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洵很小的时候,外婆拿着他的八字给街角的老人算过命,那老人看着他的八字,絮絮叨叨地说了一通,说他读书好,以后的工作也稳定,只是有一点不太行——与父母双亲缘薄。
外婆听到这话也只是叹气,站在一旁听了几句的他只是茫然地眨眨眼睛,他那时还小,并不明白这话中的含义。
直到开始读书,顾洵才渐渐明白,自己和别人的不同。
从顾洵有记忆开始,就很少见过母亲,更没见过父亲。
他从小学时就开始住校,遇到周末,都是外婆来接他。
他的外公去得早,外婆是中医,靠着家里攒的钱,把母亲和舅舅供到了大学毕业,退休后在城郊的老街上开着一家中药铺子,给周边的街坊领居把脉抓药,偶尔忙不过来,就给他的舅舅舅妈打电话,让他们下班了去接一下顾洵。
舅舅顾辉廷住在市区,是市中医院的院长,顾洵很少见他,更多来接他的是他的舅妈池莹,一位永远笑着的高中语文老师。
尽管顾辉廷家有一对儿女,但儿时的他,也曾把自己对于母亲的眷恋,寄托在池莹身上,直到小学二年级的家长会,外婆要去趟邻市,开家长会的事,就落在了顾辉廷家。
那天顾辉廷一家恰好来外婆家吃饭,顾洵早早地就吃完上楼写作业,直到听到厨房传来争吵,顾洵放下笔,想起第二天要开的家长会,直觉告诉他,这事与他有关,于是他悄悄地溜出房门,就听到楼下顾辉廷语气不好——“妈!又让我去开?顾慧安人呢?顾洵又不是我儿子。”
“我明天有个很重要的讲座,池莹明天要去给小的开家长会,你这让我怎么办?”顾辉廷叹了口气,努力平缓地说:“我当时就说过了,顾慧安不想生就别生。”
“为什么把小洵生下来就独自丢在南溪,自己作为母亲,一年到头管过几次?”
顾洵蹲在楼梯的栏杆后面听着,默默地收回扶着栏杆的手,他站起来,无声地回到房间关上门,掩盖住楼下的争吵。
那是他第一次发现,原来他的存在,是不被人期待的。
-
顾洵有关他母亲的记忆少之又少,只听外婆提起,他的母亲顾慧安生下他后,去穗城读了研究生,后来一路读到了博士,而后在穗城边的新安入职,成为了一名神外科医生。
她回家的次数很少,一年到头,也只有过年的时候回趟南溪。
但那时顾洵还很小,对于母亲的最初记忆,只是个模糊的影子,女人留着一头黑色的长发,穿着黑色大衣提着行李回到外婆的宅子,看到在一旁怯生生站着的他,平静地说了句——“都长这么大了”。
儿时的记忆中,母亲的脸永远是模糊不清的。
后来渐渐长大了,上了小学,想着再见母亲一定不会只顾着一个人玩,要好好记住她的模样,但是事与愿违,那年起,顾慧安就不再回来了。
那年过年,他搬着板凳坐在药铺门口,看着街上偶尔开过的车,总会不自觉地望几眼,盼望着有一辆车能够在外婆家门前停下。
但一辆车也没有。
他捧着一本书,从正午等到了日落,只顾着观察来往的车辆,想让顾慧安一下车,就看见他勤奋读书的样子。
可是等到夕阳琥珀色的光晕染上书的尾页,也没有等到顾慧安回来。
他后来听大人在聊天间谈起,说是顾慧安在新安组成了新的家庭。
片刻的失落后,他恢复了一如既往的平静。
直到一年冬天的午后,一通电话打到了外婆的客厅,顾慧安在那头,说自己今年来南溪过年。
顾洵坐在一旁努力地辨别听筒里说的话,心里不由得生了几分期待。
想看好久不见的母亲。
他有很多事要告诉母亲。
比如他的数学拿了第一,老师让他们在黑板报上写愿望,他说,他想像妈妈、舅舅和外婆一样当个医生。
顾慧安回来的前一天,顾洵早早地就起了床,他想坐在楼梯口看一楼的外婆抓药,却听到一楼的电话被开了外放,外婆拿笔在柜台上写着药房,听到听筒里传来顾慧安的声音——“妈。”
顾洵呆呆地坐在那里,听见电话那头说:“不能让晓晓知道她还有个哥哥,我要怎么和她解释?她以后问起来哥哥为什么没和我们来新安时,我又该怎么说?”
那一刻,他满心的希冀被击碎,丢进了一望无际的谷底。
“你这说的是什么话?”外婆无奈地叹气,放下笔不经意地抬头,看见了坐在楼梯上发呆的顾洵,草草讲了几句,就挂了电话。
但最终还是没拗过母亲,那天晚上,外婆把他喊来,抬手颤抖地揉了揉他的头发,抱歉地看向他,说:“阿洵,奶奶和你商量个事儿。”
外婆小心翼翼地开口:“除夕夜,你能不能去舅舅家住一晚。”
他最后还是被送去了舅舅家。
他的表哥从外头玩完回来,看到池莹又抱了一摞被子放在自己的床上,不太理解地看了他一眼,问:“你怎么老来我们家?”
顾洵沉默地写着作业,不再说话。
-
大年初一,顾洵被领着,回外婆家吃饭。
那是他时隔多年再次见到顾慧安,她的头发剪短了,搭在肩上,挽着身边的男人,手上牵着一个水灵灵的女孩。
顾洵怯生生地站在后头,看着眼前的阖家欢乐。
只是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这孩子好听话。”她身边的男人注意到了他。
她牵着的女孩挣开她的手,仔细打量着自己,抬头问顾慧安——“妈妈,这是哥哥吗?”
“嗯,这是两个都是舅舅家的哥哥。”顾慧安指了指他和表哥。
短短一句话,划开她和自己之前的界限。
顾洵轻扯了下嘴角,想起出门前顾辉廷的叮嘱,神色木然,讷讷地,点了下头。
他其实早就习惯了一个人。
从初中开始,他看见放学路上开着车来接自己孩子的父母,总会别过头,作出一副无所谓的模样,独自走到空荡的巷子里,然后回到家,花更多的时间把自己封闭起来去学习,他习惯于用课业把自己的所有时间都填满,当时间被那些理科的试卷占据,他就分不出神去羡慕别人家庭的其乐融融。
随着年岁见长,他不再需要别人的关怀,儿时日复一日的等待,一点点地消磨掉他对母爱的渴望。
他按部就班地往前走着,一直低着头去读书,因为他怕一抬头,就被头顶那片黑压压的云层吞噬。
后来到了初中,通读语文文言文时,他才恍然明白,那老人所说的“双亲缘薄”是什么意思。
只是从小到大孤身一人走过的放学小路,那些一直试着自己解决的问题,让他的内心已经麻木。
与父母双亲缘薄就缘薄吧。
他也从没奢望过得到别人的关爱。
顾洵带着这个念头一直生活了许久,不知不觉间,外婆看向他的眼神多了几分担忧。
因为他笑得没有以前多了,他大多数时间不苟言笑,神情像个成人般严肃,遇见了事情,也会默默藏在心里,自己暗自解决。
他很少外露自己的情绪。
他以为他会一直这样,日复一日地,往自己既定的方向走去,在漫长的未来,或许他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向坦荡的前途,但这沿途的天空,却始终昏暗,望不到边际。
直到高一,他在雨中看见那一抹明媚的黄色,像是奇怪的化学反应,黑白的世界里闯入一点亮色,让他心甘情愿地被牵引,目光不自觉地为她所停留。
他拼命地想要抓住那抹闯入自己心底的亮色,却又不愿把她束缚在自己灰暗的世界里。
-
其实少时的顾洵并不理解,为什么顾慧安对自己永远疏离冷漠。
直到许多年后,家里的中药铺重新装修,他和外婆打扫家里,在那间一直为顾慧安留着的空房间,无意间扫过顾慧安的大学毕业照。
照片的最中间,里头有个人的脸,被一截黄色胶带盖住。
心底莫名生起了好奇,他把上面的胶带撕开,用手指抹去上面已经发黑的残胶,露出了一张陌生的脸。
“这是……”顾洵回身问外婆。
外婆注意到他的动作,放下扫帚走上前,看了眼毕业照,眼神在那个被胶带盖住的男人上停了一下,平静地说:“这是你父亲。”
顾洵看着那张毕业照,若有所思。
其实他早就在从小到大无数人不经意的闲谈中,摸透了自己的身世。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私生子。
因为毕业时,同学聚会的一次醉酒,酒后乱情,顾慧安意外地怀上了他。
那时的顾慧安很理智,去医院想打胎,可医生却说,这个孩子并不适合打掉。
若是打掉,以后就会很难再有自己的孩子。
顾慧安心软了,咬咬牙,还是选择为自己的一夜荒唐负责。
她没想过纠缠那个男人,只是没想到,那个男人拿到了本科的毕业证,就随着家里非法移民,去了西班牙。
顾洵后来听顾廷辉酒后提起过,那个男人在巴塞罗那开了家华人诊所,娶了一个当地的华侨拿到了身份,从此再也没回国。
若说从小顾慧安给他留下的印象是一个忙碌而见不着人的虚影,那么他从小对于“父亲”这一角色,是一片空白的。
就像脑子里没有什么东西,在一张白纸上,拼命想,也写不出什么话。
“……”顾洵想了下,还是小心翼翼地撕开那截胶带。
照片在岁月的冲刷下变得发黄,虽说照片中的五官已经变得略微模糊,但顾洵还是看清楚了男人的模样。
他渐渐明白过来,为什么顾慧安一直以来,都没为他分过一个眼神。
他长得很像他的父亲。
无论是五官还是脸部轮廓,都和顾慧安沾不到一点相似。
他盯着照片看了半晌,内心没什么波澜,他抿着唇,木然地把那截胶带贴了回去。
那年他二十三岁,第一次在照片中见到自己的父亲,那个从小到大,从未出现在自己生命里的男人。
没什么太大的感觉。
他把照片放了回去,继续打扫着顾慧安的房间。
尽管他知道,无论他发生什么事,顾慧安都不会再回来。
外婆听到这话也只是叹气,站在一旁听了几句的他只是茫然地眨眨眼睛,他那时还小,并不明白这话中的含义。
直到开始读书,顾洵才渐渐明白,自己和别人的不同。
从顾洵有记忆开始,就很少见过母亲,更没见过父亲。
他从小学时就开始住校,遇到周末,都是外婆来接他。
他的外公去得早,外婆是中医,靠着家里攒的钱,把母亲和舅舅供到了大学毕业,退休后在城郊的老街上开着一家中药铺子,给周边的街坊领居把脉抓药,偶尔忙不过来,就给他的舅舅舅妈打电话,让他们下班了去接一下顾洵。
舅舅顾辉廷住在市区,是市中医院的院长,顾洵很少见他,更多来接他的是他的舅妈池莹,一位永远笑着的高中语文老师。
尽管顾辉廷家有一对儿女,但儿时的他,也曾把自己对于母亲的眷恋,寄托在池莹身上,直到小学二年级的家长会,外婆要去趟邻市,开家长会的事,就落在了顾辉廷家。
那天顾辉廷一家恰好来外婆家吃饭,顾洵早早地就吃完上楼写作业,直到听到厨房传来争吵,顾洵放下笔,想起第二天要开的家长会,直觉告诉他,这事与他有关,于是他悄悄地溜出房门,就听到楼下顾辉廷语气不好——“妈!又让我去开?顾慧安人呢?顾洵又不是我儿子。”
“我明天有个很重要的讲座,池莹明天要去给小的开家长会,你这让我怎么办?”顾辉廷叹了口气,努力平缓地说:“我当时就说过了,顾慧安不想生就别生。”
“为什么把小洵生下来就独自丢在南溪,自己作为母亲,一年到头管过几次?”
顾洵蹲在楼梯的栏杆后面听着,默默地收回扶着栏杆的手,他站起来,无声地回到房间关上门,掩盖住楼下的争吵。
那是他第一次发现,原来他的存在,是不被人期待的。
-
顾洵有关他母亲的记忆少之又少,只听外婆提起,他的母亲顾慧安生下他后,去穗城读了研究生,后来一路读到了博士,而后在穗城边的新安入职,成为了一名神外科医生。
她回家的次数很少,一年到头,也只有过年的时候回趟南溪。
但那时顾洵还很小,对于母亲的最初记忆,只是个模糊的影子,女人留着一头黑色的长发,穿着黑色大衣提着行李回到外婆的宅子,看到在一旁怯生生站着的他,平静地说了句——“都长这么大了”。
儿时的记忆中,母亲的脸永远是模糊不清的。
后来渐渐长大了,上了小学,想着再见母亲一定不会只顾着一个人玩,要好好记住她的模样,但是事与愿违,那年起,顾慧安就不再回来了。
那年过年,他搬着板凳坐在药铺门口,看着街上偶尔开过的车,总会不自觉地望几眼,盼望着有一辆车能够在外婆家门前停下。
但一辆车也没有。
他捧着一本书,从正午等到了日落,只顾着观察来往的车辆,想让顾慧安一下车,就看见他勤奋读书的样子。
可是等到夕阳琥珀色的光晕染上书的尾页,也没有等到顾慧安回来。
他后来听大人在聊天间谈起,说是顾慧安在新安组成了新的家庭。
片刻的失落后,他恢复了一如既往的平静。
直到一年冬天的午后,一通电话打到了外婆的客厅,顾慧安在那头,说自己今年来南溪过年。
顾洵坐在一旁努力地辨别听筒里说的话,心里不由得生了几分期待。
想看好久不见的母亲。
他有很多事要告诉母亲。
比如他的数学拿了第一,老师让他们在黑板报上写愿望,他说,他想像妈妈、舅舅和外婆一样当个医生。
顾慧安回来的前一天,顾洵早早地就起了床,他想坐在楼梯口看一楼的外婆抓药,却听到一楼的电话被开了外放,外婆拿笔在柜台上写着药房,听到听筒里传来顾慧安的声音——“妈。”
顾洵呆呆地坐在那里,听见电话那头说:“不能让晓晓知道她还有个哥哥,我要怎么和她解释?她以后问起来哥哥为什么没和我们来新安时,我又该怎么说?”
那一刻,他满心的希冀被击碎,丢进了一望无际的谷底。
“你这说的是什么话?”外婆无奈地叹气,放下笔不经意地抬头,看见了坐在楼梯上发呆的顾洵,草草讲了几句,就挂了电话。
但最终还是没拗过母亲,那天晚上,外婆把他喊来,抬手颤抖地揉了揉他的头发,抱歉地看向他,说:“阿洵,奶奶和你商量个事儿。”
外婆小心翼翼地开口:“除夕夜,你能不能去舅舅家住一晚。”
他最后还是被送去了舅舅家。
他的表哥从外头玩完回来,看到池莹又抱了一摞被子放在自己的床上,不太理解地看了他一眼,问:“你怎么老来我们家?”
顾洵沉默地写着作业,不再说话。
-
大年初一,顾洵被领着,回外婆家吃饭。
那是他时隔多年再次见到顾慧安,她的头发剪短了,搭在肩上,挽着身边的男人,手上牵着一个水灵灵的女孩。
顾洵怯生生地站在后头,看着眼前的阖家欢乐。
只是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这孩子好听话。”她身边的男人注意到了他。
她牵着的女孩挣开她的手,仔细打量着自己,抬头问顾慧安——“妈妈,这是哥哥吗?”
“嗯,这是两个都是舅舅家的哥哥。”顾慧安指了指他和表哥。
短短一句话,划开她和自己之前的界限。
顾洵轻扯了下嘴角,想起出门前顾辉廷的叮嘱,神色木然,讷讷地,点了下头。
他其实早就习惯了一个人。
从初中开始,他看见放学路上开着车来接自己孩子的父母,总会别过头,作出一副无所谓的模样,独自走到空荡的巷子里,然后回到家,花更多的时间把自己封闭起来去学习,他习惯于用课业把自己的所有时间都填满,当时间被那些理科的试卷占据,他就分不出神去羡慕别人家庭的其乐融融。
随着年岁见长,他不再需要别人的关怀,儿时日复一日的等待,一点点地消磨掉他对母爱的渴望。
他按部就班地往前走着,一直低着头去读书,因为他怕一抬头,就被头顶那片黑压压的云层吞噬。
后来到了初中,通读语文文言文时,他才恍然明白,那老人所说的“双亲缘薄”是什么意思。
只是从小到大孤身一人走过的放学小路,那些一直试着自己解决的问题,让他的内心已经麻木。
与父母双亲缘薄就缘薄吧。
他也从没奢望过得到别人的关爱。
顾洵带着这个念头一直生活了许久,不知不觉间,外婆看向他的眼神多了几分担忧。
因为他笑得没有以前多了,他大多数时间不苟言笑,神情像个成人般严肃,遇见了事情,也会默默藏在心里,自己暗自解决。
他很少外露自己的情绪。
他以为他会一直这样,日复一日地,往自己既定的方向走去,在漫长的未来,或许他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向坦荡的前途,但这沿途的天空,却始终昏暗,望不到边际。
直到高一,他在雨中看见那一抹明媚的黄色,像是奇怪的化学反应,黑白的世界里闯入一点亮色,让他心甘情愿地被牵引,目光不自觉地为她所停留。
他拼命地想要抓住那抹闯入自己心底的亮色,却又不愿把她束缚在自己灰暗的世界里。
-
其实少时的顾洵并不理解,为什么顾慧安对自己永远疏离冷漠。
直到许多年后,家里的中药铺重新装修,他和外婆打扫家里,在那间一直为顾慧安留着的空房间,无意间扫过顾慧安的大学毕业照。
照片的最中间,里头有个人的脸,被一截黄色胶带盖住。
心底莫名生起了好奇,他把上面的胶带撕开,用手指抹去上面已经发黑的残胶,露出了一张陌生的脸。
“这是……”顾洵回身问外婆。
外婆注意到他的动作,放下扫帚走上前,看了眼毕业照,眼神在那个被胶带盖住的男人上停了一下,平静地说:“这是你父亲。”
顾洵看着那张毕业照,若有所思。
其实他早就在从小到大无数人不经意的闲谈中,摸透了自己的身世。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私生子。
因为毕业时,同学聚会的一次醉酒,酒后乱情,顾慧安意外地怀上了他。
那时的顾慧安很理智,去医院想打胎,可医生却说,这个孩子并不适合打掉。
若是打掉,以后就会很难再有自己的孩子。
顾慧安心软了,咬咬牙,还是选择为自己的一夜荒唐负责。
她没想过纠缠那个男人,只是没想到,那个男人拿到了本科的毕业证,就随着家里非法移民,去了西班牙。
顾洵后来听顾廷辉酒后提起过,那个男人在巴塞罗那开了家华人诊所,娶了一个当地的华侨拿到了身份,从此再也没回国。
若说从小顾慧安给他留下的印象是一个忙碌而见不着人的虚影,那么他从小对于“父亲”这一角色,是一片空白的。
就像脑子里没有什么东西,在一张白纸上,拼命想,也写不出什么话。
“……”顾洵想了下,还是小心翼翼地撕开那截胶带。
照片在岁月的冲刷下变得发黄,虽说照片中的五官已经变得略微模糊,但顾洵还是看清楚了男人的模样。
他渐渐明白过来,为什么顾慧安一直以来,都没为他分过一个眼神。
他长得很像他的父亲。
无论是五官还是脸部轮廓,都和顾慧安沾不到一点相似。
他盯着照片看了半晌,内心没什么波澜,他抿着唇,木然地把那截胶带贴了回去。
那年他二十三岁,第一次在照片中见到自己的父亲,那个从小到大,从未出现在自己生命里的男人。
没什么太大的感觉。
他把照片放了回去,继续打扫着顾慧安的房间。
尽管他知道,无论他发生什么事,顾慧安都不会再回来。