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催熟
第30章
等白光结束,她环视房间,没有发现变化。
四级奖励已经在物品栏里了,有好几个和之前的奖励都不太相似的卡片。
通过物品栏旁边的介绍来看,获得瓷土资源、灰石资源增加、小溪升级,这些是和之前不一样的。
还获得了新建筑的图纸,榨油坊。可制作的新物品有风车、木犁。
还有资源刷新卷轴,可用四次,工具升级卷轴一个。这下子她手里就有三个工具升级卷轴了。
升到四级的奖励可以说是十分丰厚了,赵意清也十分满意。
她再去看工作台上显示的繁荣度,501点,旁边还写着一行细小的文字。
凑近一看:“整个山谷的建设纳入到小院繁荣度计算中。”
这才是这次升级最大的惊喜,之后只要把山谷建设的越好,小院就能升级,能得到更多制作物品的图纸和奖励。
这可让她太开心了。
感谢过宋明亮叔侄俩,看着其他奖励,赵意清又在心里重新安排了下往后的工作。
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起来,窗外的虫鸣声音也一天比一天更响。
赵意清已经能把这些声音当做催眠曲了,在月色相伴中入睡。
新的一天,大家还没从能吃上肉的兴奋劲中缓过来,赵意清刚打开门,就看到有人在喂着笼子里的母鸡。
是小花带着小燕燕,俩个小姑娘专注地看着吃得正香的母鸡。
见到赵意清出来,两个小姑娘甜甜地打招呼。
她也对她们笑笑,带着俩娃娃去吃早饭了。
跟大家商量了下,让陆长阳带带两个年轻人,教教他们打猎的方法,一同去捉回来更多野鸡和兔子饲养起来。
最后选中了青树和赵月,这两个正是青春无限的年轻人。
陆长阳点点头,表示同意。
这个活计也不重,偶尔去那边树林看一眼就好了。主要要学会判断猎物的习性和踪迹,这个要学的就多一点了,还要靠观察力和判断力。
现在的资源又要从头开始攒了,大家干活十分起劲。
今天油菜收获了,这次赵意清也在这个侍弄作物的组里。这次的油菜长势良好,开出了金黄色的油菜花。
只是由于数量太少,还不够壮观,但她看着眼前这一块地里随风摇曳的漂亮花朵,已经能想想到往后茂盛起来的美丽场景。
把种子收集起来,因为数量太少,还不能榨油,先种下去。
但按照手册上所说,油菜和小麦轮流种植,可以减少一种菌核病的发生,因此没急着种油菜,先种了一轮小麦。
另外选了一块土地,来做培育油菜苗的苗床。
苗床要求土壤疏松、肥沃,幸好在这个组里的还有张婶子,她也种了许多年地,在选择土地这方面有经验。让赵意清来,她只会看疏松不疏松,肥不肥看不出来。
选中的这块地地势平坦,距离小溪比较近,浇水也方便。而且这块地的旁边就是个向下倾斜的小坡度,适宜排水。
播种前还需要施肥,张婶子她们早就开始堆肥了。只是白菜这种作物长得快,也不需要长得多好能吃就行,赵意清觉得施农家肥怪怪的,就请求不要放。
村里人对这些农家肥也珍稀得很,赵意清一说大家也都同意了,攒起来用在更重要的作物上。
这下油菜来了,不把它当做蔬菜,只需要它的种子,赵意清觉得很有必要请出农家肥。
这些肥料已经沤熟了十多天了,完全符合手册里所写到的油菜底肥的要求。
深耕之后,把土壤里的草根给彻底清除,将农家肥施进土地里,整理好苗床。
用温温的水来浸泡一下种子,这样能提高发芽率。
将种子撒到土壤表层,遵循每个孔2-3粒种子的方法来播种,再盖上一层薄薄的土壤,以防种子难以突破太厚的土壤导致不能发芽。
又泼洒了些水,为了增加土壤的湿度,给种子创造一个适合发芽的环境。
种植的步骤到这里就完成了,下一步就是等待长出苗苗来再来处理了。
又去砍了一些树,自己动作太大,衣服都稍微裂开了一点。
赵意清也要跟着裂开了,她总共才几件衣服啊,这就坏了一件。
一闲下来立马跑回工作台查看了下升级版的加速肥料,发现这次肥料需要消耗的材料数量减少多了。
算了算,不知不觉苎麻已经种下去了十六天了,按照宋明光所说,第一茬苎麻要三个多月才能收获。
加速肥料升级后,工作台也不显示具体作用了。
赵意清又按照这个苎麻的成熟时间,按照初版加速肥料的功效,做了足够催熟一平米苎麻的肥料去做实验了。
先把水车连接的浇灌土地的水槽给接了过来,让水流源源不断地流到土地中。
赵意清直接把升级版加速肥料倒进水槽里,随着水流一起流进土地中,神奇的是,这次不只是一平米那么一小块土地的苎麻亮起了白光。
而是足足扩大了十倍的范围。
随着赵意清不断地倒下肥料,苎麻在淡淡的白光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级加速肥料只能使作物成熟时间减少六个小时,根据祭祀,赵意清做了三百袋。
宋明光也在一旁看着这神奇的变化,他也知道一级加速肥料的作用,但在赵意清已经倒下了十三袋,正倒着十四袋的时候,他就赶紧拦住了她。
“小清,你先别倒下去了。现在好像已经成熟了。”宋明光上前一步说。
赵意清当然相信他的判断,要打开下一袋的动作也停了下来。
但她十分惊讶:“宋二哥,不是说头麻要90天才能成熟吗?”
她在心里算了算,十分不可思议,二级加速肥料能加速这么多时间了??
宋明亮也很疑惑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总觉得山谷里温度比外面要高,苎麻这种作物的成熟和温度关系很大,或许是因为在山谷里本来生长时间就要短些。”
但这显然是个好消息,赵意清把已经做好了的三百袋肥料全都用了下去,这亩地里三分之一的苎麻都成熟了。
想了一下现在村子里缺衣服穿的现状,看了看把这一亩地苎麻全部催熟需要的肥料和原料数目,完全可以承担得起。
赵意清还是做出来了催熟剩下这些苎麻所需的肥料。
山谷里的温度确实高,也就清早和晚上要凉一点,现在穿麻布制作的衣服也合适。
招呼着大家一起来收割苎麻,用了三级镰刀,还掉落了许多种子。
这麻留着根在这里,一年可以收好几次。宋明光预测:“按照这个山谷里的天气和苎麻成熟的速度,应该能收获更多次。”
砍倒的麻先放在田边,又一同把砍倒的麻杆运到另一边去,放进了用来洗竹子的池子里,放上水浸泡着。
宋明光说着麻杆需要沤上个把月才能用,赵意清又冒出来个大胆的想法,加进去了石灰。
这麻是用来做衣服,但由于工作台的特性,这个石灰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为了能尽早地让大家穿上新衣服,这样或许是个方法。
第二天一看确实有用,按照宋明光的眼光来看这样就已经可以用了。
严婆婆也说:“仙器弄出来的东西就是好啊,从前要放到水塘里或者水田里沤,每到剥麻的时候就臭烘烘的。”
宋明光无比赞许地点头:“是啊,还是这样好。”
泡好之后,大家一起用镰刀把表皮上的杂质给刮干净,把那层茎皮给剥下来,就是麻布的原材料了。
严婆婆在一旁看着,她年纪大了,大家都不让她干活。她又觉得自己闲下来不好,于是在一旁走来走去,看到谁做的不好就出声教两句。
因为苎麻的数量不多,大家一起干活,这一天也就剥的差不多了。
剥完了之后,把池子里重新灌上水,清洗苎麻茎皮,再进行下一步。
宋明亮的铜制木匠工具盒子里,有一样工具,像是个金属刷毛的刷子一样,刚好用来处理麻。
把麻放上去,用力抽出来,麻就被这尖锐密集的金属尖尖给撕成了许多条。
这工具只有一样,所以这活是大家轮流来干。总是重复这个动作,胳膊也十分不舒服,轮流来就最好了。
董大娘看了看星星,预测明天是个很晴朗的天气,于是趁夜把这些麻给处理好,变成了麻条麻片,等待着明天晾晒。
晾晒着麻的这天,大家又恢复了平常收集资源的工作,不过这天去砍树的人要多一点,因为需要再造出几台织机来,严婆婆一个人织完这些麻布可需要太久了。
晾晒这些麻需要三天的时间,不巧的是中途下了一天雨,延缓了这个过程。
宋明亮也带了一些木头回去,多做几个纺锤。织布的时候只能一个人使用织机,但纺线的时候可以大家都一起纺线,纺锤使用的材料也不多。
墙上的第七个“正”字还差最后一横的这天,麻终于晾晒好了,村里几乎人手一个纺锤帮着纺线。
等白光结束,她环视房间,没有发现变化。
四级奖励已经在物品栏里了,有好几个和之前的奖励都不太相似的卡片。
通过物品栏旁边的介绍来看,获得瓷土资源、灰石资源增加、小溪升级,这些是和之前不一样的。
还获得了新建筑的图纸,榨油坊。可制作的新物品有风车、木犁。
还有资源刷新卷轴,可用四次,工具升级卷轴一个。这下子她手里就有三个工具升级卷轴了。
升到四级的奖励可以说是十分丰厚了,赵意清也十分满意。
她再去看工作台上显示的繁荣度,501点,旁边还写着一行细小的文字。
凑近一看:“整个山谷的建设纳入到小院繁荣度计算中。”
这才是这次升级最大的惊喜,之后只要把山谷建设的越好,小院就能升级,能得到更多制作物品的图纸和奖励。
这可让她太开心了。
感谢过宋明亮叔侄俩,看着其他奖励,赵意清又在心里重新安排了下往后的工作。
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起来,窗外的虫鸣声音也一天比一天更响。
赵意清已经能把这些声音当做催眠曲了,在月色相伴中入睡。
新的一天,大家还没从能吃上肉的兴奋劲中缓过来,赵意清刚打开门,就看到有人在喂着笼子里的母鸡。
是小花带着小燕燕,俩个小姑娘专注地看着吃得正香的母鸡。
见到赵意清出来,两个小姑娘甜甜地打招呼。
她也对她们笑笑,带着俩娃娃去吃早饭了。
跟大家商量了下,让陆长阳带带两个年轻人,教教他们打猎的方法,一同去捉回来更多野鸡和兔子饲养起来。
最后选中了青树和赵月,这两个正是青春无限的年轻人。
陆长阳点点头,表示同意。
这个活计也不重,偶尔去那边树林看一眼就好了。主要要学会判断猎物的习性和踪迹,这个要学的就多一点了,还要靠观察力和判断力。
现在的资源又要从头开始攒了,大家干活十分起劲。
今天油菜收获了,这次赵意清也在这个侍弄作物的组里。这次的油菜长势良好,开出了金黄色的油菜花。
只是由于数量太少,还不够壮观,但她看着眼前这一块地里随风摇曳的漂亮花朵,已经能想想到往后茂盛起来的美丽场景。
把种子收集起来,因为数量太少,还不能榨油,先种下去。
但按照手册上所说,油菜和小麦轮流种植,可以减少一种菌核病的发生,因此没急着种油菜,先种了一轮小麦。
另外选了一块土地,来做培育油菜苗的苗床。
苗床要求土壤疏松、肥沃,幸好在这个组里的还有张婶子,她也种了许多年地,在选择土地这方面有经验。让赵意清来,她只会看疏松不疏松,肥不肥看不出来。
选中的这块地地势平坦,距离小溪比较近,浇水也方便。而且这块地的旁边就是个向下倾斜的小坡度,适宜排水。
播种前还需要施肥,张婶子她们早就开始堆肥了。只是白菜这种作物长得快,也不需要长得多好能吃就行,赵意清觉得施农家肥怪怪的,就请求不要放。
村里人对这些农家肥也珍稀得很,赵意清一说大家也都同意了,攒起来用在更重要的作物上。
这下油菜来了,不把它当做蔬菜,只需要它的种子,赵意清觉得很有必要请出农家肥。
这些肥料已经沤熟了十多天了,完全符合手册里所写到的油菜底肥的要求。
深耕之后,把土壤里的草根给彻底清除,将农家肥施进土地里,整理好苗床。
用温温的水来浸泡一下种子,这样能提高发芽率。
将种子撒到土壤表层,遵循每个孔2-3粒种子的方法来播种,再盖上一层薄薄的土壤,以防种子难以突破太厚的土壤导致不能发芽。
又泼洒了些水,为了增加土壤的湿度,给种子创造一个适合发芽的环境。
种植的步骤到这里就完成了,下一步就是等待长出苗苗来再来处理了。
又去砍了一些树,自己动作太大,衣服都稍微裂开了一点。
赵意清也要跟着裂开了,她总共才几件衣服啊,这就坏了一件。
一闲下来立马跑回工作台查看了下升级版的加速肥料,发现这次肥料需要消耗的材料数量减少多了。
算了算,不知不觉苎麻已经种下去了十六天了,按照宋明光所说,第一茬苎麻要三个多月才能收获。
加速肥料升级后,工作台也不显示具体作用了。
赵意清又按照这个苎麻的成熟时间,按照初版加速肥料的功效,做了足够催熟一平米苎麻的肥料去做实验了。
先把水车连接的浇灌土地的水槽给接了过来,让水流源源不断地流到土地中。
赵意清直接把升级版加速肥料倒进水槽里,随着水流一起流进土地中,神奇的是,这次不只是一平米那么一小块土地的苎麻亮起了白光。
而是足足扩大了十倍的范围。
随着赵意清不断地倒下肥料,苎麻在淡淡的白光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级加速肥料只能使作物成熟时间减少六个小时,根据祭祀,赵意清做了三百袋。
宋明光也在一旁看着这神奇的变化,他也知道一级加速肥料的作用,但在赵意清已经倒下了十三袋,正倒着十四袋的时候,他就赶紧拦住了她。
“小清,你先别倒下去了。现在好像已经成熟了。”宋明光上前一步说。
赵意清当然相信他的判断,要打开下一袋的动作也停了下来。
但她十分惊讶:“宋二哥,不是说头麻要90天才能成熟吗?”
她在心里算了算,十分不可思议,二级加速肥料能加速这么多时间了??
宋明亮也很疑惑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总觉得山谷里温度比外面要高,苎麻这种作物的成熟和温度关系很大,或许是因为在山谷里本来生长时间就要短些。”
但这显然是个好消息,赵意清把已经做好了的三百袋肥料全都用了下去,这亩地里三分之一的苎麻都成熟了。
想了一下现在村子里缺衣服穿的现状,看了看把这一亩地苎麻全部催熟需要的肥料和原料数目,完全可以承担得起。
赵意清还是做出来了催熟剩下这些苎麻所需的肥料。
山谷里的温度确实高,也就清早和晚上要凉一点,现在穿麻布制作的衣服也合适。
招呼着大家一起来收割苎麻,用了三级镰刀,还掉落了许多种子。
这麻留着根在这里,一年可以收好几次。宋明光预测:“按照这个山谷里的天气和苎麻成熟的速度,应该能收获更多次。”
砍倒的麻先放在田边,又一同把砍倒的麻杆运到另一边去,放进了用来洗竹子的池子里,放上水浸泡着。
宋明光说着麻杆需要沤上个把月才能用,赵意清又冒出来个大胆的想法,加进去了石灰。
这麻是用来做衣服,但由于工作台的特性,这个石灰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为了能尽早地让大家穿上新衣服,这样或许是个方法。
第二天一看确实有用,按照宋明光的眼光来看这样就已经可以用了。
严婆婆也说:“仙器弄出来的东西就是好啊,从前要放到水塘里或者水田里沤,每到剥麻的时候就臭烘烘的。”
宋明光无比赞许地点头:“是啊,还是这样好。”
泡好之后,大家一起用镰刀把表皮上的杂质给刮干净,把那层茎皮给剥下来,就是麻布的原材料了。
严婆婆在一旁看着,她年纪大了,大家都不让她干活。她又觉得自己闲下来不好,于是在一旁走来走去,看到谁做的不好就出声教两句。
因为苎麻的数量不多,大家一起干活,这一天也就剥的差不多了。
剥完了之后,把池子里重新灌上水,清洗苎麻茎皮,再进行下一步。
宋明亮的铜制木匠工具盒子里,有一样工具,像是个金属刷毛的刷子一样,刚好用来处理麻。
把麻放上去,用力抽出来,麻就被这尖锐密集的金属尖尖给撕成了许多条。
这工具只有一样,所以这活是大家轮流来干。总是重复这个动作,胳膊也十分不舒服,轮流来就最好了。
董大娘看了看星星,预测明天是个很晴朗的天气,于是趁夜把这些麻给处理好,变成了麻条麻片,等待着明天晾晒。
晾晒着麻的这天,大家又恢复了平常收集资源的工作,不过这天去砍树的人要多一点,因为需要再造出几台织机来,严婆婆一个人织完这些麻布可需要太久了。
晾晒这些麻需要三天的时间,不巧的是中途下了一天雨,延缓了这个过程。
宋明亮也带了一些木头回去,多做几个纺锤。织布的时候只能一个人使用织机,但纺线的时候可以大家都一起纺线,纺锤使用的材料也不多。
墙上的第七个“正”字还差最后一横的这天,麻终于晾晒好了,村里几乎人手一个纺锤帮着纺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