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瓷器
第32章
总算多了身换洗的衣服,但之前破洞的衣服也被嫂子拿去补了一补,毕竟,现在啥都没有还是要节俭些。
大家相互看看,都穿着同款原色麻布衣服,这样和从前去吧很大的着装还是感觉十分奇妙的。
赵春说:“全村都穿着一样的衣服,真的像一家人一样了。”
小文的娘吴嫂子也说:“是呀,新村子,新衣服,什么都是新的。和从前的日子能区分开了,新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好。”
大家说着话笑着干活,赵意清看着材料差不多了就跑回小院里把探测机造出来了,这次选中的是铜矿。
又花了些时间自己先探测,果不其然,看探测机的反应,离铜矿还有些距离。
赵意清依旧做好了心理准备,对此没有什么想法。
这几天光顾着做衣服了,小院升到四级后的奖励都没有仔细研究一下。
小溪确实是升级了,这几天去往河边洗漱取水都能看得出来,小溪的水流量明显地变大了,而且神奇的是似乎河床也更往下凹陷了些。
虽然水流变大了,但并不会让村里人担心会淹到周围的田地。
或许,这样的水流量可以带动更大一些的水车了吧?
赵意清思索着,手里现在有三张工具升级卷轴,先看完所有的东西再考虑下要不要用在水车上吧。
她又去了灰石那边,在过去的这些天大家也都在刷新后来把新产出的灰石给带回去。
现在还没到刷新时间,但这里已经出现了新的灰石,而且数量是从前的五倍,简直堆成了一堆小山。
这当然是个很好的消息!赵意清心情振奋着。
经常往这边来,对这块的环境很熟悉,她也注意到了旁边一点奇怪的白色矿物,之前没有这个。
走进细细观察,看起来这种块状灰白色矿物,结构有的密有点很疏松,还不一样。表面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光泽,赵意清伸手拿起一块,轻轻一捏,就变成了粉末。
或许这就是新出现的瓷土?
旁边还有些其他的样子完全不一样的石头,看起来有些像水晶,一簇一簇的晶石状,看起来十分通透美丽。
这又是什么??她一头雾水,把不认识的这两种矿石捡了一点,打算放去工作台鉴定一下。
对于陶瓷这种东西来说,赵意清完全不了解,只是看过一些手工视频博主,用些泥土捏成物品的形状,涂上一些颜色,再放进窑炉里烧完就成了陶瓷。
其他就不怎么了解了。
到了院子里打开工作台,把两样东西放进鉴定台。
一个是高岭土,陶瓷原料,具有可塑性。
一个是石英,可做釉料,粉碎后和高岭土按比例混合涂在陶瓷胚胎上,高温下形成光滑表面。
虽然早就知道能做出瓷器来了,但现在看到还是十分高兴。
又看了一眼除了几个卷轴外空荡荡的物品栏,这次真的没给陶瓷烧制手册什么的啊。
赵意清有些头疼地扶额,又要自己先去研究方法了。
按照自己记忆中的画面,先需要用这种土,加水和成泥状。
又做了个不大不小的石臼,专门用于这些材料。
高岭土硬度很低,丢进石臼碾碎只是想让它更细腻一些。
轻轻地捣了一会,发现这些里面居然有些细碎的石子,赵意清想,这些石子如果带着一起和进瓷泥里,会被划到手吧?她记得看那些博主做的时候,人家的泥团里也没有这些渣渣。
找了一小块麻布来过滤了一下,伸出两个手指捻了捻变得细腻多了的粉末,她满意地点点头。
去打了一些水来,一点一点地倒进这些粉末里,又上手慢慢揉成一团,直到揉的光滑均匀。
想了想还是只做了个简单的盘子,这个不需要太高深的技巧,搓成圆球,压扁,再处理一下让中间凹下去就好。
赵意清才发现自己缺少一样工具,做蛋糕和瓷器时候都会用到的那种飞速旋转的圆台,这样能更好地塑性,她没有这样工具,做的就难免有些歪歪扭扭的丑。
看着自己的作品,赵意清又上手拯救了下,似乎用处不大。
盯着它看了半天,赵意清挫败的放弃整理它的形状了。
反正只是实验烧出瓷器的过程,形状不重要,她在心里这样安慰自己。
太干燥的话不好捏形状,学着记忆里那样和出来的泥团比较稀软,她做成的瓷器胚,也是水分比较多的样子。
这个样子上釉看起来也挂不住呀,肯定会往下滑吧,赵意清举着满是泥巴的手思考着,端着这个小桌子放到了院子里去,让它被太阳晒干一点。
趁这个时间洗了洗手,又清理干净石臼,掰下来一小块石英,丢到石臼里面,先用石杵捣碎大块的,再慢慢研磨。
这种有些硬的矿物,在石杵和石臼之间摩擦的声音可真是不好听,虽然不是一模一样但也让她想到了前世指甲盖划黑板的声音,听到就觉得牙齿都在泛酸的感觉。
勉强找到一点怀念,赵意清慢慢地磨着这块石英,尽她最大努力,尽量弄的更细腻一些。
总觉的哪里不太对劲,她手里停了下来,扒拉着自己的记忆。
釉料是这样硬磨的吗?是不是需要加点水??
看了看石臼里的石英,她还是稍微倒进来了些水尝试一下。
似乎要轻松一些了,继续磨完了这一块石英。
石臼里的水也变得浑浊起来了,似乎是最细的那些都已经融在了这些水里。
赵意清干脆用木勺把这些水给舀了出来,又看着情况稍微加进来了一些高岭土粉末。
做完这些已经过了很久没了太阳的照射下,外面的瓷盘胚本来体积就不大,已经被晒得干的差不多了,仍旧是那个歪歪扭扭的样子。
现在要怎么涂釉料呢,她不知道用什么工具合适,总觉得没有趁手的工具,不能涂得均匀。
既然如此,不如感觉拎着盘子在水里蘸一蘸。
反正是尝试,赵意清说干就干。
又怕泥胚在水里待太久会被浸透变得软塌塌,她只放下去一下就提了上来。
捧着瓷盘胚去了窑炉旁边,如果她没猜错的话,应该是用窑炉来烧。
工作台出品的两种弄出高温的物品,一个熔炉一个窑炉,熔炉是用高温破坏物品使其变成另一种东西,而窑炉是用高温使放进去的东西变成一种新的形态。
把这个盘子放了进去,赵意清就点火开始烧火。
这个窑炉的神奇之处就是,比普通窑炉更快的烧制时间,烧制成功就会熄火。
她放心地继续烧着火,想着这么小一个盘子,能花多少柴火。
烧了一小堆柴火的时候,疑惑这么小一个盘子怎么需要那么多燃料。
烧了更多柴火的时候,疑惑是不是瓷器比砖头高级,才会需要更长时间更多燃料呢?
赵意清再伸手去拿柴火。摸了个空,才发现自己搬过来的一堆柴火全都稍微了。
她看看空空如也的地面,又看看还在熊熊燃烧着的炉膛火。
脸上的惊讶完全控制不住:“不会吧!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啊。”
这跟她了解的窑炉的规则有些不一样啊。
赵意清决定不再继续添柴了,等待着炉火熄灭,开炉看看情况。
没等多久,打开炉子取出盘子一看,实在奇怪,她烧了那么久的火,釉料化了,变成了透明光滑的表面,但她轻轻捏了下盘子,一捏还会留下个手指印。
没想到居然失败了,赵意清坐在那里捧着盘子思考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釉料显然是没有问题,难道是泥胚里还需要添加什么东西?
赵意清捧起来盘子要回去重新取些高岭土来尝试,刚转身,突然想到什么,回过头来看着刚才烧了半天的窑炉。
确实很怪,这次的窑炉,如果问题就出在炉子身上呢?
这一下似乎就打开了新思路。
窑炉是 级工具,而瓷土是小院四级后才刷新出来的矿物。想到之前的镰刀,先升到了三级,但小院没有升到三级,就没法发挥三级镰刀的所有作用。
这样来看,小院的工具是有等级限制的,或许是窑炉和瓷土两个物品间的等级差距有点大,才导致没法烧制成功。
想到这个,赵意清犹豫了下,还是决定拿出来三个工具升级卷轴其中一个来升级窑炉。
即便如此,还是要重新从捣碎过滤高岭土,再到和泥,弄出形状的流程重新来一遍。
索性多做了两个盘子,这次做的还要大了一点,和她前世家里用的菜盘差不多大。
经历了刚才弄出来的歪歪扭扭的盘子,这次赵意清积累了经验,弄出来的形状要稍微好看多了,她满意地看着自己弄出来的半成品,趁着外面太阳还好,放出去晒干。
刚才的釉料还有,不需要重新磨。
先带着升级卷轴去给窑炉升了级,等待着泥胚晒好。
盘子比较薄,很快干透,她熟练地蘸上釉料,放进炉子里开火烧制。
总算多了身换洗的衣服,但之前破洞的衣服也被嫂子拿去补了一补,毕竟,现在啥都没有还是要节俭些。
大家相互看看,都穿着同款原色麻布衣服,这样和从前去吧很大的着装还是感觉十分奇妙的。
赵春说:“全村都穿着一样的衣服,真的像一家人一样了。”
小文的娘吴嫂子也说:“是呀,新村子,新衣服,什么都是新的。和从前的日子能区分开了,新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好。”
大家说着话笑着干活,赵意清看着材料差不多了就跑回小院里把探测机造出来了,这次选中的是铜矿。
又花了些时间自己先探测,果不其然,看探测机的反应,离铜矿还有些距离。
赵意清依旧做好了心理准备,对此没有什么想法。
这几天光顾着做衣服了,小院升到四级后的奖励都没有仔细研究一下。
小溪确实是升级了,这几天去往河边洗漱取水都能看得出来,小溪的水流量明显地变大了,而且神奇的是似乎河床也更往下凹陷了些。
虽然水流变大了,但并不会让村里人担心会淹到周围的田地。
或许,这样的水流量可以带动更大一些的水车了吧?
赵意清思索着,手里现在有三张工具升级卷轴,先看完所有的东西再考虑下要不要用在水车上吧。
她又去了灰石那边,在过去的这些天大家也都在刷新后来把新产出的灰石给带回去。
现在还没到刷新时间,但这里已经出现了新的灰石,而且数量是从前的五倍,简直堆成了一堆小山。
这当然是个很好的消息!赵意清心情振奋着。
经常往这边来,对这块的环境很熟悉,她也注意到了旁边一点奇怪的白色矿物,之前没有这个。
走进细细观察,看起来这种块状灰白色矿物,结构有的密有点很疏松,还不一样。表面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光泽,赵意清伸手拿起一块,轻轻一捏,就变成了粉末。
或许这就是新出现的瓷土?
旁边还有些其他的样子完全不一样的石头,看起来有些像水晶,一簇一簇的晶石状,看起来十分通透美丽。
这又是什么??她一头雾水,把不认识的这两种矿石捡了一点,打算放去工作台鉴定一下。
对于陶瓷这种东西来说,赵意清完全不了解,只是看过一些手工视频博主,用些泥土捏成物品的形状,涂上一些颜色,再放进窑炉里烧完就成了陶瓷。
其他就不怎么了解了。
到了院子里打开工作台,把两样东西放进鉴定台。
一个是高岭土,陶瓷原料,具有可塑性。
一个是石英,可做釉料,粉碎后和高岭土按比例混合涂在陶瓷胚胎上,高温下形成光滑表面。
虽然早就知道能做出瓷器来了,但现在看到还是十分高兴。
又看了一眼除了几个卷轴外空荡荡的物品栏,这次真的没给陶瓷烧制手册什么的啊。
赵意清有些头疼地扶额,又要自己先去研究方法了。
按照自己记忆中的画面,先需要用这种土,加水和成泥状。
又做了个不大不小的石臼,专门用于这些材料。
高岭土硬度很低,丢进石臼碾碎只是想让它更细腻一些。
轻轻地捣了一会,发现这些里面居然有些细碎的石子,赵意清想,这些石子如果带着一起和进瓷泥里,会被划到手吧?她记得看那些博主做的时候,人家的泥团里也没有这些渣渣。
找了一小块麻布来过滤了一下,伸出两个手指捻了捻变得细腻多了的粉末,她满意地点点头。
去打了一些水来,一点一点地倒进这些粉末里,又上手慢慢揉成一团,直到揉的光滑均匀。
想了想还是只做了个简单的盘子,这个不需要太高深的技巧,搓成圆球,压扁,再处理一下让中间凹下去就好。
赵意清才发现自己缺少一样工具,做蛋糕和瓷器时候都会用到的那种飞速旋转的圆台,这样能更好地塑性,她没有这样工具,做的就难免有些歪歪扭扭的丑。
看着自己的作品,赵意清又上手拯救了下,似乎用处不大。
盯着它看了半天,赵意清挫败的放弃整理它的形状了。
反正只是实验烧出瓷器的过程,形状不重要,她在心里这样安慰自己。
太干燥的话不好捏形状,学着记忆里那样和出来的泥团比较稀软,她做成的瓷器胚,也是水分比较多的样子。
这个样子上釉看起来也挂不住呀,肯定会往下滑吧,赵意清举着满是泥巴的手思考着,端着这个小桌子放到了院子里去,让它被太阳晒干一点。
趁这个时间洗了洗手,又清理干净石臼,掰下来一小块石英,丢到石臼里面,先用石杵捣碎大块的,再慢慢研磨。
这种有些硬的矿物,在石杵和石臼之间摩擦的声音可真是不好听,虽然不是一模一样但也让她想到了前世指甲盖划黑板的声音,听到就觉得牙齿都在泛酸的感觉。
勉强找到一点怀念,赵意清慢慢地磨着这块石英,尽她最大努力,尽量弄的更细腻一些。
总觉的哪里不太对劲,她手里停了下来,扒拉着自己的记忆。
釉料是这样硬磨的吗?是不是需要加点水??
看了看石臼里的石英,她还是稍微倒进来了些水尝试一下。
似乎要轻松一些了,继续磨完了这一块石英。
石臼里的水也变得浑浊起来了,似乎是最细的那些都已经融在了这些水里。
赵意清干脆用木勺把这些水给舀了出来,又看着情况稍微加进来了一些高岭土粉末。
做完这些已经过了很久没了太阳的照射下,外面的瓷盘胚本来体积就不大,已经被晒得干的差不多了,仍旧是那个歪歪扭扭的样子。
现在要怎么涂釉料呢,她不知道用什么工具合适,总觉得没有趁手的工具,不能涂得均匀。
既然如此,不如感觉拎着盘子在水里蘸一蘸。
反正是尝试,赵意清说干就干。
又怕泥胚在水里待太久会被浸透变得软塌塌,她只放下去一下就提了上来。
捧着瓷盘胚去了窑炉旁边,如果她没猜错的话,应该是用窑炉来烧。
工作台出品的两种弄出高温的物品,一个熔炉一个窑炉,熔炉是用高温破坏物品使其变成另一种东西,而窑炉是用高温使放进去的东西变成一种新的形态。
把这个盘子放了进去,赵意清就点火开始烧火。
这个窑炉的神奇之处就是,比普通窑炉更快的烧制时间,烧制成功就会熄火。
她放心地继续烧着火,想着这么小一个盘子,能花多少柴火。
烧了一小堆柴火的时候,疑惑这么小一个盘子怎么需要那么多燃料。
烧了更多柴火的时候,疑惑是不是瓷器比砖头高级,才会需要更长时间更多燃料呢?
赵意清再伸手去拿柴火。摸了个空,才发现自己搬过来的一堆柴火全都稍微了。
她看看空空如也的地面,又看看还在熊熊燃烧着的炉膛火。
脸上的惊讶完全控制不住:“不会吧!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啊。”
这跟她了解的窑炉的规则有些不一样啊。
赵意清决定不再继续添柴了,等待着炉火熄灭,开炉看看情况。
没等多久,打开炉子取出盘子一看,实在奇怪,她烧了那么久的火,釉料化了,变成了透明光滑的表面,但她轻轻捏了下盘子,一捏还会留下个手指印。
没想到居然失败了,赵意清坐在那里捧着盘子思考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釉料显然是没有问题,难道是泥胚里还需要添加什么东西?
赵意清捧起来盘子要回去重新取些高岭土来尝试,刚转身,突然想到什么,回过头来看着刚才烧了半天的窑炉。
确实很怪,这次的窑炉,如果问题就出在炉子身上呢?
这一下似乎就打开了新思路。
窑炉是 级工具,而瓷土是小院四级后才刷新出来的矿物。想到之前的镰刀,先升到了三级,但小院没有升到三级,就没法发挥三级镰刀的所有作用。
这样来看,小院的工具是有等级限制的,或许是窑炉和瓷土两个物品间的等级差距有点大,才导致没法烧制成功。
想到这个,赵意清犹豫了下,还是决定拿出来三个工具升级卷轴其中一个来升级窑炉。
即便如此,还是要重新从捣碎过滤高岭土,再到和泥,弄出形状的流程重新来一遍。
索性多做了两个盘子,这次做的还要大了一点,和她前世家里用的菜盘差不多大。
经历了刚才弄出来的歪歪扭扭的盘子,这次赵意清积累了经验,弄出来的形状要稍微好看多了,她满意地看着自己弄出来的半成品,趁着外面太阳还好,放出去晒干。
刚才的釉料还有,不需要重新磨。
先带着升级卷轴去给窑炉升了级,等待着泥胚晒好。
盘子比较薄,很快干透,她熟练地蘸上釉料,放进炉子里开火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