旺盛,小作坊生意兴隆,很快扩大,渐渐的……似这样极少的人,却是带着自己的妻妾,穿着锦衣绸缎,坐着四轮马车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他们挥金如土,张口就是几十贯上百贯的大买卖,这几乎是原本留在乡中的农户们闻所未闻的事。
  以往的时候,大家都是世世代代务农,大家生活都一样艰难,除了那世世代代的世族和地主,虽然有着巨大的身份和财富差距,可农户们并没有太多的知觉,因为他们生下来,他们就是穷,人家就是富贵,这自然而然,令人滋生出不敢攀比的心思。
  可是……你这住我家隔壁的二赖子是个啥东西?你祖上跟我祖上都是穷的三餐不继。大家年幼时多是一起光着pg在泥巴地里挖泥鳅,当初你快饿死了,还是靠我家的接济的,可怎么你才出去几年,回来便鲜衣怒马,左拥右抱,腰缠千贯!啊呸……
  一下子的……原先因为新粮种的推广,勉强能吃上的白米饭,就一下子的变得不香了。
  农户们,从未有过如此对于金钱和发财的渴望。
  这里头的逻辑在于,若是贵族永世为贵族,世族永远为世族,所以对于从生下来开始,就贫寒交迫的人而言,这都是可以接受的。
  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上天注定的事,之所以自己穷困潦倒,一定是自己上辈子做了什么孽,所以这辈子自己安安分分务农,下辈子则寄望于可以投个好胎。
  可是……隔壁的二赖子这样的夯货,居然都能发财!这就不成了。
  这不是因为人性本恶,而是这一下子,等于打破了农户们的固有观念,因为他们悲哀的发现,这根本不是天注定的事,连那样的二赖子都可以了,凭啥我不可以?
  这是人的问题。
  人的思维逻辑总是简单,尤其是农户。
  人们对于金钱的渴望,一下子释放了出来。
  原本所有人讲究安分守己,乖乖的种地,乖乖的缴租,乖乖的承受税赋,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乖乖的每日吃着两顿黄米,倘若上天发怒,遇到了旱灾和水灾,也不要给大家添麻烦,乖乖的饿死吧。
  可现在……农户们越来越不乖了。
  发财成为了农户们永恒的话题,人们向往着二皮沟,向往着朔方,向往着长安,似乎那里……就是人间天堂。
  于是……无数蠢蠢欲动的心,藏在内心深处的某些野心,开始滋生出来,而后……疯狂的滋长。
  可慢慢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变成了西宁。
  试问,这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金子更诱人呢?
  俺们农户啥也不懂啊,总觉得二赖子搞什么作坊,弄什么什么器具,而后拿去贩售,好像很费事。
  可西宁的诱人之处就在于如此,那些高超的东西都太费事了,你瞎琢磨,也琢磨不明白。可在西宁那儿……挖金子会吗?一镐头下去,咔嚓,金沙就来了。
  至少……他们想象中的挖金情节就是如此。
  去西宁挖金去!
  这简单的口号,像有了魔力一般,刻进了许多人的脑海里!
  还折腾个啥劲啊,同样是伺候着地,这地里翻弄了一年到头,也只是折腾出一些粮,顶天了,有点余量就很了不起了。
  可去了西宁,只要挖出一个金疙瘩,就抵得上一辈子的手艺了。
  在运河里,一艘艘的乌篷船出现,运载满了大量的农户,他们懵里懵懂的来到了长安,贪婪的看着长安的富庶和繁华,这里的屋子,都是砖建的。
  当然,长安只是他们的中转地。
  他们不喜欢长安的发财方式,太费事了,瞎折腾个啥?带着镐头,俺要去西宁,去海西,去淘金。
  在二皮沟,不少人开始组织起来,会有人给他们准备好干粮,给他们骡子和马匹,而后,他们浩浩荡荡的开始踏上了征途。
  滋生了野心的人,是不畏关外未知的风险的。
  而地里刨过食的人,会害怕吃苦吗?
  开玩笑呢,什么苦没吃过?
  各地州县,率先告急,这些父母官们,平日里高高在上,此时压根不晓得发生了什么事,只晓得大量的人组织起来,且多为青壮,就咋咋呼呼的往长安跑。
  起初的时候,他们决心让官差拦一拦,可官差这个时候显然用处并不大,所以他们只好连忙上书,表达了对当下时局的担忧。
  而朝廷显然也是焦头烂额了,这么折腾,要坏事啊,这姓陈的……就是永远都不安分的!
  其实……这些衣衫褴褛的人……人数虽然多,可实际上还是在承受范围之内的,现在主要是关东和河北,还有关中一部分区域受了影响,这些青壮,对于全体下而言,依旧是杯水车薪,不值一提。
  可是对于朝廷的许多人来说,这样的风气,不能开。
  可现在的问题是……人家非要去淘金,你能拦吗?你怎么拦?难道要动用各地的骠骑?
  这显然也是不现实的,于是房玄龄焦急的连续的召了大臣们商议。
  直到陈正泰终于表示,到了来年,陈家愿意再提供二十万头耕牛和耕马,补充人力的不足,方才令接下来的三省讨论,变得轻松了一些。
  自武德年来,天下大体承平,人口的繁衍,已明显增快起来,再加上粮产的增加,一家人生六七个儿女的……多不胜数。
  现在这一批人,大抵已经成了青壮,关内之地,倒也不至于人力枯竭。
  某些世族,似乎很乐见于西宁的人口增加,因为……他们都已经买地了,就等着发财呢!
  ………………
  月初呢,可还有票票,老虎需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