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启阳十七年春,扶桑宫中。
云羲和一直昏睡到了戌时初才醒来,伺候的宫女太监们大喜过望,连忙去通知皇上皇后公主醒了,贴身伺候的宫女立夏上前扶起了云羲和,端了温水给她润口:“公主,您总算是醒了。”
云羲和神色还带了些茫然,没有完全从噩梦中清醒过来。
在梦里,那种疼痛像是又经历了一次,从骨头缝里钻出来、蔓延至全身的痛意。
立秋见云羲和没有说话,紧张的上前问:“公主可有不舒服,奴婢去叫太医来?”
云羲和摇摇头,因为许久没说话,尚且稚嫩的声音中带着些沙哑:“不用。”
一连喝了好几口温水后,立夏接过空杯子问:“公主昏睡了这么久,可是饿了?小厨房上一直温着粥,可要用些?”
云羲和点点头,很快就有宫女端了清粥送来。她的胃口不佳,只吃了半碗就让人撤了下去。
用完膳,立冬捧了一碗药并一盒蜜饯来到了床边,立夏侍候她吃药。
精致的白瓷碗中盛着黑褐色的汤药,不用递到唇边就已经闻到那苦涩的药味。
云羲和盯着那碗药,想起被人灌下的那碗落胎药,一时恍惚,失手打翻了药碗。立夏不察,汤药洒出了一些落在被面上,云羲和只觉得周身都被药味包围了。
太苦了。
立夏拿稳药碗后立马跪了下去,神色惊慌:“奴婢没拿稳药碗,惊了公主,请公主恕罪。”
云羲和摆摆手让人起来了:“不关你的事。”
宫女们利落的上前换下沾了药渍的被褥,云羲和没等汤药重新送过来就再次躺下闭上了眼。没一会儿,就听见宫人们小声行礼的声音。
大约是怕打扰到元羲和,宫人行礼的声音很小,动作很轻,刚说几个字就被启阳帝抬手制止了。
启阳帝正准备歇下了,在听到扶桑宫的宫人说元羲和醒了后,就匆匆忙忙的和林皇后过来了,小太子元景阳在知道阿姐醒了后,也吵闹着跟了过来。
他们来得不巧,元羲和已经睡下了。启阳帝叫了贴身伺候的大宫女过来,细细问了情况,知道她只是又睡了才放心离开。
启阳帝三人走后,宫女们熄了房间里大半的灯,除了立夏、立秋留下守夜,其余人都退了出去,免得人多声杂惊扰了公主休息。
元羲和并没有睡,她只是思绪太乱。
她很想念父皇,父皇是世上最疼爱她的人,如果不是父皇病重离世,她又怎么会被人算计至此。可算计她的人是她的母后皇弟,却不又不是现在的母后皇弟。
启阳二十年的母后为了皇弟拉拢陈尚书,哭着送了她一碗加了药的甜羹。
景平六年的母后皇弟为了获得镇国公府的支持,强硬的把孀居的她嫁给镇国公世子。
景平八年的母后皇弟,灌了她一碗落胎药送她去和亲。
可现在的,是启阳十七年的母后皇弟。他们被启阳帝保护的很好,不曾面临抉择,也不曾直面皇权的诱惑,他们还是那个疼爱她的母后、敬爱她的皇弟。
元羲和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他们,也不再想让他们主导自己的命运,她要做那个主导他人命运的人。
这场风寒,元羲和在床上躺了五天才算大好。与其说是病好了,不如说是她花了五天时间整理好了思绪、心情。
而这五天,扶桑宫的宫女太监们无不是愁眉苦脸的。
谁能想到醒来后的小公主不愿意吃药呢?
虽说生病前的小公主也不喜欢吃药,嫌弃药苦,可有宫女太监们哄着还是愿意喝几口药的。现在的小公主是一点都不肯碰,闻到药味都会皱起眉头,稚嫩的脸上满是不悦。
可生病的人不吃药怎么会好呢?
这事启阳帝也知道了,在询问过太医后,就让人把汤药替换成了药膳。
太医院解脱了,御膳房却陷入了苦恼,几位药膳师傅想破脑袋将药膳做的精致好吃又不带多少药味,还要每天变着花样做。
除了不爱喝药外,小公主的心性也变得沉稳了许多,说笑都少了,总时不时的盯着某一处发呆,也不再天天往林皇后的凤仪宫跑。谁不知道小公主之前最粘着林皇后,前两年单独开了宫殿后,更是见天的往凤仪宫中跑。这几几天,林皇后、太子来扶桑宫看小公主,小公主面上也是淡淡的,虽说也在笑,却莫名给人一股疏离感。
元羲和也知道自己这突然的变化会引起身边人的注意,尤其是身边贴身伺候的几个大宫女。可经历过的那八年,让她没办法再做回那个不谙世事的十二岁小公主。
养病的这几天,元羲和把启阳十七年到景平八年发生的事情,翻来覆去的想,想找些有用的信息,很多事情她都觉得很奇怪,可出嫁后的她几乎心死,不是去皇宫就是待在府中,不见人也极少出门,对外面发生的事情也不关注。偶尔知道一些外界的事情,也是立春立夏为了逗她开心,挑挑拣拣说的一些八卦趣事。
当时,镇国公父子战死的消息传来时,元羲和是不相信的。
不说边关本就易守难攻,镇国公也镇守边关多年,边关几乎都是他的人,大大小小的战役也经历了数次。更何况,当时的边关不仅镇守了十万苏家军,还有苏无决带兵增援的十万兵马。
近二十万的兵马是如何被困死在边关的?
如果边关真的这么好破,北朝早就亡了。
传回京城的战报,元羲和不曾得见,等将士们护送镇国公父子的棺椁回京,她已经被元景阳接回了宫中,成为“待嫁”的长公主,没多久就病逝在了和亲路上。
那碗落胎药被加大了剂量,不仅让她落了胎,也让她坏了身子。她本就忧思过重,太医院送来将养身子的汤药又一碗没碰,少食少眠,拖着拖着,身子自然也就拖垮了。
更何况是那时候的元羲和,早已没了生志,很快就病逝在和亲途中。
又在扶桑宫中闷了两日,启阳帝派小太监送了不少东西过来,林皇后也派了人过来请她过去。
永恩侯夫人一早就带着两个女儿进宫了,元羲和自然是要作陪的。
元羲和听到“永恩侯夫人”几个字,眼中闪过一抹戾气。
前世也是永恩侯夫人几次三番的进宫为林皇后“排忧解难”,献了不少“良策”,不仅利用她搭上陈尚书、镇国公府,自己府中的两个嫡女、几个庶女也被尽数用在联姻上。
元羲和也知道,这背后都是她的好舅舅永恩侯的谋划,没有永恩侯在背后,永恩侯夫人又怎么敢向林皇后献计来算计她。
永恩侯自己没什么本事,靠着妹妹是皇后吃到了甜头,就想着用女儿们做垫脚石,给自己和儿子铺出一条青云路,根本不管女儿们的死活。事后又担心自己落下一个不好名声,就把永恩侯夫人推出来做挡箭牌,可谓是又当又立,无能又可耻。
因为是联姻,永恩侯府的女儿们在婚后都过得不太好。嫁入的人家,表面上看着是繁花似锦、富贵有余,可内里却是一团脏污,什么的脏的臭的都有。便是嫡出的女儿,在永恩侯的眼中也只是价值更高一些,可以搭上更好的勋贵人家。
大约作孽作多了真的会有报应,永恩侯府被绝了后。
大概是景平六年末,元羲和嫁入镇国公府没多久,永恩侯府的老夫人办寿宴,府中大摆筵席,有人投毒,老夫人、永恩侯夫妇及世子中毒当场死亡,好好的红事成了白事。
事情闹得很大,林太后知道后就病倒了,景平帝大发雷霆派大理寺彻查此事,势必要抓到凶手。
大理寺卿接了这个烫手山芋,急的嘴上出了几个燎泡。这可是林太后的娘家,老夫人办的又是寿宴,去的不是朝中重臣就是勋贵,哪个都不是他能得罪起的,就是他一家一家的上门去询问情况,有的人家也不愿意见他,觉得晦气。
更何况,家中办宴,吃食酒水都是慎之又慎,全天都有专门的人看管着,一点差错都不能出,几乎不可能有人投毒。若说是开宴后投毒,男女宾客又是分开的,永恩侯、世子、侯夫人都是分开待客的,就是人多混乱了些,还有那么多的丫鬟婆子看着,怎么能精准投毒呢?
查到最后,是永恩侯府嫁出去的嫡次女林语棠投的毒。
那毒也不是下在吃食酒水中的,是抹在筷子上的。
前两年林太后的千秋宴上,永恩侯府送上了一份祥瑞,一个天然形成的寿字山石,景平帝就赏了永恩侯府几套金镶玉的餐具。金镶玉的餐具并不少见,只因是御赐之物,更显恩宠,永恩侯便每到摆宴时,都会将餐具拿出来用。而能用这御赐之物的,只有永恩侯夫妇、老夫人、世子四人。
林语棠就是摸准了这点,主动接过餐盘用具一类的事宜,精准投毒。
最主要的一点,大概是没人想到,林语棠会给自己的亲生父母、祖母、弟弟投毒。在永恩侯府中,林语棠对谁都是笑脸相迎,对下人们也是极好,从不苛待,连重话都不曾多说几句。
几个表姐表妹中,元羲和曾与林语棠的关系最好,也属她嫁的门第最高,却也是过的最不好,嫁人后也极少出现在人前,两人的来往也就断了。曾经美丽爱笑的少女被磋磨的日渐清瘦。元羲和最后一次见她,只觉得她的眼神完全不像是二十出头,倒像是垂垂老矣的妇人,身上带着股死气,不小心露出的手臂上,还带着青青紫紫的伤痕。
大理寺的人去抓林语棠时,林语棠已经在房中服毒自尽了,手中紧紧地攥着一纸休书,旁边还躺着成王世子的尸体,同样是中毒而死的。她身边的两个大丫鬟,一个也吞毒随她去了,一个因为被许了人家早早拿了卖身契出府了,说是回了老家,也没人知道她老家在哪儿。
凶手找到了,但却服毒自尽,搭上了一个成王世子,不管成王怎么闹,这个投毒案也到此结束了。
没人知道林语棠为什么要投毒,只有一些不好听的风言风语传了出来。
而永恩侯府中的正经主子,只剩下刚过门没多久的世子夫人,两个年纪尚小的庶女,永恩侯的那群姨娘们只能算是半个主子。
世子夫人的娘家不愿意自己的女儿年纪轻轻守寡,向林太后说情想接女儿回府,被林太后回绝了,连同父亲的官职也被削了。
云羲和一直昏睡到了戌时初才醒来,伺候的宫女太监们大喜过望,连忙去通知皇上皇后公主醒了,贴身伺候的宫女立夏上前扶起了云羲和,端了温水给她润口:“公主,您总算是醒了。”
云羲和神色还带了些茫然,没有完全从噩梦中清醒过来。
在梦里,那种疼痛像是又经历了一次,从骨头缝里钻出来、蔓延至全身的痛意。
立秋见云羲和没有说话,紧张的上前问:“公主可有不舒服,奴婢去叫太医来?”
云羲和摇摇头,因为许久没说话,尚且稚嫩的声音中带着些沙哑:“不用。”
一连喝了好几口温水后,立夏接过空杯子问:“公主昏睡了这么久,可是饿了?小厨房上一直温着粥,可要用些?”
云羲和点点头,很快就有宫女端了清粥送来。她的胃口不佳,只吃了半碗就让人撤了下去。
用完膳,立冬捧了一碗药并一盒蜜饯来到了床边,立夏侍候她吃药。
精致的白瓷碗中盛着黑褐色的汤药,不用递到唇边就已经闻到那苦涩的药味。
云羲和盯着那碗药,想起被人灌下的那碗落胎药,一时恍惚,失手打翻了药碗。立夏不察,汤药洒出了一些落在被面上,云羲和只觉得周身都被药味包围了。
太苦了。
立夏拿稳药碗后立马跪了下去,神色惊慌:“奴婢没拿稳药碗,惊了公主,请公主恕罪。”
云羲和摆摆手让人起来了:“不关你的事。”
宫女们利落的上前换下沾了药渍的被褥,云羲和没等汤药重新送过来就再次躺下闭上了眼。没一会儿,就听见宫人们小声行礼的声音。
大约是怕打扰到元羲和,宫人行礼的声音很小,动作很轻,刚说几个字就被启阳帝抬手制止了。
启阳帝正准备歇下了,在听到扶桑宫的宫人说元羲和醒了后,就匆匆忙忙的和林皇后过来了,小太子元景阳在知道阿姐醒了后,也吵闹着跟了过来。
他们来得不巧,元羲和已经睡下了。启阳帝叫了贴身伺候的大宫女过来,细细问了情况,知道她只是又睡了才放心离开。
启阳帝三人走后,宫女们熄了房间里大半的灯,除了立夏、立秋留下守夜,其余人都退了出去,免得人多声杂惊扰了公主休息。
元羲和并没有睡,她只是思绪太乱。
她很想念父皇,父皇是世上最疼爱她的人,如果不是父皇病重离世,她又怎么会被人算计至此。可算计她的人是她的母后皇弟,却不又不是现在的母后皇弟。
启阳二十年的母后为了皇弟拉拢陈尚书,哭着送了她一碗加了药的甜羹。
景平六年的母后皇弟为了获得镇国公府的支持,强硬的把孀居的她嫁给镇国公世子。
景平八年的母后皇弟,灌了她一碗落胎药送她去和亲。
可现在的,是启阳十七年的母后皇弟。他们被启阳帝保护的很好,不曾面临抉择,也不曾直面皇权的诱惑,他们还是那个疼爱她的母后、敬爱她的皇弟。
元羲和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他们,也不再想让他们主导自己的命运,她要做那个主导他人命运的人。
这场风寒,元羲和在床上躺了五天才算大好。与其说是病好了,不如说是她花了五天时间整理好了思绪、心情。
而这五天,扶桑宫的宫女太监们无不是愁眉苦脸的。
谁能想到醒来后的小公主不愿意吃药呢?
虽说生病前的小公主也不喜欢吃药,嫌弃药苦,可有宫女太监们哄着还是愿意喝几口药的。现在的小公主是一点都不肯碰,闻到药味都会皱起眉头,稚嫩的脸上满是不悦。
可生病的人不吃药怎么会好呢?
这事启阳帝也知道了,在询问过太医后,就让人把汤药替换成了药膳。
太医院解脱了,御膳房却陷入了苦恼,几位药膳师傅想破脑袋将药膳做的精致好吃又不带多少药味,还要每天变着花样做。
除了不爱喝药外,小公主的心性也变得沉稳了许多,说笑都少了,总时不时的盯着某一处发呆,也不再天天往林皇后的凤仪宫跑。谁不知道小公主之前最粘着林皇后,前两年单独开了宫殿后,更是见天的往凤仪宫中跑。这几几天,林皇后、太子来扶桑宫看小公主,小公主面上也是淡淡的,虽说也在笑,却莫名给人一股疏离感。
元羲和也知道自己这突然的变化会引起身边人的注意,尤其是身边贴身伺候的几个大宫女。可经历过的那八年,让她没办法再做回那个不谙世事的十二岁小公主。
养病的这几天,元羲和把启阳十七年到景平八年发生的事情,翻来覆去的想,想找些有用的信息,很多事情她都觉得很奇怪,可出嫁后的她几乎心死,不是去皇宫就是待在府中,不见人也极少出门,对外面发生的事情也不关注。偶尔知道一些外界的事情,也是立春立夏为了逗她开心,挑挑拣拣说的一些八卦趣事。
当时,镇国公父子战死的消息传来时,元羲和是不相信的。
不说边关本就易守难攻,镇国公也镇守边关多年,边关几乎都是他的人,大大小小的战役也经历了数次。更何况,当时的边关不仅镇守了十万苏家军,还有苏无决带兵增援的十万兵马。
近二十万的兵马是如何被困死在边关的?
如果边关真的这么好破,北朝早就亡了。
传回京城的战报,元羲和不曾得见,等将士们护送镇国公父子的棺椁回京,她已经被元景阳接回了宫中,成为“待嫁”的长公主,没多久就病逝在了和亲路上。
那碗落胎药被加大了剂量,不仅让她落了胎,也让她坏了身子。她本就忧思过重,太医院送来将养身子的汤药又一碗没碰,少食少眠,拖着拖着,身子自然也就拖垮了。
更何况是那时候的元羲和,早已没了生志,很快就病逝在和亲途中。
又在扶桑宫中闷了两日,启阳帝派小太监送了不少东西过来,林皇后也派了人过来请她过去。
永恩侯夫人一早就带着两个女儿进宫了,元羲和自然是要作陪的。
元羲和听到“永恩侯夫人”几个字,眼中闪过一抹戾气。
前世也是永恩侯夫人几次三番的进宫为林皇后“排忧解难”,献了不少“良策”,不仅利用她搭上陈尚书、镇国公府,自己府中的两个嫡女、几个庶女也被尽数用在联姻上。
元羲和也知道,这背后都是她的好舅舅永恩侯的谋划,没有永恩侯在背后,永恩侯夫人又怎么敢向林皇后献计来算计她。
永恩侯自己没什么本事,靠着妹妹是皇后吃到了甜头,就想着用女儿们做垫脚石,给自己和儿子铺出一条青云路,根本不管女儿们的死活。事后又担心自己落下一个不好名声,就把永恩侯夫人推出来做挡箭牌,可谓是又当又立,无能又可耻。
因为是联姻,永恩侯府的女儿们在婚后都过得不太好。嫁入的人家,表面上看着是繁花似锦、富贵有余,可内里却是一团脏污,什么的脏的臭的都有。便是嫡出的女儿,在永恩侯的眼中也只是价值更高一些,可以搭上更好的勋贵人家。
大约作孽作多了真的会有报应,永恩侯府被绝了后。
大概是景平六年末,元羲和嫁入镇国公府没多久,永恩侯府的老夫人办寿宴,府中大摆筵席,有人投毒,老夫人、永恩侯夫妇及世子中毒当场死亡,好好的红事成了白事。
事情闹得很大,林太后知道后就病倒了,景平帝大发雷霆派大理寺彻查此事,势必要抓到凶手。
大理寺卿接了这个烫手山芋,急的嘴上出了几个燎泡。这可是林太后的娘家,老夫人办的又是寿宴,去的不是朝中重臣就是勋贵,哪个都不是他能得罪起的,就是他一家一家的上门去询问情况,有的人家也不愿意见他,觉得晦气。
更何况,家中办宴,吃食酒水都是慎之又慎,全天都有专门的人看管着,一点差错都不能出,几乎不可能有人投毒。若说是开宴后投毒,男女宾客又是分开的,永恩侯、世子、侯夫人都是分开待客的,就是人多混乱了些,还有那么多的丫鬟婆子看着,怎么能精准投毒呢?
查到最后,是永恩侯府嫁出去的嫡次女林语棠投的毒。
那毒也不是下在吃食酒水中的,是抹在筷子上的。
前两年林太后的千秋宴上,永恩侯府送上了一份祥瑞,一个天然形成的寿字山石,景平帝就赏了永恩侯府几套金镶玉的餐具。金镶玉的餐具并不少见,只因是御赐之物,更显恩宠,永恩侯便每到摆宴时,都会将餐具拿出来用。而能用这御赐之物的,只有永恩侯夫妇、老夫人、世子四人。
林语棠就是摸准了这点,主动接过餐盘用具一类的事宜,精准投毒。
最主要的一点,大概是没人想到,林语棠会给自己的亲生父母、祖母、弟弟投毒。在永恩侯府中,林语棠对谁都是笑脸相迎,对下人们也是极好,从不苛待,连重话都不曾多说几句。
几个表姐表妹中,元羲和曾与林语棠的关系最好,也属她嫁的门第最高,却也是过的最不好,嫁人后也极少出现在人前,两人的来往也就断了。曾经美丽爱笑的少女被磋磨的日渐清瘦。元羲和最后一次见她,只觉得她的眼神完全不像是二十出头,倒像是垂垂老矣的妇人,身上带着股死气,不小心露出的手臂上,还带着青青紫紫的伤痕。
大理寺的人去抓林语棠时,林语棠已经在房中服毒自尽了,手中紧紧地攥着一纸休书,旁边还躺着成王世子的尸体,同样是中毒而死的。她身边的两个大丫鬟,一个也吞毒随她去了,一个因为被许了人家早早拿了卖身契出府了,说是回了老家,也没人知道她老家在哪儿。
凶手找到了,但却服毒自尽,搭上了一个成王世子,不管成王怎么闹,这个投毒案也到此结束了。
没人知道林语棠为什么要投毒,只有一些不好听的风言风语传了出来。
而永恩侯府中的正经主子,只剩下刚过门没多久的世子夫人,两个年纪尚小的庶女,永恩侯的那群姨娘们只能算是半个主子。
世子夫人的娘家不愿意自己的女儿年纪轻轻守寡,向林太后说情想接女儿回府,被林太后回绝了,连同父亲的官职也被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