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
“珊瑚是二等伯,杨栝是一等子,两人都有庄园奴隶,田地就不用赏赐了。”崔秀宁说道。
“我给她的嫁妆,是洪武金钱一百枚,银圆三千,蜀绣十匹,绸缎百匹,貂皮十张,水獭皮三十张,东珠十颗,玉器九件,宝石两升,鎏金唐刀一柄,千里目一对,好马四匹…”
“除了她,还有颜婵儿和李织等人的婚事,也少不了嫁妆。我算过,光是给这几个女子的嫁妆,我们要花七八万。”
李洛问了一个很关心的问题:“皇室有多少钱?”
崔秀宁立刻来了劲儿,笑着说道:“光是黄金,就有五百多万两。银元也有一千多万。除此之外,珍宝古玩字画之类,数不胜数。总之折合银圆一亿多。”
“我们的金银大多数都存在大唐皇家银行放贷了,不能让金银闲置,造成金银荒。光是今年的利息,就有百万。”
李洛一拍手,“我们真是有钱啊,私库顶的上国库了。怎么有百万利息?大唐银行的钱都能放出去?”
李洛很少过问银行的事。
崔秀宁道:“今年银行已经扭亏为盈了,只是财务报表还没有上交罢了。截止十一月底,今年共放贷七千多万银圆。大唐皇家银行七十多家分行,平均每家贷出一百万呢。”
有这么多?李洛很是惊讶。他很清楚,虽然这些年大唐搞了很多金银,可整个大唐的金银流通量,折合银圆也不过三亿。
洪武五年,就有七千多万贷款额?
看李洛不太相信,崔秀宁解释道:“改良的纺织机推广,棉花推广,海贸和渔业也开放,加上百姓有了购买力,使得民间商贸越来越发达了。”
“你不知道,现在的南京临安,商业已经非常繁荣。各地的州城,郡城,县城的商业都起来了。商业一起来,商业贷款就蹭蹭往上涨啊。”
“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制瓷业、餐饮业、捕鱼业、造船业、冶金业、运输业、建材业、伐木业、药材业、客栈业、制茶业、零售业。这十三大行业,占了总贷款的七成多。”
“最让我意外的是运输业。这几年,商部新登记了车马舟船商社六百多家,其中注册金三千圆以上的,就有三百多家。各地驿站驿道,马车越来越多。”
“商业贷款是大头,占了八成。还有农业贷款,助学贷款,筑房贷款。”
李洛听得很是高兴,“这么说,今年银行上缴国库的利润,有几百万?”
崔秀宁摇头,“想得美。今年才刚扭亏为盈啊。虽然贷出去了七千多万,可存款就有一亿七千万了,其中皇家存款就占了三成。存款利息两个点,贷款利息不过七个点,也就是三倍多点而已。再要扣除人员工资和运营成本,也就上百万的利润上缴国库。”
李洛却已经非常满意了。随着商业越来越兴旺,商税会越来越多,大唐皇家银行的利润也会越来越多的。
“现在国库比较困难,尤其是粮食。而皇室的钱很多,就暂时不收供奉金了吧?”李洛很大气很大方的说道。
所谓供奉金,按照《大唐典律》的规定,就是每年国库收入的五分之一,要用来供奉皇室,作为皇室和内政府的专项经费。
这保证了大唐皇室不能像前朝皇室那样,把国库当成私库,大肆赏赐,穷奢极欲。保证了国库不至于被皇室滥用,没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你说啥?那可不行。”崔秀宁想都不想的反对,“本来就是供奉给皇家的钱,为何暂时不要?”
皇后露出守财奴般的嘴脸,不过她的理由很充分:
“洛,我们家现在是有钱,可有钱也要算账啊,不能大手大脚。”崔秀宁开始扳起指头算账。
“国库五分之一贡献给皇室内廷花,说起来五分之一不算少了。可是这笔钱,不是只有皇室花。我们一家人,就是再会花,一年又能花多少钱?”
“几千宫女宦官,皇室要养。上千侍卫,皇室也要养。两百多个五等贵族的俸禄,还有一百多勋爵,包括贵女们的俸禄,都要走内廷的账!”
“皇室直接养的人那么多,一年光是俸禄和嚼用就是几百万啊。这还不算,还有平时赏赐大臣的钱,将来养宗室的钱,公主亲王的婚礼,杂七杂八的,都是大开销。”
“现在钱多,不代表一直钱多。按照制度分给皇室的钱,我们不能不要。你暂时不要,臣子们当然高兴,肯定会歌功颂德,你当然得了美名。可是此例一开,那么后世就可能有臣子拿此事做文章,找借口少给皇室钱,甚至不给钱。”
“大唐只有国家产业,可没有皇家产业。后世的近支宗室,都要指着这五分之一的供奉过活。明朝宗室花了多少钱?满清的八旗子弟花了多少钱?我们只拿五分之一,国库不再出钱养宗室养贵族,真的很不错了。”
李洛听了,才觉得自己的想法太大方。
为何贵族,勋爵,侍卫需要皇室来养呢?这当然是崔秀宁设计《大唐典律》时刻意为之了。
贵族和侍卫,绝大多数是元从出身,是对两人最忠心的一批人,大多数也是武人。他们是皇室最坚定的支持者,也是最核心的基本盘。
当宫女期满后嫁出去“转业”的亭君贵女,也是如此。
让他们的俸禄走皇室内库,就相当是皇帝个人给他们发工资,就能让他们更加忠心的拱卫皇室,成为皇家铁杆。
任何人想要篡位,都要面临勋贵和侍卫阶层这两大障碍,还要面临出嫁宫女的夫家势力、娘家势力。这些宫女的丈夫,都是优秀的军官或文官,团结在皇室周围,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这种财务设计,能让李氏成为自古以来基本盘最强的皇室。
崔秀宁虽然是所谓的官三代,根正苗红,可她从来没想过在古代社会搞现代那一套。
“你看你,一谈钱就不淡定了。”李洛笑道,“我只是顺口一说而已。这样吧,五分之一的国库供奉还是要收,但是只记账不要钱粮实物,就当借给国库。等到国库钱粮充裕了,再还给皇室。”
崔秀宁点头:“没错,这才是最好的法子。就算皇室的钱用不完,也只能借给国库,但不能免收供奉金。内廷外朝之间也要明算账,一码归一码。”
李洛道:“转过年嫁出去三百宫女,宫女就不够用了。尤其到了长安,那么大的宫殿,就更不够用。我的意思,是定下宫中的人员编制。”
“从洪武六年起,定宫女编制四千,宦官编制四千,共八千人。永为定制,后世之君不能扩编。内政府十六司衙门,八千人足够了。”
明朝宫女九千人,宦官数万。清朝宫女最多的乾隆朝,宫女也不过三千多,太监也不过四千人。
李洛定下的八千宫人编制,也就比清朝多些,却远不如明朝。
“宫女十四岁到十五岁选拔,这个年纪能干些活,又还能接受学习培养。低小于十四岁大于十五岁,就没有资格参加选拔,每年招募四百人。等到服役满十年,就可以赐婚嫁人。”
每年四百人,服役满十年赐婚嫁人,这真是很人性化了。
“至于宦官,十二岁净身入宫,每年只招募一百人。服役四十年可出宫退休荣养,皇家负责身后之事。”
崔秀宁道:“我觉得宦官太可怜了。他们没有任何退路,皇宫不管他们,他们就是最悲催的人。”
李洛想了想,“每年招募一百小宦官,唐民身份的,最多二十人。其他八十人,都从殖民地招募。唐民身份的宦官少,作为骨干来培养,担任管事。殖民地出身的宦官多,就负担杂役。”
崔秀宁有些担心,“那到时,宫中四千宦官,大多数都是殖民地的人,会不会作乱?”
“放心吧。”李洛摇头,“十二岁就入宫,又是不同的民族来源,怎么抱团?就算要作乱,也逃不出大安府的眼线。再说,宫中有教育,衣食无忧,老了还能退休,丧葬之事都包了,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作乱?”
李洛定下的这个制度,一点也不复杂,却能很好的解决宫女和宦官的后顾之忧。而且,也尽量减少了汉人宦官的数量,不得不说是一项德政。
并不复杂的制度,为何历朝历代的皇帝想不到?
不是没有那个智慧,而是没有那个意识。那些皇帝,根本不把宫人当人看,怎么可能替他们着想?
第二天,李洛召见卫王赵显。
“臣赵显,拜见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显一见到李洛,就恭恭敬敬的大礼参拜,神色有些激动。
“起来吧,地上凉。”唐主微笑着指指蒲团,“坐下说话。”() ()
“遵旨,谢陛下。”赵显小心翼翼的正坐下来,也不敢拂拭狐裘上的雪花。不过很快就有宫女递给他一个手炉。
殿外飘着雪花,唐主坐在旺旺烧着银霜炭的铜兽炉边,用火钳拨弄着炉中的炭块,眼眸中映照着红红的炭火,使得他的语气,也充满了暖人心的温度。
“卫王啊,你正月才离开洛阳,为何年底就要亲自入京朝见?朕不是说过,许你明年再来么?这一年之内来回两次,倒是辛苦了。”
赵显拱手道:“臣蒙陛下天高地厚之恩,封藩于天竺,心中对陛下感激涕零。陛下于臣,恩同再造,臣感念无极,日夜思念陛下,是以再次回朝,得见天颜。”
李洛呵呵笑道:“你的忠孝之心,朕已俱知。既然这次回中原,就多待些时日,随朕参加迁都关中后的长安大典。”
赵显眼睛一亮,“长安城要完工了?”
唐主神色欣慰的点头,“六十万人修了三年多,也该完工了。不但长安城快要完工,就是关中水利绿化,也大有成效。眼下的关中,已经不是几年前的关中了。”
“臣恭贺陛下,恭贺大唐。”赵显下拜道,抬起一双充满希冀的眼睛,“等到臣年老,就禅让王位给王太子,亲自来长安,颐养残年。”
“哈哈。”唐主乐了,“好。等你年老去长安,朕就赏赐你一座宅院,许你终老长安。”
赵显谢恩,从怀中掏出一张礼单,双手奉上道:“这是臣敬献陛下的心意,请陛下笑纳。”
李洛接过来一看,道是黄金九千两、母牛九千头、象牙九十对、陨铁九十斤、极品蓝宝石九十颗、极品绿宝石九十颗、极品粉宝石九十颗。
礼物很重了。
李洛知道,天竺盛产宝石,而且宝石的质量很高。赵显送的蓝宝石,很可能是蓝钻,绿宝石很可能是祖母绿。
“卫王有心了。不过,卫国初建,百废待兴,这等重礼,以后不必再送。”李洛很坦然的说道。
赵显亲自用手从木箱中拿起一块银霜炭,小心翼翼的放进火炉,坐回来说道:“臣此次回京,也是向陛下禀报卫国之事。”
“陛下送了臣五万汉军俘虏,又送了一万户汉人,又将王师打下来的土地赏赐给臣,臣凭此方能建国。”
“如今,臣已完成清查人口田亩之事。卫国有汉人十万零三千余,有天竺土著三百六十万余。卫国兵马除了五万汉军,又招募了三万天竺兵。”
“卫国王廷也已经组建,臣离开后,由臣母执掌朝政。眼下卫国还算安稳,天竺土著当年被海宋征服过一次,汉化本有了一些根基,后又被王师征服,反抗者已经偃旗息鼓。”
“卫国王廷大政,如今以推行我华夏教化为主。这婆罗门教,都已经被废止,改宗汉传佛教。汉话汉字,也逐渐推广。等再过两年,臣就要移风易俗,逐步废除天竺风俗衣冠,改易汉家之风了。”
李洛连连点头:“你做的很好,就要如此才对。卫国的汉化,要尽快赶上梁国和理国。我华夏联盟,占了东方最好的土地,就要拿出华夏风姿,傲立于外夷。等到数十年后,天竺汉化够了,再广建道庙,引入道家名教。”
“还有一事,务必仔细了。卫国汉人稀少,以寡治多,岂能长治久安?这等级划分,乃是百世大计,所谓釜底抽薪也。只要照此办理,数十年后,汉人日多,土著日少,总有寡众易形的那一天…”
赵显笑得:“臣铭记在心。陛下于我华夏,真乃不世出之圣君仁主。可于外夷,又不啻是雷霆烈火啊。”
李洛道:“你要记住一句话,别重蹈你赵氏祖先的教训。那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就算再过一千年,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外族固然有立足天地间的资格,也该有他们的活路,可这华夷之辩,却不能不严守内外。”
“华夏如大树。大唐是根干,诸侯是枝叶。根深干壮,枝繁叶茂,便参天而立,遮天蔽日。枝如离干,无根不活。干若无枝,其势无存。”
赵显肃然道:“陛下殷殷教诲,用心良苦。金玉良言,震耳发聩。思谋万世,庙谟深远,实非臣能揣测于万一也。臣虽愚钝,却铭记在心,念念不忘,以为赵氏家训,传之后世国君,永为大唐封藩,诸夏一国。”
唐主点头:“朕言尽于此,卿善为之,善为之。”
…………
腊月二十一,唐廷常朝。
十国使臣,在礼部官员的带领下,一起上殿觐见大唐皇帝。
唐主和崔后居高临下的看着一群高鼻深目的天竺人,不由微微一笑。
是高种姓。
他们的皮肤比较白,瞳孔颜色也很浅,当然是高种姓了,也就是雅利安人的后裔。
“雅达瓦国使臣,巴耶寞迪,拜见大皇帝陛下,完税,完税,完完税!”
一个天竺使臣操着生硬无比的汉话,跪拜下去。
其他五国使臣,也都用明显是现学的蹩脚汉话,向大唐皇帝跪拜问安。
“卡卡提亚国使臣,特郎拜灯,拜见大皇帝,完税,完税,完完税!”
“朱罗王使臣,坚义苇索,拜见大皇帝…”
“索兰基国使臣,约汉逊沙,拜见大皇帝…”
满殿唐廷大臣,眼见这些色目人,不由都面露不屑。
这些人的长相,实在有些怪异。
…
卫王赵显,以及宋、梁、理这三国使臣也一起跪拜,大声道:“臣宋国使节…拜见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洛笑道:“诸卿平身。”
“谢陛下!”卫王和三国使臣一起平身,天竺六国使者却面面相觑,只能跟着站起来。
宋国使臣是李洛的老熟人罗谡,所以李洛先和他说话。
“宋王和太王可好啊?”李洛象征性的问道。
罗谡回答:“殿下和太王殿下甚好,陛下勿念。只是,殿下很思念中原,决定明年亲自入朝觐见陛下,也回乡祭祖,请陛下恩准。”
李洛欣然点头:“准了。罗卿,朕和你也是多年不见了,罗卿并不老,想不到如今满头银发了。”
罗谡叹息道:“臣年仅四十,可久在海岛,思念中原,哪能不早生华发呢?可喜的是,陛下仍然风采如昔,实乃大唐之福,华夏之福啊。”
李洛感叹的说:“罗卿也算朕之故人,还要善自珍重。这次回中原,可多住一段日子。朕赐你一些辽东老山参,给你调理调理身子。这南洋宋藩之事,还需要你这样的汉家老臣操心劳肺。”
罗谡眼圈发红,很是感念的拱手道:“谢陛下恩典!臣犬马之躯,蒙陛下不弃,感激涕零!”
李洛又看向梁国使臣,“梁王可好?”
梁国使臣立刻回禀:“回陛下话,梁王殿下甚好,陛下勿忧。梁王殿下就是思念中原,也想亲自入朝拜见陛下。”
李洛微笑抚须,“回去后告诉梁王,既然思念中原,可回来看看。朕在长安等他来。”
“谢陛下!”梁国使者谢恩。
李洛也没忘记理国使臣,“你家王太后可好?”
理国使臣回禀道:“回禀陛下,王太后甚好。只是,王太后同梁王一般,也很是思念中原。另,理国地处恒河之西,离蒙元太近,国家难安。”
李洛道:“只要她想回来看看,朕就没有不允之理。至于这蒙元…转过年,大唐就要对波斯用兵,夺了蒙元的阿姆河省。你们,不用再害怕了。”
“谢陛下!”理国使者立刻下拜。
天竺六国的使臣,根本听不懂大唐君臣在说什么,只是戳在那里,呆头呆脑,忐忑不安。
很快,就轮到天竺六国的使臣了。
“你们,带了什么好消息给朕么?”大唐皇帝似笑非笑的问道。
充当翻译的岭南海商,立刻将皇帝的话翻译给六国使臣。
六国使臣听完,又叽里咕噜的说了一番话。
岭南商人恭敬万分的行礼道:“陛下,他们说,愿意尊大唐为宗主国,年年纳贡,岁岁入朝。”
李洛的笑容真实了两分,看了礼部尚书一眼。
礼部尚书吴镇楼立刻问道:“他们敬献大唐多少牛,说出来让陛下知道。”
没错,唐廷大臣们都知道,眼下陛下最关心的就是牛,还是母牛。
PS:哎,这几天一直抽不出时间加更,但始终不敢忘记。蟹蟹大家这么支持我,感激涕零,不知所言。还望陛下…晚安!
“珊瑚是二等伯,杨栝是一等子,两人都有庄园奴隶,田地就不用赏赐了。”崔秀宁说道。
“我给她的嫁妆,是洪武金钱一百枚,银圆三千,蜀绣十匹,绸缎百匹,貂皮十张,水獭皮三十张,东珠十颗,玉器九件,宝石两升,鎏金唐刀一柄,千里目一对,好马四匹…”
“除了她,还有颜婵儿和李织等人的婚事,也少不了嫁妆。我算过,光是给这几个女子的嫁妆,我们要花七八万。”
李洛问了一个很关心的问题:“皇室有多少钱?”
崔秀宁立刻来了劲儿,笑着说道:“光是黄金,就有五百多万两。银元也有一千多万。除此之外,珍宝古玩字画之类,数不胜数。总之折合银圆一亿多。”
“我们的金银大多数都存在大唐皇家银行放贷了,不能让金银闲置,造成金银荒。光是今年的利息,就有百万。”
李洛一拍手,“我们真是有钱啊,私库顶的上国库了。怎么有百万利息?大唐银行的钱都能放出去?”
李洛很少过问银行的事。
崔秀宁道:“今年银行已经扭亏为盈了,只是财务报表还没有上交罢了。截止十一月底,今年共放贷七千多万银圆。大唐皇家银行七十多家分行,平均每家贷出一百万呢。”
有这么多?李洛很是惊讶。他很清楚,虽然这些年大唐搞了很多金银,可整个大唐的金银流通量,折合银圆也不过三亿。
洪武五年,就有七千多万贷款额?
看李洛不太相信,崔秀宁解释道:“改良的纺织机推广,棉花推广,海贸和渔业也开放,加上百姓有了购买力,使得民间商贸越来越发达了。”
“你不知道,现在的南京临安,商业已经非常繁荣。各地的州城,郡城,县城的商业都起来了。商业一起来,商业贷款就蹭蹭往上涨啊。”
“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制瓷业、餐饮业、捕鱼业、造船业、冶金业、运输业、建材业、伐木业、药材业、客栈业、制茶业、零售业。这十三大行业,占了总贷款的七成多。”
“最让我意外的是运输业。这几年,商部新登记了车马舟船商社六百多家,其中注册金三千圆以上的,就有三百多家。各地驿站驿道,马车越来越多。”
“商业贷款是大头,占了八成。还有农业贷款,助学贷款,筑房贷款。”
李洛听得很是高兴,“这么说,今年银行上缴国库的利润,有几百万?”
崔秀宁摇头,“想得美。今年才刚扭亏为盈啊。虽然贷出去了七千多万,可存款就有一亿七千万了,其中皇家存款就占了三成。存款利息两个点,贷款利息不过七个点,也就是三倍多点而已。再要扣除人员工资和运营成本,也就上百万的利润上缴国库。”
李洛却已经非常满意了。随着商业越来越兴旺,商税会越来越多,大唐皇家银行的利润也会越来越多的。
“现在国库比较困难,尤其是粮食。而皇室的钱很多,就暂时不收供奉金了吧?”李洛很大气很大方的说道。
所谓供奉金,按照《大唐典律》的规定,就是每年国库收入的五分之一,要用来供奉皇室,作为皇室和内政府的专项经费。
这保证了大唐皇室不能像前朝皇室那样,把国库当成私库,大肆赏赐,穷奢极欲。保证了国库不至于被皇室滥用,没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你说啥?那可不行。”崔秀宁想都不想的反对,“本来就是供奉给皇家的钱,为何暂时不要?”
皇后露出守财奴般的嘴脸,不过她的理由很充分:
“洛,我们家现在是有钱,可有钱也要算账啊,不能大手大脚。”崔秀宁开始扳起指头算账。
“国库五分之一贡献给皇室内廷花,说起来五分之一不算少了。可是这笔钱,不是只有皇室花。我们一家人,就是再会花,一年又能花多少钱?”
“几千宫女宦官,皇室要养。上千侍卫,皇室也要养。两百多个五等贵族的俸禄,还有一百多勋爵,包括贵女们的俸禄,都要走内廷的账!”
“皇室直接养的人那么多,一年光是俸禄和嚼用就是几百万啊。这还不算,还有平时赏赐大臣的钱,将来养宗室的钱,公主亲王的婚礼,杂七杂八的,都是大开销。”
“现在钱多,不代表一直钱多。按照制度分给皇室的钱,我们不能不要。你暂时不要,臣子们当然高兴,肯定会歌功颂德,你当然得了美名。可是此例一开,那么后世就可能有臣子拿此事做文章,找借口少给皇室钱,甚至不给钱。”
“大唐只有国家产业,可没有皇家产业。后世的近支宗室,都要指着这五分之一的供奉过活。明朝宗室花了多少钱?满清的八旗子弟花了多少钱?我们只拿五分之一,国库不再出钱养宗室养贵族,真的很不错了。”
李洛听了,才觉得自己的想法太大方。
为何贵族,勋爵,侍卫需要皇室来养呢?这当然是崔秀宁设计《大唐典律》时刻意为之了。
贵族和侍卫,绝大多数是元从出身,是对两人最忠心的一批人,大多数也是武人。他们是皇室最坚定的支持者,也是最核心的基本盘。
当宫女期满后嫁出去“转业”的亭君贵女,也是如此。
让他们的俸禄走皇室内库,就相当是皇帝个人给他们发工资,就能让他们更加忠心的拱卫皇室,成为皇家铁杆。
任何人想要篡位,都要面临勋贵和侍卫阶层这两大障碍,还要面临出嫁宫女的夫家势力、娘家势力。这些宫女的丈夫,都是优秀的军官或文官,团结在皇室周围,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这种财务设计,能让李氏成为自古以来基本盘最强的皇室。
崔秀宁虽然是所谓的官三代,根正苗红,可她从来没想过在古代社会搞现代那一套。
“你看你,一谈钱就不淡定了。”李洛笑道,“我只是顺口一说而已。这样吧,五分之一的国库供奉还是要收,但是只记账不要钱粮实物,就当借给国库。等到国库钱粮充裕了,再还给皇室。”
崔秀宁点头:“没错,这才是最好的法子。就算皇室的钱用不完,也只能借给国库,但不能免收供奉金。内廷外朝之间也要明算账,一码归一码。”
李洛道:“转过年嫁出去三百宫女,宫女就不够用了。尤其到了长安,那么大的宫殿,就更不够用。我的意思,是定下宫中的人员编制。”
“从洪武六年起,定宫女编制四千,宦官编制四千,共八千人。永为定制,后世之君不能扩编。内政府十六司衙门,八千人足够了。”
明朝宫女九千人,宦官数万。清朝宫女最多的乾隆朝,宫女也不过三千多,太监也不过四千人。
李洛定下的八千宫人编制,也就比清朝多些,却远不如明朝。
“宫女十四岁到十五岁选拔,这个年纪能干些活,又还能接受学习培养。低小于十四岁大于十五岁,就没有资格参加选拔,每年招募四百人。等到服役满十年,就可以赐婚嫁人。”
每年四百人,服役满十年赐婚嫁人,这真是很人性化了。
“至于宦官,十二岁净身入宫,每年只招募一百人。服役四十年可出宫退休荣养,皇家负责身后之事。”
崔秀宁道:“我觉得宦官太可怜了。他们没有任何退路,皇宫不管他们,他们就是最悲催的人。”
李洛想了想,“每年招募一百小宦官,唐民身份的,最多二十人。其他八十人,都从殖民地招募。唐民身份的宦官少,作为骨干来培养,担任管事。殖民地出身的宦官多,就负担杂役。”
崔秀宁有些担心,“那到时,宫中四千宦官,大多数都是殖民地的人,会不会作乱?”
“放心吧。”李洛摇头,“十二岁就入宫,又是不同的民族来源,怎么抱团?就算要作乱,也逃不出大安府的眼线。再说,宫中有教育,衣食无忧,老了还能退休,丧葬之事都包了,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作乱?”
李洛定下的这个制度,一点也不复杂,却能很好的解决宫女和宦官的后顾之忧。而且,也尽量减少了汉人宦官的数量,不得不说是一项德政。
并不复杂的制度,为何历朝历代的皇帝想不到?
不是没有那个智慧,而是没有那个意识。那些皇帝,根本不把宫人当人看,怎么可能替他们着想?
第二天,李洛召见卫王赵显。
“臣赵显,拜见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显一见到李洛,就恭恭敬敬的大礼参拜,神色有些激动。
“起来吧,地上凉。”唐主微笑着指指蒲团,“坐下说话。”() ()
“遵旨,谢陛下。”赵显小心翼翼的正坐下来,也不敢拂拭狐裘上的雪花。不过很快就有宫女递给他一个手炉。
殿外飘着雪花,唐主坐在旺旺烧着银霜炭的铜兽炉边,用火钳拨弄着炉中的炭块,眼眸中映照着红红的炭火,使得他的语气,也充满了暖人心的温度。
“卫王啊,你正月才离开洛阳,为何年底就要亲自入京朝见?朕不是说过,许你明年再来么?这一年之内来回两次,倒是辛苦了。”
赵显拱手道:“臣蒙陛下天高地厚之恩,封藩于天竺,心中对陛下感激涕零。陛下于臣,恩同再造,臣感念无极,日夜思念陛下,是以再次回朝,得见天颜。”
李洛呵呵笑道:“你的忠孝之心,朕已俱知。既然这次回中原,就多待些时日,随朕参加迁都关中后的长安大典。”
赵显眼睛一亮,“长安城要完工了?”
唐主神色欣慰的点头,“六十万人修了三年多,也该完工了。不但长安城快要完工,就是关中水利绿化,也大有成效。眼下的关中,已经不是几年前的关中了。”
“臣恭贺陛下,恭贺大唐。”赵显下拜道,抬起一双充满希冀的眼睛,“等到臣年老,就禅让王位给王太子,亲自来长安,颐养残年。”
“哈哈。”唐主乐了,“好。等你年老去长安,朕就赏赐你一座宅院,许你终老长安。”
赵显谢恩,从怀中掏出一张礼单,双手奉上道:“这是臣敬献陛下的心意,请陛下笑纳。”
李洛接过来一看,道是黄金九千两、母牛九千头、象牙九十对、陨铁九十斤、极品蓝宝石九十颗、极品绿宝石九十颗、极品粉宝石九十颗。
礼物很重了。
李洛知道,天竺盛产宝石,而且宝石的质量很高。赵显送的蓝宝石,很可能是蓝钻,绿宝石很可能是祖母绿。
“卫王有心了。不过,卫国初建,百废待兴,这等重礼,以后不必再送。”李洛很坦然的说道。
赵显亲自用手从木箱中拿起一块银霜炭,小心翼翼的放进火炉,坐回来说道:“臣此次回京,也是向陛下禀报卫国之事。”
“陛下送了臣五万汉军俘虏,又送了一万户汉人,又将王师打下来的土地赏赐给臣,臣凭此方能建国。”
“如今,臣已完成清查人口田亩之事。卫国有汉人十万零三千余,有天竺土著三百六十万余。卫国兵马除了五万汉军,又招募了三万天竺兵。”
“卫国王廷也已经组建,臣离开后,由臣母执掌朝政。眼下卫国还算安稳,天竺土著当年被海宋征服过一次,汉化本有了一些根基,后又被王师征服,反抗者已经偃旗息鼓。”
“卫国王廷大政,如今以推行我华夏教化为主。这婆罗门教,都已经被废止,改宗汉传佛教。汉话汉字,也逐渐推广。等再过两年,臣就要移风易俗,逐步废除天竺风俗衣冠,改易汉家之风了。”
李洛连连点头:“你做的很好,就要如此才对。卫国的汉化,要尽快赶上梁国和理国。我华夏联盟,占了东方最好的土地,就要拿出华夏风姿,傲立于外夷。等到数十年后,天竺汉化够了,再广建道庙,引入道家名教。”
“还有一事,务必仔细了。卫国汉人稀少,以寡治多,岂能长治久安?这等级划分,乃是百世大计,所谓釜底抽薪也。只要照此办理,数十年后,汉人日多,土著日少,总有寡众易形的那一天…”
赵显笑得:“臣铭记在心。陛下于我华夏,真乃不世出之圣君仁主。可于外夷,又不啻是雷霆烈火啊。”
李洛道:“你要记住一句话,别重蹈你赵氏祖先的教训。那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就算再过一千年,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外族固然有立足天地间的资格,也该有他们的活路,可这华夷之辩,却不能不严守内外。”
“华夏如大树。大唐是根干,诸侯是枝叶。根深干壮,枝繁叶茂,便参天而立,遮天蔽日。枝如离干,无根不活。干若无枝,其势无存。”
赵显肃然道:“陛下殷殷教诲,用心良苦。金玉良言,震耳发聩。思谋万世,庙谟深远,实非臣能揣测于万一也。臣虽愚钝,却铭记在心,念念不忘,以为赵氏家训,传之后世国君,永为大唐封藩,诸夏一国。”
唐主点头:“朕言尽于此,卿善为之,善为之。”
…………
腊月二十一,唐廷常朝。
十国使臣,在礼部官员的带领下,一起上殿觐见大唐皇帝。
唐主和崔后居高临下的看着一群高鼻深目的天竺人,不由微微一笑。
是高种姓。
他们的皮肤比较白,瞳孔颜色也很浅,当然是高种姓了,也就是雅利安人的后裔。
“雅达瓦国使臣,巴耶寞迪,拜见大皇帝陛下,完税,完税,完完税!”
一个天竺使臣操着生硬无比的汉话,跪拜下去。
其他五国使臣,也都用明显是现学的蹩脚汉话,向大唐皇帝跪拜问安。
“卡卡提亚国使臣,特郎拜灯,拜见大皇帝,完税,完税,完完税!”
“朱罗王使臣,坚义苇索,拜见大皇帝…”
“索兰基国使臣,约汉逊沙,拜见大皇帝…”
满殿唐廷大臣,眼见这些色目人,不由都面露不屑。
这些人的长相,实在有些怪异。
…
卫王赵显,以及宋、梁、理这三国使臣也一起跪拜,大声道:“臣宋国使节…拜见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洛笑道:“诸卿平身。”
“谢陛下!”卫王和三国使臣一起平身,天竺六国使者却面面相觑,只能跟着站起来。
宋国使臣是李洛的老熟人罗谡,所以李洛先和他说话。
“宋王和太王可好啊?”李洛象征性的问道。
罗谡回答:“殿下和太王殿下甚好,陛下勿念。只是,殿下很思念中原,决定明年亲自入朝觐见陛下,也回乡祭祖,请陛下恩准。”
李洛欣然点头:“准了。罗卿,朕和你也是多年不见了,罗卿并不老,想不到如今满头银发了。”
罗谡叹息道:“臣年仅四十,可久在海岛,思念中原,哪能不早生华发呢?可喜的是,陛下仍然风采如昔,实乃大唐之福,华夏之福啊。”
李洛感叹的说:“罗卿也算朕之故人,还要善自珍重。这次回中原,可多住一段日子。朕赐你一些辽东老山参,给你调理调理身子。这南洋宋藩之事,还需要你这样的汉家老臣操心劳肺。”
罗谡眼圈发红,很是感念的拱手道:“谢陛下恩典!臣犬马之躯,蒙陛下不弃,感激涕零!”
李洛又看向梁国使臣,“梁王可好?”
梁国使臣立刻回禀:“回陛下话,梁王殿下甚好,陛下勿忧。梁王殿下就是思念中原,也想亲自入朝拜见陛下。”
李洛微笑抚须,“回去后告诉梁王,既然思念中原,可回来看看。朕在长安等他来。”
“谢陛下!”梁国使者谢恩。
李洛也没忘记理国使臣,“你家王太后可好?”
理国使臣回禀道:“回禀陛下,王太后甚好。只是,王太后同梁王一般,也很是思念中原。另,理国地处恒河之西,离蒙元太近,国家难安。”
李洛道:“只要她想回来看看,朕就没有不允之理。至于这蒙元…转过年,大唐就要对波斯用兵,夺了蒙元的阿姆河省。你们,不用再害怕了。”
“谢陛下!”理国使者立刻下拜。
天竺六国的使臣,根本听不懂大唐君臣在说什么,只是戳在那里,呆头呆脑,忐忑不安。
很快,就轮到天竺六国的使臣了。
“你们,带了什么好消息给朕么?”大唐皇帝似笑非笑的问道。
充当翻译的岭南海商,立刻将皇帝的话翻译给六国使臣。
六国使臣听完,又叽里咕噜的说了一番话。
岭南商人恭敬万分的行礼道:“陛下,他们说,愿意尊大唐为宗主国,年年纳贡,岁岁入朝。”
李洛的笑容真实了两分,看了礼部尚书一眼。
礼部尚书吴镇楼立刻问道:“他们敬献大唐多少牛,说出来让陛下知道。”
没错,唐廷大臣们都知道,眼下陛下最关心的就是牛,还是母牛。
PS:哎,这几天一直抽不出时间加更,但始终不敢忘记。蟹蟹大家这么支持我,感激涕零,不知所言。还望陛下…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