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刘庸上学的负担,刘升和刘奶奶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也平静安定。进入新千年,大家的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每到岁末年初刘奶奶的几个儿子女儿也会贴补一些金钱。
一年后,刘庸渐渐感觉洗浴中心的工作,枯燥乏味又没有前途。最重要的是,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块钱。
他准备回到家中看看,然后去见一下远在青海的一个唐姐梦梦。他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这个姐姐,还有对在外创业的叔叔也倍感好奇。
回到家的刘庸看见邻居郭老头一个人坐在门口,比起一年前见他时,判若两人。
刘庸上前问好,郭老头抬眼看他时勉强露出一丝微笑。
“你这不上学,可找到工作了?”郭老头双眼迷离,说话已是有气无力。
刘庸说:“工作是有,就是工资太低,我准备换个工作。”
“呵呵!”郭老头的笑声像是从喉咙里发出的,低沉中似乎带着几分不屑。他继续说道:“我最近身体不行啦!你呀!不上学可惜了!”
刘庸听他一说上学的事情,心里就感觉有些不安,但转念一想走上前去,说道:“放心!郭老头,我不上学也会闯出个名堂出来。”刘庸辈分较高,称呼他郭老也没有不妥。
郭老头又“呵呵!”笑着,刘庸也无法明白他的意思,只感觉他大限将至,身体实在太过虚弱。
这时,大黑听到他的声音飞一般地跑了出来,对着他叫了两声,两只充满智慧的眼睛似乎在抱怨他这么久不回来看看。
这时已到九月,家里的两颗枝叶参天的大核桃树挂满了将熟透的核桃,有的落到地上,外面一层青色夹杂老年斑的厚皮摔得粉碎,核桃果滚落一边。
刘庸捡起几个用砖头砸开,吃的津津有味。
夜里,刘升得知刘庸有去青海探亲的打算,高兴不已。
刘升说:“你叔父是个有能力的人,白手起家,他听说你不上学后一直打电话询问再三,你去看看他也好。”
第二天,晴空万里,碧空如洗。刘庸手里拿着几件换洗衣物就出了门,老家距离浮洲市有二十多公里,坐公交车得一个小时。
他坐的是上海至LS的那趟火车,那时这趟火车拥挤得很。
临时买票已没了座位,刘庸第一次坐火车,而这趟火车也给他深深地上了一课。
列车来到浮洲已经跑了十个小时左右,正值西部大开发,一路上往西北去的人,商贩和打工人都已挤满了列车。
刘庸和一群提着大包小包的旅客脚不沾地的挤上了车,车子上人满为患,只要是站票,就算事先准备了小板凳,也无法坐下。
有人狂呼:“我的罗锅腰都挤直了!”众人有的大笑,有的一言不发表情痛苦。
刘庸就是表情痛哭的一类人,他第一次坐火车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头脑晕眩,呕吐不止。
列车直到过了甘肃才渐渐有了活动空间,至于这一路上的风景,刘庸可是无暇观看,只知道出了河南火车就隧道涵洞一个接一个的进进出出。
刘庸的叔父所在的地方是乐都,距离西宁只有不到百十公里,但那时的乐都还不怎么发达,车子开到西宁刘庸才下的车。
这个西部的省会城市已然初具规模,到处花团锦簇,热火烹油。手抓、拉面、炮仗、面片和牦牛羊肉是这里老百姓的主要口食。
第二日,刘庸来到叔父家中。刘庸的叔父是父辈兄弟里面最小的一个,排行老六,大名刘振,也是最有出息的一个。
家道没落,刘振却聪慧异常,读书多过目不忘,常明心见性,二十多岁辗转西北,生性已然顽强。对于父亲的中医建树不能荫及传承感到颇为遗憾。但自己为了生活,却不能分心他用,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身上。() ()
此时,刘振看着眼前的侄儿面露微笑,拿出一瓶上好的青稞酒给他倒上。内心却严肃起来,刘庸的情况他也大概了解,对于退学这件事他得知后也大为震惊。
刘庸的婶婶见到刘庸也嘘寒问暖,打量个不停,看着比她还高出半头的侄儿,既高兴又可怜。眼中莫名闪过一丝悔意。她和刘庸的母亲本是同学,那时年轻懵懂,偶然带李瑞去刘家后,李瑞和刘升便相互产生了情愫,谁知事情竟走到这般地步,也非她所愿。
西北地区温差较大,虽是九月初秋,夜晚也要取暖。
待刘庸去了疲惫之色,刘振才开口问他:“今后有什么打算吗?”
刘庸犹豫了一下,说:“我想找一个工资高点的工作。”
刘振闻言往身后的沙发上靠了靠,双眼微眯,眼眸之中精光闪过,说道:“你有什么特长吗?”
刘庸见刘振面色虽然严肃,但还带着淡淡的微笑,思索道:“好像没有什么特长。”
刘振呵呵一笑,说:“虽然现在上学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一条捷径。”
见刘庸无言以对,沉默下来,刘振接着说道:“你现在要么学个一技之长,要么回去继续上学。这两条路都可以走的比较顺利,你叔父我虽然经商小有成就,但其中困难荆棘你却不懂,也莫要学我。再说,我至少也读了高中,时代不同,结果也不甚相同。”
说到这里,他停顿一下,指着衣服上一处面粉油污,说道:“而且,我这份工作也不是什么轻松安逸的活,每天要以苦力换那碎银几两。”
刘庸此时一知半解,未经世事的他不知和他如何对答。
刘庸说:“可是,我已经辍学一年了呀!”
刘振闻言,长叹一口气,忽然瞥见刘庸背包里面有一本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由眼中幽光闪过。忍不住开口问刘庸:“你平常还看书吗?”
刘庸没想到刘振忽然岔开话题,不过这一年来看书,久未与人讨论,不由吐露心生,把和玲珑的约定提了一下。
“虽然下了学,但老想着和玲珑相处的那段日子,吟诗对付,感觉日后相见怕和她差距太大。侄儿起初是这么想,后来读书成瘾就没断过。”刘庸说着自己的感受。
刘振忍不住点头,饶有兴致地问:“都读些什么书?”
刘庸把这一年多来读的书缓缓道来。
刘振的神情却时而莫名,转而凝重起来。在他看来青年文学,多涉世不深的年轻作家所写,各抒己见杂乱无章,很可能使侄儿误入歧途,最后说到武侠仙侠玄幻之流,更让他不敢苟同。在他看来,这种书籍只能消遣时光,所含养分不过热血恩仇,练武修道虽含人生励志哲理,却从来不是聚睛观蚁,大多飘渺潇洒之流。长此以往,如何能明心见性,历苦来方?
刘振说:“你书读的不少,大多却是徒有其表。”
刘庸心里不服,认为叔父稍显自大,那些书都是时下流行,如何就徒有其表呢?
刘振沉默一会儿,说:“我给你推荐两本书,一本是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另一本是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你听说过吗?”
刘庸摇头,对这两本书却是一无所知。
刘振正色道:“读书是个好习惯,我尚不能坚持,但自古以来伟人圣贤无不是读书历世,才能震古烁今。但你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要上学,这条路对于你最容易,学一技之长如厨师焊工种种都是下策!”
他停顿一下,继续说:“我有一个老同学在浮洲有些人脉,你回去后找到他,让他想想办法看能不能重返校园,那里才是你的用武之地!否则,平庸之下,如万人过独木之桥,你这一生怕一眼望穿,寒门贵子不过是个笑话。”
一年后,刘庸渐渐感觉洗浴中心的工作,枯燥乏味又没有前途。最重要的是,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块钱。
他准备回到家中看看,然后去见一下远在青海的一个唐姐梦梦。他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这个姐姐,还有对在外创业的叔叔也倍感好奇。
回到家的刘庸看见邻居郭老头一个人坐在门口,比起一年前见他时,判若两人。
刘庸上前问好,郭老头抬眼看他时勉强露出一丝微笑。
“你这不上学,可找到工作了?”郭老头双眼迷离,说话已是有气无力。
刘庸说:“工作是有,就是工资太低,我准备换个工作。”
“呵呵!”郭老头的笑声像是从喉咙里发出的,低沉中似乎带着几分不屑。他继续说道:“我最近身体不行啦!你呀!不上学可惜了!”
刘庸听他一说上学的事情,心里就感觉有些不安,但转念一想走上前去,说道:“放心!郭老头,我不上学也会闯出个名堂出来。”刘庸辈分较高,称呼他郭老也没有不妥。
郭老头又“呵呵!”笑着,刘庸也无法明白他的意思,只感觉他大限将至,身体实在太过虚弱。
这时,大黑听到他的声音飞一般地跑了出来,对着他叫了两声,两只充满智慧的眼睛似乎在抱怨他这么久不回来看看。
这时已到九月,家里的两颗枝叶参天的大核桃树挂满了将熟透的核桃,有的落到地上,外面一层青色夹杂老年斑的厚皮摔得粉碎,核桃果滚落一边。
刘庸捡起几个用砖头砸开,吃的津津有味。
夜里,刘升得知刘庸有去青海探亲的打算,高兴不已。
刘升说:“你叔父是个有能力的人,白手起家,他听说你不上学后一直打电话询问再三,你去看看他也好。”
第二天,晴空万里,碧空如洗。刘庸手里拿着几件换洗衣物就出了门,老家距离浮洲市有二十多公里,坐公交车得一个小时。
他坐的是上海至LS的那趟火车,那时这趟火车拥挤得很。
临时买票已没了座位,刘庸第一次坐火车,而这趟火车也给他深深地上了一课。
列车来到浮洲已经跑了十个小时左右,正值西部大开发,一路上往西北去的人,商贩和打工人都已挤满了列车。
刘庸和一群提着大包小包的旅客脚不沾地的挤上了车,车子上人满为患,只要是站票,就算事先准备了小板凳,也无法坐下。
有人狂呼:“我的罗锅腰都挤直了!”众人有的大笑,有的一言不发表情痛苦。
刘庸就是表情痛哭的一类人,他第一次坐火车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头脑晕眩,呕吐不止。
列车直到过了甘肃才渐渐有了活动空间,至于这一路上的风景,刘庸可是无暇观看,只知道出了河南火车就隧道涵洞一个接一个的进进出出。
刘庸的叔父所在的地方是乐都,距离西宁只有不到百十公里,但那时的乐都还不怎么发达,车子开到西宁刘庸才下的车。
这个西部的省会城市已然初具规模,到处花团锦簇,热火烹油。手抓、拉面、炮仗、面片和牦牛羊肉是这里老百姓的主要口食。
第二日,刘庸来到叔父家中。刘庸的叔父是父辈兄弟里面最小的一个,排行老六,大名刘振,也是最有出息的一个。
家道没落,刘振却聪慧异常,读书多过目不忘,常明心见性,二十多岁辗转西北,生性已然顽强。对于父亲的中医建树不能荫及传承感到颇为遗憾。但自己为了生活,却不能分心他用,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身上。() ()
此时,刘振看着眼前的侄儿面露微笑,拿出一瓶上好的青稞酒给他倒上。内心却严肃起来,刘庸的情况他也大概了解,对于退学这件事他得知后也大为震惊。
刘庸的婶婶见到刘庸也嘘寒问暖,打量个不停,看着比她还高出半头的侄儿,既高兴又可怜。眼中莫名闪过一丝悔意。她和刘庸的母亲本是同学,那时年轻懵懂,偶然带李瑞去刘家后,李瑞和刘升便相互产生了情愫,谁知事情竟走到这般地步,也非她所愿。
西北地区温差较大,虽是九月初秋,夜晚也要取暖。
待刘庸去了疲惫之色,刘振才开口问他:“今后有什么打算吗?”
刘庸犹豫了一下,说:“我想找一个工资高点的工作。”
刘振闻言往身后的沙发上靠了靠,双眼微眯,眼眸之中精光闪过,说道:“你有什么特长吗?”
刘庸见刘振面色虽然严肃,但还带着淡淡的微笑,思索道:“好像没有什么特长。”
刘振呵呵一笑,说:“虽然现在上学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一条捷径。”
见刘庸无言以对,沉默下来,刘振接着说道:“你现在要么学个一技之长,要么回去继续上学。这两条路都可以走的比较顺利,你叔父我虽然经商小有成就,但其中困难荆棘你却不懂,也莫要学我。再说,我至少也读了高中,时代不同,结果也不甚相同。”
说到这里,他停顿一下,指着衣服上一处面粉油污,说道:“而且,我这份工作也不是什么轻松安逸的活,每天要以苦力换那碎银几两。”
刘庸此时一知半解,未经世事的他不知和他如何对答。
刘庸说:“可是,我已经辍学一年了呀!”
刘振闻言,长叹一口气,忽然瞥见刘庸背包里面有一本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由眼中幽光闪过。忍不住开口问刘庸:“你平常还看书吗?”
刘庸没想到刘振忽然岔开话题,不过这一年来看书,久未与人讨论,不由吐露心生,把和玲珑的约定提了一下。
“虽然下了学,但老想着和玲珑相处的那段日子,吟诗对付,感觉日后相见怕和她差距太大。侄儿起初是这么想,后来读书成瘾就没断过。”刘庸说着自己的感受。
刘振忍不住点头,饶有兴致地问:“都读些什么书?”
刘庸把这一年多来读的书缓缓道来。
刘振的神情却时而莫名,转而凝重起来。在他看来青年文学,多涉世不深的年轻作家所写,各抒己见杂乱无章,很可能使侄儿误入歧途,最后说到武侠仙侠玄幻之流,更让他不敢苟同。在他看来,这种书籍只能消遣时光,所含养分不过热血恩仇,练武修道虽含人生励志哲理,却从来不是聚睛观蚁,大多飘渺潇洒之流。长此以往,如何能明心见性,历苦来方?
刘振说:“你书读的不少,大多却是徒有其表。”
刘庸心里不服,认为叔父稍显自大,那些书都是时下流行,如何就徒有其表呢?
刘振沉默一会儿,说:“我给你推荐两本书,一本是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另一本是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你听说过吗?”
刘庸摇头,对这两本书却是一无所知。
刘振正色道:“读书是个好习惯,我尚不能坚持,但自古以来伟人圣贤无不是读书历世,才能震古烁今。但你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要上学,这条路对于你最容易,学一技之长如厨师焊工种种都是下策!”
他停顿一下,继续说:“我有一个老同学在浮洲有些人脉,你回去后找到他,让他想想办法看能不能重返校园,那里才是你的用武之地!否则,平庸之下,如万人过独木之桥,你这一生怕一眼望穿,寒门贵子不过是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