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县试和府试考题皆是由本府治下十几个县的县令共同出题,随后抽签决定每个县的考卷。

    是以,考生无法事先通过揣摩主考官的喜好进行押题。

    同样,因为童试题范围限定在四书五经,且题量大范围广,过往出题人把常规的题早就出完了,所以县试府试中,势必会有命题者潦草应付,或者有意显摆自我,又或者故意耍弄刁难考生出偏难怪题。

    这个就不仅考验学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样也要考察应试心态。

    赵惟明心中不断演练着各种突发状态,分条默出应对情况,直至负责发卷的官兵将第一场的一叠题纸和第一张草纸分发给他。

    县试三场,一书一经一诗,依次进行。

    第一场是重头戏四书题,考察范围出自四书。要求岀四书题二,令作时文。

    这里的“时文”不是明清八股文,并不要求对仗工整,但该有的破题、承题、起讲都要有。讲究一个结构完整、逻辑严密。

    对于多数学子来说,县试最难的应当是这两篇时文。毕竟参加童试的学子大多都在十几岁,大家族子弟可能十一二岁就下场试炼了。要写出来一篇用词质朴典雅又要带自身感悟的文章无疑需要绞尽脑汁。

    赵惟明的时文被孟眀受评价为:“差强人意,应试而已。”自己也知道写不出来什么精彩绝伦的文章,不过只要能中规中矩写完,其实已经算得上参加县试的强者了。

    时文第一题的题目是《阨穷而不悯》,要求写一篇五百字时文。

    这个题目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主人公柳下惠他面临昏君、自己官位低微时仍然能“不羞污君、不辞小官”,当官期间也能仍用贤明,守住本心;不当官、身处困境时也不怨恨悲伤。

    这篇文章里,柳下惠是孟子眼中“圣之和者”的代表。但是写时文不能依着原文只是单纯地夸赞柳下惠。还需要从中提炼人物的美好品质,以圣人反观自身、反观为官者作为,达到“鄙夫宽,薄夫敦”的效果。

    赵惟明思考半响,决定还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的结构来展开。先阐述柳下惠的高贵品性,随即通过对圣人修身养性的歌颂,承接下文阐述当一个人在遭遇“阨穷”的困顿境地之时,应该如何保持自己心性,用以达到修身、安民的作用。1

    这题虽然难度不大,但时文用词用典、结构上都颇为讲究,但凡多一句口水话,读起来没有令阅卷考官朗朗上口的感觉都是不行的,故而花费了他不少时间。

    赵惟明写完后检查了两遍有无错字和逻辑通顺与否,但也不着急找官兵要正式的试卷纸誊抄。晾在一旁等草纸上的字干透后,再额外检查一遍。

    有时候检查不出来什么错时,放旁边一会儿后再行检查,往往会更加清明。

    这个时间里他开始看第二题,仅一眼就让他眉头微蹙。只见纸上写着:“三十四十五十六十”

    这句话颇有些无厘头,四书中皆找不到对应的原句。

    既然不是直接考原文,那就得往偏难怪题型上考虑。

    大乾自童试、院试到乡试,偏难怪题型中最常考的是难度较大的截搭题。

    所谓“截搭题”,即是将四书中的两句话或几句话中,前一句话的后半部分与后一句话的前半部分合起来,作为考试题目的考题。

    按照这个解题思路,赵惟明很快想起了《论语·为政》篇中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倒是耳熟能详,含义也简单明了,赵惟明自然是练过的,自己无数次写过改过的时文也是背得清清楚楚,直接默写上去都行。

    只是他到底性格谨慎,还是决定先下笔打草稿。

    写着写着,不知为何总感觉有些不对劲,此时脑子里却突然闪过孟眀受讲过的“匿字时文”2

    所谓匿字时文,孟眀受曾讲过这样一道题目,叫“为人”,出自《大学》中的四个“为人”:“为人君为人父为人臣为人子”。

    一旦写这篇时文,不但不许露君臣父子四字,就是“止于敬”、“止于慈”等相关字也不可以写在文中。可是句句话又不能离开他。

    这种题难度极大,同样本朝也就是在十几年前院试出过一两次。

    孟眀受一般授课容易发散思维,讲到哪儿算哪儿,把这类题当个好玩儿的八卦讲给学生听。大家也都没太在意。

    好在赵惟明有时候脑子对记住知识点觉得困难,但记住一些好玩儿有趣八卦倒是牢得很,听一遍就忘不掉。

    如今这个题,实在是和孟夫子讲过的题太像了。

    如果按照匿字时文的思路来解这道题,就是“而立”“不惑”等字样,题目中没提,则而作文时也不许露出来,可是文中的意思,则非有不可。

    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赵惟明此时甚至额前都出了些薄汗。好在文章本身赵惟明是背过的,他先将自己原先的时文默写下来,再根据匿字时文的要求思考怎么修改。

    等到约莫酉时才刚刚把这一题的草稿写完。县试每天都是戌时末交卷,是可以申请蜡烛写到最后一刻的。

    但点蜡烛看的不清楚不说,交卷晚了还会拉低阅卷考官的印象分,这个时代越早交卷,考官对你的印象一般来讲就会越好,排名也会相对靠前些。

    最重要的是明火还容易引发危险。万一一个不小心点燃了试卷那就完蛋了。

    只是出了匿字题这一个意外,赵惟明紧赶慢赶,也只能赶着在天黑前交卷的人数最多的时候交上去了。

    今天四书题考完便可以在号房休息等待明天的经义场考试。赵惟明秉承考完就不要多想的心态。找官兵要来了热水,就着热水慢慢嚼带进来的饼子。让自己的情绪慢慢缓和下来应对明天的考试。

    二月温差大,号房又透风,到了晚上冷气丝丝往身上蹿。

    赵惟明吃完坐了会儿,然后在号房里拉伸四肢,锻炼了俩刻钟。感觉四肢尤其是脚有些暖意了。这才就着热水擦了擦手脸。拿出来今天带上的棉被准备这样裹着睡了。

    棉被因为进来搜查的时候被细细的拆过,变得厚薄不一保暖效果也不佳。赵惟明唯恐这时候生病,鞋也不脱,把自己脑袋捂得严严实实的就,便沉沉睡去。

    一贯良好的作息加之县试的紧张感,让赵惟明在卯时敲锣前就醒过来了。边复习边等着发卷。

    今日考的是经义题。由于五经本身就比四书的字数更多,内容也更晦涩,大乾童试的经义题难度不大,就是题量多十分耗费精力。

    不过就这纯体力和记忆力的战斗,才是令不少学子折戟在童试的根源。

    赵惟明到没这方面烦恼,三场中,他平日里对经义题最是游刃有余。

    幸运地,等拿到试卷发现,今年的经义比往年并没有发生题型题量的变动。分别要求作讲义二篇、条对三篇和背拟三篇。

    所谓讲义,大致相当于现代考试中的论述题;条对,大致相当于现代考试中的简答题;至于背拟就是默写的意思。

    题目虽然不难,但这次要求的八篇分别从《诗》《春秋》《礼》《易》四经中抽取。

    过往一般只选《诗》《春秋》两经出题。童试下场的学子年龄普通偏小,往往很多人对于《易》和《书》都还没有开始接触。故而今年的县试着实有些难度。

    赵惟明对《易》也仅停留在能背的程度上,好在今年的《易》只考背拟,没超出他的能力范围。

    今天的经义场算是有惊无险的过了,只是一整个白天陆陆续续在往外抬人,到了夜晚,赵惟明左右两边的号房竟然都搬空了。

    左边那位仁兄竟然是因为不会照顾自己,连冻着了发高烧也不知道,幸而被巡逻的官兵发现了给送出去找大夫了。这次县试算完了,不过好歹捡回一条命。

    第三天,也就是最后一场考试,要求做试贴诗两首。

    大乾的试贴诗都要求写排律诗,童试要求是五言六韵,乡试要求是五言八韵。

    很不幸,哪怕跟了孟眀受孟大诗人学了一年半。赵惟明还是那个作诗靠灵光一现不然就匠气十足的赵惟明。

    好在县试的排律诗,大概率至少有一首是会跟地方风土民俗相关。

    托孟夫子的福,赵惟明这两年,把本县乃至安庆府内有名的山河江川都走了一遍。

    每次都兢兢业业写诗,拿给孟夫子改了又改。现今关于当地风景民俗的诗在他脑子里存了三十几首。就为了应对县试和院试。

    拿到试卷,看到第一首,题目是《赋得白云山--得山字五言六韵》。

    白云山是安庆府内一名山,只是离他们县比较远,很多人没去过,不过好在还在赵惟明备考射程范围内。

    三天了,终于也算能轻松一回,赵惟明长舒一口气,随即写下:

    “白云覆翠岚,青嶂绕山川。山深云雾锁,峰峦隐秀颜。松间月影斜,石上泉声喧。远眺天涯路,闲游渐入仙。山色随朝暮,云光共影寒。心随白云远,梦绕青山边。”这一演练多次的诗篇。3

    快速完成上一首,看到下一首的题目时,赵惟明仰倒,只见题目上写着:《赋得巴山夜猿——得花字五言六韵》。

    天呐!他让我写猿猴!还是巴山猿猴!

    他一个安庆人这辈子也没去过巴山!看到过猴子!

    头一次,赵惟明想对某个不知名的出题人爆粗口骂人。

章节目录

折得一枝春(科举)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范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范病并收藏折得一枝春(科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